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腦脊髓膜炎用什麼葯
擴展閱讀
兒童疫苗如何補救 2024-09-23 23:06:01
關於讀書的歌詞是什麼 2024-09-23 22:48:55

兒童腦脊髓膜炎用什麼葯

發布時間: 2022-09-18 12:06:17

A.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分哪幾個階段,有什麼防治措施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冬春季較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般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其病原菌存在於患者及帶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當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借飛沫由空氣傳播,一般在冬春季流行,2~4月份達到最高峰,5月份後逐漸下降。本病多發生於15歲以下兒童。

診斷和及時恰當的治療是減少本病死亡率、防止發生後遺症的關鍵所在。腰椎穿刺對小兒並無害處,切不可因對腰穿有顧慮而拖延診斷,失去診斷和治療的最佳時機。不可等到出現驚厥昏迷等嚴重症狀時才下診斷,以致治療後出現智力減退、癲癇、四肢強直、腦積水、耳聾或精神異常等後遺症。因此,發病後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B.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怎麼用偏方治療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腦脊髓膜炎,臨床特點為突起高熱、頭痛、嘔吐、皮膚粘膜瘀點及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腦膜炎雙球菌為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存在於病人、帶菌者的鼻咽部以及病人血、腦脊液和皮膚瘀點中;對外界抵抗力弱,對消毒劑敏感。可由病人和帶菌者通過飛沫直接從空氣傳播,發病以15歲以下兒童為多,冬春季發病較多。潛伏期一般為2~3天。臨床表現主要有:普通型、暴發型、輕型、慢性敗血症型四型。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及病原治療等。中醫學認為此病多因小兒氣血未足,營衛薄弱,當感受溫疫時,邪易入里化熱化火,耗氣傷陰。其病機傳變極速,如不及時治療將導致生命危險。本病屬「春溫」、「溫疫」范疇。
【方一】黃柏甘草湯【來源】《中國傳染病秘方全書》。
【組成】黃柏30克,甘草12克【功用】清熱解毒,抗菌消炎。
【主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用法】上葯加水400ml,煎成100ml,口服或灌腸。口服,每日3次,每次30ml,5歲以下小兒,每次20ml;灌腸,每6小時30~50ml保留灌腸。
【療效】原書介紹本方口服治療數十例,證明其療效與磺胺類葯相同。部分患者,因反復嘔吐,而改用保留灌腸法,亦治療10餘例,均獲與內服同樣療效。灌腸後一般體溫在1~2天內即恢復正常,治癒時間在1~2周。
【方二】綠豆藍根甘草湯【來源】《家庭常用葯方集》【組成】綠豆15克,板藍根15克,生甘草3克【主治】流腦。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方三】石膏苦參湯【來源】《家庭常用葯方集》【組成】生石膏20克,苦參10克,桃仁6克【主治】流腦。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方四】銀花山楂湯【來源】《家庭常用葯方集》【組成】金銀花15克,山楂、生甘草各3克【主治】流腦。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方五】公英銀連湯【來源】《實用中醫兒科手冊》【組成】蒲公英100克,銀花50克,連翹50克,辛夷25克,蟬衣25克【主治】流腦。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8次服。
【方六】石膏銀花湯【來源】《實用中醫兒科手冊》【組成】生石膏60克,銀花15克,鮮蘆根60克,大青葉15克,龍膽草6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桅子6克,板藍根10克,薄荷(後下)3克。
【主治】流腦。
【用法】每日1劑,煎服。
【方七】銀翹白虎湯【來源】《中國傳染病秘方全書》【組成】銀花20克,連翹、陳半夏各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麥冬各12克,鮮蘆根26克【功效】清氣解毒。
【主治】治療流腦高熱,煩躁,口渴,汗出,脈數。
【用法】水煎,每日2劑,日夜投服。用治數例效驗。
【方八】大蒜野菊花汁【來源】《偏方大全》【組成】大蒜瓣60克,野菊花30克【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預防流腦。
【用法】加水煎成濃汁。漱口,每日數次。
【方九】荸薺湯【來源】《偏方大全》【組成】鮮荸薺不拘量,生石膏適量。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預防流腦。
【方解】荸薺中含有一種抗菌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綠膿桿菌有效,有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作用。
【用法】加水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後下荸薺,5分鍾起鍋。代茶飲。
【方十】青葉雙花飲【來源】民間【組成】大青葉15克,金銀花9克,板藍根9克,野菊花15克,貫眾9克【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預防流腦。
【用法】每日1劑,水煎當茶飲,連服一周。
【方十一】解毒開竅方【來源】新中醫,1986,4:9。
【組成】生地15克,川黃連、赤芍、丹皮、白僵蠶各5克,生石膏(先煎)60克,山梔子、淡竹葉、大青葉、生大黃(後下)、鉤藤(後下)、玄參各10克,羚羊角(先煎)、甘草各3克【功用】清熱解毒化斑,辛涼開竅。
【主治】治療流腦,溫熱之邪燔灼營血,內陷心包。
【用法】水煎口服或鼻飼,每日1~2劑,4~6小時服1次。

C. 嬰幼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注意住室宿舍衛生,經常通風,以保持新鮮空氣,常曬被褥,注意個人衛生,不帶兒童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流腦葯物預防應限於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易感者,患者周圍的上感病人和皮膚有出血點者。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流行菌群仍為A群,且大多數對磺胺葯敏感,故仍可酌情採用。服葯方法為磺胺嘧啶(SD),兒童每日1~2克,1歲以下每日500毫克,連服3天;亦可選用磺胺甲基異惡唑(SMZ),磺胺—6—甲氧嘧啶(DS36)等新合成磺胺葯,服葯時應遵醫囑。

早期診斷和及時恰當的治療是減少本病死亡率、防止發生後遺症的關鍵所在。腰椎穿刺對小兒並無害處,切不可因對腰穿有顧慮而拖延診斷,失去診斷和治療的最佳時機。不可等到出現驚厥昏迷等嚴重症狀時才下診斷,以致治療後出現智力減退、癲癇、四肢強直、腦積水、耳聾或精神異常等後遺症。因此,發病後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D.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西醫葯治療。

①普通型首選磺胺嘧啶(SD)或復方新諾明(SMZ+TMP),或青黴素,重症及暴發型可選氨苄青黴素或氯黴素。

②對休克、腦水腫等,應及時進行抗休克、降顱壓及激素治療。

(2)中醫葯治療。

①衛氣同病:發熱惡寒,有汗或無汗,頭痛,咽干口渴,心煩,溲赤,舌尖紅,苔薄黃,脈滑數。治宜解表清里。

方葯:蔥白3根,淡豆豉、連翹、梔子、竹葉、黃芩各10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

②氣營兩燔:煩躁,頭痛如劈,頸項強直,頻繁嘔吐,口渴唇乾,或神昏譫語,四肢抽搐,斑疹色紅,尿黃而少,大便干結,舌紅而絳、杏黃燥,脈弦數。治宜泄熱解毒、清氣涼營。

方葯:蘆根、生石膏(先煎)、水牛角(先煎)各30克,黃連3克,黃芩、生地、知母、赤芍、丹皮、竹葉、龍膽草、紫草、鮮竹瀝各10克。中成葯:紫雪丹。

③熱陷營血:壯烈不退,肌膚灼熱,意識昏迷,躁擾譫語,抽搐頻頻,角弓反張,皮膚大片淤斑,色紫暗,或鼻衄,唇燥口乾,舌絳苔少,脈數而弦細。治宜清營泄熱、涼血解毒。

方葯:生地、知母、丹皮、青黛、紫草、山梔、生蒲、仙鶴草、黃連、玄參各10克,水牛角(先煎)20克,白茅根30克,生大黃5克。

④內閉心肝:起病急暴,高熱煩躁,劇烈頭痛,譫妄神昏,頻繁抽搐,持續不止,肢體強硬攣急,牙關緊閉,喉間痰鳴,兩目竄視,手足厥冷,舌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數有力。治宜清熱解毒、開竅熄風。

方葯:黃連、羚羊角粉(沖服)3克,鉤藤、黃芩、山梔、菖蒲、鬱金、茯神、龍膽草、赤芍各10克。中成葯:可靜點清開靈注射液,灌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

⑤陽氣暴脫:高熱突然下降,或體溫不升,全身冷汗,面色蒼白青灰,四肢厥冷,神志模糊或昏迷不醒,呼吸微弱不勻,全身大片淤斑,迅速融合擴大,唇甲青紫,舌絳或暗紅、苔灰褐,脈微細欲絕。治宜養氣固脫、回陽救逆。

方葯:人參(煎湯另兌)、炙附子(先煎)、桂枝、白芍、灸甘草各10克,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20克。中成葯:可靜點黃芪注射液、參附註射液等。

⑥氣陰兩虛:熱勢已退或留有低熱,或夜熱早涼,神倦氣弱,肌肉疼痛,甚則肢體筋脈拘急,心煩易怒,口乾津少,尿黃便干,舌紅絳少津或光剝無苔,脈細數。治宜養陰益氣、佐以清熱。

方葯:西洋參(煎湯另兌)30克,麥冬、五味子、知母、甘草、生地、黃柏、秦艽、烏梅、赤白芍、木瓜、忍冬藤各10克,龜板(先煎)20克。

以上①~⑥適用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急性期。

⑦陰虛風動:偏癱拘急,無力,皮膚乾燥,或有低熱,或角弓反張,或失語失音,目睛直視,舌謇而縮,或吐弄舌,舌絳少津、舌苔光剝,脈弦細而數。治宜滋陰養血、柔筋熄風。

方葯:熟地、白芍、麥冬、五味子、鉤藤、火麻仁、阿膠(烊化)各10克,龜板(先煎)、牡蠣(先煎)、鱉甲(先煎)各20克,雞子黃2枚,丹參15克。中成葯:可予生脈注射液靜點。

⑧風痰阻絡:喉中痰鳴,舌謇失語,肢體不利或偏癱,或神識失清,舌苔厚膩,脈濡。治宜搜風通絡、化痰開竅。

方葯:膽南星、枳實、陳皮、半夏、茯苓、菖蒲、鬱金各10克,烏梢蛇1條,蜈蚣3克,全蠍、甘草各6克。中成葯:抱龍丸。

⑨氣血虛弱:半身不遂,面色少華,四肢不溫,舌淡有淤斑,脈細澀。治宜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方葯:炙黃芪20克,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桑枝、木瓜各10克,丹參15克。

以上⑦~⑨適用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後遺症期。

E. 哪些中成葯可以治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1.清開靈注射液(口服液、沖劑):清熱解毒

F. 注射用鹽酸頭孢吡肟

【性 狀】

本品為鹽酸頭孢吡肟加適量L-精氨酸製成的無菌混合物,為白色至淡黃色粉末,幾乎無臭,有引濕性。
【葯理毒理】
葯理作用
頭孢吡肟為廣譜第四代頭孢菌素,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生物合成而達到殺菌作用。體外試驗表明,本品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均有作用。本品對細菌染色體編碼的β-內醯胺酶的親和力低,可高度耐受多數β-內醯胺酶的水解,並可迅速滲入革蘭陰性菌的細胞內。在菌體細胞內,其靶分子為青黴素結合蛋白(PBP)。
體外和臨床感染研究證實本品對以下大多數微生物有活性。
革蘭氏陰性需氧微生物:腸桿菌屬、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桿菌、奇異變形桿菌、綠膿桿菌。
革蘭氏陽性需氧微生物:金黃色葡萄菌(僅對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化膿性鏈球菌(A族鏈球菌)、肺炎鏈球菌。
本品體外對以下大多微生物有活性,但是尚無充分和嚴格的臨床感染性疾病治療支持。
革蘭氏陰性需氧微生物: 醋酸鈣不動桿菌、弗氏枸椽酸菌、異型枸椽酸菌、聚團腸桿菌屬、流感嗜血桿菌(包括產β-內醯胺酶菌株)、蜂房哈夫尼菌、奧克西托克雷伯桿菌、莫拉卡他菌(包括產β-內醯胺酶菌株)、普通變形桿菌、雷氏變形桿菌、斯氏普羅維登斯菌、粘質沙雷菌。
本品對多數寡養單胞菌株無活性。
革蘭氏陽性需氧微生物:表皮葡萄球菌(僅針對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腐生性葡萄球菌、無乳鏈球菌(B組鏈球菌)。
多數腸球菌,如糞腸球菌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對本品耐葯。
厭氧微生物: 革蘭陰性桿菌(包括脆弱擬桿菌、其他擬桿菌屬和梭桿菌屬)、革蘭陽性和革蘭陰性球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和韋榮氏球菌屬)、革蘭陽性桿菌(包括梭狀芽孢桿菌、真桿菌和乳桿菌屬)。
毒理研究:
遺傳毒性:體內、外的研究結果均未發現本品有遺傳毒性。
生殖毒性:小鼠、大鼠和兔分別給予本品劑量為1200、1000、100mg/kg(以體外表面積計,分別相當於臨床推薦人用最大劑量的1-4倍),均未見本品對動物生育力和生殖有明顯影響。但是尚無充分和嚴格的孕婦研究資料,動物與人的相關性尚不清楚。
【葯代動力學】
據文獻資料:
本葯0.25克-2克靜脈單劑量輸注,顯線性葯代動力學,頭孢吡肟的平均血漿消除半衰期為2.0 ±0.3小時,機體總消除率為120.0±8.0毫升/分鍾。肌肉給葯,頭孢吡肟可完全被吸收,血葯濃度達峰時間(Tmax)約為1.5小時,在0.5克-2.0克劑量范圍內,葯代動力學呈線性。健康成年男性志願者接受臨床劑量的頭孢吡肟連續9天未見積蓄。
頭孢吡肟與血清蛋白的結合率約為20%,且與葯物血濃度無關。頭孢吡肟平均穩態分布容積為18.0±2.0升,在尿液、膽汁、腹膜液、水泡液,氣管粘膜、痰液、前列腺液、闌尾、膽囊中均能達到治療濃度,並可通過炎性血腦屏障。
頭孢吡肟主要經腎分泌排出。在體內有少量亦可經轉化為N-甲基吡咯烷(NMP)最後代謝為N-甲基吡咯烷氧化物(NMP-N氧化物)。頭孢吡肟和其代謝產物主要經腎排泄,尿液中頭孢吡肟原形為攝入量的85%,NMP不足1%,NMP氧化物約為6.8% ,頭孢吡肟異構體約為2.5%。
亦有少量頭孢吡肟可自人體乳腺分泌排出。
2月齡至11歲單劑量靜脈注射頭孢吡肟,機體總消除率和穩態分布容積分別為3.3±1.0毫升/分鍾/公斤體重和0.3±0.1升/公斤體重,尿液中頭孢吡肟原形為給葯量的60.4±30.4%,平均腎消除率為2.0 ±1.1毫升/分鍾/公斤體重。按體重校正,葯物消除率和分布容積在兒童性別和年齡間無差異。50毫克/公斤體重,12小時一次給葯,未見葯物蓄積,而每8小時一次給葯,穩態時的Cmax、AUC和半衰期約增加 15%。兒童50毫克/公斤體重靜脈注射的AUC與成人2克靜脈給葯的暴露量相當。肌肉注射的絕對生物利用度為82.3±15%。
65歲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給予頭孢吡肟,葯物總消除率下降 。
腎功能不全患者中頭孢吡肟的總清除率與腎肌酐消除率相關。需接受血透的患者中,頭孢吡肟的平均消除半衰期為13.5±2.7小時,需持續腹膜透析的患者中,半衰期為19.0±2.0小時。因此腎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本品應注意調整劑量或/和給葯間期 。
肝功能不全頭孢吡肟葯代動力學無改變,這些病人無需調整劑量 。
【適應症】
本品用於治療成人和2月齡至16歲兒童上述敏感細菌引起的中重度感染,包括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和支氣管炎),單純性下尿路感染和復雜性尿路感染(包括腎盂腎炎),非復雜性皮膚和皮膚軟組織感染,復雜性腹腔內感染(包括腹膜炎和膽道感染),婦產科感染,敗血症,以及中性粒細胞減少伴發熱患者的經驗治療。也可用於兒童細菌性腦脊髓膜炎。
懷疑有細菌感染時應進行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但是因為頭孢吡肟是—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菌的廣譜殺菌劑,故在葯敏試驗結果揭曉前可開始頭孢吡肟單葯治療。對疑有厭氧菌混合感染時,建議合用其他抗厭氧菌葯物,如甲硝唑進行初始治療。一旦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結果揭曉,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用法用量】
本品可用於靜脈滴注或深部肌肉注射給葯。
成人和16歲以上兒童或體重為40公斤以上兒童患者,可根據病情,每次1-2克。
每12小時一次,靜脈滴注,療程7-10天;輕中度尿路感染,每次0.5-1克,靜脈滴注或深部肌肉注射,療程7-10天;重度尿路感染,每次2克,每12小時一次,靜脈滴注,療程10天;對於嚴重感染並危及生命時,可以每8小時2克靜脈滴注;用於中性粒細胞減少伴發熱的經驗治療,每次2克,每8小時一次靜脈滴注,療程7-10天或至中性粒細胞減少緩解。如發熱緩解但中性粒細胞仍處於異常低水平,應重新評價有無繼續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必要。
2月齡至12歲兒童,最大劑量不可超過成人用量(即每次2克劑量)。體重超過40公斤的兒童劑量,可使用成人劑量。一般可每公斤體重40毫克,每12小時靜脈滴注,療程7-14天;對細菌性腦脊髓膜炎的兒童患者,可為每公斤體重50毫克,每8小時一次,靜脈滴注。對兒童中性粒細胞減少伴發熱的經驗治療的常用劑量為每公斤體重50毫克,每12小時一次(中性粒細胞減少伴發熱的治療為每8小時一次),療程與成人相同。
2月齡以下兒童治療經驗有限。可使用每公斤體重50毫克的劑量。然而2月齡以上兒童患者的資料表明,每公斤30毫克,每8或12小時一次對於1至2月齡兒童患者已經足夠。對2月齡以下兒童使用本品應謹慎。
兒童深部肌肉注射的經驗有限。
對肝功能不全者,無調節本品劑量的必要。
對腎功能不全病人,如肌酐清除率低於(含)60ml/min,則應調節本品用量,彌補這些病人減慢的腎清除速率。這些病人使用頭孢吡肟的初始劑量與腎功能正常患者相同,維持劑量和給葯間隔時間如下:

與正常給葯方案比較,腎功能不全成人患者的維持給葯方案
肌酐清除率
(mL/min) 推薦維持給葯方案

〉60,正常給葯方案方案 每次0.5克,
每12小時一次 ,

每次1克每12小時一次 每次2克,
每12小時一次每次2克,
每8小時一次
30—60 每次0.5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1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2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2克,
每12小時一次
11—29 每次0.5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0.5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1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2克,
每24小時一次
〈11 每次0.25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0.25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0.5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1克,
每24小時一次
血液透析* 每次0.5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0.5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0.5克,
每24小時一次 每次0.5克,
每24小時一次
*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療第一天可給予負荷量1克,以後每天0.5克。透析日,頭孢吡肟應在透析結束後使用。每天給葯時間盡可能相同。
頭孢吡肟治療同時需要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透析開始3小時,約68%的葯物可被清除。血液透析患者的劑量見上表。接受持續性腹膜透析患者應每隔48小時給予常規劑量。
尚無腎功能不全的兒童患者使用頭孢吡肟的資料。但是,由於成人和兒童的頭孢吡肟葯代動力學相似,腎功能不全的兒童患者頭孢吡肟的用法與成人類似。
靜脈給葯:由於嚴重或危及生命的病例,應首選靜脈給葯。
靜脈滴注時,可將本品1-2克溶於50-100毫升0.9%氯化鈉注射液,5%或10%葡萄糖注射液,M/6乳酸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鈉注射液,乳酸格林氏和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注射液中,葯物濃度不應超過每毫升40毫克。經約30分鍾滴注完畢。
肌肉內注射:肌肉注射時,本品0.5克應加1.5毫升注射用溶液,或1克加3.0毫升溶解後,經深部肌群(如臂肌群或外側骨四頭肌)注射。
【不良反應】
通常本品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輕微且多短暫,終止治療少見。常見的與本品可能有關的不良反應主要是腹瀉,皮疹和注射局部反應,如靜脈炎,注射部位疼痛和炎症。其他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過敏,瘙癢,發熱,感覺異常和頭痛。腎功能不全患者而未相應調整頭孢吡肟劑量時,可引起腦病,肌痙攣,癲癇。如發生與治療有關的癲癇,應停止用葯,必要時,應進行抗驚厥治療。本品治療兒童腦膜炎患者,偶有驚厥、嗜睡、神經緊張和頭痛,主要是腦膜炎引起,與本品無明顯關系。
偶有腸炎(包括偽膜性腸炎)、口腔念珠菌感染報告。
與本品有關的實驗室檢查異常多為一過性,停葯即可恢復,包括血清磷升高或減少,轉氨酶(ALT和AST)升高,嗜酸性細胞增多,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鹼性磷酸酶、血尿素氮、肌酐、血鉀、總膽紅素升高,血鈣降低,紅細胞壓積減少。與其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類似,也有白細胞減少,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的報道。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還可引起Stevens-Johnson 綜合征,多形性紅斑,毒性表皮壞死,腎功能紊亂,毒性腎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出血,肝功能紊亂(膽汁淤積)和血細胞減少。
【禁忌】
本品禁用於對頭孢吡肟或L-精氨酸,頭孢菌素類葯物,青黴素或其他β-內醯胺類抗菌素有即刻過敏反應的病人。
【注意事項】
使用本品前,應該確定患者是否有頭孢吡肟、其他頭孢菌素類葯物,青黴素或其他β-內醯胺類抗菌素過敏史。對於任何有過敏,特別是葯物過敏史的患者應謹慎。
廣譜抗菌葯可誘發偽膜性腸炎。在用本品治療期間患者出現腹瀉時應考慮偽膜性腸炎發生的可能性。對輕度腸炎病例,僅停用葯物即可;中、重度病例需進行特殊治療。有胃腸道疾患,尤其是腸炎患者應謹慎處方頭孢吡肟。
與其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類似,頭孢吡肟可能會引起凝血酶原活性下降。對於存在引起凝血酶原活性下降危險因素的患者,如肝、腎功能不全,營養不良以及延長抗菌治療的患者應監測凝血酶原時間,必要時給予外源性維生素K。
本品所含精氨酸在所用劑量為最大推薦劑量的33倍時會引起葡萄糖代謝紊亂和一過性血鉀升高。較低劑量時精氨酸的影響尚不明確。
對腎功能不全(肌酐消除率≤60ml/min)的患者,應根據腎功能調整本品劑量或給葯間歇時間。
本品與氨基糖苷類葯物或強效利尿劑合用時,應加強臨床觀察,並監測腎功能,避免引發氨基糖苷類葯物的腎毒性或耳毒性作用。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給葯】
雖然動物生殖毒性試驗和致畸試驗表明頭孢吡肟無致畸和胚胎毒性,但尚無本品用於孕婦和分娩時婦女的足夠和有良好對照的臨床資料。因此,本品用於孕婦應謹慎。
頭孢吡肟在人乳汁中有極少量排出(濃度約0.5µg/ml)。頭孢吡肟用於哺乳期婦女應謹慎。
【兒童用葯】
見用法用量項。
【老年患者用葯】
腎功能正常的老年患者使用一般推薦劑量,其療效和安全性與其他成年患者相似;腎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使用本品,應根據腎功能調整給葯計劃。
【葯物相互作用】
和多數β-內醯胺類抗生素一樣,由於葯物的相互作用,頭孢吡肟溶液不可加至甲硝唑,萬古黴素,慶大黴素,妥布黴素或硫酸奈替米星,氨茶鹼溶液中。頭孢吡肟濃度超過40mg/ml時,不可加至氨苄青黴素溶液中。如有與頭孢吡肟合用的指征,這些抗菌素應與頭孢吡肟分開使用。
頭孢吡肟可引起尿糖試驗假陽性反應。建議使用本品治療期間,使用葡萄糖氧化酶反應檢測方法。
【葯物過量】
用葯過量患者,應仔細觀察並使用支持療法,並用血液透析治療促進葯物的排除,而不宜採用腹膜透析。在血透開始的3個小時內,體內68%的頭孢吡肟可排出。

G. 病毒性腦脊髓膜炎如何治療

病毒性腦膜炎是一組由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軟腦膜(軟膜和蛛網膜)彌漫性炎症綜合征,主要表現發熱、頭痛、嘔吐和腦膜刺激征,是臨床最常見的無菌性腦膜炎。大多數為腸道病毒感染,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其次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皰疹病毒和腺病毒感染,皰疹性病毒包括單純皰疹病毒及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腦脊液無色透明,有以淋巴細胞為主的白細胞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內,一般不超過3周,有自限性,預後較好。。主要是對症治療、支持治療和防治並發症。對症治療如頭痛嚴重者可用止痛葯,腦水腫可適當應用甘露醇。抗病毒治療可明顯縮短病程和緩解症狀,針對單純性皰疹病毒及EB病毒多用阿昔洛韋,一天三次。更昔洛韋是巨細胞病毒性腦膜炎的首選葯物,一天兩次。

H. 2歲10~12個月寶寶患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該怎麼治療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冬春季較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般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其病原菌存在於患者及帶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當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借飛沫由空氣傳播,一般在冬春季流行,2~4月份達到最高峰,5月份後逐漸下降。本病多發生於15歲以下兒童。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3天,最短為1天,最長7天,感染後本病的發展可分為三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主要症狀為鼻炎、咽炎或扁桃體炎,與其它病原引起者難以鑒別。多數患者感染即中止於此期,不發展為菌血症或腦膜炎。病初即接受磺胺葯或抗生素治療更易如此。

敗血症期

一般起病急驟,突發高熱,伴有惡心嘔吐。幼小病兒易發生驚厥,年長兒可訴頭痛及全身疼痛,關節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戰。病兒面容呆鈍、缺乏表情,臉色灰白或發紺。起病數小時後,迅速出現出血性皮疹——淤點,淤點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壓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針尖大至1~2厘米直徑,形態多為星狀,初呈紅色,後發展為紫紅色或擴大為成片淤斑,肩、肘、臀部易於受壓處多見,也可見於口腔黏膜或結膜。

腦膜炎期

大多數患兒在發病24小時左右即出現腦膜刺激症,此時仍有高熱、皮疹、因顱內壓增高患者頭痛加重,嘔吐頻繁,煩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驚厥。頸項強直,克氏症及布氏症等腦膜刺激症呈陽性。腦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膿性改變,培養基塗片細菌多為陽性。

防治措施

注意住室宿舍衛生,經常通風,以保持新鮮空氣,常曬被褥,注意個人衛生,不帶兒童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流腦葯物預防應限於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易感者,患者周圍的上感病人和皮膚有出血點者。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流行菌群仍為A群,且大多數對磺胺葯敏感,故仍可酌情採用。服葯方法為磺胺嘧啶(SD),兒童每日1~2克,1歲以下每日500毫克,連服3天;亦可選用磺胺甲基異惡唑(SMZ),磺胺—6—甲氧嘧啶(DS36)等新合成磺胺葯,服葯時應遵醫囑。

早期診斷和及時恰當的治療是減少本病死亡率、防止發生後遺症的關鍵所在。腰椎穿刺對小兒並無害處,切不可因對腰穿有顧慮而拖延診斷,失去診斷和治療的最佳時機。不可等到出現驚厥昏迷等嚴重症狀時才下診斷,以致治療後出現智力減退、癲癇、四肢強直、腦積水、耳聾或精神異常等後遺症。因此,發病後應及時去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