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偷竊兒童內心在哪裡
擴展閱讀
國畫毛筆基礎知識大全 2024-11-17 07:47:48
the9歌詞是什麼意思 2024-11-17 07:46:15

偷竊兒童內心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9-08 16:20:49

⑴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偷竊行為你嘗試了嗎

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犯點錯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會包容孩子的這些錯。但小錯不改,終究是會釀成大錯的。特別是面對一些比較惡劣的行為時,更加需要父母的嚴肅對待,可有些父母就是不重視孩子的這些行為,往往釀成大錯。

小高的父母每天都要忙於工作,少有時間陪伴他,讀一年級的時候,小高就經常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來。有一次,小高和小夥伴玩的時候,發現小夥伴新買的機器人特別的好看,他就想要借回來玩,可是小夥伴沒有給說是新買的,自己還沒玩夠。



3、多與孩子溝通


孩子出現偷竊的行為,父母需要多與孩子溝通,循循善誘的引導孩子,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靠偷這種行為來獲得。

孩子偷東西,父母不要意氣用事,動不動就是打罵孩子,懲罰他,而是要懂得運用「疏」與「堵」來讓孩子認識到偷竊的嚴重性,並且不再去觸犯。

⑵ 孩子的偷竊行為是如何產生的家長的正確做法應該是什麼

孩子的偷竊行為源自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叫停,千萬不要認知發展下去。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孩子有偷竊行為的話,要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並且也不要用過激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偷東西非常的惡劣,因此就直接會打罵孩子,其實這樣的做法很容易就會傷害到自己的孩子。

但是爸爸媽媽也需要讓孩子明白偷東西的嚴重性,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小偷的故事,也可以讓孩子看一看小偷的紀錄片。當小孩子知道偷東西會有怎樣的後果之後小孩子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了,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找准方向教育孩子,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改變偷東西的想法。

⑶ 孩子偷東西的真相,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

曾經有人做過調查,小時候沒偷過錢、物的孩子極少,偷過的占絕大多數。哪怕是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哪怕家裡的經濟條件並不差。

有的家長知道孩子偷東西後,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得管!得打!不打不行。

然而,你知道偷東西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在經歷著什麼嗎?
孩子偷東西,是分不同情況、有不同原因的。

絕大多數孩子都曾經偷拿過東西

分不清物品所有權

一位媽媽發愁,說孩子最近總把幼兒園的書放到書包里,帶回家。媽媽問他為什麼,他答:喜歡。
這位媽媽很擔憂:怎麼這么大點兒孩子,就會偷拿東西了?

其實,孩子並沒有偷的概念。因為搞不清物品的所有權,同時又對喜歡的事物有佔有的慾望,就容易出現上面例子里的情況。

孩子若有這種分不清的情況,父母需要給孩子做物權的劃分。

需要清晰地告訴孩子:這是我的東西,你喜歡或者需要的話,得要跟我打招呼,經過我的同意。那是你的東西,別人如果喜歡或者需要,也得先跟你打招呼,經過你的同意。

有清晰界限的孩子,就懂得了尊重他人的物品所有權,也知道了如何捍衛自己的權利。

孩子的正常需求,不曾從父母那裡得到滿足

記得曾經在一個帖子里,看過大家的吐槽,偷過什麼,為什麼,等等。

有些人的講述很讓人心疼:
因為小時候每次要錢氣氛都不好,我乾脆自己拿,當時家裡狀況不好,但是每次要錢不論是正事還是娛樂,都會有很低沉的氣氛,讓我從小就覺得要錢花錢是不對的。

要不是後來一直在外工作自己善待自己,我的心病指不定會厲害成什麼樣呢~不是爸媽不愛我,只是他們對金錢的觀念實在太糟糕。

因為想買勞作課小剪刀,父母不給,偷了5塊錢,被發現後,掃耳光,跪蹉衣板,拿皮帶抽,拽頭發撞牆,現在在打字,還能回想起小時候那種恐懼,就是:我是不是要死了?

偷過家裡的錢,因為沒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爸媽從來不給我零花錢,過年的壓歲錢也全部上繳。
這些孩子為什麼會偷父母的錢?

因為他們內心裡認定,主動找父母要錢,父母是不會給的。於是,他們採用了偷的方式。

如果家裡的錢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權,他就不需要偷。
孩子偷錢和要奶吃是一個道理。父母應該意識到,是自己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孩子道德怎樣敗壞。

但孩子偷拿背後的心理需求卻很少被關注

長期缺愛和心理創傷

也有的孩子,他們偷竊並不是物質上真的缺少什麼。他們的偷竊原因,甚至看起來並不明確,但一經了解就會發現,他們的早年親子關系都存在極大問題。

我認識一個姑娘,父母均在外打工,把孩子寄養在親戚家裡。這個孩子物質上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內心缺非常孤獨、痛苦,空寂。

到了青春期,她開始偷東西,撒謊,曠課,交男朋友。

從家裡偷得錢,買了東西給同學,請同學吃東西。
講道理沒用,打罵也沒用。

於她而言,偷錢就像是偷愛。

而且偷完的錢,買了東西分給大家,還能得到同伴的關注和一點點溫暖。

這是她求生的一種方式。

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說,偷竊的小孩,是個尋找母親的小嬰兒。

這樣的孩子早年生活中,一般都有母親缺席,或者母愛被「剝奪」的體驗。這個孩子通過「偷」的行為所尋找的,不過是那個可以拿東西(索愛)的人。

就好像嬰幼兒時期,孩子可以拿母親的東西(在母親面前要保暖、索愛、撒嬌)一樣。

而這一切只因為她是他的母親,孩子有權利可以對她這么做。

是的,成人往往站在道德的立場上評判孩子。可是從來沒有人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看孩子的內心發生了什麼,或許他「偷」東西,僅僅是因為,應得卻從未得到過愛。

假如父母了解這種不由自主型的偷竊代表的意義,就能比較有技巧地處理。

父母最好能做到:
容忍孩子的行為,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簽。

給以孩子高質量陪伴。

定期給孩子零花錢。

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認錯。因為粗暴的打罵指責,只能教會孩子撒謊。甚至因為內心的叛逆和嫉恨,養成頑固的偷竊習慣。

而一個慣性偷竊的孩子,背後總會藏著他父母的過錯。

⑷ 心理健康之兒童的偷竊行為

心理健康之兒童的偷竊行為

有的時候,看起來孩子不大,可實際上卻是「偷竊」老手,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兒童的偷竊行為,也是一種條件反射。兒童開始偷竊,主要是在外界誘因的驅使下,通過自身的心理活動而形成的。兒童幼稚無知,缺乏道德認識,社會上一些壞人就乘機而入,專用「物質」引誘他們,這個「物質」誘餌,則成了兒童產生偷竊行為的刺激物。條件反射就是內外刺激,通過人的神經系統的活動發生的.有規律性的反應。兒童偷東西的過程也就是條件反射形成的過程。在「物質誘餌」的刺激下,迎合了兒童內心的低級要求,經兒童自身的高級神經活動,支配兒童發生偷竊行為。天長日久,條件反射如得不到抑制,則可能受到「強化」。這種行為一旦養成習慣,就會自動化了,心理學上稱為「動力定型」。若改變壞的「動力定型」,比開始塑造好的品德及行為習慣,要困難得多。

家長和老師針對不同兒童的偷竊行為,要認真做好調查研究,根據形成的原因。抓住客觀規律,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時,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把壞的思想的萌芽鏟除干凈,消滅在最初階段。

為了防備孩子發生偷竊行為,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有時雖然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卻在家長這里。家長如果平時不注意,買菜時佔小便宜,多「拿」幾根蔥,或把單位的公物「順手牽羊」帶回家,都會從反面起到「身教」的不良影響。

對於那些犯了錯誤,有偷竊行為的孩子,家長要關心和愛護他們,不能採用打罵等粗暴手段,這只能使事情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利用各種形式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也可舉一些偷竊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反面例子,使孩子加深對偷竊行為後果的認識。家長對孩子正當的物質需求,應盡可能給予滿足,以防止孩子從家長處得不到時,而產生偷竊念頭。

家長還應該經常檢查一下孩子的衣袋,書包里是否有來歷不明的小東西,發現後要及問清楚,進行教育。

;

⑸ 孩子習慣性的偷東西,這樣的孩子是什麼心理呢

我不認為一個孩子可以因為偷東西就罵或者打他,這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首先,孩子偷東西是一個心理問題。原因可能是家庭環境的影響。比如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物質需求,讓孩子覺得自己幾乎不如其他孩子。為了彌補他們的不足,他們偷東西。所以有可能是他父母從小沒給他零花錢…

告訴孩子什麼是法律問題,什麼是道德問題。因為法律層面的問題是坐牢,雖然一個橡皮一個尺子輕微,但是如果發展成重大盜竊案,到時候你們兩個教育他就不是問題了。因此,我們必須對我們的孩子進行法律教育。盜竊,至少是違反治安規定的。雖然沒有嚴重到觸犯刑法,但至少是輕微的可能觸法的行為。需要對孩子進行普及教育,讓孩子知道這個年齡可能涉及哪些行為,哪些會違法犯罪,哪些會被侵犯,哪些會受到懲罰?

⑹ 孩子「偷竊」是怎麼回事

嬰兒期,由於自我意識尚未形成,孩子還分不清主體和客體,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拿。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兒童逐漸開始能分清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他人的,一般在二至三歲後,兒童就能逐步形成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控制能力了。由於某種原因,學前兒童可能出現偷竊行為。最初,偷竊行為發生往往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或者與他人發生沖突,以偷竊對方的東西作為報復手段,數次得利之後,就可成為習慣。即使並無客觀需要,也無明確的動機,在一定的的條件下,偷竊行為也會自然發生。 1、兒童沒有"偷"的概念,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這樣說:二至七歲是孩子"自我中心"期,此一階段的孩子,常認為世界是圍著他轉的,因此他很難去採取別人的觀點。同時,他們也往往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孩子的哲學思想很有趣,喜歡誰先看到誰先得到的原則。於是別人家的東西,是他先看到的,他就自然擁有它的"合法"所有權,只是自己喜歡的玩具,他會順理成章地將它帶走,年齡愈小,這種現象愈是普遍。 孩子小時侯根本就不知道"偷"的含義。孩子只是他想要、他喜歡,因此看到他喜歡、沒有見過的東西就成他的了。隨便把他人東西拿走,只是孩子年幼無知不懂事。如果這時候大人也不知道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或從沒有在適當的時侯教育孩子,告訴孩子什麼行為就是"偷";孩子如果不明白了"偷"的含義,會在外面或別人家的東西隨便拿回家。怪不得有人會說,人是一種非常"自私"的動物,習慣用很"主觀"的想法來界定這個世界;孩子是一種相當可憐的作品,他們從沒權利說出自己的看法;弟弟手上的那隻小貓是他先拿過的,即使現在不在他手上,他仍然是物的主人。如此富有"哲學"特質的孩子,絕不是一句"小偷"所能涵蓋的,他需要大人用心了解。 一般幼兒(三至六歲)還沒的"偷"的概念,這個階段的孩子心理發展水平較低,往往是"我喜歡就成為自己的了",很少考慮拿回去的後果。即使這時孩子多已上幼兒園,老師每天都教育:凡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能拿回家。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其心理發育水平問題,還不能夠真正理解其意義,更沒有將老師的教育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容易受情緒情感的支配而缺乏理智,控制不住地拿回他人或幼兒園的東西,據為已有。因此,孩子出現拿他人東西的現象,不一定就是什麼道德品質問題,無須父母大動肝火,或老師將此問題拿到課堂上去講。 2、心理因素 學前兒童偷竊行為的形成,可能是由於他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也可能是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疏散心中的緊張,也可能是對別人行為的模仿等等。隨著的兒童增長,類似行為有了偷竊的意義。不過,初期的偷竊行為往往是由於母愛不足,寂寞孤單和迷戀豐盛的物品引起的。有一些兒童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對周圍的環境十分敏感,為了使自己變得引人注目,令人喜歡,就會運用一些欺騙手段和偷竊行為來達到目的。這些兒童不能憑自己的正常行為來取得滿足,這是應當引起家長高度重視的。 一些大人對孩子管教太嚴,孩子的需要不能通過正常渠道來得到滿足,因而通過其它的途徑即私下拿錢或物來得到滿足。有的大人不給孩子任何零錢,當其他孩子在自己面前炫耀其優勢時,孩子自尊心似乎受到傷害,於是他會趁著大人不注意時,拿錢買東西在別的孩子面前炫耀,以獲得所謂的心理平衡與自尊心。 顯示自己,以滿足自己的自尊心。在心理門診中發現:這些孩子常將拿來的東西,分給其他孩子,以換取當"老大"的機會,換取別人對自己的友好與尊重。有的孩子經常是拿了別人的東西而沒有被發現,孩子理解為這是勇敢行為,英雄的表現,說明有能力。 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大人對孩子的感情投入太少,一些孩子的家庭多是國家幹部或高級知識分子等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相當優越的家庭,孩子卻出現一些偷竊行為。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家庭中,家中成員普遍的對孩子感情投入過少或是大人整天忙於事業,父母感情發生危機,父母離婚前後,對事業、工作的關心超過孩子對孩子的關心,父母對孩子感情投入缺乏。等到大人感到事情比較嚴重的時侯,早就形成了習慣,難以改變了。這些情況促使孩子有意無意地選擇偷竊行為來獲得父母的關心。其實這些孩子有時並不是真正需要錢或物。因此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家庭關系緊張或父母離婚後,他們的孩子這種不良行為比一般的家庭發生率高的多。 3、不良的教育 有的大人看到孩子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來,不是對孩子指導、教育、管教,反而默認或者大加表揚,說孩子有本事。孩子為了獲得大人的認可或贊賞,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強了這種行為,或吸引大人關注自己;這些孩子客觀上不能得到父母的關心或他人的關注,而選擇偷竊行為。這種情況多是發生在比較貧窮或者教養不好的家庭中。 有時孩子把家裡的錢、一些小東西偷偷拿出去,未征大人同意便買了東西;大人知道後也不管教,覺得不要緊,反正是自己的孩子拿家裡的東西用。慢慢地讓孩子形成了不問自取的毛病。開始從家裡偷小的東西,接下來偷大一點的物品,最後一直到偷到別人家裡,逐漸走向深淵。 孩子偷的不良行為是與我們的家庭教育有一定關系的。孩子拿別人東西,大人不必大驚小怪,因為孩子多是無意的;但是把孩子拿別人東西看作是無所謂的事,進而視而不見,這與孩子的行為斥為"小偷"的做法一樣有害。生活中是有這種人,孩子拿了他人東西,事後沒跟大人說,父母發現後卻沒去責備他,孩子卻自認為是被允許的行為,不屬於偷竊行為,最終發展到"順手牽羊"。有的大人認為孩子還不懂事,沒有什麼關系,對他情況不管不問,聽之任之,開始本來孩子的行為實為正常,卻因大人的放任自流,導致真正的偷竊行為。 4、環境因素 有的孩子受到電影、電視及同伴的影響,為了獲得物質上享受,有意識地進行偷竊行為。孩子雖然也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可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對物質的誘惑,家裡及幼兒園又不能給孩子提供這些物質條件,孩子就會通過偷竊的途徑,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孩子受到壞人的強迫或威脅,也會被迫偷竊。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受到不良認知的影響,認為竊書不算偷,或者認為自己偷的東西是沒人要的,為自己的行為找到適當的借口,即使偷了東西,也沒有犯罪感。

⑺ 喜歡偷東西的孩子是什麼心理

喜歡偷東西的孩子是從小養成的壞習慣,大人管教不嚴,看到孩子偷東西,不加以管教,所以給孩子養成了不偷東西,心裡就不舒服,不管家裡是窮還是富,看見別人的東西就想偷,不偷東西,心裡著急,把別人的東西偷來歸為己有,心裡非常高興,這樣的孩子小時候是小偷,長大了是大偷,再不嚴加管教長大以後一定會進監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