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觀察與指導幼兒的行為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應通過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的觀察,獲得大量具體、真實的信息,理解和評價幼兒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制定、調整並實施教學計劃,最終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這樣一來,學會科學地觀察幼兒,就成為每個幼兒教師都必須掌握的教育技能。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科學觀察的方法,使觀察的過程得不到完善,從而影響了觀察的質量。有鑒於此,筆者擬結合實際,談談幼兒教師應該怎樣科學觀察幼兒。
一、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無論什麼樣的觀察活動都可以讓觀察者獲取大量的信息,但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獲取的信息,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觀察者首先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就因為沒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角度,而使其「客觀描述」籠統、簡單,致使觀察活動流於形式,失去意義。例如,某教師對一位新生晨間入園適應情況進行觀察,觀察記錄中僅有一句「xx走到門口,抱著媽媽說不願上幼兒園」。可以說這是一次意義不大的觀察,教師無法通過這次觀察尋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新生在入園時都有哭鬧現象,不同幼兒有不同的表現,教師只有通過對幼兒哭鬧持續時間、父母處理方法、幼兒情緒變北過程等細節的觀察,才能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尋找切實有效的新生入園教育策略。
二、重視對幼兒操作過程的觀察
在觀察幼兒的操作活動時,很多教師常常重結果、輕過程。如某教師這樣記錄:「xx到美工組玩了一會兒,什麼也沒畫出來,就到別的組去了。」這位教師只注意了操作結果,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否有興趣、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卻忽略了,而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師受到啟發,並促使教師進一步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促進該幼兒在現有水平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幼兒操作活動過程的觀察。
三、提出遞進性要求,深入觀察幼兒
在連續性個案觀察中,有些教師受觀察主題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時發現新問題或針對幼兒發展情況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師在第一次觀察時,發現某幼兒洗手方法不正確,便實施了相應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觀察時,她就將注意力放在證實已經實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兒是否已經學會正確洗手上了。看到預期目標已經達到,觀察活動也就終止了。這種停留在原有目標層次的觀察很難使觀察活動層層遞進,深入進行。
四、注重觀察記錄的客觀性
教師所做的觀察記錄應該是對幼兒活動情況的真實而客觀的反映。在實際工作中,老師們應避免以下兩種不當的表現。
表現之—:從有些教師的觀察記錄中,我們發現他們持續觀察的時間較短,沒有將幼兒放在一個完整的情境中進行了解,教師往往只抓住幼兒說的幾句話或幾個動作就結束了觀察。用這種不夠到位的觀察來指導教育行為,難免帶有主觀性。
表現之二:有些教師記錄的觀察內容並非親眼所見,而是根據其他幼兒反映的情況記錄的,這就很難保證真實、客觀、全面,教師據此分析孩子的發展情況也不一定與實際相符。
五、提高對觀察結果分析的有效性
對觀察結果的分析是教師開展新的教育活動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據,因此,要求做到客觀、有效。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在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進:
表現之一:分析與觀察內容不吻合,如觀察的是某個孩子的行為,分析的卻是某一類孩子的行為,這樣以點代面,欠客觀。
表現之二:分析觀察內容時,習慣於以靜止的觀點來看待幼兒發展中的問題,在觀察分析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句子:「該幼兒一向比較膽小、怯懦」「這個孩子一直比較霸道、不講禮貌」。教師簡單地給幼兒貼上了標簽,卻沒有結合觀察內容分析幼兒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表現之四:教育分析中過分依賴家長的配合。例如,在對幼兒進餐環節的觀察中,教師發現部分幼兒放碗筷的動作很重,於是將「聯系家長配合指導」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其實,教師只需在幼兒園進餐時提出要求並有針對性地提醒幼兒,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可見,教師除了考慮家庭教育因素之外,應該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兒園中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學觀察幼兒,是需要每位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討、學習的基本功。
② 幼兒老師怎樣觀察兒童
什麼是觀察?也許有人會說,觀察還不是看?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每時每刻都在看著孩子、在觀察孩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觀察有審視、查看的內涵,而我們平常所說的「看」,並沒有這樣的內涵。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實施教育,觀察要先行。教師應當通過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的觀察,獲得大量具體、真實的信息,真實了解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觀察兒童是任何人都能學會的一種技能,但這種技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很少有人是天生的觀察者。科學地觀察幼兒,是每個幼兒教師都必須掌握的一項教育技能。客觀、真實地觀察、了解幼兒是我們有效地滿足幼兒的需要和促進其學習和發展的前提。那麼,教師應怎樣觀察呢?
1.制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觀察總帶有一定目的,落實在一個具體的觀察中,我們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想了解什麼」,有了清晰的一項,才有可能在幼兒活動的過程中看到你的觀察對象或目標,才能有效地記錄到能反映你觀察期望的有意義的行為和經驗。同時,還要注意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就是因為沒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角度,而使其「客觀描述」籠統、簡單,致使觀察活動流於形式,失去意義。
例如:某教師對一位新生晨間入園適應情況進行了觀察,觀察記錄中僅有一句「**走到門口,抱著媽媽說不願上幼兒園」。可以說這是一次意義不大的觀察,教師無法通過這次觀察尋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教師只有通過對幼兒哭鬧持續時間、父母處理方法、幼兒情緒變化過程等細節的觀察,才能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尋找切實有效的新生入園教育策略。
2.重視對幼兒操作過程的觀察。
觀察不一定是事先有準備的,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會有許多自發的場景會成為觀察的對象,教師要能夠在隨機的場景中意識到觀察的價值,同時重視幼兒在此活動過程中的觀察,並對發現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層分析,才能得到比較客觀、真實的結論。
例如:某教師的記錄是這樣的:「**到美工區玩了一會兒,什麼也沒有畫出來,就到別的組去了。」這位教師犯了重結果、輕過程的錯誤,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否有興趣、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卻忽略了。
3.提出遞進性要求,深入觀察幼兒。
我們的教育不是追求短暫的曇花一現效應,而是為幼兒長遠的發展奠定基礎。從《指南》中各年齡段的「典型表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從小持續縱向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提出遞進性的發展要求,同時進行持續觀察,使幼兒良好的行為成為一種習慣為止。
4.注重觀察記錄的客觀性。
良好的觀察記錄不僅是幼兒成長的軌跡,也是教師了解幼兒以及制定下一步教育策略的基礎。教師所做的觀察記錄應該是對幼兒活動情況的真實而客觀的反映。要將幼兒放在一個完整的情境中進行長時間持續觀察,不能根據其他幼兒反映的情況記錄,注重「眼見為實」,才能保證觀察的真實、客觀與全面。
5.藉助《指南》的引領,提高對觀察結果分析的有效性。
觀察是我們了解幼兒的第一步,真正了解幼兒還需要我們對觀察記錄和收集到的相關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和綜合評估。我們要熟記《指南》中的領域及其目標,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完整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的整體形象,並藉助各年齡段的「典型表現」來分析、了解幼兒,深入研究他們在活動中的一些比較典型的、重要的、具有意義的表現背後的原因、興趣和學習特點。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比較客觀、全面、積極地看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總之,「觀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必備的素質,要想提高觀察能力,就必須不斷嘗試和探索形成自己獨特的觀察方法。《指南》提出了幼兒學習和發展的目標,每個人的背景和學習方式不同,只有教師深入觀察、客觀評價並提供適當的支持,才能更有利於促進每個個體的發展。用蒙台梭利的話來說「每一位教師要將自己的眼睛練得如同鷹眼一般敏銳,能觀察到兒童最細微的動作,能探知兒童最殷切的需要。」
③ 幼兒園如何觀察和評價幼兒
如果是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的話,每天觀察和評價幼兒是家常便飯。每天有計劃有目的去觀察指定的幼兒,具體一天觀察多少位小朋友自己定,這個得看老師的工作經驗。有了目的去觀察孩子在園的一日生活,那麼心裡就會有了對孩子的評價。
如進區域活動,中班的一位孩子進去一個區域很快又出來了,又進一個區域又很快出來,如此反復,為什麼孩子每次進去一個區域都呆不久呢?是因為什麼原因?那老師就要思考,是孩子對區域的活動或物品不感興趣還是因為有其它原因,老師可以針對性去和孩子交談,詢問孩子原因。當然,這個詢問也是很有講究,老師要委婉試探性去詢問,不要直接了當,不要帶情緒帶批評詢問,這個也適合平時和孩子的相處交談方式。
從孩子口中得知原因後就可以和孩子進行引導教育,下午放學後可以和家長進行溝通,孩子今天進區域的情況,或者說你自己的看法建議。
還有平時的一日生活中,只要老師心中有孩子,在一天中,無論哪個活動環節,總會發現孩子們表現好與不好的地方。多用贊揚肯定的話語評價孩子,不要用否定、負面情緒的語言。
老師在幼兒園就是一面鏡子,老師怎樣,孩子也會學得怎樣。老師對孩子交心,孩子自然也能感受得到彼此的關懷,更有利於老師們的班級工作開展。有家長的信任支持,孩子對老師,對園的喜愛,班級工作無論開展方方面面都是會非常順利,也無疑是成功的。
④ 如何更好的觀察孩子
觀察力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很有價值,它是孩子獲取更多關於身邊事物信息、豐富表象、發現事物之間聯系的基礎,對於想像力和思維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奠基意義。如果孩子總是好奇周圍的事物,小手不停地觸摸各種各樣的東西,但總是不能在觀察之後得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則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培養觀察力是良好的學習能力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培養孩子良好的觀察力,我們要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在幼兒園中班時幫助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在幼兒園大班時保護和激勵孩子的好奇心,二年級時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注意穩定性。孩子擁有了良好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地學會了學習,將受益終身。二年級的孩子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此時正是培養觀察力的關鍵期。觀察啟發孩子積極思維,激發孩子濃厚的興趣。錯過這個關鍵期,等到三年級時課程豐富,信息量增大時,再去培養孩子觀察力,就難以追趕了。
1、要讓孩子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要使孩子的觀察取得成效,家長必須預先明確地向孩子提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告訴孩子要注意的問題是什麼,也就是要看什麼,有可能看到什麼。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獨立地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任務。要做到這一點,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觀察興趣。觀察興趣可通過郊遊、參觀、訪問等多種途徑來培養。最終要讓孩子們在觀察時能自覺、准確地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任務,知道應該注意看些什麼。
2、 觀察前要做好有關知識的准備沒有足夠的知識,不僅不能理解所觀察的事物,而且對於事物的某些特徵也難以覺察。觀察前,有關知識的准備越充分,觀察的效果就越好。反之,觀察時會「視而不見」。
3、觀察要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心理學研究發現,年齡越小,孩子的注意穩定性越差。一般來說,5~7歲的兒童能聚精會神地注意某一事物或進行某一活動的時間平均是15分鍾,7~10歲的兒童是20分鍾,10~12歲的兒童是25分鍾。因此,小學二年級學生一般能專心觀察事物的時間在20分鍾左右。觀察應該是全身心投入的,不能走馬觀花式,也不能漫不經心。在觀察時,家長除了要調動起孩子的所有感官,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還應引導孩子感情的投入、想像和思維的參與。只有這樣,孩子在觀察時才能體會到樂趣。
4、教會孩子進行觀察的程序和方法首先,家長要教會孩子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在觀察活動中,家長要用語言引導孩子的觀察,使他們掌握觀察的順序。例如,引導孩子先整體後部分,先輪廓後細節,先近後遠,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整體著手,經各方面的分析再回到整體。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全面完整地觀察事物的順序。其次,教會孩子在觀察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感官。觀察的目的在於從實踐中獲得感性經驗。再次,教會孩子根據不同的觀察對象和任務來確定觀察的方法。比如,在觀察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不可能一次就達到目的,可採用定期觀察法,了解各個階段事物發展的特點,最終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
⑤ 幼兒園如何進行觀察與指導
1.給予相應的課程支持。
觀察記錄真實反映了幼兒的需要、興趣、發展特點和水平,所以,觀察記錄是幼兒園調整環境與課程的依據。
2.透過我們的行為觀察,幫助我們引領孩子的成長。
面對當下的問題思考最佳的回應方式和支持策略。另一方面,反思也是我們幼兒教師的重要工作之一。面對幼兒的種種表現,思考自己的工作存在哪些問題,後面該如何調整以更好的支持幼兒的發展。如何才能更好的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
3.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用數據支持孩子的成長。
高水平的觀察記錄有助於提升教師的專業地位,用於家長會、半日開放活動、家訪、家園溝通欄等都會跟有效的增強家園溝通的實效。
提出問題
那我們應該從哪些板塊去觀察孩子的行為呢?
這幾乎涉及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從一日生活各環節的行為去觀察孩子。
比如,從孩子使用材料的情況去觀察孩子。
比如,從孩子的能力發展和情緒情感去觀察孩子。
比如,從孩子間的社交行為、師幼關系去觀察孩子。
比如,觀察需要特殊關注的兒童。
……
我們在觀察幼兒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根據觀察目的確定觀察對象,選擇適宜的觀察方法;
確保幼兒有充足的時間和材料,以呈現其真實的狀態;
應持續觀察,以確保能夠觀察到幼兒典型的行為和持續的發展過程;
應盡可能減少教師對過程的控制和干預,確保幼兒的自然狀態。
⑥ 教師如何對幼兒進行觀察
觀察法是幼兒教師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起國外的教師更多地藉助儀器設備進行記錄,中國的教師往往更偏好使用紙筆記錄的方式。
那麼,你對觀察法又了解多少呢?
一、觀察法的分類
1.日記描述法:又稱兒童傳記法,是針對觀察對象進行長期的跟蹤觀察,以日記形式記錄觀察對象行為表現的方法。日記描述法是幼兒研究的傳統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邊觀察邊記錄,能系統地獲取幼兒身心發展的連續變化,能提供長期、較詳細的第一手資料。
2.軼事紀錄法:軼事紀錄法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方法,它記錄的內容既可以是典型的行為表現,也可以是異常的行為表現;可能是表現兒童個性的事件,也可能是反映兒童身心發展的某一方面的行為事件。他運用簡單、方便、靈活,它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的個性特徵,了解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探討影響幼兒發展的各種因素,有助於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干預。但軼事紀錄法也有主觀性偏強的特點。
3.實況詳錄法:實況詳錄法指詳細、完整地記錄觀察對象在自然狀態下所發生的行為,並對收集的原始資料進行分類並加以分析的方法。
4.取樣觀察法:按照事先確定的標准,在研究總體中抽取部分對象作為樣本,並以樣本的結果推論總體狀況的方法。這樣既可以節省資源,又可以使觀察具體有客觀性。
二、觀察法的實施
1.觀察前的准備:實施觀察前的准備工作,包括確定觀察問題、制定觀察計劃、選擇恰當的觀察方法,選擇觀察記錄的共育與方法,進行理論准備。
2.預備觀察:正式觀察前要進行預備觀察,一方面是對觀察者的自我培訓;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一些干擾因素。
3.正式觀察:根據預先設定的觀察計劃、選擇的觀察方法和記錄方法進行觀察。在實施正式觀察的過程中要避免集中干擾現象。
4.觀察反思:反思自己的推論、疑惑或猜測,記錄自己的情緒、記錄客觀事實。
三、觀察法的優缺點
1.優點
1)觀察法獲得的資料比較客觀、可靠。
2)觀察法不需要幼兒做出超越自身的行為,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3)觀察法可以考察幼兒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
2.缺點
1)不能做到絕對客觀,難免帶有一些主觀性。
2)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不適合大樣本調查。
3)無法探究事物內部聯系、內部核心等內在問題。
4)觀察過程中的無關變數容易影響觀察結果。
⑦ 在一日活動中如何觀察幼兒
一、談談對兒童進行觀察和記錄的主要方法:
幼兒園現行的觀察記錄大都是參考了檔案記錄法。為兒童活動記錄或各項兒童活動整理記錄,它是在自然條件下觀察被研究對象,如實記錄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並對研究對象行為記錄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尋找原因、改進教育行為的一種方法。幼兒園的觀察記錄目的也在於教育者發現並存在的問題,逐步改進教育,最終促進兒童健康發展。因此結合檔案記錄,觀察記錄就不只是純粹的活動記錄了,它的使命是讓教師在對每個兒童進行關注時,能更好的遵循新《綱要》的精神,讓它更有利於針對每個兒童的教育和對特殊兒童的行為矯正,讓教師自主、深入的去尋求掌握觀察兒童的方法,提高觀察的敏銳力,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了實處。所以它體現的是被觀察對象的一系列發展進程,也體現了教師與觀察互動、兒童與觀察互動、家長與教師互動、是真正起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 觀察記錄的方法與形式:
我園開展了「幼兒成長手冊」的記錄工作,教師對每個幼兒每天一小記,每月一大記,期末一總記。主要是收集幼兒作品及相關資料,反映幼兒的興趣、態度以及幼兒在特定領域中的發展情況。可以是活動過程中的客觀記錄與分析、可以是「童言稚語」或是思維的「異想天開」、可以是幼兒的作品、也可以是幼兒的「肺腑之言」。主要使用「過程式觀察記錄」的方法,它具體結合了隨即式、敘述式、原始口述式三種觀察記錄形式,並進行系統的整理,把整個學習過程展現出來。
(二) 觀察記錄的途徑:
1. 點滴記錄:教師隨機記錄孩子在某一自然場景中表現出的有趣的、有意義的行為和語言,而這些點滴的記錄同時也是幼兒個性發展、興趣愛好、知識面廣泛與否的真實寫照,它可以以小見大。由於這些孩子有趣的回答,把原本復雜、殘酷的戰爭表述得異常的簡單與生動,也引起了其他幼兒對此事的關注。
2. 成長記錄:為即時記錄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行為、語言,並同時與家長達到共識,我園自行設計的《成長手冊》就是一本集全面、快速、有效、溝通為一體的成長檔案冊。在《成長手冊》就是一本集全面、快速、溝通為一體的成長檔案冊。在《成長手冊》中,我們分為三個年齡段,針對不同的年齡進行不同的教育觀察側重點。如在小班年齡段以打勾記錄生活方面(如進餐、午睡、禮貌、情緒等)為主,有需要時則加入簡短的文字記錄;而中大班則以與同伴相處的合作性方面、解決困難的獨立性方面、活動的參與性、主動性、創造性等方面著手進行文字記錄。同時我園的《成長手冊》還包括了孩子們每學期身體發展方面的各項測查記錄,這樣家長不僅可通過記錄及時、全面的了解孩子當天的在園情況,還能系統性看到孩子生長發育的情況。
3. 跟蹤記錄:中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方式,會為達到他的目的拐彎抹角,想方設法,會連續幾天來為之「努力」,情緒上反反復復。成人卻有時無法了解到孩子真正的目的,所以成人要學會對孩子的話多留一個心眼。而這教育的契機正是因為有了跟蹤記錄,讓老師也始料不及事態的發展狀況。
4. 作品記錄:主要是記錄幼兒的繪畫作品、手工作品、及數學課上的分類記錄練習等。促使孩子們更積極地參與各項活動了。
二、運用這些方法時的經驗和難點。
觀察記錄的經驗與體會:
(一) 觀察記錄中的交流。
教師憑借了詳細的觀察記錄,得以真正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最終准確、科學地分析、評價幼兒,找到適宜的教育對策。
1. 與幼兒的交流:起先,孩子們對於我們的記錄工作很是好奇,很想知道老師為什麼整天拿支筆在記錄,為什麼拿相機拍他們?而每當我們沖他們對准鏡頭時,敏感的孩子會躲開鏡頭,大方的孩子卻來擺個POS,讓我們啼笑皆非!漸漸地,聰明的孩子們也感覺到我們的記錄是與他們有關的,就會上前來問:「老師,你在寫什麼呀?」為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消除他們的疑慮與不安,我們就把記錄的讀給孩子們聽,把拍下的照片夾進他的檔案袋給他看。師生交流就自然和諧的開展著。孩子們自從知曉了老師是在記錄他們進步的地方,就更積極地投入活動,盡量把自己優秀的方面展現給老師看。而我們讀記錄的方式也受到幼兒的歡迎,每當宣讀記錄時,連平時最調皮的孩子也安靜了下來,他們會為自己的出色而感到驕傲,也會為別人的進步而感到高興,他們各自分享著各自的快樂,自信心在老師對他的關注下悄然升起。
2. 與同班老師的交流:班上的兩位老師,平時都各自記錄各自發現的點滴,到一周末了,就會坐下來進行交流,根據記錄進行各案分析,發現問題,找到原因,商討對策,聯系家長,共同教育,最關鍵的是反思再教育。例如:我班有個叫朱舒昊的男孩,一段時間內被告狀率直線上升,每天都有不止一個的孩子來告他的狀,我們也對他進行了說服教育,小男孩的態度也很虛心接受,但一段時間過後,告狀率還是居高不下,這就引起我們兩位老師的教育反思了。後來經過仔細的跟蹤觀察,發現原因是出在朱舒昊的交往方式上,他不善用語言去交流,而直接用行動去支配交往,這樣其他孩子不懂他的方式,就經常誤解他,以為朱舒昊欺人,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才是為什麼他的告狀率高的原因所在了。於是,我們老師一方面教給他積極的交往方式,讓他主動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要讓別的幼兒知道你想干什麼;另一方面,在班上也幫朱舒昊在大家面前澄清一些他的原始初衷,讓其他幼兒諒解他,並主動和他玩,寬容的接受他。同時也與他的家長取得聯系,達到教育的共識。後來該幼兒的告狀就明顯減少了,他的交往能力也逐漸提高了。
⑧ 如何有效觀察解讀幼兒
操作方法
01
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無論什麼樣的觀察活動都可以讓觀察者獲取大量的信息,但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獲取的信息,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觀察者首先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就因為沒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角度,而使其「客觀描述」籠統、簡單,致使觀察活動流於形式,失去意義。
02
重視對幼兒操作過程的觀察
在觀察幼兒的操作活動時,很多教師常常重結果、輕過程。如某教師這樣記錄:「xx到美工組玩了一會兒,什麼也沒畫出來,就到別的組去了。」這位教師只注意了操作結果,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否有興趣、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卻忽略了,而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師受到啟發,並促使教師進一步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促進該幼兒在現有水平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幼兒操作活動過程的觀察。
03
提出遞進性要求,深入觀察幼兒
在連續性個案觀察中,有些教師受觀察主題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時發現新問題或針對幼兒發展情況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師在第一次觀察時,發現某幼兒洗手方法不正確,便實施了相應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觀察時,她就將注意力放在證實已經實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兒是否已經學會正確洗手上了。看到預期目標已經達到,觀察活動也就終止了。這種停留在原有目標層次的觀察很難使觀察活動層層遞進,深入進行。
04
注重觀察記錄的客觀性
教師所做的觀察記錄應該是對幼兒活動情況的真實而客觀的反映。在實際工作中,老師們應避免以下兩種不當的表現。
表現之—:
從有些教師的觀察記錄中,我們發現他們持續觀察的時間較短,沒有將幼兒放在一個完整的情境中進行了解,教師往往只抓住幼兒說的幾句話或幾個動作就結束了觀察。用這種不夠到位的觀察來指導教育行為,難免帶有主觀性。
表現之二:
有些教師記錄的觀察內容並非親眼所見,而是根據其他幼兒反映的情況記錄的,這就很難保證真實、客觀、全面,教師據此分析孩子的發展情況也不一定與實際相符。
05
提高對觀察結果分析的有效性
對觀察結果的分析是教師開展新的教育活動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據,因此,要求做到客觀、有效。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在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進:
表現之一:
分析與觀察內容不吻合,如觀察的是某個孩子的行為,分析的卻是某一類孩子的行為,這樣以點代面,欠客觀。
表現之二:
分析觀察內容時,習慣於以靜止的觀點來看待幼兒發展中的問題,在觀察分析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句子:「該幼兒一向比較膽小、怯懦」「這個孩子一直比較霸道、不講禮貌」。教師簡單地給幼兒貼上了標簽,卻沒有結合觀察內容分析幼兒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表現之三:
列舉的教育措施不具體。在對觀察內容的分析中,經常出現「需加強教育」這句話,至於用什麼方法,開展什麼樣的教育活動,卻沒有結合觀察事實進行深入思考和進一步的說明。這樣的觀察分析會導致教師簡單說教,無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表現之四:
教育分析中過分依賴家長的配合。如在對幼兒進餐環節的觀察中,教師發現部分幼兒放碗筷的動作很重,於是將「聯系家長配合指導」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其實,教師只需在幼兒園進餐時提出要求並有針對性地提醒幼兒,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可見,教師除了考慮家庭教育因素之外,應該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兒園中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學觀察幼兒,是需要每位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討、學習的基本功。教師應以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成功的觀察者和教育者。
⑨ 作為幼兒園教師,可以從哪幾方面觀察幼兒的健康狀況
可以從身體,心理兩個方面觀察幼兒的健康狀況。
1、身體健康
幼兒健康首先指的是幼兒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構造正常,各個生理系統能良好地發揮作用,有效抵禦各種疾病。同時,這種組織結構的正常要與不同時期幼兒的身高、體重的增加速度成正比,雖然不同時期幼兒的發展水平不同,但總體發展水平必須保持在正常范圍內。
2、心理健康
幼兒心理健康是指幼兒的心理發展健全,能正常地對待外界的各種變化,從情緒到內心均能適應並調整。其重要標志是情緒反應適度,社會適應良好,能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的新環境和新生活。
在幼兒心理健康中,智力發展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因為智力發展正常決定了幼兒生活、學習、交往的基本條件。
總之,幼兒健康既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這二者是渾然一體的,不可割裂開來。一個健康的幼兒,應該是身心發展都處於健康狀態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