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蒙氏兒童社群有哪些特徵
擴展閱讀
家裝房屋基礎如何放樣 2024-09-24 15:19:46

蒙氏兒童社群有哪些特徵

發布時間: 2022-09-12 01:50:01

㈠ 嘉定蒙氏及心兒童社群怎樣

嘉定蒙氏及心兒童社群是比較純正的蒙氏早教中心,我的孩子現在就在及心託管早教。當時和朋友的小孩子一起去試聽,各種擔心,怕環境差,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去體驗試聽後,發現及心還是真的挺好的。現在孩子五歲多了,感覺比其他的孩子自主發揮性、想像性、獨立性都好很多,說話、回答問題的思維邏輯比以前清楚多了。另外,及心的環境真的很不錯,還有一個很大的繪本館,對外開放。

㈡ 蒙氏教育五大領域,包括哪些內容有什麼特色

蒙特梭利教學五大領域的教育目標及能力分別是:

1、日常生活領域

培養幼兒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組織能力增強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從而把孩子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度,脫離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學會幫助別人,照顧環境,培養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並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行為,為將來進入正式的社會生活做准備。

2、感官領域

培養幼兒視、聽、嗅、味、觸五覺敏銳程度的感官能力,使幼兒的每一項感覺都是靈敏全面發展。為學習數學及其他領域做准備,爭強對於社會及知識的感知,培養初步的序列、分列概念和抽象思維能力。

3、數學領域

培養數的概念,理解加減乘除運算的關系,會做10000以內的加減乘除,會做簡單的測量工作,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4、語言領域

培養幼兒聽說讀寫的能力,幫助幼兒更好的書寫和閱讀,使幼兒在童年時期就形成良好的閱讀與書寫習慣,培養喜愛閱讀的興趣、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強化聽力與閱讀能力,提高書寫能力。

5、科學文化領域

增長幼兒見識,開闊眼界,培養幼兒熱愛科學的興趣及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幼兒從小就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了解基本的動植物學、地理學、天文學、歷史學知識。

(2)蒙氏兒童社群有哪些特徵擴展閱讀:

一、蒙氏教育特點

1、國情不同

首先,硬體方面:國外的幼兒園普遍在教學環境及教室設施上比國內幼兒園要好一些,對教具、教學輔助材料以及其它如電腦、列印機等教學實現的工具投入也更多。

其次,師資方面:國外注重有經驗的教師,而國內更注重有活力的年輕教師,有經驗的教師雖然年齡偏大,但可以很好的運用即往經驗組織教學,年輕教師有活力有激情但在教學上需要更加規范的管理,使教學保持在一個正常開展的范圍內。

最後,師生配比方面: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師生配備比例偏大,按國外的要求觀察、指導教學是不太現實的。

2、教育觀念不同

國內幼兒教學更注重知識的含量,而國外的幼教更注重幼兒自身發展與快樂成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對教育有特有的理解,國內的幼兒家長也在教學上對知識性的要求比較高,應該尊重國內的教育需求,在知識內容上應該適當加強,即不能搞傳統教育的一刀切教學。

也不能過分強調自我發展丟掉中國重視知識的良好傳統。另外,國內的小學也更注重集體教學,從而就會出現從蒙班個體教學向集體教學轉變的過程,這種情況在國外蒙氏教學里比較鮮見。

二、總目標

在幼兒的發展關鍵期解放幼兒的大腦和雙手,挖掘幼兒的內在潛力,使幼兒不僅獲得知識,更獲得方法和經驗,不僅思維解放,更形成良好的社交習慣及適應現實社會的文明行為,成為一個優雅肯負責,有擔當的人。

㈢ 經過蒙氏教育會有哪些特徵 謝謝

蒙氏教育特徵:

1,以自我人性化為動機的自由學習原理。

2,混齡編組,符合自然生態,促進大小孩子的發展。

3,孩子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自由的工作。

4,不同形態的學習環境,讓孩子根據自己內在潛力的指南而選擇學習環境,使孩子顯露不凡的天賦。

5,在同一時間追求不同的科目,不同的發展速度。

6,直接同環境接觸,有大量的成系統的教具,通過感官體驗學習。
7,豐富多彩的」工作材料」(如感官,數學,文化等)和眾多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孩子各得其所,能充分挖掘和發揮每一個兒童的個性,時期天才的部分得到發展。

8,同意兒童學習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9,允許兒童做長時間的,無價之寶性的專注。

10,兒童不受任何干擾和打斷。

11,6歲一前兒童就可以發展重要的認知技巧。

12,有多種的感觀和感性書寫的機會。

13,教師不說教而有教育效果,兒童自我教育,自我了解問題,發現問題,總結事物內在的聯系和規律。

14,兒童互相學習,做自我矯正,老師只是觀察者和示範者。

15,無懲罰無獎勵,是孩子從自由?專心?集中現象?意志力?控制力?成就感?到正常化(和諧的人格)。
16,根據兒童的敏感期為兒童提供條件,時期得到迅速發展。

17,獨立性,進取心,自律性,創造性很強。

18,上學後,數學絕對的優秀 ,數理化成績普遍優秀。

19,能為孩子全方位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

笨蛋。冰!

^_^趕緊寫吧。

㈣ 什麼是蒙氏教育,相比傳統教育模式有哪些不同

蒙氏教育是以義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瑪麗亞·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年)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教育方法。出自《運用於兒童之家的科學教育方法》一書。

1909 年,蒙台梭利寫成了《運用於兒童之家的科學教育方法》一書,1912 年這部著作在美國出版,同時,很快被譯成 20 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100 多個國家引進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歐洲、美國還出現了蒙台梭利運動。1913 年 —1915 年,蒙台梭利學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僅僅美國就有 2000 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一場幼兒教育的革命。

  • 中文名

  • 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兒園中傳播的趨勢是從沿海至內地,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從單位辦園、私人辦園到教育部門辦園,目前已遍及全國除西藏自治區外的二十幾個省區和直轄市。

  • 早在20世紀初,隨著《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譯本的出現,蒙台梭利教育即傳入我國。當時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評價蒙台梭利說:她的努力和功績,揭開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蘇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會」,1923年,國立北平女子師范大學附屬蒙養園,開辦了兩個蒙台梭利班(1926年因人事變更而停辦),這些是蒙台梭利傳入我國之初的情況。當時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同時接觸了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一經引入,即受到國內幼教界的好評與歡迎。

  • 但處於20世紀前半期的中國,政治衰敗、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幼稚園的數量極其有限,且多由外國支委會開辦,國人辦的幼稚園數量少、規模小、經費有限,無力採用被人稱道的蒙台梭利教育。20世紀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致函中國教育部長,邀請中國派員赴羅馬參加教師培訓,並徵集在中國採用該教育的報告及書籍,我國時任教育部長蔣夢麟先生回復稱:你的教具頗多,但不甚經濟,中國多採用設計教學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購置教具。又稱中國沒有實施蒙台梭利的報告文章及翻譯的書籍等。教育部長之言反映了當時的實情,蒙台梭利教育雖受到稱贊,但不適應當時我國的國情,因而未能傳播開來。

  • 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了國家的全面建設。當時政府提出了「全面學習蘇聯」的方針,中央教育部聘請了蘇聯幼兒教育專家,翻譯了蘇聯的教材,以蘇聯的學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國的幼稚教育。將西方國家的幼兒教育思想及幼兒教育家均視為資產階級性質,持批判、否定的態度。蒙台梭利及其創立的幼兒教育法同樣未能免於批判,被冠以唯心主義世界觀、資產階級兒童中心主義、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教育、機械地感官訓練、以輕度弱智兒童的教育來教育正常兒童等,遭到全盤否定。對蒙台梭利教育的批判是伴隨政治運動的興起而進行的,因此已不計其數了。長期批判造成的後果是:阻礙了人們真實地了解蒙台梭利其人及其教育;由於批判所持觀點的偏頗,導致抵毀和扭曲了蒙台梭利教育;在實踐中禁錮了蒙台梭利教育,致使無人知曉,更說不上採用了。

  • 1978年以後,新的一頁歷史被掀開,學術界逐步走向務實,走向開放,走向糾正錯誤。打開了國門後,我國幼教界前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盧樂山先生從外部世界的幼兒教育中發現了蒙台梭利教育依舊存在並得以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壯大,終於在1985年——中斷了60年後——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盧教授編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兒教育》一書。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對外國教育各家名著叢書中,相繼翻譯了蒙台梭利的4本專著,即《童年的秘密》、《有吸收性的心理》、《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中的自發活動》。同時在大學的課程也中止了對蒙台梭利的批判,而代之以對蒙台梭利教育的客觀介紹。

  •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境外的幼兒教育交流日益迅速,一些熱愛國家、熱心幼教的人士帶來了台灣幼兒園實施蒙台梭利教育的信息,並擬將這一優質的幼兒教育方法提供給大陸的廣大幼兒。他們找來合作夥伴,實施夙願。1994年,北京師范大學與台灣蒙台梭利啟蒙研究基金會合作引進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項目,北師大實驗幼兒園及北京市北海幼兒園成為該項目的實驗基地。1994年暑假,台灣派講師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培訓老師,秋季開學後便正式啟動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國化實驗研究」課題。北師大威斯達公司緊跟實驗研究,於1996年春季完成了蒙台梭利教具的生產,成為我國第一家生產蒙台梭利教具的公司。與此同時,北京市崇文區第三幼兒園、寧夏銀川市蒙台梭利幼兒園也相繼開始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實驗研究。至此拉開了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國幼兒園中應用的序幕。

  • 實驗進展的成效漸漸影響開來,首先被吸引的是家長,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接受這一良好的教育,漸漸地便有更多的幼兒園開設了蒙台梭利教育實驗班。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兒園中傳播的趨勢是從沿海至內地,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從單位辦園、私人辦園到教育部門辦園,目前已遍及全國除西藏自治區外的二十幾個省區和直轄市。

  • 眾多的蒙台梭利班發展水平尚參差不齊。一批參加課題研究的幼兒園,矢志蒙台梭利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仍在不懈努力地探索、研究與提高中。也有一些幼兒園由於師資培訓欠缺或為經濟利益所驅動,對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領悟得甚為膚淺,成效寥寥。

  • 回顧我國蒙台梭利教育融入幼兒園教育的10年路程,感慨良多,現總結幾個要領與同行分享:

  • 一、熱愛兒童,尊重兒童學習獨立的意願,讓兒童通過自身努力自主自由地學習。

  • 二、用心創設適宜的環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職責。環境是兒童自我成長發展的決定 因素。

  • 三、兒童在「工作」中練習獨立,完成自我成長的使命。

  • 四、順應兒童自然成長的規律,不強求、不施壓。

  • 五、教育者要學會「靜觀等待」、「克制」、「公正無私」和保障兒童自由的實現。

  • 六、以教具和教具以外的人類活動的領域,促進兒童整體性地發展。

  • 七、吸收中華文化和當代科技成果,適應本土、適應時代。

  • 八、接納現代創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實發展兒童的早期教育。

  • 瑪利亞·蒙台梭利

  • 外文名

  • Maria Montessori

  • 國籍

  • 義大利

  • 出生地

  • 義大利安科納

  • 出生日期

  • 1870年8月31日

  • 逝世日期

  • 1952年5月6日

  • 職業

  • 教育學家

  • 畢業院校

  • 羅馬大學

瑪麗亞·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點在於十分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她為此從事了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實驗與研究;她的教學方法從智力訓練、感覺訓練到運動訓練,從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從平民教育到貴族教育,為西方工業化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幾代優秀的人才基礎。《西方教育史》稱她是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也譯作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傑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義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女醫學博士。

1870 年 8 月31日瑪利亞·蒙台梭利出生在義大利安科納(Ancona)地區的基亞拉瓦萊(Chiaravalle)小鎮。父親亞歷山德魯·蒙台梭利是貴族後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軍人,母親瑞尼爾·斯托帕尼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博學多識、虔誠、善良、嚴謹、開明。作為獨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寵愛,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從小便養成自律、自愛的獨立個性,以及熱忱助人的博愛胸懷。

1952 年 5 月 6 日逝世於阿姆斯特丹,享年82 歲。

基本原則

1、以兒童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為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

2、反對填鴨式教學。主張從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性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順著敏感期學習的特徵,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4、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教師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孩子發展的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對孩子適性、適時的協助與指導。

5、完全人格的培養。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

蒙氏教育

以兒童為主——為的是給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提供充分的教具——孩子是靠感官來學習的,我們提供給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發他的內在潛能。所以,設計一個適合孩子的生長環境,應該是能提供豐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誘發他自我學習的樂趣。

不「教」的教育——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而主張籍由良好的學習環境,亮麗豐富的教具,讓兒童主動去接觸、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學習—— 0~6歲的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出現對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種「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學幼教法強調掌握兒童「敏感期」,而給予適切的學習。

蒙台梭利教育擁有一套蘊含無限教育價值的學具,這套學具利用幼兒感覺的敏感性,透過可供幼兒操作的教具,讓孩子們輕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許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兒重復練習的特性,所有學具幼兒可以反復操作,滿足幼兒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教師居於協助啟導的地位——教師必須放棄傳統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從旁適時地給予兒童協助與引導,讓兒童成為教育的主體,使他們動頭腦、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關鍵——孩子的教育,並不只限於學校一隅,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更是無所不在。

價值

編輯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獨特魅力源於對兒童的充分研究與了解,遵守兒童的敏感期,激發兒童潛能,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發展孩子獨立、自信、專注、創造等能力,為將來孩子的成長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蒙氏教育法遍及歐洲大陸,也走向了世界,蒙氏教育法推廣百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認同,在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學前教育發達國家極受關注,蒙台梭利學校已遍及一百多個國家。

㈤ 蒙氏教育適合哪些孩子

蒙氏教育致力於教育0-6歲的孩子。

0~6歲的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出現對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種「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學幼教法強調掌握兒童「敏感期」,而給予適切的學習。蒙台梭利教育擁有一套蘊含無限教育價值的學具,這套學具利用幼兒感覺的敏感性,透過可供幼兒操作的教具,讓孩子們輕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許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兒重復練習的特性,所有學具幼兒可以反復操作,滿足幼兒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與擴展內容相關:

蒙氏教育的原則:

1、以兒童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為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

2、反對填鴨式教學:主張從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性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順著敏感期學習的特徵,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4、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教師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孩子發展的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對孩子適性、適時的協助與指導。

5、完全人格的培養: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和上下課時間,使孩子能夠專注地發展內在的需要。

以上參考來源:

網路-蒙氏教育 (教育領域術語)

㈥ 蒙台梭利有準備的環境有哪些特點

1、 以兒童為中心 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2、 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由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育,讓兒童自發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3、 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0-6歲的幼兒在特定的時期會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若順著敏感期學習該特性,即可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4、 教師扮演導師的角色 一般稱蒙氏教師為啟導員,他必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於孩子發展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適時、適性地協助與指導。5、 完全人格的培養 蒙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透過環境的設計,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構完善的人格。6、 尊重孩子的成長步調 蒙氏教育要求教師根據兒童發展的進程,對不同特點的兒童進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7、 混齡教育 讓一歲到六歲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齡層的模仿對象,而較大的孩子則可以從幫助年幼的兒童中增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8、 豐富的教材與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豐富,但這些教具並非是教師用來教學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過這些工作,從自我重復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9、 屏除單一獎懲制度 蒙氏教學尊重兒童,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10、 爆發的教學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內在的需求,讓孩子適時、適性的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形式,彰顯出孩子內在的心智發展水平。二、 自由―――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礎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在教育上公認的貢獻之一就是為自由下了明確的定義蒙台梭利稱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為基礎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稱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內涵是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本質的前提。一、 關於自由 蒙台梭利認為,自由是兒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約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強制與壓抑的情況,可以隨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愛的活動。生命力的自發性受到壓抑的孩子絕不會展現他們的原來本性,就像被大頭針釘住了翅膀的蝴蝶標本,已推動生命的本質。這樣,教師就無法觀察到孩子的實際情形。因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孩子,先要給孩子自由,促進他們自發性地表現自己,然後加以觀察、研究。 這里所謂的給孩子自由,不同於放縱或無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說:讓孩子學會辨別是非,知道什麼是不應當的行為。如任性、無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礙團體的活動都要受到嚴厲的禁止,逐漸加以根絕,必須耐心的輔導他們,這是維持紀律的基本原則。事實上,放縱孩子絕對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二、 關於紀律 蒙台梭利認為紀律是一種積極的狀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之上的。一個人如像啞巴那樣的安靜,像癱瘓的人那樣的一動不動,不能算是有紀律的, 這種人是在被消滅。積極的紀律包括一種高尚的教育原則,它和由強制而產生的不動是完全不同的。 她說:一般學校給每個兒童都指定一個位置,把他們限制在自己的板凳上,不能活動,對他們進行專門的紀律教育,要求兒童排隊,保持安靜等等。這樣的紀律教育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因為紀律的培養不能靠宣傳和說教也不能靠指責錯誤,而是在自然的活動中發展起來。她認為兒童的活動應當是自願的,是一種自然的潛在趨勢,不能強加給他們。重要的是使兒童在活動中理解紀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體的規則,區別對和錯。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她多次強調一個有紀律的人應當是主動的,在需要遵守規則時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於別人。 在蒙台梭利學校的活動室內,允許兒童自由地活動、交談、交換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移動桌椅。她認為這種自由不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里的兒童有目的地、自願地活動,每個人忙於做自己的工作,安靜地走來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並不會造成混亂,因為他們懂得安靜和有秩序是必要的,並且知道有些活動是被禁止的。兒童在這種環境中逐漸成長,自然會注意自己的行動,長此下去,就會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三、 有準備的環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視環境,她說:在我們的學校中,環境教育兒童。並認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內容,而且教育方法的許多方面亦由環境決定。兒童需要適當的環境才能正常的發展,完善其人格。然而,多數兒童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是生活在適當的環境中。兒童天性親近自然,但是,伴隨著文明的發展自然卻距離兒童越來越遠了。他們居住在以成人為本位的世界中,身邊的一切對他們來說,其規格、重量及形態都是不完全相適宜的,難於隨心所欲的操作。 有準備的環境是為了讓精神處於胚胎狀態的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而將秩序與智慧等精神食糧的環境預備好。對六歲以前的兒童而言,成人的環境與兒童的環境在大小及步調上相差懸殊,因此兒童在活動時須時時依賴成人協助。但是兒童一直都依賴成人的協助便無法完成應有的成長,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鍛煉自己。如果沒有理想的環境,兒童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能力,這樣永遠無法脫離成人而獨立。因此,蒙台梭利根據兒童六歲以前的敏感期與吸收性心智,創設一個以兒童為本位的環境,讓兒童自己生活。這個環境是有準備的環境其意義並不僅只是環境,而是兒童不久將要面臨未來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與手段,因此他必須具備如下條件。1、 充分發揮兒童的節奏與步調 兒童與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異懸殊,成人在一小時內的認知和感覺與兒童所經驗到的截然不同。兒童以其特有的步調感知世界,獲得很多成人無法想像的事情。兒童特有的節奏已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復雜、多變的文化環境中生存時,必須愈加保護兒童特有的節奏或步調所需的環境。2、 給兒童安全感 人類的孩子比其他動物的成熟要來的遲,因此他們更需要庇護,當孩子的身體感到危險時,用溫柔、鼓勵的眼神關愛孩子,才能使他們自由、奔放地行動。3、 可自由活動的場所與用具 兒童必須依靠運動來表現其人格,尤其是他們的內心一定要與運動相結合,才能夠充分獲得發展。因此,需要能讓兒童持續接觸東西一一收集、分解、移動、轉動、變換位置等可自由活動的用具與場所。4、 美對兒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兒童最初的活動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兒童周圍的物品,不論顏色、光澤、形狀都必須具有美的感覺。5、 必要的限制 兒童的周圍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動的東西。太多的東西反而使兒童的精神散亂迷惑,不知該選擇何種教材或從事何種活動。以至不能將精神集中在對象物上。為避免兒童做不必要的活動,而導致精神疲憊、散漫、教材及活動必須有某種程度的限制。6、 秩序 兒童的秩序感以兩歲為高峰,其後的數年間,兒童的秩序是極特殊的,這個時期秩序感與兒童的關系就象魚和水、房子與地基。事實上,兒童會以秩序感為中心,運用智慧,進行區分、類比的操作,將周圍的事物加以內化。要是沒有秩序的話,一切事物將產生混亂,兒童會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須存在於有準備的環境中的每一部分。 7、 與整個文化有連貫性 所謂秩序存在於有準備的環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著秩序應包含於拓展兒童智慧的教材中。這種秩序可使兒童朝真實且正確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兒童能真正認真地去進行真實的生活。能夠獨立專注於自己世界內活動的兒童,才能真正在下一個階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動。而秩序應表現?quot;有準備的環境中與成人的文化世界相連貫。附:蒙台梭利關於生命與環境關系的描述: 整個環境(顏色與光澤、形狀的調和等,兒童周圍的全部)具備了吸引兒童的性質這種情形與自然界中,花朵與鮮艷的顏色吸引昆蟲來吸取藏在花朵中蜜一般 這瞬間,兒童會用耳朵傾聽最能刺激他活動欲的事物。就像在草原上的花朵會竭力以香氣色澤來吸引昆蟲,而昆蟲為了生存也必須盡力去尋找花朵一般----《童年的秘密》四、蒙台梭利對教師的要求 1、 教育兒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兒童 2、 教師的精神狀態比技能更重要 3、 機警、穩重、耐心、愛心、謙虛 4、 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兒童的智慧 5、 對進步慢的兒童要有無止境的耐心 6、 在觀察的同時耐心等待,充滿樂趣執著的觀察兒童蒙氏教師的物質 1、 謙卑的態度 2、 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3、 是環境的創設、保護者、也是兒童的溝通者 4、 是觀察者、引導者、不是主導者 5、 是家長的溝通者 6、 接受自己,接受別人 7、 活潑的與兒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為教室的中心點 8、 熱心、愛心、耐心、尊重心、責任心 9、 機警、思維敏捷 10、 動作優雅迷人,外表整潔,品質高貴 11、 善於聆聽兒童的心聲 五、蒙氏教師與傳統教師的共同點與不同處 共同點 1、 以兒童為中心 2、 充滿愛心,敬業精神 3、 尊重兒童,不體罰 4、 具有提高自身修養的願望 5、 嚴於律已,做示範 6、 注意發展幼兒潛能興趣 7、 重視家庭教育 8、 創設溫馨的環境 9、 善於評價,改正不足 不同點: 蒙氏教師 傳統教師 1、 個案指導,詳細紀錄 2、 正面引導,積極輔導 3、 尊重的多,不做過多干涉 4、 引導者,輔導者角色 5、 讓幼兒自由選擇支配時間 6、 讓幼兒寬松自由,自我超越 7、 心境平和,全身心投入 8、 根據需要創新教具 9、 引導孩子自由選擇學習內容 10、 讓幼兒放開自我發展 11、 平等的愛 12、 愛心,耐心,尊重融於行動 集體巡迴指導,一般紀錄強調負面行為多把自己的能力強加給幼兒權威角色濃讓幼兒隨著教師走評比的多,製造競爭氛圍忙於其它,不能靜心集體購置玩教具說的多,教的多保護多,限制多偏愛現象多說話多,幫助多,替代多 六、僅有一次特別的生命力 掌握幼兒的九大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 如何運用這股有效動力 幫助孩子完美成長,正是成人的職責 八個月大的東東,喜歡在地上爬行,但他老愛拾地上的小東西往嘴裡放,媽媽十分擔心,只好打他的手心,威嚇他不行。 王家上個月搬家,兩歲的寶寶卻是一進屋子就涕哭不止,不論媽媽如何哄騙都不能安靜。 上述現象,是否在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似曾相見?可惜許多父母不是沒有發覺,就是覺而不察,亦或覺而不知如何進一步幫助孩子,以至錯失了幼兒獨有的生命力。何為敏感期? 孩子人呱呱落地到會走路、說話、吃飯、寫字……,孩子一切從頭開始,是如何完成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以適應這個復雜的世界。 那是因為自然賦予正在發育成長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長兒童發育的動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其中敏感力是指一個人或其他有知覺的生命個體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至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反應,而出現特殊的好惡或感受,這種力量的強弱,我們稱這之為敏感力。 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在內心會有一股無法抑制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力量才會消逝,蒙台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敏感期一詞是荷蘭生物學家德·弗里在研究動物成長時,首先使用的名詞,後來蒙台梭利在長期與兒童的相處中,發現兒童的成長也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並將它運用在幼兒教育上,對提升幼兒智力有卓越的貢獻。掌握九大敏感期 根據蒙台梭利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出以下九種:一、 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並發出呀呀學語的聲音,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大工程,但幼兒能容易的學會母語正因為兒童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二、 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蒙台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孩子會因為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 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系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中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三、 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判斷環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以敏銳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樣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事物,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慾望時,只要是不具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四、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邊環境中的細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奧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時,正是您培養孩子巨細靡遺、綜理密微習性的好時機。五、 動作敏感期(0-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台梭利則更強調小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六、 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了明確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范,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范,擁有自律的生活。 七、 書寫敏感期(3.5-4.5歲)八、 閱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等動作敏感期內,得到了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布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使孩子養成愛書寫的好習慣,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九、 文化敏感期(6-9歲) 蒙台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三歲,但是到了六至九歲則出現探索事物的強烈要求,因此,這時?quot;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准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伸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敏感期的教育重點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內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時,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期,日後若想再學習此項事物,盡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果也不顯著。而如何運用這股動力,幫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長,正是成人的職責。以下幾點建議,可以幫助父母及時把握孩子的敏感期:1、 尊重孩子為有能力的個體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學習者,他們會尋著自然的成長法則,不斷地使自己成長為更有能力的個體,這是父母首要改變的觀念。 2、 細心觀察敏感期的出現 每個孩子敏感期的出現並不同,因此,成人必須以客觀的態度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徵。3、 布置豐富的學習環境 當成人觀察的孩子某項敏感期出現時,應盡力為孩子准備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4、 鼓勵孩子自由探索 當孩子獲得了尊重與信賴後,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嘗試。5、 適時協助而不幹預 當孩子熱衷於有興趣的事物時,大人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預,但並非要丟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心靈的火焰 蒙台梭利形容經歷敏感期的孩子,其無助身體正受到一種神聖命令的指揮。其小小心靈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僅是幼兒學習的關鍵期同時也影響其心靈、人格的發展,因此,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並提供必要的協助,以避免錯失一生僅有的一次特別生命力。[/

㈦ 蒙氏及心兒童社群有什麼特色

1、嘉定蒙氏及心幼兒園是上海最權威的蒙氏早教機構,深受家長好評;
2、本著「有多少心,用多少心」的初衷,及心兒童社群堅持做最好的蒙氏教育中心;
3、及心幼兒園有著完善的師訓體系,對所有老師進行著嚴格的蒙氏教學培訓;
4、及心幼兒園的教具一應俱全,是全上海教材最豐富的幼兒園;
5、及心兒童社群有全上海最具特色的繪本館,近800平方米的館內有萬余冊繪本供小朋友閱讀。

㈧ 社群行為的特徵

社會行為與個體單獨行為相對應,是指動物與其社會相關聯的行為。動物對其它的同種個體所表現的行為,稱為社會行為。
社群行為:社群:社會群體的簡稱.其基本特徵為:(1)有較穩定的群體結構和一定的行為規范.(2)成員間相互依賴頻繁互動.(3)有一定的目標和成員的協作分工.(4)群體成員有歸屬和認同
相同點:都是多個單位組合在一起的群體,共同生活、共同協作。
不同點:社群更明顯的表現出一個首領領導一群,並且有分工、有等級。
基本上可以說社會行為包括社群行為,但這樣說不很貼切。
不過社群行為肯定是社會行為,但有些社會行為不一定是社群行為。

其基本特徵為:(1)有較穩定的群體結構和一定的行為規范.(2)成員間相互依賴頻繁互動.(3)有一定的目標和成員的協作分工.(4)群體成員有歸屬和認同感.

㈨ 蒙台梭利認為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應具備哪些特點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作為一個蒙氏老師,我個人認為蒙特梭利教育環境應具備以下6大要素特點:
一、自由觀念
自由和環境是兒童實現自然成長的兩個必要條件,其中,自由是蒙台梭利環境的首個關鍵要素,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兒童只有在一個自由的氛圍里才能展現真實的自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要識別兒童的心智發展規律,進而給予適當的幫助,所以,作為陪伴孩子成長的成人,就必須要去觀察生活在自由與開放環境里的兒童。「兒童只有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即在一個與其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活動才會自然地發展,並展現其內心的秘密。如果不堅持這條原則,今後的教育就只能使人更深地陷入無窮的混亂中。」
2、兒童具有內在的自我發展模式,他的成長跟隨自身內在老師的指引。
所以,他成長的環境必須是自由的,不容干擾的,否則,兒童心理就會偏離正常的發展軌道。
二、結構與秩序
結構與秩序,「天行有常」,我們知道,宇宙世界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結構與秩序,大自然中的萬物都依據這種結構與秩序化的方式自然演化。「大自然的定律就是秩序。」蒙台梭利認為,如果要讓兒童將宇宙的結構與秩序內在化,成為兒童個人品格的一部分,那麼,教室中的環境就必須表現出外在世界的結構與秩序,以使孩子了解與接受,進而建立自己精神上的秩序。
三、真實與自然
如果要兒童免於陷人身心兩方面的幻想和錯覺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兒童都需要有機會去內化自然和真實之間的界限。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兒童才可以建立自律和安全感,這些是兒童探索外部與內部世界的重要基礎,並使得兒童成為一個敏銳且有辨識力的觀察者。
因此,教室里的工作材料與設備,應是真實的和自然的,兒應具有一定的重量,並且手感要好,以接近於生活中真實的物體,要避免使用一些具有虛幻色彩的材料。所以,提供給兒童的教具應是真實且可操作,而且還要與兒童的身體相匹配。應適合於把兒童帶進一個與真實世界緊密相連的環境。
四、美感與氛圍
這與蒙台梭利對自然的視程度密切相關,美感與氛圍能喚起兒童對待生命做出積極的本能反應。蒙被利博士最初的教育是從智障兒童、孤兒院以及貧民窟的兒童開始的,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她對兒童在美感與氛圍這一方面的需求特別敏感。她認為美感在兒童發展中並不是一種格外的幫助,而是喚起兒童對生命的反應能力的絕對需要。
真正的美感基於簡潔,所以教室中的布置不是要奢侈華麗,但每一樣東西都必須精心設計、品質優良、且擺放有序,做到有條不紊,引人入勝,對兒童具有吸引力。教室的整體布局要合理且自然,干凈整潔且富有美感,氛圍一定要平靜面溫馨,色彩明亮而歡快,色調淡雅且協調統一。讓教室變成一個輕松舒適、平和、充滿樂趣的地方,營造一個「家」一般的氛圍,使孩子樂在其中。
五、材料與教具
蒙台梭利工作材料又被稱為蒙台梭利教具,是供兒童實現自主教育而工作使用的材料,它給幼兒提供了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最佳方式,它是建立在對幼兒的認真觀察與仔細思考的基礎之上,教具的設計與製作都獨具匠心。這樣,在「兒童之家」里,精神與身體如何合作就有了具體的表現形式。
在每一類蒙台梭利教具中,都可以找到相似點與差別所在,它們不僅蘊涵著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更彰顯出蒙台梭利教育特色。
蒙台梭利教具的真正目的,在於幫助兒童的自我構建與心智發展,這是種內在的作用。通過教具給予兒童一定的刺激,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從而帶領兒童進入專注的歷程,達到幫助兒童自我成長的目的。
六、社會性發展
兒童社會性的自發創建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最著名的成果之一,在蒙台梭利看來,兒童天生具有集體行動的能力。「這種團結感不是任何教育灌輸的,與任何形式的模仿、競爭和個人利益完全無關。它是自然賦予的,也是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所達到。」可見,從根本上講,蒙台梭利也是強調社會交往的。這主要表現在,蒙台梭利將兒童視為教育活動的主體。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兒童習慣與同伴交往、合作,觀看他人的活動,並適時提供幫助。他們一塊聊天、分享零食。此外,蒙台梭利教具中有一部分是為兩個或更多的孩子設計的。教師是集體活動的組織者,她要在教室里來回走動,給單個或小組兒童提供經驗,和兒童談話,幫助兒童共同解決矛盾。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謝謝!

㈩ 社群的主要特徵

社群簡單認為就是一個群,但是社群需要有一些它自己的表現形式。 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社群它要有社交關系鏈,不僅只是拉一個群而是基於一個點、需求和愛好將大家聚合在一起。
然而社群的特徵是,有穩定的群體結構和較一致的群體意識;成員有一致的行為規范、持續的互動關系;成員間分工協作,具有一致行動的能力,我們認為這樣的群就是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