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髂骨酸是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秘書的基礎是什麼 2024-11-17 05:30:47
兒童治療斜頸需要多少錢 2024-11-17 05:29:02
動漫有哪些不同類型 2024-11-17 05:17:58

兒童髂骨酸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2-08-29 13:34:36

1. 髂骨緻密性骨炎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緻密性骨炎是髂骨和骶骨之間關節部位的骨質密度增高,可單側發病,也可雙側發病。其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妊娠、外傷感染,以及勞損有關。
其臨床表現主要為腰骶部或者下腰部的疼痛,偶爾在臀下部及大腿後側出現向臀部的放射疼痛。患者體形豐滿,且腰骶角較大,骶脊肌多處於緊張狀態,骨盆分離試驗或四字試驗陽性。檢查血沉常正常,沒有細菌性炎性表現。
緻密性骨炎其症狀可持續半年或者數年後自行消失或緩解,但有少部分患者骶髂關節疼痛症狀不會消失,而出現頑固性疼痛者,可考慮行手術治療,予行骶髂關節融合術。
以上醫學知識僅供參考

2. 為什麼我走路久了或站久了髂骨會酸疼

腰肌勞損
慢性腰肌勞損,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發病因素較多,主要症狀是腰部酸痛,日間勞累加重,休息後可減輕,日積月累,可使肌纖維變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疤痕或纖維索條或粘連,遺留長期慢性腰背痛。治療上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如各種非手術療法無效者,可施行手術治療。

什麼原因引起腰肌勞損
腰部肌肉長期緊張,形成損傷性炎症。此外,可因急性腰部外傷治療不當,遷延形成慢性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有什麼症狀
1.腰部酸痛或脹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2.勞累時加重,休息時減輕;適當活動和經常改變體位時減輕,活動過度又加重。
3.不能堅持彎腰工作。常被迫時時伸腰或以拳頭擊腰部以緩解疼痛。
4.腰部有壓痛點,多在骶棘肌處,髂骨脊後部、骶骨後骶棘肌止點處或腰椎橫突處。
5.腰部外形及活動多無異常,也無明顯腰肌痙攣,少數患者腰部活動稍受限。

腰肌勞損需要做哪些檢查
X線檢查:多無異常,少數和可有骨質增生或脊柱畸形。

如何治療
1.避免過勞、矯正不良體位。
2.適當功能鍛煉,如腰背肌鍛煉,防止肌肉張力失調。
3.理療、按摩等舒筋活血療法。
4.葯物治療:主要為消炎止痛葯及舒筋活血的中葯。
5.封閉療法:有固定壓痛點者,可用0.5-1%普魯卡因5-10ml加醋酸強地松龍或醋酸氫化可的松0.5-1ml作痛點封閉,效果良好。
6.手術治療,對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病例,可施行手術治療。
腰肌勞損的原因及預防

腰痛 ,是一種常見病症 ,很多人有腰痛或有過腰痛的病。

有一種最為常見的腰痛 ,痛在以腰骶關節為中心約一巴掌大的地方 ,或隱隱作痛 ,或酸痛不適 ,早晨起床時減輕 ,活動後加重 ,不能久坐、久站 ,彎腰困難。到醫院檢查 ,照X光片、驗血也大都正常。患腰痛的人雖然大都能正常生活和堅持工作 ,但時間一長 ,會影響工作效率 ,降低生活情趣。這種腰痛 ,中醫常稱為腎虛腰痛 ,也就是腰肌勞損的腰痛。

為什麼會發生腰肌勞損的腰痛呢 ?腰部是人體的中點 ,腰骶關節是人體唯一承受身體重力的大關節 ,是腰部活動的樞紐 ,前俯、後仰、左右側彎、轉身都有牽涉 ,無論運動還是活動 ,這里的關節比全身哪個關節承受的力量都大。勞動強度大或活動量大 ,關節活動就多。關節的活動 ,都有肌肉的參與 ,所以這里的肌肉容易發生疲勞和損傷。腰肌勞損就有腰部肌肉積勞成疾的意思。有些人即使體力活動不大 ,勞動強度也不大 ,但由於姿勢不對 ,脊柱處於半彎狀態 ,腰背肌肉一直緊綳著 ,日積月累 ,也就產生勞損 ,進一步發展形成無菌性炎症 ,刺激神經末梢 ,引起疼痛 ,於是腰痛就發生了。

腰肌勞損的腰痛是可以預防的。怎樣預防呢 ?首先要加強鍛煉 ,提高身體素質。特別是長年坐著的人 ,腰背肌肉比較薄弱 ,容易損傷。因此 ,應有目的地加強腰背肌肉的鍛煉 ,如做一些的屈、後伸、左右腰部側彎、迴旋以及仰卧、起坐的動作 ,使腰部肌肉發達有力 ,韌帶堅強 ,關節靈活 ,減少生病的機會。肥胖者應減肥 ,以減輕腰部的負擔。其次要注意自我調節 ,勞逸結合 ,避免長期固定在一個動作上和強制的彎腰動作 ,如站久了可以蹲一蹲 ,蹲下不僅使腰腿肌肉得到放鬆休息 ,而且也減少了體能的消耗。

再就是注意生活中的各種姿勢 ,如從地上提取重物時 ,應屈膝下蹲 ,避免彎腰加重負擔 ;拿重物時 ,身體盡可能靠近物體 ,並使其貼近腹部 ,兩腿微微下蹲 ;向高處取放東西時 ,夠不著不宜勉強 ;睡眠時應保持脊柱的彎曲等。避免潮濕和受寒也是很重要的。包建國
1 急性腰肌扭傷之後,治療不及時,不正確,不徹底。

2 腰肌的慢性積累性損傷 腰部肌肉韌帶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經常受到牽拉,如工作姿勢不良,一側腰肌緊張一側鬆弛,致使兩側腰肌不平衡,久之則發生勞損,這些已勞損的組織,功能差,易受牽拉,常因其壓迫內在神經纖維而產生腰痛。

3 肌筋膜無菌性炎症 長期彎腰或坐位工作,使腰背肌長期處於牽拉狀態;或感受寒濕,使腰肌緊張,出現痙攣、缺血、水腫、粘連等;均可引起腰背部疼痛、無力。

4 先天性的脊柱畸形、下肢功能或結構性缺陷 這些均可引起腰部肌力的不平衡,最終導致腰背部組織的勞損,產生腰背痛。

此外,脊柱骨折之後,伴隨韌帶損傷,脊柱內在平衡系統破壞,從而引起外源性平衡系統的失調,也會產生腰肌勞損。

[症 狀]

腰背部及骶部酸脹、疼痛,有無力感。休息時輕,勞累後加重,若適當活動或經常改變體位也有助症狀減輕。病人不能久站,不能堅持彎腰工作,常被迫頻頻伸腰或以拳擊腰部以緩解疼痛。仰卧時腰部墊枕可使肌肉放鬆,保持腰椎生理前凸時則較舒適。腰部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氣、潮濕環境或感受風寒後,疼痛往往加重。

[檢 查]
1 X線檢查。
2 血沉。
3 抗「O」。

[診 斷]

中醫
1 有長期腰痛史,反復發作。
2 一側或兩側腰骶部酸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勞累後加重,休息後減輕。
3 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度壓痛,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

西醫

1 有急性腰扭傷病史,治療不徹底,且反復發作。
2 工作勞動姿勢不正確,經常彎腰活動,或者平素缺乏鍛煉。
3 壓痛廣泛,肌肉僵硬發板,疼痛特點是休息減輕、勞累加重。
4 X線及化驗檢查無異常。

[治 療]

中醫
1 手法治療。
2 中葯治療。
3 小針刀療法。
4 針灸療法。

西醫

慢性腰肌勞損的治療比較困難。對急性腰扭傷者應徹底治療;對慢性勞損患者,應採取包括改善勞動條件、勞動姿勢的綜合療法,不能單靠葯物。

1 功能鍛煉 對於慢性腰肌勞損患者,加強腰背肌的功能鍛煉是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法能增強脊柱的外源性平衡系統,充分發揮肌肉動力的作用。

2 理療 中葯離子導入、頻譜照射、超短波等療法,對本病均有一定療效。

3 封閉療法 對壓痛點明確者,可用0.5%普魯卡因10ml加強的松龍1ml做痛點注射。

4 止痛解痙葯物 芬必得、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可在疼痛較重時選用,但不宜長期服用。

另外,平時要注意勞動姿勢,改善工作條件,必要時可帶腰圍加以保護,堅持腰背肌功能鍛煉,注意勞逸結合,以利恢復並防再發。
慢性腰肌勞損往往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例如,長時間的體力勞動或運動,可因腰部負荷過重而造成腰肌的損傷。長期缺乏體育鍛煉的胖子,站立時重心前移,也很容易引起腰部韌帶、肌肉的勞損。腰部長時間遭受風寒,也可以引起慢性腰背部僵硬、疼痛。急性損傷處理不當或治療不徹底,也會發展成慢性腰肌勞損。勞累後加重是慢性腰肌勞損的特點,下面介紹幾種效果可靠又簡便易行的康復鍛煉方法:

1.腰部前屈後伸運動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兩手叉腰,作好預備姿勢。然後做腰部充分前屈和後伸各四次,運動時要盡量使腰部肌肉放鬆。

2. 腰部迴旋運動

姿勢同前。腰部作順時針及道時針方向旋轉各一次,然後由慢到快,由大到小,順、逆交替迴旋各八次。

3.「拱橋式」

仰卧床上,雙腿屈曲,以雙足、雙肘和後頭部為支點(五點支撐)用力將臀部抬高,如拱橋狀,隨著鍛煉的進展,可將雙臂放於胸前,僅以雙足和頭後部為支點進行練習。反復鍛煉20~40次。

4. 「飛燕式」

俯卧床上,雙臂放干身體兩側,雙腿伸直,然後將頭、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關節屈曲,要始終保持伸直,如飛燕狀。反復鍛煉 20~40次。

以上方法於睡前和晨起各做一次。
(1)消除致病因素:如勞損原因為工作姿勢關系,應針對原因改變條件和改善勞動體位。

(2)加強鍛煉:增加有針對性的體育療法,如太極拳、保健體操等。

(3)休息與固定:腰骶部慢性勞損病人有劇痛時可卧床休息,也可用圍腰制動,或用寬腰帶加以保護。工作時可配圍腰,以減少腰肌牽拉,但每天必須解除腰圍,作腰背肌及腰肌鍛煉。

(4)改善血液循環:利用按摩、牽引、局部透熱、離子導入、超短波、音頻等方法,緩解肌肉痙攣,改善血液循環。

(5)止痛:對有局限性壓痛點者,可用醋酸強的松龍或醋酸氫化可的松1ml,加1%普魯卡因5~10ml作痛點注射,5~7天1次,3~4次為一療程。

(6)針灸和中葯:針刺、拔火罐有一定療效,可緩解疼痛,中葯以祛邪扶正為主。

(7)止痛解痙葯:阿斯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在疼痛時可用,但勿長期使用,以免形成依賴或降低作用。
慢性腰肌勞損治療困難,重在預防。

(1)保持良好的姿勢並矯正各種畸形:正確的姿勢應是抬頭平視、收腹、挺胸、維持脊柱正常的生理弧度,避免頸椎和腰椎過分前凸。在兒童和青年發育期,尤其是學齡兒童保持良好姿勢最重要。對於姿勢不良者應及時糾正。當下肢或骨盆出現畸形或活動障礙時應糾正。

(2)加強體育鍛煉:加強體育鍛煉能使肌肉、韌帶、關節囊經常處於健康和發育良好的狀態。肌力強、韌帶彈性大者,發生勞損的機會少。

(3)勞動中注意體位:避免在不良的體位下勞動時間過長,改善體力勞動條件,對單一勞動姿勢者應堅持工間鍛煉,或採用圍腰保護腰部。注意技術革新、改進操作方法。

(4)注意勞逸結合:慢性病、營養不良、肥胖者,要注意休息,加強治療,病後初愈、妊娠期、分娩後、月經期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勞。急性腰扭傷患者應徹底治療。
慢性腰肌勞損患者可按下列方法進行自我保健以防病治病。

①按揉腎俞、腰俞、委中、阿是穴,每穴2分鍾。②兩手半握拳,在腰部兩側凹陷處輕輕叩擊,力量要均勻,不可用力過猛,每次叩擊2分鍾。③兩腿齊肩寬站立,兩手背放在背部,沿腰兩側骶棘肌上下按摩100次,以腰部感覺發熱為度。④雙手叉在腰部,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腰部放鬆,呼吸均勻,做前後左右旋轉搖動,開始旋轉幅度要小,逐漸加大,一般旋轉80~100次。⑤彈撥痛點10~20次,然後輕輕揉按1~2分鍾。

3. 骶髂關節炎的病因,骶 髂 關 節 炎 主 要 是 什 么 引 起 的 呢 ,骶 髂 關 節 炎 好 不 好 治 療

骶髂關節炎的病因 現在有很多的人都在問骶髂關節炎的病因有哪些呢?因為大家對於骶髂關節炎的病因都不是很了解,所以都在問這個問題了,那麼針對這個問題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吧。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通常見於20~40歲女性,骶髂關節炎患者復發性下腰痛,有時可向下放射至兩側臀部和大腿,但不是根性疼痛,下腰活動時可加重症狀,常有近期分娩史。 骶髂關節炎的病因目前並非十分明確,但與下列因素有一定的關系。 骶髂關節炎是負責將腰部以上的重量轉運於下肢的主要關節,由於骶髂關節長期受到持續性壓力而緻密。婦女妊娠、分娩可能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之一。與椎體骨骺炎有關,曾有報道骶髂關節炎與椎體骨骺炎二者共存在的病例。與慢性盆腔炎、泌尿系統感染、局部外傷等因素有關。骶髂關節附近骨質血液供應障礙,也是引起骶髂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骶髂關節炎臨床表現 下腰部慢性持續性的疼痛,或恥骨聯合處疼痛,並可向臀部、股後部放射,疼痛一般均較輕。女性病員往往可因月經周期、妊娠次數的增多而下腰部疼痛症狀加重,但無夜痛徵象,腰部運動基本不受限制。也有個別病人可毫無自覺骶髂關節炎症狀,只是由於其它原因在X線照片檢查中偶爾發現。 骶髂關節炎臨床檢查 在骶髂關節炎附近或病變部位有局限性的壓痛點,局部的肌肉痙攣。腰部運動、直腿抬高試驗 「4」字試驗等均基本正常。 骶髂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髂骨耳狀面結構不清,骨質呈均勻性密度增高,其內緣以骶髂關節為界,並不侵犯關節面,其外緣構成清晰的直線或弧線,將骶髂關節炎病變部骨質硬化區構成各種不同的形態,大體上可分為三角形、新月形、梨形三種。骶髂關節炎病變范圍大部侵及耳狀面的全部或上、下2/3部。大多為雙側病變,病變大小、形狀可不對稱,少數為單側性。若骶髂關節炎病變在腰椎,可見腰椎椎體前上角骨質密度增高,椎間隙清晰無變化。 骶髂關節炎的治療 1、宣傳防病知識、保護關節:首先要讓患者對該病有所認識,體育鍛煉要循序漸進,防止關節過度運動和負重,避免關節機械性損傷。嚴重時應制動或石膏固定,以防畸形。減輕體重,使用把手、手杖以減輕受累關節負荷。與職業有關者,應調換工作。進行有關肌肉群的鍛煉,可保持和改善關節活動,以增強關節的穩定性。 2、物理療法:熱療、水療、紅外線、超短波、電刺激等均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疼痛等症狀。牽引療法對頸椎病神經根型患者效果較好,可以鬆弛肌肉,緩解疼痛,並能防止神經根相鄰的組織形成粘連,但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目前治療骶髂關節炎最好的膏葯是佐藤糾,佐藤糾的葯物成份透過表皮逐漸滲透至骨關節深層,人體骨質神經復雜,致病因素極多,一般葯物只能治其一,不治其二,這是風濕、骨病久治不愈、反復發作的根本原因。佐藤糾採用五位一體療法,深層、全面治療,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特效治療風濕、骨病的生物新葯,它能快速穿透骨質組織結構,徹底清除深層的致病因子,溫經活絡、祛風散寒,溶解突出和增生的骨質,使風濕、骨病徹底康復,不再反復發作。 你可以去試下,佐藤糾的見效特別的快,貼上去兩三分鍾後就會有明顯的反應了。祝 早日抗康復!!

4. 髂前上棘處酸楚不適

這個位置的酸楚不舒服,考慮是局部的肌肉牽拉所造成的,可以先休息,局部按摩來緩解。

5. 髂骨疼痛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做吃點酸性的東西1、股四頭肌損傷:由於劇烈奔跑或突然踢物,股四頭肌猛然的收縮,或由於暴力打、砸、撞等作用於大腿前面時,均可引起股四頭肌的損傷。股四頭肌損傷後出現局部出血、腫脹、疼痛,使肌肉收縮能力降低,從而影響髖膝關節的屈伸功能。股四頭肌損傷嚴重造成斷裂,甚至發生股四頭肌髕骨上緣撕裂,髕骨骨膜也隨之撕脫,可產生骨膜出血,日久血腫發生機化、鈣化、骨化等。
2、股三角區壓痛:髂—股靜脈血栓性靜脈炎起病急,可先出現高熱和全身不適,數小時內一側髂腹部及股部出現腫脹疼痛,皮色發白,甚則紫紺,皮溫升高,腫脹可自下腹、臀部下至整個患肢,大腿內側股三角區有明顯壓痛。
3、大腿局部腫脹變形:股骨幹骨折大腿局部腫脹變形均嚴重,下肢短縮,搬動時有明顯異常活動和骨擦音。
4、股前外側麻木、蟻行感:股外側皮神經炎,臨床表現為股前外側麻木、蟻行感、刺痛、燒灼感、發涼、出汗減少及沉重感等症狀亦可出現,以麻木最多見。股外側皮神經炎又稱感覺異常性股痛,和股外側皮神經嵌壓綜合征不是同一個病。該病的特點是大腿前外側的皮膚疼痛及感覺異常,也被稱為Roth綜合征。
診斷要點
1.本病多發於運動員,有明顯損傷史。
2.受損傷部位疼痛、腫脹、發硬,下肢不能伸屈,重復受傷動作疼痛加劇。
3.步態跛行,傷側坐骨結節或受傷肌腹壓痛明顯。陳舊性在傷部可摸到硬結。
4.肌肉抗阻力試驗陽性。

6. 我的骶髂關節髂骨面密度稍增高,酸的厲害,躺下酸,立著身體也酸,這是什麼病,如何治療,

關節炎,問骨科醫生

7. 臀部以下的部位酸痛是什麼病

可能是髂骨筋膜炎

筋膜炎多見於成年人和老年人,以下腰背部為好發部位,多發於豎脊肌,也稱為脊旁肌筋膜綜合征。發病前多有受傷、勞累、風寒濕或動作不協調史。

臨床表現:以下腰背疼痛為主,常為隱痛、酸痛或脹痛,急性者發病迅速,痛重者伴肌痙攣,活動受限,咳嗽時可伴隨局部脹痛,疼痛可只限於局部,也可向臀部及大腿後部放射,但不過膝,痛的范圍與激痛點的敏感度有關,敏感度越高,痛劇且范圍廣。痛可持續數周或數月自愈或轉為慢性,慢性者起病隱漸,疼痛時輕時重,或晨起痛重,活動後痛輕,但勞累後重,久坐久立或改換體位時疼痛加重。體檢時,急性或疼痛嚴重者,病人可處於強迫體位,腰背僵直,行動拘謹,甚至不敢活動,可找到局限性的痛敏點和觸出痙攣肌肉,慢性期能摸出較硬的筋膜結或條索狀筋膜束,患者自覺有麻木等異常感覺,但檢查時無感覺障礙,健反射正常,化驗檢查和x線檢查均無特殊變化。

治療方法:
1、注意腰背部防潮、防寒;定時做腰背部體操鍛煉,如廣播操、太極拳等;患者應學習做自我按摩活動,以舒筋活血,調整局部代謝;
2、床鋪應經常日曬,防止潮濕;
3、口服一些抗風濕及消炎止痛類中西葯物;
4、嚴重者可行神經阻滯治療。

老年腰腿痛患者與枕頭
市場上銷售的枕頭種類繁多,形狀各異,枕頭內質軟硬不同。但對於老年腰腿痛患者來說,應該選用蕎麥皮、蒲絨、木棉、綠豆殼等較硬一些的東西作為枕頭的填充物。可使枕頭硬度適宜,高度以頭頸部壓下後與自己的拳頭高度相等或略低為宜,形狀為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最佳。因為,枕頭是維持人體卧位時,脊柱特別是頸椎和腰椎正常位置的重要工具,也就是維持人體本身的自然曲線。假若枕頭過高,可在引起頸椎前屈的同時,還使腰背部肌肉處於高張力狀態,從而使腰椎的生理前凸變直或消失,使腰背部軟組織出現勞損,椎間關節內壓力增高,還會導致髓核後凸,或凸出加重。若枕頭過低或不用枕頭,則頸椎前凸屈度過大,脊柱無法保持正常狀態,使脊柱椎體增加不合理的負擔。看來高枕並非無憂,所以,枕頭使用選擇不當,也可產生或加重腰背疼痛。

四季變化與老年腰腿痛
春季:春季為多風的季節,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且善行而數變",意為風邪是外感致痛因素,且致病有遊走竄行的特點,疼痛不僅僅局限於腰腿部,還同時伴有全身的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的症狀。

夏季:夏季暑熱時,氣候潮濕,氣壓偏低,濕邪重濁且黏滯,濕邪致病後多見身重、四肢無力、關節酸痛等症狀,又稱為"濕痹"。我們平時所說的神經痛或軟組織勞損,實際上是神經、肌肉、健鞘、韌帶等的無菌性炎症,腫脹,刺激神經末梢所致。一到陰雨天氣,身體內的某些體液因素發生改變,導致這種炎性腫脹和滲出加重,因而疼痛加劇,所以老年人容易在陰雨天發生腰背酸痛。

秋季:秋風來臨,寒氣越來越近,不注意及時增添衣被,導致肢體屈伸不利,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使肌肉組織經脈氣血凝閉阻滯,導致局部營養及循環障礙,尤其是晚秋,環境對腰腿痛患者更為不利,常常導致腰痛的急性發作。

冬季:冬天的氣候寒冷,可以使血管收縮。微循環的改變,使肌肉、韌帶、筋膜組織缺血,腰腎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肌肉功能因局部血管收縮,處於激惹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加重腰背疼痛。

所以,掌握四季變化情況,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及潮濕,平時注意鍛煉身體,既可預防腰肌勞損,又可緩解老年人的腰背疼痛。

臀中肌綜合征與腰腿痛
臀中肌綜合征為發生於臀中肌的肌筋膜炎,臀中肌位於髂骨翼外側,其前2/3肌束呈三角形,後1/3肌束為羽翼狀,在下端集中成短健止於大轉子外面及其後上角,為主要的髖關節外展肌,並參與外旋及伸髖關節。站立時可穩定骨盆,從而穩定軀干,特別在步行中單是著地期尤為重要。日常生活中的軀幹活動如彎腰、直立、行走、下蹲等,臀中肌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易產生勞損,尤其是突然改變體位時,更易損傷。臨床表現為腰臀部酸痛,深夜、晨起、活動時皆痛,勞累、陰涼時加重,有一半的患者感到大腿擴散痛,少數可感小腿不適,有的患者感到肢體麻、冷和蟻走感,症狀為慢性發作。體檢時,可發現臀中肌有壓痛點,可有痛性筋束,壓痛點可為一個或多個,可出現在臀中肌前、中、後部。按壓激痛點時可出現局部及擴散區痛,直腿抬高時患側可出現臀部及大腿痛,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

本症診斷依據:
1、病人主訴腰腿痛的部位在臀部。
2、在臀中肌可找到激痛點。
3無神經根受刺激征。

治療方法:
首選在壓痛點注射0.5%的利多卡因5一10m1,加強的松龍10-1.5mg作局部病灶注射,5-7天一次,3-5次為一療程,多數可愈。對5次以上仍不愈者,特別是有痛性筋膜束者,亦可切除或作局限性臀中肌剝離松解。按摩、理療也有一定效果。

臂上皮神經炎與腰腿病
臀上皮神經炎是因為損傷而造成嚴重的腰臀部疼痛,亦可以稱為臀上皮神經損傷,臀部可觸摸到條索狀物,認為系臀上皮神經離位所致,故此也稱為「筋出槽」。

臨床表現:患側腰臀部疼痛,呈刺痛,如撕裂樣,大腿後側膝以上部位可有放射痛,急性期疼痛較劇烈,彎腰受限,起坐困難,由坐位改站位時需攀扶他人或物體,病人常訴疼痛部位較深,區域模糊,沒有明顯的分布界限,檢查時可在髂嵴中點直下3-4cm處觸及"條索樣"硬物,壓痛明顯,有麻脹感,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不出現神經根性症狀。

病理:臀上皮神經為第1-3腰神經後支之外側支,在股骨大轉子與第3腰椎連線交於髂嵴處平行穿出深筋膜,分布於臀部皮膚,一般不易摸到,當背部肌肉長期緊張,走行於髂嵴上方的部分神經或纖維束,容易受到磨損,產生水腫充血,神經變粗大,周圍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症,充血腫脹,因而造成疼痛。

治療方法:一般採取保守療法,急性期可採用痛點注射或局部手法治療,以0.5%利多卡因4-5ml、強的松龍5-10mg局部注射,每周1一2次,3一4次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勿做腰部劇烈旋轉活動。

第3腰推橫突綜合征與腰背痛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是常見的腰背痛疾病之一。第3腰椎橫突居全腰椎中心,是調節平衡的樞紐,腰椎橫突是腰背筋膜前層的附著處,各橫突間有橫突間肌肉及橫突間韌帶。橫突是腰方肌和橫突棘肌的起止點,腹內斜肌和腹橫肌通過腱膜也起於此,對腰背部運動和穩定起著重要作用。第3腰椎的橫突位於腰椎的中心,橫突最長,因此受力也最大,較其他橫突更容易產生勞損。第3腰椎橫突上附著的肌肉筋膜容易產生牽拉傷,引起局部組織的炎性滲出、充血、腫脹,繼而發生滑膜、纖維組織、纖維軟骨的增生。

臨床表現:患者常常感到腰痛或腰臀部的彌漫性疼痛,並向大腿後側放射到膝關節以上,腰部活動時如彎腰、旋轉腰部時疼痛加劇,咳嗽、打噴嚏等增加腹壓時無影響,檢查第3腰椎橫突有明顯的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硬結。早期患者腰臀部稍豐滿,晚期則可有輕度肌萎縮,X線檢查:可見第3腰椎橫突肥大。

治療方法:採取推拿,可緩解疼痛,解除痙攣,理療亦可舒筋活血,解除痙攣而止痛。也可在橫突尖及周圍組織注射消炎鎮痛葯液,每周1次,連續2一3次,一般採用非手術療法多能緩解和治癒,僅有少數較頑固性痛者需手術剝離,或切除橫突。

8. 髂後上棘下方4橫指左右的部位老是酸痛,是什麼原因啊

做一下4字試驗,看看骶髂關節處有無幼痛。
考慮你兩種可能:強脊或運動傷。

9. 每次踢完足球後骶髂關節痛是怎麼回事

骶髂關節: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約有 15% 至 25% 的中軸腰背痛是由骶髂關節疼痛引起。近年研究顯示,單靠病史、身體檢查及放射性造影,並不足以診斷骶髂關節的疼痛問題。此文章會給到一些診斷方法及運動方案。

1、骶髂關節的結構與功能

骶髂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的中軸關節,平均表面積為 17.5 平方厘米 ,成人骶髂關節面積的差異可以很大 。

骶髂關節普遍被描述為一個大而形狀像耳廓,且可活動的滑膜關節。其後方沒有關節囊,被大群韌帶的結構覆蓋著,把骶骨與髂骨連接在一起。韌帶群是關節的靜態穩定器。

此外,一組肌肉網路(包括臀大肌、梨狀肌及股二頭肌)支撐著骶髂關節,以穩定骨盆骨骼。

2、骶髂關節的正常老化

自青春期開始,骶髂關節會一直隨著年齡有所變化。30 至 40 歲時往往可透過 X 光檢查發現此關節有退化跡象。

60 歲左右,此關節明顯地因為關節囊變得僵硬而令動作有所限制。

骶髂關節的神經分布骶髂關節的神經分布一直是具爭議性的話題。有學者認為骶髂關節的前端是沒有神經組織的 。

然而人們普遍認為,腰椎第五節 (L5) 至骶椎第三節 (S3) 的神經後支是提供神經至骶髂關節後端的主要來源 。

3、患病率
Bernard 及 Kirkaldy-Willis 兩位學者進行過最大型的患病率調查,發現約有 22.5% 腰背痛患者亦有骶髂關節疼痛問題 。

根據國際脊椎注射協會指引的准則 7 作細心檢查的腰背痛患者中,有 15% 至 25% 是患有骶髂關節疼痛的。

骶髂關節疼痛的成因:

成因可分為內關節及外關節類別。

·內關節成因:關節炎及感染。

·外關節成因:接骨點病變、骨折、韌帶損傷及肌筋膜疼痛。

骶髂關節受傷包含中軸負荷與突然旋轉兩種成因。這受傷可帶來滑囊或滑液破壞、滑囊及韌帶綳緊、關節活動度不足或過大、外來的壓力或剪力、異常的關節力學、微骨折或大骨折、軟骨軟化、軟組織受損及發炎 。

影響骶髂關節疼痛的因素:

增加骶髂關節承受壓力的風險因素包括:

1. 懷孕

2. 真正及明顯的長短腳

3. 步姿異常

4. 長時間激烈運動

5. 脊柱側彎及脊椎融合至骶骨

4、診斷及病徵

治療骶髂關節疼痛最具挑戰性的其中一項是診斷的復雜性。

骶髂關節疼痛與多種病變相似,診斷時需要以查問去排除其他可能性,例如腰椎間盤問題、神經根受壓、脊椎面關節疼痛、原發性或繼發性的肌筋膜綜合症、及非脊椎結構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