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紀錄片幼兒園反映了什麼兒童觀
擴展閱讀
奶茶同學到底怎麼了 2024-09-27 09:00:52

紀錄片幼兒園反映了什麼兒童觀

發布時間: 2022-08-31 16:28:59

① 幼兒園的環境體現哪些重要的兒童觀請舉例說明

這個當然是重要了,因為我們知道關於小孩子的話題的話,每一項都是非常重要的。

② 紀錄片幼兒園的主題編導如何體現的

我覺得他是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來展現了幼兒園中兒童的世界,但一開始張以慶是想通過孩子的純真世界來對比揭示我們的成人世界的各種不純之處,但在他拍攝一段時間後失望地發現孩子的世界沒有想像中那麼純真,反而是另一個不折不扣的「成人世界」。所以這部影片中他沒有參入個人情緒,只是客觀地反映現實,讓孩子的一舉一動來展現他們的世界。

③ 幼兒園兒童觀都包括哪些內容

兒童觀,一般認為最重要的是尊重、發展兒童的獨立自主性,並承認其發展的可能性,使之成為獨立的人格,成為能動的主體去認識和變革自然和社會,同時也獲得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兒童觀都包括的內容:主要涉及兒童的特點、兒童的地位與權利、兒童期的意義、兒童的特質和能力、兒童生長發展的形式與原因以及兒童教育等問題。一個時代(或社會)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或觀念的總和即為該時代(或社會)的兒童觀。它主要包括兒童發展觀、兒童教育觀兩大方面。兒童觀的形成受社會政治、經濟、傳統文化思想、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人自身認識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它通過社會輿論、社會風俗習慣等深刻地存在於民眾的意識中,而由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等提出的各種兒童發展與教育理論, 則是兒童觀在理論上的表現形式,是整個社會或時代兒童觀的集中反映。

④ 張以慶《幼兒園》觀後感

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講述了一所全托幼兒園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觀,沒有加入過多地個人情感。正因為這樣的客觀,讓人看到了孩子們的可愛童真,卻也感受到了淡淡地憂郁

首先,在這部片子里,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縮影。孩子們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做這做那,孩子們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們成了標准產品,一旦不符合老師的標准,就被認定為不合格,需要整風,需要"反省"。

幼兒園里孩子多,老師少,老師們很難真正關注到每個孩子,所以,不管是洗澡、吃飯還是穿衣,甚至是擺放小凳子,孩子們缺失了大人的關愛。而在全托的幼兒園里,這樣的情況更為嚴重。

其次,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但是又並不完全懂得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裡,欺負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裡,警察是抓人的,把壞小孩帶走。

在他們眼裡交警的罰款變成了收錢,自己收的錢要給領導,因為領導不能沒有錢;最重要的,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比快樂更重要,因為快樂是他們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在這個快樂的世界裡,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無奈與哀傷。

影片以大班畢業,袁老師生了孩子為結束。最後的字幕里寫著三年後,她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而最開始的字幕是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就是我們自己。這讓人不禁深思,難道我們的教育真的只能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紀錄片《幼兒園》的製作背景

2001年,紀錄片《幼兒園》開始籌拍。攝制組經過了3、4個月的前期觀察、試鏡後,用了14個月的時間進行前期的拍攝。一開始的時候,張以慶編導是抱著要表現「美好」的想法來製作該片。

但是後來接觸久了之後,他卻發現原來「幼兒園"本身也有污點,張以慶覺得作為編導不能為了美好而故意說假話,應該原原本本的把這間「幼兒園"展現在觀眾的面前,於是便有了最終版的紀錄片《幼兒園》。

⑤ 觀看紀錄片《幼兒園》,分析其藝術特色 可從主題、結構、影像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放飛心靈 ——淺評紀錄片《幼兒園》 新時代的中國正飛速發展,在政治,經濟,文化高度膨脹的當今,我們是否應放慢腳步,停下來審視一番。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一昧的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追求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成長世界。 該片以人性化的方式拉開了全篇的序幕,片頭打出的字幕—「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其實,孩子就是微型的成人,就是成人世界的一個縮影。而影片通過幼兒園真實的生活場景,貫穿著兒童的訪談對話,對話內容的不切實際,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巧妙的喻諷了當今大人對小孩禁錮的思想和天性。現代化的社會,深度高端頂級的優秀人才,他們的圓滑與智慧和正處幼稚,懵懂的小朋友,有著一種強烈的對比。成人化的世界每天都在一點一點的腐蝕著幼兒園這個微妙的個體,對孩子的束縛,對孩子的思想灌輸,儼然讓他們的言行舉止,使幼兒園這個特殊的場地成為社會的一個縮影。對於孩子,我們可能不能要求太多,但對於大人的以身作則,卻是所必要的。幼兒園折射出成人世界的價值觀與束縛感,從另一角度上講,卻也是對當今物慾橫流,紅燈酒綠,糜爛奢華的生活現實的一種暗諷。 看不見的真實—虛化 本片的外景鏡頭皆以虛化。孩子們的純真爛漫,與窗外赤裸裸的世界,有著一種鮮明強烈的對比。教師窗外的大樹,筆直的挺立在操場,畫面中模糊的樹干與樹葉,透露著綠意,被曝光的現實,被虛化的外景,在創造一定意境的同時,也映襯了幼兒園生活的環境之實,使孩子這一主體元素越發突出,越發醒目,更加烘托出孩子們的思想行為的真實。契合了孩子們對外面世界的感覺之實,卻又是他們眼中朦朧真實的世界,通過虛化的處理,為「幼兒園」形成了一個相對透明的空間,並不受干擾的演繹他們的故事。更為影片深刻沉重的主體思想,起到了對比,渲染的作用。 運動的真實—鏡頭 空間鏡頭的運用,結合搖,拉鏡頭等手法,採用近,中景的景別。成功的將幼兒園內的房間,給人的壓抑感和戶外給人的釋放感表現出來。到了午睡的時間,孩子們熟睡在床上,鏡頭從左至右的搖攝,從下往上的拉攝,在展現房間內部環境結構真實的同時,陰暗的光線與孩子們可愛,無邪的臉龐,更讓人們充分的感覺到幼兒園真的如同牢籠,綁住了孩子們的天性和自由。而縱覽全影片,全片的鏡頭節奏較緩慢,這對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創造的節奏風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體現孩子們的心裡特徵,也採用了大量採用的「特寫鏡頭」。熟睡中伸展的小手,與同伴吵架後哭鬧的眼睛,清澈卻又不失童真,展現出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率真的一面。 說出來的真實—對話 說出來的話語,往往更讓人倍感真實。盡管「童言無忌」但在其身後卻是在用另一種聲音在說話。影片中不時穿插著兒童的訪談,而每一個訪談的色彩皆為黑白影像,也給人一種真實感和一種悲涼的意味。而孩子們的回答,大多都是以其別人的主觀色彩在回答。其中,有位小朋友說:「如果我收到交通罰款,我會分一半給我的領導」。如此稚幼的孩童,竟會說這樣一番人情世故的話語,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孩子成人般的思想,而深沉,成熟思想的表達,是人們想像概念中單純,簡單的孩子大相徑庭。從另一個層面,也折射出了成年人的童年歲月。現實殘酷的生活會讓大人們的思想壓力變沉重,但請保留孩子們最後的一點童真,不要一錯再錯,周而復始。他們是社會未來的希望,是改變社會現實的希望。 一部充滿著人性關懷的紀錄片,導演「張以慶」以一種極具個性的手法,對其現今的社會進行了巧妙的抨擊。視聽與主題的結合,都讓觀眾有著深刻而又觸動內心的震撼。孩子是最美好,幸福的,放飛他們的心靈,才能更好的使這個社會,有著一種健康,積極,和諧的狀態。而《幼兒園》恰恰是這個問題的一個揭示者,一個引路人。

⑥ 紀錄片《幼兒園》的影評

《幼兒園》以一種紀實的形式,表達了孩子與成年人之間的關系與影響,既充滿童趣又具有社會內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紀錄片。

該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兒童世界時成人世界的價值觀的折射同時提醒成年人該負的責任。《幼兒園》顯示了紀錄片創作的成熟和精湛的藝術水準,該片風格淳樸自然,觀眾看完能與它產生共鳴。

《幼兒園》》充分調動了多種藝術要素的功能來組織作品的節奏。該片在節奏的組織上簡直堪稱完美,它用巧妙組織的節奏表達了作者心理的深層律動與詩意感受,傳達出一種難以言傳的傷感和幸福,給人以輕松自然、韻味悠長的感覺。

2001年,紀錄片《幼兒園》開始籌拍。攝制組經過了3、4個月的前期觀察、試鏡後,用了14個月的時間進行前期的拍攝。一開始的時候,張以慶編導是抱著要表現「美好」的想法來製作該片。

但是後來接觸久了之後,他卻發現原來「幼兒園"本身也有污點,張以慶覺得作為編導不能為了美好而故意說假話,應該原原本本的把這間「幼兒園"展現在觀眾的面前,於是便有了最終版的紀錄片《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