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頭部插滿針是做什麼治療

兒童頭部插滿針是做什麼治療

發布時間: 2022-09-20 04:22:12

① 5個月大幼兒頭部血管插有留置針,晚上回家過夜 請問怎麼護理

不知道你那個地方的天氣怎麼樣,如果冷可以用包巾,或睡袋包起來,小手放裡面,用枕頭墊在左右兩邊。

② 針灸頭部對頭腦有好處還是害處具體是什麼

很多老年人喜歡針灸頭部,這樣做有什麼利弊呢?

頭部針灸有祛風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經脈,治療頭風頭痛、偏癱、口眼歪斜、面癱效果都很好,還可以治療精神性疾病,比如失眠、頭暈、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症都可以治療。

另外,白血病的病人,以及對金屬容易過敏的人群,不建議採用這種方法。

③ 寶寶頭部掛吊水扎了好多針幾天可以洗頭洗澡

嬰幼兒患病做輸液的治療,一般是採取頭皮靜脈注射的,疾病好了以後是可以洗澡的,建議在做完治療後二十四小時以後是可以洗澡的。

④ 什麼是頭針療法

頭針(scalp acupuncture),又稱頭皮針,是在頭部特定的穴線進行針刺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頭針的理論依據主要有二:一是根據傳統的臟腑經絡理論,二是根據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在頭皮的投影,選取相應的頭穴線。
頭針是在傳統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中就指出"頭為精明之府"。頭為諸陽之會,手足六陽經皆上循於頭面,六陰經中手少陰與足厥陰經直接循行於頭面部,所有陰經的經別和陽經相合後上達於頭面。有關頭針治療各種疾病,《內經》有所記載,後世《甲乙經》、《大成》等文獻中,記載頭部腧穴治療全身各種疾病的內容則更加豐富。

目前頭針廣泛應用於臨床,經多年實踐,對頭針穴線的定位、適應范圍和刺激方法積累了更多的經驗,頭針已成為世界一些國家臨床醫生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為了適應國際間頭針療法的推廣和交流,促進其進一步發展,中國學會按分區定經,經上選穴,並結合古代透刺穴位的方法,擬定了《頭皮針穴名標准化國際方案》,並於1984年在日本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會議上正式通過。本書對頭穴線標准線的名稱和定位的編寫,依據《方案》內容。

⑤ 家長一定要明白,小寶寶在輸液的時候扎在頭部是因為什麼

很多寶媽一到換季的時候就會很害怕,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是生病的高發期。氣溫的忽高忽低,很多孩子都會由於睡覺時踢被子,或者吹風著涼,就會生病感冒。這個時候診所和醫院里,大多數孩子腦袋上面都會被扎著一個枕頭,上面輸著液。一些沒當過爸媽的年輕人都會很疑惑:為什麼輸液時要在孩子的頭上扎針呢?醫生或許不會說,但家長要明白。

那麼枕頭扎在腦袋上,會對寶寶的大腦發育產生影響嗎?

其實這方面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孩子在頭部扎完針會變得腫脹一些是正常現象,只要回去用熱毛巾敷一會兒,這種腫脹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

給寶寶吊水時扎的只是寶寶頭皮的靜脈血管,不會傷及寶寶的顱骨和大腦。而且,不管針頭扎在哪個部位,效果都是一樣的,所以用這種方式將葯水輸到身體裡面,對孩子的腦部發育也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⑥ 西安唐都醫院小孩斑禿給娃頭上打的不知道什麼針

應該是封閉針,這類醫院針對斑禿常規基本的治療就是在頭皮患處打封閉針,激素治療,其實如果斑禿出現時間短,可以不做治療,一般都可以自愈。

⑦ 為什麼孩子「輸液」時,針頭要扎頭上

感冒發燒輸液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多數人扎針都是在胳膊上,當然也有不少人見過針頭扎在頭上,一般都是輸液的時候,這時候人就會非常納悶,為什麼孩子輸液時,針頭要扎頭上。主要是因為有以下好處,所以才會針頭要扎頭上。

總結來講,不難看出孩子輸液時,針扎在頭上的好處,我覺得這種方法其實也挺好,雖然我目前沒有見過,但是輸液扎針在頭上和胳膊上其實都沒什麼區別,對於寶寶大腦發育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⑧ 「封針」治療腦癱引爭議,這個「封針」療法是怎樣的

「封針」治療腦癱指的是往患者的穴位里打葯就能治療腦癱,目前多名醫學專家對此治療法表示無充分的科學依據,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腦癱形成的原因極其復雜,主要表現為患者腦部損傷引起肢體運動能力受損,智力、語言等功能受損的綜合征。孕期、生產、產後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腦癱。部分醫學專家表示部分通過治療被治癒的腦癱患者,很可能指的是那些暫時性發育落後的患者或輕症的腦癱患者。

其次在判斷某種治療法是否「治癒」了腦癱患者時,需要考慮到:診斷是否嚴格按照臨床標准進行;治療過程究竟是怎樣的,作用機理如何;療效如何評價,是否有可靠的量化指標。所以這些治療法很可能缺乏醫學依據和可行性。

「封針」治療法是通過維生素B1、B12加生理鹽水稀釋作為葯水來治療,兩種葯物都是營養神經的作用,無明確的腦癱適用症,並不是國家明確規定了專門用於治療腦癱的葯物。

所以「封針」治療腦癱仍存在缺乏科學、醫學依據。

⑨ 頭針療法

頭針是在頭部進行針刺以治療各種疾病的一種方法。有的是根據臟腑經絡理論,在頭部選取相關經穴進行治療。有的是根據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在頭皮上劃分出相應的刺激區進行針刺。

中文名

頭針療法

用途

頭部進行針刺以治療各種疾病

理論

臟腑經絡理論

根據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頭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頭者精明之府」,張介賓註:「皆上升於頭。」說明頭部與人體內的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關系。

頭為諸陽之會,手足六陽經皆上循於頭面。手足陽明經分布於前額及面部,足陽明胃經「起於鼻、交頸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手足少陽經分布於頭側部。手少陽三焦經「……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毗。」足少陽膽經「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其文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手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頰、頭頸部。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督脈「上至風府,入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

六陰經中則有手少陰與足厥陰經直接循行於頭面部,尤其是足厥陰肝經在"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

除手少陰與足厥陰經脈直接上行頭面之外,所有陰經的經別合入相表裡的陽經之後均到達頭面部。因此,人體的經氣通過經脈、經別等聯系集中於頭面部。在氣街學說中"頭之氣街"列為首位,其原因也在於此,並因此而有"氣出於腦"的闡述。這些都說明頭面部是經氣匯集的重要【部位】,針灸治療非常重視頭部腧穴的重要作用。

焦氏頭針

山西焦順發同志於1971年首先提出,是以大腦皮層機能定位為理論依據,以針刺為手段治療各種疾病。臨床常用於腦源性疾病。

刺激區的定位及主治

為了准確地掌握刺激區的定位,首先要確定兩條標准線。前後正中線:是從兩眉之間至枕外粗隆下緣的頭部正中連線。眉枕線:是從眉毛上緣中點至枕外粗隆尖端的頭側面的水平連線。

運動區

【部位】:相當於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上點在前後正中線中點往後0.5厘米處;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發際前緣相交處,如果鬢角不明顯,可以從顴弓中點向上引垂直線,此線與眉枕線交叉處向前移0.5厘米為運動區下點。上下兩點之間的連線即為運動區。將運動區劃分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軀干運動區。中2/5是上肢運動區,下2/5是頭面部運動區,也稱言語一區。

【主治】:運動區上1/5,治療對側下肢及軀幹部癱瘓;運動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癱瘓;運動區下2/5,治療對側中樞性面神經癱瘓,運動性失語,流涎,發音障礙等。

感覺區

【部位】:相當於大腦皮質中央後回在頭皮上的投影部位。自運動區向後移1.5厘米的平行線即為感覺區。上l/5是下肢、頭、軀干感覺區;2/5是上肢感覺區;下2/5是面感覺區。

【主治】:感覺區上1/5,治療對側腰腿痛、麻木、感覺異常、後頭部、頸項部疼痛、頭鳴;感覺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感覺區上1/5,治療對側面部麻木,偏頭痛,顳頜關節炎等。

舞蹈震顫控制區

【部位】:在運動區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線。

【主治】:舞蹈病,震顫麻痹,震顫麻痹綜合征。(一側的病變針對側,兩側都有病變針雙側)

【刺法】:用長毫針由本線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眥方向刺至發際,或用2寸毫針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針手法。

暈聽區

【部位】:從耳尖直上1.5厘米處,向前及向後各引2厘米的水平線。共4厘米。

【主治】:眩暈、耳鳴、聽力減退等。

【刺法】:由此區的前端或後端刺入,沿皮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言語二區

【部位】:相當於頂葉的角回部。從頂骨結節後下方2厘米處引一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直線,向下取3厘米長直線。

【主治】:命名性失語。

【刺法】:由此區的上點進針,沿皮向下刺1寸(3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言語三區

【部位】:暈聽區中點向後引4厘米長的水平線。

【主治】:感覺性失語。

【刺法】:由此區前端刺入,沿皮向後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運用區

【部位】:從頂骨結節起分別引一垂直線和與該線夾角為40度的前後兩線,長度均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刺法】:由頂結節進針,沿皮刺入1寸(3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足運感區

【部位】:在前後正中線的中點旁開左右各 l厘米,向後引平行於正中線的3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對側下肢癱瘓,疼痛,麻木,急性腰扭傷,夜尿,皮質性多尿,子宮下垂等。

【刺法】:沿皮刺,行快速捻針手法。

視區

【部位】:從枕外粗隆頂端旁開l厘米處,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4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

平衡區

【部位】:相當於小腦半球在頭皮上的投影。從枕外粗隆頂端旁開3.5厘米處,向下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4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小腦性平衡障礙。

胃區

【部位】:從瞳孔直上的發際處為起點,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2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適等。

胸腔區

【部位】:在胃區與前後正中線之間,從發際向上下各引2厘米長的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直線。

【主治】:胸痛、胸悶、心悸、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適等症。

生殖區

【部位】:從額角處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2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 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白帶多;配足運感區治療子宮脫垂等。

血管舒縮區

【部位】:在舞蹈震顫控制區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線。

【主治】:皮層性水腫、高血壓。

【刺法】: 從此區的上端刺入,沿皮向眉尾方向刺至發際。行快速捻針手法。

國際頭針標准線

1970年以來,頭針療法在我國逐步推廣應用,不久,這種療法也成為一些國家臨床醫生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頭針療法是在傳統的針灸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所用的穴區和經絡、穴位、臟腑有密切聯系,其穴名反映了經絡、穴位等理論和特點。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針灸穴名標准化會議(於1984年5月在東京)經過討論,決定按照分區定經,經上選穴,並結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針透雙穴或三穴)方法原則,制定了頭針穴名標准化方案,包括由頭穴名的英文字母數字編號、穴名漢語拼音和漢字三要素。編號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em」and 「scalp points」的縮寫。

(一) MS 1額中線ézhōngxiàn

【部位】:在頭前部,從督脈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癲癇。

【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二) MS 2額旁1線épángxiànⅠ(胸腔區)【部位】:在頭前部,從膀胱經眉沖穴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過敏性哮喘,支氣管炎,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對心慌、氣短、浮腫、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刺法】:從眉沖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三) MS 3額旁2線épángxiànⅡ(胃區、肝膽區)【部位】:在頭前部,從膽經頭臨泣穴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對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療效,對肝膽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療效。

【刺法】:從頭臨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四) MS 4額旁3線épángxiànⅢ(生殖區、腸區)【部位】:在頭前部,從胃經頭維穴內側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法從額角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4厘米直線即是。

【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配雙側足運感區治療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頻、尿急,糖尿病引起煩渴、多飲、多尿,陽痿,遺精,子宮脫垂等。對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療效。

【刺法】:從此線上端進針,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五) MS 5頂中線 Dǐngzhōngxiàn

【部位】:在頭頂部,即從督脈百會穴至前頂穴之段。

【主治】:頭痛,眩暈,中風失語,昏厥,癲狂,癇症。

【刺法】: 從百會穴進針,向前沿皮刺,透至前頂,行快速捻針手法。

(六) MS 6頂顳前斜線 DǐngnièQiánxiéxiàn (運動區)【部位】:在頭頂部、頭側部,從頭部經外穴前神聰至顳部膽經懸厘引一斜線,並將其分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療對側下肢癱瘓:中2/5段,治療對側上肢癱瘓;下2/5段(言語一區),治療對側面神經癱瘓、運動性失語、流口水、發音障礙。

【刺法】:用長針由前神聰沿皮向曲鬢穴方向刺入,或用2寸長針由上點向曲鬢分段接力刺,行快速運針手法。

(七) MS 7頂顳後斜線Dǐngniè Hòuxiéxiàn (感覺區)【部位】:在頭頂部、頭側部。頂顳前斜線之後1寸,與其平行的線。從督脈百會穴至顳部膽經曲鬢穴引一斜線,將全線分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療對側腰腿痛、麻木、感覺異常及後頭痛、頸項痛和頭鳴;中2/5段,治療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下2/5段,治療對側頭面麻木、疼痛等。

【刺法】:用長針從百會穴刺入,向顳部曲鬢穴透刺,或用2寸長針從上點作分段接力刺入,然後行快速捻針手法。

(八) MS 8頂旁1線 DǐngpángxiànⅠ

【部位】:在頭頂部,督脈旁1.5寸(4.5厘米),從膀胱經通天穴向後引一直線,長1.5寸(4.5厘米)。

【主治】:頭痛,頭暈,耳鳴,視物不明。

【刺法】:從通天穴向後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針手法。

(九) MS 9頂旁2線 DǐngpángxiànⅡ

【部位】:在頭頂部,督脈旁開2.25寸(6.75厘米)。由膽經正營穴向後引一直線,長1.5寸(至承靈穴)。

【主治】:頭痛,偏頭痛,眩暈。

【刺法】:由正營穴向後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 MS 10顳前線 Nièqiánxiàn

【部位】:在頭的顳部,從膽經頷厭穴至懸厘穴連一直線。

【主治】:偏正頭痛,目外眥痛,耳鳴,癇症。

【刺法】: 由頷厭穴進針,沿皮刺入透懸厘穴,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一) MS 11顳後線 Nièhòuxiàn

【部位】:在頭的顳部,從膽經的率谷穴向下至曲鬢穴連一直線。

【主治】:頭痛,偏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鬢發部疼痛。

【刺法】: 從率谷穴進針,沿皮向下透曲鬢穴,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二) MS 12枕上正中線 ZhěnshàngZhèngzhōngxiàn【部位】:在後頭部,即督脈強間穴至腦戶穴之段。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頸項強痛,癲狂,癇症。

【刺法】: 從強間穴進針,向後沿皮刺至腦戶,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三) MS 13枕上旁線 ZhěnshàngPángxiàn (視區)【部位】:在後頭部,由枕外粗隆督脈腦戶穴旁開0.5寸(1.5厘米)起,向上引一直線,長4厘米。

【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白內障等。

【刺法】:由此線的下端進針,向上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四) MS 14枕下旁線 Zhěnxià Pángxiàn (平衡區)【部位】:在後頭部,枕外粗隆即督脈腦戶穴外側1.17寸(3.5厘米)向下線引一垂直,長1.33寸(4厘米)。

【主治】:治療小腦損害引起的平衡障礙,頭項痛,眩暈。

【刺法】:由此線的上端進針,向下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操作方法

1、體位: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選定刺激穴區,單側肢體疾病,選用對側刺激區;雙側肢體疾病,選用雙側刺激區;並可選用有關刺激區配合治療。局部常規消毒。

2、進針:一般選用28-30號1.5-2寸長的不銹鋼毫針。針與頭皮呈30度左右夾角快速將針刺入頭皮下,當針達到帽狀腱膜下層時,指下感到阻力減小,然後使針與頭皮平行繼續捻轉進針,根據不同穴區可刺入0.5-1寸。然後運針。

3、運針:頭針之運針只捻轉不提插,為使針的深度固定不變及捻針方便起見,一般以拇指掌側面與食指橈側面夾持針柄,以食指的掌指關節快速連續屈伸,使針身左右旋轉,捻轉速度每分鍾可達200次左右,進針後持續捻轉2-3分鍾,留針5─10分鍾,反復操作2-3次即可起針,偏癱患者留針期間囑其活動肢體(重症患者可作被動運動),加強肢體的功能鍛煉。起針時,如針下無沉緊感,可快速抽拔出針,也可緩緩出針,起針後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4、電針刺激:進針後亦可用電針治療儀在主要穴區通電,以代替手法捻針,頻率可用200-300次/分,亦可選用較高的頻率,刺激波形選擇可參考電針,刺激強度根據患者的反應而定。

5、療程:每日或隔日針一次,10─15次為一個療程。休息5-7天後,再作下一療程。

適應范圍

頭針主要適應治療腦源性疾患,如癱瘓、麻木、失語、眩暈、耳鳴、舞蹈病等等。此外,也可治療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經痛、肩周炎、各種神經痛等常見病多發病。頭針還應用於外科手術的針刺麻醉。由於頭針運用的時間尚不長,適應證還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

注意事項

1、治療時需掌握適當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暈針,尤其取坐位時,應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

2、中風患者,急性期如因腦出血引起有昏迷、發熱、血壓過高時,暫不宜用頭針治療,待病情及血壓穩定後再行針刺治療。如因腦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癱者,宜及早採用頭針及體針結合治療,有高熱、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等症時,一般慎用頭針治療。

3、頭皮血管豐富,容易出血,起針時要用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如有出血及皮下血腫出現,可輕輕揉按,促使其消散。

⑩ 為什麼小孩子打點滴的時候都是在腦門上扎針

在頭上扎針是正常的,不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雖然家長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但是為了孩子們的治療,還是要配合醫生護士的這一做法。因為針管無論是扎在孩子的頭上、手上還是腳上,目的都只有一個——讓葯物進入血管內,而體內的血管都是想通的,所以只要把針管插入血管內讓葯物進入血管內就行。所以只要護士是正常扎針,那麼這個針扎在頭上跟扎在手上是一樣的。

打頭皮針也算是護士們一種負責人的表現,為了不讓寶寶重扎而遭罪還是配合下護士,但是家長們要永遠記住給孩子用葯的原則是「能口服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

減少不適

孩子們經常會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而頭部的溫度會始終穩定。這是因為孩子們手腳上的神經都還沒發育完全,而頭部的保溫效果更好、神經更完善,所以選擇在頭上扎針可以大大減少孩子的不適感,還能加速治療孩子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