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用什麼割麥子
擴展閱讀
兒童怎麼吃大蝦 2024-11-17 08:47:22
兒童驗血多少是貧血 2024-11-17 08:43:19

兒童用什麼割麥子

發布時間: 2022-08-29 01:42:03

⑴ 都割麥子了,麥子怎麼割啊什麼流程

我是農村的,我們家每年都要割麥子,首先看地里的麥子的顏色,必須發黃了才可以,然後就是天氣很好,麥子是乾的,這樣打完麥子不用曬太久。其次聯系打麥機到地里收麥子就可以了,很簡單。收完在家曬一下就行

⑵ 農村打麥子的工具叫什麼

槤枷。

拼音:lián jiā。

脫粒用的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板構成,用來拍打穀物,使子粒掉下來。

槤枷起源於我國,歷史悠久。據《國語·齊語》記載,早在公元前七世紀,當時的齊國(在今山東半島),首先使用槤枷打麥。槤枷,那時稱「枷」或稱「拂」。從唐朝算起,這種打場的農具定名為「槤枷」,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

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對「槤枷」作了專門記述。現在,各地油菜、麥子等穀物脫粒主要使用脫粒機,但在偏遠鄉村,槤枷依舊是脫粒的主要工具。

(2)兒童用什麼割麥子擴展閱讀: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很多以前用的農具也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1、鐮刀

最主要的收麥工具。用鐮刀割麥子,分「走鐮子」割和「圍鐮子」割。

「走鐮子」就是彎著腰,左手摟麥,右手握鐮,向右後方割拉。男人們一般都採取這種姿勢,速度快,但麥茬較高。「圍鐮子」是婦女們常常採用的姿勢,半下蹲,雖然效率較慢,但割出的麥茬比較低,累了還可以就勢座下歇歇。

2、架子車

一種交通、運輸工具。具有悠久的歷史,繫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農村主要運輸及交通工具,是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因其製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在農村發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3、轆軸

打場是用碌碡將曬乾的穀物反復滾壓輾打,使糧食與秸稈和糧糠分開。打場結束後,用木叉將秸稈挑出後,剩下的是糧食與糧糠,便可以開始揚場了。

⑶ 小時候農村收麥子的場景,您還記得嗎

大片的麥田全部要靠人工收割,從天剛開始亮一直干到晚上摸黑,為了搶時間,有時候會把飯送到地裡面吃,辛苦可想而知。但是再累再苦大人們也不捨得歇一下,時間就是一粒粒的糧食,不能浪費一分一秒。麥收的季節天氣是萬變的,那時候天氣預報還不太准,看著是艷陽高照的天氣,有可能突然間陰雲密布。農民最怕的就是在麥收期間下雨,糧食要是收不到倉囤裡面,一年就算白忙活了。

有時候遠處的田間會傳來賣東西的吆喝聲,我就豎起耳朵仔細聽,聽聽是不是吆喝賣冰棍的,如果是,大人們就會給我幾毛錢,買上幾根五分錢一根的冰棍,大人們也湊著稍微休息一下,吃著冰涼的冰棍,精神便清爽了很多。

⑷ 秋天農民是拿什麼東西收麥子的

秋天農民拿的鐮刀收的麥子,
如果多畝地,
農民就用聯合收割機收麥子的。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⑸ 重慶一小學組織學生校內收麥子,這些麥子是哪來的這種活動有什麼意義

現在有很多的學生似乎是生活在蜜罐當中一樣,這些學生根本就不知道辛苦,而且相對於來說,家長也都會把學生的所有事情都給弄好。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很多的小學生也是會有浪費的現象。雖然說老師跟家長已經多次的告知了,學生是絕對不能浪費的,但是學生面對著自己不喜歡吃的菜,也是會選擇拒絕。可是他們不知道每一份飯的來之不易,而重慶有一所小學組織學校當中的學生去收麥子。

讓孩子有一個不挑食的好習慣

但每一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一定要珍惜糧食,而且千萬不要做出浪費的行為。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讓孩子做到所有的菜都必須要吃,也不要養成挑食的壞習慣。有一些家長就非常的溺愛自己的孩子,認為孩子不想吃,家長幫助孩子吃完就可以了。但這樣孩子在長大之後,他們有選擇的權利嗎?他們也是需要把這些東西都給吃完的。

⑹ 剝小麥作文

今天上午,爸爸帶我和姐姐去農科院實驗田裡看麥子。
現在是五月,麥子還未成熟,要等到六月,也就是天氣最熱的時候,麥子才會成熟。
五月的夏天,麥子已經漸漸的開始泛出金黃色。我摘了一棵麥子,爸爸對我說:五月的麥子是淡黃色的,等到六月的時候就變成了金黃色。我摸摸麥子,感覺非常扎手,因為麥子上面有許多又長又尖的小刺,這是麥子用來防禦敵害的最佳武器。爸爸說:如果不小心扎著的話,手上就會長一些小痘痘,又紅又腫,又痛又癢,非常難受。我著急得說:那該怎麼辦呀?爸爸說:下次小心別摸就行了。
麥子是經農民伯伯的精心呵護才長成的。它們從一粒小小的種子變成一棵麥子,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讓我來講給你們聽:農民伯伯先用犁把土翻鬆,把一粒粒種子種到土裡面。然後澆水、施肥。過了幾天,小種子就悄悄地鑽出了地面,來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農民伯伯還幫它鋤草、鬆土。小麥苗漸漸的長高了,綠綠的麥苗在田野里隨風起伏。在雨水的澆灌下,小麥苗長出了長長的麥穗。因為雨水和陽光充足,裡面的麥粒就會一天比一天飽滿。經過好幾個月的生長,到了六月盛夏,它們就變成了耀眼的金黃色。
夏天是麥子成熟的季節,農民伯伯用鐮刀(現在有的也用收割機)把麥子割下來進行脫殼、曬場,然後將曬干後的麥仁裝進口袋。一部分自己留著作口糧,一部分當下次種麥子的種子,還有一部分賣給國家。國家把從農民伯伯那兒買的麥子運到工廠里,工人們再把這些麥仁磨成麵粉。我們現在吃的麵包、饅頭、餃子、包子等麵食,都是用小麥磨成的麵粉製成的。看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了麥子,也應該更加珍惜糧食!
我摘的麥子現在還留著,因為秋天種比較合適。我打算今年秋天在院子里把它種下去,等到明年的六月,麥子就會成熟了。
通過這篇日記,我認識了麥子,也了解了麥子的生長過程。我很高興,因為我又增長了一些新知識!

⑺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我們大家都知道是有二十四個節氣的,而且不一樣的節氣是有著不一樣的寓意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下面分享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1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時間知識體系,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不僅是黃河中游農業地區的時序指南,它同時也是中國多民族、多地區的時間坐標,是中國人的自然哲學觀念的生動體現,甚至還是海外華人與故鄉歷史文化發生聯系並強化文化認同的文化時間。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中國人對自然時序的理解有關。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一套思維方式,如陰陽五行的觀念,主要用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來理解時間的流轉。古人會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變化的關鍵期,陰氣處於最高點,但陽氣開始發生,所謂「冬至一陽生」。中國人從來沒有事物關系固定的看法,習慣在運動流轉中理解世界,理解時間。最寒冷的時期,看到陽氣發生所帶來的溫暖的氣息,在近似絕望的環境中營造希望的心境。這也是節氣帶給我們的生活服務價值的特殊體現。對於我們今天社會的人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是一種文化認同的價值。

傳統時間制度與觀念,代表一種文化歸屬。在每個節氣點,通過共同的儀式活動以及共享食物,帶來一種共同的感受,凝聚大家的文化認同感。馬來西亞華人的「二十四節令鼓」的發明,就是他們意識到二十四節氣作為華人族群的文化標志意義,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認同的精神價值。 此外,二十四節氣在今天的農事活動與養生方面仍然發揮著持續的生活服務價值,尤其帶給人們的一種尊重順應自然的價值觀,也非常重要。因為人類最終逃不出自然的時間秩序,違背這些客觀規律,就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比如今天人們對自然環境過度利用所帶來的破壞,以及由此引起的氣候災難等。

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給我們祖國傳統文化以很高的榮譽與地位,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既是驕傲也是責任,如何進一步保護與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藉助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成功的契機,全社會需要進行二十四節氣知識的普及與價值功能認識的再動員,實現其在社區、家庭、學校的落地生根。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節氣文化,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人們直接感知與節氣相關的知識與文化,從而把節氣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其實它本來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們對此缺乏足夠的認識與了解。

節氣不僅與農時、養生相關,也不僅是一般飲食,還與許多花花草草,與生活中審美的東西聯系在一起。通過大家的共同參與,讓與節氣相關的文化成為一種生活儀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二十四節氣才不會僅僅是過去留下來的傳統遺產,而是成為一種不斷再生產的文化資產,成為我們生活中天道與人道互相感應的周而復始、循環不絕、永葆生機的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2

二十四節氣對幼兒的教育意義

一、 二十四節氣活動在幼兒園開展的背景和現實意義

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的指南針。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孩子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並且有天生的探索和學習的內在需求。二十四節氣活動的核心是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激發孩子們學習的本能,同時也幫助他們與中國文化和歷史聯系起來。

《指南》中指出: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不斷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以培養幼兒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感。因此,我們挖掘「二十四節氣」教育價值並應用於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豐富了幼兒的體驗經驗,提高了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主動性,促進了幼兒學習的整體性發展。

二、 現階段二十四節氣在我園應用的實踐路徑

與幼兒生活相契合,將二十四節氣按照年齡梯度整合為三年全面的體系化課程,支持孩子們在主動互動中感受文化魅力,傳承文化精髓。

(一)層層分解,三維推進——探索二十四節氣教育目標及內容

圍繞「科學規范、健康成長、開啟快樂人生」的辦園理念,秉承「明德 啟智 崇禮 博愛」的園訓,以二十四節氣活動豐盈「啟智蒙學浸潤文化」課程體系,以培養「健康快樂、樂學好問、文明禮貌、知恩友愛的中國小樂童」為教育目標,具體活動目標體現「認知、能力、情感」三個維度。

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季節更替變化,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和實際,運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對二十四節氣文化予以選擇,甄選適宜我園幼兒發展的二十四節氣教育內容,構建二十四節氣課程內容,分為「春之蟄動」「夏之蟬鳴」「秋之韻歌」「冬之暖陽」四個板塊進行主題教育活動,使內容、教育與主題有機整合,結合幼兒最近發展區,注重二十四節氣與五大領域的滲透,充分發揮綜合教育功能,讓二十四節氣走進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

課程內容涵蓋面廣,從兒童視角,以「二十四節氣」為望遠鏡探索世界:植物和植物生命周期,天氣和季節,太陽、地球和月亮,身體和健康,細菌與衛生,溫度,生態與環境,水循環,農業與食品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將二十四節氣教育滲透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

(二)處處可玩,時時可做——進行課程環境創設

營造節氣美感和氛圍,使幼兒在節氣環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幼兒在感受和體驗節氣的過程中收獲快樂,進而有益於幼兒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例如,利用在節氣活動中的美工作品進行班級和走廊環境布置,教師繪畫二十四節氣圖進行走廊裝飾,營造節氣文化氛圍。

(三)由淺到深,由近及遠——優化課程建設內涵

1、一日活動融入二十四節氣

根據幼兒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在一天的教育中充分融入節氣元素,激發幼兒對節氣內容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利用晨間時間為幼兒開設「一一丫丫」小主播廣播站,預約一名幼兒在節氣當天,進行與之相關的「小播報」;在食譜中增加和二十四節氣相關的餐食,幼兒在進餐中便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飲食習俗。

2、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引導幼兒體驗、感受、表達

根據年齡特點,分大、中、小班,開展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教育活動,支持幼兒在直接參與、體驗、操作中內化對節氣的認識。小班幼兒以認知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徵、品嘗傳統美食活動和體驗傳統民俗游戲為主。例如,品嘗節氣時令水果,立夏時節開展「斗蛋」游戲。在體驗感受的基礎上,中班幼兒進行美工、美食製作及種植園體驗活動。例如,穀雨時節正是牡丹花開之時,是欣賞牡丹的好時節,帶領幼兒欣賞牡丹花,並進行美工活動;清明時節開展生活體驗室活動,製作青團。大班幼兒在調查走訪、探索研究之後進行創作、表演活動,並賞析有關節氣的古詩詞。例如,春分時節欣賞關於春分節氣的'諺語或古詩,芒種時節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幼兒在社區調查關於芒種的習俗和節氣特徵,以簡單的符號或繪畫記錄。三個年級段都會將孩子在體驗之後表達自己的身心感受作為目標內容。在日常教育和活動中滲透節氣文化,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節氣文化和節氣內涵的熏陶,進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3、傳統節日中的節氣文化

挖掘傳統節日節氣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滲透二十四節氣的教育內容,以二十四節氣為核心內容,以中華傳統節日為主要抓手,從各個方面對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知識的滲透,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春季,「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孩子們既通過欣賞古詩《清明》,了解二十四節氣「清明」與「清明節」的關系,又通過體育活動「放風箏」「盪鞦韆」「蹴鞠賽」,科學活動「蠶花會」「美麗的梧桐樹」,健康活動「包青團」「清明冷食」,語言活動「清明一嘆」,親子活動「腳下的清明節」等探尋節氣內涵,感受節氣風俗。

夏季,以「芒種」節氣為切入點,「當端午遇上芒種」結合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和藝術活動。開展生活體驗室活動包粽子,進行體驗式節日活動插艾葉、編彩繩等,感受端午節的魅力;結合氣候特徵,和孩子們一起收割麥子,並使用秸稈開展創意美術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加深幼兒對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的理解,也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傳統節氣文化。

(四)家園共育,三教聯動——拓寬節氣教育途徑

有效培養幼兒傳統文化核心素養,還需發揮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重要價值,形成三教聯動,提高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並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社區的優勢互補。借力周圍環境中有利的教育資源,充實節氣教育內容,拓寬節氣教育途徑。如,邀請「農事達人」(爺爺奶奶)進課堂;穀雨、小滿、芒種時,邀請當地花卉種植人員和孩子們一起進行種植活動。挖掘利用家長資源,使幼兒學習的時間、空間、材料得以拓展。

(五)雙向選擇,尊重差異——探尋可觀測的評量手段

教師、幼兒以及家長都是課程評價的主體。評價主體間雙向選擇、溝通、協調,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差異,促進每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評價的主體維度

多樣的評價形式能夠使評價更加科學合理。在師幼互動的評價形式以外,調動家長參與二十四節氣活動評價,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及時收集幼兒之間的評價,使活動評價的形式更加多樣,對活動過程中幼兒受益情況和所達到的效果作出價值判斷。

2、評價的內容維度

我們根據每個節氣及每個年齡段的活動目標,制定了以幼兒興趣、感受力、探索能力、調查能力等為維度的評價方案,學期末組織骨幹教師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達到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動態發展、指導活動方案設計改進的目的。

三、今後工作的設想

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反思,提升踐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能力與水平。堅持「兒童視角」,在實踐中將培育指標與園本課程相結合、教育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方法相結合,開發有趣並吸引兒童的「STEM」課程,豐富傳統文化教育策略,優化課程體系的構建,讓弘揚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發芽。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3

二十四節氣代表的意義:

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2、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3、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5、清明:清明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6、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7、立夏:夏季的開始。

8、小滿: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

9、芒種:「芒種」是「忙種」的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

10、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便是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11、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12、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13、立秋:斗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秋季的開始。

14、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15、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16、秋分:晝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18、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開始。

20、小雪:意味開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23、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法知識,不知道的人不多。是我國古代人計算時令變化的,一種十分獨特的歷法。二十四節氣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氣候,把每年進行等分,每個節氣15天左右。告訴人們以歲時順序,教民耕作,不誤農時。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東北農民流行節氣的順口溜:

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鳥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江扠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⑻ 割麥與拔麥相比,你覺得哪個要更好一些

麥子正在夏季成熟,收割時天氣正熱。空氣中滿是熱浪,地面可以看到升騰的蒸汽,走在田間小路上,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直向鼻子里鑽,讓人聞著就覺得身上發癢。

很多人對麥芒都非常恐懼,太扎人了。而且沾在衣服上就下不來,光膀子又不敢,只能硬忍著。

但人們幹活的熱情很高,而且都是在搶收,誰都害怕會突然下雨,因為那時候的收麥持續時間是很長的,基本上都得半個月到二十天左右,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割、拉、碾、揚、曬、裝、運等等,這么多的活,必須每一項都做到完美。而在這些活中,個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割和曬。

割麥子那個時候我不會割,但是會往回家拉麥子啊,那時候有一個小推車,是爺爺給我做的,一次可以推三四捆麥子,算是給家裡出了一份力氣,想著長大後可以拿鐮刀割麥子可以拿架子車甚至開著車來拉麥子,但是現在不種麥子了,這些就只能是停留在心中一個美好的願望了。

割麥子的時候天氣很熱,早上要起個大早,天快亮的時候趁著田間的露珠去地里割麥子,這個時候麥稈柔軟不容易裂開。早上干到十點多就熱的幹不了了,到下午三點又去山上割麥子,一直干到晚上七點甚至是八點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