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兒童哲學——讓孩子像蘇格拉底一樣思考
「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美國著名哲學家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創立的。他在大學任教期間,發現大學生的思考能力普遍比較薄弱。經過深入研究,李普曼認為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兒童時期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1969年,他的著作《哈利·史圖特麥爾的發現》發表,成為「兒童哲學」誕生的標志。
李普曼借用古希臘哲學對話的形式,創造了具有啟發性和民主合作精神的研究性團體——哲學教室。哲學教室的最大特點就是尊重兒童,鼓勵兒童以談話的方式來增進彼此對問題的了解。兒童在討論問題時,不僅要說出自己的看法,還要能夠說清楚自己的理由。理由比答案本身的正確與否更為重要,因為思考過程才是兒童哲學教室的重點。哲學教室的老師們不進行講授,更不灌輸,而是與孩子們一起進行群體研究。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蘇格拉底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正在雕刻一隻石獅。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突然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父親說:「我並不是雕刻獅子,我只是在喚醒它。」「喚醒?」蘇格拉底疑惑地問。「是的,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頭中,我只是將它從石頭里解放出來而已。」教育孩子其實就是要做喚醒工作,當孩子的求知慾望與生命力量被喚醒之後,孩子就會自覺主動地去探索未知世界,而這個探索過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喚醒心靈智慧的過程。
「兒童哲學」認為,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的大腦中潛藏著豐富的思考能力。他們充滿好奇,甚至經常提出成年人難以回答的、富有哲學意味的問題,如「為什麼人會說謊?」「我從哪兒來?」「人類比動物高級嗎?」然而,由於學校和家庭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灌輸,不注重孩子思考能力的引導與喚醒,孩子的探索精神便隨著長大而減退。
兒童哲學課堂注重傾聽、思考與表達。學生圍城圓圈,每個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其他人的表情動作,也能清晰地聽到他人。課堂一般以游戲開始:拿一件刺激物(如:一瓶礦泉水,一根繩子,一張紙……),依次傳遞,第一個拿到刺激物的同學用這樣的句式說「我想用它……」,下面的同學則使用「感謝你用它……,我想用它……」,每個人說出的都不能跟別人重復。這就要求兒童認真傾聽他人,同時不斷思考調整,集中注意力。
接著,老師講一個故事,或播放一段視頻,兒童根據這個故事/視頻分組討論,提出相關問題,並記錄下來。然後各組成員用「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因為……」並在組內確定一個最有價值的問題。討論結束,各組派代表說出本組最有價值的問題,並陳述理由,各組陳述完畢,全員投票,選出所有有價值的問題中最有價值的問題。
最後,使用最初的刺激物,依次說出自己從這個故事/視頻中得到了什麼。
這個流程,用在語文探究式教學中也適用。如,二年級語文課《樹之歌》,可以以樹作為刺激物「你了解什麼樹,它有什麼特點?」「柳樹春天發芽。」「感謝柳樹春天發芽,椰子樹生字在南方。」接著,利用圖片引發學生思考,提出問題,並討論有價值的問題。最後通過閱讀課文,小組討論,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如此,語文課文教學就不再是簡單地讀課文,學知識,而變成兒童發散思維,探究問題的過程。
當然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故事內容以及流程要簡化,最好用在班會課上,討論與他們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
兒童哲學引導孩子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具備更強的提問能力和討論概念性問題的能力。這不僅體現於兒童哲學課程中,更顯現貫通於整個課程體系,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堅實的基礎。兒童哲學課程對孩子們的幫助,還體現在他們學習習慣的培養中。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別人的否定、敢於質疑不同觀點、更願意傾聽他人的一件、通過不斷思考做出自己的回答。
㈡ 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談談如何進行兒童哲學教育
兒童首先應該學會生活常識和識字。教得好其中己有哲學,無須明著教哲學。
㈢ 小學生哲學問題有哪些
「幸福是什麼?」「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不幸福的事情?」前日上午,江蘇揚州梅嶺小學西區校舉辦「2015新兒童教育論壇」,一堂關於「幸福」的兒童哲學課程引起不少家長的注意。記者了解到,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梅嶺小學西區校將開設一門新的課程——兒童哲學課,這門課程將成為必修課。
兒童,哲學,當這兩個詞語放在一起,或許有人疑惑:哲學,大人還搞不清楚呢,兒童,有必要學嗎?
曾有人這樣回答:如果你只想讓孩子現在做一架應試的機器,將來做一架就業的機器,當然就不必讓他「學」哲學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哲學就是「必修課」。通過對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無用」又「無解」的重大問題的思考,哲學給予人的是開闊的眼光、自由的頭腦和智慧的生活態度,而這些品質必將造福整個人生。
開講了!
什麼是不幸福?「被訓斥」
在前日的「2015新兒童教育論壇」上,揚州梅嶺小學西區校韓莉梅老師率先講解了一堂「幸福」課。
「什麼是幸福?」課程一開始,韓莉梅給孩子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並讓孩子依次到黑板上去寫下心中的幸福。黑板上的答案有健康、平安、和睦、父母的愛等,隨後,韓莉梅又通過引導,讓孩子寫下「什麼是不幸福」,此時學生的神情變得有些凝重,黑板上變為災難、被訓斥、批評、父母受傷、朋友離別等答案。
之後,韓莉梅通過一組漫畫故事,讓學生探討一隻綿羊的幸福與不幸福。現場,記者發現,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門。「我被老師喊到辦公室訓斥,我覺得不幸福。」「有一次,我在超市看到售貨員在用別人的卡買東西,竊取別人的錢,但我卻無法阻止這些,當時覺得不幸福」。
韓莉梅表示,這也是她第一次上這樣的兒童哲學課程,感覺壓力很大,「這樣的課程難度其實比一般的語文課難度還要大,因為它要啟迪孩子們的思維,同時內容又不能太空洞。」
她感覺,一堂課下來,孩子們能從細微處發現幸福,知道幸福無處不在,目的也達到了。
教什麼?
不講理論,從生活中領悟道理
梅嶺小學西區校副校長李吉銀告訴記者,開設這樣的討論課並非一時之舉。「這節課只是一次預演。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們將新開一門課程,這就是兒童哲學課。」李吉銀表示,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將在三到六年級學生中開展,三四年級一個月上一次,五六年級則是每兩周上一次。並且,哲學課將擁有和語文、數學等課程同等的地位。
李吉銀表示,這門哲學課將主要圍繞「人」來展開,區分開思想品德課。
「我們的哲學課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高深,不會教授小學生深奧的哲學理論,而是帶領他們從生活中的哲學入手。關於幸福的討論只是一個嘗試,未來我們將圍繞『人』展開很多話題,比如人與生活、人的存在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等等。」
課程形式將以討論為主。「目前,孩子們所學的仍然以死知識為主,缺乏對『人』以及『人生』的討論。現在的孩子溫飽都不愁,但為什麼還有很多孩子不快樂?我想像這樣每個月專門抽出時間,跟孩子們聊聊人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吉銀說。
據介紹,這門課的教材將由該校老師以及外聘的哲學教授、研究院專家等共同編寫,這項工作目前還在進行中。同時,授課教師將以該校其他課程老師客串為主,該校也將在開課前組織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學習。
韓莉梅介紹,哲學課將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可接受程度分門別類開設,以發現和思想為主題,課程形式多樣,包括聽故事提問題、講寓言想道理、說成語悟學問、開時事論壇和辦辯論演講等。
添負擔?
不考試,過程比結果重要
韓莉梅還表示,這門課的教授難度比較大:「和語文課不同,哲學課必須要時時刻刻對學生進行引導,沒有直接灌輸。同時,授課內容不能太生硬和空洞,否則就失去了開這門課的意義。」
未來,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也會有哲學必修課嗎?李吉銀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在探索中,所以不想一下子鋪開。等將來成熟後,我們會繼續推進這門課的開展,這也是我們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此外,對於「該課程怎麼考核?會不會增加孩子負擔」的問題,李吉銀認為這並不重要:「雖然是必修課,但我們不打算對這門課進行書面考核。過程遠遠比結果重要,如果孩子們能夠在平時積極參與課程討論,並且獲益良多,那還需要考試干什麼呢?」
據悉,小學開設哲學必修課,這是揚州乃至江蘇的首例。
學生們喜不喜歡上哲學課?五年級學生馬梓凱表示,這門課和其他課很不一樣,大家看了故事要說自己的想法,氛圍輕松也很有意思。「課堂上,老師先講一個故事,再讓同學們從中發現問題並展開討論,可以產生質疑,可以各抒己見,氛圍很輕松。」五年級學生翁乙銘說。
「對於老師來說,這門課也在鼓勵著我們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因為每個繪本故事都是由老師自己編寫的,編寫中必須思考,如何將課上得生動有吸引力。」李吉銀表示。
小小年紀能夠理解多少? 該校副校長解釋說:「因為我們是第一個將哲學引入到小學課堂的學校,所以免不了外界的壓力,但現在的父母思想比較開放,透過孩子的表達和變化,家長也會慢慢接受。」
專家觀點
哲學教育 應加強引導 青少年思考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呂嘉認為,教育的實質是人的教育,青少年時期即從小學高年級到高中畢業這一階段的學生,處於一個人成長成人的關鍵時期,人的教育尤為重要。
呂嘉表示,目前我國初等、中等教育階段的哲學教育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時間晚了,二是內容深了,結果導致我國初等、中等教育階段的哲學教育只讓學生記住一些哲學概念與原理,卻不能引發他們對自我認識的哲學思考。
所以,呂嘉說,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哲學教育更應當自覺引導青少年的思考,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認識勞動的意義,認識自我,並積極投身自己所喜愛的創造美好生活的事業。
他山之石
英國研究表明 學點哲學 有助成績提高
英國一項研究表明,為小學生每周上些哲學課可以顯著提高他們的數學、文學及寫作水平。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由教育募捐基金會主持的這項研究在英國48家小學的約3000名9歲~10歲(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中開展每周一小時的哲學課程,以提高他們的提問、論證以及辯論能力。結果發現,孩子們的數學、文學甚至寫作等各科成績均有明顯的提高,尤其是對於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效果更好。專家指出,研究結果令人鼓舞,對於那些弱勢群體學生,可以幫他們迅速地趕上同齡人,縮短富裕與貧困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
此外,哲學內容還有利於小學生們提高自信心、自尊心及耐心。
㈣ 當前國際上兒童哲學的幾種內涵
兒童哲學:內涵與意義
自18世紀開始,以「發現兒童」為標志的現代兒童觀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並為人們所接受。兒童觀的日益成熟與飽滿為兒童哲學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普曼對兒童哲學的發展起到開創性的作用,而同一時期的馬修斯也對兒童哲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李普曼於1969年在其著作Harry Stottlemeire』s Discovery(中譯本為《聰聰的發現》)中提出了「兒童哲學」一詞,並被稱為「兒童哲學之父」。而馬修斯則從理論的角度,將這一概念系統化、學科化。 [1 ]
一、兒童哲學的內涵
兒童哲學就其廣義上說,並不只是指李普曼所發起的兒童哲學探究計劃。我國學者劉曉東指出「兒童哲學」作為一個學科,包括「兒童的哲學」(children』s philosophies)、「童年哲學」(philosophy of childhood)及「兒童哲學探究計劃」(philosophy for children)等三部分。
(一)兒童的哲學
「兒童的哲學」可以界定為兒童關於世界(即常說的宇宙人生)的觀念,既包括兒童的好奇、困惑、探究,又包括他們對世界的理解與闡釋。 [2 ]美國學者馬修斯在其著作《哲學與幼童》中收集了大量的兒童言論,並從哲學方面對其進行了細致的探討和分析,用實際的案例證明了兒童有自己的哲學思想及對世界的看法。無獨有偶,我國學者林德宏通過對兒子苗苗的童年時期的觀察,也確認了兒童具有哲學思維的事實。
(二)童年哲學
「童年哲學」則被視為與科學哲學、歷史哲學、宗教哲學等學科類似的哲學分支。童年哲學主要研究以下問題:童年的概念、童年的歷史、童年的比較文化研究、兒童觀、兒童的權利、兒童的藝術、兒童的社會地位、兒童認知和道德發展的理論流派等問題。 [2 ]馬修斯為
㈤ 提高兒童哲學思維最好採取什麼方法
多多單獨接觸社會,單獨意味著自主,群體意味著被組織。個人認為家長如果有時間的話就自己教,只教些基礎的東西,不要帶有價值觀、世界觀,這些東西要讓他自己去領悟;沒時間的話送學校,成績不是重點,重點是不能被限制思想,等到初中畢業就可以回家自學了,這個年齡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間讓他多多接觸社會自己從社會中領悟適用於自身的道理,家長只從旁指點,當他思想成熟時大約也20+了,這時他應該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了,不會被別人輕易影響了。如果他還對科學知識有興趣的話可以再去復讀了。
㈥ 兒童哲學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一)讓哲學走進兒童的生活
李普曼是美國著名的兒童哲學教育家。和哲學家馬修斯把兒童哲學確立為一門新的獨立學科的目標不同,李普曼一直致力於提高兒童的批判思維能力,關注如何把哲學課程帶人兒童的生活。
他在新澤西的蒙特克萊爾創立了兒童哲學促進機構,一直致力於哲學在兒童教育中的普及工作。幾乎在馬修斯出版《哲學與幼童》的同時,李普曼出版了《課堂中的哲學》。此前,在1978年他已經編著出版了《與哲學一起成長》一書,對兒童與哲學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二)教育重建:讓學校生活成為哲學「冒險」
在1970年之前,美國的小學里沒有哲學課。「幾個世紀以來,哲學一直是大學生或研究生們的專利。而今,為什麼要在已經排得滿滿的基礎教育課程中加上哲學課呢?」這是因為今天的教育過多地強調工具價值和外在價值,而忽視了內在價值。兒童需要探究與發現,需要對意義的理解,甚至某種冒險經歷——「為什麼兒童的整個學校生活就不能夠成為一次冒險呢?」四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李普曼提出了教育重建(Ecational Redesign)的概念。和馬修斯從哲學家的角度欣賞兒童不同,李普曼把對兒童哲學能力的欣賞直接轉換為教學實踐。
李普曼指出,兒童不僅希望理解各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想知道它發生的目的和引起它的動機,並進行自己的推理。例如,大人試圖對一個2歲的孩子說:「看,天空真美。」孩子則回答道:「很美,誰畫的呀?」孩子發現人們創造一些美好的東西,例如一些美麗的畫。天空很美,因此它也是被畫出來的。哲學始於驚奇,而「成人已經學會接受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混亂,並把它們看作理所當然的。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不再好奇事情為什麼是它們現在這個樣子。」也許,是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停下來驚奇與思考了。而在兒童的生活中,涌現的所有事物都帶給他們謎一樣的感受。「為什麼在水坑的表面能夠看到彩虹的顏色呢?」「因為水的表面有一層油啊。」面對成人這樣的回答,孩子也許不說話了,但他的困惑依然存在。為什麼有油就有彩虹呢?為什麼游泳池的水看起來藍瑩瑩,捧在手上就變白了?為什麼這個引起那個?成人並沒有解決孩子的疑惑。心理學家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還把兒童稱為「道德哲學家」。《蘇菲的世界》的作者賈德也說「小孩子應該比較可能成為好哲學家。」
在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李普曼和他的同事在中小學進行了長期的哲學課程實踐。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所有的哲學課都不安排在學校的第一個課時或最後一個課時進行。《混亂中的兒童——兒童的哲學體驗》一書介紹了李普曼等人1987-1989年在華盛頓的公立學校中進行的兒童哲學課程。在他最初發表於1991年的著作《教育中的思維》中,他就系統地介紹了如何在學校教育中讓不同水平的兒童更加善於思考和通情達理。他提出教室應該成為探究的場所,哲學課程應該重新設計,以提供「今日課程中所缺失的概念和價值」。李普曼的研究被推廣到美洲、歐洲等許多地區,土耳其、夏威夷等地方都有學校在進行兒童哲學課程的實踐。和馬修斯引導兒童得出某種哲學結論不同,李普曼傾向於鼓勵兒童進行開放式的討論,教師只是討論的促進者,而非引導者。討論內容往往是沒有固定結論的話題或沒有答案的問題。探究精神是李普曼哲學課的主導精神。
三、李普曼與馬修斯的分歧:教化兒童還是欣賞兒童?
事實上,馬修斯與李普曼是多年的好友。李普曼曾經對馬修斯的工作給予了直接鼓勵。李普曼主編的雜志曾經一度連載由馬修斯主持的兒童哲學欄目——「加里叔叔講故事」。馬修斯通過李普曼的雜志和兒童分享哲學故事,進行哲學對話。馬修斯則尊稱李普曼為「兒童哲學研究的先驅」。不過在兒童哲學的學術研究方面,他們二人在互相尊重和借鑒的基礎上堅持著自己的觀點。
(一)李普曼的「給兒童哲學」與馬修斯的「與兒童進行哲學對話」
李普曼和馬修斯都承認兒童具有非凡的哲學能力。然而,李普曼認為,「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證明兒童有進行哲學思考的能力,從而為兒童學習哲學奠定了基礎。因此,他致力於學校課程的重建,把哲學引入到兒童的日常課堂中去。李普曼等人認為,既然學校是廣泛遍布世界的學習機構,兒童到其中來學習閱讀、寫作、地理、歷史……為什麼他們不應該在學校里學習思維和思考的技巧呢?
而馬修斯一再指出,成人應該和兒童進行平等的對話,向兒童學習,聆聽他們的聲音。《危機中的兒童》的作者——普利策文學獎獲得者克爾斯(Robert Coles)在為馬修斯《與兒童對話》做的序言中說:「在我與美國及國外的兒童打交道的這么多年裡,我有時會聽到兒童說出令人驚奇的名言警句。我也會被孩子的提問窘住,甚至擊敗。」然而,多數成人依然對兒童的能力、思維與反思持懷疑態度,他們甚至沒有認真傾聽兒童的話,這正是馬修斯希望改變的現象。他喜歡和孩子對話,這是他一生堅持的習慣。無論講學或游覽到任何地方,他都盡量尋找機會和當地的孩子們對話,傾聽兒童對一些哲學問題的看法。
馬修斯覺得,任何有意去收集兒童言談的人完全可以編出一部關於兒童哲學的著作。事實上,的確有不少人這么做了。費魯奇在他的《孩子是個哲學家》一書里就說:「孩子的思考方式與我們大不相同:他們的想法和舉動都是突發奇想和無法預測的,隨興所至,走到哪兒算哪兒」。如果說成人的「腦袋裡都是尋常定式的邏輯」,而小孩就「寬廣多了。」「小孩的思考是散點式的,不會走你事先規劃的路徑,自由自在,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兒童「早就喜歡提出哲理性的問題,還要做哲理性的評論,比十三、四歲的孩子做得更多。」
(二)「教導兒童」,還是「欣賞兒童」
隨著李普曼研究的深入,他與馬修斯的分歧也日益加深。李普曼強調「給兒童的哲學」,在他的影響下,有不少學者認為「兒童哲學就是一種哲學教育」,其本質是為了哲學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兒童哲學思維的能力。
基於李普曼的理念,在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布萊恩特·格里非斯(Byrant Griffith)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在一所小學里成立了「兒童哲學傢俱樂部」。在這個俱樂部里,教師鼓勵兒童從事各種有關哲學的思考和游戲。在2008年美國課程促進研究會的年會上,筆者遇到了格里非斯教授。他告訴筆者這所小學的孩子們正在自編自演一部「什麼是真善美」的戲劇。格里非斯遺憾的說,由於三年級的學生必須通過閱讀測試,如何解單項選擇題的技巧與策略也成為課堂教授的重要內容。他說,美國的學生們只記憶,不思考,這已經成為了教育的一大弊端。也許正因為如此,孩子們對這個鼓勵思考的小哲學傢俱樂部非常感興趣。雖然第一屆俱樂部成員的名額只有30個,但報名的孩子人數達到了72人。其他著名兒童哲學課程研究者還包括提倡培養兒童批判思維的約翰遜(Johnson,Tony W,1984))等人。我國也有不少研究者開始把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課程引入到幼兒園課程中去。
而馬修斯則信奉「兒童的哲學(Philosophv of Children)」。馬修斯認為,兒童完全可以自然而然的提出問題,發表評論,進行推理,從事一系列即便是哲學家也不得不承認的哲學行為。同時,馬修斯一再聲明,他提出「兒童哲學」的概念絕對不是認為兒童是比成人更好的哲學家,只是建議生活在科學世界裡的成人們在兒童面前要拋棄優越感,認真傾聽兒童提出的哲學、認知或道德方面的問題。同時,理解兒童哲學也是為了幫助成人認識自然、理解成人哲學(或哲學本身)的意義。總之,馬修斯關注的只是作為一個哲學分支的兒童哲學,因此其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欣賞兒童,而非教育兒童。
㈦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兒童哲學教育
兒童哲學首先在美國興起,兒童哲學課程引進中國也有十幾年的時間。早前,雲南、上海、浙江等地的一些小學,也做過類似的努力。兒童哲學主要以訓練兒童的思想、思考為主以及行事的方法,教導兒童如何思考事物的本質,讓兒童親身體驗哲學討論的過程,逐漸增加兒童對世界整體性的認識,讓兒童在學習思考技巧中培養生活的智慧。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和探究,兒童對很多事物都會充滿好奇和疑惑,而哲學恰是對這些事物的追尋和探究。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還常常驚奇於自己的各種發現。「好奇」往往為探究之始,「驚奇」往往為探究之果,無限的好奇與驚奇充分表現出了兒童對智慧的追求。
據講朱熹小時候剛會說話,父親就對他進行啟蒙教育。父親指著天說:「天也。」朱熹反問道:「天之上何物?」從中可以看出,其實兒童也是具有哲學思維的。哲學是一種研究式的追求真理的主動過程,伯特蘭·羅素曾表示,哲學「即使不能回答我們所希望解答的許多問題,至少有提出問題的能力,使我們增加對宇宙的興趣,甚至在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現象下,看到事物的新奇與值得懷疑之處。」
在成人世界裡,哲學總是有著一系列極其深奧和高度抽象的哲學術語。雖然兒童並沒有這些術語,也不懂思辨和邏輯,但在他們的提問與解答中,同樣蘊藏著豐富的創造性種子。如果對兒童的一些問題保持沉默,不去理會,則會使兒童感到疑惑,不利於兒童思想發展。哲學教育不僅包含了對哲學概念的掌握和運用,更重要的是對思想的見解、邏輯的推理,不只是單純的傳授知識,主要是思維的訓練。兒童學習哲學的方法有很多種,把對哲學的思考通過故事講出來,盡量用兒童熟悉的語句和概念,兒童便不會覺得枯燥。
哲學是通向理性時代的最好工具,能夠更好地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兒童是世界、是未來,盡早對兒童進行哲學思維的訓練,有利於促進兒童自身的發展。
㈧ 兒童哲學課怎麼上
詩人說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哲學家說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實際上後來真正成為詩人或哲學家的總是少數,天性並不是石頭,風雨都不會動搖,它如同溪流,沒有其他溪流的匯聚,沒有匯入更寬闊的大江大河,也會慢慢枯竭的。潛能則像一座座富礦,沒有發現和發掘,也無法變現,只能沉睡。因此,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李普曼就提出「兒童哲學」的理念,編寫兒童哲學課程,設立兒童哲學研究所,將兒童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學校推廣,他也因此被稱為兒童哲學之父
好奇心、求知慾、追根究底」是哲學的關鍵詞。而這三點,也是兒童之所以是兒童的關鍵,兩者之間存在天然的本質聯系。但兒童哲學絕對不是去研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等人的哲學理論,而是一門和兒童生活息息相關的、促使兒童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學問。兒童哲學教育,是以兒童身邊的哲學問題為載體,激發兒童進行探索和思考,使兒童具有探索自身和世界的勇氣,具有辨析能力,追求真善美的能力。簡單地說,兒童哲學教育,關注的是兒童的靈魂豐富和思維發展。
02
為什麼要設置兒童哲學課程
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為何後來真正成為哲學家的寥寥無幾?因為天賦就如同火花,沒有點燃就會湮滅。而我們當前的教育,往往忽視了對這方面的培養。所以,兒童哲學課程不僅要設置,而且需要及早地設置。
學海無涯,吾生有限,這個矛盾一直困擾著人類。一方面知識爆發式增長,另一方面知識又不斷淘汰更新,網路時代還存在大量偽知識和虛假信息,因此教育必須給予兒童帶得走、用得久的能力。那這樣的能力指的是什麼呢?通過對全局性問題的學習,使人擁有全局性理解能力——也就是具有深刻見解,可以用來指導生活,可以在不同場合進行應用的能力。
㈨ 對兒童哲學的認識
兒童哲學教育,可以簡稱為「兒哲教育」。兒哲教育自身價值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在於兒童具有參與哲學活動的興趣和意願,同時,教師具有良好的哲學素養並用心開發兒童多方面的哲學潛質。兒哲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就其實踐要領而言,主要在於熟練整體活動的基本步驟,掌握相關活動的基本特徵。兒哲教育具有特定的價值追求和實踐要領,但與之相應還要有比較明確的評價標准,知道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才能檢測結果與目標的一致性、差異性,才能夠確認相關活動有沒有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
一、兒童哲學教育的價值追求
教育具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追求。從教育之於個人發展的多元價值來看,在我國公共教育學中探討最多的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至於哲學教育與「五育」的關系,或者說,哲學教育在「五育」中的位置以及它之於兒童成長的特殊價值,至今缺比較系統而充分的論證。眾所周知,德育的核心價值在於育德,智育的核心價值在於育智,體育的核心價值在於育體,美育的核心價值在於育美,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各種勞動技能。而且,正因為每一個兒童都需要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發展,所以學校才會在「五育」方面作出積極努力。
另外,正因為每一個兒童都需要懂一些科學、學一些文學、掌握一些數學,所以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才會在科學教育、文學教育、數學教育等方面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反觀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方案,有教師給學生講科學、講文學、講數學,也有老師給學生講政治、講歷史、講地理,課程表中的每一門學科都在政策、理論和實踐層面獲得了公認的合法地位。但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作為獨認的學科課程設置,還是作為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哲學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相關實踐探索以及理論研究依然不盡人意。鑒於我國兒哲教育的發展現狀,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有:為什麼一定要在中小學開展兒哲教育?兒哲教育的價值究竟何在?中小學生如何才能在哲學方面得到良好發展?如何才能得到一生受用的哲學啟蒙?
事實上,從世界范圍來看,經過近50年的不斷探索,兒哲教育已在許多國家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其實踐價值也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識和傳播。一般而言,兒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兒童的問題意識和懷疑精神,讓兒童擁有開放的頭腦和開放的心靈,從而提高價值判斷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從我國兒哲教育的總體狀況來看,目前大致有三種價值取向:一是思維訓練;二是文化熏陶;三是智慧探求。而且研究表明,它之於個人的實際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兒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認知能力;二是可以提高兒童在對話中的推斷力、批判力和表達能力;三是可以提高兒童的注意力、自製力和交往技能。就中外兒哲教育的實際成效來看,它確實可以呵護兒童好思、好學、好問的哲學天性,能夠提升兒童的哲學素養,為其未來的哲學人生奠基。基於以上認識,為了更好地宣傳和推動中小學兒哲教育,有必要從活動的基本形式卜對其核心價值取向作進一步梳理和闡釋。(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