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什麼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擴展閱讀
你多少歲了還在看動漫 2024-12-24 22:04:13
初三知識點總結大全集 2024-12-24 21:53:07
安卓小知識大全 2024-12-24 21:36:25

什麼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發布時間: 2022-03-13 16:13:25

⑴ 讀書和寫作的關系

讀書跟寫作有什麼關系?回答是有關系,而且是有很大的關系。用一個通俗易讀的例子來證明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好比吃飯與生命之間的關系一樣。吃飯是維系生命的需要,要想維系生命的存在,就必須要吃飯。搞寫作就必須要讀書,不讀書就難以搞好寫作。吃飯是為了給生命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讀書是為寫作提供思想、技巧等必要的「營養成分」。讀許多書,不一定就會寫作,而寫作則離不開讀書,兩者之間就是條件關系。一個不讀書卻精於寫作,世間,恐怕誰也不能找出這樣一個實例來。

事物之間的關系有時顯得很復雜,讀書與寫作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不讀書,絕對搞不好寫作,而讀書,甚至多讀書,也不一定能夠搞好寫作。讀書與寫作之間的這種關系,聽起來似乎有些拗口,甚至費解,實際上解釋這個問題很簡單,寫作是件很復雜的事情,他不僅僅就是僅限於讀書這一種簡單的關系構成。它還與人的思想、認識、人的閱歷、人生經歷,甚至性情與愛好等等,有著十分復雜的關聯。讀書,僅僅是這種復雜關系中的一種罷了。

著名的南宋詩人陸游,一腔愛國情懷與才智終生未得施展。他的《《劍南詩稿》共收入詩詞9344首,是一筆十分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富。「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陸游的這一名句,道出了寫詩的真諦。寫詩如此,其他寫作不也是如此嗎?沒有敏銳的社會觀察、沒有對人民群眾疾苦的關心、沒有對生活這種富礦的深入挖掘、缺少對人們情感世界的洞察與剖析,是絕對寫不出好的作品和文章的。「功夫在詩外」,不僅揭示了讀書與寫作之間的關系,更是對寫作的一般規律的總結。

事實上,寫作是一種實踐,這種實踐的前提,是必須要有豐富的閱讀積累。豐富的閱讀積累,能夠激發人的寫作慾望、寫作興趣和寫作靈感。

提到寫作靈感,我倒想多說幾句,因為這是每一個寫作者都繞不開的話題。可能每個寫作者都會有這種體驗,某個生活場景,某人的一句話,或是某個思考瞬間,頭腦中突然便閃現一種新的念頭,新的發現,這一思維中的特有現象,便是靈感的通俗解釋。靈感具有偶然性和突發性,一閃即逝,對於寫作者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期待良久,它不一定出現,不經意間,它又可能突然降臨,所以才會有抓住靈感一說。

這里,我想說一說自己的體驗,這個體驗是跟酒有關系的。對於喝酒,世人有褒有貶,但這畢竟是一種文化現象,對於酒的褒與貶都屬正常。本人對酒是有好感的,因為酒後常有靈感爆發,我覺得酒能激活人的思維,使想像力更加豐富。「李白斗酒詩百

⑵ 什麼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你好!純文學對於人類精神的深入探討不斷揭示了精神王國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個嶄新的、陌生的、難以用世俗語言表達的、與我們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對稱的廣大無邊的世界。自古以來,對於這個「虛無飄渺」的世界的描繪,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共同的工作。 在文學家中有一小批人,他們不滿足於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層次,他們的目光總是看到人類視界的極限處,然後從那裡開始無限止的深入。寫作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不斷地擊敗常套「現實」向著虛無的突進,對於那謎一般的永恆,他們永遠抱著一種戀人似的痛苦與虔誠。表層的記憶是他們要排除的,社會功利(短期效應的)更不是他們的出發點,就連對於文學的基本要素——讀者,他們也抱著一種矛盾態度。自始至終,他們尋找著那種不變的、基本的東西,(像天空,像糧食,也像海洋一樣的東西)為著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這樣的文學家寫出的作品,我們稱之為純文學。我願自己永遠行進在這個人數不多的隊列中。 「純」的文學用義無反顧地向內轉的筆觸將精神的層次一層又一層地描繪,牽引著人的感覺進入那玲瓏剔透的結構,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內核突進。凡認識過了的,均呈現出精緻與對稱,但這只是為了再一次地向混沌發起沖擊。精神不死,這個過程也沒有終結。於寫作,於閱讀均如此,所需的,是解放了的生命力。可以想見,這樣的文學必然短期效應的讀者不會很多,如果又碰上文學氛圍不好的話,作者很可能連生存都困難。 中國文化傳統勢力是太強大了,它那日益變得瘠薄的土壤中如今孕育的,是普遍的萎靡與蒼白,它早已失去了獨自擔負起深入探索人性的工作的力量,但它仍能匯集起世紀的陰雲,擋住有可能到來的理性之光。我認為我們的文學急需的,不是那種庸俗的關於「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討論,(這種討論令人顯得猥瑣)而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魄,一種對於生命的執著,和對於文學自身的信心。只有建立起這樣的自信,才不會局限在日益狹小的觀念中,才有可能突破傳統的束縛,逐步達到為藝術而藝術的境界,從而刷新傳統。 一些別有所圖的大人物由於自己所處的高位,也由於知識結構的陳舊過時,在文壇上不斷發表言論,企圖將純文學的概念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內,讓其自行消亡。他們口口聲聲強調作家要關懷他人,理解他人,對大眾的疾苦不能熟視無睹等等。試想一個人,如果他連自己的內心都不關懷,也不去認識,任其渾渾噩噩,那麼他那種對「他人」的關懷,對於被關懷的對象,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即使當下「贏得」很多讀者,他的作品又能否給讀者帶來精神上的福音?恐怕更多的是暫時的麻醉吧。還有的人將「自我」限定為表面層次的世俗觀念,缺乏起碼的文學常識,以自己的半桶子水來矇混讀者,以掩蓋自己創造力的消失……這些觀念之所以能流行一時,說明讀者對於究竟什麼是純文學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非常模糊的。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純文學在中國這個古老守舊的國度中還是屬於新生事物,它的生長,有賴於作家們和批評家的共同努力。 當純文學的探索開始之際,寫作者立刻會發現自己站在了已經存在的自我的對立面,這個自我是由文化、社會、教育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構成的表層的自我。這些因素堅不可摧,聚成銅牆鐵壁。如果人要進行純度很高的創造,他就必須調動深層的潛力,戰勝舊的自我,到達空無所有的極境。因為只有在那種地方,精神的好戲才會開始。那一次又一次對於已有的傳統、文化等等的突破。其實也就是精神對於肉體桎梏的掙脫。每一位寫作者,他的肉身都是由過去的傳統滋養著的,而如今他所進行的發明創造,卻使得他必須決絕地向肉體挑戰,將這種自戕的戰爭在體內展開,僅憑著一腔熱血和自發的律動進行那種野蠻而高超的運動,並且絕對不能停下來,因為停止即死亡。這便是純文學作家的危險的困境,也是自古以來純文學作家的命運。 作為一名生長在中國的寫作者,血液里頭天生沒有宗教的成分,那麼,當他要與強大的傳統世俗對抗之際,是什麼在支撐他,使他立於不敗之地呢?這是我長久以來在體驗的問題。現在答案是一天天清楚了。藝術本身便是生命的藝術,一個人如能執著於純粹的藝術沖動,那便是執著於生命,執著於那博大精深的人性。在十幾年不懈的追求中,我在體驗到純藝術的終極意境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到,這種純美之境是同宗教意境並列的,也許還更為博大,並且二者之間是如此的相通。不知從哪一天起,作為寫作者的我便不知不覺地皈依了這種生命的哲學,只要我還在寫,我便信。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只能在行動中實現的信仰。誰又能說得清生命到底是什麼?人只能做,讓一個又一個的創造物閃耀著奇跡般的光輝,這一過程,大約就是將物質變精神的過程吧。即使有一天,我因年老體衰無法再寫作了,恐怕也只能生活在那種奇境的回光之中,因為那是我作為「人」的一切。 藝術的境界是一種自找痛苦的境界,當然也是唯一不會枯竭的源泉。人的承受力一天天隨著痛苦加深而增強,時常為了進一步的突破,人不得不分裂自己的肉身,於是鮮血四濺的場面反復出現,然而還必須凝視這種場面,因為那是生命邁向高級階段的前奏。既然已與傳統決裂,現在寫作者唯一可以依仗的,便是體內自力更生似的運動了。不斷為自己設障礙,讓主體處於狗急跳牆的境地,是每個純文學寫作者日日要做的操練。衡量一名作者是否合格,就要看他是否具有「拚命」的素質,因為畏縮和頹廢是這種創作的大敵。那種把寫作僅僅當作自娛,不思進取的文學並不是真正的純文學,而是變相翻新的傳統士大夫的舊貨。純文學作者必須是理想主義的,歌頌生命,高揚精神的旗幟是他的宗旨。而這種理想,又是通過對自我的解剖與分裂來實現的。即使作者主觀上是要在痛苦中自娛,這種創作也必定會教育讀者,提高讀者的境界。閱讀了這樣的作品的讀者,決不會是眼前黑蒙蒙的一片,反而會振奮起精神,以各自的方式向命運挑戰,並在追求中摸索出自我分析與治療的方法。 既然藝術這是生命的形式,那麼純文學作者便一刻也離不開世俗,離不開肉體的慾望,否則創造就失去了源泉。純文學作者的世俗關懷是最深層次的、抵達人性之根的關懷,也許一般的讀者看不到這種關懷,但作者本人必定是那種在內心深深地捲入世俗糾葛,迷戀世俗的個體。他同普通人之間唯一的區別只在於他在捲入、迷戀世俗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帶來折磨,帶來內耗,而作品,就在其間誕生。這樣的作品,帶給人類的是認識自我的可能性。我們平時所鼓吹的「世俗關懷」同純文學里頭隱藏的世俗關懷其實並不矛盾,只不過一個是淺層次的,一個是深層次的而已。(當然那種出於意識形態的歪曲論調除外)我在我的文學生涯中碰見過不少使我眼前為之一亮的純文學,那種遇見同道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但我在這里不得不指出,我們所屬的那種文化的確具有致命的弱點,使得一些純文學的追求者不能將事業進行到底,半途而廢的例子到處都是。但時至今日,整個文壇對於這個明顯的事實並沒有產生應有的認識,魚目混珠,似是而非,矇混過關的言論滿天飛,就是看不到真誠。純文學是小眾文學,這個小眾文學需要一批具有獻身精神的、朝氣蓬勃的批評家來對讀者加以引導。因為純文學所涉及的問題是有關靈魂的大問題,對純文學的冷淡就是對心靈的漠視,如此下去必然導致精神的潰敗和滅亡。 需要說明的是,第三種設想,是建立在很多所謂名作家的論述基礎之上的。然而,如果仔細思考和分析,中國當今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品都不能算得上是純文學。這主要是因為,就題材和體裁而言,純粹為了文學而文學的東西數量少而又少。除此之外,既然文學強求其「純」,那麼靠寫純文學出名的作家是不是也因為功利意識而背離了純文學的初衷? 純粹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不是沒有,但是,如果說一點也不受政治影響的作品,恐怕很少。而在這極少的作品裡面,尋找一點探討人類靈魂高度和終極意義的作品,則是難上加難。 對於人類精神的深入探討不斷揭示了精神王國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個嶄新的、陌生的、難以用世俗語言表達的、與我們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對稱的廣大無邊的世界。自古以來,對於這個「虛無飄渺」的世界的描繪,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共同的工作。 在文學家中有一小批人,他們不滿足於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層次,他們的目光總是看到人類視界的極限處,然後從那裡開始無限止的深入。寫作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不斷地擊敗常套「現實」向著虛無的突進,對於那謎一般的永恆,他們永遠抱著一種戀人似的痛苦與虔誠。表層的記憶是他們要排除的,社會功利(短期效應的)更不是他們的出發點,就連對於文學的基本要素——讀者,他們也抱著一種矛盾態度。自始至終,他們尋找著那種不變的、基本的東西,(像天空,像糧食,也像海洋一樣的東西)為著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這樣的文學家寫出的作品,我們稱之為純文學。我願自己永遠行進在這個人數不多的隊列中。 「純」的文學用義無反顧地向內轉的筆觸將精神的層次一層又一層地描繪,牽引著人的感覺進入那玲瓏剔透的結構,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內核突進。凡認識過了的,均呈現出精緻與對稱,但這只是為了再一次地向混沌發起沖擊。精神不死,這個過程也沒有終結。於寫作,於閱讀均如此,所需的,是解放了的生命力。可以想見,這樣的文學必然短期效應的讀者不會很多,如果又碰上文學氛圍不好的話,作者很可能連生存都困難。 中國文化傳統勢力是太強大了,它那日益變得瘠薄的土壤中如今孕育的,是普遍的萎靡與蒼白,它早已失去了獨自擔負起深入探索人性的工作的力量,但它仍能匯集起世紀的陰雲,擋住有可能到來的理性之光。我認為我們的文學急需的,不是那種庸俗的關於「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討論,(這種討論令人顯得猥瑣)而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魄,一種對於生命的執著,和對於文學自身的信心。只有建立起這樣的自信,才不會局限在日益狹小的觀念中,才有可能突破傳統的束縛,逐步達到為藝術而藝術的境界,從而刷新傳統。 一些別有所圖的大人物由於自己所處的高位,也由於知識結構的陳舊過時,在文壇上不斷發表言論,企圖將純文學的概念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內,讓其自行消亡。他們口口聲聲強調作家要關懷他人,理解他人,對大眾的疾苦不能熟視無睹等等。試想一個人,如果他連自己的內心都不關懷,也不去認識,任其渾渾噩噩,那麼他那種對「他人」的關懷,對於被關懷的對象,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即使當下「贏得」很多讀者,他的作品又能否給讀者帶來精神上的福音?恐怕更多的是暫時的麻醉吧。還有的人將「自我」限定為表面層次的世俗觀念,缺乏起碼的文學常識,以自己的半桶子水來矇混讀者,以掩蓋自己創造力的消失……這些觀念之所以能流行一時,說明讀者對於究竟什麼是純文學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非常模糊的。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純文學在中國這個古老守舊的國度中還是屬於新生事物,它的生長,有賴於作家們和批評家的共同努力。 當純文學的探索開始之際,寫作者立刻會發現自己站在了已經存在的自我的對立面,這個自我是由文化、社會、教育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構成的表層的自我。這些因素堅不可摧,聚成銅牆鐵壁。如果人要進行純度很高的創造,他就必須調動深層的潛力,戰勝舊的自我,到達空無所有的極境。因為只有在那種地方,精神的好戲才會開始。那一次又一次對於已有的傳統、文化等等的突破。其實也就是精神對於肉體桎梏的掙脫。每一位寫作者,他的肉身都是由過去的傳統滋養著的,而如今他所進行的發明創造,卻使得他必須決絕地向肉體挑戰,將這種自戕的戰爭在體內展開,僅憑著一腔熱血和自發的律動進行那種野蠻而高超的運動,並且絕對不能停下來,因為停止即死亡。這便是純文學作家的危險的困境,也是自古以來純文學作家的命運。 作為一名生長在中國的寫作者,血液里頭天生沒有宗教的成分,那麼,當他要與強大的傳統世俗對抗之際,是什麼在支撐他,使他立於不敗之地呢?這是我長久以來在體驗的問題。現在答案是一天天清楚了。藝術本身便是生命的藝術,一個人如能執著於純粹的藝術沖動,那便是執著於生命,執著於那博大精深的人性。在十幾年不懈的追求中,我在體驗到純藝術的終極意境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到,這種純美之境是同宗教意境並列的,也許還更為博大,並且二者之間是如此的相通。不知從哪一天起,作為寫作者的我便不知不覺地皈依了這種生命的哲學,只要我還在寫,我便信。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只能在行動中實現的信仰。誰又能說得清生命到底是什麼?人只能做,讓一個又一個的創造物閃耀著奇跡般的光輝,這一過程,大約就是將物質變精神的過程吧。即使有一天,我因年老體衰無法再寫作了,恐怕也只能生活在那種奇境的回光之中,因為那是我作為「人」的一切。 藝術的境界是一種自找痛苦的境界,當然也是唯一不會枯竭的源泉。人的承受力一天天隨著痛苦加深而增強,時常為了進一步的突破,人不得不分裂自己的肉身,於是鮮血四濺的場面反復出現,然而還必須凝視這種場面,因為那是生命邁向高級階段的前奏。既然已與傳統決裂,現在寫作者唯一可以依仗的,便是體內自力更生似的運動了。不斷為自己設障礙,讓主體處於狗急跳牆的境地,是每個純文學寫作者日日要做的操練。衡量一名作者是否合格,就要看他是否具有「拚命」的素質,因為畏縮和頹廢是這種創作的大敵。那種把寫作僅僅當作自娛,不思進取的文學並不是真正的純文學,而是變相翻新的傳統士大夫的舊貨。純文學作者必須是理想主義的,歌頌生命,高揚精神的旗幟是他的宗旨。而這種理想,又是通過對自我的解剖與分裂來實現的。即使作者主觀上是要在痛苦中自娛,這種創作也必定會教育讀者,提高讀者的境界。閱讀了這樣的作品的讀者,決不會是眼前黑蒙蒙的一片,反而會振奮起精神,以各自的方式向命運挑戰,並在追求中摸索出自我分析與治療的方法。 既然藝術這是生命的形式,那麼純文學作者便一刻也離不開世俗,離不開肉體的慾望,否則創造就失去了源泉。純文學作者的世俗關懷是最深層次的、抵達人性之根的關懷,也許一般的讀者看不到這種關懷,但作者本人必定是那種在內心深深地捲入世俗糾葛,迷戀世俗的個體。他同普通人之間唯一的區別只在於他在捲入、迷戀世俗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帶來折磨,帶來內耗,而作品,就在其間誕生。這樣的作品,帶給人類的是認識自我的可能性。我們平時所鼓吹的「世俗關懷」同純文學里頭隱藏的世俗關懷其實並不矛盾,只不過一個是淺層次的,一個是深層次的而已。(當然那種出於意識形態的歪曲論調除外)我在我的文學生涯中碰見過不少使我眼前為之一亮的純文學,那種遇見同道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但我在這里不得不指出,我們所屬的那種文化的確具有致命的弱點,使得一些純文學的追求者不能將事業進行到底,半途而廢的例子到處都是。但時至今日,整個文壇對於這個明顯的事實並沒有產生應有的認識,魚目混珠,似是而非,矇混過關的言論滿天飛,就是看不到真誠。純文學是小眾文學,這個小眾文學需要一批具有獻身精神的、朝氣蓬勃的批評家來對讀者加以引導。因為純文學所涉及的問題是有關靈魂的大問題,對純文學的冷淡就是對心靈的漠視,如此下去必然導致精神的潰敗和滅亡。 對於人類精神的深入探討不斷揭示了精神王國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個嶄新的、陌生的、難以用世俗語言表達的、與我們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對稱的廣大無邊的世界。自古以來,對於這個「虛無飄渺」的世界的描繪,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共同的工作。 在文學家中有一小批人,他們不滿足於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層次,他們的目光總是看到人類視界的極限處,然後從那裡開始無限止的深入。寫作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不斷地擊敗常套「現實」向著虛無的突進,對於那謎一般的永恆,他們永遠抱著一種戀人似的痛苦與虔誠。表層的記憶是他們要排除的,社會功利(短期效應的)更不是他們的出發點,就連對於文學的基本要素——讀者,他們也抱著一種矛盾態度。自始至終,他們尋找著那種不變的、基本的東西,(像天空,像糧食,也像海洋一樣的東西)為著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這樣的文學家寫出的作品,我們稱之為純文學。我願自己永遠行進在這個人數不多的隊列中。 「純」的文學用義無反顧地向內轉的筆觸將精神的層次一層又一層地描繪,牽引著人的感覺進入那玲瓏剔透的結構,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內核突進。凡認識過了的,均呈現出精緻與對稱,但這只是為了再一次地向混沌發起沖擊。精神不死,這個過程也沒有終結。於寫作,於閱讀均如此,所需的,是解放了的生命力。可以想見,這樣的文學必然短期效應的讀者不會很多,如果又碰上文學氛圍不好的話,作者很可能連生存都困難。 中國文化傳統勢力是太強大了,它那日益變得瘠薄的土壤中如今孕育的,是普遍的萎靡與蒼白,它早已失去了獨自擔負起深入探索人性的工作的力量,但它仍能匯集起世紀的陰雲,擋住有可能到來的理性之光。我認為我們的文學急需的,不是那種庸俗的關於「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討論,(這種討論令人顯得猥瑣)而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魄,一種對於生命的執著,和對於文學自身的信心。只有建立起這樣的自信,才不會局限在日益狹小的觀念中,才有可能突破傳統的束縛,逐步達到為藝術而藝術的境界,從而刷新傳統。 一些別有所圖的大人物由於自己所處的高位,也由於知識結構的陳舊過時,在文壇上不斷發表言論,企圖將純文學的概念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內,讓其自行消亡。他們口口聲聲強調作家要關懷他人,理解他人,對大眾的疾苦不能熟視無睹等等。試想一個人,如果他連自己的內心都不關懷,也不去認識,任其渾渾噩噩,那麼他那種對「他人」的關懷,對於被關懷的對象,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即使當下「贏得」很多讀者,他的作品又能否給讀者帶來精神上的福音?恐怕更多的是暫時的麻醉吧。還有的人將「自我」限定為表面層次的世俗觀念,缺乏起碼的文學常識,以自己的半桶子水來矇混讀者,以掩蓋自己創造力的消失……這些觀念之所以能流行一時,說明讀者對於究竟什麼是純文學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非常模糊的。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純文學在中國這個古老守舊的國度中還是屬於新生事物,它的生長,有賴於作家們和批評家的共同努力。 當純文學的探索開始之際,寫作者立刻會發現自己站在了已經存在的自我的對立面,這個自我是由文化、社會、教育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構成的表層的自我。這些因素堅不可摧,聚成銅牆鐵壁。如果人要進行純度很高的創造,他就必須調動深層的潛力,戰勝舊的自我,到達空無所有的極境。因為只有在那種地方,精神的好戲才會開始。那一次又一次對於已有的傳統、文化等等的突破。其實也就是精神對於肉體桎梏的掙脫。每一位寫作者,他的肉身都是由過去的傳統滋養著的,而如今他所進行的發明創造,卻使得他必須決絕地向肉體挑戰,將這種自戕的戰爭在體內展開,僅憑著一腔熱血和自發的律動進行那種野蠻而高超的運動,並且絕對不能停下來,因為停止即死亡。這便是純文學作家的危險的困境,也是自古以來純文學作家的命運。

⑶ 什麼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教學時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 10 分鍾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這是《新課標》中對於寫字教學的建議。 總目標對寫字教學的要求是「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具有一定的速度。」 第一學段是「能按筆順要求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子的形體美。」重在「筆順結構」所以重點在教學生按正確的筆順把字寫端正 第二學段則為「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重點在「熟練整潔」 第三學段是「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重點在「美觀速度」也就是要寫的「既快又好」。 周亞珍課堂 10 分鍾練習是很有必要的我覺得第一學段更多可以傾向於字詞句的練習 第二學段則關注文本中優美詞句的運用第三學段則要關注段落的遷移模仿等練習這樣可能更有助於學生吸收。 吳育忠新版語文課標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主體」意為學生具備學習的主體性也就是說學生不僅是能學習的而且是可以「主動和創造」地去學習的。但這樣的「主動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不能脫離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主體」地位再高也離不開「引導」而「引導」再重要也不能取代「主體」。所以如何落實」十分鍾「的」練「意識更重要。 周永紅言之有理。要想學生擁有一手好字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的書寫態度。教師重視了不僅課堂上課課扎實還能通過一些常規的寫字比賽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興趣有了態度也就端正了態度端正了字也能寫端正了甚至寫美了。我現在帶的這班孩子已經四年級了。想當初一、二年級時我就是通過課課落實 加上每月一次的班級常規書法比賽 讓我們班的孩子人人擁有一手清秀的字。 劉晶關於寫字的話題我們還可以來談談新版語文課標中「關於寫作教學」中「要關注作文的書寫質量 要使學生把作文的書寫也當做練字的過程。」這樣表述意味著學生作文和練字需要「雙贏」。 而真正的作文現狀是習作是可能無法兼顧書寫質量 而且如果真正把心思關注到書寫質量時往往會阻礙習作的質量。因而這兩者的「雙贏」如何權衡 陳潔男我想之所以有以上修訂是針對目前電腦化之後寫字能力普遍下降這一社會原因。加強識字寫字教學旨在夯實漢字教育基礎控制識字寫字數量提高常用漢字書寫質量。 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福音。但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值得思考的是如果達到這一要求原有的閱讀教學的目標、內容、策略都要發生改變而隨之亟需思考的是「10 分鍾」寫什麼怎麼寫寫的內容及形式如何與「文本理解」進行有機融合 李青我想只有在每節課中結合教學內容科學、細致地列出識字寫字的目標、具體內容以此保證「10 分鍾」的有效落實不然只是一句口號。 寫字教學重要寫字的姿勢和握筆姿勢那才重要我們教師去看一看教室里孩子門的寫字的的姿勢和那個握筆那才叫人揪心那 總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有問題。全班 45 位學生中有 31 位學生讀書、寫字姿勢不正確28 個學生握筆姿勢存在問題。握筆離筆尖太近拇指蓋住食指食指過於用力幾乎所有學生胸口緊貼著桌子沒有離桌子一拳頭還有近 75的學生寫字時身體傾斜眼睛離卷面太近不足一尺。尤其是有 7 位學生因為視力不好早早戴上了眼鏡。 金劍輝這樣表述意味著學生作文和練字需要「雙贏」。實際上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作文與寫字之間似乎有著某種不和諧習作是可能無法兼顧書寫質量而且如果真正把心思關注到書寫質量時往往會阻礙習作的質量。其實這是我們對於兩者之間關系的一種直覺。而事實上寫作質量與寫字質量並沒有天然的矛盾。 在平時的作文中 是不是學生的字寫得差了 這個學生的作文質量就高了呢學生的字寫得端正、規范、漂亮了作文質量就差了呢顯然不是因此在習作質量中關注漢字的書寫質量是可行的 徐英低年級的寫字教學並非只關注筆畫。要寫好一個字首先要關注的是整體特別是到了一下年級要書寫的字大部分都是合體字所以我認為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整個字的間架結構各部分合理布局然後再關注筆畫的運行過程和美觀性。 胡菲紅一直認為學好語文最直接表現在一是寫好漢字二是說好普通話。新修訂的課程標准各個學段都很關注寫字教學。低段寫字教學需要教師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學生尤其表現在評價尺度上。在些能力薄弱些的孩子我們要求他寫規范就行橫平豎直寫方方正正的漢字而有些能力強的孩子我們可以要求他在行筆有力度有筆鋒但保底要求是規范。

⑷ 小學1到2年級語文課標中,什麼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呢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識字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識字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識了字之後能應用於閱讀和寫作,藉以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更好地反映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因此,學過的字要力求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經常運用,使學用結合起來。

⑸ 閱讀和寫作的關系是什麼

很多人寫作時無話可說,無事可講,其實主要是因為缺乏閱讀,缺乏積累,沒有鍛煉出發現寫作素材的「眼力」。
關於閱讀和寫作的關系,我們比較常聽到的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輸出倒逼輸入」,還有以前看到的一個說法,「看十寫一」,這都是說,要有大量的閱讀,然後才會有高品質的寫作。
箭和弓的類比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感覺很新穎,開始不太理解,仔細閱讀幾遍,發現道理還是一樣的,閱讀就像是一把弓,寫作是一支箭,要有弓才能射出箭,然後想要射得遠,就需要拉滿弓,也就是蓄力,閱讀就是為寫作蓄力。
物質上的富有可以通過賺錢獲得,而精神上的富有呢?
最好的途徑就是閱讀,閱讀可以讓人成為精神上富有的人,因為一篇篇文章,一本本書,就是一個個人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
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對這個廣闊世界的了解是有限的,而閱讀可以幫助我們通過他人的經驗間接了解這個世界。
我們讀的文字,是一個個寫作者書寫的。寫作關乎一個人的思維質量,關乎你認識這個世界之後的敘述能力,也關乎一個人的生命質量、人生質量——衡量一個人是否有生命質量、人生質量,要看他能夠寫得一手文章、一手好文章。
這聽起來很奇怪,其實還是牽涉到一個人的思維質量,一個人認知世界的能力以及對這個世界的表達能力。
寫作可以讓人的思維變得有條理,變得縝密。一個思維質量不高的人,也很難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
想要寫作寫得好,閱讀是不能少的。
這里的閱讀廣義上講可以是一切輸入,更具體講應該是輸入和處理,我認為閱讀其實可以拆分成「閱」和「讀」,「閱」就是看,就是輸入,「讀」就是讀取,就是處理,閱讀就是輸入和處理,而寫作是對輸入處理後的輸出。閱讀不僅僅是讀書,還可以是「讀物」、「讀人」,包含一切的輸入和處理,沒有閱讀作為基礎,也就不可能有輸出。
所以,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密切聯系。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⑹ 語文基礎知識和閱讀基礎知識是什麼

語文基礎知識和閱讀機制,語文的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段,閱讀基礎知識就培養學生的讀書和閱讀習慣

⑺ 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要我們找到兩者的結合點,舞好兩柄「利劍」,相信就能「雙劍合璧,威力劇增。」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如何使閱讀為寫作服務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多讀,積累素材對於閱讀能夠帶給寫作的益處,著名學者張中行先生從表達與內容的角度分成四點來闡釋: 其一,「多讀,熟了,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就順理成章。這是多讀作用的初步,因而筆能達意。」其二,「進一步,多讀,熟悉各種表達方式,領會不同筆調的短長輕重,融會貫通,還可以推陳出新,把意思表達得更圓通,更生動。」其三,「吸收『思想』(包括各種知識)」。其四,學「思路」,即條理。「多讀,熟了,積蓄在兩方面增多,既有內容可寫,又熟悉如何表達,作文的困難自然就沒有了。」對於小學生來說,吸收快,多讀了,接觸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語句就多了,寫起來便得心應手;讀的更多時,就更加熟悉各種表達方式,還可以錦上添花,把意思表達得更圓滿,更生動。這也是古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二、從讀學寫,在積累上下功夫從習作角度看,習作教學雖然和閱讀教學有著明顯的不同,但二者關系緊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學習運用語言。運用語言,不僅要積累語言,還應了解和掌握一些語言的規律。因此,閱讀教學還應該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以課文為例,教給學生一些有關語言方面的知識以及寫作的規律和方法,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從中體會到為了表達一定的內容,作者是怎樣准確、生動、鮮明地使用語言的,做到讀寫結合,從讀中學寫。而這些,就不是其他課程所必須承擔的任務。三、讀寫結合型的寫作訓練1、寫讀後筆記 。寫讀後筆記是學生的練筆過程、思維過程,也是學生生活素材積累、詞語積累的一個重要手段。閱讀之後,讓學生或就著作品蘊含的思想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寫讀後感,或摘錄好詞好句,或體會文章寫法。寫好後,定時對學生的閱讀筆記進行檢查,將幾篇寫得較好的筆記當眾讀給大家聽,讓大家有個學習的榜樣,也是對寫得好的學生的一種鼓勵。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中每周貼幾篇好的筆記,讓學生看,被選中的學生受到鼓勵,其他學生受到啟發。這樣讀寫結合,學生逐步養成了寫讀後筆記的習慣,作文能力也不斷提高。 2、仿寫。分全仿和點仿。全仿既從整體上模仿範文作文,如學完《三味書屋》後,可安排學生以《我的書房》和《我們的教室》等題,要求學習原文,按空間順序描寫和介紹,並展開合情合理的想像。這樣,便 把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了,達到了篇與篇讀寫遷移的目的。所謂「點仿」就是局部模仿範文作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話,可信這「點」很多,我們可以抓住句式表達、段落構成、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抒情聯想、描寫議論等 這幾個點進行分項仿寫。3、改寫。改寫可以加深學生對文體的理解和記憶,可以讓學生懂得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的方式表達出來。因此,選擇適當材料,進行改寫練習,是很有意義的。如在教學完《草船借箭》後,我讓學生把它改成了劇本,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寫的劇本表演,這樣既熟悉了課文,又提高了寫作能力,又培養了表演能力。改寫還可以改變敘述順序,改變人稱,改變故事結局,改變表達方式等。4、擴寫和縮寫。對於那些比較簡短的文章,擴寫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維能力。縮寫,在不改變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基本結構,順序和體裁,對長文章壓縮,使之成為短篇短段。5、續寫。在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寫出的結果既符合情節的發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想像,給文章添上了一個較圓滿的結局。對小學生而言,作文難,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化寫作文的消極態度,變積極態度,除了要熟悉生活,認真觀察,善於積累,還要學會閱讀,博覽群書,搜集資料,並將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自覺行動,那麼當前學生怕作文、厭作文的情境一定會得到改觀的,學生的全面發展才不至於成為一句空談。

⑻ 讀作文和閱讀有什麼關系

關系:

閱讀為寫作可以積累材料和寫作經驗,而你寫作的作品又必須符合閱讀的心理,這樣的寫作才能有的放矢,使我們的作品預期目標得以實現,所以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首先閱讀對寫作具有促進作用,歷來名作家都注重閱讀的作用,杜甫就曾指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白居易的創作生涯中,閱讀也是貫穿始終。司馬遷為寫《史記》所閱讀的書,可謂漢牛充棟。其二是並非閱讀的多,就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再說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更何況書海無邊,所以在閱讀中要有所選擇、鑒別,多讀好書才能令人精神境界凈化,視野開闊,思維活躍,詞彙豐富。有所謂的:「勞於讀書,逸於作文。」但是僅僅讀好書進行積累還不夠,還需要鑒賞、分析文章、領會寫作原理、指導寫作實踐。茅盾告誡我們:「從事寫作的青年在動筆之前最好先看看別人的作品,試加以分析,指出它在結構、人物、環境的描寫方面,何者是好的,何者還有不足之處。」有鑒賞才有繼承和借鑒。毛澤東也說只有對中外的優秀作品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發揚自己的民族文化,這樣才能寫出符合當今時代有中華傳統的優秀作品,所以為了寫作要進行大量的閱讀,這樣有效的閱讀與寫作實踐結合起來對寫作是十分有利的。

優秀文章的產生首先要學會的是閱讀方法。適當而合理的方法可以提高你的閱讀興趣。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領會寫者的創作意圖,寫作是在閱讀鑒賞的基礎上升華。人生活在社會中,人們有交際的需求,人們急需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轉化成一定的文學符號系統寫成文章,然後藉助某種媒體傳播出去。你如果想要別人分享你所提供的信息,就必須為讀者在閱讀時能夠理解和接受。在文學作品中就必須用一種文字語言形式使該信息能挑動讀者的神經而跟隨所創作人物放聲大笑或低聲哭泣,如果要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必須在寫作前應培養寫作技巧和語言修養。技巧和語言修養應多讀多寫。從理論上透徹寫作規律,語言上更要下苦功夫去磨礪,其次還應增加生活儲備和知識積累,如名家的警句名言,各種有特色的的句段,盡量熟讀背誦和掌握其語言文字上的組成特點。各位名家都有讀萬卷書還須行千里路,見多識廣文章才會不落俗套品味自然高人一等。

所以在好文章的出爐前應協調好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使每人都能言其心聲、表其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