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歲寶寶一大便就說屁眼疼是怎麼回事呀
病情分析: 你好,對於寶寶大便時的疼痛主要考慮肛裂,肛周發炎,局部寄生蟲等問題引起的。 指導意見: 1、如果是寶寶的大便的性質是正常的話,就是可以考慮是肛裂或者是肛周發炎。是需要外用葯物進行治療。具體帶寶寶到兒童醫院門診看診檢查明確後用葯。 2.飲食上不要讓寶寶吃辛辣的食物,平時注意局部衛生。 3、...如果考慮局部寄生蟲問題,要考慮打蟲了,可以用一些打蟲的葯物。
❷ 大小便時肚子痛、肛門痛,到醫院看病應該是看什麼科
先去肛腸科如果沒問題再去腸道科看看,這樣保險
❸ 便秘而且肛門疼掛什麼科
你好。這樣的情況是掛綜合醫院的肛腸科。有的醫生沒有肛腸科就掛普外科。 另外,你也可以去專業的肛腸醫院,只做肛腸的,都可以治療你所說的症狀。
❹ 我兒子大便的時候經常喊疼,屁股痛出血!
內痔
根據內痔發生的部位,分原發性內痔(母痔)及繼發性內痔(子痔)。這與血管分支有關,直腸上動脈主要終末分支布在右前、右後及左側正中的直腸內。該3處並行的直腸上靜脈比較屈曲,稱內痔靜脈叢,如右前、右後及左正中3處內痔靜脈叢擴張、迂曲和充血,即成為原發性內痔。繼發性內痔可有1~4個,常與右後及左正中母痔相連(因該處靜脈又再分支)。而右前母痔處靜脈多不再分支,故常為單個發生,無限痔並發(圖1)。但母痔及子痔的益也有變異,有的孤立,有的數個連在一起,若母痔及子痔都脫出肛門外,呈梅花狀者,稱環狀痔。若內痔脫垂水腫不能回納,稱嵌頓性內痔,若有血循環障礙,稱絞窄性內痔。
圖1 三個母痔的部位
小圖為直腸上動脈的分支與母痔的關系
一、分期
內痔分4期。第1期:無明顯自覺症狀,僅於排糞時出現帶血、滴血或噴血現象,出血較多。痔塊不脫出肛門外。肛門鏡檢查,在齒線上見直遙柱擴大,呈結節狀突起。第2期:排糞時間歇性帶血、滴知或噴血,出血量中等。排糞時痔塊脫出肛門外,排糞後自行還納。第3期:排糞時內痔脫出,或在勞累後、步行過久、咳嗽時亦脫出。內痔脫出後不能自行還納,必需用手托入,或卧床休息後方可還納。出血量較少。第4期:痔塊長期在肛門外,不能還納或還納後又立即脫出。由於肛墊多纖維化,不大出血,痔發展到後三期多成混合痔,因脫出痔塊較大,已涉及痔內、外靜脈叢其表面為直腸粘膜和肛管皮膚所覆蓋,因此,混合痔是痔不斷加重的後果。
二、臨床表現
一便血
無痛性、間歇性、便後有鮮紅色血是其特點,也是內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見的症狀。便血多因糞便擦破粘膜或排糞用力猛,引起擴張血管破裂出血。輕者多為大例或便紙上帶血,繼而滴血,重者為噴射狀出血,便血數日後常可自行停止。這對診斷有重要意義。便秘、糞便干硬、飲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誘因。若長期反復出血,可出現貧血,臨床並不少見,應與出血性疾病相鑒別。
二痔塊脫垂
常是晚期症狀,多先有便血後有脫垂,因晚期痔體增大,逐漸與肌層分離,排糞時被推出肛門外。輕者只在大便時脫垂,便後可自行回復,重者需用手推回,更嚴重者是稍加腹壓即脫出肛外,如咳嗽,行走等腹壓稍增時,痔塊就能脫出,回復困難,無法參加勞動。有少數病人訴述脫垂是首發症狀。
三疼痛
單純性內痔無疼痛,少數有墜脹感,當內痔或混合痔脫出嵌頓,出現水腫、感染、壞死時,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四瘙癢
晚期內痔、痔塊脫垂及肛管括約肌鬆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於分泌物刺激,肛門周圍往往有瘙癢不適,甚至出現皮膚濕疹,病人極為難受。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內痔的診斷,主要靠肛管直腸檢查。首先做肛門視診,用雙手將肛門向兩側牽開,除一期內痔外,其他3期內痔多可肛門視診下見到。對有脫垂者,最好在蹲位排便後立即觀察,這可清楚地看到痔塊大小,數目及部位的真實情況,特別是診斷環狀痔,更有意義。其次做直腸指診:內痔無血栓形成或纖維化時,不易捫出,但指診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直腸內有無其他病變,特別是除外直腸癌及息肉。最後做肛門鏡檢查:先觀察直腸粘膜有無充血、水腫、潰瘍、腫塊等,排除其他直腸疾患後,再觀察齒線上部有無痔,若有,則可見內痔向肛門鏡內突出,呈暗紅色結節,此時應注意其數目、大小和部位。
根據內痔的典型症狀和檢查,診斷一般無困難,但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1.直腸癌 臨床上常將下端直腸癌誤診為痔,延誤治療。誤診的主要原因是僅憑症狀診斷,未進行直腸指診及肛門鏡檢查,因此在痔診斷中一定要做以上兩種檢查。直腸癌在直腸指診下可捫到高低不平硬塊,表面有潰瘍,腸腔常狹窄,指套上常染有血跡。特別要注意的是內痔內環狀痔可與直腸癌同時並存,絕不能看到有內痔或環狀痔,就滿足於痔的診斷而進行痔的治療,直到病人症狀加重才進行直腸指診或其他檢查而明確診斷,這種誤診、誤治的慘痛經驗教訓,在臨床上並非少見,值得重視。
2.直腸息肉 低位帶蒂的直腸息肉,若脫出肛門外有時誤診為痔脫垂,但息內多見於兒童,為圓形、實質性、有蒂、可活動。
3.肛管直腸脫垂 有時誤診為不狀痔,但直腸脫垂粘膜環形,表面平滑,直腸指診時括約肌鬆弛;環狀痔的粘膜呈梅花瓣狀,括約肌不鬆弛。
四、治療
目前對痔的治療有下列看法。
1.痔無症狀不需治療,只需注意飲食,保持大便通暢,保持會陰部清潔,預防剏症的發生。只有並出血、脫垂、血栓形成及嵌頓等才需要治療,痔很少直接致死亡,但若治療不當,產生嚴重的並發症,亦可致命。因此,對痔的治療要慎重,不能掉以輕心。
2.內痔的各種非手術療法的目的都旨在促進痔周圍組織纖維化,將脫生的肛管直腸粘膜固定在直腸壁的肌層,以固定鬆弛的肛墊,從而達到止血及防止脫垂的目的。
3.當保守療法失敗或三、四期內痔周圍支持的結締組織被廣泛破壞時才考慮手術。
根據以上觀點,內痔的治療宜重在減輕或消除其主要症狀,而非很治術。因此,解除痔的症狀較痔的大小變化更有意義,並被視作治療效果的標准。
內痔的治療方法很多,可以根據病情來選擇。
一注射療法
用作注射療法的葯物很多,但基本上是硬化劑及壞死劑兩大類,由於壞死劑所致並發症較多,目前多主張用硬化劑,但硬化劑若注入量過多,也可發生壞死。注射療法的目的是將硬化劑注入痔塊周圍,產生無菌炎性反應,達到小血管閉塞和痔塊內纖維增生、硬化萎縮的目的。常用的硬化劑有5%石炭酸植物油、5%魚肝油酸鈉、5%鹽酸奎寧尿素水溶液及4%明鞏水溶液等。用5%石炭酸植物油做大劑量注射,有以下優點:①用5%濃度,總劑量可注射10~15ml,一般無不良反應。而用其他硬化劑,小劑量療效不佳,在劑量可引起粘膜壞死或潰瘍。②植物油配製溶液易吸收,且反應小,而用其他礦物油配製葯物不易吸收,並可致不良後果。③石炭酸本身有殺菌作用,有益於肛門易被污染部位。④注射後局部產生瘢痕較少。注射療法通過100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對人體無隱蔽性損害,已成世界公認的療法。
1.適應證 無並發症的內痔,都可用注射療法。一期內痔,主訴便血無脫垂者,最適宜於注射療法,對控制出血,可達到一針止血,效果明顯,有很高的兩年治癒率。二、三期內痔注射後可防止或減輕脫垂,痔術後再度出血或脫垂仍可注射。對年老體弱、嚴重高血壓、有心、肝、腎等疾患者,都可用注射治療。
2.禁忌證 任何外痔及有並發症的內痔(如栓塞、感染或潰瘍等)均不宜行注射療法。
3.方法(圖2) 病人在注射前排空大便,取側卧位或膝胸位,經斜頭或圓頭肛門鏡,在注射處消毒後將針尖剌入齒線上痔塊根部上方粘膜下層約0.5cm,刺入後針頭能向左右移動即證明在粘膜下層,如刺入太深,進入粘膜肌層或括約肌,針尖部不易左右移動,應將針頭拔出少許,經抽吸無回血,即可注射。針頭不應刺入痔塊中心靜脈叢內,以防硬化劑進入血循環,引起急性痔靜脈栓塞。注入5%石炭酸植物油,依粘膜鬆弛程度和痔塊大小而定。一般每一個痔注入2~4ml,如粘膜很鬆弛可注入6ml。注射3個母痔,總量為10~15ml。將葯液注入粘膜下層內,使注射部成為淡紅微帶白色的隆起,在隆起表面有時可見微血管,這種現象稱為「條紋征」。若注射太線,可立刻見到注射處粘膜變成白色隆起,以後壞死脫落將遺留一淺表潰瘍;若注射太深,刺入腸壁肌層,可立刻引起疼痛;若注射在齒線以下,也可立刻引起劇痛。因此注射的深淺度,關繫到本療法成敗。前正中處不宜穿刺注射,因易損傷前列腺、尿道或陰道。注射完畢,拔針後應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若有出血,可用無菌棉球壓迫片刻即能止血。通常當肛門鏡取出後,括約肌收縮,即可防止針孔流血或硬化劑由針孔流出。每隔5~7d注射1次,每次注射內痔不超過3個,1~3次為一療程。第2次注射的部位應較第1次低些。若採用10%石炭酸植物油或5%魚肝油酸鈉,每次注射不得超過1ml,最好用結核菌素注射器注射。
圖2 內痔注射治療
4.注射療法的注意點 ①首次注射最重要,如注射足量則療效良好,以較少量多次注射為佳。注射針宜用9號長的穿刺針,因太細葯液不易推入,太粗易致出血。②注射中和注射後,都不應有疼痛,如覺疼痛,往往為注射太近齒線所致。因此,針尖刺入處,絕不能在齒線以下。③注射後24h內不應大便,以防痔塊脫垂。如有脫垂,應告訴病人立即回納,以免發生痔靜脈栓塞。④第2次注射前,先做直腸指診,如痔塊已硬化,表明粘膜已固定,則不應再注射,或經肛門鏡先以鈍針頭試探,如痔核表面粘膜松馳,則再進行注射。⑤若注射部位過深,均可導致局部壞死,疼痛或膿腫形成。⑥注射後應卧床休息片刻,防止虛脫等反應。
5.並發症 用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治療內痔很安全,很少發生並發症,如發生多是注射深度不正確所致。如注射太淺,可致局部壞死及潰瘍;注射太深,可致損傷,如為男性注射右前內痔,若注射太靠近前正中處,可損傷前列腺及尿道而致血尿;注射到直腸外,可傷前列腺及尿道而致血尿;注射到直腸外,可致狹窄、膿腫及肛瘺。因此,要重視注射技術。
6.結果 Marti(1990)報道用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1~2期內痔治癒達75%,Kilbourne(1934)復習25000例,估計3年內復發率為1.5%。
(二)枯痔釘療法
其原理是將枯痔釘插入痔塊中心引起「異物刺激炎症反應」,使痔組織液化、壞死,逐漸癒合而纖維化。適用於二、三期內痔或混合痔內痔部分。但在肛管直腸在急性炎症時,不宜用此療法。枯痔釘分有砒和無砒兩種,目前多採用黃柏、大黃製成的「二黃枯痔釘」,既有枯痔釘療效,但無砒中毒之弊。
方法:取側卧位,按常規消毒、鋪巾,用吸肛器將內痔緩慢吸出。術者用左手食、中二指固定痔塊,再消毒內痔表面粘膜。右手拇、食二指捏住枯痔釘後段,與肛管平行或不超過15°,稍用力將枯痔釘刺入內痔粘膜後,輕輕旋轉插入,一般深約1cm,以不超過痔塊的直徑為宜。將剩餘在內痔粘膜外的枯痔釘剪去,使剩餘的釘高出粘膜0.1cm。釘與釘的間隔約0.2~0.4cm,釘與齒線的距離約0.2cm。插釘多少按痔塊大小而定,一般每個痔一次插4~6根,先插小的內痔,後插大的內痔。插畢將內痔送回肛內。術後24h內禁止大便,以防葯釘脫落出血和內痔脫出,引起水腫、嵌頓及疼痛。每次大便後需行熱高猛酸鉀溶液坐浴。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給予止血、消炎、通便的中西葯。
(三)膠圈套扎療法
其原理是通過器械將小型膠圈套入內痔的根部,利用膠圈較強的彈性阻斷內痔的血運,使痔缺血、壞死、脫落而治癒。適用於各期內痔及混合痔的內痔部分,但以二期及三期的內痔最適宜。不宜用於有並發症的內痔。
內痔套扎器械有拉入套扎器(圖3)及吸入套扎器(圖4)兩種。以拉入套扎器為例說明。套扎器用不銹鋼製成,分3部分:①套圈前端為套扎圈環,直徑1cm,有內、外兩圈,內圈套入小膠圈(特製或用自行車氣門芯膠管代用)後,以圈套痔塊,外圈能前後移動。②桿部:為一長20cm帶柄的金屬桿,分上、下兩桿。上桿與外圈相連,按壓柄部時,可使外套圈向前移,將內圈上的小膠圈推出,套住痔塊根部。下桿連於內圈,不活動。③擴膠圈圓錐體,為將小膠圈裝入內套圈之用。
圖3 內痔行拉入式套扎治療
1.內痔拉入到套扎圈內;2.小膠圈已套在內痔上;3.內痔套扎完成; 4.痔壞死脫落
圖4 內痔行吸入套扎
1.方法 患者取膝胸位或側卧位,插入肛門鏡,顯露需套扎的內痔,局部消毒後,助手固定肛門鏡,術者左手持套扎器,右手持痔鉗(或彎麥粒鉗),從套圈內伸入肛門,鉗夾痔塊,將其拉入套扎器圈內,再將膠圈推出。套扎於痔塊根部,然後松開痔鉗,並與套扎器一並取出,最後取出肛門鏡。一般一次可套扎1~3個痔塊。如無套扎器也可用兩把血管鉗替代(圖5)。
圖5 內痔行血管鉗套扎法
2.注意點 ①當鉗夾痔塊病人訴痛時,說明鉗夾處靠近肛管皮膚,此時要重新向上鉗夾。Keighley(1993)建議在齒線上1.5~2fcm處套扎,可減輕疼痛,甚至不痛。②每個痔塊同時套2個膠圈,以防膠圈斷裂。膠圈不宜高壓消毒,以免增加脆性,喪失彈力。③一次套扎以不超過3個痔為宜,這可減輕肛門部不適感。環狀痔可以分期套扎。④套扎後24h內不宜大便,以防痔脫垂,造成痔水腫、嵌頓或出血。⑤若套扎處靠近齒線,或套扎混合痔,可先在局麻下行「V」形剪開處痔兩側皮膚,向上剝離外痔組織,然後將剝離的外痔與內痔一起套扎,這可減輕術後疼痛及水腫。⑥術後行熱高猛酸鉀溶液坐浴。
3.並發症 ①出血:一般在內痔脫落時有少量便血,但個別病例在套扎後7~16d內發生繼發性大出血。若在套扎後痔塊內注入少量4%明礬液,可防止術後出血,還能防止膠圈滑脫。也有人在痔塊內注入少量麻醉劑,可減輕疼痛。②肛周皮膚水腫:多發生於混合痔及環狀痔。預防方法是行高位套扎,遠離齒線,可減輕疼痛及肛周皮膚水腫。套扎混合痔時,宜先將外痔行「V」形切開。
本法優點是操作簡單、迅速、術前不需特殊准備,如病例選擇恰當,套扎方法正確,可以達到無痛,很少感染及出血。缺點是偶有疼痛、水腫及出血,復發率較手術切除為高。Marti(1990)曾綜合分析4位作者的套扎病例2025例,痊癒69%~95%,症狀有改進10%~25%,無效1%~10%。
(四)冷凍療法
應用液態氮(-196℃)通過特殊探頭與痔塊接觸,達到痔組織凍結、壞死、脫落,以後創面逐漸癒合。適用於一期及二期內痔。本法如能正確掌握冷凍深度及范圍,療效良好。缺點是術後較長時間內,肛門持續有粘液流出,疼痛時間較長,傷口癒合緩慢,復發率高。若先行膠圈套扎,然後冰凍已套扎的痔塊,則可減少組織損傷、壞死和分泌物。Keighley(1979)曾比較冷凍療法,膠圈套扎療法及高纖維飲食療法,三者有效率各為38.9%,65.7%及24.3%。認為冷凍療法並不比高纖維飲食療法為優,而膠圈套扎療法對控制症狀明顯有效。因而不推薦冷凍療法。
(五)紅外線照射療法
通過紅外線照射,產生粘膜下纖維化,固定肛墊,減輕脫垂,達到治癒痔的目的。適用於一、二期內痔。
方法(圖6):側卧位,肛門鏡顯露痔塊,用紅外線器照射3個母痔的基部,視痔的大小,每個痔照射4點,每點照射1~1.5s,每次脈沖可產生直徑3mm、深3mm的壞死區。本法優點是方法簡便,療效快,無疼痛,可以多次治療。Ambrose(1985)曾比較紅外線光凝療法與膠圈套扎療法,認為二者療效相似,但是前者副作用較少。Ambrose還同時比較了紅外線療法與注射療法,認為注射療法的再需治療者少。Keighley認為紅外線療法只對一、二度痔有益,對三度痔不能治癒。
圖6 內痔行紅外線照射治療
(六)肛管擴張療法
Lord(1969)認為痔的存在於直腸下端及肛管出口處狹窄有關。正常大便時,肛管括約肌能自動鬆弛,在不太增加直腸內壓的條件下,糞塊易排出。若括約肌處有粘連不能完全松馳而致肛管狹窄,糞塊只能在壓力下擠出,壓力過高可致痔靜脈叢充血,從而產生痔。痔塊又進一步阻塞肛管,形成「充血——梗阻——充血」的惡性循環。若用肛管擴張法將狹窄處擴開,或做內括約肌切斷術,可打斷惡性循環,從而治癒痔。此療法適用於肛管高壓,靜息壓>9.8kPa(100cmH2O)或疼痛劇烈者如絞窄性內痔。不宜用於老年人、腸炎和腹瀉者。方法:見第三節肛裂。局麻擴肛後,需定期用擴肛器擴肛,連續數月。並發症有肛管皮膚撕裂、粘膜下血腫及暫時性肛門失禁。長期隨訪、復發率高。Keighley(1979)曾用肛管擴張治療年輕男性(<45歲)痔有疼痛及出血的肛管高壓患者37例,經1年隨訪,無症狀11例,有改進14例,有效率為76%(25/37)。無效5例,改用其他治療4例,失訪3例。並發症:出血4例,脫垂2例,失禁1例。Keighley等還比較了肛管高壓患者行肛管擴張、內括約肌切斷術及高纖維飲食3種療法的結果,認為肛管擴張術遠優於內括約肌切斷術,以後Keighley就再不用內括約肌切斷術治療內痔。
(七)手術療法
適用於二、三、四期內痔,特別是以外痔為主的混合痔。1.外剝內扎法 即外痔剝離和內痔結扎。步驟(圖7):①側卧位,局麻後用組織鉗夾住痔塊部位皮膚,向外牽拉,暴露內癢。在痔塊基底部兩側皮膚用小剪刀作「V」形切口,注射只剪開皮膚,不要剪破痔靜脈叢。②夾取皮膚,用包有紗布的手指鈍性分離外痔靜脈叢。沿外痔靜脈叢和內括約肌之間向上分離,並將痔塊兩側粘膜切開少許,充分顯露痔塊蒂部和內括約肌下緣。③用彎曲管鉗夾住痔塊蒂部,在蒂上用7號粗絲線結扎一道,再貫穿縫合一道,防止結扎不牢出血,最後剪除痔塊。若痔塊較大,也可用2-0絡制腸線連續縫合痔塊蒂部。皮膚切口不必縫合,以利引流。④用同法切除其他兩個母痔。一般在切除的兩個痔塊之間,必須保留一條寬約1cm的正常粘膜和皮膚,以免發生肛門狹窄。創面敷以凡士林紗布。
圖7 混合痔行外痔剝離,內痔結扎
2.痔環形切除術 適用於嚴格環形痔或內痔伴有直腸粘膜脫垂者。優點是一期將環形痔全部切除。缺點是手術創面較大,若術後感染將形成肛門狹窄,並發症較多,因此目前不常採用。
方法(圖8):腰麻或骶管麻醉後,截石位,擴張肛管,選一口徑與擴張後肛管相適應的特製軟木置入肛管內,用大頭釘將痔塊固定其上,在齒線附近做環形切口,盡量多留肛管皮膚以防將來粘膜脫出,細致分離所有曲張靜脈團,並予以切除,邊切邊縫。注意切斷直腸下端粘膜時,前、後側的粘膜長度要一致,以防術後粘膜外翻。粘膜與皮膚用3-0鉻制腸線間斷縫合。如有出血,可在粘膜切緣處加縫數針。切口癒合後,應做直腸指診,如有狹窄傾向,需定期擴肛,以防術後肛管狹窄。
圖8 痔環形切除術
⑴插入軟木塞,拉出環痔並用大頭針固定於軟木塞上;⑵在齒線上環形切開粘膜;⑶銳性分離痔核;⑷在痔上1cm處再用大頭針將粘膜固定於軟大塞上;⑸在上排大頭針的下方0.5cm處邊切邊縫;⑹痔核切除後外觀。
3.急性嵌頓性內痔的手術治療 內痔脫出嵌頓,特別是環狀痔急性脫垂嵌頓(又稱急性痔病),有廣泛血栓形成及水腫,過去不敢用手術治療,因擔心感染擴散而產生門靜脈炎等並發症,常用保守療法。缺點是治療時間長,病人痛苦大,有時還可發生壞死,感染等後患。近年來認為痔急性水腫,是由於靜脈及淋巴迴流受阻,並非炎症所致,即使痔有潰瘍形成,但炎症多在痔表層,不在深層組織並不影響手術。同時肛周組織對細菌感染有較強的抵抗力,因此,應行急症痔切除,並發症並不比擇期手術高,術後疼痛及水腫大為減輕或消失。若病人不宜行痔切除或痔套扎,可行側位內括約肌切斷術,以解除疼痛。De Roover報道用內括約肌側位切斷術治療急性痔病25例。結果術後疼痛即刻消失,水腫、血管栓塞和脫垂於術後數日內逐漸好轉,平均住院3天(0~13天)。25例中,20例作單純側位內括約肌切開,另5例在數月後行痔結扎。隨訪26個月(1~56月),23例非常滿意,2例較滿意。De Roover認為本手術優點是較內痔切除簡單,可即刻消除疼痛、住院日期短,一次手術即可,僅少數術後需加結扎治療。
內痔的治療方法很多,由於非手術療法對大部分內痔有較好的效果,因此,近年來國內外已較少採用手術療法。注射療法對大部分內痔有良好效果,特別是出血痔,應作首選。脫垂性內痔可用膠圈套扎治療。由於手術療法有一定的並發症,適應證要嚴格掌握,手術應只限於保守療法失敗或不適宜保守療法者。
五、並發症
不能錯誤地認為痔切除是一種小手術,若掉以輕心,稍一不慎,可發生嚴重的並發症,甚至造成大的悲劇。Buls(1978)曾分析連續500例的痔切除,其並發症如下:肛瘺0.4%,肛裂0.2%,肛管狹窄1.0%,肛門失禁0.4%,皮垂6.0%,糞塊嵌塞0.4%,血栓性外痔0.2%及尿瀦留10%。
1.出血 內痔術後出血的原因有早期及晚期兩種。前者由於線結不緊,滑脫所致;後者發生在術後7~10d左右,由於結扎處感染所致。由於肛管括約肌的作用,血液多向上反流入腸腔,而不流向肛門外,故臨床上不能發現「染紅敷料」的現象。因此這種「急性出血」常不易早期發現。凡有下列現象應考慮是「隱性出血」的早期徵象:①有陣發性腸鳴、腸痛及急迫便意感;②病人伴有頭昏、惡心、出冷汗及脈快等虛脫症狀。凡出現上列情況,應立即在止痛情況下進行直腸指診或鏡檢,以便及時診斷和處理。確診有出血應及時止血。若肛管直腸內積血較多,看不清出血點,可先用氣囊壓迫止血(圖9)。如無氣囊,可用30號肛管,外裹凡士林紗布,兩端用絲線扎緊,外面再塗麻醉軟膏,塞入肛門內作壓迫止血(圖10)。一般應用此法都可止血。若找到出血點,可用縫扎止血,並全身應用止血葯及抗生素。
圖9 氧囊壓迫止血
圖10 肛管壓迫止血
2.狹窄 細致的手術操作及早期肛管擴張,可以預防肛管狹窄。狹窄可在肛緣、齒線處或齒線。肛緣處狹窄主要由於肛緣的皮膚及粘膜切除過多,致傷口收縮造成肛緣狹窄。瘢痕處常伴有肛裂,由於排糞時造成撕裂所致。用手法及器械擴肛多無效,常需多次手術治療。齒線處狹窄可發生於閉式痔切除術後,齒線上狹窄由於痔基底部結扎過寬,後者可用多個小的結扎來代替大塊結扎。肛管擴張常有效,不行則需手術矯正。
3.尿瀦留 尿瀦留是痔或其他肛管手術後最常見的並發症,約有6%需行導尿術(Crytal 1974)。預防尿瀦留,可用下列措施:①指導病人在術前及術後當天12h內限制飲水,以造成輕度失水狀態。有人認為這是一重要措施,因在麻醉未消失前,膀胱過早膨脹,常致尿瀦留。②術後鎮靜劑盡量少用。③早期起床活動。④首次排尿應急起去廁所小便,引起條件反射。⑤最好採用局部麻醉。⑥肛緣皮膚傷口盡量不縫合,術後直腸內盡可能不置肛管或大塊紗布作壓迫止血用,可減少術後疼痛及原發性尿瀦留。
六、結果
Keighley(1993)曾收集8位作者的痔切除術(Milligan-Moragan)的遠期療效(6個月~7年)共543例,病人很滿意及大部滿意佔93%~100%。說明痔切除療效較高。
❺ 15個月寶寶便秘大便干結經常拉便便肛裂帶血,去南京兒童醫院掛什麼科室內科還是普外科
當然是兒科了,給寶寶喝蜂密水或平果醬吃,就不便秘了,保手制療,寶寶太小,別做手術,
❻ 浙江省兒童醫院濱江 - 百度我女兒拉大便的時候會出血掛什麼科
如果便血的顏色是鮮紅色的,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建議你盡早去醫院檢查治療,醫生通過肛門指診和肛腸鏡等檢查能確診出血原因。
下消化道出血常見疾病有:
1.結腸息肉:特點是無痛性便血,偶帶粘液,可有排便不規律伴腹痛,此類情況需要做腸鏡檢查。
2.內痔:內痔的早期可有便血的情況,同時伴有疼痛。
3.肛裂:便血時肛門疼痛,多有便秘史。
建議你去肛腸科門診做個肛檢。
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你最近吃多了辛辣熱氣的食物,上火了。
長期便血則可引起貧血、頭暈、目眩、氣喘、心悸、乏力等各種慢性消耗症狀。
建議你平時保持飲食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要多運動,切忌久坐久站不動。
如果您滿意,望採納,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祝你找日康復。
❼ 1歲零1個月的女孩,每次解大便是發現肛門有東西脫出和出血,便後沒有症狀,請問掛什麼科
這個情況應該是掛兒科 兒科的醫生對於小孩子的常見情況了解的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