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兒童文學的文本特徵是什麼
兒童文學的美學特徵即兒童文學的基本審美特徵或藝術品性。兒童文學的美學特質主要表現在童真稚拙、諧趣歡愉、變幻神奇,質朴易懂等方面。
1、童真稚拙。兒童文學的童真美、稚拙美既表現在內容上,也表現在形式上。從內容上看, 主要表現為兒童心理、生活中的天真、稚拙的情態和形態。形式方面,從廣義上說, 其語言組合、敘述方式以及情節構成方式的變化可以產生一種天真稚拙的形式感。
2、諧趣歡愉。兒童最不喜歡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敘述。他們需要有趣的東西。因此,兒童文學相對於成人文學來說,總是洋溢著更為濃郁的諧趣和歡愉之美。這種歡愉之美表現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或游戲來表現具有美感意義的內容。
3、變幻神奇。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兒童是更好動的。兒童天性富於幻想和探究性的,喜好新奇,嚮往不凡的神奇的事物,故兒童文學作品尤其神話,要張開幻想的翅膀,把兒童帶進一個超越時空的神奇境界,讓他們在那裡自由翱翔,從而使其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得到一定滿足。
4、質朴易懂。在兒童文學中可以表現在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太過華麗的辭藻,兒童無法理解。所以要求兒童文學所描寫的事情是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沒什麼驚天動地的場面,它所用的語言並不能十分華麗難懂,就是一些簡單文字的組合,總的來說就是平時,樸素的語言。
㈡ 構成小說的要素有() 多選題
選BCD 理由:
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㈢ 構成小說的三大要素是什麼
1、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三要素。
2、簡介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科幻、公案、傳奇、武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3、來歷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莊子所謂的「小說」,是指瑣碎的言論,與今日小說觀念相差甚遠。直至東漢桓譚《新論》:「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小說家」列為十家之後,其下的定義為:「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4]之所造也。」才稍與今日小說的意義相近。
4、著名小說
被公認的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㈣ 兒童文學概念應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1、兒童文學是為兒童創作的各類文學作品的總稱。
2、兒童文學是具有獨特藝術個性和審美價值的語言藝術。
3、兒童文學是適合於兒童接受並為他們所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
4、兒童文學對兒童具有審美、認識、娛樂、教育等多種功能和價值。
(4)構成兒童小說的元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兒童文學是關於語言的藝術。文學本質上是關於語言的藝術,兒童文學也不例外。兒童文學,因為以兒童為主要讀者對象,對語言有著更高的要求。兒童文學的語言必須把簡明、規范和鮮明、生動結合起來,同時還要符合兒童的審美趣味,這樣才能吸引兒童,讓孩子感悟到語言的藝術魅力。
兒童文學是傳遞人類價值的文學。各國的兒童文學當然也具有意識形態性,但同時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國際主題,如親近自然、保護環境、熱愛和平、國際理解、種族和解,兒童文學比其他種類的文學更適宜表現,也更能表現這些主題。
㈤ 兒童小說有哪幾類
根據體裁的不同,可分為寓言體兒童小說、傳記體兒童小說、書信體兒童小說、童話體兒童小說
(一)寓言體兒童小說
寓言體兒童小說是帶有某種寓意性的小說。它以生活中某種事物的客觀意義為基礎,再借題發揮,使之與作者的寓意融為一體,借對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畫以揭示生活中的矛盾,並映照我們人類的今天和昨天的一種兒童小說樣式。《聊齋志異》中的《黃英》、《狼》等都是寓言體兒童小說,馮驥才的《神鞭》則是一篇當代寓言體兒童小說。
(二)傳記體兒童小說
傳記體兒童小說是指以小說的體式敘寫歷史人物童年往事,以突出歷史人物性格的成長歷程為主要目的的一種兒童小說樣式。其中,有為他人作傳的兒童小說,如賀宜的《劉文學》;有寫自己生平的,如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
(三)書信體兒童小說
這是由小說中人物的一封信或幾封信、或兩個人物互相往來的一組書信構成情節來刻畫人物與表現主題的兒童小說樣式。如張天翼的《羅文應的故事》、馬烽的《韓梅梅》等就屬於這種類別。
(四)童話體兒童小說
採用童話的藝術表現手法設計情節、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兒童小說稱童話體兒童小說。像李風傑的中篇系列小說《公雞和母雞們的故事》、遲子建的《北極村的故事》等就是優秀的童話體兒童小說。
㈥ 構成兒童故事的基本特徵
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 是一種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多採用誇張、擬人、象徵等表現手法去編織奇異的情節。幻想是童話的基本特徵,也是童話反映生活的特殊藝術手段。童話主要描繪虛擬的事物和境界,出現於其中的「人物」,是並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講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童話中的種種幻想,都植根於現實,是生活的一種折光。童話創作一般運用誇張和擬人化手法,並遵循一定的事理邏輯去開展離奇的情節,造成濃烈的幻想氛圍以及超越時空制約,亦虛亦實,似幻猶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採用象徵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現實中的人事關系。(《兒童文學辭典))童話故事最大的特徵是用豐富的想像力,賦予動物、植物等物體人的感情。同時童話故事總是把惡和善極端化,通俗地說,就是壞人非常壞,好人非常好。好人很善良,壞人很惡毒。比如《白雪公主》里,七個小矮人很善良,而皇後很惡毒;《灰姑娘》里,後母很惡毒,灰姑娘很善良。童話里往往還包含了神奇的魔法、無盡的財富、凶惡的怪獸等元素,使故事能夠引人入勝,打動孩子的好奇心,豐富孩子的想像力。一般來說,童話故事主要是寫給孩子的,不過,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樣能夠在童話故事中找到快樂,讓心靈純凈。 童話的基本特徵——幻想。豐富多彩的幻想是童話最基本的特徵。當然,從廣義上說,絕大多數的文學作品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幻想,但幻想卻是童話體裁作品最本質的特徵,是童話的靈魂,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幻想也就沒有童話。童話的幻想「打開了通向另一種生活的窗子,那裡,有一種自由的無畏的力量存在著和行動者,幻想著更美好的生活。」童話區別於一般的小說和故事之處,就在於它能藉助幻想的力量,使我們平常見的各種平凡人物和現象,展現出不平凡的奇異光彩,為小讀者展開一個「幻想世界」。童話中的幻想,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亦虛亦實、如幻似真的奇境中自由自在地活動。童話故事中的幻想看起來好像能無拘無束,可在瞬間上天入地,一目千里,可寫仙子,可寫妖魔,可死而復生,可長生不死,甚至連蟲魚鳥獸都可以有人的思想,人的行為……所有這些,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可實際上,童話故事正是以『幻想』為一方面,以『真實』為另一方面,中間流淌著對兒童充滿誘惑的奇妙故事、給童年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㈦ 兒童文學的作品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專為少年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特別要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不但要求作品的主題明確突出,形象具體鮮明,結構單純,語言淺顯精練,情節有趣,想像豐富,還要使其內容、形式及表現手法都盡可能適合於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為他們所喜聞樂見。按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象,兒童文學又分為嬰兒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和少年文學,體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小說、兒童散文、兒童曲藝、兒童戲劇、兒童影視和兒童科學文藝等。 兒童文學是個比較年輕的文學門類,17世紀末、18世紀初是其萌發期,此前主要是口頭創作和成人文學中為孩子所喜愛並能部分接受的作品,如《五卷書》、《一千零一夜》等。18世紀中葉,兒童文學有了進一步發展,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讓·雅克·盧梭的兒童傳記性小說《愛彌爾》。19世紀丹麥安徒生等童話問世,標志著世界兒童文學進入第一個繁榮期。20世紀英、蘇、美、法、意、瑞典等國家大量優秀作品的涌現,則標志著世界兒童文學進入第二個繁榮期。中國由於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兒童及兒童教育問題長期不受重視,故兒童文學出現較遲。有史可考的專為孩子們創作的兒童詩、兒童小說、兒童戲劇等直到晚清才開始陸續問世。兒童文學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學門類則始於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是葉聖陶創作 、發表於20年代初的童話《稻草人》和稍晚幾年問世的冰心的書信體兒童散文《寄小讀者》。30年代兒童文學的代表作家是張天翼,他的長篇童話《大林和小林》是中國兒童文學的傑作。40年代創作成就突出的有陳伯吹、賀宜、嚴文井、金近等,他們的創作活動多始於20、30年代 ,代表作分別為《阿麗思小姐》(陳伯吹)、《野小鬼》(賀宜)、《四季的風》(嚴文井)、《紅鬼臉殼》(金近)。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兒童文學稱中國當代兒童文學。1949~1966年為第一個黃金時代,新老作家佳作迭出,如張天翼的小說《羅文應的故事》和童話《寶葫蘆的秘密》,冰心的小說《小橘燈》,杲向真的小說《小胖和小松》,徐光耀的小說《小兵張嘎》,嚴文井的童話《唐小西在「下次開船港」》 ,賀宜的童話《小公雞歷險記》 ,陳伯吹的童話《一隻想飛的貓》,金近的童話《狐狸打獵人的故事》,洪汛濤的童話《神筆馬良》,孫幼軍的童話《小布頭奇遇記》,葛翠琳的童話《野葡萄》,阮章競的童話《金色的海螺》,柯岩的兒童詩《小兵的故事》等。文化大革命10年中,兒童文學園地備受摧殘,呈現一片凋零景象。1976年10月之後,中國兒童文學進入又一個黃金時代,稱中國新時期兒童文學。至1992年的16年中,創作的數量和質量遠遠超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17年,各個年齡階段讀者的各種體裁兒童文學佳作大量涌現,比較突出的有鄭淵潔、孫幼軍、周銳等的童話,曹文軒、張之路、沈石溪等的兒童小說,金波、聖野等的兒童詩,郭風、吳然等的兒童散文,鄭文光、葉永烈等的兒童科學文藝作品等。 供少年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的總稱。包括童話、寓言、詩歌、戲劇、小說、科學幻想故事、歷史故事等多種形式。內容和形式均適合不同年齡的少年兒童的特點。要求接近兒童心理,充滿智慧和幻想,富於思想性、知識性、故事性和趣味性,有益於向少年兒童進行思想教育和知識教育。兒童文學常以少年兒童為描寫對象,但也可以寫成人。 兒童文學的寫作有五方面的要求「1、教育性。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有很大的不同,即它對教育性特別強調。兒童的可塑性很大,古人曾用素絲來作譬喻,說它:「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由於兒童的年齡特徵,使其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兒童文學特別注意教育性。2、形象性。抽象的說教是兒童不容易也不樂意接受的。對兒童進行教育要藉助各種各樣的生動形象;兒童年齡越小,越依賴於形象化的手段。兒童小說要求和戲劇一樣富於動作性,更多的以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兒童詩需要更多的「比」、「興」,以加強形象性。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要有聲有色,娓娓動聽。兒童文學應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來。3、趣味性。兒童知識、生活經驗不豐富,理解力薄弱,對那些復雜的整理不易理解,對成人的生活經驗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難以體會。他們對於自己沒有興趣的內容就不喜歡看,甚至不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是在輕松愉快地說笑中,在有趣的故事情節中,潛移默化地給孩子們講述一個深刻的道理或做一些有益的啟示。4、故事性。兒童文學的故事情節,要求結構單純,情節緊湊、生動。強調故事性,並不是單純追求情節離奇,不從生活出發,不寫人,只寫事。兒童文學主要是寫人,刻畫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它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人,也可以使其他動物、植物,甚至無生物。這些在作品中都是人格化了的。不論寫人還是寫其他東西,他們的思想、性格都要著重藉助故事情節表現出來,不宜多用靜止的冗長的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5、知識性。兒童文學作品中應巧妙地穿插一些知識性的東西,以增加作品的藝術魅力,滿足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兒童文學應為兒童所喜愛,對兒童有益。既要做到是和兒童的情趣易為兒童所接受,又要有助於兒童的成長。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7601.htm
㈧ 兒童文學的種類及創作特點
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象,兒童文學又分為嬰兒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少年文學,體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小說、兒童散文、兒童曲藝、兒童戲劇、兒童影視和兒童科學文藝等。
文學特點
1、具有教育性
2、具有形象性
3、具有趣味性
4、具有故事性
5、具有知識性
(8)構成兒童小說的元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兒童的文學宗旨
兒童文學始終堅持以兒童為本位的原則,即: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主體,服務於兒童、陶冶兒童心性;堅持高品位、高格調、高質量的純文學宗旨;堅持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讀者,不斷超越自我與時俱進。
近幾年來,在純文學刊物普遍市場疲軟的大背景下,兒童文學一枝獨秀,期發量連年上升。兒童文學自1997年改革一來,實施精品戰略,使刊物發行量每年平均以30%的速度攀升。可以說,不論在兒童文學領域里,還是在整個中國純文學領域里,兒童文學雜志的發行量都是首屈一指的。
經過多年的努力,《兒童文學》雜志已由一份「少兒文學讀物」拓展成為了一份「家庭讀物」,目前正慢慢向一份「社會讀物」奮進。它以一流的品位和豐富的內容獲得了少兒讀者、家長、老師以及作家、研究人員的普遍認可,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
我們的目標是,讓社會大眾形成這么一種共識:讓孩子在閱讀《兒童文學》過程中,獲得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提升,為塑造新世紀的民族品格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兒童文學
㈨ 什麼是兒童文學情節
兒童文學情節指的就是兒童文學的故事性。可參照以下文段:
故事性與兒童閱讀
故事性是指文學作品中完整和生動的故事情節所形成的敘事特質。喜愛故事是人的欣賞特性,因此,講故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古已有之的。日本、歐洲各民族就有「講談」的傳統;阿拉伯民族更是以「夜談」而聞名於世。在中國,早在周朝就出現了以講故事謀生的人,至唐朝時講故事已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由此可見,很久以來,故事與人們的精神生活就有著密切的聯系。??
對於兒童來說,喜愛故事、熱衷於了解故事情節是其閱讀的天性。正是出於對故事的喜愛和追求,現代兒童文學誕生之前,兒童就是憑借著對故事的直覺與喜愛,從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中選擇具有濃郁故事性的作品作為自己的讀物。如中國民問神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民間傳說《大禹治水》、《諸葛亮的傳說》、《十二生肖》;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田螺姑娘》、《老虎外婆》、《青蛙王子》;中國古典文學《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故事、英國小說《格列佛游記》中的「大人國」、「小人國」故事等。在今天,故事性仍是兒童特別看重的文學特質之一。兒童的閱讀之所以尤其注重故事性,是因為他們的文學閱讀有其不同於成人的特殊性。兒童讀者的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形象思維強於抽象思維,所以他們更喜歡環環相扣、娓娓道來的故事閱讀。故事性強的作品對於他們來說比對成年讀者更具吸引力。
二、故事性的構成
(一)「故事元」和敘事技巧中的「矛盾體現物」
任何敘事性的作品首先都存在著一個基本故事,我們將其稱之為「故事元」。故事元是故事發生的中心,是故事的母體,而其他內容和形式都是為故事元這個中心服務的。如安偉邦的兒童故事《圈兒,圈兒,圈兒》的故事元是「大成寫錯別字出洋相」。至於他出什麼洋相,怎麼出洋相,都是從故事元「大成寫錯別字出洋相」派生出來的。同樣,徐光耀的兒童電影劇本《小兵張嘎》,故事元是「張嘎子參加八路打日本鬼子」;台灣兒童詩人戴惠華的兒童詩《偷糖吃》的故事元是「玲玲上課不專心受老師批評」;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丑小鴨》的故事元是「丑小鴨成為小天鵝」;美國作家歐·亨利的兒童小說《最後一片藤葉》的故事元是「貝爾曼先生用生命鼓勵生病的珍妮」;畢淑敏散文《關愛》的故事元是「兒子蘆淼語文測驗考壞了」;伊索寓言《老鼠的好主意》的故事元是「老鼠協商對付貓的辦法」。
講述不同故事的作品,其故事元可以不同,也可以是相同的。民間故事中的「灰姑娘型童話」、「羽衣型童話」、「田螺姑娘型童話」、「三兄弟型童話」、「狼外婆型童話」、「動物報恩型童話」、「蛇郎型童話」等,之所以成為一種類型,就是因為每種類型的故事元都是相同的。故事要靠生動的情節和細節來完善。情節和細節的安排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故事元,作品也會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徵。如俄國列夫·托爾斯泰的《跳水》和《鯊魚》,這兩個作品的故事元都是父親救兒子。然而因為《跳水》和《鯊魚》這兩篇故事中「父親救兒子」的具體情節、細節等其他內容和表達形式不同,就演繹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這說明,故事元可以是沒有個性特徵的,它只不過是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環境中活動而產生的中心事件;而情節卻是具有個性特徵的,它運用其構成的最小元素細節對中心事件進行演繹。兒童文學作品被分為不同體裁,就是因為它們在運用細節演繹中心事件過程中的完善程度和方式不同,因而決定了作品故事性強弱的不同,演繹得比較完善的,如兒童故事、兒童小說、童話、寓言、兒童戲劇、科幻文學、兒童敘事詩歌等,這些體裁的作品其故事性就顯得強一些;演繹得比較粗略的,如兒童抒情詩、兒童抒情散文等,則其故事性也就弱些。因此,要想強化作品的故事性,就得力求在情節、細節上下功夫。
故事情節的展開還常常需要一種「矛盾體現物」來支撐,這種「矛盾體現物」在民間故事中也稱「道具」,如動畫片《過猴山》中的草帽,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列夫·托爾斯泰《跳水》中的帽子、槍,《鯊魚》中的炮等。如果沒有草帽、火柴、帽子、槍、炮等「矛盾體現物」,這些作品的情節則難以展開。因此可以認為,作品中的「矛盾體現物」實際也是構成故事性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
(二)敘事技巧中的傳奇性與意外性
評價一篇作品的傳奇性和傳奇色彩,一般是指它的情節曲折離奇,具有某種怪異性和神秘色彩。具有傳奇性的故事往往採用變形的藝術手段,通過誇張,將生活特異化、漫畫化或理想化,因而能夠引人入勝。
俗話說「非奇不傳」。奇的事件、奇的人物,往往能夠引起讀者興趣,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傳奇性在情節的展開上,往往表現出離奇曲折、不同尋常的特色。具體而言,就是在故事發展過程中往往通過偶然、巧合、誇張乃至超常的形式來促成情節變化,從而使故事情節的發展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傳奇性也是藝術想像的產物。它是作者運用想像對社會生活進行集中、誇張、渲染、虛擬後而達到的藝術高度,是構成作品故事恆久魅力的重要因素。如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的童話《奇異的巧克力工廠》,寫五個思想、性格不同的孩子在參觀一座巧克力工廠時的種種奇遇。貪吃的奧古斯塔掉進漾滿巧克力溶液的大河;被寵壞的薇魯卡掉進運送垃圾的管道;整日口香糖不離嘴、胖得發紫的維奧萊特被送進榨乾機;電視迷邁克闖進傳送巧克力的電視機而變成微型人;只有在貧寒中長大、受過良好家庭教育的查理安然無恙。作品以大膽的想像、高度的誇張、極力的渲染,把現實、幻想和當代科技完美融合,使故事離奇曲折,事件、人物奇特,創造出一種虛實相間、怪誕離奇的童話氛圍和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世界,童話人物活躍在這個獨特的環境中,對兒童讀者產生極強的吸引力。
傳奇性是藝術虛構的獨特表現。它通過營構離奇曲折的情節,表現社會生活中多方面的奇情異象,有利於充分顯示社會生活中復雜、尖銳的矛盾。但是傳奇性雖然包含著較多的虛構,卻不能脫離現實,不能隨心所欲地瞎編濫造。因為構成傳奇性的偶然和巧合的情節是建立在必然和可能的基礎之上的。傳奇性之所以能做到奇而可信,關鍵就在於它准確地表達了這種人心所向的必然和可能,這是傳奇的精魂所在,也是它能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正是基於這一點,人們即使知道故事不是真的,也願意相信它。如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主人公匹諾曹一出生就頗具傳奇性,一段又會哭又會笑的木頭,被櫻桃師傅找到後送給他的老朋友傑佩托,傑佩托將木頭刻成一個木偶,眼睛剛刻好,就會骨碌碌地轉動;鼻子剛做好,就開始長起來;嘴巴還沒做好,就張開來笑了;手剛做好,就把雕刻他的傑佩托的假發套拉掉了;等到腿一會動,他就滿屋子亂跑……以後的情節就更奇了,他一說謊鼻子就長一截;他正想吃煎雞蛋,煎雞蛋從窗口飛走了;由於貪玩,他長出一雙驢耳朵,並真的變成一頭驢;他在大鯊魚的肚子里找到了「爸爸」傑佩托……作品以它變化無窮的傳奇性情節,使得兒童讀者和成人讀者對它所講述的匹諾曹的故事,寧信其有,不疑其無。
同時,敘事技巧中還常常利用偶然、巧合、誇張、幻想等手段來強化傳奇性,使故事情節跌宕有致、扣人心弦,收到出人意料和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三)敘事技巧中的完整性、連貫性、生動性與曲折性
兒童文學作品的敘事,必須是完整、連貫、生動、曲折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兒童文學作品就是靠完整、連貫、生動、曲折的故事來抓住兒童讀者的。動物小說作家沈石溪就認為,他的作品從來就是以故事吸引讀者。被稱為20世紀最具想像力的故事大王達爾也很注重情節性、故事性,他曾專門就童話的故事性發表過意見:
兒童書籍作者首要的職責,是寫這樣的書,它應該是引人入勝的,激動人心的,有趣的,通暢的和優美的。只要孩子一讀到它,就愛不釋手。我發現為兒童寫書並不容易。對我來說,同寫給成人看的小說一樣難,或許還要更難些,因為構思一個色彩分明、十分奇麗而又十分新鮮的情節,是一件苦差事。我可能不得不花費許多時間,甚至一年才想出一個情節。我繞著房子、花園、村子和村裡的街道溜達,一次又一次地尋覓那鮮明、獨特的新構想。
怎樣寫好一個滿意的開頭,這對我太難了……小小的萌芽逐漸長大了,故事的色彩鮮明起來,一種創造激情慢慢到來。握筆的手也顫抖起來,這時,寫書的工作才真正開始了。
兩位作家的看法都說明,寫出故事是為兒童讀者創作作品的重要一環,倘若故事平淡、缺少曲折和波瀾,就難以吸引兒童讀者。因此,完整、生動、連貫、曲折之於故事性就必不可少。
完整性是故事情節的重要特徵。它是指故事要反映事件產生的原因、中間的曲折、最後的結局等,即故事要反映』出一個特定矛盾沖突的發生、發展、轉化的全部過程。故事的連貫性即指情節節奏緊湊明快,無鬆散、拖沓;情節的推進一環扣一環,波波相連,無較大跨度的跳躍性。生動性主要是指情節因其新奇、豐富、曲折、有趣、驚險、動情等特點而達到的令人難忘、引人人勝的效果。巧合、誤會等藝術手法可以促成情節的生動性效果。
一篇作品所講述的故事是否具有曲折性,直接影響到其故事性的強弱。而故事性不強的作品,將直接影響兒童讀者對作品的記憶和傳播。因此,曲折性也成為故事性不可或缺的因素。這里,曲折性指在以人物和情節為中心來安排整個作品內容時,盡量避免平鋪直敘的結構方式,而注重情節的起伏和懸念的設置。如被稱為「當代的格林」的伊泰羅·卡爾維諾採集的義大利童話《小鵝》,一開始就交代了小鵝獨自留下,離開鵝群的原因,為小鵝以後被迫獨自同狐狸周旋埋下伏筆。為了得到鐵屋而滿足鐵匠的條件,作品安排了「錘子每敲一下,它就下一隻蛋,」一氣下了200隻蛋的情節,新奇而有趣。在寫小鵝同狡猾的狐狸三次智斗時可謂一環扣一環,波瀾迭出,一個回合比一個回合難對付。在這一情節中,小鵝都因地、因條件制宜,隨機應變,沉著對敵,特別是三次智斗中小鵝鑽進大瓜躲避狐狸的細節,曲折而又驚險。整篇作品就以故事的曲折性而深深地吸引著兒童讀者,他們因小鵝小勝而小快,也隨小鵝的大勝而大快。而當情節發展到一心想吃小鵝的狐狸被小鵝使計用繩套住脖子時,兒童讀者會為之而歡呼雀躍。
(四)敘事技巧中的懸念與氣氛控制
懸念是敘事性文學作品的一種特有的創作技巧,是作家在情節發展中所鋪設的懸而待解的疑端。對於內容復雜的敘事性文學作品來說,懸念可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期待心理,控製作品情節的氣氛,並增強情節的生動性,從而滿足兒童讀者的好奇心,把他們的注意力和思想感情引向對作品人物命運的關註上來。若無懸念,一看故事開頭就知道結尾,這樣的作品通常很難受到兒童讀者的歡迎。因此,為了加強故事性,兒童文學作家常常在故事敘述中設置懸念,以抓住讀者的注意。
在通常情況下,懸念常見於情節發展的緊要關頭。換言之,就是在緊張時刻把一些問題懸在那裡暫時不要管,「賣關子」埋下伏筆,以引起讀者和聽眾的注意和思考,促使他們尋根問底。一般來說,人物的命運、扣人心弦的事件起因、奇特的事件結局、包含機密的「道具」、引人關注的問題等,都可以作為構成懸念的因素。而故弄玄虛、設「迷魂陣」則是設置懸念、控制氣氛常用的方法。在一篇作品中,有貫穿全篇的懸念,也有在作品的進展中各成單元的懸念。蘇格蘭作家史蒂文森的冒險小說《寶島》就是懸念設置的典範之作。小說第一章,寫船長畢爾成天喝酒,唱古怪歌曲,在海邊嘹望,懷著極度恐慌的心情等待著一個「獨腳航海人」的出現。一個強烈的懸念就這樣產生了:畢爾是什麼人?為什麼住到「彭保大將」旅館?為什麼提心吊膽地等待「獨腳航海人」的出現?這就給了兒童讀者一種暗示:這里將要發生驚心動魄的事件。於是小讀者的心就這樣被「懸掛」起來。接下來,小說中「種種別出心裁的陰謀詭計在作家筆下都變成靈活的特種游戲。讀者讀來,似乎感覺到已經揭開秘密內幕的一角了,可到下一章又出現一個新的圈套。直到最後一章,讀者還難 於猜測下面將如何結局。」可以說,《寶島》的情節就是在不斷的懸念設置中展開的,而作品那讓讀者提心吊膽地焦慮的效果,無疑是這部冒險小說的一大成功。史蒂文森堪稱懸念大師,他的作品說明,兒童文學作品能否吸引兒童讀者,並且把這種吸引力維持到讀完作品,主要看情節中是否有明確、強烈的懸念。因此,敘事性文學作品中,懸念的強弱直接關繫到兒童讀者對作品的態度。好的懸念設置可以調節兒童讀者的情緒,可以讓兒童讀者在一張一弛的心理節奏下,滿懷興趣地讀下去。
(五)敘事語言的口語化與生活化
兒童文學作品特別是幻想色彩濃厚的敘事性作品,具有較多的「原始性」成分。即使是在文明社會中,兒童文學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在「沒有多少文化」、「半開化」的兒童中流傳,而且其傳播方式在相當一部分兒童中主要是第一傳播媒介——口頭語言。也因此,兒童文學的敘述方式自然要建立在以口頭語言為媒介的「說」、「唱」、「講」、「聽」的傳播方式基礎上。口頭語言在負載信息的性能上和書面語言不完全相同,它分為日常口語和文學口語。日常口語又稱口頭語,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口頭交際時所使用的語言,它與書面語相對立而存在,具有生活化的特點。這種生活化的日常口語雖然沒有書面語言准確周密,但卻比書面語通俗、簡短、靈活,富於濃郁的生活氣息。口頭語、書面語兩種語言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形成文學口語。
兒童文學的敘事性語言是一種充分兒童化的文學口語形式,它以簡明為前提,以生動為根本。其用詞通俗明白,語句結構簡單,還含有富於情態表現力的對話性語氣,所以往往能使作品產生一種將作者和兒童讀者置於一個場景中進行直接對話和交流的特殊效果,從而拉近了作者和兒童讀者的距離。
兒童文學作品的接受主體是兒童讀者,一般來說,兒童運用語言的能力較成人低,文學接受能力也相對較弱,尤其年齡較小的兒童的閱讀,還需要藉助成人講述的幫助。這就要求兒童文學作品在相當程度上保留著口頭文學的許多敘述特點。因此當作家為兒童創作之時,他們會更理性地使用通俗易懂、生動傳神的「兒童文學口語」去進行藝術的表現,這種兒童口語,我們也稱之為「故事語言」。對此,我們不妨以英國怪味童話作家唐納德·比塞特的《一個唬老虎的小男孩》為例以窺其一斑。
……老虎只等沙奇一走近,就「崩」一下蹦了出來,嘴裡吼叫著:「呼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沙奇也對著老虎吼叫:「呼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老虎生氣了。「他把我當成什麼啦?」他尋思道:「當成貓?當成兔子?當成玩熊?唔,不對,應該叫『浣熊』?」/過了幾天,沙奇又到外面去,他正在路上走著,被老虎看見了,他一下從大樹後頭蹦了出來,這回叫得比前回更響了:「呼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您好,老虎!」沙奇說著,用手拍了拍老虎的肩膀。沙奇拍老虎的肩膀,老虎覺得太受不了啦,就撒腿跑了。它灰溜溜的,尾巴拖在地上。它磨了一陣瓜子,學著吼得更響:「我是老虎呀!」它說。「老虎!老虎虎虎虎!」……
這篇作品的用詞通俗易懂,語氣親切,而且完全是兒童的口語,表現出較強的對話性和情態性。這樣敘述語言,能使人感受到濃郁的生活化氣息,是生動傳神的「兒童文學口語」。而諸如此類文學口語的運用,在兒童文學中是俯拾皆是的。
(六)幾種常見的故事構成方式
一般來講,敘事性兒童文學作品故事的構成方式主要有「縱式結構」和「橫式結構」兩種。「縱式結構」即按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進程和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安排情節。「橫式結構」是按空間順序將若干前後並無直接聯系的生活場景或情節並列安排,從不同的側面或角度共同表現主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構成方式。
1.三迭式結構
「三迭式」又稱「三段法」,在故事情節的安排上,重在表現人物活動和事件發展前後三次的重疊變化,是中外民間兒童文學作品常用的傳統方式。深受兒童讀者歡迎的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三打白骨精」便是用三迭式結構來組織故事情節的典型例子。但三迭式結構的作品,其情節的反復,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反復中體現出變化和發展,而且這種變化中又能體現出整體的美。這種結構方式很能適應兒童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要求。三迭式結構的運用,能造成回環曲折的藝術效果。
2.連環式結構
「連環式」結構也叫做多段式的情節反復,其特點是情節在三段式反復的基礎上再一環扣一環地向前延伸、發展,因此,這種結構的作品其情節反復的次數至少有四次,直到故事情節結束為止。連環式結構主要有直串式(順序反復程式)、頭尾串式(循環反復程式)、雙串式、一串一解式四種情況。幼兒文學作品為適應幼兒理解能力較低的特點,常採用這種結構以反復加深孩子的印象。如蘇聯動物故事作家比安基的科學童話《尾巴》,連續寫蒼蠅把蜻蜒、金魚、蝦、梅花鹿、狐狸等動物的尾巴當成沒用的尾巴,反復尋找都失敗了,最後死在牛尾巴之下。作品通過多次尋找的情節反復和由此帶來的層層遞進的演化,既增強了故事性,把作品的情節推向高潮,又形象地再現了蒼蠅的霸蠻可惡,揭示了科學的主題。
3.對立式結構
「對立式結構」即從正反、左右、前後、上下等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來組織情節。它有利於情節展開和人物性格的鮮明對照,能體現較強的故事性,符合兒童讀者在比較中清晰認識事物並把握其發展規律的心理特點。因此對立式結構在兒童文學創作中運用極其普遍。張鐵蘇的兒歌《沒耳朵變尖耳朵》具有一定的情節性,正是採用了這種結構方式。作品前面寫多多「沒耳朵」,後面寫多多「尖耳朵」,由「沒耳朵」到「尖耳朵」採用的就是對立式結構方式,並通過這種方式把作品暗含的思想內容形象地表達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