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包括但不限於:
1、重視研究學生的需要,尤其是學生的心理需要,分析學生需要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需要是否得到應有的滿足,並通過採取一些強化和訓練手段使學生掌握一系列認知和行為策略,使之內化成心理需要,形成自覺性、堅定性、自製力、有恆性等學習品質。
2、在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時,要考慮選擇有效的強化物即選擇學生喜歡、想得到的物品或活動來強化其學習動機。如對希望得到獲得獲獎證書的學生,教師僅給予獎學金未必能有效強化其行為。
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若教師一味以學生的喜愛作為有效強化物的標准,則會不利於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要善於選擇適當的強化物來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矯正其不合理需要,促使他們學習動機的產生。
3、還可以利用原有動機的遷移,使學生產生學習需要。即在學生沒有學習需要的情況下,引導學生把從事其它活動的動機轉移到學習上來。這時就需要教師創造條件,並引導學生把學習興趣轉移到學習中來。
學習動機的相互關系:
1、需要是人體組織系統中的一種缺乏、不平衡狀態。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需要是激發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內部動力。
2、誘因是指能夠激發有機體的定向行為,並能夠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3、在動機中,需要與誘因是緊密聯系著的。需要比較內在、隱蔽,是支配有機體行動的內部原因;誘因是與需要相聯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機體的活動並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滿足。
4、沒有需要,就不會有行為的目標;相反,沒有行為的目標或誘因,也就不會有某種特定的需要。
5、動機是由需要與誘因共同組成的。因此,動機的強度或力量既取決於需要的性質,也取決於誘因力量的大小。實驗表明,誘因引起的動機的力量依賴於個體達到目標的距離。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學習動機
2. 根據學習動機的分類,談談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如何激發小學兒童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或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使行為朝向一定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裡狀態。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根據不同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不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動機進行了闡釋,主要包括強化理論、歸因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成就動機理論、自我價值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的策略主要有採用啟發式教學、控制動機水平、給予恰當評定、維護學習動機、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等。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強不見得很重要 因為能力強的人身邊也都是能力強的人 也就是人以群分 物以類聚 學習能力強就不一樣了 一個人得學習能力才能體現出這個人最核心的競爭力
學習能力就是學習的方法與技巧(並非是學到什麼東西),有了這樣的方法與技巧,學習到知識後,就形成專業知識;學習到如何執行的方法與技巧,就形成執行能力。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指標一般有六個:學習專注力、學習成就感、自信心、思維靈活度、獨立性和反思力。學習能力表現可以分為六項「多元才能」和十二種「核心能力」兩大方面。
而一個人最大的競爭力的來源就是不斷的學習 不斷輸入 從而提高自己 那麼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學習動機的來源
競爭力,是參與者雙方或多方的一種角逐或比較而體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它是一種相對指標,必須通過競爭才能表現出來,籠統地說競爭力有大有小或強或弱。但真正要准確測度出來又是比較難的,尤其是企業競爭力。 競爭力是對象在競爭中顯示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種隨著競爭變化著的通過競爭而體現的能力。競爭力包含在對象的現在,但它是對象未來可以展示的能力。要測定競爭力需要確定一個測定目標時間。
1、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學習動機是與學習目的相聯系的。應當把個人的學習與祖國的四化建設、與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聯系起來,樹立正確的人生日標,以此為動力,激勵自己努力學習;
2、明確學習內容的意義;在學習時,不僅要了解學習某一門學科的意義.還要了解學習每一部分內容的意義,了解這些學科、所學的內容的實際用途以及對陶冶情操、提高能力的意義。對這些意義的認識越深刻,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
3、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在明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總體目標的基礎上.要對總目標進行分解,明確每一方面的具體目標;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目標網路,清楚個人在學習中應做出的各種努力,從而能更充分地激發學習動機;
4、及時檢查學習結果;學習的成功與失敗都有著強化學習動機的作用,因此,應及時檢查學習結果,使學習動機不斷強化;
5、積極參加競賽,選擇自己競爭的對手,確定趕超目標,以此來激發學習動機。
3. 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如何利用成就動機理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個體為達到某一有價值的社會目標的內部動力。通過穩定的追求成就的個體動機傾向,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穩定的人格特性成就動機理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通過對人的需求和動機進行研究,於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麥克利蘭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他對這三種需求,特別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特徵分析
該理論的特徵是它可以用數量化的形式來說明。阿特金森認為,最初的高成就動機來源於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體,特別是幼兒期的教育和訓練的影響。
追求成功的動機乃是成就需要、對行為成功的主觀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誘因值三者乘積的函數,如果用Ts來表示追求成功的傾向。
4. 如何利用成就動機理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復習了教育心理學的同學會發現,在學習動機這一專題中,知識點多,我們不僅要記住一般學習動機和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記住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這在我們考試中常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記憶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這一塊的內容,在這里為大家提供了一種簡便的記憶方法,具體來講,就是通過一一對應的方式將各個理論與培養、激發措施聯系起來。
在學習動機這部分,我們總共學習了強化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歸因理論、自我效能感、需要層次理論以及耶克斯-多得森定律等六大理論。在這里,我們又可以將這六大理論進行分類,強化理論屬於行為主義;成就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及自我效能感屬於認知主義;需要層次理論屬於人本主義。
在這里,我們將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歸結如下:
(一)學習動機的培養:
1.了解和滿足學生的需要,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
2.重視立志教育,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
4.培養學生努力導致成功的成敗歸因觀
(二)學習動機的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接下來,我們就將各個理論與培養激發學習動機的建議一一對應起來:
1.強化理論
理論要點:強化能夠激發學習動機。
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妥善進行獎懲。
如何做:教學中,當學生表現的比較好時進行獎勵,有錯誤給予適時懲罰。
2.成就動機理論
理論要點:趨向成功型——喜歡挑戰;避免失敗型——喜歡容易或特別難的任務。
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為使學生成為趨向成功的人,要進行立志教育,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如何做:在學校里,教師引導孩子從小就樹立遠大志向,以激發孩子努力學習的動機。
3.成敗歸因理論
理論要點:對事情結果的歸因將會影響到個體的動機。
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歸因觀,從而激發其學習動機。
如何做:當一個孩子考試失利了,你怎樣和孩子說?是對孩子說:「你能力不夠,太笨了,不是學習的料!」還是說:「你還是不夠努力,繼續努力,相信你能成功!」很顯然要選擇後者,因為努力歸因是正確的歸因觀,它更能激發學習動機。
4.自我效能感
理論要點:自信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
如何做:讓創造條件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試孩子時刻充滿自信心,而不是形成「習得性無助感」。
5.需要層次理論
理論要點:若想產生自我實現,要以前面低層次需要得以滿足的基礎上產生。
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滿足學生需要,激發學習動機。
如何做:針對一些留守兒童或者一些家庭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從生活上等細微之處對其進行關心、關愛。
6.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理論要點:當任務較易時,動機高一些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當任務較難時,動機低一些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
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根據作業的難度,合理控制動機水平。
如何做:在不同任務面前,教師要依據任務具體難度控制學生動機水平。
最後,大家學習知識時不要死記硬背,選擇好的記憶方法比好記性更重要,擅於將考點內容相互聯系,採取整體理解記憶的方式會更加有效。
5. 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鏈接: https://pan..com/s/1xLVQ7__ACBebK-J9Md1skw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進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它是由學習需要轉化而來,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在教育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既是促進教師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的途徑,是學校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6. 怎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激發孩子良好的學習動機非常重要,但要真正做好卻非常不容易。
1、確認問題。學習是人的天性,應該說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愛學習的。家長們所反映的學習動力不強孩子大多是中小學的孩子,很少人反映幼兒園的孩子不愛學習,說明孩子都具有愛學習的天分。因此當家長感到孩子不願學習或積極性不高時,首先要確認孩子是偶爾的惰性造成的學習失誤還是經常性的缺乏學習動機問題。孩子是不是缺乏學習積極性,一般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一是逃避學習。如不願上課,不想做作業等等。二是焦慮過度。缺乏自尊心、自信心。三是注意分散。學習動力缺乏會使注意渙散、興趣轉移,易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干擾,因而對學習以外的事反而興致勃勃,不惜花時間,常常喧賓奪主、主次顛倒。四是厭倦、冷漠的情緒,學習不好也不覺得丟面子。五是學習無目標無計劃,更缺乏適宜的學習方法。
同時孩子可能會有各種心理現象,如:一是推脫責任。把學習失敗的原因簡單地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觀地分析學習成績不良的主觀和客觀原因,檢查自我,吸取教訓。二是精神勝利法。缺乏學習動機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時,不是分析原因,而是迴避現實,並想法改變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三是歸因合理化。盡量找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使目前的學習失敗趨於合理化,這樣的自慰可以使孩子減少自我形象與受挫感的反差,避免激烈的內心沖突。四是自我保護。學習受挫以後,會舉出眾多的受挫夥伴,表明自己與他人一樣,並不是最差的,以推脫因受挫而產生的心理壓力。五是自我貶低。一些孩子在學習成績上遇到挫折後,自覺低人一等,極端自卑,感到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等等。
2、找准原因。孩子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很多,可能有內部原因,還可能有外部原因,具體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尋找和分析原因:一是學習缺乏成就感。這些孩子可能因為各方面原因上課聽不懂,經常學習成績不好,並進而產生習得性無能的自我概念。習得性無能是由於個體屢遭失敗,並將失敗歸因於能力,最終產生個體無能為力、動機缺失、認知情緒缺失,因而產生失敗無法避免的消極情感體驗。二是父母不切實際的要求。學習目標要求過高的後果是容易使孩子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繼而導致上進心喪失和學習動力缺乏。特別是當家長採用強硬專制的手段時,孩子便會以一種逆反的行為報復父母的不公正。三是要求過低或放縱。大多數孩子進入學校是以一種新鮮感走進校園的,如果此時父母對兒童的要求過低,整日忙於自己的事,而忽視了孩子入學後的心理變化,一旦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認為學習太苦而失去了興趣和動力,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厭學。四是嚴重的家庭問題。生活在一個經常發生糾紛的家庭,孩子會心事重重,而無心顧及功課。由於安全感喪失,家庭不斷地激烈爭吵和高度緊張的氣氛,造成學習條件太差,使焦慮的孩子無法再對學校和學習發生興趣。五是學校和社會的問題。如學習負擔過重、學校生活過於緊張、孩子的同伴關系遇到困難、在學校中常常受屈辱、社會不良同伴及風氣的影響等等。六是兒童的自身問題。如孩子心智發育不成熟,人格發展不完善等等。或有的孩子雖然智力水平屬於正常,但社會適應能力差,幼稚、缺乏積極的進取精神;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感到自己無能而自暴自棄等等。
3、科學引導。(1)指導孩子從小樹立理想。家長要適時地和孩子討論他的將來,努力從孩子內部激起其學習的動力。每個孩子都可能有對自己未來的憧憬,父母不妨讓孩子充分發表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和理想,並和孩子一起討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備哪些知識,讓孩子了解,為了自己的將來,目前辛苦讀書是必要的,從而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注意把這些理想與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幫助孩子樹立更遠大的理想和抱負。(2)幫助孩子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包括近期的、遠期的、單元的、課時的。有了這些具體的學習目標,更能讓孩子有的放矢地確定自己的奮斗方向,激發學習動機。當然制定目標時不能單純依照家長自己的理想模式強加給孩子,而要了解孩子的學習能力,根據孩子自己的特點制定。(3)尊重孩子的興趣並注意把孩子原有的興趣與知識學習聯系起來。事實證明,兒童小時候培養的興趣往往為一生的事業奠定了基礎。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獲得成功的關鍵。家長要了解和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並因勢利導,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有意識的激發孩子理想的火花。當興趣愛好與志向一致時就會形成孩子的終生奮斗目標。對有偏科現象的孩子,家長要學會因勢利導,指導孩子學會興趣的遷移。(4)鼓勵孩子獲得成功。心理學上的成就動機是指人們在完成任務中力求獲得成功的內部動因,即個體對自己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事情樂意去做,並努力達到完美地步的一種內部推動力量。學生的學業成就動機包括三個方面的內驅力:一是認知的內驅力(求知的需要),即以求知作為目標本身,也就是想理解知識、解決問題的慾望和動機。二是自我提高的內驅力(自尊的需要),即一個人為得到人們的正確評價和認可,而努力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動機。三是附屬內驅力(依附的需要),即人們為了獲得他人或社會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為外部動機。家長和老師要鼓勵和獎勵等多種措施,設法提高孩子的成就感。成功會使孩子感到滿足,並成為願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成就動機更容易鞏固和保持,成功機率也更高。(5)為孩子提供運用知識的機會。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學習,試著交換一下教和被教的地位和角色,讓孩子做老師去教父母。孩子站在教方的立場,會提高其學習的慾望,同時,為了使雙方明白,自己必須深入地學習並抓住學習內容的要點,這對於孩子自身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6)讓孩子有適度的危機感。適度的危機感可以帶來一定的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活力。對於每個孩子和家長來說,這都是一個不可迴避而且必須說清楚的問題,那就是:我們面臨的是競爭的社會。要讓孩子對自己成長生活的社會環境有正確清晰的認知,這個激烈競爭的大環境,是任何個體都無法改變和迴避的,只能坦然面對,積極參與,並在實踐中讓孩子學會競爭與合作。(7)發揮榜樣的力量。如追星是當今青少年一種普遍的潮流現象,孩子崇拜的對象往往是他們理想的自我折射,家長要學會因勢利導而不是一味的反對。要從孩子偶像入手,引導孩子看到明星成功背後的艱辛,以明星的奮斗來激勵孩子成就自己的夢想。從名人傳記入手,讀名人傳記一方面可以在孩子心目中確立自己某一方面的榜樣,激勵自己進步;更重要的是獲得一些對人生的有益感悟和啟示。從家長自身入手,要想培養孩子具有遠大的理想,長遠的目標,家長也必須做到這一點。對工作充滿激情,精益求精,勇於創新,敢於面對挫折,積極樂觀的心態,這些都會自然地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8)正確的歸因訓練。人們學習行為的結果通常是感覺成功或失敗。對這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不必過於高興或驚慌,關鍵在於及時總結和歸納,不斷提高自我控制和應變的能力。由於不同的歸因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把某項活動中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會產生消極情緒,降低或喪失成功的預期,進而降低後繼學習的動機水平;若將成功歸因於一次偶然的幸運,勢必會造成僥幸心理,產生自欺欺人的自滿情緒,從而也會降低後繼學習的動機水平。而如果將成敗歸因於努力或不努力,則會進一步加強孩子學習的動機與激情。因此,家長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歸因訓練,解決孩子的認知問題。根據學習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最好指導孩子將學習成敗歸因於自己可以控制的、不穩定的、內部的原因,如是否努力、知識是否掌握牢固等,這樣有利於改變孩子偏激的歸因方式,激發學習熱情,為後繼學習補充動力。
4、講究方法。(1)學會傾聽孩子的訴說。孩子不喜歡學習的原因非常復雜,因此家長首先要和孩子及時溝通,以溫和的態度和孩子探討為什麼不喜歡讀書學習。讓孩子什麼話都可以說,不管他的理由多麼可笑,父母都不要責罵或取笑。當孩子把不喜歡讀書學習的理由都說出來之後,孩子自己就會發現他不喜歡學習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學習本身,而可能是有的課程聽不懂了,某些行為被老師批評了,被同學譏笑了,或者想看電視等與讀書學習有關的環境影響。家長了解了孩子的問題所在,再設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例如,可以和老師談談孩子的情況,加強輔導;甚至在孩子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播放時,先讓孩子把電視看完再去學習等,這樣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障礙,恢復孩子對學習的興趣。(2)掌握改變孩子學習態度激發學習動機的方法。促進孩子學習態度的轉變要有技巧。人的態度轉變通常要經過三個階段:包括依從、認同和內化。依從是人由於外在壓力,為了達到一個更重要的目標,而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行為。認同是個人情感存在與別人或群體的密切聯系,從而接受某些觀念、態度或行為方式。內化指個人獲得新的認知信念,並以這種信念評判自己的價值,是一種完全的態度改變。態度的轉變還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信息源。包括信息傳播者的可信性、傳播者的魅力、與態度主體的相似性等。二是信息的特點。包括信息的數量和種類、信息的差異、信息的適當重復等。三是接受者的特點。包括接受者的認知需求、情緒、對信息的加工機制等。四是情境的作用。包括避免預先警告、適當分散注意力、營造寬松氛圍等。使孩子態度改變的方法:一是及時溝通,正面引導,適當的信息重復;二是角色扮演,換位思考,不要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自暴自棄,造成惡性循環。三是採取漸近策略,先從小行為改變做起,先提出小一點的要求,做到後,再提出大一點的要求;四是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影響孩子,不要採取簡單的否定立場,以防止激發孩子自我價值保護意識;五是當孩子比以前哪怕有一點點的進步時,家長都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意識到他是在慢慢改變。還可以和老師聯系或溝通,讓老師在學校或班裡給予鼓勵和表揚,及時強化孩子的好行為。
5、調整心態。(1)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孩子的學業成績。成績是衡量學習成果的一個方面,但不是全部。對於學習行為成功的標准也不能僅僅是考試成績上,畢竟這不是反映孩子學習成績的唯一標准。標準是死的,但執行過程卻是人在起作用,只有靈活機動地運用標准,才能使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否則便會在孩子頭上籠罩著呆板、壓抑的學習氛圍。(2)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人生的成敗得失。現實社會大家都追求成功,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家長要恰當地運用評價標准,使孩子對成功的機會和成功的價值預期,始終處於有利於激發學習動機的良好狀態。(3)以積極的心態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人生是一個充滿艱難險阻的歷程,不僅要善於在順境中前進,也要善於在逆境中成長,始終保持良好的積極心態,善於自我調節是聯結和協調學習動機的內在需求與外部誘因的中間橋梁。個體的需求可通過自我調節而被激發,並進一步獲得朝向目標方向前進的動力,從而引發和維持行為。事實上許多孩子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動機不明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自我調節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作為孩子父母更應當重視孩子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與發揮。由於反饋是保持自我調節功能運轉不可缺少的一環,對於動機的整個形成過程都有一定影響。所以對於孩子的學習過程要配合學校和老師,進行及時准確的信息反饋,如及時總結、提問、強調、反復演繹等,並針對反饋信息的質量好壞及時採取相應手段。
7. 如何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一、從學生的主導需要入手,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當個人和群體因缺乏某種刺激時會呈現一種不平衡狀態,對這種不平衡狀態以及要求達到新的平衡的體驗表現為需要。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目的產生於需要,活動的動機也產生於需要。活動動機是需要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
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必須從學生的需要入手,想方設法闡明所學知識與他們未來的生活、未來的發展的利益關系,使學生認識到知識對社會和對自己的意義而產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以推動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二、啟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認識興趣
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認識興趣,是經常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人們的求知慾望和認識興趣,除產生於認識需要外。還產生於人的好奇心、好勝心。
因此,教學過程,教師必須創造條件,如設疑、質疑,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生想知而未知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活動、動腦、動口、動手,在學有所得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形成認識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探求新知識的熱情。就會成為學生較穩定的,持久的學習動力。
三、教學方法新穎靈活多變
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不僅跟人們的需要、興趣、活動的目的直接聯系,而且與人們從事活動時大腦皮層神經元興奮程度密切相關。當大腦皮層神經元處於興奮狀態時,注意力就易集中,積極性就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豐富有趣,教學方法新穎靈活多變,能提高學生大腦皮層神經元的興奮程度,擴大興奮面積,促進學生注意力穩定集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的質量。
四、學習內容安排適當的難度
科學研究的材料表明:人腦蘊藏著很大的潛能。教學內容太易會使學生不動腦,不感興趣,不利於智力的發展。
如果學習內容和要求安排一定的難度,這種難度如果適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學習可能性,就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性,特別是學生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或所做的事情感到不滿足時更是如此。
五、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信心和成就動機。因為,每個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學習成績好,師生評價高,受人尊重的需要就會得到滿足,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更高。
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下功夫,盡最大的努力引導學生當堂理解掌握所學知識。作業的布置、命題考試必須按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一些經學生努力能解答的問題,讓絕大多數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這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措施。
六、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
人們從事各種活動,都期望獲得好的結果。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給予及時的、恰當的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學習成績的好壞,解答問題的正誤,能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進一步學好的願望。
實踐證明,教學過程能否利用學習成果的反饋作用,教學效果是不同的。有經驗的教師,都很重視對學生課堂上的答題、課外作業、各種考試等及時作出評價,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8. 結合生活中實例,分析成就動機的概念與分類
摘要 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動力。動機這一概念包含以下內容:(1)動機是一種內部刺激,是個人行為的直接原因;(2)動機為個人的行為提出目標;(3)動機為個人行為提供力量以達到體內平衡;(4)動機使個人明確其行為的意義。%2B二、動機的種類%2B動機對於活動的影響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對動機進行不同的分類。%2B(1)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2B根據動機的引發原因,可將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由活動本身產生的快樂和滿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條件的參與。個體追逐的獎勵來自活動的內部,即活動成功本身就是對個體最好的獎勵。如學生為了獲得知識、充實自己而努力讀書就屬於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由活動外部因素引起的,個體追逐的獎勵來自動機活動的外部,如有的學生認真學習是為了獲得教師和家長的贊等。內在動機的強度大,時間持續長;外在動機持續時間短,往往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事實上,這兩種動機缺一不可,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對個人行為產生更大的推動作用。%2B%2B%2B(2)主導性動機和輔助性動機%2B根據動機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將動機分為主導性動機與輔助性動機。主導性動機是指在活動中所起作用較為強烈、穩定、處於支配地位的動機。輔助性動機是指在活動中所起作用較弱、較不穩定、處於輔助性地位的動機。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活動的主導性動機是不斷變化與發展的。事實表明,只有主導性動機與輔助性動機的關系較為一致時,活動動力會加強;彼此沖突,活動動力會減弱。%2B%2B%2B%2B(3)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2B根據動機的起源,可將動機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生理性動機是與人的生理需要相聯系的,具有先天性。人的生理性動機也受社會生活條件所制約。社會性動機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是後天習得的,如交往動機、學習動機、成就動機等。%2B%2B%2B%2B(4)近景動機和遠景動機%2B%2B根據動機行為與目標遠近的關系,可將動機劃分為近景動機和遠景動機。近景動機是指與近期目標相聯系的動機;遠景動機是指與長遠目標相聯系的動機。如有的學生努力學習,其目標是為期末考試獲得好成績;而有的學生努力學習,其目標是為今後從事教育事業打基礎。前者為近景動機,後者為遠景動機。遠景動機和近景動機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相互轉化。遠景目標可分解為許多近景目標,近景目標要服從
9. 如何利用期望效應,培養兒童的成就動機
知識儲備.高成就動機者的特徵
高成就動機者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有節制的冒險。保守的人不太可能具有高成就動機,同樣一味的冒險也不是搞成就動機者所喜歡的,他們總是在評估各種成功的可能性,只有當他們具有一定的把握之後他們才會積極的行動。
高成就動機者和其他人一樣,對單調乏味的工作感到厭煩,一旦他們發現了那些能夠展現自己能力的工作以後他們就會非常的努力,。
商業活動更能吸引高成就動機者,因為他們渴望獲得即時的反饋,也就是說他們做完一項任務希望立刻知道自己的成績。而商業活動正好符合這一特徵。其他工作比如心理咨詢師就很難獲得即時的反饋,他們的工作是否有成績沒有一個固定的標准。
END
父母應該怎麼做
1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父母必須在「放任自流」和「嚴加管教」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有兩個極端需要注意:第一個是對於原則性的事情沒有商量的餘地,孩子必須遵從父母,比如上學這種事情,孩子必須做到准時上學;第二個是細節,父母不應該過度的干預孩子的做事細節,比如孩子應該自己決定先玩還是先寫作業,父母只要關注他是否完成作業即可。過度干預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無法適應高競爭的環境,缺乏成就動機。
10. 怎樣培養孩子的成就感
成就感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的心。 黑格爾在他的《美學》全書的序論中舉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一個小男孩把石頭拋在河水裡,以驚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現的圓圈,覺得這是一個作品,在這個作品中他看出他活動的結果。」這里的「他看出他活動的結果」就是一種「成就感」。也就是說,成就感就是當人在學習上或工作中取得成功,願望達到時產生的滿足感。如果由於成功而受到鼓勵和表揚,就更加強了這種感受,並會產生繼續追求滿足的需要,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或工作的興趣和動機,促使人們再次去獲得成功。
可見,對成就感加以培養會對人們的學習和工作起到促進作用。那麼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呢?
一、要先肯定孩子現在的成績,繼而引導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
孩子最需要肯定現在的成績。一輩子教育有12個字的秘訣,叫「低起點,小
坡度,勤奮到,大發展」。什麼意思呢?給他個低起點,應該把基礎的東西趕快打扎實,如何上好課,如何做好作業。這些基本的東西趕快讓他消化。小坡度,讓他嘗到甜頭,孩子最重要的是通過自己努力上一個台階,夠得著果子,嘗得到甜頭他更來勁,這是階梯教育的一部分。總的來說家長也好,老師也好,一定要找到適合孩子水平的教育。
人有目標的時候肯定走得快,沒目標的時候肯定走得慢。今天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很迷茫,我要不要學習,我學習的東西跟明天有什麼關系。這是因為沒有目標,有目標才能讓人去實現夢想。像陳景潤能夠揭開哥德巴赫猜想,他是什麼時候有的這個目標呢?他上學的時候,老師就講過在科學的殿堂中,最高峰的是數學,而數學的皇冠就是數論,而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中的一顆明珠,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老師可能就這么一說,別的人就這么一聽,而陳景潤聽了,心中就有了這個揭開難題的夢想,後來他真的成功了。那他為什麼能成功呢?因為他有想法,所以有人說最可貴的就是想法,你要有了一種想法,於是你就有了一種動力。
二、對學生學習提出恰當的要求。
「沒有要求就沒有方向,就沒有教育」。但要求從實際出發,要恰當。孔子的學生子路和冉有兩人曾先後問孔子相同的問題,可是孔子卻作了不同的回答,孔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意思是說,因為冉有平日膽小怕事,所以就鼓勵他積極去做;而子路過於膽大莽撞,則要求他慎重一點,與父兄商量好再去做。
當今的教育學及心理研究已經比較深入,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個性差別,制定出分階段、分層次的計劃,提出具體要求,增強教學中的可操作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產生成就感,而不要將後進生拋棄,相反,對他們應特別的關心,引導他們,幫助他們獲得成就感。
三、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
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學習上很少取得成功,從而很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樂趣,嘗不到學習的甜頭。而且,由於總是失敗,且存在一些不良行為,得到的多是教師的批評,家長的指責,同學的冷遇,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便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也是自然的了。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他們取得一點成績,並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使他們嘗到「成功」的滋味,這就有可能成為他們學習的轉折點。正如蓋茲所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引導和幫助學生成功是復雜的,艱辛的,它伴隨著教學的整個過程。有知識上的幫助,學習方法上的幫助,思想上的幫助等。因此,對於戰斗在第一線的教師們來講,轉化後進生的工作可真不輕啊!真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四、給予以鼓勵、表揚為主的評價,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有人試驗:把學生分成四組練習,受到表揚鼓勵的一組成績進步最顯著;受訓斥批評的效果次之;忽視的小組(只旁聽別的組受表揚或訓斥)為第三;控制組(即單獨練習,不給預測任何評價)為第四。這說明了正確的評價,特別是表揚鼓勵的作用。
包括表揚和鼓勵在內的評價,有來自學校的、家庭的、社會的、老師的、學生之間的。其中,老師的評價起主要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老師應對學生學習的「成就」給予充分的表揚和鼓勵,同時,積極爭取家庭的、同學的等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做好評價工作。
但是一個孩子如果只有依賴外部表揚推動才能努力學習,境界還是比較低的。更高的境界是自己能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積極性的保持主要靠自我激勵而不是靠別人誇獎。當然,這種孩子永遠不會是多數。人完全靠自我激勵前進的確是不容易的,即使是最善於發現自己成績的人,也需要別人的鼓勵,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一個孩子達到那樣的水準。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成年人的鼓勵,他的自我評價的能力開始可能是很小的,慢慢會增強,此種能力在他學習成績提高過程中的貢獻率越大,他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就越好。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朝這個方向努力。
要讓孩子學會自我評價的關鍵是家長教師不要太"積極",對孩子的評價密度不要太大,要給孩子留點空間,讓他靜下心來思考,分析自己的學習形勢,估量自己的成敗得失。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學會看到自己的成績,激勵自己前進,同時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此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
五、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教學民主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最佳途徑,而交換意見是教學民主的最佳方法。這既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又培養了學生的民主意識和參與精神。教育家陶行之說:「你要教你的學生教你怎樣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環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麼,你就是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教師的任務是把教學目的與學生的願望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學生接受信息已不局限於課堂,他們的思維敏捷,充滿活力,對於某些問題的看法和解答思路,可能比教師的更巧妙。由此看來,在教學中,教師已不再是聖人,而應該是虛心的學習者和合作者。例如:有的學生提出「教師提問題的面要寬」、「有些問題要討論」等等。我都認真地採納學生的這些意見,並逐步付諸教學實踐。在《「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湯姆有沒有後悔把這條大鱸魚放掉?」問題提出後,大家討論很激烈,競相發言,最後達成共識:湯姆並不後悔把這條大鱸魚放掉,他因此學會了遵守規定。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民主」是遵循教學規律,以「教學相長」的民主教學精神的行動指南,是把教學過程變成解放思想和給學生情緒松綁的過程,是喚醒學生的民主意識,是發揮他們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探究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是開放性的教學方式,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是閱讀者把文中的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的實踐活動,是認識文中的人物思想的意識活動,是讀者同作者情感交流的一種心理共鳴活動。探究式教學源於問題教學,所以,善於提出問題是探究式學習的前提。在教學中,我把課文中有爭議的問題,開展探究方式學習,大膽讓學生討論問題。例如:《槐鄉五月》一文中,「小小子呢,衣褲口袋裡裝的是槐花,手上拿的還是槐花。他們大大咧咧的,不時就朝嘴裡塞上一把,甜絲絲、香噴噴的,可真有口福呢!」討論「塞」字的作用效果,你認為「塞」字還可以換成哪些字?你認為哪個字最好,為什麼?孩子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換成「送」字好,有的說換成「填」字好……經過激烈討論,大部分同學都認為用「塞」字最好,最能表現出槐鄉的小小子對槐花的喜愛。學生這些創新意識,就足以說明「探究」式教學具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作用。
語文教學不限於課本上,應把課本的空間引申擴展到社會中相關的人和事,培養學生自強、自立和創造性。例如:教學《長城和運河》一文之前,我就讓學生在課外搜集有關我國名勝古跡的資料,帶回班上交流。其實,學生搜集資料的過程和交流的過程,就是一種創造的過程
六、創設多種條件,開辟多種途徑,讓受教育者獲得更多「成就」的機會,實現成就感的遷移。
教學實踐證明,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沒有明確學習目的的情況下,往往可以利用學生的其他活動的成功,使之與學習發生聯系,把這種活動的「成就感」轉移到學習上,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需要。如:有的學生對學習文化課沒有興趣,但很愛好體育文藝,或樂於助人,教師可利用其在體育、文藝等方面的「成就」,引導他們把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
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就機會,可開展廣泛的課外活動。如成立各種類型的興趣小組,開展廣泛的社會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創造。同時,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實現成就感的遷移。
總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成就感的培養是具體的、復雜的,有待於教師們在教學中總結、研究。我想:通過對學生成就感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狀況會逐漸好轉,從而使我們的教學工作能得以更好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