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心理遺傳疾病有哪些
擴展閱讀
158米女生基礎代謝多少 2024-11-15 04:44:27
更新知識英語範文 2024-11-15 04:34:12

兒童心理遺傳疾病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9-23 08:55:50

1. 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一般而言,我們將兒童的心理問題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類。一般性的問題如:口吃、尿床、逃學、不吃飯、說謊、好動等;特殊性的問題如:自閉症、適應障礙、癲癇、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許你會說,你所碰到的問題不只這些。的確;孩子的問題並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們列舉這些常見的心理疾病,並不是想對兒童的心理問題加以分類,而是想讓父母親了解孩子出現哪些行為時必須注意、甚至治療。
自閉症
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
產生自閉症可能的原因有:遺傳、腦傷以及父母對子女冷漠的管教態度等。其治療方法,積極方面:應注意自己的管教態度、適時提供愛及關懷、並妥為設計適宜的學習環境。消極方面:則應給予行為治療,例如用代幣學習或社會性增強等方式來建立自閉症兒童的人際關系,飲食行為等。
過動兒
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
一般而言,這些孩子的特徵有:
·注意力難以集中。
·肌肉協調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緒不穩易發怒。
·過度敏感。
兒童過度好動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家庭壓力太大、二是輕微的腦部受損、另一種是天生就屬於活動型的孩子。
治療可分成二部分,積極方面應盡量減低家庭壓力,懷孕時不要亂服成葯;消極方面則可使用鎮靜劑,降低孩子的活動量(但不宜長久服用),在教學上則盡量安排消耗體力的或簡單的活動,並時時給予必要的增強。
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矯正上應盡量避免危言恫嚇;如果過度恐懼可以服用輕微鎮靜劑減低其恐懼程度,然後再使用系統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懼。
如果您的孩子沒有以上的狀況,那就恭喜你,如果有;也不要過度擔憂,及早治療可以讓孩子未來充滿希望!

2. 這些疾病會遺傳要怎麼提前預防呢

遺傳疾病雖然可怕,但如果早做預防,可以相對減少它的危害。因此,准媽媽們在孕前應做好功課,了解雙方家族遺傳病史,以便提前做准備和採取措施。

遺傳病是指由於受精卵形成前或形成過程中遺傳物質的改變造成的疾病。有的遺傳病在出生時就表現出來,也有的出生時表現正常,而在出生數日、數月,甚至數年、數十年後才逐漸表現出來。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遺傳病,並指導您如何預防。

延伸閱讀:哪些疾病會遺傳給下一代

哪些疾病會遺傳給孩子?

父母哪些疾病會遺傳給孩子?遺傳疾病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不但會給孩子身心帶來痛苦,也會給家長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傷害。那麼,父母哪些遺傳疾病會傳給孩子呢?

血友病:典型的伴性遺傳疾病,只有男孩會患病,女性基因攜帶者會把致病基因傳給後代,其中男性後代半數可能患病。患病的男性通常會在成年之前死亡,而不會將基因繼續傳遞下去。

乳腺癌:家族遺傳患病率比常人高7-8倍。乳腺癌是一個具有明顯遺傳特徵的疾病,如果一個家族中不止一人患有乳腺癌,就應當懷疑是否為遺傳性乳腺癌。

心臟病:如果父母患心臟病,子女發生心臟病的幾率要比父母沒有心臟病的子女高出5-7倍。

皮膚癌:黑毒瘤是一種不常見但非常致命的皮膚癌。如果父母一方患有黑毒瘤,孩子得病幾率是2%到3%;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黑毒瘤,幾率就會提高到5%至8%;如果父母在50歲之前就被確診患有黑毒瘤,孩子得病的幾率將會更高。

鼻炎:鼻科疾病中有許多都是遺傳的。比如最常見的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竇炎,這三種鼻炎都有家族遺傳傾向。

禿頭:只傳給男子。比如,父親是禿頭,遺傳給兒子概率則有50%,就連母親的父親,也會將自己禿頭的25%的概率留給外孫們。這種傳男不傳女的性別遺傳傾向,讓男士們無可奈何。

骨質疏鬆:母親患有骨質疏鬆疾病,女兒患脆骨的發病率會很高,所以她們也更有可能骨折、駝背、彎腰、臀部斷裂等。

精神疾病:父母一方為精神分裂症,其子女發病機率為15%左右,父母雙方都是精神分裂症,則子女發病機率在40%左右。

抑鬱症:一個女人有10%的可能性會從母親那兒遺傳患上情緒不穩定的疾病。

如何預防遺傳病?

避免近親結婚:近親結婚所生育的帶有子女智力比非近親子女差得很多,而且發病率很高,所以一定要避免近親結婚。

做好婚前健康檢查:預防下一代的遺傳病,始於這一代的擇偶與婚配。已確定戀愛關系的男女,在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之前應做一次全面系統的健康檢查,保障男女雙方身體健康、科學的選擇生活伴侶、保障婚後美滿、防止遺傳病延續,是實現後代優生的重要前提。

避免高齡生育:生育年齡最好不要超過35歲,因為高齡產婦的細胞老化,易受外界病毒感染,受精後形成的個體易產生染色體病。

3. 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有哪些

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有哪些

一、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

1、兒童焦慮症

焦慮症是指一組以恐懼與不安為主的情緒體驗。13%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焦慮障礙,而且患病年齡比20年以前提前,多見於女孩。兒童焦慮症有三種類型:其一是分離性焦慮,兒童與依戀對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環境分離時出現過分焦慮;其二是社交性焦慮,兒童與陌生人接觸時出現持續的過分退縮,妨礙與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慮,患兒總是提心吊膽地害十白可能遇見有害事物或情景。

2、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又稱兒童多動症,是兒童心理行為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問題。主要特徵是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續時間短暫,多動和;中動:常伴有學習困難或品行障礙。一般在6歲前起病,6~10歲為發病的高峰期,男孩多於女孩。此病的發病率為5%~9%,如北京5.7%、湖南6.0%,據估計有30%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發展為成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學齡兒童患病人數約在500萬以上,並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病因至今仍未弄清楚,多數學者認為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與遺傳、生物化學因素、發育異常、心理社會因素及其他因素有關。

3、學習障礙

是學齡兒童較常見的問題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視覺、聽覺障礙,也沒有環境和教育剝奪以及原發性情緒障礙,而出現閱讀、書寫、計算、拼寫等特殊學習技能獲得障礙的一組綜合征。典型特徵是閱讀障礙,計算障礙,拼寫障礙,手眼協調和動作協調障礙。國內學者靜進在他的文章中報道學習障礙兒童的.發病率大約為6%。學習障礙的成因及影響因素復雜,其發生機制還不非常清楚。

4、兒童抑鬱症

兒童抑鬱症是指發生在兒童時期持續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鬱情緒為主要特徵。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鬱症分別達到2.5%和8.3%。患兒表現為對游戲沒興趣,食慾下降,睡眠減少,哭泣,退縮,活動減少。患兒還可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能力下降,自我評價低,記憶力減退,自責自罪,對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不感興趣,容易激惹,有時出現自殺念頭或自殺行為。本病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家庭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家庭管教方式不恰當,父母感情不和或離婚等均對兒童構成重大的應激事件。

5、品行障礙

主要表現為持久的、嚴重的違紀行為,在較大兒童中很常見,如逃學、偷竊、破壞公物和攻擊行為。該病患病率為1.5%~7.3%,男女比例為9:1,患病高峰為13歲,城市高於農村。品行障礙的病因學研究不單涉及醫學,而且還涉及心理、社會和法學等學科。

6、自閉症

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

7、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二、心理問題的干預

1、簡易行為矯治—— 陽性強化法

通過獎勵目標行為,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標行為的產生。

2、合理情緒療法

美國某心理學家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3、系統脫敏法

主要用於恐懼症。

4、沖擊療法

主要用於治療恐懼和其他負性情緒反應。

5、厭惡療法

常用於戒煙、戒酒、戒除網癮,治療強迫症等。

6、認知行為療法

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來改變不良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我們的孩子多一些關注,這樣他們才能夠健康成長。

;

4. 幼兒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嬰幼兒的心理問題主要有:睡眠問題和排便障礙。
一、睡眠問題
睡眠問題又分為:入睡困難和夜醒問題、夢魘、夜驚 夢游及其他睡眠異常、白天嗜睡。
1、入睡困難和夜醒問題。
導致這個問題有兩大因素:體質因素、社會心理因素、
1.1、體質因素
關於體質因素包括:哮喘、過敏等症狀。
這樣的嬰兒在醒來以後,他們會試圖讓自己平靜然後繼續入睡。可是,他們沒有辦法讓自己安靜下來。
PS:人的睡眠分為:淺睡眠和深度睡眠。而深度睡眠的時候會分泌生長激素。哮喘等呼吸性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礙,會導致兒童生長發育不良。
1.2、社會心理因素
社會心理因素包括:(簡單的來說)和媽媽的依賴關系不夠牢固、媽媽的焦慮和抑鬱情緒。
PS1:家長在孩子醒來的時候,通常不給孩子一個安靜自由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平靜。那麼長此以往,孩子的自我安靜技能就會逐漸減弱。
PS2:夜間給孩子餵食,或是用夜間給孩子餵食的方式使孩子入睡。這樣都是不對的。夜間餵食,孩子白天的食量會減少,會增加尿床的幾率,並且尿床以後孩子很可能會醒來。(所以,這些方面大人要注意)。
2、夢魘
夢魘是在睡眠不是很深的情況下出現的恐怖的夢境。孩子會從焦慮的狀態下驚醒。
造成夢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焦慮。
然而焦慮的因素有很多,比如 父母是不是給孩子太多壓力,是不是受過某些創傷等等等等...
3、夜驚、夢游及其他睡眠異常
夢游症是在深度睡眠的時候會產生的情況。通常會持續20分鍾,孩子會起床穿好衣服,到處走動,不易叫醒。夢游的傷害就在於,孩子到處走動而在不知不覺中受傷。
夜驚就是夜裡突然驚醒。和夢魘類似。然而它和夢魘有顯著差異。夜驚時,孩子會從床上坐起來,並大叫或驚慌下床,迅速跑動。尤其重要的是:這個時候他們對安慰的反應比較遲鈍。而夢魘則對安慰很敏感。
PS:有一些癲癇症也是在睡眠的時候發作。
4、白天嗜睡
也是兩種分類:一種是因為疾病,一種是因為作息不規律。這個就不細說了。
PS:科普 發作性睡病:發病於青少年時期、終生都存在的遺傳疾病。
特徵:經常出現短暫性睡眠,肌肉張力突然喪失的猝倒,睡前出現幻覺。

5. 哪些疾病容易遺傳給孩子

容易傳染給孩子的疾病有勃起功能障礙,這個疾病是和心理因素和心臟病因素是相關聯的,骨質疏鬆症狀如果生下來的孩子會和他的母親一樣有類似的症狀,所以我們要提高鈣的攝入。超重肥胖者也會遺傳給孩子的,我們應該控制甜食的攝入,要多運動。還有就是近視眼,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視的話,後代得近視也是非常高的,如果一個人近視是另一個是攜帶者,遺傳給孩子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們要趕緊去找眼科醫生進行檢查,診斷出來早預防,近視眼的孩子是不能吃甜食的,多補充一下維生素鈣。我們在預防高血壓遺傳給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多吃一些低鈉,高鉀的食物,要降血脂、減輕體重、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6. 談談各種因素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談談各種因素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兒童心理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社會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兒童心理發展的方向和個別差異。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談談各種因素對兒童心理的影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教育因素、實踐活動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努力因素等。其中遺傳因素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環境和教育因素起著決定作用。

遺傳為發展提供前提條件和基礎,但究竟以後怎樣發展,朝哪個方向發展,則取決於孩子所處的環境和所受到的教育,而實踐和活動則是心理發展的基礎和源泉,主觀努力便是心理發展的關鍵。要使孩子的心理得到良好的發展,家長必須了解和懂得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這些因素,然後施以正確地引導和培養。

遺傳因素對兒童心理有何影響?

遺傳因素就是指從自己父母的遺傳基因中獲得的生物特徵。它是心理發展的自然條件和必要的物質前提。它在心理發展上的作用是,一方面,通過素質影響能力和智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它通過氣質類型的因素影響兒童的情緒和性格的發展。兒童出生時,就通過遺傳從父母那裡繼承下來了神經系統的特徵,特別是大腦的結構和機能的特點,以及每個人特有的高級神經系統類型的特點。其不同的差別,我們在產房裡就可以觀察到,如有的嬰兒安靜些,容易入睡;有的嬰兒腳亂動,大聲啼哭,等等。遺傳雖然如此重要,但並不是決定一切。因為遺傳只是提供了事物發展的可能性,要使可能性變成現實,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沒有這後一條件,再好的遺傳基礎也是沒有用的。況且,遺傳素質對心理發展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它的作用和影響也不完全相等。據心理學家研究,遺傳素質在感知覺和氣質方面有較大的影響。而在個性品質、道德行為習慣方面,遺傳素質影響就比較小。從年齡階段來說,一般年齡越小,遺傳素質的影響相對比較大,年齡越大,它們影響就小。家長了解和掌握了這一點,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因材施教,發揚遺傳素質中的優勢,促使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的提高。

環境和教育對兒童心理有何影響?

兒童心理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社會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兒童心理發展的方向和個別差異。社會環境的因素很多,對年幼的兒童來說,其中家庭、鄰居、親友、公共娛樂場所、市場、商店等等,影響最大。特別是家庭,從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家庭的氣氛到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都無不影響著孩子的理想、志趣和性格等。據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對許多有一定才能的兒童的調查,發現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形成兒童才能的關系因素。至於兒童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形成,那就更容易從他的家庭和周圍的生活環境中找到根由。由於社會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作用,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兒童的心理發展和教育更有密切的關系。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注意從零歲開始就給嬰兒的大腦以適應的信息刺激。

實踐活動對兒童心理有何影響?

學齡前兒童主要是在游戲的活動中使心理得到發展的,離開了活動,就沒有兒童的心理的發展。游戲活動對學齡前兒童來說,不僅是一種娛樂,而且也是一種學習。他們正是在游戲中發展智力、鍛煉意志、培養品德、熏陶感情、塑造個性,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迅速而良好的發展的。傑出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得好:「游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兒童在游戲中怎麼樣,當兒童長大的時候,他在許多方面的工作也會怎麼樣。因此,未來活動家的教育,首先要從游戲開始。」所以,家長應創造有利的條件,幫助和指導孩子開始游戲活動,使他們的智慧之花,通過游戲這一「媒介」得到盡情開放。

主觀努力對兒童心理有何影響?

先天的良好的遺傳素質所提供的只是發展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要通過後天的教育訓練才能得到發展,並轉化為現實性。這個轉化過程離不開孩子的活動和主觀努力,體現在孩子心理發展的內在需求上。

那麼,怎樣激發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內在需求呢?在《學前兒童心理學常識》一書中指出:第一,內在需求與激發必須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也就是說,在孩子智力發展開始萌芽的階段(五歲以前),就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第二,內在需要的激發必須及早地進行語言教育;第三,若發求知慾,喚起學習的興趣;第四,激發兒童的好奇心。

拓展知識:

兒童心理的特點

需要:是最活躍的因素。

兒童從出生時起,就有對食物的需要、對溫暖的需要。稍大的孩子,有和人交往的需要、認識的需要、游戲的需要等等。需要舊根到底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但是它本身起一種刺激作用。成人對兒童進行教育,如果不引起兒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那麼教育也不可能奏效。

興趣和愛好:是影響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有趣的游戲里,幼兒的堅持性可以有明顯的提高。幼兒學鋼琴,愛好彈琴的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能力,不愛好的則學習起來特別費力或始終學不會。

自我意識: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起控製作用。

自尊心強的幼兒,心理活動的積極能動性比較突出。

心理狀態: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動的背景,即心理活動進行時所處的相對穩定的水平,趕著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動積極性的作用。

兒童的心理發展

人的心理活動自嬰兒一出生就開始發展起來,包括感知覺、記憶、注意、思維、言語、情緒、意志行動等方面。兒童的心理特點既有普遍的共性又有個體的差異,如一般的兒童1-2歲開始學說話,3歲時能說完整的簡單句,但有的孩子更早些,有的孩子更晚些;兒童的特點是活潑好動的,但有的孩子顯得特別好動,有的則十分安靜。雖然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但都有一個正常的范圍,超出正常的范圍應引起家長們的注意。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還會表現出特有的現象,例如年幼的兒童常常誇大事實,甚至講一些並非真實的事情,令大人信以為真,他們是在說謊嗎?不是的,這只是他們在這一時期的心理發展特點。

兒童的心理隨著大腦的發育也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不同心理特徵的發展速度是不平行的,同一心理特點的發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可以在某個時期發展十分迅速而在其它的時期則較緩慢。兒童的動作行為和心理特點的發育都有自己的.關鍵時期,過早教育無異於拔苗助長,放任不管也不利於孩子潛能的發揮,只有當家長、老師了解什麼時候是兒童言語、動作、思維等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才會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可以避免按成人的主觀意願要求孩子。兒童好問、喜拆東西,這是他們不斷探索、求知的表現,雖然有時他們的想法和做法是那麼令大人感到可笑或氣惱;兒童情緒多變、不善掩飾,但他們是純真的;兒童注意集中時間短暫,學習時間不應過長;兒童尤其男孩好動,控制力差,不能認為他們故意表現不好;兒童模仿力強,大人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大人們應尊重孩子的心理特點,懷著一顆寬容和愛護之心,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這對兒童能力的發揮、培養良好的個性、減少心理和行為問題,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兒童的心理發展受那些因素的影響?

有的孩子天生聰明伶俐,有的則反應遲鈍;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好動、愛哭鬧,有的安靜易哄;有的孩子內向敏感、膽小退縮,有的則活潑外向、大膽自信……,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所生,是那麼的天真可愛,但每個孩子又是那麼的不同,各有特色。兒童的心理發展是生物遺傳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中許許多多的差異造就了孩子形形色色的特點。

生物遺傳因素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因,尤其是兒童的智能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物遺傳的因素。由於遺傳因素而影響兒童心理發育的常見原因有:父母或家族近親中有遺傳疾病、某些有遺傳傾向的精神障礙、父母近親結婚、父母接觸有毒害的物質或酗酒、吸毒造成染色體突變、母親為高齡產婦等。兒童先天的氣質特點也是個性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外因來看,從胎兒期到以後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有害因素會影響到兒童的大腦,造成精神心理的發育異常,如母親妊娠期間接觸有毒害的物質、服用某些葯物、某些病毒感染、精神受刺激,胎內或產後窒息、高熱抽搐、中毒(如鉛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營養不良、腦外傷、腦炎、癲癇等許多疾病。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環境因素,如家庭文化層次、經濟水平、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大人對孩子的撫養態度、幼兒園和學校的環境、老師的教育態度、社會文化背景、居住地區的環境等。就智能而言,生物因素決定兒童智能發育的最大限度,而環境因素則決定智能發揮的程度,兒童先天情況良好但後天環境不良、教育落後,也可使孩子發育落後;反之,雖先天不足,但後天及時干預、教育得當也可使孩子得到良好的發展。良好的環境有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在民主、和睦、生活豐富多彩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大多自信、活潑、獨立;而在專斷、關系緊張、缺乏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膽小、自卑、孤僻或叛逆的性格。

為了孩子的心理得到良好的發展,每一對夫婦應盡量避免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創造有利因素,如:做好孕前咨詢,孕期定期檢查,孩子出生後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學一些兒童心理知識,做到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採取恰當的撫養教育方式。

何時進行早期教育為宜?

一個人具有相當大的潛能,如果不予以早期開發教育,就有可能被埋沒,但「教育」不能被狹義地理解為嚴肅而正規地教孩子學習什麼;而應從廣義上理解,是針對兒童在不同時期心理行為發展的特點而進行的有助於各種能力發展的活動,也就是對兒童進行能力的開發。現代科學證明豐富的環境刺激可以促進兒童大腦的發育、各種能力的發展。剛出生的新生兒就有一些感覺和本能的活動,所以早期教育從兒童一出生起就可以開始進行。科學證實出生後頭幾年是兒童能力開發的重要時期。

早期教育並不是過早教育或超常教育,因為兒童的學習能力不僅有賴於教育還有賴於兒童心理行為發展的關鍵期和每個人本身的成熟特點。如果不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自身特點進行教育,過早或過分地教孩子學這學那,無異於拔苗助長,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例如,嬰幼兒的動作發育是有一定的出現時間和規律的,8、9個月的嬰兒還不會爬就訓練走,顯然是枉費心機,過早行走還容易出現下肢畸形。

因此,在開展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兒童的心理行為發育特點,科學地進行。

遺傳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生物因素。

1.遺傳因素

遺傳是一種生物現象。遺傳的生物特徵主要指那些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特點,如機體的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徵等。其中對心理發展具有最重要意義的是神經系統的結構和機能的特徵。這些遺傳的生物特徵也叫遺傳素質 。

遺傳素質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質前提。

遺傳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表現在:

(1)提供人類發展的最初自然物質前提。

人類共有的遺傳因素是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可能形成人類心理的前提條件,也是兒童有可能達到一定社會所要求的那種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條件。

(2)奠定兒童心理發展個別差異的最初基礎。

一些同卵雙生子的研究說明,同卵雙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雙生子是有一個受精卵分裂為兩個發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遺傳素質。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體生長發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稱生理發展。

兒童身體生長發育的規律明顯的表現在發展的方向順序和發展速度上。其方向順序是按所謂的首尾方向(從頭到腳)和近遠方向(從中軸到邊緣)。如:兒童頭部發育最早,其次是軀干,在世上肢,然後是下肢。兒童體內各大系統成熟的順序是:神經系統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統次之,最後是生殖系統。

生理成熟為兒童心理發展提供自然物質前提。成熟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具體作用是:使心理活動出現或發展處於准備狀態。

什麼是兒童的氣質?

剛出生的嬰兒就會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如有孩子動轍大哭且哭聲響亮、持久難哄,有的則哭聲低微、短暫易哄;有的孩子對聲、光、冷、熱很敏感,有的則不以為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表現出更多的心理行為差異,有的孩子見生人不怕,笑臉盈盈,有的孩子則躲在媽媽的身後很久才肯叫人……這就是孩子的氣質差異。這些氣質差異使孩子的日常表現形形色色,就象一張色彩鮮艷的圖畫,既有暖色又有冷色。你如果想了解孩子,就不能忽視孩子的氣質特點。

氣質是一種個性心理表現,是與生俱來就有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氣質特點,它可以表現在活動水平、規律性、趨避性(接近/退縮)、適應性、情緒本質、反應強度、堅持性、注意分散度、反應閾九個方面。

這些特性反映了孩子行為的力度、速度、強度,從低的一端到高的一端 (如活動量從少到多),氣質無所謂好或壞,而是各有長處和短處,在孩子的撫養教育和社會化過程中都會表現出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就看大人們如何看待孩子的氣質特點,能否從中發揚孩子的長處、避免短處。充分了解孩子氣質特點的含義對撫養教育孩子有重要的意義。

;

7. 影響兒童心理發育的不良因素是什麼

鏈接: https://pan..com/s/1I_llsLPyv98-qhi3BPMjnQ

提取碼: xxjy

8.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五大因素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五大因素

在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外界因素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較弱,使得他們的心理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也是兒童心理出現健康隱患的主要原因。那麼,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了解了這些影響因素,在兒童成長的過程才能更好地保駕護航,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主要是生物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即與生俱來的天賦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先天、後天的因素相互作用,塑造出一個人的心理品質和性格特徵。

生物性因素包括:

(1)遺傳因素:一個有染色體畸形或基因缺陷的精子或卵子,在其結合受精時就註定了孩子未來的不幸。染色體的數目和結構異常,就會導致各種先天畸形和遺傳疾病。其中,如大腦發育不全、先天愚型、先天性聾啞、苯丙酮尿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等,都會導致明顯的精神殘缺和心理障礙。

(2)胎兒發育:在整個胎兒發育期間,母體的健康狀況以及外界各種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特別在受孕的頭3個月,孕婦若受到流感、風疹、肝炎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胚胎染色體畸變,或胎盤血循障礙,供氧不足,從而影響胎兒發育。不當用葯,或接觸農葯、吸毒,以及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等化學、物理因素也有影響。

此外,孕期的營養、情緒狀態、工作生活安排是否適度,圍產期的種種問題,都可使胎兒受到傷害,出生後即成為一個有問題的新生兒。

(3)幼年環境:幼年期的疾病,不當用葯、環境污染因素、頭部受傷、喂養不當等均可產生不良的影響。

(4)早期教育: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而童稚期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尤為重要。

一、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環境因素

(一)家庭環境是影響兒童心理發育的主要家庭因素

1、父母對子女教育不一致,還有家裡老人的溺愛;

2、父母關系緊張、敵對,經常爭吵;

3、父母,尤其是母親與小孩長期分離;

4、父親在家裡的權威沒有形成;

5、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以批評、責罰為主,鼓勵、贊揚和理解不夠;

6、父母不良的言行起了示範作用。

從我們科就診的兒童看,大多可以詢問到上述家庭因素,有的成人心理疾病患者也可以追問到童年期的不良家庭因素。有的是直接致病因素,有的是誘發因素,有的導致症狀維持,治療難度增大。

有的因素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影響明顯而深遠,如童年早期與母親的分離;有的因素在我們國內家庭比較普遍存在,如父母教育不一致;有的因素很難徹底消除,即使我們心理工作者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只是盡努力去減少,但不可能完全沒有。

母愛是偉大的,父愛也同樣是偉大的,其偉大之處在於父母是「用心」去愛自己的小孩。

1.社會經濟狀況一般認為,家庭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小兒的語言、適應能力和智力的發育均優於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在後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緊張事件較前者為多;另外,在這種家庭中,心理和社會交往機會少,兒童就象成人一樣產生焦慮和抑鬱。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兒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兒童的行為問題。

2.父母狀況父母的不幸童年。父母的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母親妊娠時的心理壓力及分娩時的情況等,均可影響兒童行為的發育、在一項調查中發現,有行為問題的兒童,較多地存在著孕前、妊娠中的病理現象和異常分娩等因素。父母的性格、智力和教育水平對小兒的行為發育也有影響。

3.父母對子女的態度父母對子女的過分隊愛、過分擔心和過分保護、偏愛、歧視以及對子女不切實際的過分期望等均對兒童行為右影響。

4.父母的榜樣作用 父母是兒童的第一個崇拜者,兒童經常模仿父母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行為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他的子女。家庭氣氛、父母分居、爭吵等對兒童有深刻影響,孩子容易受父母公開爭吵的干擾,特別當這種爭吵與已有關時。其他諸如嗜酒、吸煙、對人對事的態度等無不對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影響。

5.父母與子女的矛盾沖突 每個正常的家庭都有矛盾發生,但如矛盾太大則會引起父母的擔憂以及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家中造成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小兒的令人討厭的一些表現、家務、電視節目、衣服、朋友、學習……。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相互理解。一旦沖突發生,父母的責備、懲罰只會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會產生敵意行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性格部分來自遺傳,部分來自父母的教養。孩子表現不好、發脾氣,父母應首先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矛盾惡化。

6.家庭破裂 由於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常常引發出許多行為問題。與兒童行為有關的因素有:離婚的原因,與跟隨一方(父或母)的關系,新同胞的出生,社會經濟壓力,母(或父)親的情緒,離異雙方仍繼續對立謾罵等。

(二)集體環境 托兒所、幼兒園、學校,如同家庭一樣,教師即父母,同夥即兄妹。恰當的教育內容,得體的教育方法,直接影響著小兒的身心發育。在一個和諧、友愛、團結、快樂、積極向上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可使小兒的情緒行為得到良好的發育。

(三)兒童自身的生理環境

1.殘疾與慢性軀體性疾病 這對小兒行為有很大影響。在這些疾患中,有些可使小兒產生不適、疼痛,有些影響或限制了兒童的日常活動和社會交往,有些則使小兒恐懼和焦慮,有些則使小兒感到羞辱、孤立、窘迫、自卑相困惑。以上種種變化常可改變家長、老師和夥伴們對孩子行為的態度,而後者反過來又會引起兒童自身行為的改變。疾病對兒童情緒、行為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抑鬱。男孩以社會退縮為多,女孩以攻擊行為較多。

2.成熟度與智能神經系統發育的成熟程度 是小兒行為發育的最主要因素。神經系統的成熟與智能有關,在某一年齡的小兒應有相應的智能發育水平。對於智能發育較遲者,如期望過高,則往往會產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智力相對較高者,常會對學校產生厭倦情緒、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等。

3.兒童氣質。

4.生化和內分泌因素對行為的影響 人的情緒行為變化都有生比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經介質(如單胺類的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和內分泌。不少注意缺損和多動症患兒可通過阻斷單胺氧化酶提高單胺水平改善症狀,三環類抗抑鬱葯對多動症也有治療作用。在焦慮症患者,血漿皮質類固醇含量上升,從而反饋地使生物胺(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更新率加速,其中特別是;羥色胺機能的活動過盛可能與焦慮症的發生有關。目前認為,神經性厭食可能與間腦-神經內分泌調節障礙有關。

另外,內啡肽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也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現今資料說明,內啡肽對精神運動的作用與腦內生物胺的功能密切相關,並通過多巴胺影響垂體前葉激素的分泌。但總的說來,對內啡肽的研究尚不夠深入。

二、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教養因素 :對兒童教養的方法,傳統上分為「權威」法和「順應」法二種,前者主要是採用過多的`指示、命令、威脅和懲罰,而後者多用請求的口吻徵求孩子的意見,情況改變後向孩子解釋原因,在許可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意見。「權威」法可能引起小兒發脾氣,不聽從管教,仇視同伴,為所欲為,固執,缺乏自信心等;「順應」法則較少發生以上情況。

「權威」性教育方法,不論是父母中哪一方採用,部將導致他們同孩子之間消極對抗關系的發生,從而影響兒童行為的正常發育。但也有人發現,「順應」性教育方法可使兒童的攻擊行為增多,其根據是,多採用「順應」法的西方兒童的攻擊行為遠多於多採用「權威」法的東方兒童。因此,有人提出,目前尚無一種教育方法是完美無缺的,二者適當兼用可能更好。

教育兒童時,一定要從兒童的實際水平出發。要求超過了孩子的發展水平或者當孩子的發展水平已可允許學習某些技能而父母卻錯過機會未予施教、這都是不合適的。

在獨生子女的教養中,容易發生溺愛現象,但父母卻常常不承認這一點。溺愛的最好證據是,當父母禁止該子做某種事情時,孩子常以哭鬧、發脾氣等手段威脅父母。

三、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兒童的氣質特徵氣質因素 :作為一種內在的體質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行為發展的傾向,也就是說,氣質特性對行為表現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氣質自生後就已明顯表現出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氣質特徵,明了這種巨大的差異性是理解行為問題的基礎,因為行為差異是引起行為問題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證實,難育型(D),啟動緩慢型(S)和中間近難育型三個氣質類型易出現行為問題,其中尤以難育型兒童為甚。

任何一種氣質類型都可招至行為問題,但並非註定一定要發生。兒童的行為表現是其自身的氣質特徵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二者是否協調,如果二者協調,則對兒童行為發育有利;不協調則會障礙其行為的發育,從而引發出行為問題。

育兒者(多為父母)與兒童之間的關系直接受兒童氣質的影響,這種關系是否協調,決定了兒童行為發展的方向。如對一個具有生活機能無節律、適應能力差、情緒消極、反應強度高等氣質特性的兒童採用「順應」性教育方法,則小兒可逐漸適應環境,行為問題或可避免,如果採用「權威」法,將會招至兒童與父母之間情緒的對立,其結果將會引起一系列的行為問題。因此。育兒者與兒童之間建立穩定、和諧的親密關系對兒童行為的發育有重要作用。

;

9. 兒童心裡疾病有哪些

1、自閉症
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復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
產生自閉症可能的原因有:遺傳、腦傷以及父母對子女冷漠的管教態度等。其治療方法,積極方面:應注意自己的管教態度、適時提供愛及關懷、並妥為設計適宜的學習環境。消極方面:則應給予行為治療,例如用代幣學習或社會性增強等方式來建立自閉症兒童的人際關系,飲食行為等。
2、多動症
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
一般而言,這些孩子的特徵有:
.注意力難以集中。
.肌肉協調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緒不穩易發怒。
.過度敏感。
兒童過度好動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家庭壓力太大、二是輕微的腦部受損、另一種是天生就屬於活動型的孩子。
治療可分成二部分,積極方面應盡量減低家庭壓力,懷孕時不要亂服成葯;消極方面則可使用鎮靜劑,降低孩子的活動量(但不宜長久服用),在教學上則盡量安排消耗體力的或簡單的活動,並時時給予必要的增強。
3、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矯正上應盡量避免危言恫嚇;如果過度恐懼可以服用輕微鎮靜劑減低其恐懼程度,然後再使用系統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懼。
4、口吃
根據統計,2至4歲的孩子最易產生口吃,口吃是種語言表達上的障礙,一般而言;因為12歲以前的孩子,正利用社群中較多數的價值判斷,建立自己的價值標准,所以對與他們不一樣的人,常有行為上的排擠,造成口吃孩子的內心往往產生嚴重掙扎,說話時也會有焦慮的現象產生。
孩子產生口吃的原因有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因素;生理原因可能有:遺傳、發音器官協調遲緩、發音器官障礙、神經系統控制問題等,如果是這方面的原因,最好能就醫診療,一般都能有良好的矯治效果。
心理因素造成的口吃又稱為心因性口吃;大多來自內心的壓力、焦慮、恐懼、需求注意、或不當模仿等,比較常見的例子如:課業壓力太大、因升學造成適應不良、搬家對新環境恐懼、習慣訓練時過於嚴格、或要求孩子改正積習、太過緊張的情境、父母教師對處理其它口吃孩子的方法不對等,這些情況在父母教師管教比較嚴厲、或兒童本身較為敏感時,會更嚴重。
心因性口吃的治療必須針對造成口吃的原因加以改進,如果孩子出現口吃時,父母教師應更和善(但此時要注意其它孩子是否會因此而模仿),嚴重時也許需要語言治療學家或心理學家的幫忙,目前多采漸近治療法或嫌惡的療法。
5、夜尿症
夜尿通常發生於3歲左右的兒童。一般而言產生夜尿的可能原因包括器質性因素(如:膀胱無力)、夜間飲水過多、太暗不敢上廁所、日間活動量過大、以及沒有學會控制大小便等。
目前比較常採用的夜尿治療法有:
◎ 訓練孩子增加膀胱的容量。
◎ 減少晚間睡份攝食與鹽分攝取。
◎ 訓練孩子控制大小便行為。
◎ 關心、重視孩子並減低孩子心理壓力。
◎ 行為治療。
6、強迫行為
兒童如果經常重復某些行為或動作就得注意,否則一旦變成強迫性行為就很難戒除。
◎面對強大的焦慮時用以緩沖的工具。
◎執著於二種不同的觀念而造成心理的沖突。
此症多採用心理治療法治療,一般可分為個別治療及游戲治療。
7、攻擊行為
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會表現出敵意、不服從,甚至有身體、語言等攻擊行為。
攻擊性強的孩子通常擁有一個拒絕、苛求、訓練不一致的家庭,同樣地,這些孩子比較容易遭受一般性的挫折且其挫折容忍度偏低。
其治療通常須要:
◎改善管教方法,不要用嚴苛、打罵的方式。
◎改善家庭環境:提供溫暖、接納、關懷的環境。
◎善用增強鼓勵的方法,當孩子沒有攻擊行為出現時,應予以鼓勵、贊賞。
◎攻擊性過度強烈時,宜帶往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