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如何看懂兒童血常規

如何看懂兒童血常規

發布時間: 2022-04-11 23:56:51

Ⅰ 兒童血常規報告單如何看

你好!
具體數據呢!
中間細胞是單核細胞、嗜酸粒細胞和嗜鹼粒細胞的合成,不知道白細胞和中間細胞增高多少,如果是一點問題倒不大,一般就是有點感染。
紅細胞數目L,血紅蛋白L,紅細胞壓積L,提示小細胞性貧血,重不重得看血紅蛋白。
建議補上具體數值。

Ⅱ 寶寶發燒血常規怎麼看 教你看懂血常規

1
寶寶發燒血常規怎麼看:CRP
就是C反應蛋白,很多大醫院都開展微量血CRP的檢查。這是一個初篩的檢查,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白細胞也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
同時CRP還是疾病全身反應的指標,如果數值高出正常值數倍,往往提示病人身體的多個臟器受到損傷。另外,CRP還和一些嚴重疾病有關系,比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川崎病、風濕熱等。
2
寶寶發燒血常規怎麼看:白細胞
一般來說,如果白細胞的數量大於10000,就提示孩子有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
白細胞的數值越高,說明細菌的毒力越強或者細菌的數量越多。
但有時候白細胞特別高,不見得就一定是細菌感染,白細胞內還有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
如果孩子患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他體內的淋巴細胞就特別高,所以白細胞總數也特別高,可能達到20000,甚至30000,實際上這裡面大部分是淋巴細胞,而不是中性粒細胞。
3
寶寶發燒血常規怎麼看:中性粒細胞
看中性粒細胞的百分率數值越高,說明疾病還在發展,有可能進一步加重。
中性粒細胞主要是針對細菌的,當孩子的身體受到細菌感染的時候,中性粒細胞就會增加,來殺死細菌。
如果中性粒細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細胞百分率相應地就要升高,說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看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如果它低於正常值,說明有病毒感染。
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越低,說明病毒感染的程度越嚴重。如果高於正常值,說明是細菌感染。
有些孩子,他們體內的白細胞總數不太高,但是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很高,這預示著孩子的發熱會越來越厲害。
4
寶寶發燒血常規怎麼看:血小板
看血小板血小板的數值越高,說明孩子感染的次數越多。
這個孩子的血小板是正常的,很多反復感染的孩子,血小板數值都是400萬、500萬。
12

Ⅲ 兒童血常規化驗單如何看(有圖片)

異常與否用的是成人的指標范圍,
兒童不一定適用。
1.
mcv(紅細胞平均體積)稍低,
但血紅蛋白正常。因幼兒常見mcv低,考慮屬正常。
等孩子成年後如果還是mcv低考慮是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rdw,
mchc都是紅細胞/貧血的輔助指標,
高高低低這里沒有什麼臨床意義.
2.
lymf是淋巴細胞數,
幼兒淋巴細胞較成人高,
但是考慮到mid(中間細胞)也高,
可能還是有感染(病毒,
結核菌),
具體什麼感染要看他/她的症狀進一步化驗。wbc是白細胞總數,
這項高是因為淋巴細胞較高。
3.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346u/l不正常。
一般見於肝臟疾病,
但心臟疾病也有可能造成alt升高

Ⅳ 怎樣看血常規報告

血常規檢查的意義:

一、紅細胞(RBC)計數意義
紅細胞增多見於:
(1)血液中紅細胞絕對值增多,見於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2)機體長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引起繼發性紅細胞增多;
(3)因一時性血漿中水分丟失過多、血液濃縮,如劇烈吐瀉、脫水、燒傷引起相對性紅細胞增多。
紅細胞減少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礙,造血原料缺乏,紅細胞破壞過多、過早等。
二、血紅蛋白(Hb)測定意義
其增減的意義大致與紅細胞增減相似,但在各種不同類型貧血時,紅細胞數與血紅蛋白量的減低不一定呈平行關系。如小紅細胞性貧血時,血紅蛋白含量比紅細胞數減少更為明顯;在大紅細胞性貧血時,則紅細胞減少的程度較血紅蛋白減少更為嚴重。

三、紅細胞形態學檢查
紅細胞大小異常包括:
1.小紅細胞,直徑小於6μm,厚度薄,常見於缺鐵性貧血。
2. 大紅細胞,直徑大於10μm,體積大,常見於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3.紅細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見於各種增生性貧血,但不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
紅細胞形態異常包括:
1.球形紅細胞,直徑縮小,厚度增加,常見於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2.靶形紅細胞,呈靶形,主要見於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某些血紅蛋白病、脾切除術後等
3.橢圓形紅細胞,長徑增大,橫徑縮小,呈橢圓形,見於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症,也可見於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4. 鐮形紅細胞,如鐮刀形、柳葉狀等,主要見於鐮形紅細胞性貧血。
5. 紅細胞緡線狀形成,呈平行疊串狀排列,見於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纖維蛋白血症等。
紅細胞染色異常,紅細胞染色深淺反映著血紅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紅細胞內含血紅蛋白減少,見於缺鐵性貧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貧血。
2.高色素性,紅細胞內含血紅蛋白較多,多見於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呈灰藍色,體積稍大,見於骨髓造紅細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貧血。
紅細胞結構異常包括:
1. 嗜鹼性點彩,見於重金屬(鉛、鉍、銀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貧血、惡性腫瘤等。
2.卡波(Cabot)環,可能是幼紅細胞核膜的殘余物,見於溶血性貧血、某些增生性貧血。
3. 何-喬(Howell-Jolly)小體,可能是細胞核的殘余物,見於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及脾切除術後。
四、白細胞(WBC)計數意義
白細胞增多見於:
⑴急性感染:包括化膿菌感染、桿菌感染引起腎孟腎炎、膽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乙型腦炎等,寄生蟲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蟲病,螺旋體病引起的鉤端螺旋體病等,重度感染時可引起白細胞總數顯著增高並可出現明顯核左移。
⑵嚴重燒傷、較大手術後、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組織損傷、壞死。
⑶數量極度增高時,見於惡性腫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
⑷見於急性失血,尤其是內臟破裂、宮外孕等引起的內出血。
⑸見於急性化學葯物有機磷中毒,也見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謝性中毒。
白細胞總數減少見於:
⑴革蘭陰性桿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沙門菌,病毒感染,如流感 、病毒性肝炎,寄生蟲感染,如瘧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白細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
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抗體導致的白細胞減少。
⑷理化損傷及葯物反應,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線損傷、化學品中毒,如氯黴素、保泰松、抗癌葯等引起的各種反應。
⑸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等。
五、白細胞分類(DC)意義
中性粒細胞(N)總數的增多或減少的臨床意義與白細胞相似。
⒈嗜酸性粒細胞(E)增多見於:
⑴過敏性變態反應,如支氣管哮喘、葯物性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等。
⑵寄生蟲病,如腸道寄生蟲鉤蟲、蛔蟲等。
⑶某些皮膚病,如濕疹、天皰瘡、剝脫性皮炎等。
⑷急性傳染病恢復時,一般在常起病時細胞數減少,當開始恢復時可呈現增多,提示病情好轉。
⑸某些血液病及惡性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⒉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
⑴當腎上皮質功能亢進或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
⑵急性發熱性傳染病,尤其在傷寒、副傷寒、嚴重燒傷、大手術後。
嗜鹼性粒細胞
(B)增多見於.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症;
⑵脾切除術後、疫苗預防注射後等。 嗜鹼性粒細胞減少一般無臨床意義。
1.淋巴細胞(L)增多見於:
⑴初生嬰兒、兒童的生理性增多;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症可引起淋巴細胞相對性增多;
⑶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細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結核病的恢復期;
⑷急、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2.淋巴細胞減少大多是相對性減少,或見於長期接觸放射線或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後。

單核細胞(M)增多見於:
⑴某些感染如結核病活動期,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瘧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現原、幼單核細胞。單核細胞減少一般無特殊臨床意義。
六、白細胞的常見形態變化
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包括:
⑴核左移,常見於感染,尤以急性化膿性感染最常見,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時也可出現。
⑵核右移,主要見於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使用抗代謝葯物治療後、感染恢復期等。
中性粒細胞的形態異常包括:
⑴中毒顆粒:常見於嚴重的化膿性感染、大面積燒傷等。
⑵空泡變性:常見於嚴重感染,特別是敗血症,因粒細胞受損發生脂肪變性所致。
⑶核變性,臨床意義同空泡變性。
⑷棒狀小體,僅見於白血病細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則不出現棒狀小體。
淋巴細胞形態變異根據形態特點分為3型:
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規則型)、Ⅲ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漿細胞樣或組織細胞樣的異形淋巴細胞,見於:
⑴病毒感染性疾病;
⑵某些細菌性感染,原蟲、螺旋體感染;
⑶某些免疫性疾病、葯物過敏等。
七、血小板計數意義
血小板減少見於:
⑴血小板生成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放射線損傷;
⑵血小板破壞過多,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葯物損傷;
⑶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⑷血小板分布異常,如脾腫大、輸入大量血漿血液受稀釋等。
血小板增多見於:
⑴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後可呈反應性增多;
⑵骨髓增生病,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八、血小板學形態檢查
正常血小板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4μm,含嗜天青顆粒。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數個成簇聚集,若呈單個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幼稚血小板體積大,胞質藍色加深。當血小板異常增生時,呈大小不等,形態異常。

Ⅳ 血常規各項指標怎麼看

血常規中的許多項具體指標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標,對機體內許多病理改變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診斷參考價值,許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時可以做血常規檢查對其進行輔助診斷。

此外,血常規檢查還是觀察治療效果、用葯或停葯、繼續治療或停止治療、疾病復發或痊癒的常用指標。

1、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范圍】

新生兒:(6.0~7.0)×1012/L

嬰兒:(5.2~7.0)×1012/L

兒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2、血紅蛋白(Hb)

【正常參考范圍】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3、血細胞比容(HCT)

【正常參考范圍】

男40%~50%;

女35%~45%。

4、白細胞計數

【正常參考范圍】

成人(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5、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參考范圍】

中性粒細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細胞E0.01~0.05(1%~5%)

嗜鹼性粒細胞B0~0.0l(0~1%)

淋巴細胞L0.20~0.40(20%~40%)

單核細胞M0.03~0.08(3%~8%)

6、血小板計數

【正常參考范圍】

(100~300)×109/L

(5)如何看懂兒童血常規擴展閱讀:

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

(1)生理性變化 ①增多見於精神因素(沖動、興奮、恐懼、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導致)、紅細胞代償性增生(氣壓低,缺氧刺激;長期多次獻血)。②減少見於妊娠、6個月~2歲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對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減退。

(2)病理性增多見於頻繁嘔吐、出汗過多、大面積燒傷、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減少①紅細胞生成減少,見於白血病等病;②破壞增多,見於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③合成障礙,見於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血常規

Ⅵ 小兒血常規報告單怎麼看

兒童的正常值與成人有所不同,分的很細致。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照年齡段綜合考慮

Ⅶ 孩子的血常規會說話,可你會看嗎

發現敵人入侵後,所有的中性粒細胞便火速集結,一個接一個穿過血管壁,快馬加鞭地奔向炎症發生地(速度最快時可高達30um/min)。到達局部炎症組織後開始與敵人交戰,然而中性粒細胞並沒有舞刀弄劍,就只放出了一個大招:張開大嘴一口吞掉你!!!

其實不只是粗暴地吞掉細菌,中性粒細胞還會分泌出水解酶、殺菌蛋白等殺菌物質來強行消化。可惜在吞下一個又一個細菌後,中性粒細胞逐漸體力不支,終於在吞下第20個細菌時(一般吞噬3~20個細菌),中性粒細胞:嘭!炸了!

中性粒細胞在吞噬了太多細菌後自身也裂解了,然後大量的溶酶體把這些壞死組織都溶解掉了,於是形成了惡心的膿液,有時我們的膿鼻涕就這么來的。

故事講到這,你可能會覺得既然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都去殺敵了,那血里測到的應該低對不對?

不對!

當細菌入侵、炎症發生時,骨髓內儲存的中性粒細胞會大量釋放到血液中,而使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多,從而有利於更多的中性粒細胞奔赴前線,要知道這些中性粒細胞是真勇士啊!它們從來都是一去不復返,一旦吞掉了足夠多的細菌後就和它們同歸於盡了!

所以結論是: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通常會升高,相應的白細胞總數也會升高。

淋巴細胞與病毒的交戰

如果遇上病毒,那中性粒細胞就搞不定了,這時白細胞大軍里的淋巴細胞就會出場迎戰了。

不過淋巴細胞不會主動犧牲,它在看到病毒後,會產生對應的抗體,這些抗體和病毒結合後,會直接把病毒破壞掉,同時淋巴細胞還會上報被感染的細胞,然後身體就會把這些已經被感染的細胞也殺掉,以免有病毒殘留,永絕後患!

所以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只會輕度升高(因為不用總犧牲啊),並且,病毒這貨還會抑制骨髓生成中性粒細胞的作用,所以中性粒細胞是大大減少的,整體來看白細胞總數也降低了。

所以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百分比輕度升高,中性粒細胞降低,白細胞總數降低。

一感冒發燒就要查血常規?

孩子感冒時,什麼時候要查血常規和什麼時候去看醫生的原則是類似的:

  • 如果孩子太小,還不到3個月,發燒了就最好去看醫生,做個血常規,查清楚病因,別耽誤治療。
  • 如果孩子3 個月以上,但用了退熱葯後反復發熱,且體溫越來越高,症狀越來越嚴重,也最好去看醫生,做個血常規查清楚。
  • 如果孩子3個月以上,雖然感冒發燒,但精神不錯,能吃能玩能睡,可以再繼續觀察,對症護理。
    C反應蛋白又是什麼?

C反應蛋白是肝細胞產生的在炎症、應激時急劇上升的蛋白,能幫助發現和清除病原體,有抗炎的效果。

細菌感染時,C反應蛋白升高較為明顯;病毒感染時,C反應蛋白降低或者不升高,這個特點對大多兒童普通感冒發燒都適用,所以寶爸媽也可以通過看C反應蛋白再進一步看下孩子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就可以放心的不用抗生素了。

最後要提醒各位寶爸寶媽,請不要給寶寶亂用葯,當發現寶寶感冒發熱嚴重時,請盡快入院就診。

Ⅷ 如何看懂血常規報告單

你好:血常規各指標參考范圍及臨床意義
一、血液一般檢查:
1、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男:4.0~5.3 ×10的12次方/L(400萬-550萬個/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萬-500萬個/mm3)。
兒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萬-5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紅細胞減少多見於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紅細胞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2、血紅蛋白測定(Hb)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兒童:120~140g/L(12-14g/dL)。
[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減少多見於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血紅蛋白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兒: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臨床意義]
生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於劇烈運動、進食後、妊娠、新生兒。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參考值]
白細胞分類(DC) 英文縮寫 占白細胞總數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細胞 N 0.3 ~ 0.7
中性稈狀核粒細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細胞 E 0.005~ 0.05 (0.5%-5%)
嗜鹼性粒細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細胞 L 0.20 ~ 0.40 (20%-40%)
單核細胞 M 0.03 ~ 0.08 (3%-8%)
[臨床意義]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高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 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葯中毒等。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於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
淋巴細胞增高見於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細胞減少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後及免疫缺陷病等。
單核細胞增高見於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活動期、瘧疾等。
5、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EOS)
[正常參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個/mm3)。
[臨床意義]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
二、出血性疾病檢查:
1、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參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萬-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血小板計數增高見於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後、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計數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尿毒症等。
2、出血時間測定(BT)
[正常參考值]
紙片法:1~5min。
[臨床意義]
出血時間延長見於血小板大量減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壞血病等
3、凝血時間測定(CT)
[正常參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試管法:4~12min。
[臨床意義]
延長見於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纖溶活力增強、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縮短見於高血脂、高血糖、腦血栓形成、靜脈血栓等。
血常規標准參考值及單位
1:白細胞(參考值:4~10),(單位:10-9/L)
2:淋巴細胞絕對值(參考值:0.8~4),(單位:10-9/L)
3:中間細胞絕對值(參考值:0.10~0.90),(單位:0-9/L)
4: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參考值:2~7),(單位:0-9/L)
5:淋巴細胞百分比(參考值:20~42),(單位:%)
6:中間細胞百分比(參考值:3~10),(單位:%)
7: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參考值:50~70),(單位:%)
8:紅細胞(參考值:3.5~5.5),(單位:1-12/L)
9:血紅蛋白(參考值:110~160),(單位:g/L)
10:紅細胞壓積(參考值:35~50),(單位:%)
11:平均紅細胞壓積(參考值:80~100),(單位:fL)
12: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參考值:27~34),(單位:pg)
13: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參考值:320~360),(單位:g/l)
14:紅細胞分布寬度(參考值:10.6~15.5),(單位:%)
15:血小板計數(參考值:100~500),(單位:0-9/L)
16:平均血小板體積(參考值:7.4~12.5),(單位:fl)
17:血小板分布寬度(參考值:12~18.1),(單位:fL)
18:血小板壓積(參考值:0.108~0.282),(單位:%)

Ⅸ 5歲兒童驗血常規化驗單,誰看懂

吃了4天阿奇還要吃羅紅黴素???有沒搞錯啊!醫生沒說是肺炎對吧?你去問問醫生有沒有支原體感染?不過吃了4天阿奇就算有支原體感染也能好了。我建議你給煲些湯給小孩喝,用食療吧!有可能太虛了,好不了。

Ⅹ 跪求,兒童血常規化驗單怎麼看

異常與否用的是成人的指標范圍, 兒童不一定適用。

1. MCV(紅細胞平均體積)稍低, 但血紅蛋白正常。因幼兒常見MCV低,考慮屬正常。 等孩子成年後如果還是MCV低考慮是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RDW, MCHC都是紅細胞/貧血的輔助指標, 高高低低這里沒有什麼臨床意義.

2. LYMF是淋巴細胞數, 幼兒淋巴細胞較成人高, 但是考慮到MID(中間細胞)也高, 可能還是有感染(病毒, 結核菌), 具體什麼感染要看他/她的症狀進一步化驗。WBC是白細胞總數, 這項高是因為淋巴細胞較高。

3.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346U/L不正常。 一般見於肝臟疾病, 但心臟疾病也有可能造成ALT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