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中國工業基礎得益於哪個國家
擴展閱讀
兩歲兒童叛逆期怎麼辦 2024-09-22 06:40:01
有什麼動漫形象是腫眼皮 2024-09-22 06:33:28
猜歌詞哪裡可以看 2024-09-22 06:02:31

中國工業基礎得益於哪個國家

發布時間: 2022-03-15 16:20:23

A. 中國的工業基礎,中國的工業基礎到底怎麼樣

1、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已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我國的工業水平很低 工業基礎薄弱,且門類不全,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 重點發展重工業。 一五計劃
2、土改和一五計劃地催動作用以及人民群眾的干勁
3、不屬實 大躍進
4、我們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B. 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的工業體系 得益於哪些有利的國際國內條件

國內: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確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以發展重工業為基礎,並對社會進行社會改造,實行農業集體制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
國際:我們加入了社會主義陣營,蘇聯以幾個兄弟國家給予很大的幫助,

C. 跪求啊 為新中國工業化奠定基礎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是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放初期,我國工業基礎極端落後。1949年
140億元,工業產品中鋼15.8萬噸,
12萬噸,
3200萬噸,發電量43億度,水泥66萬噸。不僅工業
小,
技術落後,工業結構也不合理:

工業只佔26.2%。

經過三年經濟恢復,1953年新中國開始實施
,並確立了以
優先發展為主導的新中國工業化發展的主要方向。

「一五」時期,我國
年均增長18.4%,其中
產量增長98.5%,
、發電量、鋼、機床產量分別增長1-3倍,全社會
平均每年提高6.3%,其中工業
提高15.5%,
百元資金實現
由1952年的25.4元增加到1957年的34.6元。

據統計,「一五」期間,開工的工業
達1萬多個,其中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重點建設,建立了我國社會主
業化的初步基礎,被譽為新中國工業的
。飛機、汽車、重型和精密機器等一大批基礎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建立起來。「一五」時期,被公認為新中國前30年發展穩定、投資效益最高的時期。(互聯網)

D. 我國工業化起步得益於哪一措施

1782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標志著世界工業化的開始。
世界工業化始於18世紀的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工業革命是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的過程。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17 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基本結束 。
中國的工業化始於解放後,新中國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三改造就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E. 中國的基礎工業與國外差距很大嗎

中國工業技術與美國的差距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信息科學為主的新興技術和產業;二是以飛機製造、航空航天為主的高端裝備製造業;三是以軍事工業為主國防工業。在基礎工業領域,也就是中低端工業領域,我國與美國的差距並不大;我國在高速鐵路技術、超高壓電力輸入技術等方面要好於美國,領先於世界。

F. 中國的工業為什麼沒有西方國家發達

現代機床製造業正在向「高速、精密、復合、智能和環保」的方向前進,而高速、高效加工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發達國家,圍繞高速、高效切削,不僅在技術開發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而且在應用推廣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可以說,高速、高效加工已成為國際製造技術發展的一個趨勢。相比之下,高效切削在我國雖然已經出現良好的發展苗頭,但仍然只在部分行業和企業得到有限的應用。這一熱一冷反差十分明顯,說明我國製造業總體上還沒有趕上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這種情況,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就意味著喪失競爭力,是十分危險的。

我國高效切削技術的應用為什麼和國外形成這么大的差距?很多人指出:中國工具工業沒有足夠能力向製造業提供先進高效刀具,是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高效刀具的滿足率不足20%
為與先進的加工設備相匹配,我國現代高效刀具的進口,從2000年的8000萬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4億美元。我國製造業大量採用先進設備和高效刀具,說明已經向現代製造技術邁出堅定的步伐,是十分可喜的發展趨向。可惜的是,我國機床工具工業還不能夠為這種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2004年我國消費機床達到94.6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但國產機床的市場佔有率僅37.4%。雖然國內生產的金切機床數量達到創紀錄的38.9萬台,其中數控機床5.18萬台,數量不算少,增長也很快,但經濟型的佔70%,不能滿足製造業對高端機床的需求。工具工業的情況更差一點,生產數量龐大,但對高效刀具的滿足率不足20%。

我國機床工具工業不能為製造業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是我國製造業在由大到強的發展過程中,一個嚴重的瓶頸。長此以往必將嚴重製約其走向現代化的進程。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好這個問題。

工具工業發展落後的原因
我國工具工業落後於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主要表現在:幾十年如一日生產標准化、通用化的刀具,無法滿足現代製造業對高效刀具的需求。國外機床工具工業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毅然轉軌,脫胎換骨,實現了質的飛躍。而我國機床工具工業繼續我行我素,抱著傳統發展模式不放,原因在那是?這就觸及到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在改革開放的前20年,我國的宏觀政策取向上實際是容忍整個製造業繼續舊的工業化道路。所以,低水平重復的現象到處泛濫。最近10年,我國工具工業在浪費資源和低水平重復的道路上愈走愈遠。以麻花鑽為代表的低檔工具超低價競賣愈演愈烈。2004年,我國共出口刃具19.39億件,相當於日本全年高速鋼刀具產量的25倍。每支出口刃具均價0.2美元,相當於日本同類高速鋼刀具的1/20,假如不靠出口退稅,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雖然工具工業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也在努力追求技術進步,使自己的產品、技術和服務,盡量趕上現代製造技術發展的需要。但是這種努力受到了整個行業粗放式經營和低價競銷方式的嚴重干擾,致使國產高效刀具的市場佔有率始終在低水平徘徊,多年來沒有質的突破。

在工具行業內部一些主張低水平擴張的企業,舉出的一條重要理由是我國有工具材料的資源優勢,鎢、鉬、釩儲量豐富,多消費一點不影響大局。現在,這種資源取之不盡的神話已經破滅。今年初,鉬鐵和釩鐵已由原來每噸4萬多元,猛漲到40多萬元。進而迫使高速鋼價格從每噸3萬元上漲到每噸9萬元,我國已不再是工具原材料的廉價王國了。過度的資源消耗已經向我們亮起了紅燈。

我國工具工業發展落後,不能滿足製造業需要的真正原因,是在宏觀發展戰略的取向上出了問題。所以解決的辦法只有一條,那就是徹底改變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走集約型的發展道路。沒有這種增長方式的轉變,任何局部的措施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G. 新中國工業化奠定基礎的是什麼

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放初期,我國工業基礎極端落後。1949年工業總產值140億元,工業產品中鋼15.8萬噸,原油12萬噸,原煤3200萬噸,發電量43億度,水泥66萬噸。不僅工業資本存量小,工業生產技術落後,工業結構也不合理: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工業只佔26.2%。

經過三年經濟恢復,1953年新中國開始實施「一五」計劃,並確立了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主導的新中國工業化發展的主要方向。

「一五」時期,我國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4%,其中原煤產量增長98.5%,原油、發電量、鋼、機床產量分別增長1-3倍,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提高6.3%,其中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15.5%,工業企業百元資金實現利稅由1952年的25.4元增加到1957年的34.6元。

據統計,「一五」期間,開工的工業建設項目達1萬多個,其中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重點建設,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被譽為新中國工業的奠基石。飛機、汽車、重型和精密機器等一大批基礎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建立起來。「一五」時期,被公認為新中國前30年發展穩定、投資效益最高的時期。

H. 中國的工業基礎

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東三省和中國西南四川、雲南幾個省份。東三省由於長期為日軍占據,工業發展時間較長,成為新中國的傳統重工業基地;而西南部則是由於抗日戰爭,東南沿海一批批的工廠、設備、人才的遷徙,逐漸得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
但是抗日戰爭結束之際,蘇聯強行搶走了東三省得絕大多數的工業設備,可以說此時東三省工業全部癱瘓。直至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迫於國際局勢加入蘇聯執掌的社會主義陣營,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抵制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滲透,蘇聯開始幫助中國發展工業。但這發展也是有條件、有選擇的。這是仍舊以東三省為中心,幫助中國重建統統重工業基地。但是蘇聯為了維護其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單方面與美國達成無核化協議,組織我國研製核武器。當蘇聯得知我國著手研究時,一夜之間撤走在華所有蘇聯援建專家及物資設備,使中國百廢待興的工業幾乎全部癱瘓。

I. 在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時期,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的是什麼

基礎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

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9)中國工業基礎得益於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完成成就:

1、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

2、基本建設

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劃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

3、工業發展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

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