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客觀,有效的評價學前教育質量
評價學前教育的質量,從幼兒發展與幼兒園課程兩個部分。
「幼兒發展」評價指標包括「體能」、「 習慣」、「自我意識與自理」、「 認知」、「語言能力」、「社會性」、「美感與表達」等七個方面,每個方面又有若干個評價重點與標准。
「 幼兒園課程」評價指標包括 「課程實施方案」、「環境創設與利用」、「生活活動」、「運動」、「游戲活動」、「學習活動」、「保健和特殊照料」、「與社區家長的互動」 等八個方面,每個方面又有若干個評價重點與評價標准,標准又分「合格標准」與「優秀標准」。
重要性:
學前教育是學前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構成學前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學前智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關注也不可小覷。
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心智發展極不成熟,需要家長及幼師積極的引導。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缺乏對他人的關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為家長和幼師,應積極引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分享、樂於分享。
⑵ 什麼是幼兒的學習品質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過有關學習品質的內容,提出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於探究和嘗試、樂於想像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既然強調了學習品質的重要性,那到底什麼是學習品質呢?而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呢?接下來會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學習品質的含義
學習品質是指學習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行為、思想、認識、作風上所呈現出的綜合特徵。幼兒學習品質是幼兒參與學習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整個心理特徵的總和。包括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行為等諸多要素。也就是說幼兒會以怎樣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去認知事物,影響著幼兒的整個心理狀態和個性特徵。
二、學習品質=知識、技能?
經常會有同學常犯一個錯誤認識就是將學習品質與知識、技能混為一談。事實上,幼兒的學習品質的確不可能脫離具體的內容而存在,它是個體在面對具體的知識、技能時所表現出來的,卻又不同於知識、技能本身。比如,一位擁有超強聽力(能聽到很細微的或從遠處傳來的聲音)的孩子,未必是一個好的傾聽者;一個孩子年僅三歲,力氣不夠大,肢體動作也不太協調,卻願意與媽媽一起抬桌子、掃地,幫助媽媽做事情。前者有相關的知識、技能,卻沒有相應的品質;後者知識、技能有所欠缺,卻有相應的品質。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知識、技能與學習品質之間的交叉、融合會越來越多,它們之間相互支持、共同發展。
三、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的方法
1.要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
要想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像技能或者知識一樣,僅僅通過反復的練習就能夠學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說明部分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游戲伴隨著幼兒成長,對於幼兒來說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幼兒通過游戲探索環境,從接觸物體中獲得知識並解決問題。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游戲猶如火花點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在游戲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索的慾望。當然,除了游戲之外,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也可以利用各項生活環節,融入教育策略,也可以有效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品質。從自主來園,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自主盥洗,形成幼兒自主學習的意識;自主進餐,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主午睡,發展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主離園,形成幼兒自主學習的品質等方面。通過生活中自主的方式,也有助於形成良好學習品質。
2.要尊重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幼兒是積極主動學習者,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最重要的是為幼兒創造條件和機會,注重激發和保護幼兒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支持和引導幼兒去主動探究和學習。好奇心是孩子學習和探究新事物最重要最持續的動力,是孩子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的先決條件,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教師要加以尊重和保護,要不厭其煩的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問題,給孩子合理的解釋,要滿足孩子好奇心。幼兒天生就具有好奇心,並且這種對事物的好奇心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興趣則是幼兒對於某種事物活動所引起的積極性。孩子的好奇心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改變。孩子對充滿好奇的事物和感興趣的事情才會關注才會發現才去會鑽研,這要求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要善於觀察,發現孩子的興趣和好奇點讓孩子去做感興趣的事情,只要不危及孩子的安全與健康,我們就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引導孩子去大膽嘗試,成人和孩子對話時要俯下身子,仔細傾聽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耐心傾聽,不打斷孩子的談話,在充分傾聽的基礎上給出合理化的建議,更不能把成人的意志強加於孩子。比如,當孩子提出「我明天想到建構區玩,因為我想玩磁力片」時,教師以「好的,希望你有耐心,好好玩,堅持到底」之類的話回應,這是積極的、正向的;但對兒童的支持性不夠。如果成人的回應是「哦,好啊!那你准備怎麼玩呢?」「你准備和誰一起玩呢?」或許可以給予兒童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⑶ 簡述學前兒童的學習品質評價的內容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的一般步驟
1、對學前兒童知識經驗的評價
2、對學前兒童探究方式和方法的評價
3、對學前兒童情感、態度的評價
⑷ 如何做好學前兒童學習與發展評價
教師在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進行評價時應注意哪些方面
近年來,隨著《幼兒園工作規程》中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的精神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促進幼兒發展,必須首先藉助觀察、評價等手段了解幼兒。為了向北京市幼兒園教師提供一套兒童發展評價的工具,我們在「八五」期間進行了專題研究(北京市教育「八五」規劃課題)。通過實驗研究,我們認識到,要使發展評價為促進幼兒發展服務,絕非一套高質量的評價方案所能解決的,它既與教師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有關,也與幼兒園的運行機制具有密切聯系。當前,幼兒園開展幼兒發展評價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評價要以促進幼兒發展為目的來源於:馮潔育嬰工作室
1.樹立正確的評價觀
兒童發展評價能否取得促進幼兒發展的實效,取決於教師的評價觀,其核心是對評價目的的認識。教育評價理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變化過程。早期教育評價注重評價的鑒定功能,其目的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現代教育評價則強調評價評價的診斷和改進功能,即通過評價發現問題,改進工作,創設「適合兒童的教育」。近年來,現代教育評價理論中「通過評價創設適宜每個兒童的教育」的觀念,從理論上開始得到人們的認同,但在實踐中,並未能完全落實到教師的評價行為上,有的教師仍然熱衷於根據評價結果給兒童「排隊」,「貼標簽」,區分「好孩子」、「差孩子」;有的甚至還不負責任地告訴家長,「×××是弱智」。將評價重點放在「鑒定兒童」上,教師往往難以正確認識兒童發展的個別差異,很容易對當前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孩子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對他們的教育。因此,當前幼兒園開展評價工作,首先要轉變教師評價觀,引導教師把評價的重點放在了解兒童、研究兒童上。
2.充分利用評價結果
兒童發展評價能否取得促進兒童發展實致的另一關鍵因素是對評價結果的利用。有些教師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對全班每個孩子都進行了評價,獲得了大量的評價數據。但由於不知如何運用這些結果,因此反映,評價的實際效用並不大。這是當前幼兒園兒童發展評價中存在的較普遍的現象。這一方面是因為有些幼兒園使用的評價體系或測量工具與其教育目標體系不吻合,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兒童發展評價研究仍處起步階段,對於如何運用評價結果指導教育過程的探索還很不深入。
兒童發展評價如果不能被運用到實際教育過程中,只是為評價而評價,只是獲得了一些「死」數據,就變得毫無意義。解決這一問題,可主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要採用經過科學程序編制、實踐檢驗與幼兒園的教育目標相適應、指標結構涵蓋幼兒發展要素的指標體系;第二,要指導教師提高分析、處理和運用評價結果的意識和能力。運用某一評價體系對本班每位幼兒進行觀察和評價後,還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分析本班兒童發展整體水平,為制證班級教育計劃提供依據。只有班級教育目標符合兒童發展基本規律和一般年齡特點,適應本班幼兒總體發展水平,教育過程才能充分發揮促進幼兒發展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通過評價,全面把握本班幼兒發展的整體狀況,如在每一具體發展領域及其指標上,全班幼兒存在幾種發展水平?做到心中有數,在制訂教育計劃時頭腦中具體的兒童。
分析每個幼兒發展的個別特點,為因人施教提供依據。兒童發展評價的目的是創造適宜兒童發展的教育,即根據每個幼兒發展水平、個性特徵、興趣愛好、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人獨特性,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等。這要求教師通過觀察、情景觀測等手段獲得兒童發展的豐富信息後,對照評價標准,確定每個兒童在各個發展領域的發展狀況,特別是存在明顯問題的方面,並在此基礎上,制訂個另指導計劃,以便在教育進程中,加強對不同幼兒的指導。
分析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為改善幼兒園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據。兒童發展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有效改善教育過程,因此,評價者不僅要了解兒童發展的現狀,還要深入到兒童廣闊的生活空間中,在檢查和反思自身工作的同時,分析家庭及社會環境對兒童的影響,引導家長通過日常生活觀察、評價幼兒,搜集評價信息;不僅要以評價為依據,改善幼兒園的教育過程,還要及時向家長反饋評價結果,幫助家長認識自身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並自覺改善家庭教育。
幼兒發展評價應有利於幼兒園保教工作質量的提高
如何組織、實施幼兒發展評價工作,如何對教師的評價工作進行再評價,不僅關繫到評價工作的質量,而且對幼兒園教育改革的方向、幼兒園保教質量與效益的全面提高都具有重要影響。當前幼兒園評價工作的組織與管理,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兩個問題:
1.評價應與幼兒園日常工作相結合
近幾年,有的幼兒園實施兒童發展評價時主要是在學期末進行總結性評價。由於評價內容、評價對象較多。需要半個月或更長的時候才能完成本班的評價工作,不僅干擾了正常的教學活動,使幼兒、教師精疲立竭,而且由於接近學期末,評價結果也無法及時反饋,為改善教育過程服務,因此評價工作的效益較低。
以幼兒教師為評價主體的幼兒發展評價工作,應以日常觀察為搜集評價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通過與幼兒交談、游戲,可搜集到大量真實的幼兒發展信息,評價本身應該也完全可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組成部分。這要求教師具有明確的觀察意識及捕捉、分析幼兒發展信息的能力,熟悉所運用的評價體系並事先做好觀察記錄准備,如准備好根據評價指標設計的觀察記錄表(應盡可能全面地列出所要觀察的發展領域的具體指標及行為特徵,以便及時,准確地記錄等。
幼兒園的各種教育活動,也是搜集評價信息的重要途徑,都可以成為觀察的特定情景。情景觀察是幼兒發展評價中十分重要的搜集評價信息的方法,是指有意識地安排某種活動,引發幼兒行為,從而進行觀察與記錄。幼兒教師具有運用此種方法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可在教育活動的組織中,隨時對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進行觀察,如在美工活動中觀察幼兒小肌肉動作發展狀況及操作工具、材料的能力。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表現,與在測驗情景中的行為相比更具真實性。放棄這種大量的情景觀察機會,專門組織個別測查,不僅加重了教師的負擔,而且也會影響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因為幼兒在一次測驗中的行為,並不一定能代表其典型行為。
強調評價應與日常教育工作結合,並不排斥在某一教育階段結束後集中進行總結性評價,否則難以全面把握一個幼兒經過一個教育後的進步及尚存在的不足,但總結性評價應以日常形成性評價為依據。也就是說,進行總結性評價之前,將日常工作中搜集、積累的信息進行匯總和分析,對於判斷依據不足的方面,實施專門的測查或觀察。這樣,既能保證評價信息的真實、客觀,又能減輕教師在期末時的負擔,不至於影響正常教育活動。
2.評價應能調動教師改進工作的積極性
兒童發展評價的最重要目的是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為改進教育過程提供依據。幼兒教師是評價的實施者,是評價結果的運用者,教師對此項工作的態度,決定著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因此,必須調動教師進行評價工作的積極性,使教師在毫無精神負擔的情況下進行此項工作,並從實踐中親身感受到評價對改進工作、提高自身素質的益處。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幼兒園的管理工作要建立科學的運行機制,保障教師評價工作的重點放在了解兒童上。如果在管理上,任意將評價功能擴大化,則可能使兒童發展評價工作偏離正確方向。
目前在幼兒園的管理工作中,已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將兒童發展水平作為評價教師工作質量的指標,於是有些教師為了顯示自己的工作成效,有的在學期初給兒童較低評價,學期末給較高評價;還有的接其他教師班時,給予幼兒較低的評價,一段時間後,再給予高評價。
簡單地將兒童發展水平與教師工作質量評價掛鉤,並不符合教育和兒童發展的規律。教師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兒童發展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無論幼兒發展較好還是較差,都不能完全說明教師工作質量較高或較低;教育因素作用到幼兒身上,轉化為可以觀察或測量到的行為,成為幼兒基本素質的一部分,也並非短時間內可實現的,因此,將教師工作與幼兒發展水平作為對教師進行獎懲的依據,不僅可能致使評價失實,還可能誤導教師利用評價體系的具體內容訓練幼兒,以求獲得明顯的短期效益,如此以來,兒童發展評價就完全失去了其自身的意義。
在幼兒園的管理中,將兒童發展評價工作納入對教師工作的考核中,應注意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以以下內容為重點:第一,能否認真、科學地開展評價工作,獲得的信息是否真實、可靠;第二,能否充分利用評價結果,改善教育過程;第三,能否及時向幼兒家長反饋評價信息,與家長共同分析影響因素,制定教育對策。
⑸ 評價學前兒童學習品質
這個需要專業的人幫你解釋,我還真幫不了,他們很不錯, 公眾號 兒童學習天地
⑹ 簡述幼兒的學習品質的特點
容易分心
由於兒童正處於學前期,其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身體平衡能力差、協調能力差,易沖動。我們應當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另外,幼兒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比如說,班裡有位同學過生日,媽媽在幼兒上課期間將蛋糕送入班內,此時注意力不集中的那些幼兒就會發現這些事情,然後大喊:「誰誰誰,你媽媽給你帶蛋糕來了。」此時你再怎麼讓幼兒把心收回,安靜上課,幼兒也是不自覺的回頭望一眼蛋糕。這樣,幼兒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上課,從而影響學習效果。
1.1.2自控能力差
幼兒上課注意集中的時間短,容易東張西望,做一些小動作去打擾其他小朋友,尤其是幼兒在看圖書時,特別喜歡看《植物大戰僵屍》和《走迷宮》的書,而這些書有很少,幼兒都爭吵著要看,每次看不一會就有小朋友喊:「老師,我想看《植物大戰僵屍》的書。」沒過幾分鍾又開始喊。幼兒自控能力差,不能延遲滿足。
1.1.3情緒波動大
由睡眠不安、生病、飢餓、輕微的腦組織損傷、攻擊性行為等引起的幼兒身體狀況不佳,會影響幼兒情緒,引起幼兒的多動。如因爭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繼而動手打人,或因睡眠不足,疾病等引起的情緒不穩定導致注意力減弱。
1.2 無關刺激的的干擾
幼兒處於學前期其注意力具有不穩定性,如教師在上課或者游戲時避免穿著過於花哨甚至穿奇裝異服;在使用教具時尤其是使用幻燈片,其背景不易過於刺激,否則會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導致幼兒上課注意力分散
⑺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應從哪些方面對社會教育活動中的兒童學習進行評價
1、科學有效地評價幼兒,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幼兒園教育適宜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幼兒園教師專業標准》明確將評價幼兒作為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指出幼兒園教師應能「客觀地、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幼兒」,並「有效運用評價結果,指導下一步教育活動的開展」。
2、幼兒園教育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必須在對幼兒身心發展的評價方面下功夫,科學地評價幼兒。科學評價幼兒應做到有理有據,有理即評價要有合理的依據,有據即評價要有可靠的證據。缺少依據或證據的評價都是主觀武斷的。因此,要提升教師評價幼兒的能力,教師需要從確立評價標准和收集評價證據兩方面進行努力。
確立評價標准。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它是我國歷時7年研究制定的國家對3至6歲幼兒身心發展結構及水平的合理期待,有助於解決教師在評價幼兒時因缺少合理依據而導致的各種問題,提升教師科學評價幼兒的能力。
《指南》為教師提供了評價幼兒身心發展情況的維度框架。幼兒的發展是由多方面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教師在評價幼兒時,必須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結構及其組成,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完整的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形象,知道從哪些方面評價幼兒。這樣可以避免評價內容狹隘、評價標準的價值導向存在偏差以及評價過程存在主觀偏見等問題。
《指南》還為教師提供了評價各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參考依據。《指南》不是按照年齡班(小班、中班、大班)而是按照具體年齡來描述幼兒身心發展不同水平的典型表現,分別對3至4歲、4至5歲、5至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它提示教師在評價幼兒的發展水平時,要以幼兒實際年齡為依據,而不能以所在班級為依據,因為即使同在一個年齡班的幼兒,年齡相差最大可達近12個月,因此教師不可將他們進行橫向比較,而要以《指南》為依據,公正客觀地評價幼兒的發展水平。
收集評價證據。當評價標准確定後,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能反映幼兒身心各方面發展水平的證據。檔案袋評價、真實性評價等,這些方法注重在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自然收集具有典型意義的幼兒行為表現和所積累的各種作品,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觀察、談話和作品分析等都是教師收集評價證據的重要方法。
⑻ 學前教育評價方法
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育評價的方法,歡迎參考~
一、教師對幼兒評價要全面、恰當
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幼兒和教師的接觸最多,教師是幼兒最可依賴的,教師的評價對幼兒自我認識成長影響最大,因此,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是比較全面恰當的。
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建立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我們現在提倡的幼兒教育是心中有兒童的教育,作為幼兒園的教師不僅對全班幼兒要有整體的了解,而且對每個幼兒也要有全面細致的了解。既要看到每個幼兒的長處,也要看到幼兒的不足,同時還要看到幼兒不斷變化發展的一面。每個幼兒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徵和個性特點,他們在性格上有內向的也有外向的,有活潑的也有孤僻的;有的幼兒把自己全暴漏在教師面前,有的則需要教師通過活動觀察、個別談話以及家長交流,才能把握其實際水平,在此基礎上做出評價,這樣的評價才能是比較准確全面的。
二、教師對幼兒的評價要依賴幼兒的年齡特點
幼兒的認知特點是具體直觀的,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評價幼兒的語言應簡明易懂;評價方式應直觀,讓幼兒感覺到並能夠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是正面積極的,以鼓勵和引導為主,教師要認識到,對幼兒的評價是為了促進幼兒進步和產生繼續努力的動機。為了激勵他們,教師一定要對幼兒多實施正面的評價,更多地關注他們的進步;加強對幼兒的縱向比較,使幼兒倍加對活動的興趣,增加對自己的自信心,多說一些「你能行」、「你一定會做好的」等,要告訴幼兒的一些做法,和幼兒一起進行探索活動,讓他們獲得成功感,使幼兒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中不斷發展。
三、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是具體客觀的
從幼兒的實際出發,而不能憑教師的主觀印象或個人的意願辦事。如對一些能力強的幼兒,不能認為他們事事都行、樣樣都行,給與他們的都是表揚和肯定;而對一些能力弱的孩子,有時往往看不到他們的進步,總認為他們最笨,甚至不理不睬,對他們批評、否定多,總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對自己缺乏自信,總覺得不如別人。所以教師對幼兒的評價一定要客觀公正,對幼兒一視同仁,給予每個孩子的關懷教育和愛應該是一樣多,對每個幼兒的評價要全面和一分為二;對能力強的幼兒既肯定優點,也要找出不足,使他們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還不如別人;對能力弱的幼兒要給予關注,隨時發現他們的進步,及時給與肯定和鼓勵,讓他們看到希望,同時還要告訴幼兒在哪些方面還要繼續努力。這樣做可以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只要努力就會把事情做好。
四、學習國外的教育評價方式——成長記錄袋在幼兒評價中的應用
成長記錄袋是新興的教育評價方式,是國外的舶來品。「你喜歡畫畫嗎?」「你最喜歡哪個故事?」「你在家裡最喜歡干什麼?」 「你最喜歡玩什麼樣的玩具?」幼兒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教師可以在耐心傾聽的同時把它記錄下來,連同日常觀察記錄,幼兒的繪畫及手工作品,一起放進一個有形的容器里,用以反映幼兒身心發展的狀況和特點,這是對成長記錄袋的一種通俗的理解。而從專業角度來看,成長記錄袋是「兒童作品及相關資料的有益收集,用以反映幼兒的興趣、態度,以及在特定領域中的努力、進步和成就。」成長記錄袋就象用照相機來拍攝一組有主題的照片,記錄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故事」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克服了傳統評價方式的局限性,較好地體現了評價改革的新理念。我園教師在實踐中嘗試運用成長記錄袋來描述 、評價和促進幼兒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它有靈活多樣的形式和用途,可以在幼兒評價中發揮積極推動作用。
幼兒園教育評價的方法
⑼ 幼兒評價方式方法
作為5年幼兒教育一線教師和管理人員,閑談一下幼兒教學的方式。
第一,幼兒語言的傳遞。
用成人的語言表達方式是不合適的,會造成孩子不理解成人的傳達含義。需要用一些親切的,偏低齡的語言,比如: 你先想一想好嗎?嗯,你試試看。你自己努力完成的,所以你很棒。這個時間是游戲時間,你可以好好的玩一會兒。現在是完成作業時間,我們不可以做別的哦。等等。
第二,幼兒心理的把握吧,
具體體現在教學方式中表現為教學設計要遵循孩子心理發展,由易到難。採用游戲,生活情景,合適的教具切入。對他們的行為,反饋做好預設,充分准備好臨時會發生的情況的預估。
第三,教學的起伏。
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必須在授課過程中設計好,每10分鍾有個起伏,可以是幽默的段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表演。半小時基本需要暫停下,做些游戲。
⑽ 幼兒學習品質的評價標准體系
學習品質是兒童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兒童良性學習循環的起點,是兒童終身學習的基礎。但是,什麼是學習品質?它包括哪些要素?該如何理解並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這些問題是很多幼兒園教師所困惑的。下文選自《熱情投入的主動學習者——學前兒童的學習品質及其培養》一書,主要解答了關於學習品質概念方面的一些基本問題。
一、走向對學前兒童學習品質概念的理解
用學習品質來作為學習方式的一般術語是符合要求的,但僅僅這一個總稱性定義還不夠。如果不對學習品質的要素進行清晰地描述,那麼這一術語就不能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提供精確的內容。
(一)學習品質的結構要素
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委員會第一教育目標技術規劃小組認為,學習品質包含五個方面,分別是:對新任務、新挑戰的開放和好奇;主動性,完成任務的堅持性,專注;反思和解釋的品質;想像和發明的能力;對任務的認知方式。這五個方面合在一起,被稱為「影響兒童進入學習情境的變數」(Kagan et al., 1995, p. 23)。第一教育目標技術規劃小組的報告簡要描述了「學習品質」中所包含的各個維度。回過頭來看本章開頭的內容,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
雖然多年來第一教育目標技術規劃小組列出的內容一直擁有當之無愧的影響力,並被廣泛使用,但近年來,很多組織和個人已經擴展、改寫或重構了這些維度。此外,發展心理學家和教育研究者調查了很多處於這一概括性術語下,但是尚未被研究者貼上學習品質要素標簽的結構要素。這些結構要素包括:學習的內在動機、好奇心、參與性、執行力、集中注意力、興趣、喜歡接受挑戰、解決問題的靈活性、自我調節和堅持完成任務。
(二)學習品質框架的標准
如果我們從已有研究資料中提煉學習品質的特點,並把它們綜合為一張長列表,相信教師們一定會有學習品質概念如此寬泛的感覺。實際上,對教師、其他專業人士和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樣的列表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我們需要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可以覆蓋學習品質的必備要素,並將它們系統地組織起來。這樣的框架應該符合以下三個標准。
1. 概念上有意義
這個框架應該從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視角、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進行組織,而且還應該與其他人對這一領域相關內容的組織方式一致。這一標准將幫助使用這一框架的人們將框架與其他研究工作結合起來,並產生明確的聯系和聚焦。
2. 基於專業證據
這個框架應該建立在專業實踐和研究證據之基礎上,強調與兒童學習成果緊密相連的構成要素。
3. 具有實踐性
這個框架應該對學前教育實踐者的日常工作和教育政策制定者的教育決策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框架應該是易於理解、容易記憶和描述的,應適用於不同場景,並且應該集中關注那些學前教育實踐者和教育政策制定者可以用來操作的內容。
我提出的這個框架,如下圖1.1 所示,已盡力去符合上述三個標准。
二、熱情和投入:積極學習品質的兩個基本維度
貫串全書的學習品質研究框架由兩個基本維度組成:對學習的熱情(Enthusiasm)和學習中的投入(Engagement),每個維度又包含許多具體的要素。我堅定地認為,學習品質的概念必須包括情感和行為兩方面,也就是,情感/ 動機維度和行動/ 行為維度。雖然有人可能認為,這兩個術語的內涵不夠精確,但本書仍將情感/ 動機維度定義為「熱情」,將行動/行為維度定義為「投入」。
我們來回憶一下本章開頭講到的四歲的莫妮卡。毫無疑問,莫妮卡在活動中表現出了積極的學習品質——既有情感的,又有行為的。雖然她矜持的性格使她的情感流露有些低調,但她還是以自己的方式,既熱情又投入地學習著。
莫妮卡的例子說明了最新理論和研究中的很多發現:情感是所有行為的主要驅動力(Hyson, 2004; Izard & Ackerman, 2000)。在莫妮卡產生積極學習行為,如堅持性或專注力(她將彩色水滴到濾紙上,專注了15分鍾不受干擾)之前,需要情感(如興趣、好奇、高興等)的帶動,也需要像想要學習、想要勝任活動之類的動機的激勵。當然,互動關系是雙向的:莫妮卡在滴水游戲中的成功和主動參與,進一步增強了她的愉悅感、成就感和掌控力——這些感覺進而激勵她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其他有挑戰性的項目中,並堅持完成。
這兩個維度的每一個方面——對學習的熱情(情感/動機維度)和學習中的投入(行動/行為維度)——都包括許多具體的要素。這些要素符合之前描述的標准:它們在概念上是有意義的,是以研究證據為基礎的,是以實踐應用為導向的。本書在後面的章節會更詳細地討論這些要素。在此部分,我將簡單解釋一下它們的必要性,並用開頭講到的莫妮卡的例子說明每個要素。
(一)情感/動機:對學習的熱情
如圖1.1顯示,在我看來,對學習的熱情(Enthusiasm for Learning)包含三個要素:興趣、快樂、學習動機。
興趣。學前兒童對周圍世界具有與生俱來的興趣和好奇。情感發展理論和研究(Hyson,2004; Izard & Ackerman, 2000)把興趣作為一個基礎情感。興趣對促進兒童的注意力、探索性、堅持性行為等的發展非常重要。想想莫妮卡:當她首次坐在藝術桌邊時,第一次看到圓圓的濾紙、裝了彩色水的小滴管,這些東西的新奇性吸引著她,令她好奇。她的臉上表現出興趣:她的眼睛在看材料時睜得很大。對於一些兒童來說,這種興趣轉瞬即逝,但對莫妮卡來說,隨著時間的推進和在別人的幫助下,她對這種精美的、細致加工的活動有了深層的興趣,這使得她進一步參與和完成任務(Renninger, 2000; Renninger & Hidi, 2002)。與學習品質的其他要素一樣,學習興趣必須受到學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並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快樂。快樂也是情感/ 動機維度的一部分。與興趣驅動兒童一樣,快樂(愉悅、幸福、享受)也是兒童參與學習的有力推動。就像我們在莫妮卡用濾紙和彩色水所做的拓展活動中看到的,兒童常常對那些使他們感到快樂的活動非常投入。莫妮卡創造美麗模型的成功給她帶來了快樂,或者如皮亞傑(Piaget, 1962, p.91)描述的那樣,是「有緣由的快樂」。這些感覺很可能會激勵她在未來探尋類似的活動,進而建立長期的、積極的學習螺旋。
學習動機。似乎從嬰兒期開始,兒童就有了觀察周圍的世界、尋求新挑戰、掌握新技能、變得越來越能乾的動機。這種動機包括了探究、控制和影響環境的慾望,以及發現學習新事物是一種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活動——即使這種學習沒有受到獎勵——的心理傾向(Stikpek, 2002)。
莫妮卡一個人坐在藝術桌邊,不需要任何人的鼓勵就能繼續做有挑戰性的工作,在紙上創造復雜的模型。沒有人要求她參與這個活動,她之所以參與,也許只是因為她喜歡戰勝這項新挑戰。
(二)行動/ 行為:學習中的投入
如圖1.1 所示,學習中的投入(Engagement in Learning)是學習品質框架中以行動為目標的維度。雖然有人用更為具體的意義來定義「投入」這一術語(如McWilliam, Trivette, & Dunst, 1985),但本框架使用的是下列四個實用、易記的術語:專注、堅持、靈活和自我調節。
專注。專注是投入的核心要素。在後面的章節我們將看到,集中注意力是心智過程的一個方面,這時大腦在執行非常重要的「控制功能」(Rothbart, Sheese, & Posner, 2007; Zelazo, Müller, Frye, & Marcovitch,2003)。莫妮卡的注意力保持超過了15 分鍾,能屏蔽附近其他人產生的噪音,專心操作紙和滴管,來創造她想要的效果。
堅持性。莫妮卡不僅將注意力放在藝術活動上,而且她還能在有難度的任務中堅持下去或持續嘗試。當任務具有挑戰性時,可要求兒童堅持下去,忍受挫折,克服困難並獲得積極的效果,這是入學准備的一個重要因素(Fantuzzo et al., 2004)。
靈活性。堅持是重要的,但是只會堅持可能使兒童「卡」在一種策略上(George & Greenfield, 2005)。莫妮卡及其他擁有積極學習品質的兒童也表現出靈活性、變通性、處理困難的創造性等。莫妮卡再次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例子。起初,莫妮卡突然將水從滴管中撒了出來,結果導致作品看上去不太令人滿意。因此,第二次,她嘗試用不同的技巧,將小滴管慢慢傾斜,把水滴有規律地擠出來。然後,她坐下來,觀察作品的樣子,再嘗試另一種方法。
自我調節。什麼是自我調節?它可以解釋成兒童用自主自願的態度、有目的地管理自己行為的「能力」(Bodrova & Leong, 2007, p.127)。教師或許認為自我調節包括我們上面列出的一些要素,但是在這個框架中有必要再單獨強調一下它。自我調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它需要成人的支持,在後面章節中將會說明這一點。具有適宜的自我調節能力的兒童會調節他們自己的身體動作、情感表達和認知過程。莫妮卡會管理自己的行為、對新藝術活動的喜好、對材料的使用思路,幾乎不需要成人來引導她開始活動。
(三)為什麼將這些要素稱為「積極」學習品質
在本書中,我經常使用「積極」學習品質這一術語,用來強調與兒童的積極學習和發展成就緊密相關的情感、動機和行動、行為。不是所有的學習品質都會產生好的結果:兒童可能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是易受干擾的、不投入的、不振奮的,是避免而不是渴望接受新挑戰的。不難設想,在莫妮卡班上,坐在藝術桌邊的另一名兒童,他拿起幾張濾紙,設法用滴管操作,一開始沒成功,他迅速放棄,然後失望、沮喪地離開了這個游戲。這種行為模式也是一種「學習品質」,但它不是學前教育工作者希望強化的品質。
以上摘自《熱情投入的主動學習者——學前兒童的學習品質及其培養》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