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如何訓練自閉症兒童的味覺
擴展閱讀
兒童疫苗如何補救 2024-09-23 23:06:01
關於讀書的歌詞是什麼 2024-09-23 22:48:55

如何訓練自閉症兒童的味覺

發布時間: 2022-09-18 00:56:14

㈠ 孩子得了自閉症,家長在家裡怎麼干預治療

兒童孤獨症家庭干預方法包括言語訓練、共同注意訓練、社交訓練、感統訓練等。
1.言語訓練:目的是為了使患兒從發生到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家長可以通過示範讓患兒模仿,提供物品、書籍等讓患兒練習等方法進行訓練,循序漸進,同時及時給予鼓勵。
2.共同注意訓練:目的是提高患兒注意力。家長可通過讓患兒注視說話者的臉、讓患兒模仿廣播體操動作、與患兒進行互動游戲等方式提高其注意力。

3.社交訓練:目的是提高患兒社會適應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家長可通過動作示範讓患兒了解點頭、搖頭等肢體語言的意義,讓患兒幫忙傳話使其適應與他人交流,模擬購物等場景鍛煉患兒交往能力等。
4.感統訓練:可以改善患兒的視覺、聽覺、觸覺、平衡覺等,可增強患兒的身體意識、感知覺發展、運動能力和語言能力等,為復雜的學習和社交能力的發生發展提供條件。①視覺訓練。讓患兒看固定的物品、移動的物品以及復雜的圖片。②聽覺訓練。讓患兒聽一些簡單的聲音和指令性的聲音。③味覺訓練。讓患兒品嘗各種的味道,可使用味覺瓶。④嗅覺訓練,可以讓患兒聞一些具有味道的東西。⑤觸覺訓練,可通過撓癢癢游戲等。
兒童孤獨症的治療需要醫生、患兒、家庭、社會多方面的配合,在進行治療的同時,家長要對患兒進行長期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家長要有耐心,當患兒做出正確的行為時及時通過食物、玩具、言語等予以鼓勵,隨時對患兒進行鞏固和教導,能夠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㈡ 自閉症兒童的感官知覺怎麼訓練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他們可以健康長大,但是現在有不少孩子受到了自閉症的困擾,這其中不少孩子都是因為家長對自閉症了解不多,當孩子出現症狀後沒有做到及時干預治療,而導致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讓自閉症對孩子產生的傷害越來越大,所以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歲半寶寶自閉症會有哪些症狀。
2.出現明顯的社交障礙
首先一歲半自閉症兒童會出現明顯的社交障礙,對於正常寶寶來說,一歲半對親人應該有了一定的識別能力,而且可以和家人進行簡單的游戲互動,但是自閉症兒童卻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對身邊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在與別人交流時也會避開別人的眼睛,自己玩的時候反而會感覺很快樂。
3.出現嚴重的語言障礙
其次對於自閉症兒童都會出現嚴重的語言障礙,一歲半寶寶應該具備較為簡單的語言能力,而且可以將語言與人物進行正確對應,但是有些自閉症孩子只會自言自語,對語言的領會能力差,會出現經常將詞語說錯的情況,另外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在年齡較小時還會說一些較為簡單的詞語,隨著年齡的增大,語言功能逐漸減退,甚至喪失。
自閉症兒童在生活中的很多行為習慣都表現的非常刻板,甚至對家裡的一些物品位置擺放都有著嚴格的要求,一旦發生移動都會讓他們的情緒發生比較大的波動。尤其是他自己的私人物品發生位置改變時,更容易引起他情緒的爆發。
怎麼判斷一歲半寶寶自閉症及表現孩必康自閉症訓練法(節選)
自閉症孩子也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現在一般在三歲才會真正確診自閉症,但是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生活中有以上這些症狀,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孩子越小,治療難度越小,恢復能力越快,而且對於有自閉症孩子的爸爸媽媽來說,一定要更加愛護自己的孩子,多與他們進行感情語言的交流,讓他們更好的適應整個社會。家長在生活中應該多關心孩子,多注意孩子的日常行為,在孩子有什麼異常的時候及時治療,孩子嚴重的話可以使用《孩必康自閉症康復訓練法》治療好。

㈢ 自閉症孩子挑食應該如何解決

許多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很挑食,只愛吃肉不愛吃青菜水果,吃飯的時候也坐不住,到處跑來跑去,要家裡人追著喂才能吃上幾口,那麼,自閉症孩子挑食的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呢?

首先我們要界定一下挑食,家長們可以看看孩子是否有以下的情況,如果存在,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1、不吃整類食物。食物分為四大類,穀物澱粉類(比如米飯、麵包等),蛋白質食物(肉、雞蛋、豆類),水果蔬菜類,奶製品。不吃任何一整類食品,都算作挑食。

2、不吃某種質地的食物。比如只吃很脆的食物,或只吃很軟的食物。

3、不吃某種特性的食物。比如,只要是綠顏色的食物都不吃,那麼就沒法攝入蔬菜的營養;只吃熱的食物,那麼就沒有辦法吃到新鮮的水果了。

4、不吃固態食物,只吃流食。比如只喝粥不吃米飯。

5、只吃 5 樣或者更少的食物。比如,只吃面條。

自閉症兒童的挑食行為是如何形成的?自閉症兒童在飲食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如何改善兒童挑食行為?

1、由味覺、嗅覺不敏感的生理原因或者知覺特異的心理原因,引起自閉症兒童本體覺方面會出現感官的超強感覺現象,也會出現味覺和嗅覺不敏感的現象。

這種超強感覺促使他們對某種食物偏好,超量食用,或者導致他們的味、嗅覺不敏感,導致他們難以感知食物的味道。

2、由於環境適應性弱,缺乏安全感引起自閉症兒童對環境感知速度較慢,適應性較差,安全感比較低,出現這種現象可能只是一個極其的簡單原因--餐具不同。

自閉症兒童也可能會因為一次不愉快或者受傷害的飲食經歷,而把某種食物列為不喜歡甚至危險的對象。

3、由於自閉症兒童存在行為刻板單一,抗拒接納新事物的原因,兒童會很刻板地遵循日常的規律,重復日常行為。比如,薯片和橙汁飲料有著不同的包裝和形狀,可能會他難以適應,另外,學校飲食規律的變化也會影響他對食物的接受。

4、兒童興趣愛好的異常,同樣也影響著兒童對食物的選擇。比如某個自閉症兒童無法接受一種氣味,但凡有這氣味的不同口味食品他會全部拒絕,若他比較討厭一種形狀,只要是有這種形狀的食物他也同樣排斥。

5、有些兒童可能對於某些食物存在過敏,或者自身屬於過敏體質,那麼他們在食用某些食物後,比如蛋黃、海鮮類、酸奶、巧克力或是飲料,身體出現瘙癢,兒童可能會通過抓撓、啃咬或者情緒突變的方式,來表現或減輕不適,最後拒絕這類食物。

一、自閉症兒童適合吃什麼

自閉症患者平日多食粗糧、綠葉菜,有利於身心健康。綠葉菜屬於鹼性,可中和飲食中糖、肉、蛋及代謝中產生的過多酸性物。

1、可清除血中的毒物素,如:蘿卜、青菜、油菜、菠菜、芥藍、大白菜、胡蘿卜、花菜、甘藍等。

2、粗糧:紅薯、土豆、玉米、芥麥等。

3、水果:果汁(原汁)、橘子、釉子、甘蔗、青梅、蘋果、香蕉等。

4、綠菜:海帶、紫菜、黑木耳、豆鼓(含b族多)。

二、自閉症不適宜吃的食物

1、谷類食物

我們所說的谷類食物主要指大麥、燕麥和黑麥等製成的食物,不包括大米和土豆等我們經常食用的食物。因此,自閉症的家長應注意盡量避免給孩子食用諸如黑麵包、燕麥片、麵食類(如饅頭、包子、餅干)之類的東西。

2、酪蛋白食物

由於自閉症兒童無法徹底分解牛奶中的酪蛋白,造成消化道內帶有鴉片活性的短鈦鏈增多,從而影響他們的症狀,因此,控制自閉症兒童不吃或盡量少吃奶製品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除此之外,還有雞蛋、鮮奶蛋糕、乳酪、冰激凌、酸奶等食物也同樣富含酪蛋白,家長應該控制其孩子對這些食物的攝入。值得提出的是,由於牛奶含有豐富的營養,因此家長在控制這些食物的同時,應注意補充各類替代品,如豆奶或蔬菜等。

3、含色素的食物

硫酸鹽對人體的消化功能有著非常的作用。如果人體的胃腸道內缺乏硫酸鹽,那麼消化道的可同透性就會增加,帶著鴉片活性的鈦就容易進入血液,自閉症患者的症狀也將變得惡化。因此,在消化過程中,任何需要使用硫酸鹽的食物都不利於自閉症患者的好轉。無論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合成的色素食品,在人體內消化時都需要硫酸鹽,這些食品包括巧克力、橘子汁、彩色泡泡糖等。因此,這些食物應盡量避免給孩子吃。

4、水楊酸鹽食物

含水楊酸成分高的食物對自閉症患者有不良作用。因為水楊酸對人體的胃腸道有嚴重的負作用,會導致消化道的可通透性增加,這些食物包括橘子、橙、胡柚、檸檬、番茄等。值得提醒家長的是,阿司匹林也含有大量的水楊酸。因此,家長不僅應注意盡量避免給孩子吃這類食物,在孩子感冒發燒時也盡量不要使用阿司匹林。

在控制上述4類食物後,家長還可根據自己孩子對食物的不同反應來選擇其他的食物加以控制。如有些自閉症兒童食用牛肉和茄子後會有不良的情緒或行為反應。制定一份記錄表,寫下你的孩子每天所吃的食物和當日情緒、行為表現,觀察3-6個月,看自閉症兒童的症狀有無好轉,將有助於你找到這些特定的,對你孩子有影響的食物。

家長們最關心的是如何解決孩子的挑食問題,幫助孩子增加新食物的食用,我們將特教老師總結的幫助了很多自閉症孩子解決挑食問題的成功經驗,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1、情景干預

•避免使用一些兒童敏感材質的餐具。

•用嘴巴,舌頭和臉頰進行模仿游戲。

•讓孩子用重餐具,增加感覺反饋強度,這能幫孩子掌握正確的用餐動作。

•讓孩子在用餐時,用隨身播放舒緩的音樂,這樣會讓他們更容易入座。

•在用餐前,為孩子做深度按壓或全身運動,以此降低孩子的觸覺防禦性。

•盡量在用餐過程中保持輕松愉悅的氛圍。不要對孩子提有挑戰性的要求。

•每次用餐時,控制新菜(食物)的數量。

•單獨安排時間,進行一些餵食操作的訓練,修正目前存在的問題。

•嘗試選用同一種顏色或者系列的餐具,培養孩子的興趣。

•選用印有文字的餐具,將其與吃飯這件事聯系在一起。

•在其他游戲時間,將一些食物融入游戲過程。比如:用乳酪搭積木,蔬菜的角色扮演游戲等。

2、營造促食的心理環境

家庭和教師可以通過相關環境的布置、親子師生共同烹任及共餐,以及創設故事或游戲情境等,讓兒童對該食物產生認知、縮短距離感並嘗試信任、願意接納。

3、零食供給控制

偏食行為矯正期間,除正餐外盡量減少零食的供給,減少食物的選擇性。過多的零食或者用零食作為強化物會影響自閉症兒童食慾,以及會讓他們對零食產生依賴感。我們採取從不喜歡到喜歡的上菜順序調控,讓他沒有選擇,只能吃提供的飯菜。

4、選擇孩子可能接受的食物

同處理大多數行為問題一樣,我們要盡量用積極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挑食問題。因此,既不要立刻增加孩子的食物,也不要馬上讓孩子吃我們認為有營養的食物。相反,要選擇孩子很可能接受的食物,這種食物的質地和口味最好同孩子偏愛的食物相似。

比如孩子喜歡的食物是薯片,可勉強接受的食物是腰果,討厭的營養食物是雞蛋,我們就從腰果開始入手,提高孩子對這類食物的食用,成功機會會大很多;在這個成功的基礎上再轉戰到「最討厭的營養食物」 是很有希望的。

我們發現,有些孩子完全不接受對其喜歡的食物做任何變動。如果孩子喜歡吃某種牌子的雞塊,你最好不要買另一種!如果是這樣,用完全不同於孩子平常所吃的食物,更有可能取得成功。這樣,孩子就不會懷疑你試圖欺騙他。要克服孩子對食物的抵制,信任十分重要。

如果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你希望他做什麼,並讓他自己選擇這樣做,則效果最好。有時候必須用垃圾食品或者甜食開始,雖然我們不喜歡這樣做。要牢記,首要目標是增加孩子所吃的食物種類,並減少對嘗試新食物的抵制。

5、在孩子狀態最好時引入新食物

應該在孩子狀況最好時引進新食物。因此,吃飯時間並非最佳時間。沒有人喜歡在吃飯時大動干戈。此外,也許以前吃飯時經常發生爭執,因此,此時引進新食物,只會使孩子更加抵觸。

應該選擇孩子很有可能服從而你又不匆忙的時間。如果你和孩子心情都好,孩子就有可能合作,你就更有耐心地、不動聲色地處理孩子的抗拒。在孩子玩耍之後、郊遊回家之時、情緒高漲之時或在孩子感到飢餓但還沒有餓得很厲害時引進新食物,孩子可能更願意嘗試,也不會讓他竭力抵抗。

如果在孩子從事特別喜愛的活動之前引進新食物,就可以在孩子嘗試新食物後把活動當做強化物。比如孩子愛拍皮球,則引導他吃一口新食物即可給他皮球。此外,喜愛的活動會刺激孩子吃得更快。當然,如果他沒有嘗試新食物,就不要讓他參加活動。讓孩子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參加某種喜愛的活動,形成常規,有助於孩子明白嘗試新食物後就能從事喜愛的活動,並因此樂於接受。

6、循序漸進引進新食物

先讓孩子嘗嘗極少量的新食物,哪怕只嘗一點點。只要嘗了這一點點,孩子就可以吃一口他特別喜愛的食物。為了增強孩子特別喜愛的食物的強化價值,我們建議,只有在孩子嘗試新食物時,才能吃到喜愛的食物。

因此,在選擇孩子特別喜愛的食物時,只選擇哪些其他時間可以收起來的食物。如前所述,孩子吃完新食物後,就能從事特別喜愛的活動。要逐漸增加新食物的數量,孩子只有吃完,才能得到強化。應該做好准備,讓孩子嘗試各種不同的食物,即使孩子曾經拒絕過某種食物,也要繼續嘗試給他吃。

如果孩子很不情願吃某種食物,可以用行為塑造的方法讓他慢慢接受。開始,讓孩子看這種食物。接著,讓他走過去,拿起食物,並送到嘴邊。這可以當做非言語模仿練習來完成。你示範這一動作,並說:「這樣做。」如果孩子照著做,就用其特別喜愛的食物強化他。

要逐漸提高獲得強化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聞這種食物、用手指摸這種食物,然後舔吃手指或舔這種食物。要把接觸食物的活動穿插在與食物無關的簡單有趣的活動中(例如,鼓掌),這有助於孩子服從命令、保持行為動力。

此外,也要逐漸延長孩子接近新食物及其進食環境的時間。有些孩子需要逐漸消除各種感官對新食物的過敏,要讓他們感受到新食物對他們沒有什麼威脅。通過反復的接觸,孩子不但會容忍這種食物,而且會慢慢地喜歡上此食物。

通過以上的干預方法,孩子會逐漸增加對新的食物的攝取,家長們需要牢記,實現目標需要時間,千萬不可急功近利。只要孩子改善了挑食的問題,以後就無需再擔憂,是非常值得去干預的。孩子不挑食了,營養跟的上了,身體健康,是星爸星媽們所最期盼的。

㈣ 怎樣訓練自閉症兒童認知能力各位朋友給點建議.

訓練內容由少到多,由易到難。及時強化。

認知訓練是有一定層次的,從認識有無到認識屬性(大小、多少、長短、輕重等)。認識內容也是有層次的:認識顏色——認識形狀和五官——認識家人——認識男女——認識各種實用物品圖片。
認知訓練主要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訓練等幾個方面。如視覺訓練時可以遵循以下的順序:看固體物品(如玩具、圖片、實物等)——看移動物品(如滾動的球、移動的燈光等)——看復雜的圖案(從圖中找出相同和不同之處)——目光對視(拿孩子喜歡的物品讓他看,馬上又把物品拿開吸引孩子目光的追蹤)。聽覺訓練則可以從讓孩子聽喜歡的歌曲與聲音,過渡到聽簡單的聲音與命令,再逐步讓他尋找移動的聲源,到後來鼓勵孩子模仿一些簡單的聲音。其他感知的訓練也要遵循孩子的心理興趣,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

㈤ 孩子是自閉症,家長在家可以進行哪些訓練

由於家長們不是專業人士,因此在家訓練可從以下幾點展開,但是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家庭訓練應掌握的原則

(1)恰如其分地估計孩子的能力,訂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寧肯開始訂的起點稍低一點。

(2)永遠對孩子抱有希望,不管他的能力有多差,開始訓練的起點有多麼低。

(3)學習活動內容要豐富,安排要恰當,一般在精力集中的時候安排認知及語言內容;精細活動則安排在後半段或者插在認知及語言項目的中間,大運動則安排在上午及下午的開始或者晚上。每天晚上要安排親子活動。每天安排外出活動,調節緊張的學習氣氛,為孩子增加認識周圍世界的機會。

(4)學習任何一個項目都要多重復,尤其是精細的動作和粗大動作,要有一定量的要求。

(5)重視生活自理訓練的項目,這對他將來自立很重要。

(6)教學內容既要注意實用性,也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

(7)教育訓練必須堅持長久,不能任意中斷訓練。

2.創設適宜的家庭訓練環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學環境就是家裡的生活空間。在不同的教學目標下,家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作為教學的環境。如果教學目標是穿衣服,那麼房間、浴室就是自然的教學地點;如果教學目標是幫助媽媽完成一件事,那麼客廳、陽台、房間或廚房等也應是自然的學習環境。語言訓練的教學環節更應該是家裡生活的每一個空間,做什麼就教孩子說什麼,進行有些項目的教學,則必須有一個固定的場所。

(1)為孩子安排一個專門學習的小房間,如果沒有條件可隔出一塊靠牆角的地方或者在客廳的茶幾上或者廚房的餐桌上教也可以。

(2)准備好學習的用具:小椅子、小桌子、幾個塑料小筐、小夾子無數個(用來卡片或做精細練慣用),各類卡片(人物、動物、蔬菜、水果、交通工具……),彩色筆、鉛筆、白紙、各種小玩具……

(3)除課表外牆上盡量不貼任何東西,在孩子座位後放置一鍾表

(4)孩子學習時要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應避免大聲喧嘩,如把電視機聲音放得很大。

(5)學習空間裡布置一個孩子玩耍的角落,擺放孩子喜歡的小型玩具以備課間休息時用,孩子要背對這些玩具坐,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

(6)訓練室以外的其他房屋的牆壁,貼上與孩子當前學習有關的圖片或掛上一兩幅掛圖,以備孩子隨時去指認

(7)有計劃地在家中的常用用品、用具上貼上文字(不要太多,一個階段2、3個)可隨時教孩子認字。

(8)大廳內可放置一輛童車、一個大球和其他大一點的玩具,以便孩子課余時自由玩耍。

(9)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上完課要幫助大人收拾教具,並放回原處擺放整齊。

(10)上下課要有信號。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或什麼樣的訊號是坐下來上課或者可以出去玩、吃點心。生活、教育訓練應有規律,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3、具體的組織方法

上課與下課遵守的總原則是:愉快地開始與愉快地結束;准時、有規律,正好利用他們刻板的特點,幫他們建立生活規律。

1.上課

(1)通常「坐下來」是訓練的第一步:①可在日常生活中練「坐下吃東西」、「坐下來等一會」。發出指令「坐下」後,要等孩子真的坐好了才給他東西吃。②選能坐得長久的訓練項目(插雪花片、分揀豆子)進行練習。③能力強的孩子可通過練習畫畫,練習書法來培養他能「坐下來」的習慣。

(2)用有趣的信號宣布上課:①放一段孩子喜歡的音樂。②拉著手唱著歌走向訓練室。③敲擊孩子喜歡的樂器。當孩子來到訓練室,坐在椅子上時,教者要告訴他: 「上完課還可以聽音樂,敲擊樂器……」

(3)在教者與孩子的互動活動和愉快的情緒中開始上課:①一起玩兒一件好玩的玩具。②相互擊掌。③相互指一下五官。④給孩子玩一下教具,收回來再上課。

(4)從最容易的項目開始,或從復習舊的內容開始,使孩子一下子就能成功,並得到鼓勵。(5)訓練剛開始的時候,不要一下子要求孩子一定要上滿一節課(20分鍾或30分鍾)上了幾分鍾就可以離開課桌玩一下(如給他一個小玩具)。

(6)對孩子難以完成的內容,不要老去重復,可換成一項容易完成的任務給他。

(7)切忌催促孩子「快點」,要給他思考的時間,必要時可輔助他完成。

(8)上課的語言要簡潔,除了發指令就是獎勵的話語,確保教者的話都是有用的。

2.下課

(1)象徵性的下課。在訓練之初,上幾分鍾課就宣布「下課」,使孩子不感覺上課是種負擔。

(2)在孩子表現最好的時候下課,讓孩子能悟出:「好好學習就可以下課」,切忌在他表現好時加長課時。別忘了對孩子說:「你今天上課的做得好!」一定要點出具體好在哪裡,千萬不要籠統的說好。

(3)讓孩子在最開心的時候下課。可以因為課題完成得好,得到獎勵很開心;也可以是教者與孩子在課快結束時的互動而開心。

(4)最忌諱鬧著下課,當孩子出現了抗拒情緒時要及時調整,或降低課題的難度或減少課題的數量,然後告訴孩子:「做完XX就下課。」完成任務後立即獎勵他,讓孩子明白:「哭鬧是不能下課的。」

4、在家庭訓練中還可以科學地應用下列方法

1)消退。對於以「獲得」

(物品、注意)和「逃避/防止」(做事、去某個環境)為目的的種種問題行為(比如發脾氣等),採取「消退法」是首選。對孩子的這些行為要故意不理睬,而且要能堅持住原則並能持之以恆,同時對孩子好的表現要大力表揚。經過一個階段,孩子的問題行為可以逐漸減少。

2)懲罰。有些問題行為必須立即消除,比如咬人、嚴重破壞東西、嚴重自傷等,這時採取一定的懲罰手段就顯得很有必要。咬人和嚴重毀壞東西的行為發生後,除了嚴厲譴責:「這樣不對」之外,要立即把孩子送去隔離。對於嚴重自傷的行為要採取限制身體的措施,可立刻抱住他的身體等。

3)轉移。對於一些具有「自我娛樂/自我滿足」或「釋放/舒緩」功能的自我刺激行為(如搖手、念念有詞等,還有一些固執、重復行為),要找一個替代行為讓他學習,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有意義的事物上,同時,要注意為其建立有效的社會行為,多教他做互動活動和游戲。比如幫成人做事,一塊兒玩拼圖游戲或球類游戲。

4)阻斷。即把行為的刺激源切斷。比如,處理孩子摔東西、撕東西的行為;首先通過改變環境來減少不良行為,如把貴重的、易碎的東西放到兒童拿不到的地方;把能撕的東西(如報紙、書籍)收藏起來。引導兒童對生活中實用的、正常的活動感興趣,是解決孤獨症兒童破壞行為、自我刺激行為的最佳辦法。

5)系統脫敏。指孤獨症患者在安逸而放鬆的心境下逐漸地接近所懼怕的事物,或是逐漸提高恐懼的有關刺激強度,使懼怕事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比如,處理孤獨症兒童懼怕到人多的餐館就餐的行為,就可以為他安排這樣一個程序。

以上的內容也只是一個大致的框架,具體的教育教學計劃還要根據孩子的能力才能給出。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只有對症下葯孩子才能進步的更快。

㈥ 誰知道自閉症孩子怎麼進行認知訓練

智障兒童的認知訓練,和正常兒童的認知發育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遵循這個規律,孩子就算學得慢,總是在沿著上坡走,科學研究表明,除了深重度的智力障礙是無法接受訓練的,中重度、中度和輕度的智障兒童都可以在科學連貫的訓練中得到進步,並把自身的潛力挖掘出來。 從認知訓練角度來說,孩子學習任何一個課題(項目),都要走「感知——理解——表達——泛化(擴展)」這條線路,以學顏色為例,孩子把紅色做為顏色學習的第一步,要先「感知」紅色是咋回事、再「理解」什麼是紅色、再用語言或非語言溝通方式「表達」紅色,再把紅色「泛化」到生活中,比如過馬路時見到紅燈知道停下來。如果不了解這個學習規律,要教顏色時,拿出一堆五顏六色的氣球,一個個教給孩子「這是紅氣球」、「這是綠氣球」、「這是藍氣球」、「這是黃氣球」,這種教法如果遇上一個連視知覺都有問題(無法分辨紅色與其它顏色的不同,就是說,他連紅色物體與紅色物體的配對這一關都過不了),孩子只會被一堆氣球搞興奮或搞迷糊。 說到這,必須要提ABA教學法了。我得承認,以前對ABA有點誤會,認為它是一種刻板地教孩子做這做那的訓練自閉症孩子的方法,大概就是指令發出了、孩子去執行。後來現ABA是個適合所有智障兒童的訓練方法,甚至在與正常孩子的溝通中,都可以運用ABA。上周末我去朋友家玩,與她四歲的聰明兒子玩了整整三個小時,全程使用ABA的教學課題,包括記憶搭積木、動物表演、講故事、木頭人游戲、視覺訓練之找不同,孩子大人都非常開心。舉一個例子,在玩「記憶搭積木」游戲時,我認為孩子很聰明,直接上六塊積木,中間一張白紙一擋,我搭好六塊積木後,打開白紙,讓孩子記憶十個數,再擋上白紙,發指令「跟我搭一樣的」,孩子的表現讓我知道這個課題設置難了,馬上後退,撤掉兩塊積木,變成四塊搭,明顯這個設置符合孩子的能力,他在記憶模型時說「太簡單了」,但真正搭時又忘掉了某個細節,我馬上給予輔助,再給他快速看一眼,他搭完後我把兩堆積木擺在一起,讓孩子自己去總結「哇,一樣的」,然後我們快樂地擊掌歡呼。等孩子稍微熟悉這個游戲規則後,我讓他也當當老師,他擺積木造型,我去記憶搭,而全程是由媽媽當裁判幫我們數數。這種快樂的三人合作游戲,真的再讓我們玩幾個小時都不會覺得厭煩。 那ABA到底是何方神聖?我大概描述一下,ABA是應用行為分析法的英文縮寫,通過一個個回合式教學來進行,精髓是分解課題、給予輔助、及時強化。 一、分解課題 課題是指孩子應該學會的一個能力,這樣說來,我們的孩子需要學習的課題成百上千,ABA強調把每個能力分成最小、最簡單的單元進行教學,這個過程就是「分解課題」。比如教認識顏色,從紅色開始教(先不教其它顏色),第一步應該是配對分類,讓孩子「把一樣顏色的放一起」,這就是剛才我說的學習規律的「感知」階段。說到這,可能有許多人要問「為什麼教顏色時不直接告訴孩子顏色的名稱,比如拿著紅氣球、紅杯子等教『紅色』,而是先讓孩子去配對去分類呢?」因為在認知發展規律中,知覺算是最基礎的能力,如果人在視覺上都無法分辨並理解一個物體與其它物體的不同,又怎能理解更復雜的物體命名和功用呢? 接著討論「分解課題」之學習顏色的例子,第一步是配對分類,如果孩子能在有干擾物的情況下把紅色與紅色物體快速正確地放在一起,說明孩子已經感知到了紅色,注意:隨著教學的深入,老師的指令語已經從最初的「一樣顏色的放一起」變成了「紅色的放一起」,在孩子具備這個能力後,進行第二步訓練——理解,就是讓孩子「拿紅色給老師」,如果孩子能在有多個其它顏色物體的干擾物中間快速正確地拿一個至多個紅色物體出來,說明孩子已經具備了理解紅色的能力,就進行第三步的訓練,讓孩子表達紅色,比如老師問「它是什麼顏色的?」孩子回答「紅色」。 ABA強調無論教孩子什麼能力,比如物品認知、形狀、數學、說話、畫畫等,都要遵循這個分解課題、循序漸進的原理。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種教學方法很刻板,但教學的執行者是誰?是老師。試問:你手上有一個孩子,你設計好了課題、把一步步課題分解得很細,進入教學後你發現孩子對這塊的能力超乎你的預期,他學得很快、掌握得很透徹,那你還會按照寫好的教案去一步一步細細教嗎?——肯定不會,水漲船高嘛。 二、給予輔助 智障兒童之所以學東西很慢,是因為大腦發育的問題,讓他們無法象正常兒童那樣順利地接受外界信息並輸出這些信息,他們很難通過觀察而自然地學習。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孩子一個新的課題時給予輔助,剛開始時可能是手把手的完全輔助,隨著孩子能力的不斷提高,逐漸減少輔助。這是ABA的一個主題原則。比如教孩子畫一個蘋果,一開始需要老師手把手地教他畫,然後不再手把手教、而是給他一個視覺提示,即蘋果圖片讓他照著畫。再是老師先示範畫一個蘋果,收走,讓孩子自己去畫。最後是直接讓孩子畫一個蘋果。細想一下,其實我們正常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也經歷過無數別人的「給予輔助」,包括父母、老師、同伴,記得我小時候學包餃子,是媽媽手把手教並示範了許多回,我才學會。 做一個合格的特教老師,一定要掌握輔助的方法和技巧,不會輔助得太慢太晚而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也不會過多給予輔助而讓孩子產生了依賴心理。 三、及時強化 在課堂上聽的最多的幾句話,就是「耶」、「太棒了」、「你好聰明」,這就是強化。強化的意思就是在孩子做出一個正確反應後,老師給予的反饋。在孩子反應後,及時給予強化會讓孩子願意配合,更願意繼續學習那些新的、好的行為和能力。 其實「強化」這個概念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在我生孩子之前、在學校當老師時,系統學習過《教育心理學》,裡面就有一章專門講「強化」,在正常兒童的教育中,強化同樣是非常重要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小時候愛學哪門功課,主要是因為喜歡教那門課的老師,而為什麼喜歡那個老師,當然是那個老師對自己好總表揚自己了。 特殊孩子雖然在認知發育上存在多多少少的障礙,但愛聽表揚是全人類的共性。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對你的要求有了正確反應,而你不強化他,他怎麼知道他的反應是正確不正確?如果他不確定這點,那為什麼還願意繼續跟隨你的教學呢? 分解課題、給予輔助和及時強化是ABA教學的內涵,了解這幾個基本概念後,我們來探討一下智障兒童認知訓練中有哪些課題可以去做呢? 按照兒童認知發育的規律,我把訓練步驟大概理一理—— 1、模仿:動作模仿、仿說、使用物件模仿,隨後進行聽指令的教學 2、視知覺:從配對和分類開始 3、搭積木(也可以和配對、分類同時進行):搭積木屬於使用物件的模仿,練習孩子的視覺空間、順序等。如果孩子搭積木不行,就要退回到動作模仿。 4、自己的認識(五官、名字等)、日常用品認知、水果蔬菜動物卡片認知、人物認知 5、功能性配對:比如了解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用的。 6、分類:先把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給歸歸類,再進行類別教學。 7、形狀(如果孩子對顏色敏感,也可以先教顏色) 8、顏色 9、對比性認知:大小、長短、粗細、高矮、厚薄等 10、方位詞:上下、里外、前後、左右、中間、旁邊 11、肯定與否定的教學 12、數的概念:唱數、任意起止數、點數報總數、按數取物、認識自然數、序數、量的多少、數的大小、數的分解與合成、加減運算、應用題 13、時間教學:鍾表、一天的時間、星期幾、年月 14、所有課題的結合(泛化),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些課題只是特教專家和老師們根據多年實戰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個大致套路,並不表示孩子非要學會前一項、才能進行後一項的學習,有許多課題是可以穿插著同時進行的。而且孩子能學的課題絕不僅僅為上述十幾項,課題是無窮無盡的,只要老師和家長肯用心,就能從基本課題上演化出許多子課題,即縱向上可以不斷延伸。 認知訓練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除了用慈繩愛索牽引孩子外,家長和老師還需要掌握更多科學嚴謹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幫助到我們的孩子。給愛注入智慧,這份愛會更加有意義。 除了對認知訓練的步驟和課題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之外,最大的收獲就是明確了我家孩子下一步的路該怎麼走,再也不會盲目地跟隨別人的腳步。棟棟屬於復雜的腦損傷,醫學上診斷為「腦癱加自閉」,腦癱是主、自閉是輔,這就要求我這個當媽媽的,既要了解腦癱康復的知識,又要了解自閉康復的知識,這雙重的任務要求我除了對生活對生命繼續保持陽光樂觀的心態之外,還要更加努力上進,我學得越多,對棟棟的病情就會了解得越多,那對他的康復就會幫助得越多。 現在,我明確了目前棟棟要做的主要康復項目,包括運動訓練(PT)、感統訓練、中醫按摩以及DOMAN訓練(給予五大感官大量的持續的信息輸入)。 在跟一些病友交流中,有遇到和棟棟一樣情況的孩子,即基礎能力比較弱,連最簡單的「拍手」這樣的模仿都不會做、腦子里沒有相同物體的配對意識、「拿」和「放」這樣的指令都聽不懂,這樣的孩子要從哪些方面找到認知的切入點?我想從一些理論知識方面分析一下。 認知是一個大腦神經活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感覺、注意、記憶(經驗)、知覺、分析推理、策略生成、預估與調整、表達等。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感覺的訓練」 即感官通路的訓練是認知訓練的基礎,這包括了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本體覺和前庭覺的訓練,其實這些就是改善腦功能的訓練。借用一個好友對認知訓練的觀點「要想富、先修路」,這個路就是感官通路,關於感官通路方面的訓練,DOMAN方法值得大家去借鑒。 在認知的訓練上,注意力的集中是繼基礎感官能力訓練之後的又一個重要基礎,這些注意力的訓練包括視覺和聽覺方面的。 記憶是建立在不斷積累的感覺經驗上的,這些感覺經驗包括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嗅覺的和味覺的,大腦接收到新的感覺信息,透過對感覺記憶的解讀,從而形成了知覺,在知覺的基礎上,我們的大腦才有了形狀、顏色、方位、時間、大小、量度、質地等概念,到了這個階段,我們才可以說具備了一定的認知基礎。 因此,想要給孩子進行認知訓練,先要對孩子的情況進行客觀地分析,說句大實話,以棟棟目前的能力,即使他會走路,那些課程對他來說都是有難度的,這個難度是指他跳起來都很難夠到。既然如此,還是讓棟棟老老實實地先打好認知基礎吧,這個認知基礎就是修好感官通路。 還有一些病友總問我「我的孩子認知很差,怎麼辦呀?從哪方面入手教啊?」其實想給孩子進行認知訓練,最基本的前提是你已經清楚分析並了解了你家孩子的情況,就象我在文章開頭說的,如果你的孩子連顏色形狀這些概念都沒有搞明白時,學習數學是不現實的。因此,建議家長們多了解一些認知訓練方面的知識,知道學習一個課題(能力)的前提條件,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到你的孩子。舉幾個例子—— 模仿訓練的前提是孩子具有一定的視覺專注與視覺記憶、基本的互動意識、基礎的本體感意識、基本的慾望表達與動作能力。 配對訓練的前提是孩子具備拿和放的能力,並具備基礎的模仿和聽指令能力。 物品認知訓練的前提是孩子具備基本的配對和分類能力。 學習形狀和顏色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配合能力和模仿能力、分類及配對能力、一定的認知能力。 學習方位詞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一定的認知能力、具備空間的概念、具備一定的身體形象感。 學習數概念的前提是孩子具備配對分類能力、具備顏色形狀大小長短等認知能力。 知道了每一個課題學習的前提條件,其實就是知道了認知發育的規律。按照孩子具備的基礎能力給他設計課題,讓他跳起來就夠得著,是比較科學並明智的。

㈦ 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應該怎樣進行康復訓練

患有自閉症兒童,應該去專業康復醫院,用專業的訓練體系來進行康復訓練。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閉症是什麼症狀。

孤獨症有明確的醫學界定,也稱自閉症,又稱孤獨性障礙 。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徵是漠視情感、拒絕交流、語言發育遲滯、行為重復刻板以及活動興趣范圍的顯著局限性,一般在3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 自閉症者“有視力卻不願和你對視,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為卻總與你的願望相違背”人們無從解釋,只好把他們叫作“星星的孩子”——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

怎樣預防自閉症,預防是降低孤獨症出生風險的重要措施,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育不同,出現社交障礙、興趣愛好狹窄、行為動作單調刻板、言語發育遲緩等時,應該及時到正規專業機構診治,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兒童孤獨症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症狀有所減輕甚至好轉,這僅僅只是一些家長的美好願望而已。

㈧ 自閉症的孩子教育方法有哪些

1自閉症孩子的教育方法一: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指導、訓練自閉患兒時,要靈活地創造適合的學習情境,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一般家庭在得知孩子為自閉症或是自閉症傾向時,多會造成有形無形的壓力,通常焦慮.緊張.無助,甚至埋怨自己或家人,對問題的解決毫無意義,患兒的狀況不是父母所造成的,此時更重要的是正確調整心態,視之為不可避免的現實,更加團結起來一起合作幫助患兒,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