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文明的基礎是什麼
擴展閱讀
兒童德勒斯枕應該怎麼辦 2024-11-15 00:18:44
資料庫語言以什麼為基礎 2024-11-15 00:01:42

文明的基礎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2-25 08:32:33

A. 社會文明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社會文明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個系統,只有把握了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的內在系統機制及和諧文明的內涵,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明。恩格斯說,「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一種社會品質」,也就是說,文明是人類生產實踐的產物,它受社會形態制約而具有社會性。文明首先是實踐的事情,是人類實踐活動創造的成果,是人類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長期艱苦的勞動創造的結果。文明的產生與發展都根植於人們現實的物質實踐活動之中。在唯物史觀視野中,實踐活動是人類文明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石,因而對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的系統分析也要建立在對實踐及其基本矛盾的正確分析之上。

社會實踐的形式多種多樣,社會生活有多少種形式,實踐也就有多少種形式。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幾種:物質生產實踐、精神生產實踐、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即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以及在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上進行的生態生產實踐。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首先是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始源性活動。人們在進行物質生產創造生產資料的同時也創造了社會關系。社會關系雖然是因物質資料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但並不總是與物質生產活動相適應的,對它需要不斷地進行調整。這樣,在物質生產基礎上又形成了處理人們之間社會關系,調整和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即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隨著物質生產實踐的發展,人類物質生活基礎上又發展出精神生活領域,有了精神文化的創造活動,即人們改造自身主觀世界的活動。在近代,由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在運用強大的技術力量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財富的同時,卻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使自身的發展陷入困境。這樣,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促使實踐的另一種形式———生態生產實踐即保護和支持生態環境的實踐形式應運而生。當代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是由上述四種基本形式的實踐活動所構成的系統,在此四種實踐基礎上便產生了人類活動的四大基本領域,即經濟、政治、文化與生態領域。

與上述四種社會實踐相對應亦就形成了當代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的基本內容與形式,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生態文明。社會文明的發展是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四大要素交互作用而向前推進的過程,而且這四個方面像人類實踐活動一樣,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首先,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物質文明的協同作用。物質文明從根本上制約著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狀況。經濟的增長,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交往的擴大,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催生出主體理念、自由理念、平等理念、正義理念、寬容理念、民主與法制理念等政治理念和精神文化意識。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創造了基本的物質條件。

其次,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精神文明的指引作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鑄造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支柱,提供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濃厚的科學支撐,人文基礎。在當代,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精神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藉助於傳統風俗習慣、社會輿論、道德倫理等形式,通過「自律」精神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促進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而且,精神文明在日積月累的傳遞過程中潛移默化,使政治文明的理念廣泛植根在社會民眾的心中,並且為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不斷的文化生長資源,共同構成治國安邦的價值體系。

第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的作用。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當今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如果這種情況長期繼續,人類歷史上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將不復存在。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關聯要素,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所謂「文明和諧」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達到統一、協調發展,以協調、統一的價值取向調整、整合不協調、不統一的因素,實現文明和諧,也就是力圖不斷改善耗損抵觸、對抗沖突、混亂失衡等社會機制運行不良的現實狀況,在此基礎上使整個社會達到一種和諧境界。我們所進行的社會主義社會和諧文明建設必然是一個全面發展、全方位的文明建設,它是一個包括物質、精神、政治和生態文明在內的全面文明系統工程,是社會擺脫落後狀態,走向高度文明的社會歷史進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要發展經濟,使物質文明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要實現文化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時,還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而且要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使生態文明得到進一步提升。這四者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構成社會主義社會和諧文明建設的全部內容。


我國社會正處於急劇轉型的過程中,轉型時期既可以是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也可以是社會矛盾高發期;既存在很多機遇,又面臨許多挑戰,那麼在現階段應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明呢?總的來說,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的建設必須要正確處理以上四種文明之間的關系,使四種文明都得到發展,而不能只顧其一,輕視其他。不僅如此,也要關注四種文明自身的協調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其自身也是一個系統,也需要協調發展。在這里,我們以政治文明為例,談談政治文明自身的協調發展。

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與政治行為文明的有機系統,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明也必須使政治文明的這三個方面協調發展,有序推進。馬克思指出:「政治情緒是國家的主觀實體,政治制度是國家的客觀實體。」這里的「主觀實體」和「客觀實體」實際上指的就是政治意識和政治制度。列寧則認為:「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孫中山先生也指出:「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列寧和孫中山先生在這里所講的政治主要是政治行為。根據以上經典作家的論述可以概括出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三大要素構成的完整體系。從實質上看,政治實踐即創立和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是運用政治權力實現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的活動。但是,政治權力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有一定的理念和制度來支撐。否則,如果沒有適當的制度和理念的支撐,政治權力的運行則處於無序狀態,難以實現既定的政治目標,甚至給社會帶來災難。因此,社會文明的和諧運轉也離不開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的有機結合。可以說,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三維結構是一個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在這一系統中,諸要素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並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規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明建設對這三者缺一不可。政治意識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觀念形態,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規范要求,政治行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現。


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的建設,從宏觀上要協調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之間的關系,使之協調發展;微觀上而言,要使各自內部自身要素協調發展,和諧推進。在此基礎上,還需採取一系列具體措施,推動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的建設,具體而言:

首先,加強制度建設,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文明建設進程。在和諧文明的建設中,制度起著根本的支撐作用,制度是使文明理念、文明規則、文明思想等轉化為文明行為的載體,失去政治制度的依託,和諧文明的建設將失去保障,同時,政治制度蘊含的價值導向,又進一步引導文明的和諧發展。因此,任何一個社會若想使其社會文明和諧發展,都應致力於制度建設,只有在制度的支撐下,社會文明才能健康有序和諧地發展。制度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點。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為我們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指明了基本途徑。

其次,轉變政府治理模式,推進和諧文明建設。如何使社會文明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政府的治理方式也是及其重要的,因為政府是和諧文明建設的主要承擔者。借鑒西方國家治理社會的經驗,「善治」似乎是一種值得參考採用的方式。所謂「善治」即是指現代政府在治理社會過程中發揮適當功能。善治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和諧狀態。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在一定的意義上說,就是進一步法治化的進程。在我們看來,我們的「善治」並不僅僅只是強調法治,而應該是德治和法治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境界。西方和中國古代社會,由於德治和法治得到了片面發展,即西方社會片面發展了法治,而中國古代社會則片面強調了德治,因而都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法蘭克福學派所批評的「單向度的人」似乎與西方社會這種片面強調法治的傳統無不相關。而在中國古代社會,由於片面強調德治,而這種德治又得不到法治的保障,所以造成了中國歷史上很多昏君佞臣當道而德治不得的情況。可見,根據中國歷史傳統、國情及西方治理社會的經驗使社會達到一種和諧狀態的最佳治理方式是德治和法治有機結合的「善治」,在政府的「善治」下建設和諧文明就會變得更加容易。

再次,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有益成果,在改革開放中加強文化交流,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的建設。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新舊交替,不斷進步的。但新的代替舊的,是一個不斷揚棄、吐故納新、「揚棄」的否定之否定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否定。新生事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往往脫胎於舊事物,從舊事物中汲取營養和精華,成長壯大。新的社會形態產生於舊社會形態之中,總是從舊社會形態中借鑒有益的東西,擯棄有害的、沒用的東西,以利於自身的繁榮興旺。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所謂和諧文明也是一個發展的、相對的概念,是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的相對穩定和諧狀態。社會主義和諧文明可以解釋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狀態。社會主義和諧文明作為新生的、進步的事物,其發展建設無疑也應當遵循這一規律,需要對以往人類文明成果進行揚棄,借鑒其中的有益成果。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形態、不同國家的文明在具有各自特點同時也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正是人類文明的這種共同性決定了各種文明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共同的規律和特點,以及可比性,因此這也使得各種文明可以相互借鑒、互相吸收對方的有益成果。對於此,季羨林先生曾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在這里,關鍵是一個『交』字,一邊倒,向一邊流,不能稱為『交流』。古往今來,地球上不知道有過多少國家,多少民族,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創造。文化不論大小一旦出現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認為,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個特點,全體人類都蒙受了這個特點之利。如果沒有文化交流,我們簡直無法想像,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世界,文化會是一個什麼樣子,人民生活水平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可見,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加強文化交流對於和諧文明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B. 古代文明的基礎是什麼現代文明的基礎是什麼

古代文明的基礎是農業文明。現代文明的基礎是工業文明

農業文明主要是指現代印刷術發明前的一段時間,即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19世紀初)之間的時期。早期信息組織的形式起源於兩河流域檔案庫及檔案目錄,其活動可追溯到人類早期系統的文字記錄-檔案文獻的生產、積累與利用、農業文明時期信息組織工作的主要活動是書目工作,這是一種對現有著述或文獻特徵進行識別、選擇、著錄與排序的系列工作。

工業文明是指工業社會文明亦即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貫穿著勞動方式最優化、勞動分工精細化、勞動節奏同步化、勞動組織集中化、生產規模化和經濟集權化等六大基本原則。

C. 什麼是基礎文明教育

基礎文明教育定義:基礎文明是構成文明的最基本的要素和文化底蘊。大學生的基礎文明是指校園公德和文明禮儀等精神文明因素,包括言談舉止有禮貌,公共場所講文明;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尊老愛幼,團結互助。既具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貼近大學生特點和時代要求,具有傳統性、時代性和層次性等特點。同一般社會公民相比,大學生的基礎文明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文明期望值高 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家庭都對大學生這一群體寄予很高的期望,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與日俱增。大學生的基礎文明雖屬公德教育,但標准卻高於一般社會公德要求,具有特殊性。社會的先進性和文明特性必須在大學生中顯現出來,大學生的基礎文明必須切合社會的需求而又要走在社會的前面,才能擔當起社會賦予的歷史重任。社會對大學生的基礎文明的期望值之所以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是源於國家、社會和家庭對人才的渴望。而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激烈的人才競爭,知識經濟的嚴峻挑戰也使知識變得越來越重要,促使人們對大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生的文明素質無疑會成為用人單位做出選擇時考慮的重要因素。當然,家長的望子成龍也是期望值增高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的高投入所必須做出的回報也是期望值提高的因素之一。大學生的人均培養費每年為1萬元,投入還是很昂貴的。同沒有考上大學的同輩人相比,他們得到了國家、社會和家庭更多的關愛,享受了更好的教育。眾所周知,我們培養的大學生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大學生具有較高的基礎文明素質是全社會的共同願望。
2.約束機制不同 大學生這一角色,要求本身必須具備較高的基礎文明素質。在大學校園里,如果由於文明失調或失范,就意味著大學生角色不足或失敗,因而必將遭到輿論的譴責以及法律法規和校園內有關規章制度的懲罰和制約。這一點與社會公民稍有不同。作為社會上的公民,如果出現不文明現象,也會受到公眾輿論的譴責和相關的行政處罰(比如公共場所吸煙、吐痰被罰款等等),社會公民更多地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約束自己,而大學生則還要顧及學校的規章制度、大學生的身份以及無形的校風學風的制約。在對踐踏基礎文明的處理方式上,對社會公民往往偏於行政處罰,而對大學生則更多的是教育,同時還要與其獎學金、操行評定、評優表彰以及組織進步、就業分配等掛鉤,它們是評價大學生在校表現的重要依據,因而也就對大學生具有實際的較強的約束力。
3.文明失調(或失范)後的影響不同 社會公民的基礎文明薄弱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社會的文明程度和形象,對投資環境和旅遊環境以及經濟和文化建設帶來不利影響。而大學生基礎文明薄弱,不僅敗壞學校和大學生的聲譽,而且不利於大學生的順利成才及就業,從而也降低了大學生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的回報率,挫傷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使高等教育的目標不能很好地實現。大學是文明的集散地,大學生理應是文明的製造者和傳播者,大學生基礎文明薄弱弱化了大學生的社會形象,也必然影響著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從這一點上來看,大學生對社會基礎文明的影響是久遠的和強大。
基礎文明教育意義:
1.可以讓大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人與事,給他們以啟迪,使他們正確認識當今社會。
2.促使他們思考自身,以網路上的某些人與事為戒,促使其一日三省其身。
3.基礎文明教育即是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與人相處,網路信息還是可以提供一定幫助的,因為人是群居的,人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大學生與社會接觸的比較少,所以網路上的即是現實中的東西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D. 人類的文明,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

人類文明的發展根據不同的學術觀點有不同的解說,但是工具的使用時人類與動物區分的開始,是人類開始向文明建立的基礎

E. 現在地球上的文明是什麼文明,現在文明的基礎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很難,難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樓主的主觀意向,如果樓主認可地球發展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文明這事兒,哪怕是有所傾向,相反的回答也會讓樓主不爽。

說了一堆廢話,回頭再來回答樓主的問題:
是的,毫無疑問,目前的我們人類文明是地球誕生以來最先進的物種文明。

為什麼?
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在地球發展史上存在過比目前我們人類文明更先進的特種文明。
我們人類開始有考古行為以來,絕大多數的考古發現都在支持目前的人類文明是古時非文明物種(猿)逐漸演化到現在的,雖然其中有些環節仍然缺失,但不會影響我們對整個事件的科學判斷。
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哪怕一件所謂史前文明物種的屍骨和代表其文明程度的遺物(工農業產品、工具、器具、建築、藝術品等等)。所謂那些「遺跡」要不經科學研究屬自然產物,要不就仍然還停留在傳說中。
無法依靠現行科學得出合理解釋的考古發現少之又少,史前文明的實物證據更是稀少到基本上為零。
難道史前文明物種有意識地掩藏自己的骨骸和建築、器物?目的何在,我們現在的人類文明為何沒有這種動機,滿世界都是人類活動的痕跡。
只要有史前文明出現,遺骨、遺跡和遺物定會普遍存在,地質活動是無法掩蓋的。要知道,從震旦紀生命大爆發時低等的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到一億年前巨大的恐龍都在地球上留下了為數眾多的深深的印記,更何況是文明物種的大量的骨骸本身和建築、器具這樣的雙重的物證呢。
有嗎?有幾件?
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來說,懷疑論者都是對大量的客觀證據視而不見,而是有選擇性地選擇一些無法解釋或者解釋不清楚的環節,使之以地外文明論、史前文明論來蓋棺定論。最要命的是在很多鐵證面前,他們仍然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這種不以客觀依據為基礎的學術度迎合了一些非專業群體的歡迎。
非專業群體以懷疑的態度去挑戰和否認學術專業,並以此來證明他們具備與專業人士擁有的同樣的學識,即所謂的偽科學是也。

F. 西方文明的基礎是什麼

沒有固定的標准。但是我認為應該是科學和哲學的。古希臘文明因此而不斷發展,包括羅馬,日爾曼的變遷,事實上這種文明基礎也是不斷發展的。近代的西方文明則比較明顯。由於科學和哲學推動了民主法制的誕生。

G. 文明的基礎是什麼a文化b財富c物質d人

d

H. 人類文明的基礎是什麼

經濟。
馬克思說人要先能吃穿住行,才能去從事政治、文化、宗教事業

I. 什麼是社會文明的基石

文明的基石是歸宿。因此,想要社會進入高度文明,首先要為所有人提供一個歸宿。

J. 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是科學知識的進步。人類文明的發展是根據生產力來的,科學技術能夠提高生產力,所以科學技術的進步就是人類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