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教師如何支持兒童互動
擴展閱讀
有哪些經典方框墨鏡 2024-09-29 13:02:15

教師如何支持兒童互動

發布時間: 2022-08-18 10:08:04

㈠ 教師如何支持和推進幼兒游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顯著的特色之一,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游戲是佔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動,是幼兒園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兒獲得快樂的原動力。正如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在其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中所言,
游戲是兒童的生命
。通過實踐性研究,專家發現:玩游戲比上課更能發展孩子的體能、認知和社會性,是兒童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教師觀察和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內心世界的最佳窗口。
幼兒的學習生活往往與游戲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綱要
提出:作為教師應合理科學地安排組織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項活動,寓教育與一日生活中,發揮一日生活的整體教育功能,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靈活的實施教育,並善於發現並利用周邊生活中的教育資源,組織教育內容。滿足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需要,使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快樂和自信。
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活動,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個幼兒向另一個幼兒建議:
來玩跳繩的游戲吧
。可見,幼兒的游戲是出於自己內心的興趣或願望,而不是由別人所能夠支配的。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游戲都不需要教師的指導,讓幼兒自己發揮呢?我覺得並不是這樣,幼兒教師在游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在尊重幼兒的前提下對幼兒的游戲進行指導,以保證幼兒游戲的正常進行。
一、給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游戲的環境,激發幼兒游戲的慾望。
在幼兒游戲前,我們可以給幼兒准備許多有利於游戲的材料,以保證幼兒有充分的發揮空間。比如在角色游戲區,放上幼兒自製的電話,兩個幼兒商量後,就可能玩打電話的游戲,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幼兒之間的相互合作能力;放上聽診器、白大褂的時候,三四個幼兒一商量,可能會玩起醫院游戲;在一塊空地上放上沙包,他們可能不由自主地就玩起丟沙包的游戲
所以,我們應盡可能的給幼兒創造一個能引發他們游戲的環境,包括游戲用的場地及游戲用到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其適宜性,既不能琳琅滿目,給幼兒過多的刺激,使幼兒無所適從,又要適量的增加引起幼兒興趣的東西,以便更長時間的啟發幼兒游戲的興趣。
二、給幼兒充分的游戲時間,以保證幼兒能夠盡情的玩游戲。
游戲對幼兒來說就是他們的生活,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因為游戲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各種需要。有很多的社會行為,如遵守游戲的規則、積極的幫助他人、幼兒相互交流合作、和同伴的和平共處等,幼兒都是在游戲中學會的,因此,教師每天都要給幼兒一段相對集中的時間,來保證幼兒的游戲,是幼兒積累知識經驗,體驗成功的愉快,由此來獲得自信和滿足。三、教給幼兒游戲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以保證幼兒的游戲能夠順利地進行。
掌握一定的游戲活動技能是順利開展游戲的前提條件,也是激發幼兒游戲活動興趣的良好保證。教師要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和適當的動作示範,讓幼兒明白游戲的名稱、玩法及規則,可以先教會個別的幼兒玩游戲,然後讓他們用互相學習的方法學會玩游戲;也可以講解游戲的玩法和規則。在進行游戲時,教師應指導幼兒遵守游戲規則,同時對個別的幼兒進行指導,掌握游戲的時間,使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游戲。
四、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游戲的方法,對幼兒游戲進行適當的引導。
教師要通過觀察,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以及了解游戲中的材料是否能夠滿足幼兒的需要等情況對幼兒進行指導。教師以游戲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動及游戲的語言或游戲的材料,暗示幼兒的游戲行為,從而促進幼兒游戲的發展。

㈡ 幼兒園如何在教學中實現有效的師幼互動

1.平等、民主的師幼關系,是實現有效互動的前提和保障。

相關研究表明:師幼互動行為與師幼關系相依而存。良好的師幼、同伴關系,營造了友愛、和諧、溫馨、融洽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在集體中感到安全、愉快,幼兒會表現出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思維、語言和行動都處在積極狀態,這為師幼互動奠定了良好基礎。教師陽光般的燦爛的笑容與表情,富有親和力的語言與動作,對幼兒表現出的關注與尊重,是構建和諧、融洽師幼關系的重要元素。教師和幼兒因此拉進了距離,課堂因此而充滿歡樂,活動因此而生動有趣,師幼互動的通道因此而暢通。

2.創設幼兒喜愛的、自主探究和表現的活動環境,支持幼兒的自主學習,是師幼互動有效性的重要標志。

大家都知道「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是《綱要》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幼兒園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就必須培養幼兒成為一個會學習會思考的人,一個自主學習的人,這就要求教師把主動學習的過程還給孩子。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的自主學習狀態是師幼互動所追求的理想狀態,也就是說,幼兒有效的自主學習是師幼互動有效應的重要標志。從講座中的教學案例可以發現:教育環境的創設首先要能准確地承載著教學內容,體現教學內容的核心價值;其次教育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身心特點,體現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特點,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故事、游戲和富有探究性、表現力的活動,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再次教育環境中的問題情境要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知識和能力發展水平,既不能遠遠超越幼兒的經驗、知識和能力水平,又不能簡單重復原有的經驗、知識和能力水平,真正起到支持幼兒主動學習的作用。

3.藉助於適合幼兒活動的材料,充分讓幼兒與活動材料有效互動,是師幼互動的有效措施。

首先,材料的投放要科學,要能准確地表達教學內容,沒有知識性的錯誤;其次,材料投放的時機要適宜,真正能發揮支持幼兒學習的作用;第三,根據幼兒學習形式的不同,而選擇不同數量、不同形式的材料;第四,材料的投放要體現學習內容的漸進和上升,盡可能多樣化且有層次性,不可千篇一律、反復、雷同;第五,教師和幼兒能充分地演示、操作、利用現有材料,以最小的投入發揮材料的最大效益;第六,材料要便於幼兒操作、展示和評價。
4.利用幼兒同伴間所蘊含的教育資源,促進幼兒與同伴的有效互動,是師幼互動的有效方法。

幼兒同伴間在生活經驗、知識水平、表達方式、創造力和個性等方面存在的相互差異,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幼兒學習的重要資源。他們在相互觀察、模仿中相互啟示,在指導、幫助中共同提高,在協商、合作中學會交往,在討論、爭議中增長心智。讓幼兒在與同伴的互動交往中增長知識,啟發心智,獲取活動成功的信心,體驗共同游戲的快樂,學習交往、分享與合作。

5.善於把握教育契機,靈活機智地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幼兒,是實現有效師幼互動的策略。

教學因幼兒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徵而呈現出不確定的特點,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往往超出教師的想像,超出預設的活動計劃。那麼,如何應對幼兒不同的表現與反應,抓住教育契機,以適當的方式方法回應幼兒,促進幼兒更快更好地發展呢?我想:首先教師要能密切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對幼兒行為的關注能使幼兒產生被支持感,同時也能及時發現幼兒不同表現和反映的問題所在;其次,敏感地覺察幼兒不同行為與表現的心理需要,這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職業敏感性,教師的職業敏感型來自於教師對幼兒的密切關注和用專業的眼光解讀幼兒,這是靈活機智地採用適當的應答方式的前提;再次,教師要及時地以適當的方式應答,目的就是開啟幼兒的心智,支持幼兒的學習,促進幼兒的發展。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關注,是前提,是基礎,是構建有效師幼互動的必要條件,沒有關注,就不會有發現,就不能敏感地覺察幼兒的心理需要,就不可能有適當的方式應答;而敏感地覺察幼兒的需要,是職業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只有敏感地覺察幼兒的需要,才能以積極的、有效的方式回應幼兒,使師幼互動富有成效。

6.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語言和肢體語言的運用直接影響著師幼互動的效果。

感情充沛、有童趣、有色彩的語言富有表現力,能調動幼兒快樂的情緒情感,能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簡短明確、兒童化的語言能使幼兒聽得真切、清除、明白,能提高師幼互動的效果;適合與幼兒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發展水平的語言能使幼兒保持輕松、愉快、積極的學習狀態;語言所展示的問題有情境性、趣味性、游戲性,能有效地促進師幼互動;開放性的問題能使幼兒的經驗、能力水平和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的體現,使幼兒的探究、操作和表現富有創造性,有利於幼兒的自主學習;富有激勵性的、多樣化的評價語言能使幼兒體驗成功,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過多的語言介入易干涉幼兒的思考、操作和表達,不利於幼兒學習。

㈢ 如何與幼兒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

一、創造和諧、愉悅、自由、寬松的互動環境 師幼互動應建立在輕松、自由的基礎上,在教師和幼兒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況下,相互之間產生積極的互動。還要重視與幼兒間的情感交流,關心愛護每一個幼兒,尊重他們的人格,多與幼兒進行積極、平等的交流互動;同時,在師幼互動中,教師還應學會用正確、平和的心態對待幼兒的各種行為,多給以贊揚和鼓勵等肯定性的評價,對存在的行為問題也應該以正面引導為主,針對實際情況給予耐心、細致的幫助,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重視與關愛,使幼兒在被尊重和被賞識的過程中體驗到自尊感和被支持感,從而產生強烈的互動動機。 二、分組教學,減少人數,提供師幼互動的機會 在以往的集體活動中,由於幼兒人數多,教師既要忙於完成教學內容,又要顧及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往往是應接不暇,顧此失彼。在進行分組教學後,減少了活動中幼兒的人數,這就大大提高了幼兒個體與教師的交流頻率,為師幼互動提供了機會。如在體育游戲「小小解放軍」中,幼兒要進行匍匐爬行的練習。如果全班同學同時進行,由於人數太多,又受活動時間的限制和其他一些無關刺激的干擾,往往會影響師幼互動的效果。再有,在語言活動中亦是如此,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後,通常是一些能力強的幼兒搶先回答了,一些能力弱的幼兒卻失去了思考和解答的機會。分組教學後,幼兒人數少了,無關刺激相對減少,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就有了更多的機會,並能充分關注到每一個幼兒,捕捉到每組幼兒的情況;教師可以根據上一組活動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案,來指導下一組幼兒,在反思和實踐中提高活動質量,促進師幼共同發展。 三、關注幼兒,及時捕捉,創造師幼互動的條件 新《綱要》指出,師生雙方特別是教師在師幼互動中保持關注是建構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能否對幼兒的行為給予關注是師生互動能否得以進行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幼兒能否產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條件。如在實踐活動「泥巴樂」中,我們發現幼兒在捏汽車的時候,並沒有依照掛圖上汽車去捏,而是發揮了一定的想像力,捏出各種各樣造型奇特的汽車,捕捉到幼兒這一興趣點,我們對孩子的創造力進行了表揚和鼓勵,幼兒在得到老師的支持和信任後,活動更為積極了。當然,教師在活動中的關注指向不能僅僅停留在師幼互動上,還應利用這一時機,隱性指導幼兒,同時促進幼兒師幼互動、境動互動等多向互動。 四、調整角色定位,有效引導,發揮師幼互動的作用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往往將自己定位於幼兒的教育者、管理者、保護者,從而將幼兒置於被教育、被保護、被管理的地位,形成不對稱的師幼互動關系。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點明了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應承擔的角色。師幼互動的目的就是解放孩子,讓孩子動起來,讓他們自己動,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但是缺乏教師的有效引導,幼兒就會像一盤散沙,變得自由散漫。這種放任自流,缺乏有效指導,對幼兒的發展並沒有實質性的意義。特別是在體育活動中感受最深,在組織幼兒分組練習不同的動作時,如果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玩,結果往往是一片混亂。實際上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和裁決者,而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幼兒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為了發揮互動中的引導作用,教師在分組活動中應認真觀察,分析幼兒都比較喜歡玩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器械,在接下來的活動中以此為依據對幼兒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如在「投擲沙包」活動中,幼兒玩一會兒就厭煩了,看到這種情況後,教師可讓幼兒採取比賽的方式,通過記錄確定誰是冠軍,大大激發幼兒活動的積極性,這樣幼兒在師幼互動中也得到了真正的鍛煉。 五、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互動模式 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應根據教育任務與內容的不同,根據不同幼兒的實際情況,採用多元化的互動方式。從互動范圍看,既應有教師與全體幼兒的互動,有教師與小組的互動,還應有教師與個體的互動,三種方式互為補充。從互動主體的作用看,既應有以教師主體為本位的師幼互動,又應有以幼兒主體為本位的師幼互動。從互動方式看,既可採用語言方式,又可運用動作方式或以環境、材料為媒介的其他互動方式。每個幼兒的個性都有所不同,如有的孩子積極、主動、獨立性強,他們能在各項自主活動中獲得無窮的樂趣;有的孩子被動、依賴性強,常需要得到老師的肯定、鼓勵和幫助;有的孩子比較外向,而有的孩子比較內向。對能力強、喜歡展示自己行為能力的「求注」幼兒,應多採取贊賞式或評價式等支持性互動方式向幼兒表示關注,鼓勵幼兒繼續努力;對能力差、喜歡向老師「求助、求慰」的幼兒,應多採取「幫助式」「照顧式」「撫慰式」等支持性互動方式,幫助幼兒克服困難,增強信心;對喜歡向老師「告狀」的幼兒,宜多採取調解式或討論式等引導性、合作性的互動方式,以引導幼兒通過討論化解糾紛;對情緒低落、不喜歡參與活動的幼兒應多採取激趣式、鼓勵式或幫助式等支持性互動方式,使其振奮情緒,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總之,教師在與不同特點的幼兒進行交往與互動時,應採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方法,以此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 六、正確處理師幼互動中公平與差異的關系 如何正確地面對並盡量縮小師幼互動中的差異,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幼兒的潛能,這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教育上的公平不是絕對的,而是建立在承認個體差異基礎上的一種相對公平。在師幼互動中,教師由於根據不同幼兒的特點採取不同的互動方式和內容,分配相應的互動時間所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這是合情達理的。但如果教師將自身的親疏、好惡帶到與幼兒的主動交往中,表現出對幼兒的偏愛和歧視,人為地造成教育上的差異,那麼,它不僅不符合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反而違反了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因此,教師應從職業道德出發,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幼兒,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個體,才能使每一個幼兒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幼兒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幼兒健康的成長是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師幼互動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教師應熱切地關注每一位幼兒,在師幼互動中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並以極大的熱情去回應孩子,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做好積極的、有效的師幼互動。

㈣ 幼兒園師幼互動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形式,存在於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表現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並對幼兒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有意識地採取一些有效的互動策略,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從策略內涵、具體操作、實際例子理解以及題目練習等方面對激勵式、追隨式、挑戰式這三種支持性策略進行細致剖析。
(一)激勵式互動策略
教師為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鼓勵幼兒的持續性活動而與幼兒進行的互動行為。
1.情境感染:教師通過情境創設和感染激勵幼兒的學習與活動興趣。
如在數學活動中,創設「小猴子舉辦聚會分桃子」的情境,引導幼兒自由操作,從而體會數的分解與組合;又如在美工活動中,教師設置「小鳥飛來了」的情境,在油畫棒的頂端貼上小鳥的圖案,以畫紙為天空,用畫筆在畫紙上自由畫直線或曲線去表現小鳥飛,以此激發幼兒的興趣。
2.語言催化:教師運用生動形象、富有感情的語言激勵幼兒的活動興趣。
如區角活動中,小班幼兒在益智區用橡皮筋在釘板上構圖時,教師說:「橡皮筋小朋友想在這塊體操板上跳舞呢,你們來試試看,它會跳出什麼舞呢?」當教師看到幼兒的操作之後,及時肯定:「看,紅色橡皮筋正在跳著三角舞呢!」
3.情感分享:在互動中,教師給予幼兒情感態度上的支持和肯定。
如在手工活動中,明明小朋友給自己的手工作品上畫了兩只藍色的眼睛,教師及時鼓勵:「哇,你的小貓有著圓圓的藍色大眼睛,可真好看啊!」
(二)追隨式互動策略
教師在與幼兒的積極互動中減少和避免直接的要求或指令,以平等寬容的心態追隨幼兒,在觀察分析幼兒的基礎上與之展開有效的互動,進而促進幼兒的自主發展、主動學習。
1.環境創設:教師創設能夠支持幼兒自由探索的環境;教師創設能引發幼兒和他人進行積極互動的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通過活動環境中的充分互動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2.變換調整:教師及時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出現的問題,變換原先的應對策略,以更好地滿足幼兒活動與發展的需要,盡可能照顧到幼兒個體需要與幼兒全體需要之間的關系。
如在幼兒的自主表演活動中,小組人數與活動規則要求不符,教師根據這一情況,將表演內容細化,靈活改變了分組的人數規定。
3.耐心等待:互動過程中,教師適時適度的耐心等待。但是,等待的互動策略並不意味著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可以暗暗地輔助支持,通過材料的中介,暗示幼兒並耐心等待幼兒的發現和遷移性學習。
如在主題活動「造房子」中,紅紅嘗試多次都沒有搭建好「高樓」,在紅紅似乎想要放棄時,教師在一邊默默投放了有關的圖片和雙面膠,不一會兒,紅紅小朋友邊看圖片邊開始研究起來,然後嘗試用雙面膠粘住盒子的四個角,這一次,「高樓」建成了。
4.及時反思:教師及時地對自己和幼兒的互動行為進行反思,從互動過程帶給幼兒影響去推斷自己行為的適宜性和合理性。
(三)挑戰式互動策略
在互動中,教師捕捉恰當的教育時機,在「質疑」的基礎上給幼兒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平台」,進一步推動幼兒的問題解決與思維發展。
1.問題質疑:教師在與幼兒的互動過程中,適時適宜的問題質疑,以激發幼兒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願望,引發幼兒進一步思考、商量、沖突,直至問題解決。
如在初春二月,孩子們對螞蟻產生了興趣,他們自發到幼兒園各地尋找螞蟻,可是一直都沒找到,老師質疑道:「怎麼會沒有呢?你們想想,平時都在哪裡見到了螞蟻呢?」於是孩子們到幼兒園的操場、草地、花壇邊去尋找,教師的問題質疑鼓勵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探究行為。
2.啟發思考:教師藉助具體情境,通過開放性的問題及豐富多彩的材料,激發幼兒不斷思考、主動探究和交流。
如在教育活動的互動過程中,經常可以聽到教師問幼兒:「你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問題嗎?」「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你有什麼辦法解決?」等。
3.推動深化:在以幼兒自主探索為主的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在幼兒的經驗水平上幫助他們即時生成既有興趣又有挑戰的主題內容,在與幼兒的支持性、挑戰性互動中有效深入推進幼兒的學習和探究。
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當幼兒的探索問題比較零碎或僅停留表面時,教師可採取主動參與或加入活動的方式,或以合作者身份一起討論、交流。
②當幼兒由於對材料的陌生或探究問題引發爭論而無法繼續活動時,教師則可以啟發式、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幼兒的討論和爭議,及其幼兒新舊經驗之間的認知沖突。
③當幼兒因為對活動形式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而降低或失去活動興趣時,教師可以通過材料環境的調整、語言的激發與鼓勵等支持幼兒持續活動。

㈤ 如何在課堂中實現有效的師幼互動

1、創設幼兒喜愛的、自主探究和表現的活動環境,支持幼兒的自主學習。

2、藉助於適合幼兒活動的材料,充分讓幼兒與活動材料有效互動。

3、利用幼兒同伴間所蘊含的教育資源,促進幼兒與同伴的有效互動。

4、善於把握教育契機,靈活機智地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幼兒。

㈥ 構建積極的師幼互動,該怎麼做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往往更關注已知的事物。例如,當小班學生看到花瓣時,他們會玩游戲。小班和大班的孩子有不同的知識和經驗,所以他們有不同的需求。設計符合年齡特點的游戲活動有利於師生之間更好的溝通。為了在師生之間建立積極有效的互動,我認為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互動氛圍。

提供信息。早期教育旨在通過參與教育,促進兒童各方面的發展積極活動中的支持者和觀察者。如果教師想要在教師和兒童之間實現有效的互動,他們還必須看到教師的有效和及時的干預。例如,如果教師在兒童活動中看到了兒童個體整體發展的關鍵因素,而這些因素又難以鼓勵,那麼這也是教師內部教育理念的全面落實,教育行為中的教育能力和明確的教育手段。

㈦ 1.教師如何與孩子互動

與孩子互動的方法,

1、很多孩子的問題開始聽上去好像是想得到一個具體的就事論事的答案,聽起來多少有點簡單。但是大量的孩子提問的目的在於想得到「間接」的答案。我們成年人只有注意孩子問題中的「自我表露」,才能理解他們的問題——孩子到底想知道什麼。



2、孩子提出的問題常常是十分嚴肅的討論的開始。懂得贊賞孩子提出問題的人,才會把孩子視為平等的對話夥伴。

3、雖然孩子對於很多問題希望得到答案,通常的經驗表明,他們常常在內心裡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答案。當你給出答案的時候,孩子會用他自己的答案和成年人的答案做比較。所以,關切地、友好地向他們提出反問常常不失為一種好的回答。

4、孩子提出的問題有其內在的目的,成年人應該弄明白它。孩子提出問題的方式常常能夠告訴我們,孩子的情緒怎樣,他們心裡想的什麼。

5、孩子的問題常常產生於積極的行動,而不是長篇說教,所以為孩子創造機會,獲得更多的行動經歷,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

6、孩子提出的問題也能產生於孩子所犯的錯誤。由於孩子沒有我們成年人這么豐富的經驗,所以,可以而且必須允許孩子們做一些事情或試驗,即使這些事情和試驗在我們看來,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當然這里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就是不能對孩子和他人造成傷害或構成危險。

7、不允許,也不能把孩子提出的「尷尬」問題歸罪於孩子。作為成年人更應該弄清楚,為什麼孩子提出的問題會使自己感到尷尬、難堪。

8、提問和回答是我們「交流文化」的一個固定的組成部分。回答孩子的問題或者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就意味著精心呵護我們的這種「交流文化」。

9、無法回答孩子的問題或許在畫冊或兒童書中可以找到答案。孩子可以在書海里遨遊,而電視、電腦游戲是不能達到讀書的效果的,類似的動作片不能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答案。

10、孩子的問題產生於他們所參與的成年人的負責任的生活。市場化的兒童文化,把孩子放到一個封閉的保護空間了,或特殊的培養機構里,都不能幫助孩子找到生活的答案。相反,要讓孩子們在一個與成年人有著穩固關系的、安全的環境中自然成長,才能使他們找到人生的答案。

㈧ 課堂上怎麼和孩子互動

課堂有效互動「四個一」。
1、設計好一個話題:一個優秀的話題是提高課堂師生間有效互動的前提。話題要有開放性、簡易性,人人都可參與,個個都有話可說,話題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的起點,還要考慮到要達到的終點,用話題在起點和終間搭起橋梁。讓課堂始終圍繞著主線,活兒不亂。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融合。

2、營造好一種氛圍:課堂要發揚民主,創造一種和諧,平等,互研互助的學習場,讓學生敢說、想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教師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他們做朋友,共同研討。如果教師總是一副嚴肅刻板,把自己擺在權威的位置,課堂的互動是單調的,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走,課堂是呆板,缺乏生成,沒有靈性的課堂。課堂的有效互動也無從談起。

3、運用好一種方式:新課標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應該成為課堂主要的學習方式。面對教育改革。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在課堂中要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我們就可以大膽的把課堂交給他們,讓他們講一講,研一研,互相探討,讓課堂成為他們遨遊知識的海洋,心靈碰撞的天堂。教師做好導演,把握方向,把握標准,適時點播。此為以生為本,如是做,課堂有效交流會越交流越有效。

4、把握好一種評價:有價值的評價對課堂知識的生成,課堂氛圍的把控,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都有良好的作用。日常的課堂中,經常看到,不管學生回答的怎樣,教師總是你真棒。可是真的棒嗎?遇到真的棒是又該說什麼呢?所以課堂評價應有針對性,哪裡對了,哪裡錯了,該怎麼做。讓評價起到調節課堂,指向真知,點燃興趣,啟發思考的作用,這樣的評價才能達到有效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