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地基基礎電抗震處理方法有哪些
擴展閱讀
假期最好看什麼動漫 2024-11-15 11:47:42

地基基礎電抗震處理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3-15 14:58:13

① 抗震設計方法有哪些

1 1. 抗震設計方法 1.1結構抗震計算內容 在抗震設防區建造建築物時,必須考慮地震對結構的影響,並對其進行抗震設計。 抗震設計中,當結構形式、布置等初步確定後,一般應進行抗震計算,結構抗震計算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1) 結構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及其作用效應(包括彎矩、剪力、軸力和位移)的計算。 (2) 將地震作用效應與其他荷載作用如結構的自重、樓屋面的可變荷載、風荷載等效應進行 組合,確定結構構件的最不利內力。 (3) 進行結構或構件截面抗震能力計算及抗震極限狀態設計復核,使結構或構件滿足抗震承 載力與變形能力等要求。 1.2 地震的作用、作用效應特點及分析方法 當地震時地面反復晃動使地面產生加速度運動並強迫建築物產生相應的加速度,這時,相當於有一個與加速度相反的慣性力即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於結構自重或活荷載等靜態作用不同,它是一種動態作用,與結構所在地區場地的地震動特性和結構動力特性有關。 地震作用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隨機性很大,每次地震發生的時間較短,因此地震作用是一個隨機過程。根據超越概率的大小,可分為多遇地震作用和罕遇地震作用等,多遇地震作用為可變作用,其抗震設計屬於短暫設計狀況,罕遇地震為偶然作用,其抗震設計狀態屬於偶然狀況。 地震作用效應是指由地震動引起結構每一個瞬時內力或應力、瞬時應變或位移、瞬時運動加速度、速度等。由於地震作用效應是一種隨時間快速變化的動力作用,故又稱地震反應。與地震作用類似,地震反應也是一個隨機過程。 靜態作用往往比較直觀,一般可按有關規定較方便地計算得到,靜態作用的效應可按有關靜力學方法計算,靜力解只有一個。而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分析屬結構動力學范疇,需確定運動微分方程並求解,其中地震激勵輸入時通過結構物的底部地基基礎向上部結構傳遞,地震動輸入是一個動力過程,所得地震反應是一時間歷程。 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分析方法有動力分析法和反應譜法兩類。動力分析法需以結構和地震動輸入為基礎,建立動力模型和運動微分方程,用動力學理論計算地震動過程中結構反應的時間歷程,又稱時程分析法。 反應譜法是以線彈性理論為基礎,根據結構的動力特性並利用地震反應譜曲線計算振型地震作用,再按靜力方法求振型內力和變形。反應譜法按分析所採用的振型多少又分為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底部剪力法。其中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考慮的振型較多,計算精度較高,適用於大多結構,底部剪力法僅考慮一個基本振型或前兩個振型,適用於較低的簡單結構。 1.3 結構地震反應分析方法 在實際的建築結構抗震設計中,少數結構可簡化為單自由度體系外,大量的建築結構都應簡化為多自由度體系。在單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結構地震反應分析方法有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底部剪力法、動力時程分析方法以及非線性靜力分析等方法。 1.3.1 振型分解反應譜法 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基本概念是:假定結構為多自由度彈性體系,利用振型分解和振型的正交性原理,將n個自由度彈性體系分為n
2 每個振型下等效單自由度彈性體系的效應,再按一定的法則將每個振型的作用效應組合成總的地震效應進行截面抗震驗算。 (1) 多自由度彈性體系的運動方程 多自由度彈性體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變形如圖1.3.1所示。有運動方程: 1 1 [()()]()()0nn iigikkikkkkmxtx tCxtKxt (1.3.1) 對於一個n質點的彈性體系,可以寫出n個類似於式(1.3.1)的方程,將組成一個由n個方程組成的微分方程組,其矩陣形式為: []{()}[]{()}[]{()}[]{}()gMxtCxtKxtMIx t (1.3.2) 式中 [M]——體系質量矩陣; [K]——體系剛度矩陣; [C]——阻尼矩陣,一般採用瑞雷阻尼 2)振型的正交性 多自由度彈性體系自由振動時,各振型對應的頻率各不相同,任意兩個不同的振型之間存在正交性。利用振型的正交性原理可以大大簡化多自由度彈性體系運動微分方程組的求解。包括三類正交性: 質量矩陣的正交性:{}[]{}0TjiXMX()ji 剛度矩陣的正交性:{}[]{}0TjiXKX()ji 阻尼矩陣的正交性:{}[]{}0 TjiXCX()ji 3)振型分解 運用振型正交性,對式1.3.2進行化簡展開後可得到n個獨立的二階微分方程,對於第j振型,可寫為: {}[]{}(){}[]{}(){}[]{}(){}[]{}{}() TTT (1.3.3) 引入廣義質量、廣義剛度和廣義阻尼的概念後,式1.3.3可視為單自由度體系運動微分方程進行計算 4)多自由度彈性體系的地震作用效應組合 由於各振型作用效應的最大值並不出現在同一時刻,因此如果直接由各振型最大反應疊加估計體系最大反應,其結果顯然偏大,這會過於保守。通過隨機振動理論分析,得出採用平方和開方的方法(SRSS)法估計平面結構體系最大反應可獲得較好的結果,即:
21 k j jSS  
(1.3.4)

3 1.3.2 底部剪力法 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多自由度結構體系的地震反應時,需要計算體系的前幾階振型和自振頻率,對於建築物層數較多時,用手算就比較繁瑣。理論分析研究表明:當建築物高度不超過40m,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剛度分布比較均勻、結構振動以第一振型為主且第一振型接近直線(見圖1.3.2)時,該類結構的地震反應可採用底部剪力法。 1) 底部剪力法的計算 1EKFGq (1.3.5) 式中 1——對應於結構基本自珍周期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 G——結構的總重力總荷載代表值 q——為高振型影響系數,經過大量計算結果統計分析表明, 當結構體系各質點質量和層高大致相同時,
有:3(1) 2(21) nqn  對於單自由度體系。q=1;對於多自由度體系,取0.75~0.9,《抗震規范》取0.85. 2) 水平地震作用分布圖1.3.2簡化的第一振型 根據底部剪力法的適用條件,結構第一振型為主且接近直線,即任意質點的第一振型位移與其所處高度成正比。則可推得各質點水平地震作用:
1 ii iEKn k k kGHFFGH   (1.3.6) 1.3.3 動力時程分析方法 動力時程分析方法是將結構作為彈性或彈塑性振動系統,建立振動系統的運動微分方程,直接輸入地面加速度時程,對運動微分方程直接積分,從而獲得振動體系各質點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和結構內力的時程曲線。時程分析方法是完全動力方法,可以得出地震時程范圍內結構體系各點的反應時間歷程,信息量大,精度高;但該法計算工作量大,且根據確定的地震動時程得出結構體系的確定反應時程,一次時程分析難以考慮不同地震時程記錄的隨機性。 時程分析方法分為振型分解法和逐步積分方法兩種。振型分解法利用了結構體系振型的正交性,但僅適用於結構彈性地震反應分析;而逐步積分方法既適用於結構彈性地震反應分析,也適用於結構非彈性地震反應分析。 結構時程分析時,需要解決結構力學模型的確定、結構或構件的滯回模型、輸入地震波的選擇和數值求解方法的確定。 1) 結構的力學模型 結構動力時程分析模型可以分為材料層次的實體分析模型和構件層次的簡化分析模型。材料層次的實體分析模型以結構中各材料的應力-應變關系曲線為基礎,而構件層次的簡化分析模型以構件的力-變形關系曲線為基礎。

② 簡述天然地基基礎抗震驗算的方法。怎樣確定地基土的抗震承載力

==================================================================

建議去天工網下載《建築抗震設計手冊》(第二版),很詳細的說明。地址給你

http://info.tgnet.cn/Detail/200708021529757323/

==================================================================

當天然地基基礎抗震驗算時,採用——地震作用效應標准組合

天然地基基礎抗震驗算時,地基抗震承載力應取地基承載力特徵值(經深寬修正後)乘以地基抗震承載力調整系數計算

基礎、承台需要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

γRE為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當勾選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後,程序判斷沖切力、剪力設計值等是否有地震作用組合,如果基本組合值中有地震作用參與組合,則根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第5.4.2條的規定,將構件承載力設計值除以γRE。

由彎矩求配筋計算結果中雖然沒有出現「γRE」,但程序會作同樣處理。

附:《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011-2001)第5.4.2條(強制性條文)。

5.4.2構構件的截面抗震驗算,應採用下列設計表達式:

S≤R/γRE(5.4.2)

式中γ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除另有規定外,應按表5.4.2採用;

R———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

③ 地基加固的方法有哪些

地基加固的主要方法有:

1、注漿加固法

注漿法是將某些能固化的漿液注入岩土地基的裂縫或孔隙中,以改善其物理力學性質的方法。注漿的目的是防滲、堵漏、加固和糾正建築物偏斜。

注漿機理有:填充注漿、滲透注漿、壓密注漿和劈裂注漿。注漿材料有粒狀漿材和化學漿材,粒狀漿材主要是水泥漿,化學漿材包括硅酸鹽(水玻璃)和高分子漿材。

2、樹根樁法

樹根樁法適用於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既有建築的修復和增層、古建築的整修、地下鐵道的穿越等加固工程。

樹根樁是一種小直徑的鑽孔灌注樁,其直徑通常為100~300mm,國外是在鋼套管的導向下用旋轉法鑽進,在托換工程中使用時,往往要鑽穿既有建築物的基礎進入地基土中直至設計標高,清孔後下放鋼筋(鋼筋數量從一根到數根,視樁徑而定)。

同時放入注漿管,再用壓力注入水泥漿或水泥砂漿;邊灌、邊振、邊拔管(升漿法)而成樁。

3、錨桿靜壓樁法

錨桿靜壓樁法適用於淤泥、淤泥質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用土。

錨桿靜壓樁是指利用錨固於原有基礎中的錨桿提供的反力實施壓樁,壓入樁一般為小截面樁,主要用於基礎的加固處理。其優點是所用機具簡單,易於操作,施工不影響工期,可在狹小的空間內作業,傳荷過程和受力性能明確,施工簡便,質量可靠,缺點是承台留孔,錨桿預埋復雜。

4、加大基礎底面積法

加大基礎底面積法適用於當既有建築的地基承載力或基礎底面積尺寸不滿足設計要求時的加固。可採用混凝土套或鋼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礎底面積。

當基礎承受偏心受壓時,可採用不對稱加寬;當承受中心受壓時,可採用對稱加寬。

5、高壓噴射注漿法

高壓噴射注漿法適用於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

高壓旋噴注漿法始創於日本,它是在化學注漿法的基礎上,採用高壓水射流切割技術而發展起來的。高壓噴射注漿就是利用鑽機鑽孔,把帶有噴嘴的注漿管插至土層的預定位置後,以高壓設備使漿液成為20Mpa以上的高壓射流,從噴嘴中噴射出來沖擊破壞土體。

④ 地基處理的方法有哪些及目的是什麼

1、換填墊層法,適用於淺層軟弱地基及不均勻地基的處理。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量,加速軟弱土層的排水固結,防止凍脹和消除膨脹土的脹縮。

2、強夯法,適用於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粉土與粘性土、濕陷性黃土、雜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強夯置換法適用於高飽和度的粉土,軟-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對變形控制不嚴的工程,在設計前必須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和處理效果。

3、砂石樁法,適用於擠密鬆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雜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和降低壓縮性,也可用於處理可液化地基。對飽和粘土地基上變形控制不嚴的工程也可採用砂石樁置換處理,使砂石樁與軟粘土構成復合地基,加速軟土的排水固結,提高地基承載力。

4、水泥土攪拌法,分為漿液深層攪拌法和粉體噴攪法。水泥土攪拌法適用於處理正常固結的淤泥與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飽和黃土、素填土以及無流動地下水的飽和鬆散砂土等地基。不宜用於處理泥炭土、塑性指數大於25的粘土、地下水具有腐蝕性以及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地基。

(4)地基基礎電抗震處理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處理分類:

地基處理主要分為:基礎工程措施、岩土加固措施。有的工程,不改變地基的工程性質,而只採取基礎工程措施;有的工程還同時對地基的土和岩石加固,以改善其工程性質。選定適當的基礎形式,不需改變地基的工程性質就可滿足要求的地基稱為天然地基;已進行加固後的地基稱為人工地基。

地基處理工程的設計和施工質量直接關繫到建築物的安全,如處理不當,往往發生工程質量事故,且事後補救大多比較困難。因此,對地基處理要求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和驗收制度,以確保工程質量。

⑤ 地基處理方法可分為哪幾類

1、換填墊層法

適用於淺層軟弱地基及不均勻地基的處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量,加速軟弱土層的排水固結,防止凍脹和消除膨脹土的脹縮。

2、強夯法

適用於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粉土與粘性土、濕陷性黃土、雜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

3、強夯置換法

適用於高飽和度的粉土,軟-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對變形控制不嚴的工程,在設計前必須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和處理效果。強夯法和強夯置換法主要用來提高土的強度,減少壓縮性,改善土體抵抗振動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濕陷性。對飽和粘性土宜結合堆載預壓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

4、砂石樁法

適用於擠密鬆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雜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和降低壓縮性,也可用於處理可液化地基。對飽和粘土地基上變形控制不嚴的工程也可採用砂石樁置換處理,使砂石樁與軟粘土構成復合地基,加速軟土的排水固結,提高地基承載力。

5、振沖法

分加填料和不加填料兩種。加填料的通常稱為振沖碎石樁法。振沖法適用於處理砂土、粉土、粉質粘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對於處理不排水抗剪強度不小於20kPa的粘性土和飽和黃土地基,應在施工前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不加填料振沖加密適用於處理粘粒含量不大於10%的中、粗砂地基。振沖碎石樁主要用來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地基沉降量,還可用來提高土坡的抗滑穩定性或提高土體的抗剪強度。

區分地基與基礎的概念:

建築物由上部結構、基礎與地基三部分組成。

建築物的全部荷載均由其下的地層來承擔。受建築物影響的那一部分地層稱為地基。所以地基是指基礎底面以下,承受基礎傳遞過來的建築物荷載而產生應力和應變的土壤層。

建築物向地基傳遞荷載的下部結構稱為基礎,是建築物的牆或柱埋在地下的擴大部分,是建築物的「腳」。作用是承受上部結構的全部荷載,把它傳給地基。

⑥ 地基的抗震加固,目前較為簡便易行的加固處理方法有哪些

基礎補強注漿加固法、加大基礎底面積法、加深基礎法、錨桿靜壓樁法、樹根樁法、坑式靜壓樁法、石灰樁法

⑦ 房子的地基怎麼做才能有效的防震

不論是當代建築還是古建築,也不論是木結構還是混凝土結構,樁基礎都是目前已知的最佳地基.

⑧ 地基處理方法有哪些

導語:地基是我們建造房屋的基礎,它的穩固性直接決定了上部建築的質量,因此,人們想出了許多地基處理的方法來加固地基,保護上層建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地基處理方法有哪些。


地基處理其實就是指根據上層建築物的需求對地基進行處理,使它更堅固,承重力更強,以此來保障建築物的質量。地基處理的方法很多,下面,我們來一一了解。

換填墊層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用來彌補軟弱或不均勻的地基,這類地基的承重程度較差,通過處理可以加固地基,增強它的承載力度。


強夯法

如果地基是由沙土、碎石或是雜填土等構成,它的密實性和強度就比較差,強夯法就是對這類地基進行壓縮,增強土壤的緊密型,提高它的強度,這種方法在使用前需要測試是否適用。

水泥土攪拌法

水泥土攪拌法分為干法攪拌和濕法攪拌,當地基出現固結的淤泥、粘性土或是黃土等,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但是泥炭土、粘度較大的土質、水分過大或是過小的土質不適合用這種方法處理。

砂石樁法

這種方法是向地基裡面加入砂石樁,使砂石樁與疏鬆、軟粘的土壤形成復合地基,增強原有地基的承重力。


振沖法

振沖法可以加填料或是不加填料,加填料振沖是指向地基里加入碎石樁,主要用於處理粘土、粉土、素填土地基,增強它的堅固性。不加填料振沖可以用於處理粘度較小的地基,防止地基下沉。

預壓法

當地基是由淤泥和沖填土構成時,可以採用預壓法處理,粘度較小的地基可以使用堆載預壓法,粘度較大時可以使用塑料預壓法,防止地基下沉可以使用真空預壓法,使用真空預壓法需要在地基里安裝排水豎井。

夯實水泥土樁法

這種方法造作簡單,陳本低,見效快,主要適用於靠近地下水位的雜填土、素填土和粘土地基,尤其在危改小區作用明顯。


高壓噴射注漿法

高壓噴射的深度較大,加固地基之外,還可以用於大壩止水,這種方法適合含有較大石塊、較多有機質和植物莖根的地基,高壓噴射可以將石塊和根莖擊碎,均勻地基土質,增強地基的穩定性,地下水流較大的地基不適宜這種方法。


除了上述幾種方法,地基的處理方法還有石灰柱法、灰土擠密樁法、柱錘沖擴樁法等許多方法。這些方法的施工方式不盡相同,但是它們作用都是堅固地基,增強地基的堅固性,我們在使用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

⑨ 試根據地基基礎的抗震鑒定介紹建築結構抗震鑒定的基本方法

建築可不進行天然地基及基礎的抗震承載力驗算情況規定: 1 、砌體房屋。 2 、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內不存在軟弱粘性土層的下列建築: 1)一般的單層廠房和單層空曠房屋; 2)不超過8層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 3)基礎荷載與2)項相當的多層框架廠房。 3 、本規范規定可不進行上部結構抗震驗算的建築。註:軟弱粘性土層指7度、8度和9度時,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分別小於80、100和120kPa的土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