A. 七歲的孩子學習自覺能力差,該如何引導孩子
適度的「獎勵」和「處罰」 。例如小孩考了一百分,媽媽就獎勵孩子100元零花錢;數學考了不過關,回家了便必須挨揍。這就是最原始的「他控」個人行為。一般來說,這種方法一開始都是會較為湊效。可是時長一長,一旦獎賞或處罰,對小孩失去誘惑力或震撼力。那樣的他控功效便會無效。因此這個方法並不是長久之計,要往下一步邁進。
學習培訓「自覺性」的培養。只是讓寶寶完全進行這類價值觀念的認可還不夠,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寶寶品嘗到因而得到的成績。當她藉助著這套方式途徑,獲得充足的取得成功時,他才能最後認同這一套管理體系。
如同之前有一個新聞報道,一個男孩子高中輟學,到社會上打工賺錢後,才明白:一紙文憑到底有多重要。後來他哭著要來求爸爸媽媽再讓他念書,最終成功考入名牌大學。根據合理的激勵、獎賞,引導孩子正確的人生觀,體會成功的喜悅,最終認可這一價值觀念。是鼓勵孩子學習培訓主動性、自覺性的必由之路。這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流程。
B. 小學兒童的認知活動有哪些發展
認知是一種心理活動或心理過程,是屬於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過程。簡言之,認知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活動。
一般認為,認知包括感覺、知覺、注意、思維、想像、創造、問題解決,有人把學習、記憶、語言也包括在內。認知能力是指認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就是提高兒童的認知水平。
認知和知識的關系非常密切。知識是通過認知活動而獲得的,已有的知識又是認知水平發展的標志。知識一經獲得,又可以用於以後的認知活動中,所以一點不能忽視知識的傳授。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豐富和擴展兒童的知識面,對促進兒童智能發展大有好處。但兩者畢竟是兩回事,它們互相聯系、互為因果,不能說傳授了知識就發展了智力。
兒童智能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大多數兒童智能發展水平比較接近,有些兒童聰明過人,也有些兒童智能發展比較遲緩。
提高小學兒童認知能力是早期開發兒童腦功能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兒童的心理素質、科教興國的需要。
本節主要闡述小學生注意、記憶和思維發展的特點,也將簡略敘述智能發展的個體差異。
一、小學生注意發展的特點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會用「注意聽」「注意看」「注意想」等來提醒學生對某一事物注意。可見,注意是心理活動的積極狀態,也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動中有重要的作用,學生的注意是在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學生注意發展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發展
注意有兩種基本形態: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無意注意也叫不隨意注意,是一種沒有任何意圖、沒有預先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況下而產生的注意。無意注意的產生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依賴於刺激物的特點(刺激物的強度、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等);二是依賴於人的主觀狀態(需要、興趣、情緒和健康狀態等)。
有意注意也叫隨意注意。它是一種自覺的有預定目的的、並經過意志的努力而產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種高級注意形式。在個體發展過程中,隨著言語的發展和第二信號系統的產生,兒童能夠控制自己的行動時,有意注意也就逐漸發展起來。
在教育、教學的影響下,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有了顯著的發展。兒童有意注意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兒童能注意聽教師講課、按照教師的指示復習功課方面,也表現在兒童對信息搜集的計劃性和系統性在不斷增強。在一系列的經典研究中,研究者要求4~10歲的兒童比較兩張圖片上提供的信息:在兩張圖片上各畫著兩棟樓房,每棟樓房都畫著幾扇窗戶,要兒童判斷兩棟樓房上窗子的格局是相同還是不同。4~5歲的兒童,沒有什麼計劃性,他們只是兩邊看看幾扇窗戶就得出錯誤的結論。而7歲半以上的兒童就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他們有計劃地進行搜索,一對一對地比較這幢房子上的每一扇窗子與另一幢房子的相應的窗子是否相同,直到做出正確的判斷。
在小學階段,盡管兒童的有意注意在發展,但他們的無意注意有時還會占優勢。這里應當強調的是,小學兒童有意注意的發展是和兒童意志的發展密切聯系的。意志的發展使兒童越來越能控制自己的有意注意。
(二)注意品質的發展
注意的品質包括注意的選擇性、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廣度等。下面我們就有關的注意品質分述如下。
1.注意的選擇性
當一個人注意某一對象時,便同時離開了其他對象(忽視那些明顯不相關的信息)。注意的選擇性隨年齡的發展而發展,它與生理成熟有關,也與客體的熟悉度、新奇度和重要性有關。比如,給兒童看一組物體,讓他們根據不同特性分類時,6歲左右的小學兒童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無關因素上,而8歲左右的兒童就能將注意力放在物體的重要特徵上。王文忠等採用不同語義關系的刺激材料探討注意選擇性的發展,特別探討了注意目標與背景之間的語義關系及加工方式對成人和兒童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注意選擇性隨年齡發展,小學二年級至五年級兒童注意選擇性發展較快,兒童和成人顯示出不同的特點。成人更傾向於把同一類別的詞看成一個整體,自動進行加工,能夠利用語義關系集中注意於目標詞;對小學生來說,尤其是二年級兒童,不善於利用語義關系,其自動化程度沒有成人那麼高,所以注意選擇性不像成人那樣因材料間的語義關系而發生太大的變化。兒童注意的選擇性隨對目標加工的要求提高而增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對關鍵問題的強調和注意的提示對低年級兒童來說,還是重要的。
2.注意的穩定性
常聽到老師和家長抱怨學生做事不能專心,不能持久,這就是說學生注意的穩定性不好。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能否較長時間地保持在某種事物或所從事的某種活動上。注意的穩定性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維持在同一對象上的時間;廣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的對象和活動雖有變化,但注意的總方向和總任務沒有改變。比如,上課時學生既要聽老師講課又要記筆記,同時還要看板書,這些活動都是服從聽課這一任務,學生此時的注意也是穩定的。注意的穩定性和兒童的高級神經系統發展相聯系,隨著中樞神經系統的成熟而發展。注意的穩定性也受兒童的興趣影響。小學兒童注意的穩定性較幼兒有了較大的發展。有研究表明,7~10歲兒童能夠聚精會神地注意20分鍾,10~12歲兒童為25分鍾,12 歲以後為30分鍾,可見,年齡不同的兒童注意的穩定性也不同。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的時候,能把注意同時指向不同對象的能力。在注意對象熟悉或者注意對象有聯系的條件下,容易做到注意的分配。研究者指出,注意是可以訓練的,要同時完成兩個活動,就要熟悉它們中的每一個活動,其中一個活動部分要達到自動化。剛入學的小學兒童還不能一邊聽講一邊記筆記,常常注意了這件事卻忘了另一件事。但在教育的要求下,兒童注意分配的能力也在發展,10 歲以後的兒童已能既注意老師講課也能記筆記,同時還能注意到自己坐的姿勢。
4.注意的廣度
注意的廣度也叫注意的范圍和注意的限度。它是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能夠清楚地覺察或認識客體的數量。注意廣度是心理學中最早進行實驗研究的問題之一。一般來說,注意廣度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有所發展和擴大。注意的廣度受人的知識經驗的影響,和人的記憶有密切關系。不僅如此,注意的廣度還受任務條件(如刺激物的多少、呈現的時間等)的制約。有研究者用速示器控制呈現時間,發現6~7歲的一年級小學生只能注意2~3個客體,成人能夠注意4~6個客體。
二、小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過去感知過的事情、思考過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後,其印象仍然保留在頭腦里,在一定的條件下能重現出來,這就是記憶。記憶對個體心理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把記憶分為三種類型:感官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下面簡略介紹小學生記憶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小學生有意記憶逐漸占優勢
一般來說,幼兒主要是無意記憶占優勢,直觀的、能引起興趣和富有色彩的事物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初入學兒童仍然保留幼兒期無意記憶的特點,但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不斷給兒童提出有意記憶的要求,如老師要求他們必須記住學校的規章制度,要記住某段課文,要記住某個數學題,等等。在這樣條件下,小學兒童的有意記憶很快發展起來,並越來越占優勢,成為小學生記憶的主要方式。
前蘇聯心理學家陳千科作了一項有關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的對比研究。他發現,幼兒園5~6歲和小學7~8歲兒童的無意記憶優於有意記憶,而到了9~10歲,他們的有意記憶超過了無意記憶。
在小學階段,兒童的有意記憶不僅因年齡而異,也受識記材料的影響。如果兒童識記的材料有概念上的聯系(如房子──建築物)或具體的聯系(如房子──窗戶)要比沒有任何意義上的聯系(如房子──魚)更多地使用有意記憶,但這種影響一般只對小學中年級(9~10歲)的學生起作用,小學高年級學生以有意記憶佔主導地位。
(二)小學生記憶策略的發展
記憶策略對於知識的獲得、保持和提取是十分重要的。有意記憶的策略在兒童的記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認為,記憶策略可以促進兒童學業成績的提高。一般認為,記憶策略包括復述、組織、精加工和線索利用四個方面。
1.復述
復述是指重復所接受的信息,直到我們能記住它為止。這是識記的主要策略。研究者們考察了5~10歲兒童自動使用復述策略的情況,發現使用策略的人數隨年齡而增加,只有10%的5歲兒童可以採用這種策略,一半以上的7歲兒童和85%的10歲兒童可以採用這種策略。他們還發現:採用此策略的兒童比沒用採用此策略的兒童的記憶成績好。
2.記憶的組織
記憶的組織是指發現項目之間的聯系並記住某事物的策略。比如有這樣兩個詞表:
詞表一:船,火柴,鐵錘,大衣,草,鼻子,鉛筆,狗,杯子,花。
詞表二:小刀,襯衣,汽車,叉子,船,褲子,短襪,卡車,勺子,盤子。
盡管上述兩個詞表都有10個項目,如果用復述策略,其難度相當大。但事實上,記憶第二個詞表要容易得多。因為第二個詞表中的10個項目可以組織成三個語義不同的類別(吃飯的用具、衣服和交通工具),而這些類別可以作為儲存和提取的線索。有研究表明,小學9到10歲兒童,他們在上述兩個項目上的回憶成績沒有顯示出差別。這說明他們發現這種分類關系的能力還很差。但也有研究表明,當降低任務難度,如使用不同形式(頻率)的敲擊聲令兒童記憶時,小學兒童採用組織策略的能力就能顯示出來。這說明小學生使用組織策略的能力受任務難度的制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學生分類能力的訓練,會有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
3.精加工
精加工策略是改善回憶成績的記憶策略。如果我們記憶兩個或多個事物時,精加工策略特別有效。但研究者發現,自動使用精加工策略的能力發展較遲,小學兒童很少使用這種策略,可能由於兒童的知識基礎較低影響他們對這種策略的使用。
4.線索的利用
信息的提取在記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但信息的提取需要線索。有關信息提取線索的主要理論是,在識記過程中,總會有些線索伴隨著,這些線索使我們能找到貯存的信息,如果提取線索不足的話,很多信息將會在記憶中保持而提取不出來。有研究表明,六年級的學生回憶成績比一、三年級好,六年級的學生在有線索條件下的回憶成績比無線索條件下的回憶成績好,而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在兩種條件下(有、無線索)的回憶成績差異不大。這說明六年級的學生比其他兩個年級的學生更會通過線索提取信息。
總之,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逐漸獲得了較強的信息加工能力,並能利用更有效的記憶策略去編碼、儲存和提取信息。信息的獲取和儲存能力在12歲已基本穩定,當然這要依賴於材料的性質。這種信息提取過程的發展要持續到成年。
(三)小學生元記憶能力的發展
元記憶是人對自己記憶和記憶過程的認識,是元認知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例如,如果兒童意識到他們的記憶是有局限的,有些東西比另一些東西容易記憶,有些策略比另一些策略更有效,兒童就有了元記憶,這種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的。
兒童對自己記憶估計的准確性反映了兒童的元記憶能力。有研究發現,從7歲開始,兒童的這種能力不斷改善。近期研究表明,7歲以下的兒童意識不到記憶策略,如復述、組織等對他們記憶的用處,即使他們知道有意義聯系的記憶內容比沒有意義聯系的記憶內容更容易記,他們也說不出原因。7到9歲的兒童能夠認識到復述和組織策略對記憶都有效,11歲的兒童已能認識到組織策略比復述更加有效。這說明了年齡較大的兒童更有能力去了解自己的記憶過程,較強的元記憶能力使他們能選擇更適合的策略來完成任務,也能更仔細地監測自己的記憶過程。
三、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思維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較高級的心理過程,它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的特點。兒童思維的發展是與兒童言語的發展分不開的,也與兒童的經驗和實踐活動密切相關。藉助思維活動,兒童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種概念、理論,了解事物的規律和知識體系,才能在人際交往中解決自身遇到的各種問題。
比起感覺和知覺等,思維發生較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思維水平不斷提高,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兒童的思維顯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點。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兒童的思維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階段:感覺運動階段、前運演階段、具體運演階段和形式運演階段。而小學階段正處於皮亞傑所論述的具體運演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顯示出如下一些特點。
(一)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兒童思維的發展遵循著質量互變這一辯證規律。在小學階段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發展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是一個質變。但思維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質變都不是突然爆發的,而是通過新質要素逐漸積累和舊質要素逐漸衰亡和改造實現的。小學兒童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不是自發實現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環境中,在教學條件的影響下實現的。
剛入學的兒童的思維還離不開事物的具體形象,也就是說,他們還要藉助具體事物的表象解決問題。有經驗的教師都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當兒童對抽象的數學運算感到困難時,只要教師用直觀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語言來提示,學生就能很快領悟,得到正確答案。初入學兒童的思維雖然保持具體形象的特點,但不意味著他們的思維沒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小學兒童的思維如何從以具體形象為主向以抽象概括為主過渡呢?我們僅以一個實驗為例具體說明。在一個關於「兒童對物體運動速度」的認知發展研究中,小學兒童在理解v=s/t這一抽象關系時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最初(6~7歲)兒童比較兩車速度的快慢只是依據單一的空間因素,如哪個車停在前面哪個車就快;或只依據單一的時間因素,如哪個車先停哪個車就快。以後,兒童逐漸能看到空間和時間兩方面的因素,但也只能從外部形象判斷,不能整合其中的關系。最後,兒童才能真正抽象出「速度=路程/時間」的關系,主動採取各種策略解決問題,他們的思維逐漸達到了抽象概括的水平。
對速度的認知如此,對其他事物的認知也表現出類似的發展趨勢。
(二)思維的基本過程日趨完善
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幼兒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注意事物的某一點或某一個方面,不能同時注意和思考更多的方面。這種傾向稱之為思維的中心性。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一個試驗:他給兒童看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玻璃杯,杯中裝著一樣多的水,讓兒童確認兩個杯子的水一樣多之後,將其中之一倒在另一個扁平的杯子中。他們讓兒童判斷此時兩個杯子的水是否一樣多,幼兒往往認為兩杯水是不一樣多的。這說明幼兒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容易考慮事物的單一因素,他們的分析綜合能力還很差。而到了小學階段(6歲半到8歲半),兒童已能同時考慮到液面降低了和杯子變寬了等多種因素,而且知道一個維度──液體高度的變化可以由另一個維度──液體寬度的相應變化所補償。這種傾向稱為思維的脫中心化。這說明兒童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了。小學低年級兒童還只能在直接觀察事物的條件下進行分析綜合,隨著兒童知識經驗的積累,在教學條件的影響下,小學高年級兒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更高水平的分析和綜合了。
比較也是思維的過程。要找出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就需要比較。研究表明,小學兒童比較能力的發展表現在:從區分具體事物的異同,逐漸發展到區分許多部分關系的異同;從直接感知條件下的比較逐步發展到運用語言在頭腦中引起表象的條件下進行比較。小學兒童的比較不是在所有條件下都是相同的,對某些事物的比較既能找出相似點又能找出細微的差別,但在另一些條件下,他們進行比較時則有不同。
小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了明顯的發展,這種發展表現在兒童能從對事物外部特點的概括(形象概括)發展到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抽象概括);從對簡單事物的概括發展到對復雜事物的概括。馮申禁等研究人員對兒童詞語概括能力的發展進行了研究,發現二至五年級兒童在概括三組包含不同因素的材料時,有不同的水平。句組中包含的因素越多,概括的難度越大。小學兒童的概括能力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展的,但發展的過程有時快有時慢,對不同任務的認知發展是不同步的。
兒童對數的概括能力的發展也表現出類似的發展趨勢。林崇德等對兒童數能力發展的研究表明:小學兒童數概念的發展趨勢是,7~8歲兒童基本上屬於具體形象概括,8~10歲從具體形象概括向抽象概括過渡,10~12歲兒童大部分達到初步本質抽象概括水平。
(三)逐步穩定地形成各種概念
概念是思維的重要方面。概念的形成和發展是認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只有形成了某種概念,才能用它進行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用它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另一方面,兒童掌握概念和理解概念又是以原有認知水平,特別是以思維水平為基礎的。
兒童概念的發展水平是教材和教法制定的依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按照兒童概念發展的規律傳授知識,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劉范等對7~12歲小學兒童認數、數序與系列、數的組成、運算和應用等四方面的研究發現:兒童數概念的發展表現出四種水平。小學6~8歲兒童已由利用實物運算過渡到抽象的數的運算;經過學習,形成數群概念,逐步掌握三、四位數的初步概念系統。在這個范圍內,能比較數的大小,認識數的相鄰關系。數詞和標志同一數量的圖形之間建立了聯系,可以互相轉換,能解決簡單的應用題。大約9~12歲即小學3~6年級學生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系統。此時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有了發展,兒童可以通過推理掌握更大的數,在一定的范圍內正確運用歸納和演繹的形式進行推理,能解決條件較隱蔽、內容較復雜的應用題,能逐步認識三維空間圖形。他們也發現,概念的發展水平明顯受任務條件和教育條件的影響,有時會顯示出不同步現象。
穩定性是兒童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小學階段,兒童各種概念的發展已趨於穩定。皮亞傑把這種認知發展的穩定性稱為「守恆」,即兒童在認識事物時,不像幼兒那樣容易受事物表面現象的變化所左右,能穩定地掌握事物的有關屬性。比如,皮亞傑在一個數量守恆實驗中,將八粒鈕扣直接排在另一排八粒鈕扣之上,這樣兩排鈕扣的長度相等,兒童同意這兩排鈕扣同樣多。但如果把一排鈕扣排得靠近些,使這一排短一些,幼兒(前運算階段)就可能說較長的一排鈕扣多。而小學兒童(具體運演階段)知道鈕扣的重新排列並不改變他們的數目。在小學階段,兒童已能達到數的守恆(6~9歲),長度守恆(6~8歲),液體守恆(6~8歲半),面積守恆(8~10歲),重量守恆(9~10歲)和容積守恆(11~12歲),等等。達到守恆是具體運演階段兒童的主要成就。
兒童為什麼能達到守恆?皮亞傑認為,這是因為兒童能夠進行可逆的心理運算。可逆性是兒童思維發展的另一個指標。可逆性包括逆向性和互反性。逆向性如M 加上 A 為 N, N 減去 A 回到 M,減是增的逆向。互反性如A>B,它的互反為B<A。幼兒的思維往往是不可逆的。比如在一個實驗中,當實驗人員要求兒童以填空的方式按時間先後順序組成時間系列時,幼兒只能理解時序的相對固定性,如春、夏、秋、冬的順序。但如果實驗人員把代表冬天的圖片放在前面,令兒童在代表冬天的圖片後面填上合適的圖片時,幼兒會感到困惑。他們會把代表冬天的圖片移到後面,而擺上春天的圖片,表現出只能「順向」思考問題而不能「逆向」思考問題的特點。而到了小學階段,兒童不僅能理解時序的相對固定性,也能理解時序的相對可變性了,有了可逆性思維。
(四)已能初步監控自己的認知活動
能監控自身的認知活動過程與策略,即對認知的認知,是發展得較遲的一種能力,稱其為元認知能力。元認知已成為認知發展研究中一個重要領域。幼兒的元認知能力還剛剛萌芽,而到了小學階段,兒童的這種能力已有所發展。在解決問題之後,如果你要求兒童報告其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採用的方法,他們已能回答問題。但如果要求兒童詳細描述自己解題的過程和策略時,他們還會感到困難。
四、認知能力的個別差異
能力作為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條件,是通過學習和訓練,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反過來,能力又成為掌握知識技能的條件,它制約著掌握知識的快慢、深淺、難易和鞏固程度。認知能力的差異是指學生在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像等認知能力上表現出的差異。我們著重從兩個方面闡述個體差異。
(一)類型差異
在感知覺方面:學生中存在著視覺能力和聽覺能力上的差異。如有的學生視覺或聽覺的絕對感受性和差別感受性較高,對視覺或聽覺刺激的辨別能力十分敏感。這對他們的音樂能力和會話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學生知覺能力的差異表現在知覺的全面性、准確性和速度上,也表現在知覺的概括性和情緒特徵上,從而表現出不同的知覺類型特徵。一些學生的知覺富於整體性和情緒性,他們較多地注意事實,而對事實意義的分析較差,這稱為知覺的綜合型;另一些學生有較強的分析性,他們較多地注意事實的意義和解釋,這稱為知覺的分析型;而大部分學生屬於知覺的分析綜合型,他們的知覺既是整體的,又是分析的,他們能把對事實的觀察描述與意義解釋結合起來。
在注意力方面:學生注意能力的個別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生注意的自覺性、目的性及各種注意的品質上。產生差異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個人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不同。有些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求知慾強,注意力穩定而集中,不容易分心;而有些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時容易受外部事物的影響而分散注意力,或把心思放在與學習無關的其他活動上。其次,作為氣質的生理基礎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差異,也影響注意力的個別差異。如神經過程強度水平高的人易於集中注意力或注意力更穩定,而神經過程平衡水平低的人較難分配注意力。最後,由於學生的個性傾向性不同,學生注意的對象和內容也不盡相同。
在記憶方面:學生記憶能力的差異表現在記憶過程中,具體反映在學生識記和提取的速度、准確性等方面,也表現在記憶內容的特點上。據此可以將學生的記憶區分為不同的類型:一些學生對形象的材料如實物、圖形、聲音、顏色等容易識記和鞏固,而另一些學生對語言材料如文字概念、數字元號等易於識記和鞏固,也有的學生表現不出對某種材料的側重。記憶的差異還表現在學生往往以不同的感覺通道來識記材料。一些學生視覺記憶較好,而另一些學生的聽覺記憶較好,還有的學生有運動覺,參與或運用多種記憶表象時成績較好。據此有人把記憶劃分出相應的類型:視覺型、聽覺型、運動型和混合型。研究表明,大多數學生的類型屬於混合型,單純的記憶類型比較少見。教師在教學中應考慮學生記憶中的個體差異,並發展學生的全面記憶能力。
在思維方面,也顯示出不同的思維特點。如有的學生擅長思考抽象的概念、定理、法則,有些學生解決問題時需要依靠直觀形象的支持,而有些學生習慣於把思考問題和動手操作結合起來。思維能力的個別差異還表現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思維的獨立性、創造性、靈活性,以及思維的敏捷性、順序性等思維的品質上。當具體考察某一個學生的思維品質時,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會影響學生思維品質的表現。比如,當教師讓一個成績十分優秀的學生上講台解答問題時,他可能會顯得心慌意亂,思維進程緩慢;而當這個學生在家中時,他卻能敏捷地解決類似的問題。
除一般的認知能力的差異外,學生還表現出不同的特殊能力。這些能力來源於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徵以及這些特徵的獨特結合,決定於各種具體活動的要求。具有文學能力的學生的觀察力是敏銳的,他能捕捉人物形象和生活中的重要情節;具有數學能力的學生對數學材料具有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能力,解題時表現出良好的思維逆轉能力。思維的邏輯性和運算的簡化能力使他們能迅速找到問題的答案,思維的靈活性使他們找到解題的多種方法。此外,迅速牢固地識記數學材料和豐富的空間想像力也是數學能力的重要特徵。具有音樂能力的學生除了優越的身體素質外,往往具有良好的聽覺能力。
C. 心理學 皮亞傑把學前兒童認知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皮亞傑吧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各階段特點如下: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一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
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歲)
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
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其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同時兒童可以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
(3)7歲兒童認知能力差有哪些表現擴展閱讀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1、圖式
圖式是皮亞傑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動作的結構或組織。個體能對刺激作出反應,在於其具有應付這種刺激的思維或行為圖式。圖式使個體能對客體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使信息秩序化和條理化,從而達到對信息的理解。個體的認識水平完全取決於認知圖式。
圖式具有概括性的特點,可應用於不同的刺激情境。初生兒僅具有幾個簡單的遺傳圖式,如吮吸,當嘴唇觸到任何物體都會產生吮吸、反射。學習能產生遷移,是因為在前一學習中形成了某種圖式。然後應用到下一學習情境中去。
皮亞傑認為,人的認識發展,不僅表現在知識的增長上,更表現在認知結構的完善和發展上。圖式的發展水平是人的認識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既是認識發展的產物,又是認識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2、同化
同化指有機體把環境成分整合到自己原有機構中去的過程。皮亞傑借用同化來說明個體把新鮮刺激納入原有圖式中的心理過程,就整個有機體來說,有三種水平的同化:生理水平上,是物質的同化;動作水平上,是行為的同化;智慧水平上,是思想的同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於一個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結構中。因此,同化過程受到個人已有圖式的限制。個人擁有的圖式越多,同化的事物的范圍也就越廣泛;反之,同化范圍也就相對狹窄。
3、順應
順應指個體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的過程。當個體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同化的新刺激時,便要對原有的圖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適應環境。這樣將迫使個體改變現有的認知圖式,形成某些適合新經驗的新圖式,引起認知結構的不斷發展變化。
圖式的發展和豐富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機制來實現的。皮亞傑認為,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做同化;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做順應。同化是量變的過程,而順應是質變的過程。
在認知結構的發展中,同化與順應既相互對立,又彼此聯系,相互依存。就人的認識成長來說,如果只有同化沒有順應,認識就談不上發展。如果不存在同化也就沒有順應可言,認識永遠是外物同化於內部圖式。內部圖式順應於外物這兩個對立統一過程的產物。
4、平衡
平衡是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識的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較高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兒童認知最初處於較低水平的平衡狀態中。
當面臨新異刺激時,產生了不平衡。通過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即通過同化或順應,使認識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恢復平衡狀態。認識的發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
平衡從三方面調節著個體的認知過程:一是調節同化與順應兩種技能之間的關系,使兩者保持平衡;二是調節個體認知結構中執行不同功能的子系統;三是在個體知識的分化與整合中保持平衡。
參考資料
網路-讓·皮亞傑
網路-認知發展理論
D. 7歲兒童智商對照表
7歲兒童智商對照表
7歲兒童智商對照表,兒童的智力發育都是有一個大概的標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會逐漸發育成熟。正常人的智力沒有太大的差距,都是在120左右的。下面就一起來看看7歲兒童智商對照表吧。
7歲兒童智商對照表 1
3-7歲兒童智力測試表!看看你家的的baby合格沒有!附計算方法在文末部分!
比如3歲的baby,家長一讓孩子先指出身體各部位,只要指出了3個就算通過,在可以問問孩子的名字,年齡,家中常見的物品名稱等,考察看看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計算方法在文末位置。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去給孩子打分。
3-7歲兒童智力測試表!
3-7歲兒童智力測試表!
3-7歲兒童智力測試表!
3-7歲兒童智力測試表!
7歲兒童智商對照表 2
7歲兒童智力發育標准表
1、正常兒智力測評需要按標准化的智力測評方法得出,正常智商值為,87到100;邊緣智力,70到86;輕度精神發育遲滯;50到69;中度,35到49;重度,20到34;極重度,20以下。
2、為了兒童智力發育標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給孩子補充足夠的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睡眠與促進身材增高的生長激素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嬰兒一天24小時血液中的生長激素含量都很高,睡眠時與醒著時無明顯的差異。
智力發育遲緩有什麼表現
1、9個月時不能伸手拿東西,如果你有跟其他寶寶對比的話,一旦發現寶寶到了9個月時仍不能主動伸手去拿東西,同時在有大人攙扶時也不能用自己的雙腿支撐體重。這就表明寶寶有些異常,應該及早帶寶寶去檢查一下。
2、哭聲異常,有的寶寶會因為受刺激到而起啼哭的時間長,但有的時候卻需要反復刺激或持續刺激才能引起啼哭;也有的寶寶哭聲尖銳,有的或哭聲細小無力;還有部分寶寶不愛哭鬧,顯得異常乖巧。
如果孩子的智力發育長期不在正常范圍內,並且許多事情做的都不如別的孩子好,可能就是智力發育遲緩的表現了。家長可一定要注意孩子各個階段的表現,觀察孩子是否有生長緩慢,行為異常的表現,如果有要及時給孩子治療。
7歲兒童智商對照表 3
除非寶寶日常表現特別異於常人,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們是不需要診斷性測驗來了解寶寶的智力發育情況的,家長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來自查寶寶的智力發育狀況:
1、大運動能力
運動能力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最先得到發展的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寶寶其他智能的發展。
一般來說,運動能力發展水平好的孩子,心理和智力的發育也會比較好,而運動能力發展遲緩對智力的發展有不利的影響。
「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發牙、周會走」,很多爸爸媽媽應該都聽過這句十分經典的育兒老話,也常常會在寶寶的生長過程中對照著來:寶寶三個月時會翻身,六個月會坐,七個月會來回滾,八個月會爬,九個月長牙,一周歲會走路啦。
由於受遺傳、性別、環境、教養等因素影響,寶寶之間肯定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因此,爸爸媽媽不能要求寶寶完完全全符合這個標准。
只要大致符合這個標准,早一點晚一點,都是正常的。如果大運動能力嚴重滯後,則需要請專家界入診斷了。
2、精細動作能力
所謂的手眼協調,有很多對應的成語,比如心靈手巧、眼明手快等等。手的技能發育和智力有直接關系。精細動作能力,主要是和寶寶手部動作發展有關的。
精細運動的發育的好壞直接影響的則是孩子將來在入學後能否具備良好的認知能力,接受能力。
不同月齡的寶寶,精細動作的能力當然是不同的,家長們可以有針對性地加以訓練和引導。
1~3月齡:手部的抓握能力
這個月齡的寶寶,開始會把手放到嘴巴里。有人在身邊活動時,視線會跟隨人轉動,並且會開始抓握一些小玩具,像我們都會給新生兒准備搖鈴等玩具。
3~6月齡:小手的靈活性
寶寶會將玩具從一隻手轉換到另一隻手,能用雙臂去夠取玩具。
7~9月齡:手眼協調能力
寶寶會自己捧住奶瓶,攥拳擠捏手裡的'物品,擺弄自己的小手,會將玩具,書,食物等放到嘴裡,也會去撕書搞破壞等等。
10~12月齡:拇指和食指的協調性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有用手偏好了,家長不妨觀察下自家寶寶是更習慣用右手還是左手。寶寶開始用手抓取食物吃,一隻手可以同時抓住兩個小積木,會將玩具在兩只手之間來回傳遞。
13~18月齡:手部精細動作和認知能力
這個階段寶寶會拍手了,這個是人肢體協調的一個重大突破。有的寶寶開始用勺子吃飯,雖然吃的滿桌都是,但家長還是應多多給予鼓勵。
同時寶寶還會揮手錶示再見了,會不斷重復把東西從盒子里拿出來放進去的動作,也會用筆開始在紙上牆上塗塗畫畫等。
19~24月齡:手部動作培養創造力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用蠟筆或彩筆亂塗亂畫,有的寶寶能打開不是特別緊的瓶子蓋子或者可以自己撕開包裝袋喲。
家長可以多讓寶寶玩串珠游戲,培養他對事物的專注力。引導寶寶用橡皮泥玩具來表現自己的創意,通過手部動作培養寶寶創造力和專注力。
2~3歲:手指控制能力和手腦協調能力
家長可以開始試著讓寶寶學習自己洗手,拉衣服的拉鏈,使用勺子等。引導寶寶去撿一些小扣子、小豆子等細小的東西。拼圖對這個月齡的寶寶來說是不錯的玩具。
家長還可以和寶寶一起玩折紙的游戲,還可以引導寶寶進行簡單的描畫和填色,鍛煉寶寶手腦協調的能力。
3、語言能力
3歲以前是寶寶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有四個階段會出現跳躍式發展:
7-8個月時的咿呀學語期
1歲左右的語言起步期
2歲左右的語言爆炸期
2歲半左右的發現興趣期
而大部分寶寶遵循的說話規律是1歲左右准確的叫爸爸、媽媽;2歲左右會說詞語和短句子,理解陌生人75%以上的語言;3歲左右即可完全理解。
4、適應能力
寶寶的眼睛、耳朵等身體器官對環境的適應性,視覺、聽覺、語言及手功能等,包含范圍比較廣,所以能預示將來智力的發展的好壞。
比如說,寶寶1個月時眼睛能跟蹤物體,4個月時能找到聲源,6個月時會找玩具,8個月時會自己搖鈴。10個月時能找盒子里的東西,12個月時會蓋瓶蓋,27個月時會識大小,30個月時會認識基本的顏色,33個月時有了里、外的概念。
5、社交行為
寶寶的社交行為,從他出生後就開始啦。
通常是:3個月時會對人笑,4個月時能認識爸爸媽媽及經常照顧他的人,7個月時會對鏡子里的自己好奇。10個月時會去看提到的人,12個月時會出現粘人、分離焦慮。1-2歲時,會喜歡觀察、模仿別人,並願意和比自己大的孩子一起玩。
E. 7歲孩子聽不懂大人的意思,不會和別人大人溝通,不認識顏色數字等等
如果孩子7歲,還不能聽懂父母的話,不能正常交流,缺乏基本認知能力,基本可以斷定孩子身上存在異常情況。
問題產生原因不能一概而論,建議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檢查,比如檢查視力、聽力,身體發育是否正常,智商測試是否達標,是否有孤獨症的症狀等等,如果發現要盡早干預治療。時間拖得越久,對孩子越不利。
F. 6-7歲的兒童的認知特點是什麼謝謝
6—7歲兒童的各方面都基本具備了上學學習的條件,再加上環境、家庭和學校的影響,兒童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 羨慕新書本、新鉛筆盒,羨幕紅領巾等。他們產生了背起新書 包,成為一名小學生的強烈願望和要求。6—7歲兒童的一舷心理特點大致有如下幾個標志:
在良好的教育條件下,6—7歲兒童的思維活動十分活躍。他們會根據平時的觀察,想出許多問題。例如天上的星星是用什麼東西掛起來的?為什麼掉不下來?太陽晚上躲到哪裡去了?等等。他們基本上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也帶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在知識方面,他們能准確池回答出:我們國家叫什麼?首都在哪裡7國旗是什麼顏色和圖案?領袖是誰?等等,可見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經驗.
此外,6—7歲兒童的時間知覺和空間知覺都在逐步發展。一般地說,伽1已知道一天的含義是什麼?昨天和明天是什麼意思?他們能正確地辨認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和橢圓形。還能正確地辨認多種顏色。這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知識的基礎。
在語言方面,6—7歲的兒童通道各種活動以及和成人的交往,已積累上百個口頭語言詞彙,初步具備了語言交流的能力,他們已能運用比較豐富的口頭語言詞彙表達自己的思想;會敘述<<小馬過河>>、《小貓釣魚》等童話故事;還會唱許多完整的歌曲;朗誦兒童文學中的詩詞,口頭語言的發展為小學語文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一般情況下,6,7歲兒童口頭數數的能力已有發展,他們完全能夠從1數到100;好的甚至能靈敏到500和1000。不僅能按順序一個個地數數而且能成組地數,如5,10,15,20,…95,100;或10.20.30,—如,1002030。在良好的條件下.6—7歲的兒童還能理解20以內數的分解組合。但要有實物或圖片加以輔助,否則就十分困難。說明數的運算能力還處於直觀思維階段,數的表象還未很好地發展起來;數的抽象概念也未很好形成,都有待教育和訓練。但他們數的概念的初步發展,為小學算術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6—7歲的兒童,尤其是上過幼兒園的兒童,能初步評價自己的行為,能夠按成人的要求逐步掌握社會的行為規范。實現了初步獨立而主動的社會道德動機。他們這種自我意識行為,為他們進入小學進行正規學習和形成良好的行為道德准備了條件。
G. 寶寶智力低下的表現都有哪些呢
話嘮
「話嘮」是特別讓老師頭疼的「熊孩子」類型,不僅影響老師上課,還影響同學學習。相信此類孩子的家長也經常被老師「關注」吧!
其實,有些孩子天生外向,語言豐富,表達能力很強,只是作為小孩子,較缺乏自製力,暫時不能控制自己想表達的慾望,也不知道什麼場合適合講話,所以才會像個小喜鵲一般,不停地喳喳喳!
但是,家長千萬不要因此強烈的譴責孩子,因為這很有可能抹殺孩子的「說話」天賦,說不定以後就是出色的主持人、記者、主播之類的,而且能說會道的人在社會上也比較吃得開,要知道,小孩的自尊心是很強的,過度責罵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不過,為了不影響其他人,家長也需適當引導,告訴他們什麼時候該講,什麼時候不該講,或者讓孩子放學後專門講講學校發生的故事等等。
愛發號施令
這類孩子在某些人眼中是「領頭羊」,可是在某些人眼中是就顯得有點自私、愛出風頭。不管怎樣吧,不能否認的是,這類孩子普遍有著較強的主見性、領導和組織能力,說不準可能以後就會成為領導人。
攢零用錢
其實我還蠻佩服這類孩子的,小時候自製力就能那麼強!能有效控制自己慾望的人,相信做起事來也不會差。目標、雄心、自信等都是很厲害的。
特別愛講小故事
這類孩子跟「小話嘮」不一樣,他們就是特別喜歡故事,經常嚷嚷著讓你講故事、或者讓你聽他(她)的故事,有時候還特別愛扮演故事裡的人物。
經常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比如他可能會說「這只小狗可能是哮天犬」之類的,不要打斷他的思路、想法,讓他自由的發揮,畢竟每個小說家都會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豈是爾等凡人能夠理解的。
多動症
對於「多動症」,很多人把它歸結為一種病,但我更願意說他們是「運動細胞」太發達,活動就是他們的生命,靜下來就等於扼制了他們的命脈。
一般這類孩子,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都不錯,而且思維也比較活躍,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加以培養,以後會有很好的發展。
總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引導教育方法。
做教育這么多年,無論一開始家長認為這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是多麼的「不可救葯」,我都會用事實告訴他們「你們的孩子其實很優秀,只是現在的方法可能不太適合他,暫時影響了他發光發熱而已!」當然,最終事實也證明我是對的。
H. 認知能力差的表現
認知能力差的表現
認知能力差的表現,如何培養好孩子認知能力是很多家長思考的問題,但同時也不要給寶寶太大的壓力,孩子的認知能力一直都是家長們重點關注的問題,下面一起來了解認知能力差的表現。
認知能力差的表現1
1、認知是人腦接受外界信息,經過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從而獲取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它包括記憶、語言、視空間、執行、計算和理解判斷等方面。
2、認知能力差就是觀察力不行,記性不好,注意力渙散,學東西慢表達能力差,甚至不能理解別人說話。
3、差到一定程度就是認知障礙。上述幾項認知功能中的一項或多項受損,並影響個體的日常或社會能力。認知域有2項或以上受累,並影響個體的日常或社會能力時,可診斷為痴呆。
如何通過玩游戲培養寶寶的認知能力?
1、味覺游戲:水果汁、菜汁等來給寶寶嘗一嘗,結果會發現寶寶喜歡嘗甜的東西,然後拿一把小勺舀一點醋,放在寶寶的鼻子前讓他聞聞,或是讓寶寶嘗嘗,你會發現寶寶會轉過頭去躲開這種刺鼻的味或是由於太酸,寶寶會咧開嘴,在這時同時告訴寶寶「這是醋」。也可用苦辣味,進行此訓練。這種游戲能刺激舌頭上的味蕾,開發嗅覺、味覺與動作的聯系。
2、育兒金點子:大人要注意一點,不要用醬油和鹽水來嘗試,因為寶寶的腎的排鹽功能有限,鹽會增加腎的負荷。這種游戲不能玩得太多,以免引起寶寶的反感。
3、玩玩具:要使寶寶對拿到手的東西能產生各種感覺,如布娃娃是軟的,塑料球是硬的,橡皮玩具有彈性,玩具汽車的車身表面光滑、車底凹凸不平。一種感覺和另一種感覺不同,各種不同的感覺越多,寶寶對周圍世界的興趣越濃。
認知能力差的表現2
認知是人腦接受外界信息,經過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從而獲取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它包括記憶、語言、視空間、執行、計算和理解判斷等方面。
認知能力差就是:觀察力不行,記性不好,注意力渙散,學東西慢表達能力差,甚至不能理解別人說話。
差到一定程度就是認知障礙。上述幾項認知功能中的一項或多項受損,並影響個體的日常或社會能力。認知域有2項或以上受累,並影響個體的日常或社會能力時,可診斷為痴呆。
寶寶各階段的認知能力
不同階段的寶寶的認知能力不同,當然寶寶越小,認知能力會越差,所以家長們必須要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來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我們來了解寶寶各階段的認知能力。
4-6個月
4-6個月是寶寶識物的預備期。這個時期的baby能辨別爸爸媽媽是生氣了還是高興了;有了短暫的記憶力,如果爸爸媽媽從視線中消失他們會試圖去找;看到喜歡的玩具會很興奮,以致手舞足蹈,寶寶的「看」與「肢體運動」開始結合起來;鮮艷的顏色能牢牢地吸引住寶寶的視線。到寶寶6個月大時,假如你突然拿走他手裡正在玩的東西,他多半要以大哭來抗議,對此,媽媽別煩,這可是寶寶認知上一次大的飛躍呦!
半歲-1歲
半歲以後,寶寶認識誰是生人誰是熟人了;到7、8個月的時候開始會看鏡子里的形象,有的寶寶因此迷戀照鏡子、通過鏡子里的自己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會對自己發笑。同時,也能在父母的協助下認識少量的日常物品了,盡管這時他們還說不出來,但是開始能用眼神、表情、手勢、動作等來表示了;也能看一些簡單明了的圖畫了。
1歲-1歲半
12-18個月大的寶寶對語言有了一定的理解力,能說簡單的字和詞,在爸爸媽媽的指導下,指認物品時能說出物品相應的名稱。這個時期,寶寶認識新物品的范圍也比以前擴大了,對看到的東西有直觀的思維了,比如看到奶瓶會與吃、喝聯系起來,看到媽媽端碗過來就知道要吃飯了;對玩具也能做出簡單的區分,知道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名稱。對畫冊上的人和物,也表現出一定的興趣。
1歲半-2歲
1歲半左右的寶寶大都喜歡看太陽、月亮和星星,能認識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如風、閃電和雷聲,也具備了區分花草樹木的能力了。對於寶寶已經認識的物品,無論是變換位置還是混在其它物品中,往往都逃不過寶寶的'「火眼金睛」。
2歲-2歲半
這個時候,寶寶對顏色的概念開始萌芽,在指認顏色上不覺得吃力了。
這個年齡段寶寶能基本了解物品的屬性了,比如認識並知道水果、點心、小零食和飯菜等等食物是可以吃的;能記住不同玩具的名稱,基本上能明白這些東西是不能吃的;同時,初步學會了把學會生活用具和衣服分開。
2歲半-3歲
2歲半-3歲寶寶的認知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飛躍,對物品的興趣不僅僅滿足於知道它們的名稱,而是開始關注、了解其細節,具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發現它們在大同之外的「小異」;靠形象區分事物並藉助這種方法簡單的數字。其吸收性思維和各種感知覺也在迅速發展,好奇心越來越強、頭腦中的疑問也越來越多,因此,他們在這一階段認識的東西會比以前大大增多。
3歲-4歲
3歲以上的寶寶大都能分辨出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圖形了,他們常常會對一些標志性圖形如紅綠燈、公共電話標志等產生好奇,能將所認識的符號和生活聯系起來,是學認圖形的好時機;初步建立起空間和時間的概念,能理解長短、上下和前後。
認知能力差的表現3
1、 自以為是,拒絕接受不同的聲音
某次,我所在的一個群里,討論學歷和收入的話題。
有個人堅持認為讀書對提升收入沒有用,他舉例自己公司的老闆,不過是初中學歷,一年掙幾百萬,而同事中有好幾個還是研究生,每個月也就七八千的收入。
以及現在每年這么多的大學生畢業,還不是一樣打工,很多低學歷的同齡人,已在社會上打拚多年,錢早就賺到手了。
當有好幾個人反駁他的觀點時,他開始惱羞成怒,直接在群里罵娘了。
認知水平低的人,第一種典型的表現就是:
盲目自信,自以為是,總認為自己是對的,拒絕接受別人的建議,排斥不同的聲音。
而且,這樣的人往往還很情緒化,在與人溝通時,經常會因對方與自己的觀點不一樣而大發脾氣,偏激的很。
2、 視角狹窄,缺乏判斷力
還是以井底之蛙的故事分析。
青蛙因為沒有見過天地,沒見過水井以外的世界,所以它才會目光短淺,對小鳥和海龜的言論作出錯誤的判斷,結果鬧出了笑話。
認知水平低的人,第二種典型的表現就是:
看問題的視角很狹窄,想法過於單一,對所遇到的人和事,缺乏一定的判斷力。
比如,看到一個很年輕的女生開著豪車,一身奢侈品,就會斷定,要麼她爹有錢,要麼就是她的乾爹有錢。
之所以不認為這女生是自己掙到的錢,是因為在他們身邊往往沒有這樣的案例出現過,所以他們也壓根不相信有這樣的人存在。
這種隨意、狹隘的判斷,其實都是認知水平低的表現。
3、 拒絕學習,沒有求知慾
認知水平低的人,往往都比較固執,這一點大家是知道的。
正因為這種固執,以及前面所講的太過於自以為是,所以就延伸出了第三種典型的表現:拒絕學習。
他們的自我感覺一直都很不錯,自認為對很多事看得很透,見多識廣。
所以便不會主動地去學習、成長、思考,時間和精力大多都消耗在玩樂、瑣碎的事情上。
相反,那些認知水平越高,見過的世面越大,真正知道越多的人,反而越是覺得自己知之甚少,越有求知慾。
正如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自己的評價:「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I. 7歲智力低下表現有哪些
7歲智力低下表現有哪些
7歲智力低下表現有哪些,孩子的智力發育是否正常是家長們最為看重的,孩子智力低下是一種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惡性疾病。下面就為大家介紹7歲智力低下表現有哪些。
7歲智力低下表現有哪些1
7歲的孩子智力低下,通常會表現出生長緩慢、反應遲鈍、不愛講話、行走不穩、暴躁易怒、焦慮抑鬱以及自理能力差等特徵。造成孩子智力低下的因素,主要包括腦發育不良、胎兒期宮內缺氧、生後感染以及一些代謝性疾病。
一般在臨床上,醫生多會通過量表評估,來對孩子的智力進行判斷。例如韋氏智力量表,如果孩子的分數在70分以下,那麼就能夠診斷為智力低下,是需要及時進行治療的。同時,家長在生活中也要盡量多陪伴孩子。
兒童神經系統疾病需要盡早的發現,盡早的治療來緩解神經系統的症狀,避免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而導致出現嚴重的並發症和後遺症。
智力低下(MR)是發生發育時期內,一般智力功能明顯低於同齡水平,同量伴有適應性行為缺陷的一組疾病。又有精神發育遲緩,精神發育不全,精神缺陷,智力落後,智力缺陷,智能遲緩,智力發育障礙,弱智和智力殘疾等多個稱法。
兒童智力低下有什麼危害
1、智力低下影響家庭:智力低下是遍及全世界的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一類疾患,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和痛苦。流行病學調查證明,我國兒童智力低下患病率在城市約1%,在農村約2%~3%。這說明兒童智力低下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2、智力低下並發症多:智力低下在嬰幼兒時期主要表現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和應人能全面落後,在學齡前和學齡期主要表現為上學後發現跟不上學習進度,學業成績差,不會與人交往,社會適應困難。多數智力低下只是單純的認知障礙,不伴有其他缺陷,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智力低下小兒伴有其他功能障礙,智力低下越重伴發的.缺陷越多。
7歲智力低下表現有哪些2
智力低下的主要表現
1、雙眼斜吊、眼距寬、鼻子塌、顎高,舌頭常往外伸。
2、頭顱呈方形、通關手,腦積小、頭圍特別大,小頭畸形的頭顱又特別小。
3、會俯卧、抬頭、坐、站、走的時間較一般孩子晚,會用手捏東西的時間也較晚。
4、學說話晚,早期逗引無聲音反應,往往3~4歲才開始說話,個別的甚至5~6歲也不開口。
5、視覺困難,眼珠轉動不靈活,目光呆滯。
6、聽覺能力弱,聽到聲音沒有反應,6個月以後仍不能分辨母親和其他人的聲音。
7、注意力很難集中,不能安靜一二分鍾。
8、出生1~2個月還不能與大人眼睛對視,逗引時不微笑,不會主動用眼睛跟蹤親人和色彩鮮艷的東西。過於安靜,好像屋子裡沒有他一樣。
寶寶智力低下怎麼辦
1、病因治療
已經查明病因者,如慢性疾病、中毒、長期營養不良、聽力及視力障礙,則應盡可能設法去除病因,使其智力部分或完全恢復。甲狀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內分泌代謝異常患兒應早期診斷,早期採用甲狀腺激素替代或苯丙酮尿症特殊飲食療法,改善其智力水平。社會心理文化原因造成的MR,改變環境條件,讓其生活在友好和睦的家庭中,加強教養,則可使其智力取得圈套進步。
2、訓練和康復
配合應用醫學、社會、教育和職業訓練等措施,按年齡大小和MR的嚴重程度對患者進行訓練,使其達到盡可能高的智力水平。
遲早讓患兒在有組織的機構(如托兒所和幼兒園)里接受持久的綜合笥教育和訓練。最好讓患兒與正常兒一起照管,這樣比分開照管更有益。開辦特殊班級或特殊學校,以便提高身體健康水平,訓練日常生活技能和言語功能以及簡單的文化學習。設立工作醫療站,一方面為青少年患者訓練生產技能,另一方面保障就業。還可設立專門的醫院、療養所(村),收住中度以上MR。
智力低下的預防
1、初級預防
包括以下內容:1衛生教育和營養指導;2產前和圍產期保健(高危妊娠管理、新生兒重症監護、勸阻孕婦飲酒吸煙、避免或停用對胎兒發育有不利影響的葯物);3傳染病(病毒、細菌、原蟲)的免疫接種;4遺傳代謝檢查及咨詢(避免近親婚姻、發現攜帶者);5環境保護(防止理化污染、中毒及噪音損害);6減少顱腦外傷及意外事故,正確治療腦部疾病、控制癲癇發作;7加強學前教育和早期訓練;8禁止對小兒忽視和虐待。採取上述措施的目的在於預防MR的發生。
2、二級預防
措施包括:1對高危新生兒進行隨訪,早期發現疾病,給予治療,尤其應該注意,早期營養(蛋白質和鐵、鋅等微量元素)供應和適當的環境刺激對智力發育有良好作用;2對學齡前兒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體格、營養、精神心理發育、視覺和聽覺);3新生兒代謝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篩查;4產前診斷、羊水檢查(染色體病、神經管畸形、代謝疾病)。二級預防主要在於早期診斷並給予特殊處理。
3、三級預防
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各有面協作進行綜合預防。早期發現MR,早期干預和刺激;對家庭給以有效的幫助,保持家庭結構完整,使MR兒童的功能有所改進。
預防的根本途徑是不斷加深對MR病因學的研究,只有針對病因採取措施,才能使預防更加有效。
7歲智力低下表現有哪些3
4歲寶寶智力低下的表現
1、不會笑或很晚才會笑。 正常孩子2個月時就會笑,4個月時能放聲大笑。如3個月才會笑,6個月還很少笑,1周歲還不會笑則是智力低下的一種信號。
2、眼睛功能發育不全 一般來說1個月的嬰兒就會用眼睛注意周圍環境,智力低下的嬰兒則對周圍的人或事物不注視。
3、對聲音反應差,對大人在邊上發出的聲音顯得沒有反應,似乎特別「老實」。哭聲少,有時只有尖叫,或是哭聲無力,對容易引起哭鬧的外界刺激不易哭或難以引起哭。
4、咀嚼晚 ,喂養困難,吃固體食物不易咽下並且致使嘔吐。淌口水,1歲以內屬於正常情況,但1周歲後還淌口水則要引起注意。
5、 動作笨拙,嬰兒喜歡玩手,在出生3~5個月就會了,但到6個月後仍不會玩手或到2~3歲還喜歡將玩具往嘴裡放就不正常。
6、注意力不集中,對外界事物漠不關心,或雖然有興趣但是很短暫,反應遲鈍。能力較低,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計算能力和分析比較能力均差於同齡兒童。
影響寶寶智商的因素
1、遠血緣婚配生育的孩子。有資料顯示,父母均是本地人的孩子平均智商為102.45,父母是省內異地者平均智商106.17,而隔省婚配所生子女的智商則高達109.35。提示異地通婚可提高下一代的智商水平。
2、父母在最佳生育期生育的孩子。一份抽樣結果表明,母親在23歲以前所生子女平均智商為103,而24~28歲這段時間生育者則高達109,但太晚生育(29歲以後)的子女又低於105。故專家推薦24~29歲為育齡女子的最佳生育期。至於男士,30歲左右當爸爸為優。
3、吃母乳長大的孩子。研究發現吃母乳長大的兒童智商普遍較高,比吃代乳品長大的同齡兒平均高出10分之多。
4、體重適中的孩子。有關專家將超過正常體重20%的肥胖兒與同齡正常兒相比較。發現其視覺、聽覺、接受知識的能力均處於低水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