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兒語都有些什麼特點
①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兒語的特點不同,其語法、語義和語言內容所代表的認知難度比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稍稍偏高一些,因此,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②與成人交談的語言相比較,兒語的詞語和語法都比較簡單,重復性高,疊字多,便於孩子重復、模仿,並理解、掌握和擴展;③語速較慢,語氣常常誇張,能吸引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便於孩子進行模仿和加工,從而有效帶動孩子語言的發展
⑵ 關於兒童言語獲得的兒種理論
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提出了幾種言語獲得的理論。
其一,是以斯金納的工具性條件反射為基礎的強化說。這種理論認為:父母總是對孩子的發音活動進行鼓勵和反應,以刺激孩子發出更多的音;同時,父母又總是以正確的語音詞進行強化,所以乳兒期的咿呀語(babbling)也越朝著正確的語音、語義方向發展。
其二,是以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模仿說。這種理論認為:乳兒和父母從事相互模仿的游戲,他們中的一個發出一種聲音或咿呀,另一個則以同樣的聲音愉快地回答。在這樣的游戲中,乳兒不僅僅練習了語音,也練習了相互談話這種方式,還獲得了語義。隨著乳兒開始學會一個詞或說有意義的語音,他的父母也得意地重復這個聲音,使其更容易理解。
其三,是喬姆斯基的「LAD」即「語言獲得裝置」。他認為,所有的人都有一種獲得言語的先天傾向,這是由於人類有一個天生的獲得語言的體系,圖示如下:
有三個事實支持這種理論:(1)所有健康的兒童獲得本民族的語言無須專門訓練;(2)沒有任何動物可以獲得與人類同等程度的語言;(3)大腦的某些區域顯然有特殊的言語機能區。其四,是以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為基礎的,特別是以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為基礎的理論,這種理論是研究詞如何代替具體事物而獲得「信號的信號」功能,並在詞與詞之間形成相互聯系的言語系統。這個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直接刺激物→直接反應
第二階段 詞的刺激物→直接反應
第三階段 直接刺激物→詞的反應
第四階段 詞的刺激物→詞的反應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這四種理論各有可取之處,但就四種中的某一種理論來說,是不能說明言語獲得過程的。
⑶ 幼兒言語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幼兒言語的發展特點
一、言語及其分類
(一)語言和言語
語言是什麼?皮亞傑承認語言是我們最靈活的心理表徵方式。它幫助我們交流思想、表達情感,也是我們進行思維的重要工具。因為有了語言,這個世界才變得文明又多彩。語言存在於人們的言語活動中。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就是言語。使用著一定語言的人,他說話、聽話、閱讀、寫作等活動,就是作為交際過程的言語。
語言和言語是有區別的。語言是工具(交際、思維的工具),言語則是對這種工具的運用。語言是社會現象,具有較大的穩定性;言語是心理物理現象,具有個體性和多邊性。研究語言的科學是語言學,而言語活動則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但它們又是密切聯系的。離開語言這種工具,人就無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意見,也就無法進行交際活動;語言也離不開言語,因為任何一種語言都必須通過人們的言語活動才能發揮其交際工具的作用。
(二)幼兒言語的分類
1.外部言語
(1)對話言語。3歲以前的幼兒與成人的交際主要是對話形式。他們的對話言語只限於向成人打招呼、請求或簡單地回答成人的問題。往往是成人逐句引導,他們逐句回答,有時他們也向成人提出為什麼。
(2)獨白言語。到了學前期,隨著獨立性的發展,幼兒在離開成人進行各種活動(如各種游戲)中獲得了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在與成人的交際過程中也逐步運用報道、陳述等獨白言語。幼兒期獨白言語的發展還是很初步的,最初由於詞彙不夠豐富,表達會顯得不夠流暢,敘述時常會用「這個……這個……」或「後來……後來……」。在正確教育下,一般到6~7歲時,幼兒就能較清楚地、有聲有色地描述看過或聽過的事件或故事了。
(3)初步的書面言語。幼兒的書面言語指讀和寫,基本單位是字,由字組成詞、句以及文章。書面言語包括認字、寫字、閱讀、寫作。其中認字和閱讀屬於接受性的,寫字和寫作屬於表達性的。幼兒書面言語的產生如同口頭言語一樣,是從接受性的語言開始,即先會認字,後會寫字;先會閱讀,後會寫作。
2.過渡言語
在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的發展中,有一種介乎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之間的言語形式,我們稱之為過渡言語,即出聲的自言自語。它體現了幼兒言語的發展所經歷的由外到內的過程。皮亞傑(1926)把它稱之為「自我中心語」。幼兒的自我中心語是其自我中心思維的表現。維果茨基則認為,兒童的自言自語是朝向自己的言語,應該稱為「私人言語」,而不是「自我中心語」。這種言語形式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語和功能上的內部言語的結合,是從社會化言語向個人的內部言語過渡的必要階段和中心環節。
3.內部言語
內部言語是一種特殊的言語形式。(1)內部言語是對自己的言語。外部言語是為了和別人交往而發生的,內部言語則不執行交際功能,它是為自己用的言語,因而一般來說,它比外部言語簡略,常常是不完整的。(2)內部言語突出了自覺的分析綜合和自我調節功能,與思維具有不可分的聯系。人們不出聲的思考往往就是利用內部言語來進行的。
二、言語的發生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嬰兒便開始了對語言的准備,直到一歲左右,他們產生第一個能被理解的詞,這一準備期即前言語期。處於前言語期的嬰兒主要進行兩方面的准備。
(一)語音發生的准備
1.從反射性發聲到咿呀語
在最初的6星期內,嬰兒通過哭叫、打噴嚏和咳嗽等展示著自己的發音天分。這一階段的嬰兒處於反射發音階段。2~4個月時,他們開始「嘰嘰咕咕」地發音了,並且出現了持久的笑聲和咯咯的笑聲,這些聲音反映了他們的舒適狀態。4個月左右時,嬰兒的發音系統的形狀和結構已經成熟,在隨後的2個月里,嬰兒開始了咿呀學語,他們會把輔音和母音結合起來並連續發出,比如把輔音b和母音a結合起來,形成ba—ba—ba、ma—ma—ma的重復的多音節的發音,類似於「爸」、「媽」等單音節語音。他們還會變化的咿呀語,如「bagidabu」。起初,重復的咿呀語占優勢,到12個月左右,變化的咿呀語出現得更多。到了10個月以上,嬰兒的咿呀語逐漸與有意義言語的早期階段重疊,他們發出的聲音和音節串帶有豐富的重音變化和音調模式。
2.語音的敏感性
許多人或許會認為新生的嬰兒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只忙著自己如何吃飽、如何睡好,對外面的世界沒有感覺,其實不然,有研究表明,嬰兒對言語刺激具有敏感性。不到10天的新生兒就能區別語音和其他聲音,並作出不同的反應。如原先已停止吸奶的嬰兒,在聽到一段語音後又開始用力吸,並且吸吮速率大大增加,而對非言語的樂音則增加不多。他們對母親的聲音特別偏愛,尤其對語速緩慢、語調高度誇張的話語形式感興趣,如媽媽語。事實上,成人在與嬰兒交流時,他們也刻意放慢速度,盡量講得「簡單」些,不然「交流」是無法進行的。
嬰兒對言語的敏感性還表現在他們具有語音的范疇知覺能力,即對屬於不同音位還是同一音位范疇的兩個聲音具有辨別能力。有研究表明,1個月的嬰兒能夠在吸吮速率上表現出對b、p兩個輔音的辨別能力。②這是一種對嬰兒言語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能力,只有忽視大量的語言范疇內的變異,才能使語音的理解變為可能。
(二)前言語的交流
嬰兒在他們開口說話之前,已經習得了一些交流的技能。他們能夠通過哭叫、用手指向或僅僅注視某個感興趣的對象等引起並引導他人的注意,以此來傳遞信息,其中手勢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如果說嬰兒早期的手勢只是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或表達某些願望或請求的話,那麼十一個月左右的嬰兒的手勢開始具有了特定的交流含義。他們會舉起某個物體,讓成人觀看,或把物體給成人,以獲得成人的贊同或評論;他們還會用手勢將成人的注意力引向某一對象,同時產生某種發音,並交替注視成人和對象。
父母在嬰兒前言語交流經驗的積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最初的5~6個月里,父母常常用孩子氣的話語與嬰兒進行「對話」,對他們的反應(如微笑、發出咕咕聲)作出反應。6個月以後,父母提高了要求,他們把自己的話語變得更為復雜,更接近於成人語言,對嬰兒的反應也作出了更高的要求,曾②經只需要打一個嗝或發出咕咕聲就足夠,現在則可能要求咿呀語或甚至一個詞。這時候,成人與嬰兒的互動開始關注周邊的環境,成人的言語也更多地提到了周邊的客體。
三、言語的發展
(一)語音的發展
我國心理學研究者劉兆吉和史慧中曾先後對我國3~6歲幼兒聲母和韻母的發音進行了研究,得出幼兒語音發展的以下特點。
1.幼兒發音的正確率與年齡的增長成正比
有兩種原因可以解釋這一特點。(1)生理因素。隨著幼兒發音器官的進一步成熟,語音聽覺系統以及大腦機能的發展,幼兒的發音能力迅速增強。(2)詞彙的積累。現在不少心理學家認為,在語言發展的早期,幼兒是通過學習詞彙而不是個別、孤立的單音來學習語音的,他們必須掌握相當數量的主動詞彙後才建立他的語音系統。如果這一觀點成立的話,那麼幼兒期急速增加的大量詞彙對其語音的發展是大有幫助的。
此外,幼兒語音的正確率與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在跟隨成人及時發音時幼兒對不少音素的發音是正確的,然而當他們獨自背誦學會的材料時,不少原來能正確發音的音卻又變得不正確了(史慧中,1986)。在同一方言地區,城鄉幼兒發音的正確率有較大差異(劉兆吉,1978),這說明環境中的其他因素如教育條件、家庭環境等也會影響幼兒正確發音。
2.語音發展的飛躍期為3~4歲
幼兒的發音水平在3~4歲時進步最為明顯,在正確教育條件下,他們幾乎可以學會世界各民族語言的任何發音。此後發音就趨於穩定,趨向於方言話,在學習其他方言或外國語時,常會受到方言的影響而產生發音困難。
3.幼兒對聲母、韻母的掌握程度不同
4歲以後,城鄉的絕大部分幼兒都能基本發清普通話中的韻母,而對聲母的發音正確率稍低。大多數3歲的幼兒可以發清聲母,一部分幼兒發聲母的錯誤主要集中在zh、ch、sh、z、c、s等輔音上。研究者認為3歲的幼兒發輔音錯誤較多,主要是因為其生理上發育不夠成熟,不善於掌握發音部位與方法,故發輔音時分化不明顯,常介於兩個語音之間,如混淆zh和z、ch和c、sh和s等。
4.語音意識逐漸發展
幼兒語音意識明顯發展主要表現在他們對別人的發音很感興趣,喜歡糾正、評價別人的發音,還表現在很注意自己的發音。他們積極努力地練習不會發的音,倘若別人指出其發音的錯誤,他們會很不高興,對難發的音常常故意迴避或歪曲發音,甚至為自己申辯理由。
(二)詞彙的發展
詞彙是言語的基本構成單位,詞彙量越豐富就越容易表達思想,掌握的詞彙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會越深。因此,詞彙的發展是言語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幼兒詞彙的發展有如下特點。
1.詞彙數量逐漸增加
國內外有關研究材料表明,3~6歲幼兒的詞彙量是以逐年大幅度增長的趨勢發展著的;詞彙的增長率呈逐年遞減趨勢;幼兒期是詞彙量飛躍發展的時期。如史慧中等人(1986)在對幼兒詞彙的研究中發現,3歲的幼兒能掌握1 000個左右的詞彙,到了6歲時,他們的詞彙量增長到了3 500多個。
2.詞類范圍不斷擴大
隨著詞彙數量的增加,幼兒詞類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這主要體現在詞的類型和詞的內容兩方面。幼兒一般先掌握實詞,即意義比較具體的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副詞等,實詞中最先掌握名詞,其次是動詞,再次是形容詞和其他實詞;後掌握虛詞,即意義比較抽象的詞,一般不能單獨作為句子成分,包括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幼兒掌握虛詞不僅時間較晚,而且比例也很小,只佔詞彙總量的10%~20%
⑷ 幼兒各年齡段語言發展特點
各年齡段兒童語言發展特點
一個月:
一個月齡的寶寶可以發出細小的喉音,當媽媽與他談話時,他會注視著媽媽的面孔,停止啼哭。不過從表情上看來,他還沒有直接的注意能力,面部也沒有表情。
兩個月:
一般父母,特別是媽媽在寶寶說話時會不由自主地抬高音調,像唱歌一樣,而兩個月小寶寶的聽覺就特別習慣這樣的說話聲音,甚至當父母與他說話時,他還會努力用喉嚨發出聲音(如哎、啊、嗚、哦等)來做回應。當你在他的最佳視覺距離,看著他的眼睛說話,並且說的話非常生動時,你會發現,他也在努力地扭動全身,並試圖朝你吐舌頭。
三個月:
寶寶開始嘗試通過發出聲音來引起別人的注意,甚至還知道用不同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可以在發音是在母音中添加輔音,其中第一個輔音通常是「m」,接下來會有一些爆破音,所以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多給他示範咂舌頭的動作。此外,除了聲音語言,寶寶還會用肢體語言,比如高興時就搖擺身體,表達興奮。
四個月:
這個月齡的小寶寶在語言發育和情感交流上的進步是比較快的。他在高興時會笑,笑聲清脆悅耳,在有人跟他講話時會發出咯咯咕咕的聲音,好像在與對方對話。
五個月:
五個月的寶寶,不只會注意到大人說話的方式,還會注意到大人發出的每個音節。他開始能夠聽出母音和輔音,並注意把兩者結合成音節、詞彙,或句子的方式,開始用母語的許多節律和特徵牙牙學語。盡管在大人聽來他們是在胡言亂語,可實際上如果你仔細聽就會發現,他是會升高或降低語調的,就像是在發音或詢問問題一樣。
六個月:
隨著與外界接觸和與親人交流的頻率不斷增加,此時寶寶的發音慾望已經越來越強烈,他好像總想要說些什麼。而且他能說出來的,已經不再是單獨的母音和輔音,而是開始發出一些音節,當家長有意識地教他一些音節的發音,比如ba-ba 、ma-ma等,他甚至還能夠清晰地模仿並發出這些音節,雖然他還不知道這些音節的意義。此外,當家長多次重復某一個語言概念,並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的時候,寶寶會逐漸理解這些語言概念的含義,並建立起這一概念的信號反應,比如教他認識台燈一段時間後,你一說台燈,他就會來回找台燈。又比如你經常叫他的名字,當你喊他時,他會馬上抬頭或轉頭去看你,這些,正是建立語言信號的反應。
七個月:
這個月,寶寶開始主動模仿說話的聲音,當他學會一個音節的時候,會整天或連續幾天一直重復這個音節。同時他還能熟練地尋找聲源,聽懂不同的語氣、語調所代表的不同意義。現在,他對於父母的聲音反應更敏銳,並不斷嘗試和父母說話。這就要求父母要十分耐心地教他許多簡單的音節和詞彙,比如,走、冷、熱、小貓、小狗等。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理解你平日所說的話並逐漸說出越來越長,越來越復雜的詞語和句子。
八個月:
八個月的寶寶,可以笨拙地發出「媽媽」或「拜拜」等聲音,當他發現自己發出的這些聲音可以讓你很高興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說的話很有意義,從而不久之後開始利用「媽媽」的發音來召喚你或引起你的注意。當然,此時他更多的是在練習發音(他甚至會在學會把聲母和韻母連起來發之後,進入重復連續音節階段,比如ba-ba-ba,ma-ma-ma),並不是真正明白了「媽媽」的含義,並不能真正把「媽媽」這個詞和你聯系起來。但是只有有了這樣的基礎,後面他才能真真的喊出「爸爸媽媽」,並在想要和你交流的時候,說出這樣的稱謂。
⑸ 三歲幼兒語言發展有什麼特點
0—3歲是嬰兒生理和心理發展最迅速的階段,是兒童語言真正形成時期,也是兒童語言發展最迅速階段。
一、語音的發展
語音是口頭語言的物質載體,是發音器官發出的表達一定語言意義的聲音。
在兒童掌握語言之前,有一個較長的言語發生准備階段,稱為「前言語階段」,一般把從兒童出生到能夠說出第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詞之前的這一時期(0—1歲)劃為前言語階段;從兒童(2--3歲)開始進入正式的學說話階段,到講出第一批有真正意義的概括性的詞的時期,劃為言語發生階段,標志著兒童開始發生言語,又稱為言語發生階段;2—3歲是兒童基本掌握口語階段,這一階段將持續到入學前。
語音發生發展階段
1.非自控音階段(出生—20天):發音器官為語音的發生做好最基本的物質准備。
2.咕咕出聲階段(21天—5個月):聲音聽辨能力有較大發展,有大量的「玩弄」聲音的現象,有了最初的語音模仿和「對話」意識。
3.呀呀學語階段(6個月—1歲左右):連續發音的節奏感加強,發音的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出現許多類似語言的語調。這階段顯著的特徵是嬰兒模仿發音的能力大大提高。
4.學說話階段(1歲—1歲半):連續音節和類似詞的音節增多,能說出一些單詞,無意義的音節減少,這是一個由無意的音節過渡發展大詞音的過渡階段。
5.積極言語發展階段(1歲半—3歲):開始由單詞句、雙詞句向完整句發展,集中的無意義的發音現象消失,發音和發出的詞和句子整合在一起。但由於發音器官發育未成熟,會出現許多語音「錯誤」。
語音發展的特點
1.前言語感知能力的發展
前語言階段,感知語音的能力是兒童獲得語言的基礎。最近的研究表明,漢語兒童前言語階段的感知能力分成三種水平層次:
(1)辨音水平(0—4個月):學會分辨言語聲音和其他聲音的區別,獲得辨別不同話語聲音的感知能力。大約兩個月後,開始比較清楚地感知「語音學」意義上的單純的語音,能感知由發聲位置和方法變化造成的語音差別。
(2)辨調水平(4—10個月):能注意一句話或一段話的語調,從整塊語音的不同高音、音長變化中體會所感知的話語聲音的社會性意義,並且給予相應的具有社會**往作用的反饋。
(3)辨義水平(10—18個月):能將人們說話時語音表徵和語義表徵聯系起來,去分辨一定語音的語義內容。開始學習通過對聲、韻、調的整體感知來接受語言,為正式使用語言與人交往作好「理解在先」的准備。
2.前語言發音能力的發展
前語言發音是指嬰兒正式說話前的各種語音發聲,類似於說話之前的語音操練。
這個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1)單音發聲階段(0—4個月):會哭叫,還會調節哭叫的音長、音量和音高,用不同的哭聲表示不同的意思和需求。
(2)音節發聲階段(4—10個月):發音有了明顯的指向性,對成人的社會性刺激作出反應;另一方面發音中出現了許多輔音和母音的組合,從單音節過渡到重疊多音節。
(3)前詞語發聲階段(10—18個月):能發出一連串變化不同的輔音加母音的音節,發音有語言的感覺。
(4)特殊的「小兒語」發音階段(1—1歲半):有明顯的旋律和抑揚頓挫的音調變化。說話呈現特殊的「小兒語」式發音,常常表現出省略、替代、重疊等特殊的策略。
3.前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
(1)產生交際傾向(0—4個月):逐漸產生交際的傾向和興趣。約兩個月時,會用表情、動作或不同的聲音表達不同的情緒,表現出明顯的交際傾向。
(2)學習「交際」規則(4—10個月):對成人的話語逗弄給予語音應答,還出現與成人輪流「說」的傾向,前語言交際已有明顯的「社會性」成分。
(3)擴展交際功能(10—18個月):能夠通過一定語音和動作表情的組合,使語音產生具體的語言意義。這個時期的嬰兒有堅持表達個人意願的情況,開始創造相對固定的「交際信號」,能較好地理解語言的交際功能,能藉助前語言發音和體態行為與人交往,發展起真正的語言交際能力。
4.發音緊縮現象
1周歲以後,嬰兒出現發音緊縮現象,在前言語階段能發出的有的或沒有的語音都不能發出,無意義的連續音節大大減少,往往用動作和手勢示意,獨處時也停止了自發發音活動,出現一個短暫的相對沉默時期。
5.2—3歲兒童語音發展的特點
從1歲半開始,兒童發音器官逐漸成熟,語音逐漸穩定和規范,發不出的語音逐漸減少兒童集中的無意義發音現象已經消失。
二、詞彙的發展
一般而言,學前兒童只掌握基本的口語詞彙,他們對詞彙的掌握主要表現在詞彙數量的增加、詞類范圍的擴大,以及對詞義理解的確切和加深等方面。
特點:
1.從9個月開始真正理解語言。
2.1歲至1歲半階段:頭腦中關於詞和具體事物情景的聯系越來越多,能理解更多的詞和簡單的句子。理解和使用新詞常出現詞義泛化、詞義窄化、詞義特化現象。
3.1歲半至2歲階段:是兒童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兒童掌握詞彙的第一個關鍵時期。詞彙量的迅速增加,出現「詞語爆炸現象」。理解能力不斷提高,能擺脫具體情境制約理解詞語。
4.2歲至2歲半階段:詞彙迅速增長,對語言的理解力迅速增加,詞的泛化、窄化和特化現象明顯減少,對詞義的理解日益加深,詞的概括程度進一步提高。求知慾強烈,對新詞感興趣。
三、語法的發展
特點:
1.單詞句階段:是指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現在1歲—1歲半。單詞句所用的詞不是單獨和某種對象想聯系,而是和某種情境相聯系。
2.雙詞句階段:是由二個單片語成的不完整句,有時也由三個片語成,一般出現於1歲半到2歲。
3.能運用多種簡單句,出現復合句:2歲以後,簡單句增加。有時也出現復合句,但數量少,比例小。
4.句中含詞量增加: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說話所用的句子有延伸趨勢,句中含詞量增加。
5.疑問句增多:2歲左右,嬰兒開始使用疑問句,並呈迅速增長趨勢。
6.接尾策略:接尾策略是指嬰兒不管實際情況,只選用問句末尾的一些詞作答,主要發生在1歲半至2歲半,3歲左右這種語言現象消失。
7.抽象句子規則,進行系統整合:把一種新的語言現象納入原有的語言框架,力圖用原有的規則去解釋、同化,即對句子規則進行系統整合。
8.說話不流暢,表達常有「破句現象」:說多詞句的句子時,常有說話不流暢,結結巴巴的現象。對3歲孩子而言,這是正常的自然現象。
⑹ 0~6歲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0-3個月
接受性語言
0-3個月大的嬰兒學會在你說話時轉向你,並在聽到你的聲音時微笑。他們似乎能聽出你熟悉的聲音,如果他們哭了,就會因為你的聲音而安靜下來。三個月以下的小嬰兒也會停止活動,密切關注一個不熟悉的聲音。總之,不管聲音熟悉與否,他們通常會對安慰的語調做出反應。
表達性語言
當你出現在他的視線中時,他會對你微笑。他會重復相同的聲音,許多聲音和「咕咕」相似。他也會在不同的情況下(如飢餓或疼痛)發出不同的哭聲。
4-6個月
接受性語言
4-6個月大的嬰兒會對「不」這個詞做出反應。他們也會對你語調的變化以及你說話以外的聲音做出反應。例如,他們可以被玩具和其他發出聲音的物體吸引,享受音樂和節奏,並以一種感興趣或理解的方式尋找各種新聲音的來源,如鳥叫聲、手機鈴聲等。
表達性語言
當你和孩子玩的時候,或者當他開心地玩耍的時候,他就會發出「咯咯」的聲音。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會咿呀學語,有時候孩子聽起來好像在「說話」。這種「像說話一樣」的咿呀學語包括許多發音,如雙唇音「p」「b」「w」和「m」。
孩子能夠追隨你的視線,看你正在看的方向。而且在這個階段,他已經可以表達自己的意圖,並通過聲音或手勢告訴你他們想要什麼,或者想要你做什麼。他們可以發出非常「緊急」的聲音來激勵你採取行動。
7-12個月
接受性語言
這個時期,他聽到不同的聲源會跟著轉頭。當你對他說話時,他會很明顯地轉向你,並看著你的臉;當你向他做簡單的手指游戲(例如,「小手拍拍」)時,他會非常的興奮和快樂,渴望與你互動,並去抓你的手。
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他會認出熟悉的人或事物的名字(如「爸爸」「眼睛」「電話」「鑰匙」「車」),並開始以點頭、搖頭或者簡單的手勢回應要求(「把它給奶奶」)和問題(「再加點果汁?」)。
表達性語言
孩子咿呀學語的聲音變了,它包含更多的輔音,以及長母音和短母音。
孩子的第一句話(可能說得不太清楚)已經出現了!(例如,「媽媽」「狗」 「再見」「不」)
1-3歲是人的一生中言語發展最快的階段。
1-2歲
接受性語言
孩子能將物體與名稱對應起來
理解簡單的指示
喜歡聽簡單的故事
模仿語音
以音代物
詞彙量增加
進入雙詞句階段
使用代詞
詞彙量處於「爆發期」
清楚地說出簡單的句子
聽覺更敏銳
理解時空概念
日益能發較復雜的音
理解並說出更復雜的指示
常使用聯合復句進行表達
已能和人隨意交談
使用詞語的種類增加
語言清晰、有邏輯,能流利地講述故事
句子中詞彙種類增多
從陳述句到多種形式的句子
語言的連貫性增強
語言的邏輯性增強
現在,當你與孩子一起看書,當你說出書上圖片的名稱時,他們會指著書上相應的圖片。當你問他們一些身體部位(鼻子、眼睛、肚子)時,他們也會正確指出自己身體相應部位。
他們也可以遵循含有一個步驟的簡單指令和要求,例如,你說「舉手」的時候,他會把手舉起來;你讓他把球遞給你,他會把球遞給你;以及跟他說「不可以」的時候,他會停下正在做的事。當然,過一會,他有可能會再次做你不讓他做的事。
這一時期,孩子能理解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兔子在哪裡?」「誰喜歡米菲?」等。
孩子這一時期很喜歡聽簡單的故事,喜歡聽你唱有節奏感的歌或帶有韻律的童謠。在這個階段,他們喜歡反復聽相同的故事、韻律或做相同的游戲。
表達性語言
1歲時,孩子開口說話的積極性提高,常常自發地模仿聽到的音,其特點是:連續的音節增多,如a-ba-ba-ba-;近似詞的音節也增多,如bo-bu;不完整地模仿詞音,如成人說:「小汽車。」孩子只說:「車」或者「車——車」,成人說:「餅干。」孩子只說:「餅」或「干」,這種現象與孩子的言語聽覺與言語動覺之間尚未能協調活動有關。
以音代物是1歲半以前孩子說出詞彙的一個明顯特點,即常常以物體發出的形象的聲音來代替物體的名稱,如把汽車叫「笛笛」,把貓叫「喵喵」,把電話叫「嘟嘟」。這種聲音固然與成人常對幼兒以聲代物有關,但成人在交替使用聲音或者對孩子說話時,孩子能記住和使用的仍然是聲音,這是因為聲音是物體或活動的鮮明特徵,與孩子這一階段的具體形象思維有關,也就容易被記住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唇音、舌面音的掌握已經較好。但由於言語聽覺和言語動覺的協同活動還比較差,有一些音還發不好,如常常把舌根音中的「哥哥」說成「得得」。大部分孩子還發不好舌尖音,不是發錯音就是zh、ch、sh和z、c、s互相替代,如把「西紅柿」說成「西紅西」。
1歲之後,孩子進入「蹦詞」階段,每個月都在積累和說更多的單詞,而且這些單詞常常反映多種意思,即以字代詞,以詞代句。例如,當孩子說「球」字,表達的語義可能是「我要玩皮球」,也可能表達了「這是我的皮球」的意思,或者是要「媽媽拍皮球」等。孩子還會通過對事物命名(「大象」)或評論它的某個屬性(「大!」 「哇!」)來吸引你的注意力。
1歲半左右,孩子的積極詞彙(既理解又會用的詞)明顯增多,能說出的大部分是名詞,其次是動詞,以及個別的形容詞。
這個階段說出的詞有三個明顯的特徵:一是以詞代句,即明顯的單詞句特點。二是一詞多義,說出一個詞常常不只是代表一種對象,如孩子會用「毛毛」(或貓貓)代表所有帶毛的動物或毛皮做的東西。三是詞的泛指性,即一個詞代表許多事物,如孩子常用「餅餅」稱呼所有的食品。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語言,只有最熟悉他的人,結合當時的情境才能理解,與孩子不熟悉的人,對單詞句會像猜謎語一樣費解。到1歲半時,孩子的語言通常只有25%是可理解的。
對於孩子幼兒式的話,周圍的人不要學說,不要在對孩子講話時故意夾雜那些幼兒式的話,要簡潔、准確、規范、有邏輯的表達,豐富孩子的詞彙和句子,為之後孩子連貫、有邏輯地表達語言奠定基礎。
一般18個月左右的孩子能說出20-30個常用的單詞,21個月左右能說出100-150個單詞,到24個月已能說出300多個單詞,其中70%是名詞,其他各類詞彙中,如動詞、形容詞、數詞、代詞、副詞、嘆詞等,雖佔比例較小,但都出現在孩子的話語中了。其中,2歲時掌握的形容詞大多為描述物理特徵的形容詞,如「大」「小」。
1歲半以後,孩子進入雙詞句階段,逐漸用簡單句表達自己的意思,每一個詞開始代表一個明確的事物或動作,因此表達的意思遠比單詞句時清楚。這一階段,孩子開始把兩個詞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來表達語義。兩個詞的結合有著句子一樣的語音模式,兩個詞之間也有著明確的句法關系和語義關系。例如,「小鳥走」「汽車開」「媽媽抱」「爸爸上班」等。每個雙詞句都比較簡短,大部分在5個字以內。
這一時期,孩子的句子以陳述句為主(整個學前期都是以陳述句為主),但也開始說簡單的疑問句,他會問兩個字以上的問題,比如「哪兒的球?」「那是什麼?」。
21個月孩子的雙詞句有60個左右,到了24個月則有1000個左右。
孩子開始理解「我」和「你」的概念——盡管他可能並不總是把這些代詞用對。例如,他可能把爸爸稱為「他」,把自己當作「你」。這很正常,因為他還處於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的「自我中心階段」,還沒有完全區分「你我他」之間的關系。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遲早會搞清楚這些代詞的含義。
2-3歲
接受性語言
到現在為止,孩子會理解含有兩個步驟的指示,例如「把你的襪子放在籃子里」或「請把你的樂高積木拆了,放到樂高盒子里」,並理解一些對比鮮明的概念或含義,如熱/冷、停/走等。他會注意到電話鈴或門鈴響了,可能會指指點點或變得興奮,讓你回答,或試圖自己回答。
表達性語言
2-3歲是孩子詞彙量迅速增長的時期,他似乎對每件事都有一個詞。說話通常是兩個或三個詞長,家庭成員通常可以理解他們。一年當中可由掌握300個詞,猛增到800-1000個詞,詞的種類和每類詞所含的內容都擴大了許多。其中,2歲半時開始使用描述動作、味覺、溫度和機體覺的感覺詞,3歲時能使用描述人的外貌特徵、情感和個性品質的形容詞。句子中有修飾語的從2歲時的僅佔20%,上升到50%。
詞的泛化現象明顯減少,對詞義的理解也日益接近成人用詞的含義。詞的概括性程度提高,對有些詞(如樹、水果等)已能理解為代表一類事物的詞。
但是,對於過於抽象的詞,或者遠離孩子生活的詞,他理解和正確使用還比較困難。因此,當孩子詞彙貧乏時或詞義掌握不確切時,就會出現「造詞現象」。
他會問你問題,告訴你他身邊發生的事。在語言表達交流中,從1歲到3歲,孩子逐步從由使用單詞句向雙詞句以及多詞句、簡單復合句過渡。句子的含詞量達6-7個字。
研究發現,孩子到2歲時,父母應當能夠輕松理解孩子所說的話的50%—75%。孩子到3歲時,父母、其他成人應當能夠輕松理解孩子所說的話的75%-100%。
3-4歲
接受性語言
這一時期,孩子的聽覺更敏銳,能夠准確地指明聲音的方向,分清聲音的變化。例如,當你在另一個房間打電話時,他可以聽到你的聲音。這一階段,如果孩子有聽力障礙,會在很多方面體現出來。例如,讓孩子閉上眼睛,父母在一個角落搖鈴或拍手,他無法指出聲音來自何方,或者讓孩子聽音樂拍手,音樂聲音大重拍,聲音小輕拍,他也無法分辨出聲音的變化等。
孩子可能還不能告訴你時間,但他能理解一整天順序性時刻的大致概念(早上吃早飯,中午吃午飯,晚上吃晚飯)。2歲半之後才清楚上下概念,3歲往後清楚前後概念,而到5歲才能分清自己的左右手,直到7歲左右才可以分清站在他們對面的人的左右手。父母可以通過與孩子游戲、對話,引導孩子不斷理解並說出空間概念,將空間概念與語言對應起來,例如,「嘴巴在鼻子下方」「樂高積木在玩具架最下面」等。
表達性語言
由於發音器官逐漸成熟,孩子在發音方面的困難日益減少。2歲之後,孩子一般能准確發唇音,3歲以後,孩子才能逐漸發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等。
在4歲時,孩子應當能夠服從3-4步的指令,例如:「把書收好,刷牙,然後上床。」
孩子能夠運用聯合復句(如並列復句、遞進復句、選擇復句等)說出他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東西,提出諸如「我想晚飯吃餃子,並且我想上床前看《牙醫怕怕鱷魚怕怕》」之類的要求。孩子在4歲時還能理解並回答「誰在哪兒做什麼?」的問題。
3歲時,孩子講話時已能夠使用主語、動詞、形容詞、連詞等來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快4歲時,詞彙量增加到1600個左右,已能說出完整的句子,能和別人隨意交談,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聽得懂歸納性的語言。
到4歲時,孩子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他會談論發生在家裡以外的事情,如在幼兒園發生的事,和朋友去郊遊發生的有趣的經歷。他們的語言通常是流利的,除家庭以外的其他人也可以理解孩子說的大部分內容。但其語言表達仍具有情境性,常常會想到什麼說什麼,缺乏條理性和連貫性,聽話人要邊聽邊猜才明白。在游戲中遇到困難和疑惑時,會自言自語。
4-5歲
接受性語言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聽故事,可以回答簡單的問題。他能理解幾乎所有(在合理范圍內)在家裡或在幼兒園聽到的話。
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能准確地聽到聲音。
表達性語言
到5歲時,孩子說話清晰、流利,能使用偏正復句,使用關聯詞反映事物間因果、轉折、條件假設等關系。例如,「我們去了動物園,但我們必須早點回家,因為我的妹妹感覺不舒服」;「我想有一輛像派派那樣的玩具車,爸爸說他發了工資就給我買一輛」。
孩子很容易與成年人和同伴溝通。他還可以圍繞主題,使用「成人語法」(如轉折句、因果句、並列句),講述一個長而富有想像力的故事,這些「離奇的故事」有時甚至會嚇到他們自己!
5-6歲
接受性語言
5歲時,孩子能夠發清全部語音,聽懂一些較為復雜的句子,理解一段話的意思。能專注地傾聽別人講話,迅速掌握對方談話的主要內容,從中獲得有用的信息。
表達性語言
孩子的詞彙更加豐富,不僅掌握了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還常常使用副詞和連詞。6歲時,孩子的平均句長為8.39個詞(齊滬揚、陳昌,2004),句子中有修飾語的佔到91.3%
這一時期,孩子掌握的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逐漸增加。但是,這一時期仍然以陳述句為主,佔60%-70%,非陳述句中,疑問句佔15%,祈使句、感嘆句一般佔10%。這一時期,孩子對某些較為復雜的句型還不能完全理解,如雙重否定句。
孩子語言的連貫性增強,情境性減少,成人不再需要根據孩子的表情、動作等推測他的意思。6歲孩子連貫性言語佔49%,情境性語言佔51%。
他已經初步掌握語法結構,可以與成人自由地進行言語交流;開始產生內部言語(即獨白言語),並且能初步掌握書面言語。言語對行為的調節功能也比以前加強了,在行為方面帶有一定的自覺性和計劃性。
5歲以後,孩子已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了,而且能使用「因為」「為了」「結果」「要不然」等詞的因果句,以及使用「雖然」「但是」「然而」等詞的轉折句,表達事物間的邏輯關系。
6歲左右,孩子不僅可以完整、連貫地說話,還會表現得大膽、生動、有感情,並喜歡在講話過程中配合做肢體動作。
孩子能獨立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強烈的語言要求,樂於談論每一件事。孩子經常模仿大人的語氣講話,也樂於表演自己熟悉的故事,扮演角色游戲。
總的來說,孩子從出生到6歲,語言發展呈現如下規律
語音方面,孩子發音器官逐漸完善,逐步能 從發唇音過渡到發舌面音、舌根音、舌尖音,直至能清楚地發出全部語音。
理解方面,從理解簡單的含有一個步驟的指示向理解含有兩個步驟的指示過渡,直至理解較復雜的句子或一段話,並迅速提取一段話的主要意思。
句子方面,從單詞句向雙詞句以及多詞句、聯合復合、偏正復句過渡,從陳述句向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等多種形式的句子過渡,從無修飾句向有修飾句過渡。
口語表達方面,從表達物體可視的、外在的特徵向表達物體內在特徵過渡;從言語表達的情境性特點向連貫性、邏輯性過渡;從咿呀學語向完整講述故事過渡;從對話言語向獨白言語過渡;從模仿成人到獨立自主表達、自由交流過渡。
⑺ 3-6歲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一、3-6歲幼兒語言發展特點分析
幼兒對語言符號的學習是被動而不完整的過程。在語言交際環境中,當幼兒有交往需要時,他們會去探索記憶中需要使用到的詞彙或句子,常識性地進行表述,而這也是生活中常常聽到幼兒說錯話的原因。也由此可見,當幼兒需要表達而又缺乏必要的詞彙或語法時,交往就可能被中斷。因此,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促進幼兒的正常交流就得尤為重要。
從3-6歲幼兒語言發展來看,首先3-6歲幼兒的語言更具有個性特點。這在幼兒日常交往活動模仿語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選擇性和變通性就可見。應該說,幼兒的模仿能力是超乎想像的,他們甚至能說出看過一兩次的動畫片中的語言,甚至會跟著學習,但這個過程中3-6歲幼兒又會創造性地使用所學到的語言。如,幼兒接受了「如果」這一詞彙後,在生活中就會常常說「如果我怎麼樣?老師要怎麼樣?」等句子。其次,3-6歲幼兒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還表現出了一定的綜合能力。眾所周知,語言可按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當他們理解了某些語言所代表的含義後,就會試著「以此類推」。如,告訴他們香蕉、蘋果是水果後,他們就會問,「梨是水果嗎?」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幼兒在綜合語言的過程。最後,3-6歲幼兒的語言發展還表現出了循序漸進的過程,幼兒逐漸學會積累詞彙。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發展,3-6歲幼兒開始更加獨立地探索語言的成用並學著積累語言。這時幼兒在語言學習方面表現出較強的慾望,表達能力逐漸發展,如教師向幼兒講述一個故事後,幼兒就開始學著去重復,甚至補充一些新的情節,增加一些新的詞彙。
二、提高3-6歲幼兒語言能力的策略分析
1、開設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提供幼兒語言實踐的機會
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3-6歲的兒童,認識活動表現為具體性和形象性,他們不能夠離開實物來理解事物。這時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是為幼兒提供語言實踐的最佳時機。因為游戲始終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中幼兒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合作,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始終伴隨著游戲的進行。因此,游戲為幼兒提供了語言實踐的良好機會,是完善語言的最佳手段。3-6歲的幼兒尤其鍾愛游戲。游戲中的自言自語正是他們社會語言的基礎。針對這一特點,我精心為幼兒設計各種游戲活動。以語言為主的綜合活動是訓練幼兒語言發展的又一有效途徑。在活動中巧妙地把語言要求融人於有趣的情節之中,幼兒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強化語言訓練。這里強調的並不是幼兒語言的規范
⑻ 學前兒童語言學習有哪些重要特點
答:
(1)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主動建構的過程。首先,兒童在
與成人交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接觸到了語言環境,這個環境
為他們提供了種種語言模型,足以用來選擇。只有那些他們能
夠理解、能夠模仿的模型,才會被有意識地挑選上,並被不斷
地加以模仿和練習。其次,與此同時,兒童將語言模型稍加改
動,增添、減少或變換個別語言單位,作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
來。這種根據自己需要進行的創造性和變通式的模仿,正是兒
童主動參與語言構建的過程。此外,成人在與兒童交流時,一
定程度上考慮到了兒童對語言的接受和模仿,成人所提供的語
言模型也會受到兒童自身特點的影響。這就是兒童對語言環境
的反作用力。
(2)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是語言個性化的過程。每個兒童所
依託的語言環境都不一樣,既有的經驗和語言的積累使得兒童
在交往中帶有鮮明的個性印記。特定的語言習慣顯現其語言個
性,這種個性可以從語言使用的句式、詞彙、口頭禪甚至是語
調體現出來。除去語言表達的形式的個性化之外,語言內容同
樣呈現出個性色彩。不同的兒童在語言學習中表現出不同的特
點,他們對話題的偏好、句式的選擇都呈現明顯的個體差異。
在學習過程中的速度、效果,運用語言交際的積極性也各有不
同。
(3)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是語言綜合化的過程。語言本身是
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兒童在學習語言的時候,語音和語義是
必須結合在一起學習的,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往往就是他們認
識事物的過程。同時,語言的學習也和兒童在其他領域的學習
緊密聯系在一起,兒童的成長成熟通過語言的成長成熟表現出
來。
(4)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是循序漸進、逐步累積的過程。兒
童掌握語言,要掌握語音、詞彙、語法,並將其運用成熟,會
經歷從無到有、積少成多、逐步完善等過程。
⑼ 試述學前兒童語言學習有哪些重要特點
答: (1)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主動建構的過程。首先,兒童在 與成人交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接觸到了語言環境,這個環境 為他們提供了種種語言模型,足以用來選擇。只有那些他們能 夠理解、能夠模仿的模型,才會被有意識地挑選上,並被不斷 地加以模仿和練習。其次,與此同時,兒童將語言模型稍加改 動,增添、減少或變換個別語言單位,作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 來。這種根據自己需要進行的創造性和變通式的模仿,正是兒 童主動參與語言構建的過程。此外,成人在與兒童交流時,一 定程度上考慮到了兒童對語言的接受和模仿,成人所提供的語 言模型也會受到兒童自身特點的影響。這就是兒童對語言環境 的反作用力。
(2)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是語言個性化的過程。每個兒童所 依託的語言環境都不一樣,既有的經驗和語言的積累使得兒童 在交往中帶有鮮明的個性印記。特定的語言習慣顯現其語言個 性,這種個性可以從語言使用的句式、詞彙、口頭禪甚至是語 調體現出來。除去語言表達的形式的個性化之外,語言內容同 樣呈現出個性色彩。不同的兒童在語言學習中表現出不同的特 點,他們對話題的偏好、句式的選擇都呈現明顯的個體差異。 在學習過程中的速度、效果,運用語言交際的積極性也各有不 同。
(3)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是語言綜合化的過程。語言本身是 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兒童在學習語言的時候,語音和語義是 必須結合在一起學習的,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往往就是他們認 識事物的過程。同時,語言的學習也和兒童在其他領域的學習 緊密聯系在一起,兒童的成長成熟通過語言的成長成熟表現出 來。
(4)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是循序漸進、逐步累積的過程。兒 童掌握語言,要掌握語音、詞彙、語法,並將其運用成熟,會 經歷從無到有、積少成多、逐步完善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