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做腦癱康復治療
坐姿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種姿勢,對維持人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都非常重要。正常兒童的坐位是在不知不覺中運用腹部和臀部肌肉完成的。但是腦癱兒童
因為大腦功能嚴重受損的影響,就連這種簡單的姿勢都難以維持。所以,對於兒童腦癱的康復訓練就要對腦癱兒的坐姿進行矯正。那麼,兒童腦癱康復訓練如何矯正
坐姿呢?
1、頭部控制訓練:患者雙下肢屈曲,頭、軀干擺正。訓練人員雙手握住患者肘部,緩慢將患者拉起數次。
2、步行訓練:步行對患者建立自信心及參加各種活動十分重要。此訓練可提高患者在行走中控制軀干及下肢的能力,以逐步擴大其活動范圍,增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訓練時應及時矯正患者出現的異常步態並注意安全。
3、上下台階訓練:此訓練可提高患者行走能力和運動協調能力,對適應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具有很大的實用意義。
4、站立訓練:此訓練可延長患者站立時間,提高站立平衡能力,促時髖關節發育,為行走做好准備。
5、爬行訓練:通過訓練患者爬行可提高患者控制身體和四肢的能力,在更大的范圍內活動,同時為站立和行走打好基礎。
6、坐位訓練:此訓練可提高患者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的能力,使患者在坐位時能完成進食、交流、學習等活動。訓練時,盡可能讓患者擺正頭、挺直背,保持在坐位狀態下玩進行活動。
7、平衡和協調運動訓練:平衡能力和協調性是運動穩定的前提。可利用平衡板、球、滾筒等器具進行訓練。通過訓練可促使患者及時調整姿態,提高反應能力和控制頭、頸、軀乾和平衡和協調運動的能力。
注意事項:
一、小兒腦癱治療科學性較強,要求嚴格。
二、進行小兒腦癱治療首先要明確腦癱是一種可治性疾病,關鍵是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家長及醫護人員應改變傳統錯誤觀點,不應悲觀失望,怨天尤人,喪失治療的信心,應該驅散心靈中的黑雲,調節心境,積極配合醫院進行早期干預措施,這是治療腦癱的注意事項。
三、小兒腦癱治療是長期細微的工作。腦功能的恢復,正常姿勢的建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通常需要數月,甚至數年。一部分患兒通過幾周的綜合治療,臨床獲得明顯的改善,但是一定要堅持,不然恢復的肌體功能會倒退到原來的狀態,這也是治療腦癱的注意事項。
Ⅱ 腦癱患兒做康復訓練該怎麼做
腦癱(CP)作為一種運動性傷殘,主要影響兒童生長發育,也很影響心理社會和情緒成熟。上學可出現許多特殊的困難,工作的訓練、就業和融入成人社會也面臨挑戰。CP患兒將增加損傷的危險和易於患病,在保健、康復和教育方面都將有大量經濟負擔。平均壽命也明顯縮短。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因此,我們應尋找減少CP發生率,減輕其嚴重性的解決辦法。預防是首選的。CP的兩個主要伴隨情況是窒息和早產。預防窒息和早產並使之得到最優的處理以減少腦損傷,這對減少腦癱發生有重要意義。
早期診斷
腦癱是一種在出生後1個月內發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行為異常或感知覺障礙等,並需要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及正常小兒一過性的發育落後。
腦癱病兒存在以下4方面異常:運動發育落後;肌張力和姿勢異常;主動運動減少和/或出現異常運動;反射異常。
但是腦癱徵象可延遲出現和復雜的發育性質使早期確診腦癱有一定的困難。腦癱兒童在新生兒時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由於伸肌張力過高,可使嬰兒在俯卧位能提早抬頭,下肢張力過高,5~6月前,表現為拉孩子坐位時,髖和膝關節伸展而站立起來,這時期正常兒只能拉到坐位。腦癱是一種運動功能異常,是一種殘疾。作為腦癱的運動功能異常沒有定量標准,沒有早期能確定診斷的徵象、影像學或實驗室試驗。腦癱總是一個探測性診斷,因為肯定的證據是間接的,只是按某時期的行為和發育為依據。
腦癱雖然是一種非進行性疾病,但它的性質是發展的,必需看作和生長中的嬰兒變化有關,應看到病變靜止性和發展動態變化的雙重特徵。運動異常在嬰兒期出現較晚。當神經通路變得有功能時表現出來,如上肢癱要等手的功能出現時才表現。神經選擇性生長發育的過程,使運動缺陷出現不同速度和順序。只有當受損神經系統成熟時出現異常運動特徵。如痙攣性腦癱證據可能到7~9個月時才能看到。高膽紅素腦病嬰兒一個月後出現肌張力低下,正常反射保持1年,運動發育延遲,直到1~2歲逐漸從低張力變為強直,然後伴有手足徐動樣運動。共濟失調一般在30個月到3歲以後才表現出來。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可導致激惹、喂養困難和睡眠障礙,這些發現可能和以後真正的運動感覺障礙有關,也可能是一時性神經缺陷。
由於腦癱早期干預更有效,不能等到出現痙攣性足、張力障礙的姿勢或共濟失調的步態才作診斷和開始治療。又不能過早的沒有足夠依據的診斷腦癱,以免對家長帶來精神上和物質上沉重負擔。必需用發育的方法作為診斷的基礎,要求兒科醫生、婦幼保健人員有寬厚的生理和病理知識,熟悉兒童運動和智能發育方面的規律,才能盡可能早的認識發育異常,並使用適當的方法直接有效的糾正神經系統的各種缺陷。
發育診斷方法及步驟
1、發育歷史:主訴;家庭及遺傳史,如妊娠,臨產/分娩,圍產/新生兒;發育指標,何時出現微笑、俯卧抬頭、手抓握、坐、爬和站立等;其他發育特徵,社會交往、生活自理和情緒;既往史,特別是驚厥、頭痛和行為異常等;
2、發育性體格檢查:頭圍大小、異常體征、對環境反應、各感覺器官功能活動情況和行為特點。
3.發育性神經檢查:包括一般性觀察;一般運動(GMs)質量,GMs有兩種類型:(1)扭動運動(Writhing Movement) 從孕9周至生後第8周;不安定運動(Fidgety Movement) 足月後6~9周開始到生後20周。GMs質量的改變是腦功能障礙的可靠指針。預測2歲預後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敏感性 94.5%(從早產、足月到第3個月);特異性 早期較低,逐漸增加 足月~3個月,達82%~100%;肌張力運動行為型包括原始運動型即原始反射;姿勢運動型即姿勢反射;感覺:觸摸、疼痛;顱神經;小腦功能;張力障礙,運動徵象,上神經元,下神經元。
4、 發育篩查:如NBNA,Ameil-Tison 和CDCC等等
5、實驗室評價:有選擇性 血尿常規、血清鉛、 TORCH 篩查、甲狀腺功能、PKU、尿液氨基酸篩查、CT、MRI 等,有抽風者做EEG。
6、診斷: 發育延遲,當發現有懷疑指標,但不能確診為腦癱者,最好告知父母孩子有發育延遲,使家長在思想上加以重視。這個初步診斷為進一步處理打下基礎。告知家長要定期來門診,以便監察變化,建議進一步的診斷和實驗室檢查;指導家長如何照看發育延遲的孩子;開始干預,指導家長如何促進嬰兒神經系統正常發育,糾正和克服發育延遲的徵象。必須強調腦癱確診應在1歲以後。但是如果有窒息和早產等高危因素。在3~4個月內有GMs肯定異常,肌張力不正常,原始反射延遲消失,姿勢運動出現延遲或不完全。即使在明顯腦癱徵象出現以前,早期可以做出可能是腦癱的診斷。利用這種連續的發育評價步驟能在生後頭幾個月內為診斷腦癱提供系統的基礎。隨中樞神經系統生長發育,必然會看到腦癱固定的運動病變。這是一個動力過程,至少從出生即刻開始,在早期非常輕的病例運動徵象也可消失。只有當一系列運動發育障礙出現後才考慮為腦癱。腦癱特殊型的確定也常和年齡一致,如9~10個月不能形成拇食指捏取,這可能是偏癱上肢異常的第一個指征。當孩子成長才能做出腦癱特殊類型、受累的程度和范圍的診斷。
一、什麼是小兒腦癱
小兒腦癱是小兒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如感染、出血、外傷等原因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從而導致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患兒表現為智力不足及聽覺、視覺、觸覺、語言功能障礙、牙齒發育障礙等表現。嚴重者伴有癲癇、肢體抽搐。
二、小兒腦癱病因。主要是因為先天後天因素導致大腦運動功能失靈造成的。
1、先天性原因。大多是由先天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先天畸形、遺傳缺陷、子宮內感染、先兆流產、母體接觸毒性物質、放射線損害、妊娠高血壓等以及分娩時困難,引起胎兒窒息或顱內出血,出生後不呼吸,腦缺氧時間較長所致。
2、後天性原因。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顱內血腫、敗血症導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張、外傷等導致腦缺氧引起的的後遺症。
三、小兒腦癱的病理。
1、腦部中樞腦神經的損害,是指脊髓前角細胞以上部位的神經系統損害所致的癱瘓。這有區別於任何脊髓前角細胞及以下部位的損害所致的癱瘓,如脊髓灰質炎、坐骨神經損傷等所致的肢體癱瘓均不屬於腦性癱瘓。
2、發育性損害,是指腦組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到的損傷。指各種原因作用於未成熟的正在生長發育中的腦組織上,而不是作用在已發育成熟的腦組織上。這有區別於成年人的某些顱內疾患引起肢體運動障礙。
3、非進行性損傷,即病情以不在向前發展為特點,區別於腦炎、腦瘤等疾病,但是對那些進行性不明顯,或進展緩慢的脫髓鞘疾病、先天性疾病,與腦癱也是難鑒別的。
四、小兒腦癱症狀
腦癱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階段:.開始1—6個月為第一階段,患兒常表現為肌肉無力,抬頭困難,坐不住,哺喂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手指及大腿等各關節都過度背屆,當然也站不穩,患兒表現得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後仰等。運動發育落後。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卧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2.半年到兩年為第二階段。患兒表現為運動發育遲緩,比同齡兒童明顯落後,抬頭、翻身、坐立困難。病兒的肢體很少動作,特別是下肢更為明顯,常表現為偏癱、雙側癱、四肢癱等。由於自主運動困難,動作僵硬,不協調,常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
3、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臨床症狀分型。
1)痙攣型:此型是臨床中最常見的類型,病變主要在錐體束。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被動運動阻力增高,有折刀樣痙攣,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線。
2)隨意運動型:病變主要在錐體外系,以不隨意運動為特徵。表現為緊張興奮時,不自主運動增多,安靜時減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響肢體遠端,一般上肢重於下肢,站。坐不穩,關節活動過度。累及顏面則出現擠眉弄眼、口齒不清、流涎等表現。
3)共濟失調型:此型較少見。通常表現肌張力過低,動作不協調,走路時搖晃不定,平衡性差,伴智力低下,取物時出現意向性震顫。
4)混合型:即具上述類型兩種或兩種以上特點者,如痙攣型伴不隨意運動型,常為錐體系和錐體外系或小腦均受損引起。
5)其他類型:較少見,如肌力低下型是以肌張力低下為主;強直型表現為運動阻力明顯增高,呈鉛管樣強直。
4、根據運動障礙涉及部位的臨床分型。單肢癱:單個肢體受累;偏癱:一側肢體及軀干受累;三肢癱:三個肢體受累;四肢癱:四肢及軀干均受累;雙癱:四肢均受累,雙上肢及軀干較輕,雙下肢受累較重。
五、小兒腦癱診斷檢查。根據臨床表現和病史,結合輔助檢查,一般可作出診斷。
1、一般檢查。一般體檢以外,應注重有無淺表淋巴結腫大,及具體神經系統檢查,並結合病史而有所側重。
2、X射線頭顱平片,可提供顱壓增高及定位的證據。
3、超聲波檢查:中線波向健側移位。B超斷層顯像能看到佔位病變位置的大小。
4、CT、MRI掃描:可掃描出各層次具體的內部結構和腦組織的不同圖像,有病變處密度增高。
5、放射性同位素腦掃描,可見同位素濃集現象。
6、腦電圖檢查:對幕上腫瘤的定位陽性率高,病變區皮層出現慢波。
7、血管造影:可作定位以定性診斷。
8、腦室造影:對位於中線、腦室內性命及顱後窗的腫瘤適用。
五、小兒腦癱治療方法。
早診斷、早治療、早訓練,是小兒腦癱治療的關鍵。包括以下方面:
1、現代醫學治療。包括手術、矯形器、光電聲療法、.語言交流訓練等。其中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簡稱SPR手術)是治療痙攣性腦癱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義大利一名外科醫生創立並很快在全世界推廣。因為大腦皮質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後,不能控制下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某些神經纖維是造成肌張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術就是運用現代電生理技術和顯微外科技術尋找出並切除這些神經纖維,令過分活躍的反射弧回復穩定,改善痙攣。成功率大約在 50-80%。手術後還要進行康復訓練和肌力平衡協調訓練。該手術的適應症是年齡 5-7歲,單純性痙攣性腦癱,智力基本正常,肌張力 3 級以上,有一定的控制運動能力,同時沒有肌張力低下、手足徐動、共濟失調、肌肉攣縮等情況。目前在北京宣武醫院等多家醫院開展了此項手術。
2、中醫治療。包括針灸、按摩、中葯等。
3、肢體康復治療。
目前認為小兒腦癱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如頭部控制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軀乾和下肢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等;恢復期治療對於腦癱患者來講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變肢體麻木障礙、改善肌張力和關節活動障礙等症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逐漸恢復部分肢體運動。尤其是在恢復肢體運動障礙方面更為顯得突出。
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煉」,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在對腦癱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更快的恢復患兒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4、葯物治療。口服或注射有關葯物:腦神經營養葯、肌肉鬆弛葯、活血葯等。服葯除了要注意時間、次數外,尚須注意方法。在明確診斷之前,最好不要隨便用葯。症狀往往是疾病診斷的依據之一,隨便用葯會掩蓋症狀,造成診斷困難,甚至誤診。
=望採納=
Ⅲ 腦癱如何有效的康復
一、要按照孩子的正常發育規律,在適當地時候進行正確的主動運動,包括大運動、手的精細運動及口腔運動三個方面;
二、要對孩子早日進行有效阻抑肌張力、姿勢及反射異常的訓練。這種引導主動運動的訓練可提高肌力和骨、關節穩定性,促進正常的運動功能;按摩、牽拉、體操等可阻抑痙攣及姿勢異常,亦可不同程度減輕反射異常,為運動功能訓練打下基礎,二者缺一不可。
腦癱康復訓練是可以降低肌張力,但是通過康復只是一種被動的降低,一旦間斷,肌張力又會上升,就會出現反彈,而外科手術,是從根本上去降低肢體肌張力,並且不易反彈,再通過術後的腦癱康復訓練,最好的效果是生活可以自理,甚至接近正常孩子。
其實腦癱康復訓練與外科手術治療兩者並不是沖突,是一種相互配合的關系,在腦癱治療中,往往單一的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對於痙攣型的腦癱患者來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肢體肌張力高,通過FSPR手術之後,肌張力降下來的同時肌力也會下降,此時就需要一段時間的腦癱康復訓練來恢復肌力,並且可以通過後期康復改變以往長期形成的錯誤姿勢。
常崇旺教授提示:對於2周歲半之前的孩子,由於孩子年齡比較小,建議採用腦癱康復訓練進行治療,如果後期康復效果並不理想的話,可以在孩子2周歲半之後,採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總之,術前術後,都要進行小兒腦癱康復訓練,前者是為康復做准備,後者是為鞏固手術的效果,以及得到一個最佳的康復效果
Ⅳ 兒童康復訓練做哪些訓練
如大運動和精細動作訓練一般選擇物理治療、按摩,以及一對一的手部功能鍛煉,認知訓練包括經顱磁、針灸、手功能等,語言包括語言康復認知系統、口肌功能鍛煉、感覺統合失調等,所以要先進行評估。
Ⅳ 腦癱有什麼練習訓練的好方法介紹一下
你好
腦癱的訓練方法最好是與腦癱患者需要提高的地方來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腦癱患者的聯系訓練方法:
混合型小兒腦癱康復訓練——鬼臉訓練法
1、顳下頜關節訓練,小兒腦癱患兒被動(或主動)做下頜骨上提、下降、前進、後退及側方運動,協調面部肌肉張力,增強關節靈活性,恢復功能。
2、面部表情肌訓練:
■ 做呲牙裂嘴,咀嚼泡泡糖等動作鍛煉面部肌肉的協調性。
■ 手法拿捏面部肌肉點揉相關穴位(垂根、聽會、翳風、地倉、承漿穴),調節肌肉張力。
■ 照鏡子練習口形,發音,吹氣球等。
【混合型小兒腦癱康復訓練——醫療體操(是運動療法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措施)】
1、上肢操(被動、主動運動)
■ 預備姿勢:仰卧位,術者面對患兒,雙手握小兒腦癱症狀的患兒雙腕,術者拇指放患兒雙腕,術者拇指放患兒掌心。將其雙臂放於體側。
■ 第一節擴胸運動;
■ 第二節伸展運動;
■ 第三節屈肘運動;
■ 第四節環轉運動。
■ 適用范圍:上肢關節活動受限的小兒腦癱症狀的患兒。
2、下肢操(被動、主動運動)
■ 預備姿勢:仰卧位,雙下肢伸直,術者雙手握患兒雙踝。
■ 第一節屈膝屈髖運動;
■ 第二節雙髖外展運動;
■ 第三節髖內、外旋運動;
■ 第四節屈、伸膝運動;
■ 第五節牽踝、搖踝運動;
■ 第六節屈、伸踝運動。
■ 適用范圍:各型小兒腦癱患兒進行小兒腦癱治療的下肢運動障礙。
腦癱的康復治療方法:
腦癱的康復治療方法:
一、心理治療:腦癱患兒有時伴發異常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自閉、多動、情緒不穩等症狀。健康的家庭環境,增加與同齡兒交往,以及盡早進行心理行為干預是防治心理行為疾患的關鍵;
二、訓練治療:治療師應為患兒及其家長制定家庭訓練計劃。該計劃重點應放在提高功能和防止繼發殘損方面,但是對於特別嚴重的患兒,易化護理及減輕家庭負擔應是主要目標。通常包括:對患兒病情的了解以及日常生活的安排;功能性主動活動的強化訓練;輔助用具如矯形器、椅子、站立架及輪椅的使用等等;
三、日常生活密切結合:由於腦癱兒的大腦尚處於發育過程中,許多功能尚未像成人一樣健全,因此,早產兒腦癱的治療還有一個「致能」或「再致能」的問題。在對腦癱患兒進行功能訓練的同時,要結合相關的日常生活動作進行,比如移動能力的訓練,力求運動姿勢的正常並獲得移動手段。這是腦癱患者的輔助治療手段。
四、作業治療:作業治療主要包括手的精細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支具和輔助具的製作及生活環境設施的簡單改造等。
五、物理治療:通過增加關節活動度,調整肌張力,提高運動控制能力、協調能力、力量和耐力等來改善運動功能,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術包括:體位性治療、軟組織牽伸、調整肌張力技術、功能性主動活動強化訓練、肌力和耐力訓練、平衡和協調控制、物理因子輔助治療等等。
六、對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的小兒,訓練者可在其仰卧時,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與小腿之間角度盡量小於90°。
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於矯正尖足、穩定踝關節,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有的小兒雙手握拳,不會抓物,訓練者要堅持做被動手指伸展活動,將其大拇指外展伸開,其它手指就容易伸開了;
七、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卧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干翻身。學會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小兒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支撐使軀干與大腿成90°。姿勢保持穩定後,可在小兒面前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發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小兒足底,輔助其前行。
八、在運動訓練的同時,也要加強語言訓練。以顏色鮮艷的玩具吸引小兒的注意力,力爭其模仿訓練者的發聲、發音。創造良好的言語環境,及時糾正異常的發音。
九、腦癱階梯診療康復體系將診斷、治療、康復三個階段階梯式推進,環環相扣,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另從患兒不同的年齡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案:
0—2歲患兒採取保守治療與康復治療相結合;
3—4歲患兒採取手術治療與康復治療相結合;
5歲以上患兒採取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康復治療相結合。
Ⅵ 兒童腦癱康復訓練要做一些什麼
腦癱兒童的語言訓練在很大程度上只注意構音器官的運動功能訓練和發音訓練,其實更科學的方法是:在進行構音器官訓練之前,首先要訓練腦癱兒童全身狀態,因為構音器官的運動受全身狀態的左右.只有全身狀態趨於正常,腦癱兒童才能正常發音,下頜、口唇、舌才能正常運動.因此對腦癱兒童進行語言訓練就需要按下列步驟進行: 一、 控制全身的異常動作 腦癱兒童因肌張力異常,所以身體動作,姿勢很難控制自如。強肌張力型腦癱兒童常因一些小動作而引起全身的動作異常,很難恰當的分離動作,例如他們在一開始練習發音時,常常會引起面部表情異常甚至回全身抽動,導致呼吸,發音受到影響,使聲音變的短促,模糊不清.低肌張力型腦癱兒童往往低著頭,彎著背,這樣他們的口腔無法充分的打開,胸腔也處於受壓迫的狀態,這樣就很難再談發音技巧了.因此腦癱兒童全身狀態能得到有效控制是語言訓練的前提和基礎。 為了有效地控制異常姿勢,必須從頭,頸,肩等大的運動肌體開始訓練,逐漸向下頜,口唇,舌等精細運動過渡。在進行訓練前,必須先消除腦癱兒童的心理不安,尤其是強肌張力型腦癱兒童,否則效果不明顯。 二、構音器官訓練 由於口腔肌張力異常和全身異常動作,使得腦癱兒童不能靈活的控制構音器官、口唇,舌等,嚴重影響發聲,因此應該特別加強構音器官的訓練.口腔動作的訓練,應從進食功能開始訓練,利用吃東西的方式來訓練腦癱兒童正確的吸吮,咀嚼和吞咽技巧,由此來增加對下頜、口唇、舌的控制能力.具體的方法如下: l、呼吸訓練:吹羽毛,吹風車,吹玩具喇叭,吹哨子,吹氣球等。練習的器具要由小到大,由輕到重。 2、舌的訓練:利用兒童喜歡吃的棒棒糖,冰淇淋等,讓他們用舌頭添著吃,這樣可以訓練舌頭靈活伸縮,增加面部肌肉和舌的運動機能.同時教師還可以自編一些舌體操,以此來訓練學生.。 3、吸吮訓練:先用粗短的管子吸盛在杯子里的並且是孩子愛喝的飲料,學生很容易吸到;然後再用細長的管子吸盛在瓶子里的飲料,使訓練難度逐漸加大。採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很快的使學生的呼吸能力加強. 4、咀嚼訓練:咀嚼動作需要口腔內所有的構音器官參與,這是訓練構音器官最原始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給學生難嚼的食物練習,如紅薯條等. 三、發音訓練 進行發生訓練時要摒棄先練聲母、韻母再練詞語、句子的傳統方法,應先從擬聲詞和較常用的詞語入手,如爸爸,媽媽等。 在訓練時要有正確的姿勢,提供正常的肌張力,同時要使呼吸深而緩慢。先利用游戲或歌唱方式練習,使腦癱兒童能鬆弛神經,把肌張力調整的最佳狀態。發聲訓練最好從擬聲詞開始,因為擬聲詞有趣並且容易發音,選擇周圍環境中最常聽到的聲音來練習,如汽車聲,小狗叫聲等,再逐漸練習詞語,短語和句子.在練習句子時最好選擇歌詞較為簡單的兒童歌曲,使他們邊唱邊練,在歡樂的氛圍中愉快地練習. 四、語言溝通訓練 腦癱患兒如何進行言語訓練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溝通,提高腦癱兒童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是語言訓練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復雜的。需要做大量的准備工作,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家庭在腦癱兒童語言訓練中的重要作用。因為家庭是腦癱兒童生活的環境,是語言實踐的最佳訓練場所。家庭里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參與這一訓練過程,不僅可以一對一的進行個別化教學,而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但學校要給予家長必要的指導,具體的操作方法是: 1、認知 腦癱兒童的認知能力是發展語言的必要條件,但是腦癱兒童多數伴有不同程度的視覺、聽覺、觸覺障礙,會阻礙各種學習,因此要常帶領他們多聽、多觀察、多操作練習等,充分利用各種感官,擴展他們對各種不同情景、不同事物的認識,不斷充實溝通內容.這是腦癱兒童運用語言溝通的前提工作。 2、增加說話和活動的量 不要因為他們講話不對而喪失信心,不管他們懂或不懂,都利用各種機會去跟他說話.做游戲時與他一起進行呼吸訓練、發聲訓練,寓教於樂,以引起患兒訓練的興趣。 3、鼓勵腦癱兒童發聲 當他們發聲時,要立刻與其對話和應答。即使說不成句,也應點頭示意,反復教他,啟發他想要表達的話語。要多表揚或誇獎,避免過多的批評和指責,讓他們樹立學說話的信心。利用他們的各種要求和慾望,鼓勵他們發聲的積極性。 教育要持之以恆,語言的矯治和訓練是長期而艱苦的,學校和家長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這樣才能有收獲,才能使語言障礙的腦癱兒獲得良好的語言基礎,為腦癱兒童將來能自理,自立創造條件。
Ⅶ 腦癱如何進行康復訓練
問題分析: 你好,兒童腦癱的康復鍛煉內容包括:1、站立訓練:此訓練可延長患兒站立時間,提高站立平衡能力,促時髖關節發育,為行走做好准備。2、爬行訓練:通過訓練患兒爬行可提高患兒控制身體和四肢的能力,在更大的范圍內活動,同時為站立和行走打好基礎。3、坐位訓練:此訓練可提高患兒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的能力,使患兒在坐位時能完成進食、交流、學習等活動。訓練時,盡可能讓患兒擺正頭、挺直背,保持在坐位狀態下玩進行活動。4、頭部控制訓練:患兒雙下肢屈曲,頭、軀干擺正。訓練人員雙手握住患兒肘部,緩慢將患兒拉起數次。5、步行訓練:步行對患兒建立自信心及參加各種活動十分重要。此訓練可提高患兒在行走中控制軀干及下肢的能力,以逐步擴大其活動范圍,增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訓練時應及時矯正患兒出現的異常步態並注意安全。6、上下台階訓練:此訓練可提高患兒行走能力和運動協調能力,對適應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具有很大的實用意義。7、平衡和協調運動訓練:平衡能力和協調性是運動穩定的前提。可利用平衡板、球、滾筒等器具進行訓練。通過訓練可促使患兒及時調整姿態,提高反應能力和控制頭、頸、軀乾和平衡和協調運動的能力。
意見建議:建議到專業的康復中心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對患兒進行康復訓練,學會後在家要保持長期堅持訓練才能達到預期目的。祝孩子健康成長!
Ⅷ 小兒腦癱的康復訓練有哪些
腦癱又稱腦性癱瘓.指出生前到生後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疾病,病變部位在大腦常累計四肢.是先天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臨床綜合征
腦癱治療:
1、手術治療
對於嚴重的關節攣縮、畸形可予以恰當的手術矯治。常見的有腱膜松解術, 選擇性周圍神經部分切斷術, hoke跟腱腱滑動延長術, 股直肌遠端轉移術等。
2、葯物治療
(1)本症的治療無 治方法,葯物也是輔助治療作用,主要有腦活素、胞二磷膽鹼, a型肉毒毒素, 腦苷肌肽, 巴氯芬、安定等。
(2)及時治療合並症。對有視聽障礙者及時矯正,有語言障礙者進行語言訓練,智力低下者進行特殊教育,有癲癇發作者應積極用葯物控制發作。
3、康復治療
(1)以糾正運動障礙和異常姿勢、恢復正常運動發育為主,應採用理療、體療、手術療法等多種措施進行矯治和訓練。
(2)對於運動異常應採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療。常用方法有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技能訓練、體療、理療等。按摩、針灸、推拿等也能促進症狀的改善。
(3)全面關心患兒,注意生活護理及營養保證。
(4)功能和智力訓練: 以鮑氏提出的「0~3歲早期干預大綱」為指導, 針對疾病損傷造成的不同功能障礙, 制定不同的診療方案, 進行感知、視聽、語言、記憶和動作訓練, 結合嬰兒操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