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生長發育檢測指標有哪些簡答
擴展閱讀
動漫設計類是什麼專業 2024-11-17 23:13:02

兒童生長發育檢測指標有哪些簡答

發布時間: 2022-08-23 18:42:58

1. 寶寶生長發育指標包括哪些

最常用的生長發育指標有體重、身高、頭圍、胸圍。
(1)體重: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兒童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內臟的重量增加情況,是反映兒童生長發育最重要最靈敏的指標,它提示兒童營養狀況,尤其是近期的營養狀況。體重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營養、輔食添加、疾病等。0~3個月體重增長最快,一般月增長600~lOOOg,最少不低於600g;3~6個月,月增長600~800g;6~12個月平均月增長300g,1歲以後生長速度明顯降低,1—3歲平均每月增長150go-般6個月時的體重是出生時的2倍,1歲的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2歲為出生體重的4倍。
(2)身高:代表頭、脊柱、下肢長度的總和,是正確評估身體發育特徵.評價生長速度的根據,它反映的是長期營養狀況,短期內疾病和營養缺乏對身高的影響不大,受遺傳、種族、環境影響。3歲以內立位測量不準確,常取卧位量。因為立位測量值<卧位測量值。身高也是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平均第一年增長25cm,第二年增長1Ocm,第三年增長4~7.5cm,以後每年增長4~6cm,青春期出現第二次生長高峰,平均10-20cmo-般採用身高/體重(H/W)、年齡/體重(A/W)、年齡/身高(A/H)來綜合評價。
(3)頭圍:反映兒童腦發育和顱骨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出生時頭圍平均34cm.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歲時頭圍平均46cm,第二年增長2cm.第三年增長l~2cm,3歲時達到48。m,與成人差不多。腦發育在生後3年發育最快。囟門一般在1~1.5歲閉合.遲閉或早閉均要查找原因。
(4)胸圍:表示胸廓的容量及胸部骨骼、肌肉和脂肪的發育,反應身體形態與呼吸器官的發育情況,是11童生長發育的評價指標。出生時胸圍<頭圍,隨著月齡的增長,胸圍逐漸趕上頭圍,1歲時胸圍一頭圍。由於現在營養狀況好,有的嬰兒不到1歲胸圍與頭圍相等。影響胸圍的因素有營養、運動、疾病、胸廓的畸形。1歲以後胸圍的增長速度>頭圍,並逐漸超過頭圍。青春期迅速發育,向成人體型轉變。

2. 兒童體格發育指標是什麼

體重是判斷一個孩子體格發育是否正常的一項重要指標。體重為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組織及體液的量,是代表體格生長的,可以判斷出孩子的營養狀況。

正常小兒出生時平均體重為3.1~3.3千克。出生後第1周內由於哺乳量不足,水分喪失及排出胎糞,體重要暫時性下降3%~9%,這稱生理性體重下降,隨即迅速恢復和增長。

年齡越小,體重增長越快,出生後頭3個月每月增長700~800克及至1000克;4~6個月每月增長500~600克,故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長600~800克;6個月後體重增長減慢,下半年每月增長300~400克。一般3~5個月時體重可達出生時的2倍(6千克),1歲時達3倍(9千克),2歲時達4倍(12千克),2歲後到11~12歲前每年體重穩步增長約2千克。進入青春期時體重猛增,每年可達4~5千克,約持續2~3年。故小兒體重增長速度有兩個高峰,即出生後6個月內和青春期。一般男孩較同齡女孩為重,但女孩青春期發育較早,故10~13歲女孩常較男孩為重,待男孩進入青春早期後(12~15歲)又可超過女孩。為便於日常應用,可按下列公式粗略計算小兒體重:

1~6個月: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X0.6(千克);7~12個月: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X0.5(千克);2歲~12歲:體重(千克)=年齡X0(千克)+8(千克),如4歲小兒體重是4X0+8=16(千克)。

正常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體重存在個體差異,一般波動在10%左右。判斷某一兒童的生長狀況,需連續定期監測其體重才比較確切,發現體重增長過多或不足,均應查尋原因,盡快解決,使其恢復正常。

3. 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評價指標有哪些

1、身長

身長是衡量骨骼發育的重要指標。足月正常新生兒的平均身長為50厘米(一般男孩子略大於女孩)。第一年末,身長的增加約為出生時的50%,即25厘米,滿1歲時,身長可達75厘米;第二年,約增10厘米;第三年,約增7厘米。以後每年約增4—6厘米。

1歲以後到l2歲的平均身長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身長(厘米)=年齡×5+80。

2、體重

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應兒童的營養狀況和骨骼、肌肉、器官等的發育情況。正常新生兒的體重約為3200克(男孩子一般稍大於女孩)。多數新生兒在出生2—3天內,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此後體重迅速增加。前3個月每個月增加1000克,第4—6個月平均每月增加600—700克,後半年每月約增加300克。

影響兒童身長體重的因素很多,如種族、遺傳、喂養方式、生活條件和疾病等。應當指出2—3歲以後的小兒身長、體重個體間差異很大,不能因個子小就視為異常,應全面檢查後再做評價。

3、頭圍

3歲以前的頭圍可以反映腦和顱骨的發育情況。新生兒的平均頭圍約為34厘米,2歲時約為48厘米,8歲時約51厘米。生後第一年是頭圍增長最快的一年。由於嬰兒的顱骨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邊緣尚未連接起來,有些地方僅由結締組織膜相連,這些部分就是囟門。

嬰兒有前囟和後囟,前囟在12—18個月閉合,後囟在2—4個月閉合。早閉多見於小頭畸形,晚閉多見於佝僂病、呆小病和腦積水。前囟飽滿見於顱內壓增高者,是腦炎、腦膜炎的重要體征,囟門凹陷,常見於脫水或極度消瘦的兒童。

4、胸圍

胸圍的大小可以表示胸廓、肋骨、胸肌、背肌、皮下脂肪及肺的發育情況。新生兒的胸圍平均為32厘米,比頭圍小2厘米,1歲時46厘米,2歲時49厘米,以後從2歲到7歲每年約遞增1厘米。從第6個月開始,胸圍和頭圍逐漸接近;到12—18個月時,是胸圍和頭圍大小的交叉期。

頭、胸圍交叉時間的遲早與兒童的營養狀況有關,營養好,交叉時間較早;反之,則較晚。

5、坐高

坐高(sitting height,M23)是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直距離。即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

馬氏軀干腿長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是探討腿身比最可靠和最具有參照價值的量化指標,為研究兒童生長發育的腿身比奠定了基礎。

4. 兒童生長發育評估常用指標包括

寶寶生長的指標,主要包括骨骼的發育,牙齒的發育,生殖系統的發育,神經系統的發育,感知感覺的發育,運動系統的發育,語言的發育,心理活動的發展。每個系統的發育都有其不同的特點。
生長和發育是兒童不同於成人的重要特點。生長是指兒童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可有相應的測量值來表示其量的變化。。
常用的監測生長發育指標有體重、身高、頭圍。
1.體重:是反映兒童生長發育最重要、最靈敏的指標,它提示兒童營養狀況,尤其是近期的營養狀況。0~3個月齡時體重增長速度最快,一般月增長達到600~1000g,最少不低於600g,3~6個月,月增長則有600~800g,6~12個月平均月增長300g,過了1歲以後生長速度就會明顯降低,1歲的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2歲為出生體重的4倍。
2.身高:是正確評估身體發育特徵.評價生長速度的根據,它反映的是長期營養狀況,身高也是寶寶出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平均第一年增長25cm,第二年增長1icm,第三年增長4~7.5cm,以後每年增長4~6cm。
3.頭圍:反映兒童腦發育和顱骨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出生時頭圍平均34cm.出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1歲時頭圍平均46cm,第二年增長2cm。
家長要及時關注寶寶的各項指標,如遇到不正常的指標及時就醫。

5. 幼兒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有哪些各有什麼意義

新手媽媽很多斗會覺得,自己家孩子是不是長的有點慢,或者是怎麼總覺得自己孩子比別人的矮一點,那麼,今天,就來一起學習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主要指標和測量吧。

1、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主要指標

(1)形態指標

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態指標為身高和體重

(2)生理功能指標

常用的有握力和背肌力,為骨骼肌肉系統的基本指標,肺活量為呼吸系統的基本指標,脈搏和血壓,為心血管系統的基本指標。

2、測量時間

一歲以內的嬰兒每三個月一次

1-3歲的嬰幼兒每年2次

一般每半年為嬰幼兒測量一次身高,每隔1-3個月測量一次體重。

3、測量方法

(1)體重

正常嬰兒出生時評論體重3kg,前半年平均每月增加700-800g,後半年平均每月增加250g,一歲時約為9kg,2歲到青春前期平均每年增加2kg,至青春前期又出現體重迅速增加。

一歲以內:

0-6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月齡*0.7

7-12個月體重(kg)=6+月齡*0.25

1-10歲體重(kg)=2*年齡(足歲)+7(或8)

(2)身高

新生兒出生時身長平均50cm,第一年增長最快增加25cm,一歲時達到75cm,第二年平均增長10cm,到青春期前,平均每年增長5-7cm。進去青春期後出現第二次身高快速增長,一年內男孩子可增加9-10cm,女孩子為8-9cm。

2-10歲身高的推算:身高cm=(年齡*7)+70cm

3歲以內,躺著測量,3歲以後站著測量。

(3)頭圍

頭圍大小間接反應了顱骨及腦的發育。出生後2年頭圍增加迅速,新生兒頭圍平均34cm,6個月時平均42cm,1歲時約為46cm,2歲時約為48cm,以後頭圍增加速度放緩,5歲時頭圍52cm(成人54cm)。頭圍過小,為頭小畸形,頭圍過大,則可能為腦積水或其他疾病。

測量方法:測量者位於嬰幼兒的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在嬰幼兒右側眉弓上緣,軟尺從右向後頸枕骨粗隆,繞過左眉弓上緣回至零點,讀數但0.1cm。

(4)胸圍

胸圍代表肺,胸廓及胸部肌肉的發育。新生兒胸圍32cm,一般在12-18個月時胸圍與頭圍相接近。2歲以後,胸圍大於頭圍。1歲內如果營養狀況良好,胸圍可以超過頭圍。

(5)上臂圍

反應上臂肌肉,皮下脂肪,骨骼發育的綜合測量,間接地反映嬰幼兒的營養狀況。

1歲以內臂圍增加迅速,1-5歲間增加1-2cm,5歲以下兒童,臂圍超過13.5為營養好,12.5-13-5為營養中等,小於12.5為營養不良。

6. 幼兒體格發育評價標准

兒童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
一、發育是連續的,有階段性的過程
嬰兒期是第一個生長高峰;青春期出現第二個生長高峰。
二、各系統器官生長發育不平衡
人體各器官系統的發育順序遵循一定規律,神經系統發育較早,腦在生後兩年發育較快——神經系統發育先快後慢;淋巴系統在兒童期迅速生長,於青春前期達高峰,以後逐漸下降(慢-快-慢);生殖系統發育較晚——先慢後快。其他系統如心、肝、腎、肌肉的發育基本與體格生長發育相平衡。
三、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
生長發育遵循一定的規律,比如說運動發育為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出生後運動發育的規律是:先抬頭(2個月)、後抬胸,再會坐(6個月)、7月翻身、8月爬;9月站、123歲走跳跑。(2月抬頭6月坐,7月翻身8月爬,9月會站成正果,123歲走跳跑。)
四、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
在一定范圍內受遺傳、環境的影響,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的生長「軌道」不會完全相同。
2孩子體格發育評價的三個方面
(1)發育水平:對體重、身高、頭圍、胸圍、上臂圍等進行橫斷面測定評價,就是將孩子在某一階段時間的某一項體格生長發育指標測量值與正常參考人群值相比較。此比值就是孩子的發育水平(它一般可分為上、中上、中、中下、下五個等級)。如果孩子的某一指標大於或者小於正常人群測量參考值的最高或者最低標准,父母就應該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和醫生一起尋找原因,以便進行合理的干預治療。
(2)生長速度:每次對小兒的體重或者身長測量後,要進行動態縱向觀察(比如生長監測),看其每月生長發育是否正常。這種連續縱向的測量觀察,可以跟隨孩子的自己生長軌跡,及時發現生長偏離(增長過快、過慢或者不增長)情況,早期採取干預措施。
(3)勻稱程度:對小兒體重、身長等各項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評估,比如:醫生通過對小兒的坐高/身高比值進行評估,可以看出小兒下肢的發育是否正常,以此評價孩子的身材發育是否勻稱。用孩子的體重(kg)/身高(Cm2)即KAUP指數,來評價孩子是否太胖或者太瘦等。
3兒童生長發育標准
一、體重 體重是反映兒童生長發育的最重要也是最靈敏的指標。因為體重反映兒童的營養狀況,尤其是近期的營養狀況。體重可以受多種因素如:營養、輔食添加、疾病等的影響。體重在出生頭3個月增長最快,一般為月增長600~1000克,最好不低於600克。3~6個月次之,一般月增長60 0~800克。6~12個月平均每個月增長300克。1歲後兒童生長速度明顯減慢,1~3歲兒童平均每個月體重增長150克。1歲後兒童的體重可用下列公式計算:體重(kg)=年齡(歲)?+7(或8)
二、身長 身長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但它反映的是長期營養狀況,短期內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營養、疾病等)對身長影響不明顯。它主要受遺傳、種族和環境的影響較為明顯。身長的增加同體重一樣,也是在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平均年增長25厘米。第二年平均增長10厘米,第三年平均增長4~7.5厘米。 幼兒期兒童的體型由嬰兒期的肥墩型向瘦長型轉變。這期間軀干稍長些,下肢稍短些。幼兒期後,四肢的增長逐漸快於軀乾的增長。一歲以後平均身長的公式為:身長(cm)=年齡(歲)? +80(cm)。兒童的身長與體重都可以用國際衛生組織的標准來評價。
4一個月寶寶的體格發育
體格發育
體重 此時的嬰兒體格生長速度非常快,比出生時重了700-1000克。剛滿月時體重約為4公斤(4000克),快到兩個月時增加到5公斤(5000克)。
身長 比出生時增加2-3厘米,男嬰平均為56.95厘米,女嬰平均為56厘米。
頭圍 男嬰為38.2厘米,女嬰為37.47厘米。
胸圍 男嬰為38厘米,女嬰為37.32厘米。
神經精神發育
運動機能 俯卧時能將下巴抬起片刻,頭會轉向一側;覺醒時,顯得十分活躍,會慢慢地轉動頭部,伸胳膊,蹬腿,身體有些伸展運動,能蠕動身體。
視覺 嬰兒能注視片刻離他20-30厘米處的物體和母親的臉。
觸覺 有物體碰觸他的手心時他會抓住(稱之為握持反射)。
聽覺 聽到母親的心跳聲會安靜下來。近旁約10-15厘米處的響聲會引起孩子的警覺,頭會轉向聲源。能區別人的語言聲和非語言響聲,以及不同的語音。母親和嬰兒說話,他能注視母臉片刻,出現反射性微笑,會發出「咿咿」「啊啊」的聲音。

7. 評價孩子生長發育的指標有哪些

一般評價孩子生長發育的指標包括:身高、體重、頭圍、胸圍、坐高、視力、色覺、聽力、皮下脂肪、牙齒、血壓、肺活量和握力等。 這些指標都可以用一定的尺度和方法來衡量,並從測得的數據判斷小兒生長發育是否符合一般規律,並發現個體差異,從而進一步研究和找出差異的因素,以不斷提高小兒的健康狀況。

8. 兒童生長發育標準是什麼有哪些相關的知識呢

人的生長發育是指從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過程。生長和發育是兒童不同於成人的重要特點。生長是指兒童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可有相應的測量值來表示其的量的變化;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器官的分化與功能成熟。生長和發育兩者緊密相關,生長是發育的物質基礎,生長的量的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體器官、系統的成熟狀況。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兒童生長發育的相關知識吧。

一、兒童生長發育指標

懷孕期間的胎兒,整體的發育狀況取決於母體懷孕期間的營養狀態;孩子出生後,則是依賴食物所提供的營養作為發育的基礎,因此,喂養寶寶一定要滿足嬰幼兒期每日所需的熱量及各種營養素。

維生素:維生素雖不能供給能量,但對維持寶寶生長發育,並對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如缺乏會造成以下症狀。

維生素A:寶寶若缺乏維生素A易導致皮膚乾燥、毛發枯黃,在日常飲食中,動物肝臟、蛋黃和橙色蔬果中維生素A的含量最多。

維生素B族:缺乏維生素B族會使寶寶口角發炎,並導致生長發育遲緩,一般在谷類、堅果、豆類、蛋黃及瘦肉中維生素B族含量最多。

維生素D:維生素D能健全寶寶的骨骼和牙齒發育,食物中魚肝油、豬肝、蛋黃及奶類中含量最多。由於食物中的鈣和磷可經紫外線照射合成維生素D,因此偶爾讓寶寶曬曬太陽,也可促進鈣、磷的吸收。

維生素K:維生素K缺乏會引起寶寶牙齦出血導致食慾不振。綠葉蔬菜及動物肝臟、魚類中所含的維生素K含量較高,維生素K也可以由腸道細菌合成。

蛋白質:蛋白質是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嬰幼兒生長發育和組織修復,更離不開蛋白質。魚、肉、海鮮等都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在植物中以大豆含量最多,如果能讓寶寶同時攝取幾種不同的蛋白質,可提高營養價值,達到互補的作用。

脂肪:脂肪的作用除了能提供熱能,有保暖作用,還可以保護內臟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嬰幼兒成長發育的重要物質,尤其對腦部發育十分重要,以及維持寶寶的皮膚健康。植物油中所含的必需脂肪酸較動物性油脂高。

糖類:糖類是能量的最佳來源,且是抗體製造及細胞結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若供給量不足,就會動用到脂肪或者蛋白質,使生長發育受到影響,較小的嬰兒由於肝糖量儲存較少,因此需要攝取較多的澱粉類食物以供給足夠的能量。

水:水是維持生命的必須物質,人體若喪失水分達20%以上,就會危及生命。而嬰兒比成年人更需要多喝水,如以寶寶體重來算,每日攝入的水量更不可以少於60ml/Kg,否則就會發生 脫水。

纖維質:食物纖維又成為六大營養素以外的「第七營養素」,可增加飽足感,防止便秘,但由於不好吞咽,必須咀嚼才能消化,所以能加強寶寶的牙齒和下顎發育,含食物纖維最多的是蔬果類食物。

礦物質:礦物質包括多種常量元素和鐵、鋅、銅等41種微量元素,是人體本身無法合成,必須靠食物中攝取的。

鈣:寶寶長期缺鈣可引起佝僂病,食物中含鈣最多的是蝦米、奶類及豆製品等,綠葉蔬菜含鈣量也很豐富。

鐵:缺鐵會引起寶寶貧血及多動症,含鐵量最多的是肝、蛋黃、瘦肉、綠葉蔬菜等。

鋅:缺鋅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引起口腔潰瘍,使寶寶產生厭食症或貧血。含鋅最多的食物是牡蠣,其次是魚及牛、羊肉。

銅:缺銅會引起寶寶貧血和大腦皮質萎縮,影響生長發育與智力發展。食物中含銅最多的是肝臟、肉類、魚類和花生、核桃、豆類。

碘:缺碘會使寶寶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和甲狀腺腫大。食物中以紫菜、海帶含碘最多。

9. 評價生長發育的指標有哪些各有什麼意義

一般評價孩子生長發育的指標包括:身高、體重、頭圍、胸圍、坐高、視力、色覺、聽力、皮下脂肪、牙齒、血壓、肺活量和握力等。

這些指標都可以用一定的尺度和方法來衡量,並從測得的數據判斷小兒生長發育是否符合一般規律,並發現個體差異,從而進一步研究和找出差異的因素,以不斷提高小兒的健康狀況。

(9)兒童生長發育檢測指標有哪些簡答擴展閱讀:

營養是保證小兒正常生長發育、身心健康的物質基礎。兒童期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高於成人,這是因為必須滿足兩個要求,即生長發育與活動的需要,尤其是嬰幼兒期生長發育最為迅速,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因此必須給以重視。

小兒從斷奶後,就需要做到平衡膳食,盡量多吃各種食物,以保證對熱能與營養素的需要以及保持營養素之間的平衡,不致因營養素的缺乏造成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因此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偏食和亂吃零食非常重要。

另外除了使孩子保持良好的食慾外,還要培養孩子有規律的生活,睡眠要充足,應該經常參加戶外活動,這樣就能有利於防止疾病,促進攝入的營養消化吸收而使兒童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