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顱咽管瘤多久復發
擴展閱讀
四類基礎油有哪些牌 2024-10-01 23:18:26
考研英語一知識運用技巧 2024-10-01 23:15:54

兒童顱咽管瘤多久復發

發布時間: 2022-07-31 15:59:54

A. 成人顱咽管瘤和兒童顱咽管瘤,有什麼區別

盡管成人顱咽管瘤與兒童顱咽管瘤都被稱為顱咽管瘤,但它們的病理性質有所不同。顱咽管瘤有兩種類型:成釉細胞型腫瘤和鱗狀上皮型腫瘤。兒童一般是成釉細胞型腫瘤,成人一般是鱗狀上皮型腫瘤。它們在位置上沒有太大差異,但病理學上有一定差異。

盡管顱咽管瘤對人體極為致命,但許多人確實知道顱咽管瘤很難治療,但是積極治療對於顱咽管瘤患者是必要且非常有用的方法。所以患者如出現相關不適症狀後應及時去醫院神經外科,尋求專業治療方案。

B. 顱咽管瘤術後一定會復發嗎

會的,所以定期復查還是有必要的,在有經驗經治醫師的親自診斷下確定具體的治療措施,保持舒暢的心情,穩定情緒,不要喝酒等。

C. 顱咽管瘤可以完全治癒嗎

您好,顱咽管瘤是由外胚葉形成的顱咽管殘余的上皮細胞發展起來的一種常見的胚胎殘余組織腫瘤,為顱內最常見的先天性腫瘤。在鞍區腫瘤中占第二位,略低於垂體瘤的發病率。好發於兒童,成年人較少見。好發於鞍上,占整個顱內腫瘤的5 ~ 7 %,占兒童顱內腫瘤的 12 ~ 13 %;是兒童最常見的先天性腫瘤之一;本病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但70%是發生在15歲以下的兒童和少年。
顱咽管瘤在既往認為系良性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有時自出現症狀至就診時間長達20多年。至成年出現視覺症狀或顱壓增高症狀,始來就診。大多兒童期發育遲緩,少數無垂體損害症狀者,至腫瘤已長大產生顱內壓增高時才出現症狀,也有時因病史隱匿,發病時病史很短,只有數周。但近期神經外科及病理科學者認為此類腫瘤屬低度惡性腫瘤。

D. 顱咽管瘤是什麼病能治好嗎

建議:顱咽管瘤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顱內腫瘤之一。約占顱內腫瘤的5%,多見於兒童及少年,男性多於女性。根據國內的資料報道,60%的病例發生在15歲以下的兒童期。腫瘤大多位於鞍上區,可向第三腦室、下丘腦、腳間池、鞍旁、兩側顳葉、額葉底及鞍內等疾病發病原因方向發展,壓迫視神經及視交叉,阻塞腦脊液循環而導致腦積水。
腫瘤的臨床表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腫瘤佔位效應及阻塞室間孔引起的高顱壓表現;腫瘤壓迫視交叉、視神經引起的視力障礙;腫瘤壓迫下丘腦、垂體引起的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腫瘤侵及其他腦組織引起的神經、精神症狀。一般小孩的病程較成人短。

E. 淺談顱咽管瘤的切除與復發

淺談顱咽管瘤的切除與復發
顱咽管瘤是一種與垂體瘤極其相似的顱內腫瘤,會給患者造成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顱內壓增高、視力及視野障礙、尿崩症以及神經和精神症狀等危害。
顱咽管瘤的切除
目前對於顱咽管瘤的切除程度爭議很大,強調腫瘤全切除必然伴隨著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主張次全切加術後放療則面臨著術後較高的復發率。術中發現在很多情況下腫瘤與周圍的重要結構如頸內動脈、下丘腦、視神經和視交叉等結構粘連緊密,勉強切除會造成以上結構直接或間接的損害,如頸內動脈痙攣缺血和下丘腦損傷是術後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腫瘤未能全切除的患者中,是因為腫瘤與下丘腦粘連緊密,與垂體柄關系密切,頸內動脈粘連,視神經粘連。粘連的部分中,鈣化最難進行分離;而實性顱咽管瘤與下丘腦粘連的部分,往往會有一個膠質增生帶,可以作為手術操作的界面,從而減少對下丘腦的損害。
顱咽管瘤的復發
顱咽管瘤全切除後5年復發率為10%~17%,而且顱咽管瘤的復發與腫瘤的切除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腫瘤復發大多數發生在5年以內,而以後明顯降低。也有學者報道,經蝶手術入路顱咽管瘤切除術後復發率較低,這可能與採用該入路的顱咽管瘤主要局限於鞍內、與周圍重要結構粘連較輕有關。
顱咽管瘤手術仍然是神經外科醫師所面臨的難題和挑戰,手術本身的損傷以及術後復發等問題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為達到盡可能徹底的切除腫瘤,而保留重要結構的功能,特別是下丘腦和垂體的功能,醫生除了要具備熟練的神經外科技巧,還要有豐富的經驗來決定術中腫瘤的切除程度。根據腫瘤的特點,選擇個體化,特別是醫生所熟悉的手術入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准確判斷腫瘤與周圍結構的關系,並決定腫瘤切除程度的問題仍亟待解決。

F. 顱咽管瘤切除後復發率高嗎

顱咽管瘤全切除後5年復發率為10%~17%,而且顱咽管瘤的復發與腫瘤的切除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至於腫瘤復發的時間,腫瘤復發大多數發生在5年以內,而以後明顯降低。也有學者報道,經蝶手術入路顱咽管瘤切除術後復發率較低,這可能與採用該入路的顱咽管瘤主要局限於鞍內、與周圍重要結構粘連較輕有關。

G. 顱咽管瘤是怎麼回事,怎麼辦

顱咽管瘤是由外胚葉形成的顱咽管殘余的上皮細胞發展起來的一種常見的胚胎殘余組織腫瘤,為顱內最常見的先天性腫瘤,在鞍區腫瘤中占第二位。好發於兒童,成年人較少見,好發於鞍上,占整個顱內腫瘤的5~7%,占兒童顱內腫瘤的12~13%,其主要臨床特點有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顱內壓增高、視力及視野障礙,尿崩症以及神經和精神症狀,CT掃描可明確診斷。治療主要為手術切除腫瘤。
1病因
病因不清,誘發因素可能為:遺傳因素,物理和化學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大多數顱咽管瘤起源於顱頰管靠近漏斗部的殘余鱗狀上皮細胞,故腫瘤位於鞍上,形成所謂「鞍上型」顱咽管瘤;少數腫瘤起源於中間部的殘余細胞,則腫瘤位於鞍內,形成所謂「鞍內型」顱咽管瘤,部分顱咽管瘤在鞍上和鞍內都有,則腫瘤呈啞鈴形。
2臨床表現
顱咽管瘤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6~14歲最多見。大多數顱咽管瘤呈間歇性生長,故總體上看腫瘤生長較慢,其症狀發展也慢;少數顱咽管瘤生長快速,其病情進展亦較快。其臨床表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腫瘤佔位效應及阻塞室間孔引起的高顱壓表現;腫瘤壓迫視交叉、視神經引起的視力障礙;腫瘤壓迫下丘腦、垂體引起的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腫瘤侵及其他腦組織引起的神經、精神症狀。主要有以下5方面,各種症狀在兒童及青年患者與成人患者的發生頻率略有不同,前者首發症狀以顱內高壓多見,後者以視神經壓迫症狀多見,所有患者均有可能產生內分泌改變,但成人發現較早。
1.顱內壓增高
表現顱咽管瘤的體積較大,作為顱內佔位性病變,它可直接通過佔位效應引起顱內壓升高。顱咽管瘤還可壓迫第三腦室,阻塞室間孔而使顱內壓升高,這可能為其引起高顱壓最主要的原因。
2.視神經受壓
表現表現為視力、視野改變及眼底變化等。
3.下丘腦症狀
顱咽管瘤壓迫下丘腦及垂體還可引起多種內分泌代謝紊亂和下丘腦功能障礙。尿崩症,煩渴多飲或口渴感喪失,多食或厭食,發熱,腺垂體功能減退,TSH、ACTH和促性腺激素的不足,垂體功能亢進,常見的表現有性早熟、肢端肥大症、皮膚色素加深、皮質醇增多症等。部分患者有肥胖、嗜睡、精神失常、血管舒縮功能紊亂等症狀。
4.垂體功能障礙症狀
腺垂體功能減退較垂體功能亢進常見,尤以LH/FSH和GH缺乏較多見。兒童患者約50%有生長延遲,約10%的患兒出現明顯的矮小症伴性發育不全。成年患者GH缺乏的表現不突出,但有性功能減退的在30%以上。TSH不足引起的繼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約見於1/4的患者,ACTH不足引起的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亦不少見。
5.鄰近症狀
腫瘤可向四周生長,如向兩側生長,侵入顳葉,可引起顳葉癲癇。腫瘤向下擴展,侵及腦腳,可產生痙攣性偏癱,甚至出現去大腦強直狀態。部分患者可出現精神失常,表現為記憶力減退甚至喪失、情感淡漠,嚴重者神志模糊或痴呆。
3檢查
1.實驗室檢查
普通實驗室檢查無特殊。
2.內分泌功能檢查
多數患者可出現糖耐量曲線低平或下降延遲,血T3、T4、FSH、LH、GH等各種激素下降。少數表現為腺垂體功能亢進,大多數表現為程度不等的腺垂體及相應靶腺功能減退。主要檢查項目有:①生長激素(GH)測定和GH興奮試驗;②促性腺激素(GnH)尿促性素(FSH)、黃體生成素(LH)測定和GnH興奮試驗;③泌乳素(PRL)測定;④促腺上腺皮質激素ACTH、促甲狀腺激素TSH測定;⑤抗利尿激素(ADH)測定;⑥腰椎穿刺。
3.顱骨X線平片
80%~90%的患者頭顱X線平片有異常改變。兒童頭顱平片有異常改變的佔94%,成人佔60%。主要異常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①腫瘤鈣化;②蝶鞍改變;③顱內壓增高徵象。
4.CT掃描
顱腦CT掃描顯示為鞍區腫瘤改變,非增強掃描者實質性腫瘤表現為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像,鈣化斑為高密度,囊性者因瘤內含膽固醇而呈低密度像,CT值為-40~10Hu,囊壁為等密度。病變邊界清楚,呈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兩側側腦室司擴大。
4診斷
任何年齡的患者如出現高顱壓、神經眼科症狀及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均應考慮顱咽管瘤的可能。根據好發部位、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診斷顱咽管瘤並不困難。凡青少年兒童出現內分泌功能障礙,如發育矮小、多飲多尿、肥胖、生殖器發育不良等,均應首先考慮本病;若有鞍上或鞍內鈣化斑,更有助於診斷。若成人出現性功能障礙或頭痛、視力視野障礙,也應考慮本病。
少數臨床表現不典型者、臨床症狀輕微者診斷不易,關鍵是要提高對本病的警惕性。通過實驗室檢查、CT和MRI對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疑似病例應及時做此種檢查,以免延誤診斷。
5治療
1.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為顱咽管瘤的首選治療方法。手術治療的目的是通過切除腫瘤達到解除腫瘤對視神經交叉及其他神經組織的壓迫,解除顱內壓增高,對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則較難恢復。
手術原則上應力爭做到腫瘤全切除,尤其對兒童患者,以防止復發。小的顱咽管瘤特別是鞍內型腫瘤一般採取經蝶術式,大瘤宜採取經顱術式。
根據腫瘤生長部位、大小、形狀、鈣化程度、囊腫部分的位置,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和容易接近腦脊液通路等因素,手術需選擇不同的入路或方式,並各自有其優缺點。
2.放射治療
早在1937年,有人就採用放射線治療顱咽管瘤。一般採用外照射的方法。由於大多數顱咽管瘤用手術方法不能完全切除,而其化療又不敏感,故主張術後加用放射治療。顱咽管瘤的術後復發率高,而再次手術的風險很大,故對復發患者也只能採用放射治療。近年,有人採用立體定向技術植入膠體磷[32P]酸鉻、膠體釔[90Y]、膠體金[198Au]治療顱咽管瘤,也取得了成功,其優點為放射損傷小。
3.化學療法
目前尚無特殊有效葯物。
4.其他治療
對高顱壓者應立即給予脫水劑和利尿劑,以降低顱內壓。此類患者應盡快做術前准備,行手術治療。
術前有腺垂體功能減退者,應注意補給足量的糖皮質激素,以免出現垂體危象。
如術後仍有腺垂體功能減退,應給予相應的治療。手術或放射治療引起的腺垂體功能減退一般為永久性,應予治療。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H. 顱咽管瘤術後一年半又復發【顱咽管瘤】

您好,囊性為主的顱咽管瘤手術後是容易復發。建議去北京的海軍總醫院就診,她們採用微創的辦法還是比較合理的

(北京協和醫院李桂林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I. 顱咽管瘤總復發,你知道怎樣可以有效預防復發嗎

顱咽管瘤不好預防。顱咽管瘤是人體發育的過程中出現了發育異常,導致顱咽管沒有完全的發育,在人的大腦內遺留有殘留物,就會導致患者發生顱咽管瘤,所以在胚胎的過程中無法有效的對此病進行監測。所以要想預防顱咽管瘤,盡量要避免高齡懷孕,在懷孕的過程中要適當地吃葉酸,避免受到各種有害因素的刺激;適當的增加營養,避免出現營養不良,可能會預防顱咽管瘤的發生。

J. 如何防止顱咽管瘤復發

顱內及椎管內腫瘤
【概述】
1. 原發性腫瘤:起源於頭顱、椎管內各種組織結構,如顱骨、腦膜、腦組織、顱神經、腦血管、腦垂體、松果體、脈絡叢、顱內結締組織、胚胎殘余組織、脊膜、脊神經、脊髓、脊髓血管及脂肪組織等;膠質瘤最多、腦膜瘤次之,再次為垂體腺瘤、神經纖維瘤、腦血管畸形等。
2. 繼發性腫瘤:轉移瘤或侵入瘤等。
【發病率】
10~12/100000人口/年,僅次於胃、肺、子宮、乳腺、食道腫瘤,約佔全身腫瘤2.5%。兒童期為7.5%。
1. 年齡: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成人多見。
2. 性別:一般發病與性別無多大差異,但松果體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血管網狀細胞瘤、顱咽管瘤、轉移瘤、神經鞘瘤和畸胎瘤等,男性稍高於女性(男:女=3.2:1),而腦膜瘤則以女性發病率占優勢(女:男=1.2~1.5:1)。
3. 發病年齡與腫瘤的好發部位及其病理性質有一定關系:
①兒童:小腦幕下中線部位,常見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顱咽管瘤及松果體瘤等;
②成年:多發生於幕上,少數位於幕下,常見星形細胞瘤、腦膜瘤、垂體腺瘤及聽神經瘤等;
③老年:多位於大腦半球,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腦膜瘤或轉移瘤等居多。
【分類】
1. 按生長部位分類:依腫瘤生長在顱內結構的不同部位而定,如額、頂、枕、顳葉,小腦、腦干、丘腦、鞍區、腦室內、小腦腦橋角區等。
2. 按病理學性質分:WHO(1995)
類 型 各自的類別
膠質細胞瘤 星形細胞瘤(含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細胞瘤、脈絡叢乳頭狀瘤(癌)、松果體細胞瘤、混合性膠質細胞瘤
腦膜瘤 內皮細胞型、纖維型(纖維母細胞型)、混合型、砂粒型、血管瘤型、乳頭型、間變性(惡性)腦膜瘤
垂體腺瘤 a. 無分泌性腺瘤; b. 分泌性腺瘤:生長激素、催乳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刺激素、濾泡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細胞腺瘤; c. 垂體腺癌; d. 垂體細胞瘤
神經纖維瘤(含神經鞘瘤) 聽神經(鞘)瘤、三叉神經纖維瘤、舌咽神經瘤、副神經瘤等
先天性腫瘤 顱咽管瘤、畸胎瘤、皮樣或上皮樣囊腫、拉賽克裂囊腫、膠樣囊腫等
血管性腫瘤 血管網狀細胞瘤(血管母細胞瘤)
轉移瘤與侵入瘤 a. 來自肺、胃腸道、乳腺、泌尿生殖系等癌瘤的腦轉移; b. 由鼻咽癌、巨細胞瘤、脊索瘤、軟骨瘤等向顱內侵入
其他腫瘤 漿細胞瘤、淋巴瘤、黑色素細胞瘤、肉瘤或不能分類的腫瘤等
膠質細胞瘤,臨床上仍延用克諾漢(Kernohan)四級分類法:Ⅰ級:腫瘤細胞大小、形態、染色均勻一致,分化良好,屬於良性,但臨床病理發展趨於向惡性發展;Ⅱ級:部分瘤細胞大小不一,偶見瘤細胞分裂相,屬低級別惡性腫瘤;Ⅲ級與Ⅳ級:瘤細胞分化不良,大小及形態不一,深染,核分裂相多,並可見瘤巨細胞,屬高級別惡性腫瘤。
【病因】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1.先天因素:胚胎發育過程中原始細胞或組織異位殘留於顱腔內,在一定條件下又具備分化與增殖功能,可發展成為顱內先天性腫瘤。這類腫瘤生長緩慢,多屬良性,常見有顱咽管瘤、脂肪瘤及膠樣囊腫等。
2.遺傳因素:人體基因缺陷或突變可形成顱內腫瘤.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屬神經系統腫瘤遺傳最具典型的代表,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腫瘤,約半數病人有家族病史。視網膜母細胞瘤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方式傳播,單發性病灶佔3/4,具有體細胞的突變,約有12%~17%可傳給子代;多灶性病變則有細胞的染色體改變,家庭中的其他子代成員很有可能易感,約50%~65%能傳給子代。
3.物理因素:
(1) 創傷:一般認為,創傷可引起腦、腦膜瘢痕組織間變而成為腫瘤。
(2) 射線:研究發現,放射區域的細胞突變是腫瘤形成的基礎。此類腫瘤以惡性為多。
4.化學因素:誘發的腫瘤可為膠質細胞瘤、腦膜瘤、肉瘤、垂體腺瘤和松果體瘤等。
5.生物學因素:常見的致瘤病毒有腺病毒、肉瘤病毒、脫氧核糖核酸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多瘤病毒及猴空泡病毒等。這些病毒可誘發腦膜瘤、松果體瘤、肉瘤、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室管膜瘤、脈絡叢乳頭狀瘤和髓母細胞瘤等。病毒的致瘤機制是它們進入細胞後,在胞核內合成DNA時(即細胞的S期),迅速地依附並改變染色體的基因特性,使細胞增殖與分裂功能發生畸變而形成腫瘤。
【臨床表現】
取決於腦瘤的部位、性質和腫瘤生長的速度,並與顱腦解剖與生理的特殊性相關。
發病多緩慢。首發症狀可為顱內壓增高或神經定位症狀如肌力減退、軀體麻木、癲癇等。於數周、數月或數年之後,症狀增多,病情加重。
急性發病者可於數小時或數日內突然加重惡化,陷入癱瘓、昏迷,多見於腫瘤囊性變、瘤出血(瘤卒中)、高度惡性的腫瘤或轉移瘤並發急性彌漫性腦水腫,或因瘤體突然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以致顱內壓急劇增高,導致腦疝危象。
一、 顱內壓增高:85%。
(一)原因:
1.腫瘤的佔位作用:腫瘤在顱內呈擴張性或浸潤性生長,超過顱腔代償限度(約達到顱腔容積的8%~10%),即出現顱內壓增高。
2.腦脊液循環通路梗阻:腫瘤壓迫或因腫瘤妨礙了腦脊液的吸收。
3.腫瘤壓迫腦組織、腦血管,影響血運導致腦的代謝障礙,或因腫瘤、特別是惡性膠質細胞瘤與轉移瘤的異物(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管通透因子)刺激反應與毒性作用,使瘤周腦組織發生局限或廣泛性腦水腫。
4.顱內靜脈迴流障礙:腫瘤壓迫較大的靜脈或靜脈竇,可導致靜脈迴流障礙,使腦組織淤血。
5.腫瘤卒中與變性:瘤內急性出血(瘤卒中)、瘤組織囊性變或壞死,使瘤體積迅速增大、腦水腫突然加重。
6.其它因素:攝入水分過多、反復嘔吐、劇烈咳嗽或用力、不適當的腰椎穿刺及肺部感染或高熱等引起的腦缺氧等,均可增高顱內壓力。
(二)症狀:
1.頭痛:多因顱內壓變化和腫瘤直接影響等因素,使顱內敏感結構腦膜、腦血管、靜脈竇和神經受到刺激所引起。為常見的早期症狀,90%的腦腫瘤病人均有頭痛。
多為搏動性脹痛或鈍痛,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發生,時輕時重。一般於清晨或起床後出現,白天逐漸緩解,嚴重時可伴有惡心、嘔吐,每於嘔吐後頭痛多可減輕。任何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咳嗽,打噴嚏,或用力,劇烈運動等,均可使頭痛加重。
某些腦瘤所致頭痛的部位可有一定的規律性,如腦膜瘤常引起相應部位頭痛;垂體腺瘤多為兩顳側或額部頭痛;幕下腫瘤頭痛常位於枕頸及眶額部;腦室內腫瘤可因腫瘤位置移動、頭位變化,引起嚴重顱內壓增高,出現發作性劇烈難忍的頭痛,嚴重時,可發生顱內壓增高危象。
2. 惡心、嘔吐:早期或首發症狀,多伴以頭痛、頭昏。常發生在清晨空腹時,典型表現為與飲食無關的惡心或噴射性嘔吐,且常於較劇烈的頭痛、頭昏之後發生,頭位變動可誘發或加重。小兒顱後窩腫瘤出現嘔吐較早而頻繁,易誤診為胃腸道疾病;成年人嘔吐出現較晚。惡心、嘔吐是因顱內壓增高或腫瘤直接影響迷走神經核(嘔吐中樞)所致。
3.視乳頭水腫與視力障礙:與腦腫瘤的部位、性質、病程緩急有關。如顱後窩腫瘤出現較早且嚴重,大腦半球腫瘤較顱後窩者出現較晚而相對要輕,而惡性腫瘤一般出現較早,發展迅速並較嚴重。
可演變為繼發性視神經萎縮,視力逐漸下降。出現生理盲點擴大和視野向心性縮小,以及視乳頭繼發性萎縮。長期顱內壓增高常致失明。
眼球外展麻痹亦常為顱內壓增高的徵象,可出現斜視和復視。
4.精神症狀:因大腦皮質遭受損害引起,表現為淡漠、遲鈍、思維與記憶力減退,性格與行為改變,進而發展為嗜睡、朦朧或意識不清。惡性腫瘤者,精神障礙較明顯,額葉腫瘤經常引起精神症狀,或表現有欣快、易激動及痴獃等。
5.癲癇:20%~30%,其中半數病人為首發症狀。
6.生命體征變化:顱內壓呈緩慢增高者,生命體征多無變化。顱內壓顯著增高或急劇增高可表現緩脈,常慢至50次/分鍾左右,伴有呼吸深慢,血壓代償性升高等。這些已屬腦疝前期或已有腦疝的表現。如繼續惡化,則出現脈搏細速,呼吸不規則,呈抽泣或潮式樣呼吸,血壓降低以致周身循環衰竭,最後呼吸停止。下丘腦及腦室內腫瘤或惡性腫瘤,可出現體溫波動,體溫常升高。
二、 神經系統定位徵象:是腫瘤所在部位腦、神經、血管等受損的表現,反映腦腫瘤部位所在。
三、 內分泌與周身症狀。
【診斷】
1.病史與體格檢查。
2. 頭顱X線平片檢查:
3.腰椎穿刺及腦脊液檢查:包括腦脊液壓力、細胞計數、蛋白及生化測定。
4.頭顱超聲波檢查。
5.腦電圖檢查:約90%的腦腫瘤可出現異常腦電圖。
6.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對耳蝸以短聲刺激後,從雙側頭皮上記錄到的大腦皮質電位變化,其電位來源於腦干聽覺通路,故稱之為腦干聽覺誘發電位。臨床上可用來客觀地評價腦干功能障礙的部位,依波峰情況能早期診斷腦干腫瘤、小腦腦橋角區聽神經瘤或腦膜瘤等。
7.生物化學及免疫學測定:
8.腦血管造影:
9.腦室造影:經顱骨鑽孔、直接穿刺側腦室將氣體或造影劑(如碘油、碘苯葡胺等)注入腦室內,以顯示腦室系統的方法。由於顱內腫瘤的佔位效應,常壓迫相應部位的腦室和蛛網膜下腔,使其變形、移位或梗阻。依據這些改變,常可對顱內腫瘤作出定位診斷。
10.頭顱CT、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掃描
【治療】
1.手術治療:為目前顱內腫瘤最基本的治療方法。原則:a.生理上允許;b.解剖上可達;c.技術上可行;d.得多於失、利多於弊。
(1)完全切除
(2)次全與部分切除
(3)減壓性手術與腦脊液分流術
2.放射治療:60鈷、直線加速器或高能量X線。
原理:射線穿過組織時,在其軌跡上將能量傳送至組織細胞,細胞核對輻射極為敏感,射線通過直接作用或自由基的間接作用,使DNA結構發生改變,產生DNA單鏈、雙鏈的斷裂,導致受照組織細胞的變性與死亡。細胞的分裂與分化狀態,是影響細胞對射線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分化程度越低、分裂越活躍的組織細胞,對射線越敏感。多數腦惡性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低、增生活躍,因而對輻射的敏感性較高,是構成輻射治療腦腫瘤的重要基礎。組織細胞受照後的損傷分為潛在性致死損傷、亞致死損傷和致死損傷,其中潛在性致死損傷和亞致死損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修復。
3.化學治療:人出生後神經細胞即不再分裂,膠質細胞也僅有低度再生,而腦腫瘤細胞卻不斷進行核分裂,這種細胞生長繁殖之間的差異,使抗代謝或阻斷核分裂的葯物起到抑制或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而不損傷正常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腦腫瘤化療要求具備幾個條件:
(1)腫瘤血管分布相對豐富,毛細血管通透性較大;
(2)化療葯物容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
(3)化療葯物具有對腫瘤細胞有效殺傷或抑制功能;
(4)選擇有效的途徑,使腫瘤細胞處於高濃度化療葯物的環境中。
4. 激素治療:
(1)以減退腦水腫為目的,常用葯物為地塞米松10~20mg/d,靜脈滴注;
(2)針對垂體腺瘤或顱咽管瘤等作為內分泌激素的補償治療;
(3)鞍區腫瘤手術後出現尿崩症,應用垂體後葉素或長效尿崩停注射液的抗利尿作用進行治療。
5. 免疫治療:主動或被動免疫手段。宜在治療前對腫瘤行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等,先降低宿主的瘤負荷,以最大限度增加機體的相對免疫力。
6. 中醫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