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不會蹲的兒童楔形墊怎麼用
擴展閱讀
兒童穿什麼最時尚 2024-09-25 03:14:13

不會蹲的兒童楔形墊怎麼用

發布時間: 2022-09-09 04:52:55

『壹』 鋼結構中屋面水平支撐與剛架梁連接節點的專用楔形墊圈是什麼

是弧形墊塊,一般車間都自己加工,現在可以買到

『貳』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指南哪有賣的

小兒腦癱的康復方法如下俯卧位:在楔形墊、訓練床上訓練,既可促進抬頭又可誘發手支撐,盤腿端坐位,訓練者跪於患兒背後,一手托患兒下頜,以手放於患兒頭頂部往下稍用力壓,可加強頭頸部穩定性。採用按摩手法按摩頸部兩側及後頸部。

『叄』 護脊床墊是怎麼回事

護脊床墊是一頭為斜面的床墊,又叫斜面護脊床墊。 它是自帶有定製的枕頭的,能當普通床墊或普通床墊和枕頭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幾種使用方法:

第一,如下圖,准備好定製的枕頭,定上鬧鍾。

護脊床墊同腰枕等

另:

提醒:

1、針對不同的情況,矯正方法會有所不同。請聯系產品提供商的專業人士。

2、在使用過程中不要太急於求成,更不要矯枉過正。每天都要睡覺的,效果很好的。

3、重視自身的感受,隨時調整,感冒等特別時期不使用斜面護脊功能。

4、開始使用的一年內,多同產品的客服等專業人士溝通。

『肆』 有關平足怎麼辦

平足
平足症也是足部常見的一種畸形。患有此病者不適宜從事某些運動,如:跳高、爬山等。

人類的雙足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除了負載體重外,還要適應行走、跑跳、跨越等動作,所以足的骨結構是非常復雜的。它由跟骨、距骨、舟骨、骰骨、第一、二、三楔骨及第一、二、三、四、五跖骨組成。上述諸骨組合成縱弓和橫弓。縱弓又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橫弓即足底前部橫行的弓形結構,足的正常功能是由骨及其足弓以及維持足弓的肌肉韌帶等共同起作用。 平足症是指足弓扁平、彈性消失而有症狀者。

平足症可以是由先天或後天性因素所致,如:關節諸骨、韌帶或肌肉等。先天性發育異常可引起平足症。後天因素有某些職業需要長時間站立工作以及過度負重,如;搬運工人、長途步行和體重驟然增加如產婦等因素均可誘發平足症。長期因病卧床或足部受傷後,又缺乏適當治療和鍛煉、造成足及小腿肌肉萎縮、缺乏正常肌力,當負重時足弓下陷而發病。穿鞋不當,如鞋跟過高使跟骨前移下傾,縱弓遭到破壞而發病。某些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均可引起平足症。此外,平足症的發病與遺傳因素、營養狀況也有關。

有兩種類型的平足:

1姿勢性平足:表現為負重後出現平足,同時感到小腿及足部酸痛。不負重行走時,畸形消失恢復正常足狀態,疼痛減輕或消失,久後行走時雙足缺乏彈性。病人鞋跟內側比外側多,平足時因足弓下陷消失,病人站立時足底不穩定,造成足以上肌肉骨骼系統失去平衡,因而繼發小腿肌肉酸脹,膝髖關節酸痛。如果讓平足症患者赤足站在塗有白粉的紙上,印在紙上的足印就可做出平足症的診斷。

2痙攣性平足:這類平足可以是由於足及踝部韌帶挫傷所致,或是足部骨骼發育異常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引起。此類病人即使長期休息,症狀亦難以緩解。

本病重在預防為主,而治療的目的則是針對站立和行走的改善。如發現有遺傳傾向者,應經常練慣用足底外緣行走。早期採用體療法也能奏效,具體方法如下:用足趾行走,,也可做屈趾運動。另外,可穿用平足鞋墊或平足矯形鞋,將鞋跟內側墊高,使負重線向外移,以此預防和減輕腳的疲勞。常用的方法是在足跟內側楔形墊高(0.3~0.5cm),目的是使後腳內翻。另外還可以在足縱弓墊以氈、皮革或橡膠等支持墊(0.9cm)。如果畸形嚴重或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採用各種外科手術治療。

圖片:http://ke..com/view/424878.htm

『伍』 腳橋天生十分低,但是要體育運動(體育特長生)應該用什麼方法補救

足弓低不—定就是平足症。但平足症患者的足弓總是低平的,此外尚有足外翻、彈性消失、在久站或行走時有疼痛症狀。造成平足症的原因甚多,尚無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今按發病原因,分類如下。

1.先天性平足症
[編輯本段]
先天性結構性平足症:此類患者足骨結構上有畸形。有的出生後即有僵硬畸形,有的在10歲左右,生長發育迅速,活動增加,才發生畸形與症狀;有的亦可因生活與醫療條件較佳,得到較好的照顧而不出現症狀。這些畸形中有跗骨橋,垂直距骨及副舟骨等。
先天性姿態性平足症:先天性姿態性平足症、無結構上畸形,有以下數種情況。
(1)尚未下地行走或剛會走路的嬰兒,足底脂肪組織多,再加上足部內、外在肌不發達,外觀上似無縱弓,而實際上有縱弓存在,這叫做假性平足。
(2)患兒父母之一或兩人均有或輕或重的平足症。患兒出生後,即有韌帶鬆弛,肌肉乏力,負重時足弓下沉且有外翻,不負重時足弓恢復正常。這種病兒若平足程度輕,生活及醫療條件好,能及時得到醫療上的指導,穿矯正靴,鍛煉足肌,亦可不發生平足症的症狀。若平足程度重,又缺乏醫療上指導,便會產生平足症。
(3)外翻足;患兒足內側三角韌帶鬆弛,致足自其脛骨—F方正常位向外旋轉,結果下肢力線自第一,二兩跖骨間,向內側轉移,有時甚至移至第一跖骨內側,患兒多並有膝外翻畸形。患兒無疼痛亦無任何不適,僅見內髁明顯突出,跟骨和跟腱的軸線向外翻轉。若足不負重,畸形消失,縱弓無塌陷。小兒行走時,足趾常內轉,使載重線移至足的中央或外緣,在不自覺中自動矯正畸形,待畸形消失後步態仍恢復正常。故應鼓勵患兒以此步態行走。若患兒行走時足趾不內轉,可在鞋底加妥馬氏鞋跟,即在鞋跟內側加高0.42cm、內緣向前伸延1.25cm,站立時體重移向足外緣,使足得以內轉。此鞋跟要持續應用,直至小腿和足恢復正常關系為止。

2.後天性平足症
[編輯本段]
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患足本為正常,既無結構上畸形,又無功能上異常。後因外傷造成骨與軟組織畸形,或足跗骨有化膿性感染。骨被破壞發生畸形,或患脊髓灰質炎或大腦性癱致足肌癱瘓,或患血管性疾病,足肌慢性缺氧,發生萎縮等。這些皆可能發生足弓下塌,發生疼痛,形成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
後天性姿態性平足症:患兒無結構上畸形,因足部韌帶不夠堅強,維護足弓的內外在肌的力量與所擔負的重量不相適應,致足弓下塌形成平足症。此種情況最易發生在兩個年齡階段;①幼年期:身體生長發育迅速,活動能力增加,足肌力量不能適應身長、體重和活動能力的急劇增加,②中、老年期,體重不斷增加,而肌力不能隨之增加。足弓的穩定,賴堅強的足內外在肌維護之,任何使肌肉萎縮無力,便可導致姿態性平足症的發生。如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身長體重迅速增加,而營養差、睡眠不足,或平日不鍛煉,突然長途跋涉或站立過久;中老年人軀體發胖、孕婦體重驟增,久病纏綿病床多時,一旦下地負重,著鞋不合適,造成足肌萎縮或痙攣等。上述種種原因,均可造成足肌力量不足以維護足弓,承擔身體重量,縱弓被壓下塌,而產生平足症的症狀。

【臨床表現】
[編輯本段]
由於足部結構上的異常,發生的先天性和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都是特殊的平足症,另有專題討論。以下有關的臨床症狀和治療的討論,均以後天性姿態性平足症為重點。其臨床表現,一般可分為三期。
初期:在站立和行走過久後,感到足部疲乏,酸痛不適,足底發熱,足底中心及足背可出現浮腫。病人除足弓低平,足外翻外,無明顯足部姿態改變。足部活動,有輕度內翻限制。余無異常。舟距關節可有輕度壓痛。上述症狀,一經休息便完全消失。
中期;亦稱痙攣期。初期未治療,將發展到痙攣期,主要表現為腓骨肌痙攣,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活動月顯受限,內側距舟部因內縱弓下陷內傾,呈突出畸形。此時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即使較長期休息,也常不能恢復。
晚期:也稱強直期。痙攣的腓骨肌未得到治療,時久痙攣的肌肉發展為強直,足骨間大小長短韌帶,均發生強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這種畸形雖經長期休息或麻醉下也不能使之恢復正常。但病人疼痛減輕或無疼痛時,尚可勝任短途行走,而跑、跳或長途跋涉,極為困難。行走步態沉重無彈性,不能吸收震盪力,故膝、髖、及腰等負重關節日久將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而有疼痛。
上述分期,臨床上不能截然劃分,某些患者可自初期直接進入強直期,有的亦可長期停留在初期。長期平足症患者,可以引起足部的繼發性改變,其較常見者有:①拇外翻:因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前足變寬,拇趾的近節趾骨受拇收肌的牽拉,發生外翻。②創傷性關節炎:主要發生於距舟、舟楔、跟骰及跖趾關節,關節間隙由於軟骨萎縮而變窄,關節邊緣產生骨贅、第一跖骨頭內側常有骨贅形成,引起拇囊炎腫。
平足症也是足部常見的一種畸形。患有此病者不適宜從事某些運動,如:跳高、爬山等。

人類的雙足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除了負載體重外,還要適應行走、跑跳、跨越等動作,所以足的骨結構是非常復雜的。它由跟骨、距骨、舟骨、骰骨、第一、二、三楔骨及第一、二、三、四、五跖骨組成。上述諸骨組合成縱弓和橫弓。縱弓又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橫弓即足底前部橫行的弓形結構,足的正常功能是由骨及其足弓以及維持足弓的肌肉韌帶等共同起作用。 平足症是指足弓扁平、彈性消失而有症狀者。

平足症可以是由先天或後天性因素所致,如:關節諸骨、韌帶或肌肉等。先天性發育異常可引起平足症。後天因素有某些職業需要長時間站立工作以及過度負重,如;搬運工人、長途步行和體重驟然增加如產婦等因素均可誘發平足症。長期因病卧床或足部受傷後,又缺乏適當治療和鍛煉、造成足及小腿肌肉萎縮、缺乏正常肌力,當負重時足弓下陷而發病。穿鞋不當,如鞋跟過高使跟骨前移下傾,縱弓遭到破壞而發病。某些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均可引起平足症。此外,平足症的發病與遺傳因素、營養狀況也有關。

有兩種類型的平足:

1姿勢性平足:表現為負重後出現平足,同時感到小腿及足部酸痛。不負重行走時,畸形消失恢復正常足狀態,疼痛減輕或消失,久後行走時雙足缺乏彈性。病人鞋跟內側比外側多,平足時因足弓下陷消失,病人站立時足底不穩定,造成足以上肌肉骨骼系統失去平衡,因而繼發小腿肌肉酸脹,膝髖關節酸痛。如果讓平足症患者赤足站在塗有白粉的紙上,印在紙上的足印就可做出平足症的診斷。

2痙攣性平足:這類平足可以是由於足及踝部韌帶挫傷所致,或是足部骨骼發育異常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引起。此類病人即使長期休息,症狀亦難以緩解。

本病重在預防為主,而治療的目的則是針對站立和行走的改善。如發現有遺傳傾向者,應經常練慣用足底外緣行走。早期採用體療法也能奏效,具體方法如下:用足趾行走,,也可做屈趾運動。另外,可穿用平足鞋墊或平足矯形鞋,將鞋跟內側墊高,使負重線向外移,以此預防和減輕腳的疲勞。常用的方法是在足跟內側楔形墊高(0.3~0.5cm),目的是使後腳內翻。另外還可以在足縱弓墊以氈、皮革或橡膠等支持墊(0.9cm)。如果畸形嚴重或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採用各種外科手術治療。

『陸』 平足能不能當兵

平足是不能當兵的!扁平足是以足縱弓降低或消失為特徵的畸形足。
因韌帶鬆弛所致的扁平足好發於青少年,具有遺傳傾向。輕、中型無症狀者不需要治療。以往曾提倡赤足在沙灘、草地上行走,訓練小腿及足部肌肉,增加對足跗間關節的穩定作用和提高足縱弓。也曾推薦穿各種矯形鞋,希望矯正扁平足。但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扁平足並沒有矯形作用。只能減輕局部不適和疼痛。
因此,對有症狀的中、重型扁平足、年齡在10歲以下者,可採取被動或主動牽伸小腿三頭肌、緩解因該肌痙攣所致的小腿及足部不適。穿鞋底後內側加厚0.3~0.6cm的thomas矯形鞋,或在鞋底內面加一厚0.5~0.75cm的足縱弓支持墊,均能減輕或消除疼痛和不適,但無矯形作用。如果症狀較重,嚴重影響生活,可以通過手術矯正。不宜穿有跟的鞋,平足患者應特別注意。
足弓是人類腳的重要結構。有了足弓,使足富有彈性。即可吸收地面對腳的沖擊力量,又可鎖定中足關節,使腳變得堅硬,更好地推動人體活動。扁平足(平足)指的是正常足弓的缺失,或稱為足弓塌陷。值得注意的是,平足不等於平足症,也不是所有的平足都需要治療。如果平足者合並有疼痛等症狀時,就被稱為平足症,才可能需要治療。其實,平足的人很常見,而平足症並不常見。
很多平足者特別是兒童平足沒有症狀,也不需要治療,只有少部分兒童平足可能會逐漸引起整個身體體態的變化,有一部分平足可能合並足部骨結構異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聯合等。在成人平足中,50歲以上的女性較多。成人平足初發時,足在非負重狀態下足弓存在,負重後足弓即消失。此時由於關節的活動性尚存在,稱為可復性平足或柔性平足。如果出現關節病變、活動受限,畸形不能復位,就稱為僵硬性平足。

『柒』 寶寶舟型頭怎麼辦,五個月,不肯平躺

孩子頭顱不對稱,往往是由於早產、各種先天性因素、後期睡姿導致的。我們今天只談由於睡姿不對而導致的寶寶頭睡偏了,不談其他因素,因為那些屬於新生兒畸形范疇。

寶寶頭睡偏了,糾正之前要先看看屬於哪一種偏,對號入座針對性調整睡姿。一般常見的包括舟狀頭、短頭(扁頭)、斜頭,看看你家寶寶屬於哪一種?具體見下圖:

斜頭
斜頭是因為嬰兒睡眠時喜歡把頭歪向一邊,時間久了一側顱骨受壓變形,導致不對稱。

要想糾正就要讓孩子把頭偏向另外一邊睡。

舟狀頭
舟狀頭是因為嬰兒總是兩邊側著睡,很少仰著睡導致的。

要想糾正就要讓孩子多仰卧。

短頭(扁頭)
扁頭和舟狀頭恰恰相反,是因為嬰兒總是習慣仰卧導致的。

要想糾正就要讓孩子多側著睡,而且要兩邊交替側睡,以防斜頭。

寶寶頭睡偏了,也有輕重之分

如果只是輕微的睡偏頭,在孩子會趴、會坐以後,隨著月齡增長,多數孩子即使你不幹預,長大後也不會太明顯;

如果嚴重的話,就需要家長干預,調整睡姿,甚至就醫了。

寶寶頭睡偏了,調整越早越好

一般4個月以內的嬰兒,出現頭睡偏了的情況,可以通過調整睡姿達到很好的糾正效果。

如果超過4個月,一是寶寶顱骨已經沒有那麼軟了,不好糾正;二是孩子頭部自主活動能力變強,你很難讓他按你的要求來做。如果不嚴重也就算了,順其自然即可;如果非常嚴重,就需要就醫,藉助「嬰兒顱骨矯形固定器」來矯形。

育兒貼士:嬰兒睡覺時,總喜歡一個姿勢不變,時間一長,可能就把他圓圓的小腦袋壓變形了。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完美頭型,家長不要掉以輕心,適當干預,防止寶寶偏頭,要比後面再調整容易多了。

『捌』 幼兒足內翻的治療方法

幼兒足內翻的治療方法

幼兒足內翻的治療方法,足內翻是一種發育性畸形,在孩子一出生時就能發現。一旦患病將影響寶寶正常行走,還會損害其身心健康,所以很多家長都很重視,下面分享幼兒足內翻的治療方法。

幼兒足內翻的治療方法1

本治療方法對於9個月以內就開始治療(最好是在出生後不久就開始)的孩子效果最理想。

對於9~28個月之間的孩子,本治療方法仍然有效,可以矯正全部或大部分的畸形。28個月以後,潘塞緹方法仍然有效,但大多數的孩子同時將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1、手法治療-經過數周的手法治療,將足的各塊骨頭整復回接近正常的位置,足的畸形逐步地被矯正。

2、打石膏-每次手法治療之後,足和小腿被打上石膏,保留5~7天,以保持足的位置。

3、重復步驟1和2直到足被矯正到正確的位置。

4、手術,肌腱轉移平衡術,跟腱延長術。

5、支具,當最後一次石膏被除去之後,將安上一個可以穿戴的支具。

(1)堅持穿戴3個月,每天穿戴23個小時。

(2)之後的2~4年中,每次睡眠時穿戴。

支具是治療中一個關鍵部分。即使腳看上去已經恢復正常,但如果不是每次睡眠時間都穿戴的話,腳也會有可能再轉回去,即使是在矯形超過兩年半以後仍然如此。

6、康復訓練

3~6個月為翻身發育期。翻身發育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四項:

A頸立直反射動作,主要見於新生兒,是在Moro反射與頸立直反射支配下,由於肌緊張分布差造成的。

B頭背屈曲,角弓反張:翻身動作從肩向一側迴旋開始,按脊柱伸展,頭背屈呈角弓反張位,多隻能翻至側卧位。

C自動翻身:屬皮質下支配,多無目的性,以骨盆帶抬高,軀干屈曲開始,可完成整個翻身動作。

D有目的的翻身:在皮質的支配下有目的性翻身,肩與骨盆可同時向一側迴旋,並可成四爬位或坐位,動作可靈活調節。

不會翻身,發育多停留在A項或B項,說明處在原始反射支配下,中腦和皮質水平的立直和平衡反應未發育成熟。

7、翻身訓練

(1)訓練時,將患兒取仰卧位,訓練者也可用雙手分別握住患兒兩臂上舉過頭,將兩臂左右交叉,從而帶動患兒身體向兩邊側轉身。

(2)患兒取仰卧位,訓練者,訓練者握其兩腳踝部,向左翻時,右腿曲向左側扭動,並同時逗引其頭向左側旋轉,這樣身體的重心就隨著頭,腿的帶動翻過來,這樣很好得訓練了肢體的轉移重心,上下肢得以協調。

(3)患兒取仰卧位,訓練者握其兩腳踝部,讓患兒向左翻身時,使患兒右腿屈曲,跨過左腿中線,使左臂屈曲,並逗引其頭部慢慢向左傾斜使患兒身體隨著球的'滾動來完成翻身動作。

(4)患兒橫躺在楔形墊的斜面上,斜面可以輔助患兒軀乾的旋轉。

嬰兒足內翻防治原則

足內翻又被稱為馬蹄足,目前的新生兒當中比較常見,你去各個省市的兒童骨科去看,這種情況的新生兒非常多,有的單足內翻,有的是雙足內翻。

處理方法

1、孕媽們如果三維檢查出胎兒有足內翻的情況,不要著急,更不要上來就考慮要不要留胎兒的問題。咱們需要做的是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之下,考慮是不是做一個羊水穿刺或者無創DNA檢查。

2、因為胎兒如果有足內翻的畸形出現,就要考慮胎兒智力是不是有問題,上面的兩項檢查就是針對胎兒智力方面進行的檢查,這個很有必要。

3、如果胎兒智力方面沒有問題,只是單純的足內翻,寶寶是可以留的。

幼兒足內翻的治療方法2

什麼是足內翻

足內翻畸形是跟舟骰關節呈半脫位狀態,使足固定於一種內收、旋後內翻姿勢。初生嬰兒一側或雙側足跟較小,前足內收、內翻、足內側皮紋增多、足外側和背側拉緊變薄,足跟不能放平如馬蹄狀,這就是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畸形。

足內(外)翻多由於胎兒足部在宮內受壓而長期處於某種異常姿勢造成形狀異常。有遺傳因素,屬於多基因遺傳。

足內翻的症狀

足內翻屬於生理異常,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想及時發現必須要知道:

1、出生後即出現單側或雙側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關節跖屈位,內翻、內收畸形。

2、患兒學行走時,用前足或足外側緣著地行走,隨著年齡漸大,畸形漸加重,嚴重者足背著地行走,負重處出現滑囊和胼胝。

3、X線攝片,患足正側位:出生後,X線片上可以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時可見到第三楔骨,所有的跖骨和趾骨均已出現,而跗舟狀骨要到3歲才出現骨化中心。

4、根據三條線估計畸形:

1)在正位片上測定跟距角,若小於30°,表明足部無內翻。

2)測量第一跖骨縱軸和距骨縱軸所交叉的角,正常為0°—20°。

3)X線側位片測量距骨縱軸和跟骨跖面所形成的角,正常35°—55°,如果小於30°,則表明足下垂。如果距跟角小於15°,第一跖骨與距骨縱軸交叉所成的角大於15°,表明距舟關節半脫位(Simon15°定律)。

足內翻的治療方法

足內翻在孩子越小的時候治療效果越好,所以一旦確診,必須及時治療。

1、從出生後即開始,愈早治療,效果愈好。治療方法根據年齡和畸形程度而不同。

2、手法矯正法:一般適宜6個月以內或較輕型者。從出生後即開始,愈早愈好。由醫師教會母親或帶領患兒,先矯正足前部內收,再矯正距骨下關節內翻,然後矯正踝關節的跖屈。手法應輕柔,以免損傷骨骺。每種矯正位置保持10秒鍾,每次10—15分鍾。每日運算元次,一般主張餵奶前進行。

3、石膏管形外固定矯正:適應於3月—1歲每2—3月更換一次。

4、手術治療,適用於6個月以上,手法無法矯正者。術式按年齡而異。

(1)足內後側軟組織松解術,適用於6個月至6歲患兒。

(2)足外側柱縮短術,適應於畸形嚴重3歲以上患兒,在足內側、後側軟組織松解術同時,行跟骰關節骰骨或跟骨楔形切除,或行跟骨外側楔形截骨術。

(3)三關節融合術,適應於12歲以上畸形嚴重之患者。

『玖』 我的女兒9歲了,膝關節有輕微外翻,膝蓋運動量大後容易受傷。醫生說用DR.HONG的鞋子可以矯正,真可以嗎

正常兒童出生後至1歲,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膝內翻,至1歲半時,雙下肢變直,這屬於生理性膝內翻,一般不需要治療;2歲至2歲半時,由於骨骼的發育,雙膝又會出現外翻,之後雙下肢逐漸變直,到7歲時接近正常水平,這屬於生理性膝外翻,一般也不須治療。超過這個范圍,仍存在膝內翻或膝外翻畸形者,則需要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手法矯正:適用於年齡較小,內外翻程度較輕,佝僂病仍未痊癒的患兒。將患肢上下端固定,於畸形最明顯處,用手法輕輕施壓20—30次,壓力要適度,禁忌暴力,每日3—4次,連續進行,不可間斷。

2.支具治療:採用支具的三點矯正理論進行治療,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定製專用矯形支具,夜間堅持佩戴。注意需專門支具製作師製作,目前市場上支具較多,質量和效果差別較大。

2.墊高鞋底矯正法:鞋底的內側或外側墊高0.8—1厘米,膝內翻者墊高鞋底外側半,膝外翻者墊高鞋底內側半,以改變走路時負重力線,使畸形逐漸矯正。

3.折骨法:只適用於5歲以下的膝內翻患兒,在雙側小腿彎曲最明顯的部位,用力將脛腓骨折斷,然後用石膏固定,一般固定1.5—2個月時間,即可癒合。

4.手術矯正法:適用於4歲以上的膝內翻,8歲以上的膝外翻,或內、外程度較重的患者,可採用楔形截骨或骨骺阻滯方法矯正。
查看更多好大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