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為什麼留守兒童不喜歡獨處
擴展閱讀
給同學回復書信怎麼寫 2024-10-01 05:31:43
同學聚會沒有往來怎麼辦 2024-10-01 05:29:17

為什麼留守兒童不喜歡獨處

發布時間: 2022-08-06 15:09:35

㈠ 為什麼留守兒童很孤獨

他們沒有父母的陪伴。爺爺奶奶年紀比較大生活的年代不一樣,和小孩子代溝也比較大。留守兒童往往比較孤單。

㈡ 留守兒童應該多重視孩子哪些心理問題

這個社會應該給與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據了解,2021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超過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

自3月底以來,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聯合開展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深入調查。到目前為止,16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為902萬。其中,由祖父母監護的805萬人佔89.3%;由親友監護的30萬人佔3.3%;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31萬人佔3.4%。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護,佔4%。

目前現在的社會處在了一個人口大遷徙的時代,人們不得不為了經濟發展而離開家鄉,漂泊在外,子女留守在家中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因為隔代教育,就會很容易的出現心理問題。

一、自我封閉 性格孤僻

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

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同樣的悲劇,在同樣的留守兒童家庭不斷的上演......

這雖然是個小故事,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就像那個小男孩兒一樣,我們要面對眾多留守兒童,要盡自己的全力去幫助他們,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關愛留守兒童不是一時之計,而是一項長期的事業,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㈢ 長大後的留守兒童的苦惱和心理缺陷有哪些

自我封閉性格孤僻

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緒失控容易沖動

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16周歲以下,正處於身心發育時期,情緒欠穩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沖動。他們還容易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為。有些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也易於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嚴重者往往還有暴力傾向。

認知偏差內心迷茫

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裡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裡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

㈣ 那些留守兒童,長大成人後都怎麼樣了

留守兒童長大後性格都很孤僻內向,人際關系都不是太好,喜歡一個人獨處。

留守兒童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他們生活在支離破碎的家庭,也容易養成殘缺不全的性格。特別是將來踏入社會之後,就會變得孤僻而冷漠,不願意與別人打交道。

我的堂姐從小爸媽離婚, 她被寄養在姥姥家裡,從小就自卑膽怯,後來她成年之後也變得內向而怯懦,總是刻意逃避人際交往。留守兒童在長大之後,都有以下幾種表現。

第三,有的留守兒童堅強而獨立,長大後會有一番作為。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有的留守兒童從小承受生活的不幸,所以就發誓要讓自己變得強大,這樣的人骨子裡都有不服輸的倔強,長大後必定會有一番作為。留守兒童在長大成人後都應該正視自己,要樹立積極陽光的心態,忘記過去的傷痛,用一顆期待的心來對待未來,只有這樣你才能擁有精彩的人生。

㈤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一「留守兒童」教育中的問題

(一)管理難

由於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邊,而爺爺奶奶們只是抱著讓他們吃飽穿暖、不出事的態度來管教他們。所以,這些孩子在家裡處處受著寵溺,爺爺奶奶也都由著他們的性子而為。他們到了學校之後,受不了紀律的約束,大多數孩子便表現為紀律性差,自覺性差。如:上課不注意聽講,做小動作,好貪玩……經常出現屢禁不止、屢教不改的現象。這給教學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二)家庭教育不力

現今,在經濟利益的驅駛及生活的壓力下,許多農民外出打工,這也是造成兒童留守的重要原因。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撫養,而大多數老年人沒有文化知識,對孩子進行不了學習上的輔導,加之近年來教材的變化也讓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輔導起來感到吃力,因而對於家庭輔導他們也是力不從心。而教師又不能長期加班加點幫其輔導,這也就造成課後再輔導的難題。當然家庭教育絕不僅僅是一般認為的家庭課後輔導,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應當是對孩子生活與做人常識的教育,同時,其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

(三)學習吃力

由於這些「留守兒童」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習主動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這些孩子均學習吃力。盡管在校期間老師的督促約束。可回到家,爺爺奶奶又督導不力,致使這些學生養成了一緊一松的習慣。學校與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收效甚微。我個人認為:要緩解這些「留守兒童」學習吃力的現狀,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就是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育模式,應用參與教學法,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與教師形成互動,並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課堂氣氛活躍,從而讓學生樂於學習、勤於學習、使他們逐漸改掉以前的厭學情緒,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成績。

「留守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遠不止以上這些,他們有的還要面臨生活的壓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離異留在農村的孩子),時間久了,就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傷害和影響,更有甚者還會影響他們以後的生活。因而對他們的教育就至關重要,特別是家庭教育必須到位,讓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的環境既寬松又不失緊張,讓他們的童年生活充滿情趣。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二「留守兒童」的個性特徵

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我發現留守兒童具有這樣的個性特徵:

(一)外強中干型

在堅強的外表下,他們有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極易受到傷害,情緒不穩定。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呵護,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與父母交流,但是沒有。而老人們的教育方式,要麼溺愛,要麼無暇顧及。所以,他們更多的對老師有一種心理依戀。平時生活中的解不開的疙瘩,同學中的小矛盾,都願意告訴老師。下課時願意到老師的辦公室去坐坐。有時也會抱住老師的胳膊撒嬌。他們喜歡熱鬧,不喜歡獨處,希望能從同學相處中得到快樂。而一旦看到別的父母來看望自己的孩子時,他們那顆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馬上有了反應,傷心流淚、情緒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厭學、仇恨父母。這類孩子的學習大多不夠穩定,時好時壞,受情緒影響很大。

(二)放任自流型

這類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為主。他們的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來說較富裕。因而這些孩子的零花錢大多比較充裕,這便使他們養成了好吃懶做、亂花錢的毛病。小賣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們的最愛。他們上半周當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節衣縮食,甚至連生病、買作業本的錢都沒有,於是就靠借債過日子。這些孩子胸無大志,學習更是一團糟。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天高皇帝遠」你想管也「鞭長莫及」。於是他們便更加肆無忌憚,反正老師也不能把他怎麼樣,打不得,罵不得,一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架勢,指一指,轉一轉,一旦老師稍有放鬆,便當起了「坐家」,把學校當成自己的「養老院」,吃飽、喝足、混天黑。

(三)天天向上型

這類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時間較短,靠出賣苦力或做小生意為生。他們的父母用勤勞和汗水換來還不算錯的收入,積攢著辛苦換來的每一分錢。為的是能讓孩子上好的學校,不走自己沒有文化的老路。這些孩子大多保留著農村孩子的淳樸和節儉,從不亂花錢,因為他們深知父母掙錢不易,所以,他們的成績一直不錯。不過,這樣的孩子大多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喜靜不喜鬧,有的甚至還有點不合群。

㈥ 留守兒童,性格很孤僻,不愛說話

留守兒童也成了社會的一大問題了。極
度的缺乏安全感:因為在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沒有在孩子身邊,所以沒有給孩子塑造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呈現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狀態!這種狀態會跟隨著孩子的一生,可能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情況稍微好一點,而等到孩子遇見什麼困難什麼挫折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會爆發,而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是深深的自卑感,有些孩子表現出來的是極度的叛逆,而這些行為主要的誘因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
對於父母感情的淡漠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因為從小就沒有在父母身邊長大,雖然知道是自己的爸爸媽媽,有血緣關系,但也只是兩個較陌生的人而已!所以當父母想要和自己的孩子溝通感情的時候,其實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拒絕的!這種對感情的淡漠會在孩子的心理生根發芽,在孩子長大以後還會發生在各種對於感情的處理方面!有些孩子叛逆也是這個原因。
這個需要全社會來參與解決的,有首兒童都是孤僻不愛說話,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咨詢心理學家。

㈦ 長大後的留守兒童的苦惱,心理缺陷

你現在最大的煩惱是什麼?你自己理清了嗎?是父母的反對,是自己的個人原因,是對缺乏家庭溫暖的彌補的一種極度渴望,是對現狀的無能為力感的厭煩?還是什麼。。。你弄清楚了嗎
你說希望找到一個相愛的她好好愛她,這是一種人在孤單脆弱的時候的一種純粹的單純的想法。就像我一度想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一樣,我希望我能幫助一個人,不計回報地幫助,因為在那種情緒的漩渦里的時候,自己的渴求變得很簡單,同時也很理想化,把外部因素考慮的過於簡單和抽象。實際落實中能做到怎樣的地步,只有真正做到了那一步才敢說你能做到!
我們這種膽小不自信的性格,確實受到從小的生活環境的影響,但是你知道環境有內外兩種,很小的時候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是我們能主觀選擇適應環境。大了,我們可以力所能及地改變我們生活的小環境了。你不覺得嗎?
我是覺得人是群居動物,一個人可以獨處,但是一定有一定的時間是放在人群中去共處的才行,也許是一種心靈的互相取暖吧。所以心情不好的時候,出去走走,換換環境,換換人群,換換心情,在回來重新面對,也許或意外地霍然開朗起來。快樂需要經過分享才能變成更多的快樂,不開心學習傾訴,才會主動降低痛苦的程度。
你試試,你也可以的,漸漸改變自己思維習慣,你也可以積極樂觀起來,這樣你發現你對問題的看法不那麼沮喪了,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加油,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