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對聾啞殘疾兒童進行康復訓練
你好,這個要看情況的,聾啞分先天和後天,成都顧`連指出-這個成功率還是很高的,對聾啞兒童的治療,可用其殘余聽力,進行助聽器唇讀語音康復訓練,或進聾啞學校學習。 應盡早接受人工耳蝸的植入,再經常進行康復訓練,可獲得較好的康復效果。
㈡ 如何擬定智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計劃
街道(鄉鎮)殘聯協同訓練機構專業員深入社區家庭篩選診斷明確、康復潛力、家配合7歲部18歲非校智力殘疾童作訓練象並組織安排其進入承擔任務殘疾康復服務機構訓練象進行功能評估制定別化康復訓練計劃實施運、知、認知、言語、自理社適應能力訓練並按評估標准訓練象康復訓練效逐進行初、期末期評估建立康復訓練檔案認真填寫訓練紀錄並妥善保管特殊教育校、童福利院、殘健融合幼園等機構康復訓練需求智力殘疾童進行系統康復訓練並建立別化康復訓練檔案社區家庭街道(鄉鎮)殘聯組織特教師、婦幼保健醫利用附近特殊教育、醫療等面員設備設施確定訓練象進行運、言語、知、、自理社適應等面針性早期康復訓練並指導家展家庭康復建立社區康復訓練檔案
㈢ 如何申請殘疾人康復治療
康復服務項目: 經篩查具有適應指征的白內障患者、假肢、助聽器、助視器殘疾人,填寫《浙江省殘疾人康復工程、嘉興市扶殘助殘民生工程申請表》、《浙江省殘疾人康復工程、嘉興市扶殘助殘民生工程服務記錄表》各1份;0-6周歲聾兒、腦癱、智力、視力、孤獨症的殘疾兒童需要康復訓練的,填寫《浙江省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申請表》、《浙江省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服務記錄表》各1份;對有輔助器具需求的殘疾人填寫《桐鄉市殘聯輔助器具服務申請表》.2.辦理程序: 由本人或家屬向村(社區)提出申請,村(社區)、鎮(街道)殘聯審核蓋章報批市殘聯;3.市殘聯審批。
㈣ 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項目
法律分析:包括以減輕功能障礙、改善功能狀況、增強生活自理和社會參與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手術、輔助器具配置和康復訓練等。
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二、制度內容
(一)救助對象。
救助對象為符合條件的0—6歲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等殘疾兒童和孤獨症兒童。包括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殘疾兒童和兒童福利機構收留撫養的殘疾兒童;殘疾孤兒、納入特困人員供養范圍的殘疾兒童;其他經濟困難家庭的殘疾兒童。其他經濟困難家庭的具體認定辦法,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有條件的地區,可擴大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年齡范圍,也可放寬對救助對象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
(二)救助內容和標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確定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基本服務項目和內容,包括以減輕功能障礙、改善功能狀況、增強生活自理和社會參與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手術、輔助器具配置和康復訓練等。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據本地財力狀況、保障對象數量、殘疾類別等,分類確定康復救助基本服務項目的經費保障標准,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三)工作流程。
申請。殘疾兒童監護人向殘疾兒童戶籍所在地(居住證發放地)縣級殘聯組織提出申請。監護人也可委託他人、社會組織、社會救助經辦機構等代為申請。
審核。對於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殘疾兒童和兒童福利機構收留撫養的殘疾兒童的救助申請,以及殘疾孤兒、納入特困人員供養范圍的殘疾兒童的救助申請,由縣級殘聯組織與民政、扶貧部門進行相關信息比對後作出決定;其他經濟困難家庭的殘疾兒童的救助申請的審核程序,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規定。
救助。經審核符合條件的,由殘疾兒童監護人自主選擇定點康復機構接受康復服務。必要時,由地級以上地方殘聯組織和衛生健康等部門指定的醫療、康復機構做進一步診斷、康復需求評估。定點康復機構由縣級以上地方殘聯組織會同衛生健康、教育、民政等部門按照公開擇優原則選擇確定。
結算。在定點康復機構接受康復服務發生的費用,經縣級殘聯組織審核後,由同級財政部門與定點康復機構直接結算,結算周期由縣級殘聯組織商同級財政部門確定。經縣級殘聯組織審核同意在非定點康復機構接受康復服務發生的費用,由縣級殘聯組織商同級財政部門明確結算辦法。
(四)經費保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將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資金納入政府預算。中央財政對各地給予適當補助。
㈤ 誰知道如何進行智力殘疾兒童早期康復訓練
街道(鄉鎮)殘聯協同訓練機構專業人員,深入社區和家庭,篩選診斷明確、有康復潛力、家長配合的7歲以下和部分18歲以下非在校智力殘疾兒童作為訓練對象,並組織安排其進入承擔任務的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對訓練對象進行功能評估,制定個別化的康復訓練計劃,實施運動、感知、認知、言語、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並按評估標准對訓練對象的康復訓練效果逐次進行初次、中期和末期評估,建立康復訓練檔案,認真填寫訓練紀錄,並妥善保管。特殊教育學校、兒童福利院、殘健融合的幼兒園等機構,對有康復訓練需求的智力殘疾兒童進行系統康復訓練,並建立個別化的康復訓練檔案。在社區家庭,街道(鄉鎮)殘聯組織特教老師、婦幼保健醫生,利用附近特殊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人員和設備設施,對確定的訓練對象進行運動、言語、感知、活動、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有針對性的早期康復訓練,並指導家長開展家庭康復。建立社區康復訓練檔案。
㈥ 誰知道智力殘疾兒童早期康復訓練的基本原則和內容有哪些
智力殘疾兒童早期康復訓練的基本原則包括:(1)
趣味性原則。要求康復人員了解智力殘疾兒童的心理特點,調動智力殘疾兒童的興趣,寓教於樂,創造一個和諧、愉快的訓練環境,以利於兒童的主動參與和全面發展。
(2)動態性原則。強調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以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每一名智力殘疾兒童,採取相應的措施,主動地適應這種變化。
(3)生活化原則。日常生活中的訓練往往能發揮最好的效果,把康復訓練融入日常生活活動,充分調動智力殘疾兒童的各項感覺功能(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4)個別化原則。
智力殘疾兒童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必須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安排不同的訓練內容,採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共同制定適合智力殘疾兒童個性發展的最佳方案。
(5)融合原則。融合原則強調
在為智力殘疾兒童提供個別化的、專門的康復服務的同時,要為他們提供一個融合的環境,使他們能夠盡早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環境,為將來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6)小步子、多重復原則。智力殘疾兒童的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應堅持循序漸進、重復練習、綜合
訓練的原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7)充分發揮潛能原則。要注意發現智力殘疾兒童身上潛在的優勢,充分利用積極的方面加強訓練,幫助他們揚長補短。
智力殘疾兒童早期康復訓練的內容包括:(1)感知能力:主要是訓練視、聽、嗅、味、觸覺、平衡覺和動覺。
(2)認知能力:主要是學習認識常見的物體、分辨常見的關系、形成簡單的數字概念和基本的時間概念等。
(3)運動能力:包括大運動人類活動的基本動作和技巧性動作和精細運動抓握、翻揭、搓揉、折疊等手眼協調能力。
(4)語言交往能力:包括語言的表達能力(說或寫)以及語言的理解能力(聽或讀);(5)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進食、盥洗、穿著、排便、睡眠等的基本能力;(6)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包括學會適應所處的社會環境、學會與人相處,從參與日常生活活動逐步過渡到參與社會活動,直至適應社會。
㈦ 家庭教育學 家庭中發現兒童智力殘疾的方法有哪些
智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基本要素
1.智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的內容。智力殘疾的教育康復主要包括六個領域,它們是運動能力、感知能力、認知能力、語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包括兒童全面發展的各個方面,要按照這些方面為智力殘疾兒童提供全面的康復訓練,促進他們的發展與功能改善。
2.制定個別化訓練計劃。為了使康復訓練能夠系統有效地進行,應該針對每個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適合該兒童的個別化訓練計劃。制定這一計劃的步驟是:首先根據六個領域中的訓練目標,對照兒童的具體狀況進行觀察,了解兒童的現有水平,確定最適合該兒童需要的訓練目標,列入個別化訓練計劃,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兒童進行康復訓練。
3.智力殘疾兒童實施康復訓練。可以在學校機構或家庭里進行。這里主要介紹在社區和家庭中進行的康復訓練:
情境訓練:在家庭生活的自然情境中進行訓練是家庭康復中最重要的方式,效果好,方法簡單。情境訓練的關鍵是將個別化訓練計劃中的目標分配到生活自然情境中。如將生活自理的訓練目標分配到起床、就餐和如廁的各個生活情境中,家長可以在這些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訓練兒童學會生活。
智力殘疾兒童親子活動:父母與孩子每天進行多次(每次30分鍾左右)訓練活動。活動的關鍵是結合孩子和父母的興趣以及生活環境(生活場景),針對個別化計劃中的目標來設計適合自己孩子的活動。
社區與家庭中一般採取簡單易行的方式進行訓練:第一,用口頭提示或講解的方式指導孩子做;第二,如果孩子不會,可以採用給孩子示範的方法,做一遍給孩子看,然後再讓他做;第三,如果還不會,採用手把手(接觸身體)的方法,部分地協助他做,直到孩子得到最少量、最需要的協助來做成這件事。在社區和家庭訓練中應該採用「最少協助原則」,不宜過多地幫助或替代孩子做。
4.評估。智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始終伴隨著評估。目前採用最多、最容易做的方法,就是依據活動的獨立程度,評估訓練效果。評估的標准分為四級:第一級,自己獨立完成,給最高分,3分。第二級,口頭協助完成,給2分。第三級,身體協助完成,給1分。第四級,完全由他人代替完成,記0分。每一個教學目標在訓練前有一次評估,在訓練後又有一次評估,通過比較訓練前後的分數,從中看出訓練的效果。還可將分數做成一個記錄冊,每一段時間(3個月或6個月)整理一次,能夠清楚地看出康復訓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