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怎麼適應孤獨
擴展閱讀
忠縣哪裡賣兒童單車 2024-10-01 15:06:10
新教育雜志怎麼樣 2024-10-01 14:51:52

兒童怎麼適應孤獨

發布時間: 2022-08-04 17:53:17

❶ 如何提高孤獨症兒童生活自理能力

孤獨症兒童能夠學會交往嗎?學會交往是實現社會生活自理、社會生活自立的必備條件。

一、交往、適應與生存

人際交往障礙是孤獨症兒童發展障礙的核心體現,是對孤獨症兒童生存能力的最為本質的影響。語言障礙、情緒障礙、動機障礙、行為障礙、自我意識障礙,最後集中體現為孤獨症兒童的交往障礙。換句話說,訓練孩子學會交往,克服其交往障礙,需要從語言、行為、動機、情緒、自我意識等方面的訓練人手,而所有這些訓練,最終目標是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我們以人際交往能力,或者說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作為最終指標,來衡量康復訓練的效果。社會生活自理、社會生活自立這兩種水平的康復目標,分別反映了孤獨症兒童對社會適應的不同程度。交往能力的提高,可以最直接、有效地提高適應能力。適者生存,這是生物界,也是人類社會鐵的定律。

當然, 人類之所以文明, 就在於我們能夠對有各種特殊需要、難以融入社會的 「不適應者」 給予特別的關照,
使他們具有同樣的生存機會。同時,人類的文明還表現在人們能主動地創造條件, 促進 「適應障礙者』』 戰勝障礙, 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令體的主動適應性。
對孤獨症兒童教育訓練的意義就在於此。人生活在與別人的聯系中,建立和別人的聯系過程就是交往。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場合,通過語言媒介實現的信息傳遞和情感溝通。實現交往有幾個要素:主體、客體、目的、媒介、場合、內容、規則。人際交往能力的本質就是對人與人關系的認知、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就是在交往情景中對這幾個要素的統合能力。

顯而易見,孤獨症兒童學會人際交往,需要下列幾個基本條件:

第一,,孩子需要有交往的動機,需要理解交往的意義,有交往的興趣,在交往中得到過積極的強化,這是最重要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交往,或者孩子不需要交往就可以滿足自己的所有需要,交往的結果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強化作用,孩子從來沒有從交往中獲得過愉快體驗,那麼交往動機就難以形成。

第二:孩子必須具有社會認知能力,能夠理解交往規則。

第三,孩子有自我認知,知道「我」和別人的關系。孩子還要能夠擺脫自我中心,學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

第四,孩子能夠使用交往工具一語言進行溝通。

第五,孩子有控制能力,能一定程度地實現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調節與控制。

上述任何一個條件的缺少,都會影響人際交往。我們的願望是讓孩子學會交往,那麼我們就必須弄清楚,孩子學會交往,他必須學會什麼呢?下列問題我們考慮過嗎?

第一,我們怎樣激發孤獨症兒童的交往動機呢?怎樣讓孩子理解交往的意義呢?

第二: 我們怎樣讓孩子理解交往規則呢?

第三,我們怎麼讓孩子學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呢?怎麼讓孩子理解交往對象和自己的關系呢?

第四,孩子說什麼,怎麼說,才能實現交往目的呢?

第五,怎麼提高孩子的情緒調節和行為控制的能力呢?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些問題。

誘發交往動機:驕陽似火,孩子在路上行走,焦渴使他產生了喝水的需要。怎麼才能得到水呢?去商店可以買到水。這就是喝水的需要誘發買水的動機。

理解交往規則:買水需要付錢,因為水是別人的,得到別人的東西需要

交換,沒有錢就不能買到別人的水。這是規則。

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如果「我」不說話,別人是不能知道「我」要買水的,「我」需要讓對方知道「我」的要求。

使用語言:說出「我」的要求。

控制和調節:買水的人很多,需要等待,不能著急發脾氣,不能有環境不允許的行為,否則,有可能得不到「我」要的水。

二、人與人之間怎樣交往

一個媽媽說:「我陪讀了好多年,用了很長時間,花了很大精力教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做游戲,但是,她始終還是不感興趣,還是不會交往。我錯了嗎?」

另一個媽媽說:「我教孩子打電話,拿起電話我就連續不斷問他:「你乖不乖?媽媽很想你,你想我嗎?」可是他往往沒聽完就走了。好多年都沒有進步。我怎麼教會孩子打電話呢?」

我們都知道要訓練孩子交往,但是,這樣的訓練為什麼不成功?問題出在哪裡?

交往分為實用性交往(工具性、功能性、功利性)和情感性交往,兩種交往有以下不同。

第一,交往動機不同。從人的需要來看,一個人到底需要別人的什麼呢?一是功利性需要,別人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物質需要;二是非功利性需要,別人可以滿足自己的情感性需要、心理性需要。滿足第一種需要是通過別人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動因是生物性需要;滿足第二種需要是通過別人實現自己的精神愉快,動因是社會性需要。

第二,交往目的不同,重要性也不同。就所有人而言,實用性交往是滿足低級需要,是最重要的;情感交流是高級需要,是第二位的。孤獨症兒童嚴重缺乏高級精神需要,情感性交往對他們來說明顯地動力不足。

第三,兩種交往的特點不同,交往過程也不同。實用性交往是把別人當成滿足自己需要的工具和手段,從目的到內容、到過程、到結果,都是物質性的、有形的、可以看得見的、顯性的。實用性交往過程可以程序化,是能夠事先預知的,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因而是比較容易學習的。實用性交往的穩定性表現在場合、對象、規則、目的、程序、手段等方面,其交往的客觀條件具有一定的確定性,並且是可重復的。情感交流,它的過程重在體驗性,重在精神性分享;情感交流的目的往往是隱性的,其結果也經常是無形的。情感交往雖然有規律,但是是非程序化的,不穩定的,沒有固定的公式,需要靠人的感覺和經驗處理,可變性因素很多;情感交往不會自然發生,需要交往雙方經過主觀努力才可以實現,因而,情感交往學習起來是相當困難的。

第四,交往的對象不同,對程序的依賴程度不同。實用性交往角色是固定不變的,承擔角色的人是可以互相取代的。這一因素的變化不會影響交往的進行。實用性交往的程序是固定的,需要雙方按照規則去做,對規則具有較強的依賴性。而情感性交往對象往往是特定的,這一個不是那一個,不能任意取代,與不同對象之間共享的東西是不同的,樂趣也是不同的。情感性交往沒有固定的程序,沒有固定的規則,交往時雙方需要不斷地評估、揣摩對方的心理感受,根據觀察來判斷對方和自己的聯系程度,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理與行為。

第五,對情感的依賴程度不同,檢驗的標准也不同。實用性交往也有感情溝通,但是感情不是達成交往的必要因素,雙方都可以忽略對方的感情。情感交往則相反,它是高度依賴感情的交往,是否繼續交往下去,以雙方的感情獲得為參照標准,雙方的共同經驗越多,共同體驗越多,共同語言越多,繼續交往的可能性就越大,否則交往就會終止。

實用性交往以是否實現目的來檢驗交往的成敗,而情感性交往是以是否獲得樂趣來檢驗交往的成敗。

三、找到交往的突破點從重要性、實用性的角度看,實用性交往最重要,孤獨症孩子必須要學習。從可能性的角度看,實用性交往容易學習,孤獨症孩子可以學會;情感性交往不容易學習,大多數孩子不能學會。

實用性交往的學習重在外塑,情感性交往的學習重在內省。外塑,外力的幫助作用很關鍵;而內省主要靠孩子自己的理解、感悟,外力輔助作用的局限性很大。因此,應該讓孩子先學會工具性交往,其次學習情感性交往:訓練重點放在工具性交往方面。

實用性交往是孩子生存所必需的, 並且相對容易成功,能給孩子自信心。 從成年孤獨症患者的情況看, 他們在實用性交往上可以獲得正常的結果。
情感性交往需要發動孩子的內在情感動機,啟發孩子的情感需要, 並且還要學習情感溝通技巧, 因此難度很大。是否學習情感性交往,怎樣學習,學習的結果怎樣

❷ 家長怎樣幫助孤獨症孩子

盡管「世界孤獨症日」已經過去,但關注兒童孤獨症患者的呼聲仍在繼續,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童發育行為研究中心主任、黑龍江省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武麗傑教授就發出呼籲——讓孤獨症兒童走出孤獨。 6歲的男孩明明語言發育遲緩,至今仍不會張口說話,他從不與爸爸媽媽交流,只專注於自己的世界,對遙控器、鍾表等東西尤其感興趣,喜歡看廣告,樂意在地上轉圈兒;他在某些方面記憶力特別好,但理解能力甚為低下,常常詞不達意。 孤獨症被納入精神殘疾 孤獨症也稱自閉症,是一種起始於嬰幼兒時期、以人際交往障礙、溝通交流異常、言語發育遲滯、興趣和活動內容局限,以及刻板與重復的行為方式為基本特徵的廣泛而嚴重的兒童發育障礙性疾病。此病一般在3歲前就會表現出來,並會對患者造成終生影響。 目前孤獨症的病因仍不明了,推測與遺傳、感染、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兒童孤獨症現已超過腦癱及唐氏綜合症的患病率,由以往罕見的疾病發展為較為常見的發育障礙性疾病。由於其發病情況的特異性和嚴重性,孤獨症兒童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中殘聯已於2007 年初將孤獨症明確納入精神殘疾。 早發現孩子異常現象 孤獨症兒童有幾點表現十分明顯,家長和老師應引起注意,及早發現這些孩子的異常現象。 社會交流障礙:孤獨症兒童喜歡獨自玩耍,不願意或不懂得如何與小朋友一起玩,也不能參加合作性游戲。對父母的多數要求常常充耳不聞,但會愉快地執行某些他所感興趣的指令,例如上街、丟垃圾、吃餅乾等。他們目光對視差,通常不怕陌生人。有需要時常常拉著父母親的手到某一地方,但很少主動尋求父母的關愛或安慰等。 語言障礙:這是大多數自閉症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語言障礙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多數患兒語言發育落後,通常在兩至三歲時仍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部分患兒具備語言能力,甚至語言過多,但是語言缺乏交流性質,表現為無意義、重復刻板的語言,或是自言自語,模仿言語和「鸚鵡語言」很常見,不能正確運用「你、我、他」等人稱代詞。 狹隘的興趣和重復刻板行為:自閉症兒童可能對多數孩子喜愛的活動和東西不感興趣,但對某些特別的物件或活動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情,並因此顯現出這樣、那樣的重復刻板行為或刻板動作,例如轉圈、嗅味、玩弄開關、來回奔走及排列玩具和積木、雙手舞動等。他們還特別依戀某一種東西,如反復觀看電視廣告或天氣預報、愛聽某一首或幾首特別的音樂,而對動畫片通常不感興趣。 其他:70%左右的自閉症兒童智力落後,20%智力在正常范圍,約有10%智力超常。部分自閉症患兒可在某些方面顯得能力較強,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數字、路線、車牌、年代等。多動和注意力分散行為在大多數自閉症兒童中較明顯,常常成為被家長和醫生關注的主要問題,也因此經常被誤診為兒童多動症。此外,發脾氣、攻擊、自傷等行為在自閉症孩子中均較常見,這類行為可能與父母教育方式不正確有一定關系。 「對於孤獨症患兒來說,5歲前治療、訓練是關鍵。早期干預能使約半數的孩子恢復正常。」武麗傑說,目前,臨床多採用特殊教育和訓練為主,葯物為輔的辦法。 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孤獨症的孩子該做些什麼呢?

❸ 怎樣照顧孤獨症兒童

時間倉促,簡單解答一下吧。
孤獨症兒童一般因為視覺感統失調,與人對視會很不舒服,因此不會主動對視。
如果需要吸引注意力,你可以找到他的興趣點,如亮光、旋轉物體,針對他的興趣用誇張的表情和聲音模仿他,這樣他一般都會來關注你一下,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了。當你多次用這種方法取得他的信任後,他就可以在你的呼喚下與你短暫對視,你也可以繼續你的干預了。
最後,祝你成功。

❹ 小孩有孤獨症,家長應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麼做

孤獨症譜系障礙是一種神經發育性障礙,理論上可以治癒。

所以,如果孩子有孤獨症傾向,一定要及時就診,相信專業醫生,長期堅持治療,患兒改善還是很可觀的。

其次,如果發現孩子有孤獨症傾向,家庭干預必不可少,因為家庭環境直接影響著一個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他們最信任的人。父母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耐心,陪孩子玩玩游戲,教他們認識常見事物(比如拿著蘋果不停的給孩子教這是一個蘋果),多與孩子互動,教他們見人打招呼等。還有,一定要教會他們懂得安全意識,比如開水會燙手手,車子會撞人。除了這些,還要教會他們一定的規則意識,比如說話要看著人等。

孤獨症患兒是人間最美麗的天使,請善待!

❺ 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有點孤獨,怎麼引導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會對人的要求。通過交往,人們能夠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協調彼此之間的關系,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幼兒時期的交往對幼兒的成長極為重要,它能促進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對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而幼兒期是社會性萌芽時期,喜歡夥伴和團體的游戲活動;但同時,心理發展又處於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由於缺乏經驗不知道如何與別人正確的交往,就常常產生沖突。究其原因:
1、46歲的幼兒已有想與人交往的意識,他們喜歡友伴和集體的游戲,但由於幼兒年齡心理特點是自我為中心,加之獨生子女的優越地位,使得他們之間難以就某一問題達到共識,且互不相讓,不願意向對方妥協。兩者互相沖突的矛盾結果,就是攻擊或爭吵的現象。
2、現在的孩子都是獨子,他們與成人相處的時間長,成人總是習慣順從孩子的意願,滿足他們的慾望。當同齡人之間進行活動時,都想得到最好的。
4、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和愛惜,當孩子要與同齡人交往時,往往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吃虧或委屈,就限制或減少孩子的交往。
很多研究表明,兒童交往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人也正是在社會交往中從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兒童也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興趣和歡樂,他們的社會性才能得到逐步發展。要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意識和技能,我認為幼兒園不僅是孩子活動的天堂,交往的場所,也是對幼兒進行交往、合作技能培養的最佳場所。因此,我在對幼兒交往合作技能的培養進行了嘗試,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積極提供交往的機會,創設合作的情境,促進合作意識的形成。
1、交往是一種社會機制,是人際關系的反映。幼兒交往的過程應該是自願的、輕松愉快的。因為他們在與友伴交往中,地位是平等、互惠。在教育活動中我發現,善於交往的幼兒性格是樂觀的,心情是愉快。而不懂得交往的幼兒,性格顯得壓抑、孤獨。因此,培養幼兒交往的技能是合作的基礎。首先我們利用多種形式,讓幼兒學會交往,提高其交往的能力。如:讓幼兒從家裡帶圖書與同伴分享,並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圖書內容。在這過程中,幼兒之間必須進行交流。其次,根據我班幼兒好交往、有獨立性和自信心,但還沒有完全擺脫自我中心,為了達到目標會盡可能的取自己所需,易與同伴發生沖突的年齡特點,設計相適應的活動。如:在集體活動中,常常有意識的創設機會和空間,引導、鼓勵幼兒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意願或想法,使他們的交流、交往意識得到提高。第三、通過主題活動,鼓勵幼兒自帶玩具,讓幼兒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如:主題活動《我很特別》,我們讓幼兒帶自己喜歡吃的零食或自己心愛的玩具到班上並在集體面前介紹,並與同伴分享自己喜歡的零食和心愛的玩具,感受集體生活中與同伴交往的樂趣。第四、通過六一節日的游園活動增加交往機會。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游園活動就是為幼兒創設愉快的交往機會,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動。第五、利用區域活動,創造性游戲,鼓勵交往能力強的幼兒與交往能力差的幼兒一起游戲。對於交往能力差或性格較內向的幼兒,引導他們加入到別人的游戲里,讓他們體驗交往的樂趣和產生與友伴交往的慾望。通過引導和教育,幼兒增強了交往的意識、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幼兒的情感認識是直觀的,要讓幼兒學會與人和諧相處,與人交往合作,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幼兒自己處於他人境地的感受,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慾望,從而激發和促進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的發展,並抑制攻擊性行為。顏同舒是個個性和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但在動手能力方面比較欠缺,在操作活動時,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壞,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師的批評對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顏同舒與陳謙在結構區建構一輛很有創意的汽車,我及時地表揚了他。顏同舒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十分自豪。當他們在為自己建構的汽車做最後的工序時,培豪的汽車缺少一個輪子就趁顏同舒在尋找玩具時卸他們汽車的輪子,在卸輪子時把汽車弄壞,一看到自己的汽車壞了,顏同舒就與陳培豪爭吵起來,而且哭得特別的傷心。看到這情景,我有意說:你很傷心哦?顏同舒說:我是很傷心,這是我和陳謙一起拼的汽車,培豪把它弄壞了,我當然很傷心。真可惜,這么漂亮的汽車壞了,是會傷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東西弄壞了,他們會不會像你一樣的傷心?肯定也會傷心。通過交談,我讓顏同舒體驗了別人被他破壞作品時的心境。這樣,通過這種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變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步懂得珍惜和尊重別人的勞動,學會了與人和諧相處。再如,班上有二個幼兒在糾紛時,一個孩子打到另一個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這時,許多的孩子就開始起鬨:該死了,叫老師不讓回家。打110,叫公安局來抓你。叫老師中午不讓你吃飯。等等。看到孩子一

❻ 如何處理青春期的「孤獨感」

多讀書就好了,刻意去逃避孤獨只會讓你更孤獨。孤獨是我們人生階段每個時期都有的,我們本來就應該要學會去適應它,學會一個人面對。

青春期,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非常的重要。每次覺得很孤單的時候,多看一看書,寫一寫題目,找點事情充實自己,不要任由自己被這種情緒沉浸,主宰自己的行為。

我初三的時候,非常的孤僻。那一年,我離開了一直陪著我的朋友,發生的家庭變故,給我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❼ 小孩有孤獨感咋辦

同伴交往在小學生的發展中具有成人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小學生的同伴接納性越低,其孤獨感越強。值得注意的是,被拒絕型和被忽視型的小學生所體驗到的社交情緒並不一樣。被拒斥的小學生內、外部行為問題多,而且對社會交往的情緒體驗更為不利,其孤獨感顯著地高於其他類型的小學生。被拒斥的小學生多出現不合作、指手畫腳、...控制他人、故意搞亂、侵犯他人等過度行為,並且缺乏必要的交往策略知識,這導致他們遭到同伴的厭惡。被同伴拒斥的小學生有兩種類型,一是攻擊型,容易出現逃學、人際敵意、暴力、犯罪等外部行為;二是退縮型,易形成恐懼、焦慮、退縮等內部行為。被忽視的小學生在同伴交往中消極拘謹、退縮、害羞、靦腆、被動、孤僻、膽小、逃避、自卑、自我封閉;很少主動參與有結構的游戲活動,不主動接近同伴,在公眾場合不敢大聲說話,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張。他們也有著很強烈的孤獨感。可見同伴交往不良使得小學生不能順利地融入到集體之中,不能在某種共同活動中與同齡的小夥伴構建相互協作的關系。這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和社會化成長。在處理由於同伴交往所引發的孤獨感時,我們並不是束手無策,因為小學生的同伴交往行為可以通過認知、行為策略加以矯正。首先,做一個有心人,發現同伴接納不良的小學生在其認知、行為方面所具有的特徵;其次,根據同伴接納的不同類型以及小學生的不同認知、行為特徵對症下葯。對於被拒斥的小學生要側重於採用認知策略,如移情、情感體驗、情感追憶等。引導小學生尊重同伴、和同伴溝通協商、禮貌友好待人,教給他們與人為善的交往策略,並訓練他們在交往中克服暴躁、攻擊性行為。對於被忽視的小學生要更偏重於行為策略,如:榜樣模仿、角色扮演、行為塑造、正向行為強化等。被忽視的小學生中除5%的孩子對自己被忽視的狀況覺得"無所謂"之外,其他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結交更多的朋友,也認識到"自己在和同伴玩兒的時候要積極主動,大膽活潑",可往往又知易行難。因此,學校要為他們多創造集體活動的機會,在集體游戲、活動中積極表現,贏得同伴的接納與他人交往,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基本心理需要。與他人交往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個性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特殊意義。一個人的個性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通過與他人的交往逐步形成的。兒童成長需要集體生活,需要夥伴。心理專家分析認為,讓孩子有"孤獨感"的原因很多,其中獨生子女家庭、居住環境、升學壓力和家長的過多干預是四個重要因素。獨生子女家庭城市的家庭結構大多是三口之家,父母和孩子。孩子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這樣,孩子在家中就缺少同齡玩伴。加之現代社會的壓力,父母常常忙於工作無暇陪伴孩子,他們在家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自度過的,自然容易感到孤獨。居住環境告別了大雜院的生活,人們走進了高樓大廈。但封閉的單元樓房隔絕了孩子與夥伴們的空間;彼此居住地的遠離,讓他們只能是通過電話、網路交流。傳統人與人直面的交往會使我們的性格開朗並善於交際,而如今虛擬世界的代替,使孩子們的自我意識擴張,內心孤獨、對事冷漠……學習壓力孩子們忙於學習,他們的閑暇時間少得可憐。還有些父母為給孩子的未來增加"砝碼",連僅剩的一點時間也給孩子排滿了課程。如此繁忙的生活,激烈的競爭,使得孩子們對同伴都懷有戒心,根本不願交友,單調的學習生活會使孩子們常常感到孤獨。家長的過度干預現代家長多是"孟母",特別在意自己的孩子與誰交往,總希望孩子能跟學習好、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交朋友。一些家長害怕孩子受到不良影響,總是過度干涉孩子們的交友,讓孩子對交往產生挫敗、恐懼甚至是排斥的心理。 在孩子的成長中,有孤獨感並不可怕,但是如果這種心理得不到恰當的疏導或解脫而發展成為習慣,就會變得性情孤僻古怪,造成人際交往中的障礙,嚴重的甚至可能會變成"孤獨症"。家長、學校、社會應更多地為孩子創造與他人交往的平台,消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孤獨感。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與同伴的交往機會。比如,鼓勵孩子帶同伴來家中玩,或者主動帶孩子參與有同齡孩子的家庭聚會。家長應該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交往策略,誠實守信、樂於助人都是孩子交往中的必備品質。家長還應該尊重孩子的交友選擇,特別是不要自己為孩子選朋友。總是家長代勞,孩子們也就不會自己交朋友了。學校在兒童聚集的公共空間,更容易實現孩子們之間的交往。學校應該成為兒童交往的主要平台。班級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加入合作學習的內容;學校層面則要重視集體活動。社會公共場所不足、公共空間不安全都是導致孩子缺乏戶外活動和同伴交往的原因。政府應從資金上支持社區,幫助社區專為兒童游戲開辟一些公共場所,並由專職社區人員保證孩子的安全。還可以組織一些鼓勵社區兒童參與的公共活動,如球賽、游園活動等,為孩子們創造交往的平台。

❽ 如何訓練提高孤獨症兒童生活自理能力

孤獨症兒童能夠學會交往嗎?學會交往是實現社會生活自理、社會生活自立的必備條件。

一、交往、適應與生存

人際交往障礙是孤獨症兒童發展障礙的核心體現,是對孤獨症兒童生存能力的最為本質的影響。語言障礙、情緒障礙、動機障礙、行為障礙、自我意識障礙,最後集中體現為孤獨症兒童的交往障礙。換句話說,訓練孩子學會交往,克服其交往障礙,需要從語言、行為、動機、情緒、自我意識等方面的訓練人手,而所有這些訓練,最終目標是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我們以人際交往能力,或者說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作為最終指標,來衡量康復訓練的效果。社會生活自理、社會生活自立這兩種水平的康復目標,分別反映了孤獨症兒童對社會適應的不同程度。交往能力的提高,可以最直接、有效地提高適應能力。適者生存,這是生物界,也是人類社會鐵的定律。

當然, 人類之所以文明, 就在於我們能夠對有各種特殊需要、難以融入社會的 「不適應者」 給予特別的關照,
使他們具有同樣的生存機會。同時,人類的文明還表現在人們能主動地創造條件, 促進 「適應障礙者』』 戰勝障礙, 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令體的主動適應性。
對孤獨症兒童教育訓練的意義就在於此。人生活在與別人的聯系中,建立和別人的聯系過程就是交往。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場合,通過語言媒介實現的信息傳遞和情感溝通。實現交往有幾個要素:主體、客體、目的、媒介、場合、內容、規則。人際交往能力的本質就是對人與人關系的認知、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就是在交往情景中對這幾個要素的統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