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上好語訓課
一、要培養學生「說」的習慣,不要過多「正音」
培養學生「說」的習慣,提高他們口語表達的能力,這是我們聾校語言訓練的指導思想,也是我們語言訓練的目標。我們語言訓練的目標不是把這些有聽力障礙的孩子培養成可以利用口語進行正常溝通的人,我們也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確定這樣的目標主要是我們的訓練對象所決定的,從生理上來看,他們已經過了最佳的訓練期(5歲以前是黃金訓練期);從基礎來看,他們的基礎一定不會是很出色的,因為那些訓練得比較好的孩子都去隨班就讀了。所以來我們這里的要麼是年齡大,沒有經過正規訓練,要麼是聽力比較差,訓練效果不是很好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他們「說」的習慣。因為只有他們養成了「說」的習慣,也就是用口語表達的習慣,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才可能提高。要養成「說」的習慣,激發他們「說」的興趣就是很重要的了,而過多的無謂的「正音」只會使他們覺得自己說的不好,逐步的喪失「說」的勇氣和興趣。很難想像一個沒有「說」的勇氣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會得到提高。而我們現在看到最多的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反復的給孩子「正音」。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正音」是需要的,但要適可而止,不要做過多的、無謂的「正音」,特別對於一些膽小的、對口語沒有信心的孩子更不能過多的「正音」,否則只能適得其反。二、要因材施教,不要「一視同仁」
上面已經分析過了,聾校的孩子層次比較多,根據我六年對83個一年級學生的統計來看,其中經過正規語言訓練的孩子有29個,在普通幼兒園學習過的孩子有34個,第一次進入校園的孩子有20個。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這樣的學生結構對於語言訓練課的要求是比較高的。經過正規訓練的孩子需要學習新的知識,而在普通幼兒園讀書的孩子要有適應聾校語言訓練的過程,從未進行過正規教育的孩子可以說是一張白紙。這就要求我們要因材施教,教學方法要多樣,教學內容上也要有所側重。在感情上「一視同仁」,但訓練方法和內容上要有所不同。比如聾校語言訓練教材第一冊第一課,就應該重點照顧那些第一次進入校園的孩子,只要他們能專心聽就可以了;對於其他的兩類孩子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能夠模仿並且分辨不同動物的聲音。三、要語言簡練,不要有過多的干擾詞彙
語言簡練是對教師的要求,對從事聾教育的教師,語言簡練應該是基本的要求,對於從事聾教育語言訓練的教師,語言簡練就更重要了。有的語言訓練教師教學方法很新穎,很能吸引學生,課堂氣氛也很好,但就是教學效果不好,很多學生不知老師說什麼。比如,聾校語言訓練教材第一冊第十課,是學習馬路上的交通設施、交通規則和交通工具,其中有摩托車、自行車、轎車等16個詞語。這課的中心是讓我們的孩子明白交通設施和交通工具的名稱。教師在講的時候,只需要指著圖直接介紹「轎車」、「摩托車」、「自行車」就可以了,學生很容易記住,而且很多學生可能不用上課就已經明白了。有一次,我聽一位老師的課,這位教師可能想多教一些知識給學生,就說:「大家看,這輛紅色的車子,上面坐著一個戴頭盔的人,這輛車和自行車很象,但是電動的,叫摩托車。」說了那麼多,學生根本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結果問學生,「這是什麼車?」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紅車」、「電車」、「頭盔車」等等。其實問題就出在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干擾詞彙太多。學生本身聽的能力不行,主要是聽看結合,只要稍微一走神,就不明白了。所以,我們要抓住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是認識交通工具,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介紹那麼多知識,學生也理解不了。四、要多讓學生參與,不要只聽(看)不做
聾校總共六冊語言訓練教材,雖然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有一點還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可以讓學生參與表演的東西比較多。比如第四冊,一共十六課,一共有五十多個生活情景可以表演的,我們要多利用情景會話內容進行教學。聾生的模仿能力很強,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望和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他們的這個特點,進行情景教學。當然,情景教學要求我們教師要先作好設計,最好可以准備一些道具,讓學生有新鮮感,再准備一些獎品,激發他們表演的慾望。我們很多老師這方面都做的很好,但也有少部分教師嫌准備道具麻煩,不願意進行情景教學,那麼教學效果一定不會很好。所以,我們要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採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要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不要讓他們只是作為看客,而是讓他們成為參與者,這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會提高,學習效果才會好。五、要多讓學生說,不要只是讀
我國的教育歷來重視「讀」的作用,例如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等,都體現了「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語言訓練課就更是應該體現「讀」的重要性了。我經常看到有些老師在「讀」上下足了工夫:既有全班讀也有個別讀,既有男女生比賽也有前後排競爭,既有分角色讀也有老師領讀……我覺得凡是能想到的讀的方法和形式,老師都想到了,可是結果呢?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很好,可是到了課外,同樣的事情,不會用口語來說,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太注重讀了,把學生的思維都讀死了,沒有讓學生去「說」。我們應該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進行教學,不要只是死讀書。不要太注重句式是否完整、用詞是否精確等等,而應該多讓學生去「說」,這樣才有實用性。六、要多讓學生問,不要只是回答
我們語言訓練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學會溝通,學會用語言來表達。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問學生:「你幾歲了?」學生回答:「我八歲了」。老師再問學生:「你讀幾年級?」學生回答:「我讀二年級」等等。然後老師就會說,看這個小孩說的多好。可是這樣的孩子到了校外,依然無法和別人溝通,為什麼呢?我認為是我們的老師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溝通。溝通是相互的,要能夠有問有答才是會溝通,才是真正的會說話。我們在平時的語言訓練中要鼓勵學生多問,特別是一些情景教學中要多問,否則學生就成了回答問題的機器。這樣的教學永遠不可能達到溝通的目的。七、要多種溝通方式結合,不要盲目禁止使用手語或書面語
我們有很多的語言訓練老師視手語如猛虎,認為手語和口語勢不兩立,學習了手語肯定不可能學會口語。這樣的觀點是片面的,是偏激的。我們的孩子聽力不是很好,年齡偏大,他們在語文、數學等課堂教學中,必須結合手語和書面語來進行教學,否則學生理解不了。我們語言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說的習慣,提高溝通的能力。我們如果堅持不切實際的口語教學,學生對你說的根本就不能理解,如何掌握?如何學會知識?所以,我們應該堅持口語、手勢語(特別是一些自然手勢語)、書面語結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學會與人溝通的本領。八、要善於使用助聽設備,不要把設備做擺設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經濟的發展,現在各個聾校都配備了語言訓練設備,學生助聽器的佩戴率也在逐年上升,甚至有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每個班級都配備了語言訓練設備。既然有了這些設備,我們教師就應該使用這些設備,而且應該善於使用,掌握使用設備的技巧,讓這些助聽設備為聾生服務,為我們的語言訓練教學服務。但有一些教師嫌麻煩,平時上課的時候不使用助聽設備,只有當有人聽課或領導檢查的時候才用,把助聽設備當作擺設,充門面用的,很不應該。
⑵ 語訓課主要教什麼
語訓課主要從聽、說、寫、讀等方面,對兒童進行全方位的語言訓練,既引導兒童學習口語,又引導他們學習書面語言的一種教學過程。幼兒園的語訓,即幼兒的語言訓練。
3~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針對不同的年齡段,通過有趣的童話和益智游戲,從感知、觀察、邏輯、思維等方面著手,讓幼兒在游戲中手腦並用,從而達到啟發幼兒大腦多方位全方面發展的目的。
⑶ 自閉症個訓課怎麼上
自閉症的個訓課建議報一個培訓機構,推薦選擇【大米和小米機構】,該機構擁有專業的管理和專家團隊。針對孤獨症人群的社交障礙和干預康復困境,大米和小米還集結了一個跨孤獨症兒童康復、互聯網、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多學科團隊。
自閉症個訓課的訓練法:
1、興趣接納用心溝通,要尋找語言訓練的入口,首先要讓孤獨症兒童,從心裡接受主訓教師,為此訓練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孤獨症兒童的興趣,設法與其溝通感情,獲得他們的信任。
2、游戲訓練互動模仿,對於完全無語言發音的孤獨症兒童,語言訓練的第一步就是要幫助他們,動作模仿,為發單音做准備,跑步動作模仿,呼吸訓練類。
3、音樂,陶冶是動靜結合,孤獨症兒童由於缺乏溝通技能,而長期處於自我封閉狀態,而音樂恰恰能考驗人的性情,誘發人的動力。
想要了解更多有關自閉症的相關信息,推薦咨詢大米和小米。大米和小米的RICE體系倡導以社交為核心,為中高功能的孤獨症兒童提供自然康復場景,能有效提升兒童社會融合、學校生活適應等方面的能力,便於後期更好地融入學校生活和學習;同時,針對兒童的能力、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的不同,在干預目標、內容上採取差異化干預,干預方法多元化實施,得到廣大家庭的好評。
⑷ 腦癱患兒做康復訓練該怎麼做
腦癱(CP)作為一種運動性傷殘,主要影響兒童生長發育,也很影響心理社會和情緒成熟。上學可出現許多特殊的困難,工作的訓練、就業和融入成人社會也面臨挑戰。CP患兒將增加損傷的危險和易於患病,在保健、康復和教育方面都將有大量經濟負擔。平均壽命也明顯縮短。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因此,我們應尋找減少CP發生率,減輕其嚴重性的解決辦法。預防是首選的。CP的兩個主要伴隨情況是窒息和早產。預防窒息和早產並使之得到最優的處理以減少腦損傷,這對減少腦癱發生有重要意義。
早期診斷
腦癱是一種在出生後1個月內發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行為異常或感知覺障礙等,並需要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及正常小兒一過性的發育落後。
腦癱病兒存在以下4方面異常:運動發育落後;肌張力和姿勢異常;主動運動減少和/或出現異常運動;反射異常。
但是腦癱徵象可延遲出現和復雜的發育性質使早期確診腦癱有一定的困難。腦癱兒童在新生兒時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由於伸肌張力過高,可使嬰兒在俯卧位能提早抬頭,下肢張力過高,5~6月前,表現為拉孩子坐位時,髖和膝關節伸展而站立起來,這時期正常兒只能拉到坐位。腦癱是一種運動功能異常,是一種殘疾。作為腦癱的運動功能異常沒有定量標准,沒有早期能確定診斷的徵象、影像學或實驗室試驗。腦癱總是一個探測性診斷,因為肯定的證據是間接的,只是按某時期的行為和發育為依據。
腦癱雖然是一種非進行性疾病,但它的性質是發展的,必需看作和生長中的嬰兒變化有關,應看到病變靜止性和發展動態變化的雙重特徵。運動異常在嬰兒期出現較晚。當神經通路變得有功能時表現出來,如上肢癱要等手的功能出現時才表現。神經選擇性生長發育的過程,使運動缺陷出現不同速度和順序。只有當受損神經系統成熟時出現異常運動特徵。如痙攣性腦癱證據可能到7~9個月時才能看到。高膽紅素腦病嬰兒一個月後出現肌張力低下,正常反射保持1年,運動發育延遲,直到1~2歲逐漸從低張力變為強直,然後伴有手足徐動樣運動。共濟失調一般在30個月到3歲以後才表現出來。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可導致激惹、喂養困難和睡眠障礙,這些發現可能和以後真正的運動感覺障礙有關,也可能是一時性神經缺陷。
由於腦癱早期干預更有效,不能等到出現痙攣性足、張力障礙的姿勢或共濟失調的步態才作診斷和開始治療。又不能過早的沒有足夠依據的診斷腦癱,以免對家長帶來精神上和物質上沉重負擔。必需用發育的方法作為診斷的基礎,要求兒科醫生、婦幼保健人員有寬厚的生理和病理知識,熟悉兒童運動和智能發育方面的規律,才能盡可能早的認識發育異常,並使用適當的方法直接有效的糾正神經系統的各種缺陷。
發育診斷方法及步驟
1、發育歷史:主訴;家庭及遺傳史,如妊娠,臨產/分娩,圍產/新生兒;發育指標,何時出現微笑、俯卧抬頭、手抓握、坐、爬和站立等;其他發育特徵,社會交往、生活自理和情緒;既往史,特別是驚厥、頭痛和行為異常等;
2、發育性體格檢查:頭圍大小、異常體征、對環境反應、各感覺器官功能活動情況和行為特點。
3.發育性神經檢查:包括一般性觀察;一般運動(GMs)質量,GMs有兩種類型:(1)扭動運動(Writhing Movement) 從孕9周至生後第8周;不安定運動(Fidgety Movement) 足月後6~9周開始到生後20周。GMs質量的改變是腦功能障礙的可靠指針。預測2歲預後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敏感性 94.5%(從早產、足月到第3個月);特異性 早期較低,逐漸增加 足月~3個月,達82%~100%;肌張力運動行為型包括原始運動型即原始反射;姿勢運動型即姿勢反射;感覺:觸摸、疼痛;顱神經;小腦功能;張力障礙,運動徵象,上神經元,下神經元。
4、 發育篩查:如NBNA,Ameil-Tison 和CDCC等等
5、實驗室評價:有選擇性 血尿常規、血清鉛、 TORCH 篩查、甲狀腺功能、PKU、尿液氨基酸篩查、CT、MRI 等,有抽風者做EEG。
6、診斷: 發育延遲,當發現有懷疑指標,但不能確診為腦癱者,最好告知父母孩子有發育延遲,使家長在思想上加以重視。這個初步診斷為進一步處理打下基礎。告知家長要定期來門診,以便監察變化,建議進一步的診斷和實驗室檢查;指導家長如何照看發育延遲的孩子;開始干預,指導家長如何促進嬰兒神經系統正常發育,糾正和克服發育延遲的徵象。必須強調腦癱確診應在1歲以後。但是如果有窒息和早產等高危因素。在3~4個月內有GMs肯定異常,肌張力不正常,原始反射延遲消失,姿勢運動出現延遲或不完全。即使在明顯腦癱徵象出現以前,早期可以做出可能是腦癱的診斷。利用這種連續的發育評價步驟能在生後頭幾個月內為診斷腦癱提供系統的基礎。隨中樞神經系統生長發育,必然會看到腦癱固定的運動病變。這是一個動力過程,至少從出生即刻開始,在早期非常輕的病例運動徵象也可消失。只有當一系列運動發育障礙出現後才考慮為腦癱。腦癱特殊型的確定也常和年齡一致,如9~10個月不能形成拇食指捏取,這可能是偏癱上肢異常的第一個指征。當孩子成長才能做出腦癱特殊類型、受累的程度和范圍的診斷。
一、什麼是小兒腦癱
小兒腦癱是小兒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如感染、出血、外傷等原因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從而導致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患兒表現為智力不足及聽覺、視覺、觸覺、語言功能障礙、牙齒發育障礙等表現。嚴重者伴有癲癇、肢體抽搐。
二、小兒腦癱病因。主要是因為先天後天因素導致大腦運動功能失靈造成的。
1、先天性原因。大多是由先天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先天畸形、遺傳缺陷、子宮內感染、先兆流產、母體接觸毒性物質、放射線損害、妊娠高血壓等以及分娩時困難,引起胎兒窒息或顱內出血,出生後不呼吸,腦缺氧時間較長所致。
2、後天性原因。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顱內血腫、敗血症導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張、外傷等導致腦缺氧引起的的後遺症。
三、小兒腦癱的病理。
1、腦部中樞腦神經的損害,是指脊髓前角細胞以上部位的神經系統損害所致的癱瘓。這有區別於任何脊髓前角細胞及以下部位的損害所致的癱瘓,如脊髓灰質炎、坐骨神經損傷等所致的肢體癱瘓均不屬於腦性癱瘓。
2、發育性損害,是指腦組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到的損傷。指各種原因作用於未成熟的正在生長發育中的腦組織上,而不是作用在已發育成熟的腦組織上。這有區別於成年人的某些顱內疾患引起肢體運動障礙。
3、非進行性損傷,即病情以不在向前發展為特點,區別於腦炎、腦瘤等疾病,但是對那些進行性不明顯,或進展緩慢的脫髓鞘疾病、先天性疾病,與腦癱也是難鑒別的。
四、小兒腦癱症狀
腦癱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階段:.開始1—6個月為第一階段,患兒常表現為肌肉無力,抬頭困難,坐不住,哺喂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手指及大腿等各關節都過度背屆,當然也站不穩,患兒表現得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後仰等。運動發育落後。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卧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2.半年到兩年為第二階段。患兒表現為運動發育遲緩,比同齡兒童明顯落後,抬頭、翻身、坐立困難。病兒的肢體很少動作,特別是下肢更為明顯,常表現為偏癱、雙側癱、四肢癱等。由於自主運動困難,動作僵硬,不協調,常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
3、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臨床症狀分型。
1)痙攣型:此型是臨床中最常見的類型,病變主要在錐體束。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被動運動阻力增高,有折刀樣痙攣,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線。
2)隨意運動型:病變主要在錐體外系,以不隨意運動為特徵。表現為緊張興奮時,不自主運動增多,安靜時減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響肢體遠端,一般上肢重於下肢,站。坐不穩,關節活動過度。累及顏面則出現擠眉弄眼、口齒不清、流涎等表現。
3)共濟失調型:此型較少見。通常表現肌張力過低,動作不協調,走路時搖晃不定,平衡性差,伴智力低下,取物時出現意向性震顫。
4)混合型:即具上述類型兩種或兩種以上特點者,如痙攣型伴不隨意運動型,常為錐體系和錐體外系或小腦均受損引起。
5)其他類型:較少見,如肌力低下型是以肌張力低下為主;強直型表現為運動阻力明顯增高,呈鉛管樣強直。
4、根據運動障礙涉及部位的臨床分型。單肢癱:單個肢體受累;偏癱:一側肢體及軀干受累;三肢癱:三個肢體受累;四肢癱:四肢及軀干均受累;雙癱:四肢均受累,雙上肢及軀干較輕,雙下肢受累較重。
五、小兒腦癱診斷檢查。根據臨床表現和病史,結合輔助檢查,一般可作出診斷。
1、一般檢查。一般體檢以外,應注重有無淺表淋巴結腫大,及具體神經系統檢查,並結合病史而有所側重。
2、X射線頭顱平片,可提供顱壓增高及定位的證據。
3、超聲波檢查:中線波向健側移位。B超斷層顯像能看到佔位病變位置的大小。
4、CT、MRI掃描:可掃描出各層次具體的內部結構和腦組織的不同圖像,有病變處密度增高。
5、放射性同位素腦掃描,可見同位素濃集現象。
6、腦電圖檢查:對幕上腫瘤的定位陽性率高,病變區皮層出現慢波。
7、血管造影:可作定位以定性診斷。
8、腦室造影:對位於中線、腦室內性命及顱後窗的腫瘤適用。
五、小兒腦癱治療方法。
早診斷、早治療、早訓練,是小兒腦癱治療的關鍵。包括以下方面:
1、現代醫學治療。包括手術、矯形器、光電聲療法、.語言交流訓練等。其中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簡稱SPR手術)是治療痙攣性腦癱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義大利一名外科醫生創立並很快在全世界推廣。因為大腦皮質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後,不能控制下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某些神經纖維是造成肌張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術就是運用現代電生理技術和顯微外科技術尋找出並切除這些神經纖維,令過分活躍的反射弧回復穩定,改善痙攣。成功率大約在 50-80%。手術後還要進行康復訓練和肌力平衡協調訓練。該手術的適應症是年齡 5-7歲,單純性痙攣性腦癱,智力基本正常,肌張力 3 級以上,有一定的控制運動能力,同時沒有肌張力低下、手足徐動、共濟失調、肌肉攣縮等情況。目前在北京宣武醫院等多家醫院開展了此項手術。
2、中醫治療。包括針灸、按摩、中葯等。
3、肢體康復治療。
目前認為小兒腦癱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如頭部控制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軀乾和下肢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等;恢復期治療對於腦癱患者來講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變肢體麻木障礙、改善肌張力和關節活動障礙等症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逐漸恢復部分肢體運動。尤其是在恢復肢體運動障礙方面更為顯得突出。
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煉」,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在對腦癱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更快的恢復患兒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4、葯物治療。口服或注射有關葯物:腦神經營養葯、肌肉鬆弛葯、活血葯等。服葯除了要注意時間、次數外,尚須注意方法。在明確診斷之前,最好不要隨便用葯。症狀往往是疾病診斷的依據之一,隨便用葯會掩蓋症狀,造成診斷困難,甚至誤診。
=望採納=
⑸ 腦癱兒童怎麼訓練
腦癱又稱腦性癱瘓.指出生前到生後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疾病,病變部位在大腦常累計四肢.是先天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臨床綜合征
腦癱治療:
1、手術治療
對於嚴重的關節攣縮、畸形可予以恰當的手術矯治。常見的有腱膜松解術, 選擇性周圍神經部分切斷術, hoke跟腱腱滑動延長術, 股直肌遠端轉移術等。
2、葯物治療
(1)本症的治療無 治方法,葯物也是輔助治療作用,主要有腦活素、胞二磷膽鹼, a型肉毒毒素, 腦苷肌肽, 巴氯芬、安定等。
(2)及時治療合並症。對有視聽障礙者及時矯正,有語言障礙者進行語言訓練,智力低下者進行特殊教育,有癲癇發作者應積極用葯物控制發作。
3、康復治療
(1)以糾正運動障礙和異常姿勢、恢復正常運動發育為主,應採用理療、體療、手術療法等多種措施進行矯治和訓練。
(2)對於運動異常應採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療。常用方法有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技能訓練、體療、理療等。按摩、針灸、推拿等也能促進症狀的改善。
(3)全面關心患兒,注意生活護理及營養保證。
(4)功能和智力訓練: 以鮑氏提出的「0~3歲早期干預大綱」為指導, 針對疾病損傷造成的不同功能障礙, 制定不同的診療方案, 進行感知、視聽、語言、記憶和動作訓練, 結合嬰兒操綜合治療。
(5)運動療法: 減重步態訓練、bobath法、bojta法、上田療法、 作業療法、平衡功能訓練、感覺統合治療、文體療法等。
⑹ 自閉症兒童的閱讀課怎麼上
一般而言,在制訂個別矯治計劃時,教師一定要對一般兒童的能力和學習過程有充分了解,對自閉症的人際關系、社會性行為、語言溝通等能力的缺陷有所認識,才能根據這些知識編訂自閉症個別教學方案。茲舉二例說明如下:促進語言發展,需要基本的學習語言的能力,而大部分自閉症兒童這方面的能力顯然不足,因此教育策略就是直接教他能力可及的溝通方法,若實在缺乏口語的能力,那麼就要考慮教其它的,如手勢或溝通板等溝通方法。促進語言發展需要透過交談來學習詞彙及其應用。可是自閉症兒童在這方面卻表現不理人、不主動,別人和他溝通時缺乏反應,因此在教育策略上,一方面要促進社會性行為的發展,使其不會那麼被動並促進人際關系的互動,一方面有計劃地安排人際互動讓他學習交談。促進語言發展需要在社交場合用語言溝通,可是自閉症兒童即使有語言也不大會在社交場合適當地表達出來。教育策略則要事先教他不會的社交語言,然後安排實習的機會。若已經有語言但不會在適當的情境使用,我們就要提示誘導他表達出合於情境的語言,並給予增強,使正確使用的語言增加。當然在教育策略上,從一開始就要強調實用語言的教育,如此才能使他們所學的詞彙雖不多,但均有實用的價值而能保存下去。實驗發現鷹架式教學技巧,可以有效促進有語言者敘述和回答的能力。
從以上的說明可以了解自閉症的教育矯治是相當個別化的。就整體教育體系而言,到底自閉症學童應在何種情境學習才恰當呢?臨床資料顯示,學齡前經過矯治的兒童,約有20%可在普通班學習,無可否認的,他們仍有或多或少自閉症的缺陷及過份行為,可能幹擾一般同學的學習,對沒經驗的老師構成負擔,可是如從融合教學、回歸主流及自閉症兒童的需要而言,讓這些能力好的學生在普通班透過適當的輔導,他可以從同學處學到正常語言溝通的技巧,學習正常的人際關系,使他更加正常。依筆者追蹤研究發現,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大都能謀得工作,自食其力,是教育的最佳回報。30%自閉症兒童其能力無法完全適應普通班,需要部分時段接受資源教室的協助。還有50%自閉症學童,其能力難以全時或部分時段在普通班而需要在自閉症兒童特殊班、啟智班、啟智學校就讀,對這一部份的學童,其能力較差,常無語言,因此其教育矯治目標應以自我照顧及促進個人生存能力為主。
自閉症的特殊教育,即使在先進國家也在不斷實驗摸索,我們目前則在起步階段,還要更多實征研究及實驗教學,以發展最適合自己社區的教育模式。
⑺ 自閉症兒童第一節個訓課都上這什麼
自閉症兒童的第一節個訓課,可以先與孩子建立關系,和孩子一起玩一些玩教具,與孩子相互熟悉,在玩玩具過程中對孩子的基本能力有一些簡單了解,也便於制定教學計劃。
⑻ 如何對腦癱孩子進行語言訓練
一、控制全身的異常動作
腦癱兒童因肌張力異常,所以身體動作,姿勢很難控制自如。強肌張力型腦癱兒童常因一些小動作而引起全身的動作異常,很難恰當的分離動作,例如他們在一開始練習發音時,常常會引起面部表情異常甚至回全身抽動,導致呼吸,發音受到影響,使聲音變的短促,模糊不清.低肌張力型腦癱兒童往往低著頭,彎著背,這樣他們的口腔無法充分的打開,胸腔也處於受壓迫的狀態,這樣就很難再談發音技巧了.因此腦癱兒童全身狀態能得到有效控制是語言訓練的前提和基礎。
為了有效地控制異常姿勢,必須從頭,頸,肩等大的運動肌體開始訓練,逐漸向下頜,口唇,舌等精細運動過渡。在進行訓練前,必須先消除腦癱兒童的心理不安,尤其是強肌張力型腦癱兒童,否則效果不明顯。
二、構音器官訓練
由於口腔肌張力異常和全身異常動作,使得腦癱兒童不能靈活的控制構音器官、口唇,舌等,嚴重影響發聲,因此應該特別加強構音器官的訓練.口腔動作的訓練,應從進食功能開始訓練,利用吃東西的方式來訓練腦癱兒童正確的吸吮,咀嚼和吞咽技巧,由此來增加對下頜、口唇、舌的控制能力.具體的方法如下:
l、呼吸訓練:吹羽毛,吹風車,吹玩具喇叭,吹哨子,吹氣球等。練習的器具要由小到大,由輕到重。
2、舌的訓練:利用兒童喜歡吃的棒棒糖,冰淇淋等,讓他們用舌頭添著吃,這樣可以訓練舌頭靈活伸縮,增加面部肌肉和舌的運動機能.同時教師還可以自編一些舌體操,以此來訓練學生。
3、吸吮訓練:先用粗短的管子吸盛在杯子里的並且是孩子愛喝的飲料,學生很容易吸到;然後再用細長的管子吸盛在瓶子里的飲料,使訓練難度逐漸加大。採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很快的使學生的呼吸能力加強。
4、咀嚼訓練:咀嚼動作需要口腔內所有的構音器官參與,這是訓練構音器官最原始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給學生難嚼的食物練習,如紅薯條等。
三、發音訓練
進行發生訓練時要摒棄先練聲母、韻母再練詞語、句子的傳統方法,應先從擬聲詞和較常用的詞語入手,如爸爸,媽媽等。
在訓練時要有正確的姿勢,提供正常的肌張力,同時要使呼吸深而緩慢。先利用游戲或歌唱方式練習,使腦癱兒童能鬆弛神經,把肌張力調整的最佳狀態。發聲訓練最好從擬聲詞開始,因為擬聲詞有趣並且容易發音,選擇周圍環境中最常聽到的聲音來練習,如汽車聲,小狗叫聲等,再逐漸練習詞語,短語和句子.在練習句子時最好選擇歌詞較為簡單的兒童歌曲,使他們邊唱邊練,在歡樂的氛圍中愉快地練習。
四、語言溝通訓練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溝通,提高腦癱兒童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是語言訓練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復雜的。需要做大量的准備工作,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家庭在腦癱兒童語言訓練中的重要作用。因為家庭是腦癱兒童生活的環境,是語言實踐的最佳訓練場所。家庭里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參與這一訓練過程,不僅可以一對一的進行個別化教學,而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但學校要給予家長必要的指導,具體的操作方法是:
⑼ 自閉症兒童一天課程安排
沒有固定排課的。課程的內容,頻率是基於小朋友的接受能力
⑽ 語言發育遲緩的小孩一般要上什麼課程
孩子發育遲緩的原因很多,家長如果發現兒童存在語言發育遲緩的症狀,應及時找專業的醫生進行全面的檢查。經過仔細的病史問診、查體,進行智力、語言評估,以全面了解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和程度,必要時需要進一步進行聽力檢查、腦部CT、MRI,腦電圖或其他血液學的檢查,來查明病因。診斷清楚後,再根據孩子具體的情況,由醫生進一步制定治療方案,促進患兒語言能力的進步。同時還可咨詢專業的語言矯正機構,進行針對性的語言矯正恢復訓練,以此加強矯正效果。對於孩子在語言發育方面出現的異常情況,做到及早地發現和干預,可以對語言矯正的效果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