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家長如何跟孩子相處
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禮貌,可是卻不斷跟孩子發生沖突,又導致自己生氣,最後也導致孩子在這事上更擰巴了。像這樣一種教育,就有點南轅北轍了。培養一個有禮貌的孩子,這個目標是非常好的,但是你有沒有關注,你在培養孩子有禮貌的過程當中,你自己對孩子的行為禮貌嗎?你去強迫孩子跟他不認識的人打招呼,或者說強迫孩子說一句他不想說的話,你是不是已經不禮貌了?一個不禮貌的家長怎麼能教會孩子禮貌呢?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會表現出害羞,可能在某一天,因為某個原因,不想跟其他人打招,我們做家長的點到為止就可以了,同時我們自己做出一個很好的表率,見到什麼人熱情跟別人打招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要太在乎孩子今天的表現怎麼了。我們自己做出表率,熱情跟他人打招呼,把孩子鄭重介紹給其他人。孩子看到了一個好的榜樣,慢慢會學會這些事情的。不要著急,要允許孩子做得不好、做錯事,允許他有一個改善過程。 有的家長為了培養兒童的道德,有時候會設計一些小細節。我看到這樣一個案例,媽媽和一個孩子兩個人登山去了,走得又累又渴,帶的水都喝光了,包里就剩兩個蘋果了,一個大蘋果,一個小蘋果。休息下來的時候,媽媽考驗孩子說,就剩兩個蘋果了,誰吃大的,誰吃小的,想看看孩子懂不懂得孝敬媽媽。孩子說,我每一個上咬一口。媽媽立刻就有些生氣,沒想到孩子說,我嘗嘗哪個甜,把甜的給媽媽吃。這樣,媽媽就覺得很欣慰。我看到的資料是把這個例子作為好例子呈現出來的,但是我非常不認可這個家長的做法,它作為一個道德教育的細節是非常不可取。因為這個母親是惡意試探孩子,孩子如果說我要吃大的,媽媽肯定會批評孩子,或對孩子表現出失望。那麼這個大蘋果該誰吃?媽媽吃了就正確嗎。這樣的教育太復雜了,而且不自然。出於一個母親天性,當我知道孩子也是又渴又累時,我會本能地把大蘋果給孩子吃,孩子可能會推讓,也可能不會推讓,就直接吃了。但這並不會教壞孩子,因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地從和媽媽相處的各種細節中體會到那種深刻的愛,他長大了也會把這種愛回報給媽媽的。所以,在跟孩子相處中,不要動用太多的聰明和技巧,不要跟孩子耍心眼,以朴實為好。我們把純潔的善意投注給孩子,最後孩子回報你的就是簡單、樸素、善意。 還有一次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小文章,是一位家長寫了他跟孩子相處的一個小故事,他肯定認為是正確才寫出來,報紙也發出來了。說的是有一天6歲的孩子想吃橘子,而家裡面只剩兩個橘子了,當時爸爸媽媽孩子三個人都在。孩子拿著這兩個橘子時有些為難,說就剩兩個了,給誰吃。父母兩個人為了培養孩子孝心,就讓孩子自己選擇給誰吃,孩子猶豫了半天,他其實已經知道父母的用心,最後含關眼淚說媽媽一個爸爸一個,父母雖然有些不忍心,但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就狠狠心,兩個人一人一個就把橘子吃了。 我非常不認可這種教育方法,家長這樣的行為不會教給孩子孝順,教給孩子的是自私,家長希望孩子懂得愛父母愛他人,自己卻表現得那麼自私,怎麼教給孩子愛呢?你為什麼不能把橘子掰開好幾瓣,或者乾脆說今天媽媽不想吃,你吃吧,讓孩子心無愧疚地吃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是你的態度,而不是你的技巧教給孩子如何做人的。 思想家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要別人聽你所講的話,就要設身處地為聽話的人想一想,要打動別人的心,自己的行為就必須合乎人情。」如果家長自己的行為不合乎人情,怎麼可能教給你孩子有人情味呢,怎麼可能打動孩子的心呢。所以我覺得跟孩子相處,首先要有一份真誠的愛心,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有一次,我們在一個場合談論中國傳統文化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我聽到一個人談到這樣一件事,他是把這件事當作一個正面例子講給大家的。他說他媽媽非常遵守中國傳統文化,他小的時候,他媽媽要求孩子們跟家長講話不許說「你」,必須說「您」。有一次,吃飯的時候,他自己先吃完一碗飯,站起來給自己盛完飯之後,問他媽:「媽,你還要飯嗎?」沒想到他媽一下子生氣了,把筷子摔了,問道:怎麼跟我說話,第 一,怎麼能跟我說「你」呢?第 二,你問我要飯嗎?我是要飯的嗎? 他舉這個例子,是想要說明他媽媽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是要求非常高的人,對他們有很好的教育。講這個故事的人,他自身成長得不錯,媽媽可能在很多方面做得確實不錯,但是就這一個例子來說,我非常不認可,我不認為它是個教育的正面例子,恰覺得它是個反面例子。一個母親那麼苛刻,對孩子態度那麼粗暴,並且故意曲解孩子的用意,對孩子的善意進行惡意歪曲,這怎麼可能教給孩子善良和孝順呢。 所以,家長一定要關注我們的理念和我們的行為是否和諧,是否統 一,這是非常重要的。跟孩子的相處,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某種教育機緣,我們與其給孩子講很多的道理,告訴孩子說應該怎麼做,應該成為怎樣的人,具有怎樣的品德,不如關注一下我們自己跟孩子相處的時候,表現的是怎樣一種面貌,家長面對孩子,你的行為永遠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的語言是無聲勝有聲的。 「愛」和「溺愛」不是程度上的差別,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現在一說孩子出現問題,就說孩子被溺愛壞了。這其實是一個誤導。有很多人以為,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所以認為我要少愛孩子一些,對孩子狠一點。 因為愛和溺愛本質的完全不同,所以成全的東西,或者說最後的教育走向是完全不一樣的。溺愛下的管制和批評,會阻礙一個兒童潛能的發展,會讓他的惡習生長出來。人的天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點的東西,在正常的情況下,孩子的自然表達一定是善和美的;惡和壞的東西一定是不良刺激下才能產生。就像人的肌體一樣,正常的情況下是健康的,腫瘤、癌症等疾病在不良的刺激下才會產生,道理是一樣的。而一個孩子在真愛的環境中,也就是在自由、寬容和欣賞的環境中,正常潛能才能發揮出來。所以千萬不要把溺愛理解為愛得太多了。 我有一次看見一個老人帶著一個孫子在操場上玩,操場鋪的是塑膠跑道,有小顆粒的東西,那個孩子有一歲半左右,剛剛學會走路,走得很不穩當,搖搖晃晃的,操場很平,也沒有人,也沒有學生在那塊上課,正是孩子學走路和玩耍的好地方。孩子搖搖晃晃走的時候,老人就在後邊喊著,慢點慢點,別摔倒了!大家想想,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是不是應該摔跤的,不摔跤能學會走路嗎?老人是出於愛孩子,一個勁的喊別摔倒,這首先會嚇著孩子,從本質上說,其實就剝奪了孩子的嘗試權和犯錯誤權。孩子被嚇得不敢走了,站住,突然對地上的塑膠小顆粒很好奇,就蹲下身來用小手摸。奶奶馬上就說,別弄那個,那個臟,不好!孩子就不敢摸了。孩子站走來,不知所措,突然看到旁邊有一個小樹棍,好奇地拿起那個小棍,奶奶又說這個臟,給扔掉了。我看了一會,老人跟孩子相處跟玩耍的過程中,孩子不論做什麼,奶奶都要嘮叨,這種嘮叨的後果就是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不敢去嘗試,干什麼都膽戰心驚,會阻礙他潛能的發展。孩子多摔幾跤才能學會走路。到他長大了,自然就摔不著了。我們一定要警惕這些小細節中的教育破壞性。 還有一天我坐北京到天津的動車,一個姥姥和媽媽領著一個小男孩坐在我旁邊。小男孩大概有8、9歲,孩子可能是第一次坐動車,一上來感覺非常的新鮮,覺得這火車跟飛機似的。這兒看看,那兒看看,弄弄這個,弄弄那個。這個孩子行為很簡單,並沒有破壞性的行為。結果這個姥姥和媽媽一直訓著孩子,不斷地嚷到:不要弄那個,干嗎弄那個。可能是她們平時在生活種習慣了這樣不斷地嘮叨和教訓孩子,皺著眉頭說,你能不能乖乖坐一會?!一個8、9歲的孩子,怎麼可
❷ 如何與孩子相處的技巧
今天和家長分享親子相處中17個正確批評孩子的技巧,不僅避免和孩子沖突,還會讓你和孩子更貼心!
1、先聽聽孩子的解釋
當孩子犯錯後,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給他一個申訴的機會,也讓他自己的批評更有針對性。
2、讓孩子學會換個立場
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系時,問問孩子「如果是別人,該說什麼」。
3、父母也要自我批評
在批評孩子之前,先來一番自我批評,拉近和孩子心理距離,培養孩子勇於承擔責任的品質。
4、批評孩子注意場合
家長批評孩子最好單獨進行,不應該在公開場合,比如公共場所、當著孩子同學或朋友的面、當著眾多親朋好友的面。
5、批評時別翻舊帳
本來一個很小的錯誤,偏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這樣的批評只會讓孩子對你抵抗,甚至不承認錯誤。
6、批評時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只評價事實,不分析動機,剝掉孩子最後一絲遮羞布,帶她強加罪名無異於火上澆油。
7、批評時不要動手打孩子
不給孩子充足的空間去反思錯誤,而是一味地打罵,這種急於求成的批評,往往造成反效果。
8、學會暗示和沉默
父母保持沉默,孩子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家長能心平氣和的啟發孩子,孩子自然會很快的明白家長的用意。
9、批評要盡量簡短
盡量使用最簡練的語言,花費最短的時間來完成。受批評的感覺總是不舒服的,誰都希望這種感受盡快結束。
10、語音語調不能高
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
11、想批評前可以借鑒他人
父母用他人類似的錯誤行為,暗示孩子,不要犯同一個錯誤的,這么做,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12、給孩子一點心理安慰
孩子犯錯受批評後情緒往往低落。父母應及時給孩子一些安慰,讓孩子感到你們依然愛他。
13、父母應該「統一戰線」
父母教育孩子時,如果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孩子所想的就不是如何去認識和改正錯誤,而是尋求庇護。
14、別把壞情緒發泄給孩子
收到壞情緒影響是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就不是客觀公正的,比如:「你一天到晚……」「你從來都是……」等指責很可能激化矛盾。
15、增加身體接觸
摟著孩子的肩膀說話,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用眼睛正視孩子,能達到恩威並用的效果。
16、批評和鼓勵相結合
批評後加一點鼓勵不僅能促使孩子盡快改正錯誤,還能引導孩子向自己擅長的方向發展。
17、避免語言傷害
禁忌謾罵、詆毀、嘲笑、蔑視等侮辱性語言。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給予孩子生命的同時,也能懂得如何去愛孩子,讓自己不斷走在自我成長的路上,不只是自學會愛,並且教會孩子愛的能力!
❸ 怎樣和孩子相處
和孩子相處其實很簡單,就是與他做朋友。講話時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先聽他把話講完,再友好的輕輕地和他交流,交流時也要看著他的眼睛。這樣做的效果是他不會對你大吵大鬧,並且願意給你講真話。和孩子玩兒游戲也是相處的很好的辦法。講故事,每個孩子都相當喜歡,當你親切的給他講故事時,他會瞪著黑亮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看著你。
能做到這些,你就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和依賴,那麼今後的相處也會很輕松和愉快的。當孩子哭鬧和故意不講理時,這時就需要耐心,親切的看著他,鼓勵他講出他的理由,靜靜地等著他解釋,在知道他的真實想法後再決定怎麼樣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是盡量避免對孩子誤解,誤解多了他就會對你不信任和叛逆。千萬記著,不要對孩子大吵大喊,他是會悄悄模仿你的,一旦他也學會並習慣了大吵大叫,他就會說出一些特無情和憤怒的話來的,你會很傷心和憤怒。那麼,你和孩子之間的信任就沒了,關系就會很不好。
❹ 如何跟孩子相處你們是怎麼做的
要多和孩子溝通,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越大越不願意和父母說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該多和孩子溝通,耐下心來聽一聽孩子的憲法,這樣做,父母和子女之間才不容易產生隔閡,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最有利的。其次,相親相愛,但是彼此都有空間。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相親相愛,但是這種關系是有距離的,彼此有空間的。家長應該允許孩子有合理的隱私,要給與孩子足夠的尊重,不要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決定。再次,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鞭策,所以父母對於孩子有要求、有期望這是應該的。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力,也有自己的成長速度,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和期望應該盡可能的合理,可以稍微高一點讓孩子去挑戰,但是不能太高。
❺ 如何和孩子相處
分3個方面,第一,情感上,如果你真的很喜歡小孩子,首先就不要讓他們感覺,你是城裡的,他們是山區的,小孩其實心裡對這個很有芥蒂,不要讓他們自卑。第二,融入到小孩子的玩耍中。要做到99%時間里都是和藹,但是1%的時候是生氣的,讓他們明白,雖然你是個和藹的人,但是一旦生氣,就會很嚴肅很激烈,小孩都有趨向性,就是俗話說的兒童討好性。第三,對每個孩子都要稱贊,拉近心靈上的距離,可以在平時教課的時候創辦一些你自己的活動,給與孩子們一些小獎勵,並且融入到他們的圈子裡,開他們一樣的玩笑。3-5年紀的男孩子,正是愛玩的時候,可以舉辦一場足球賽之類的。
❻ 怎樣正確的與孩子相處呢
與孩子正確相處,重點是拉近與孩子距離,讓孩子覺得你是他的一個朋友,而不單純的是他一個能力,這樣孩子跟你交朋友更願意以後有什麼事情和你去交流,你能夠更及時的了解到孩子的動向,有問題及時幫助他,沒問題及時引導他。
父母要與孩子做朋友,但也不是說毫無底線的做朋友,因為父母應該是一個好的朋友,但也得有自己嚴厲的一面,傳統的家庭結構之中就是有一個比較嚴厲,有一個比較仁慈,比較寬容,這樣孩子才會有一個壓力熟悉的點,並且有一個人能夠對他產生一定的影響,不至於以後毫無約束,這也算是傳統家庭結構之中比較正確的一面吧。
❼ 如何與小孩子相處
與孩子的相處其實是一門藝術。最和諧的關系應該是你愛護他、約束他、指導他;他愛戴你、尊重你、服從你。可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似乎並不十分容易。我們總是會在生活中遇到許多害怕父母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做事小心翼翼,就怕吃「竹筍烤肉」。當然,怕孩子的父母也不少見,當他們把孩子眼前的糖果拿走的時候,孩子立刻哭的翻天覆地,沒辦法,只能讓他想吃多少吃多少。這兩種關系,似乎都不利於家庭的和諧以及孩子的成長。
金寶貝老師Emilie:寶寶逆反,順勢誘導
寶寶2歲前後開始出現逆反是常見的事情,他在專注某件事情的時候,得不到滿足會就會鬧個不停,這個時候你越強制他反而越來勁。比如有次我在上課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在參與游戲,有個小朋友卻在旁邊吵著問他媽媽要糖吃。媽媽不肯,無奈地向我求助,我就跑過去和這個孩子說:「你要吃糖嗎?我可以拿給你。可是你不能吃那麼多,吃多了牙齒會蛀掉,你知道蛀牙會怎麼樣嗎,蛀牙的話要把蛀掉的牙齒拔掉,會流很多的血,非常痛的。」這樣一說,寶寶似乎想起了流血的疼痛,很快就不鬧了,我再將他的注意力引導課程上就非常容易了。
網友(爆炸毛毛蟲):和寶寶一起發現自己的優點
我和寶寶一起發明了一種游戲,我們准備了一本本子,每天將寶寶做對的事情寫在上面。每過一段時間,我們全家人就和寶寶一起分享這本本子,我當著他的面告訴他這段時間他又做了多少好事,被我們發現了多少優點,這條是他的爸爸記錄的,這條是我記錄的,這條是奶奶記錄的。當著面表揚寶寶會讓寶寶更加有自豪感,從此加油表現的更好。
網友(甜甜爸):轉移注意力勝過對孩子說「不」
許多家長在看到寶寶做錯事的時候,都急於對寶寶說「不」,或者說一些不該出現的字眼,反倒產生反作用。比如以前我會說「不,你不準這樣做。」「不,你不能。」這樣的說法,我發現反而會激起寶寶的叛逆,他看到你很激動,反倒會產生快感,樂於看你激動的表情。還有的時候,比如一次寶寶在吃臟手,你大喊「不能吃手」,但他接受到的信息中「吃手」兩個關鍵字最熟悉,反倒激發他更投入的吃手,這時如果把注意力引開,比如塞個平常他沒接觸過的東西比說更管用,這也不能怪孩子,畢竟他們對大人的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抓取信息,所以一定要耐心加上一些用心,了解寶寶的特點。
金寶貝老師Mandy:嘗試與寶寶共情
所謂共情,就是表達出於寶寶同樣的感情,這種共鳴感會讓寶寶覺得他被你所理解,寶寶其實和我們成人一樣,需要被理解。比如有的寶寶吃飯時間玩玩具,家長通常都會命令寶寶放下手裡的玩具來吃飯,可是效果一般都不好。那不如蹲下來告訴寶寶:「這個玩具真的很好玩,媽媽和你一樣也最喜歡它,可是玩具和寶寶一樣也要休息和吃飯哦,你還是和我吃好飯後再找它玩吧。」另外一方面,就像我們課堂上以身示範的道理一樣,示範帶來的共情效果也非常好,比如還是吃飯這件事,如果家長過於關注孩子吃飯的細節很容易讓孩子對吃飯產生逆反情緒,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和大人同時進餐,大人吃飯時顯示出很開心很好吃的表情,孩子會感受到,並盡力模仿大人,反倒會自然享受吃飯的快樂。
與孩子相處的技巧雖然看起來很難學,但有時候其實我們只要順著寶寶的心思換位去想,就會豁然開朗了。
❽ 怎樣與孩子相處
第一,情感上,如果你真的很喜歡小孩子,首先就不要讓他們感覺,你是城裡的,他們是山區的,小孩其實心裡對這個很有芥蒂,不要讓他們自卑。
第二,融入到小孩子的玩耍中。要做到99%時間里都是和藹,但是1%的時候是生氣的,讓他們明白,雖然你是個和藹的人,但是一旦生氣,就會很嚴肅很激烈,小孩都有趨向性,就是俗話說的兒童討好性。
第三,對每個孩子都要稱贊,拉近心靈上的距離,可以在平時教課的時候創辦一些你自己的活動,給與孩子們一些小獎勵,並且融入到他們的圈子裡,開他們一樣的玩笑。3-5年紀的男孩子,正是愛玩的時候,可以舉辦一場足球賽之類的。
最後要注意的是,其實這個年紀的小孩很容易滿足,他們玩心正濃,所以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是很重要的,在教課的同時,許以他們一定的課余活動獎勵。同時要記住,孩子終歸是孩子,他們有自己的圈子,有的時候他們並不需要老師的參與,老師能給與他們自由的時間,那他們也會從心裡感激老師。跟孩子的相處,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某種教育機緣,我們與其給孩子講很多的道理,告訴孩子說應該怎麼做,應該成為怎樣的人,具有怎樣的品德,不如關注一下我們自己跟孩子相處的時候,表現的是怎樣一種面貌,家長面對孩子,你的行為永遠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的語言是無聲勝有聲的。 「愛」和「溺愛」不是程度上的差別,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現在一說孩子出現問題,就說孩子被溺愛壞了。這其實是一個誤導。有很多人以為,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所以認為我要少愛孩子一些,對孩子狠一點。
❾ 怎樣和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
一、不要應付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提問是家長經常會面臨的問題,有時候會很無理,有時候會很滑稽,也有時候會很荒謬。但是,尋求答案的過程,正是孩子探索未知的開端;拒絕和敷衍孩子,就等於無形中將孩子的好奇心給扼殺了。父母的言傳身教,更多的就是多一點耐心,而不是不耐煩;記錄下問題,約個時間一起去搜索資料也不錯。這樣,孩子將會一直保持著好奇心,保持的探索的興趣。
二、要與孩子保持平等地位
在傳統的教育裡面父與子是有著嚴格的界限的,孔老夫子也這么認為。父親在兒子面前,有絕對的權威,不容置疑的權威。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其實,和孩子之間,除了做父母的身份,還可以做朋友,生活中很多時候都可以是平等的。
三、要說話算數
對於父母的承諾,孩子是記得一清二楚,媽媽說過下周末去公園,孩子一定會在那一天早早做好准備的。或許父母可以以一個理由不去,但不能不兌現對孩子的承諾。父母的推脫和各種理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說過的話不算數,這樣不僅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更可能會使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不負責的人。
四、陪孩子的時候不要只顧玩手機
父母對於孩子的照顧可以無微不至,但決不能溺愛。對孩子的愛要體現在「用心」上,比如:孩子在玩沙時,自己不會自顧自個兒的聊天,在家裡的時候,不會只顧玩手機。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要主動參與,要作為一個玩伴,而非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能夠全身心陪孩子確實比較困難,但是在下班後,多給孩子一起親子時間,陪他一起玩游戲會讓一家人更加的和諧友愛。設想一下,你嫌煩,只顧自己玩手機,那麼,孩子該會多孤單。
五、傾聽孩子
孩子發脾氣常被貼上「無理取鬧」的標簽,而事實上孩子發脾氣並非無理取鬧,大多數都是他發泄情緒的一種表現。我們父母所要做的只是陪著他,傾聽他,脾氣發完後他還是那個活潑可愛的寶寶了。
孩子的哭泣是自我療傷的一個過程,有的時候他會為了一點小事情而傷心的哭泣,這個時候,他傷心的已不是這個事情的本身,而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讓他難過的事情,當時沒有發泄出來,現在正在自我療傷,在康復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