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浦東要面向什麼加強基礎研究
擴展閱讀
塑料加工小知識 2024-12-25 12:49:10

浦東要面向什麼加強基礎研究

發布時間: 2022-03-12 10:39:41

㈠ 浦東要面向什麼加強基礎研究

世界科技前活,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

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為確保全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多作新貢獻。浦東奇跡的取得,在於從一開始就堅持了國際化視野和高標准發展的理念,確保浦東開發開放始終保持高起點規劃。

(1)浦東要面向什麼加強基礎研究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要求浦東在擴大開放、自主創新等方面走在前列。

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繼續對浦東開發開放提出明確要求,黨中央把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一系列國家戰略任務放在浦東,推動浦東開發開放不斷展現新氣象。

㈡ 新征程上我們要把浦東新的歷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什麼什麼放在構建以什麼為主體什

要把浦東新的歷史方位和使命, 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中加以謀劃, 放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謀劃,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撫今追昔,30年前,誰能想到這片灘塗之地,能發展成為今日中國經濟版圖上閃亮的明珠。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或許你不曾到過浦東,但一定會與這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浦東,以佔全國八千分之一的土地,創造了全國八十分之一的GDP和十五分之一的外貿進出口總額。

(2)浦東要面向什麼加強基礎研究擴展閱讀:

浦東要以敢闖敢試的精神,繼續走在新時代發展的前列。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國家戰略和最鮮明的特色,改革開放精神也是浦東30年來發展繁榮最強勁、最根本的推動力,是決定未來能否實現我們既定目標的關鍵所在。經過數十年快速發展,我國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基本面穩定、發展水平良好,但仍存在產業結構優化、發展動能轉換等新的問題,以及一些外部風險因素造成的短期壓力。

需要主動適應、著力破解這些發展中的難題,打破利益固化藩籬,以改革創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我們相信,只要繼續秉持改革開放精神,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和昂揚志氣沖破各種障礙,我們就一定能產生新的內生動能和巨大潛力。浦東,當繼續思考探索,承接起這一歷史重任、回答好這一時代命題。

㈢ 浦東改革的巨變及發展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浦東。
春天的陽光照亮了浦江之東的土地,也照亮了上海的錦綉未來。
浦東從此滄桑巨變,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張王牌,一張面向世界的王牌。
站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浦東從一開始就大膽探索,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首先進行改革。浦東在全國最早進行了「小政府,大社會」模式的實踐。1993年1月1日,浦東新區政府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大部門制度,黨政機構所有職能局僅有10個,全部人員編制800名,是上海其他區機構的1/3,人員的2/3。後來由於發展需要,適當增加了一些部門,南匯劃入浦東前也僅有13個部門,1000名公務員,政府機構和行政人員是全國最精簡的。與浦東的局長們交談,常聽他們說「換頻道」一詞,因為他們一個局長往往對接市政府幾個部門,有時候一天內向幾個部門領導匯報工作,報告內容、對話方式、言語風格都要相應調整。
「小政府、大社會」,還意味著,不需要政府幹預的事,減;不需要政府掌的「權」,放;不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務,轉。浦東的社會組織是中國最發達的。比如樂群社工服務社是中國第一個民間社工組織,羅山市民會館是中國第一個市民會館。此外,浦東還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了第一套社工職業標准。
開放現代服務業
1995年3月,一批專家、學者30餘人在浦東川沙一家賓館里,「頭腦風暴」三天三夜,最終形成了一份報告,提交中央,請求浦東在服務貿易領域對外資先行先試開放。
其時浦東開發開放建設者們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浦東的下一輪開發的重點是什麼?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秘書長楊周彝回憶道,「專家們討論認為,應該發展以金融業為首的現代服務業。」但那時,中國改革開放最初只是製造業對外開放,服務業不對外開放,浦東如能率先開放,這將是一個突破。
1995年4月18日,朱 鎔基到浦東來視察,看到了那份經過三天三夜討論出來的請示報告,極為滿意,當即作了批示,便形成了後來的國務院「61號文件」。
該報告的核心內容是建議中央允許浦東新區在服務貿易等領域對外資開放,先行先試。包括:一、允許外資銀行在浦東試營人民幣業務;二、允許在浦東建立中外合資外貿公司;三、允許在浦東設立中外合資的保險公司;四、允許內地其他省份的外貿公司到浦東設立子公司;五、在外高橋保稅區實行某些自由港的政策。
這個文件奠定了浦東發展金融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基礎。浦東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的大幕也隨之掀起。
當時有關部門規定外資銀行不能經營人民幣業務,「61號文件」出台後,允許外資銀行在浦東進行經營人民幣試點,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楊周彝認為,致力於服務業的改革與開放,這是浦東開發開放最成功的經驗之一,是我國加入世貿前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的一次重要探索,對全國具有明顯的示範效應。
發生在浦東的先行先試,也是中國進入WTO前夜的預演。而這場預演讓浦東再—次站在了新一輪改革開放前沿。

試點綜合配套改革
2005年6月21日,一個平常的星期二。新華社一則電訊稿使浦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浦東將在中國改革進程中三個最艱難的地方實現「三個變」——轉變政府職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
那時,向中央申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的不止浦東一家,還有深圳、天津濱海新區等。但中央又一次把機遇給了浦東。2005年的初夏,國務院總理溫 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上海浦東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這年正好是浦東開發開放走過15年之後,浦東以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特殊身份開始了下一個15年。與以往以政策優惠為主不同的是,國家這次更重視浦東自己體制創新的作用——浦東要把改革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把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攻克面上共性問題結合起來,把實現重點突破與整體創新結合起來,把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方面改革結合起來,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動全國改革起示範作用。
隨後,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項陸續出台。國家外匯局批准浦東首家試點美元、歐元、英鎊等15個幣種的特許兌換業務;率先設立成長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率先建立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自主創新的投資體制;率先探索「以設計公司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產業鏈保稅監管新模式」、將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視同為生產性企業對待;率先試點生物醫葯材料檢驗檢疫新模式、縮短審批時間、縮減審批范圍;率先出台海關新十條;率先試點進口無紙化通關、特殊監管區功能整合、強化口岸中轉功能……
記得當年浦東向中央申請成為試點區時的理由是,積累經驗,以點促面,為有效解決改革中的共性問題提供範本;另一方面,把改革風險和試錯成本控制在區域范圍內。而現在,浦東的許多的改革舉措都已成為樣本推廣到全市乃至全國。

開辟「兩個中心」主戰場
2009年4月,走過近20年的浦東要再創輝煌。於是,黨中央、國務院把目光投向浦東——宣布批准上海建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浦東是核心功能區。隨後,又批准上海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浦東的區域面積整整擴大了一倍。
「兩區合並」後,浦東不僅擁有著陸家嘴、外高橋、金橋、張江四大傳統國家級開發區,又增加了洋山保稅港區、上海臨港新城等正在快速發展的新的國家重要產業集聚區,如虎添翼。
改革創新,再次成為浦東的主旋律。南匯劃入浦東前,原浦東計入機構個數的政府工作部門為13個,是上海其他區縣的二分之一左右。新浦東到底應該設置多少個政府部門?在區級機構改革方案制訂之初,浦東首先考慮的就是要適應大區域特點,堅決守住兩條線:一條是水平線,政府盡可能地小;一條是垂直線,管理層面盡可能地扁平。在對機構進行設置時,曾有過若干備選方案,一類備選方案中委辦局的數量少於20個,一類備選方案則超過20。現在的方案是19個,體現了浦東堅持「小政府」管理體制的決心。
浦東的區級機構改革的核心是實現政府職能轉型。機構有增有減,增加的是需要政府更多承擔起的責任,不能簡單地看數字多少。而且改革是一個過程,一些領導班子的人選在今後適當機會通過公開選拔、內部競爭上崗等方式,選人用人,擇優配強。
更遠的目標已經提出,圍繞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戰略定位,計劃用10年時間到2020年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地區生產總值占上海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真正成為聯系國內外經濟的重要樞紐。
時間正在實現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當年的戰略:「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㈣ 中共中央、國務院:支持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


觀點地產網訊: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意見指出,浦東新區的戰略定位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是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是自主創新發展的時代標桿,要做全球資源配置的功能高地,擴大國內需求的典範引領,是現代城市治理的示範樣板。


發展目標是,到2035年,浦東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構建,現代化城區全面建成,現代化治理全面實現,城市發展能級和國際競爭力躍居世界前列。到2050年,浦東建設成為在全球具有強大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影響力的城市重要承載區,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的全球典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璀璨明珠。


意見強調,浦東新區要全力做強創新引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為確保全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多作新貢獻。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加快關鍵技術研發,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此前報道,6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擬授權上海市人大制定浦東新區法規。

㈤ 改革開放,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給上海帶來一系列新的變化,有哪些變化呢

(一)奠定了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基礎
浦東開發開放之初上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的比重較低;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的比重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術化趨勢不明顯。19年來,浦東開發開放堅持以產業結構優化積極推動功能拓展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優先發展以金融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為全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發揮了先導作用,逐步形成了現代化服務業和先進創造業共同推進經濟發展的格局。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開發初期的20.1%上升到2007年的52.3%,產業亮點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務業、會展旅遊業、現代物流業、房地產業、高新技術等產業,2007年底,中外金融機構總數已達493家,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280.52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1254個,吸引合同外資49.49億美元,佔全市總量的1/3;第二產業繼續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大量外資外技的進入,促進了上海的工業結構向高級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帶動汽車、通信和精細化工等行業的技術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快速成長,包括高技術產業、軟體產業和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在內的創新經濟迅速發展,2007年,總量達到2700億元,研發機構迅速集聚,已達到223家,市高新技術企業624家。2007年,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96家,總量佔全市一半以上。開發開放為浦東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以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為基礎的都市型第一產業初具規模,鄉鎮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的成效,農村經濟總量在市郊區縣名列前茅。
浦東開發開放以來,4個國家級重點小區的建設不斷推進,為上海城市功能的拓展發揮了核心功能的作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已成為上海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象徵。陸家嘴作為國內金融機構最密集、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地區之一,金融貿易區流量經濟涵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物流網路遍布165個國家和地區,集聚著證券、期貨、鑽石、產權、石油等10多個國家級要素市場,以股票、貨幣、債券、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產權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日漸成熟,基本確立了國內金融市場中心的地位。張江高科技園區建有國家上海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國家863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東部)基地、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國家軟體出口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基地。擁有多模式、多類型的孵化器,建有國家火炬創業園、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引進國內一大批科研教育機構入駐,支持以企業體的產學研聯盟實施重大共性技術攻關項目。張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示範基地;科技成果孵化與轉化基地;科技創業人才、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的集聚基地;產學研一體化綜合改革的試驗基地,已吸引15家研究機構和70多家創新型企業落戶,成為上海技術創新和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平台。外高橋保稅區國際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3大功能逐步拓展,引進了2000多家貿易公司和60多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的物流分撥中心,加工貿易出口快速增長,物流分撥功能進一步增強,現代海運和港口經濟穩步發展,已成為國內最大的保稅區和新興港口。18年來,外高橋保稅區累計批准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950個項目,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30多家入駐保稅區。區內貿易企業實現商品銷售額4838億元,佔全國保稅區的55%,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貿易中心,來自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的眾多進出口企業從中獲益。保稅區的加工貿易、倉儲分撥、商品展示和運輸等多種功能已得到發揮。金橋出口加工區已成為上海外向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吸引340多家中外資企業落戶,150個現代製造業項目相繼投產,其高新技術和支柱產業在全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到70%。先進製造業引領效應明顯,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51家在金橋投資79個項目。
浦西以浦東為「龍頭」推動產業的調整,取得互相促進,加速發展的效應。一批國有老企業和集體企業在浦東投資與外商投資經濟嫁接,提升了產業能級,成為上海工業新高地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批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通過募集發展資金,改善資本結構,實現了產權制度改造;一批國有企業在要素市場上進行了多方面整合,規范了市場進退行為,逐步強化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一批國有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開始了有進有退的戰略調整,構建了支柱工業的生產集群,各產業間技術進步的相互溢出效應,推動了工業整體進步。同時,一大批混合經濟和非公經濟迅速發展也為國有企業的改革調整提供了包括資本嫁接、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的良好社會條件。通過浦東的輻射效應,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創造國內技術領先產品,並推動了傳統產業升級,上海的產業水平特別是工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隨著金融保險服務功能的進一步強化,上海金融信息化進程加快,金融業務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在不斷規范中繼續發展。
通過浦東開發開放,上海城市的功能和性質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從相對單一的工業生產基地轉變成了一個國際性的多功能中心。上海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和整體經濟結構得到了優化,進而全面提升了上海整個城市的運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實踐證明,浦東高起點、高強度、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為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徹底改變了城市空間的布局
從傳統上海工業的空間布局看,工業企業主要分散於市區,這既不利於城市功能的整體開發,也不利於工業企業及產品的配套和規模化。浦東開發開放提供了發展新空間。上海不僅按照科學規劃把浦東新區建設成有合理的發展布局結構、先進的綜合交通網路、完整的市政公用設施、便捷的通信系統,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的現代化新區,而且按照建設國際大都市的要求,對上海630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間作出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約5平方公里中央商務區為城市核心層,主要發展金融、貿易、信息和管理等高層次第三產業;第二層為約30平方公里的中心商業區,成為匯集全國名、特、優商品的主要商業區;第三層為約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以第三產業和居住為主,並保留一部分無污染的城市型工業;第四層約1000平方公里的輔城,重點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業,集中建設了9個市級工業區和一批大型居民住宅區;第五層約5000平方公里的郊區,主要發展第一產業和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並形成若干個工業園區和旅遊度假區,初步形成了支持多功能、高端化發展的城市形態布局。
浦東開發開放以相對自由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投資政策以及完備的基礎設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成為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連接的重要紐帶。利用外資不僅成為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主要杠桿,也成為城市建設和優化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在上海90年代的城市建設資金中,有1/6來源於外資,浦東更高達70%以上。上海舊區改造按以往政府正常撥款需100年左右時間才能完成,土地批租利用外資後10年基本完成。按照「延伸周邊、輻射江浙、服務全國」的要求,上海抓緊建設航空港、深水港和信息港,加快建設城市高速公路網和軌道交通網,進一步密切浦東新區與周邊區縣及長江三角洲的聯系,進一步強化浦東交通信息樞紐的地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洋山深水港區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運營,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躋身世界第三。一批高速公路和黃浦江越江通道等重要交通設施相繼建成。快速幹道、輕軌等現代化交通動脈和密布新區的不同等級道路相連,形成便捷、暢通的網路,並和空港、海港、鐵路、內河航道及黃浦江越江工程(大橋、隧道、地鐵等)共同組成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由內環線、外環線、郊區干線公路、東西發展軸線等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將浦東與浦西連成一片,真正成為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功能載體。
(三)提升了城市的服務功能
開發開放浦東後,按照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的要求,上海制定了「開發浦東、服務全國、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的區域經濟協作政策,提出讓兄弟省市共享浦東開發開放資源,要「打長江牌」、「中華牌」、「世界牌」,要在為全國服務中加快發展自己等思路。同時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吸引外省市企業到上海發展的政策。對凡是到上海落戶的外資或外地企業,均一視同仁,給予「國民待遇」,並在投資計劃、進出口、財稅、戶籍、土地使用、融資等方面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積極擴大對內開放,積極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吸引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市的企業共同參與浦東開發。這些項目絕大多數已成為各地對外聯系的「窗口」、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內地企業與外資企業嫁接的基地,從而帶動和促進了全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為發揮浦東和上海在全國經濟的輻射作用,上海不斷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路,積極拓展上海和浦東交通、通信、信息等方面的樞紐口岸功能;充分發揮浦東證券、金融、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興辦鑽石交易和黃金交易等新興的要素市場,形成上海和浦東在資金、項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務功能;努力完善浦東在人才引進培訓和科技開發等方面的優勢,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全國面向市場經濟的人才基地和科技產業化基地。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促進了上海的振興,而且對長江流域和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使上海初步成為全國資金流、商品流、技術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交匯樞紐。
浦東的開發開放給周邊省市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中共中央賦予浦東開發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將投資的方向選到浦東及其周邊地區,浦東在奉行重點吸收國際著名跨國公司投資策略的同時,使一些中小資本將投資的方向選向了鄰近浦東的省市,從而使長江三角洲地區尤其是蘇南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快。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中國逐步形成沿海、沿江、沿邊、沿路和內地省會城市全方位大開放的格局。到上世紀末,長江三角洲已崛起了迅速發展的城市群,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都跨入了高速增長的行列,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浦東作為上海「四個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區域,為提升上海對全國的服務功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四、大浦東建設對上海城市發展影響力的前瞻
對浦東開發開放,中共中央曾明確提出分「三步走」。第一步,「八五」時期為開發起步階段,主要編制規劃、整治環境和積極為吸引外資創造條件。第二步,「九五」期間為重點開發階段,初步形成基礎設施比較配套的浦東新區大格局。第三步,2000年後的二三十年或更長一些時間,為全面建設階段,使浦東成為21世紀上海現代化的象徵,成為適應國際性城市及外向型經濟發展需要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區。經過19年的開發開放,浦東積累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領先的產業集群。但同時,可開發利用的土地等資源日益緊張,地區綜合商務成本不斷提升,以及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正成為影響浦東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㈥ 浦東的發展

相信即便是對上海了解不多的人,也聽說過「浦東」這個名字。事實上,近年來上海的開發開放正是從浦東的開發開放開始的,可以說一個浦東盤活了整個上海,浦東開發帶來的是整個上海的復興。

10月13日,我市黨政代表團來到浦東新區學習考察。在疾駛的車里,就能感受到浦東發展浪潮撲面而來:你看,有著100米寬和5000米長的世紀大道,恢宏氣勢令人嘆為觀止;而要想一窺東方明珠電視塔或者比鄰而居的金茂大廈的全貌,也必須抬頭仰望才得見……

浦東負責人的介紹則進一步加深了這一印象,他說,15年來,浦東新區匯集金融機構170多家,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300億人民幣。目前,浦東新區分為四大功能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園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和外高橋保稅區。浦東新區的GDP已經從1991年的60億增長到2004年的1790億,年均增長19%。「十一五」期間,我們要把浦東新區建設成為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到201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說實在的,隨同市黨政代表團在浦東參觀學習時,總覺得這學習合作的「抓手」很難找,且不說,整體發展難望項背,就是一個項目動輒投資幾十億、上百億的實力,也只能讓人望洋興嘆。而這天下午,市黨政代表團與上海市經濟委員會進行座談,座談中,上海市經委副主任樂景鵬的一番話則解開了記者的這個「疙瘩」。

樂景鵬說,作為長三角的領軍城市——上海發展迅猛,但這兩年發展速度趨緩,我們把這看作游泳時換氣的過程。游泳換氣,如果換得好下半程還會保持良好的速度,如果換不好,後面速度就要受影響,進而影響全程的速度。所以,在「十一五」期間,上海按照落實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對產業格局進行調整,由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高技術產業邁進。

這讓人想起了浦東現在的情形:中央對浦東開發的支持帶來的優惠政策對於創業者和企業家們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誘惑力。周邊省份的很多大公司都將總部遷到上海。同時,由於大批跨國龍頭企業的被引入,其所發生的產業集群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於是,眾多的資本和人才雲集浦東。大量的集聚也使得「資本溢出效應」初露端倪。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將注冊地放在上海,而將生產製造基地往周邊地區轉移。這樣上海的經濟結構的調整就為周邊地區招商引資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有著「上海後花園」之稱的崑山,其發展就是依靠浦東的開發開放,利用上海的輻射作用主動與上海接軌。

知道這些也就明白了,樂景鵬所說的這個「換氣」過程,很大程度就是上海產業轉移的過程。我們知道,在經濟學的教科書上,產業轉移指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資源供給或生產需求條件發生變化,某些產業從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企業自發的經濟行為和過程。產業轉移是國際間或地區間產業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轉移國或地區與轉移對象國或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其實,產業轉移的前提,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成本條件和比較優勢。比如,現在浦東可供利用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地價也越來越高,有關資料表明,那裡的地價,每平方米土地的開發成本已經超過100美元,在此情況下,占浦東GDP大半壁江山的製造業的發展遭遇到了瓶頸。所以,浦東要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的結構,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發展的能級,在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會展旅遊等行業,初步形成對長三角和長江流域強有力的服務和輻射功能。這樣,產業轉移勢在必行。

我市黨政代表團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赴滬的,尋找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如果說崑山背靠上海是其承接產業的比較優勢,那麼我市對俄的區位優勢和富集的資源也同樣是吸引上海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也正是對於自己的比較優勢充滿了信心,市委書記馬曉林在滬期間,接受上海東方衛視采訪時說:「要把牡丹江打造成為上海的北方後花園。」

所以,聆聽了浦東的發展浪潮,我們的信心更足了…

㈦ 什麼時候提出,發展上海浦東的

1990年2月鄧小平提出發展上海浦東。

1990年2月,鄧小平對幾位中央領導同志談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事宜時說,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

3月,鄧小平同幾位中央領導同志談話時又說:「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鄧小平的意見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1990年4月,浦東開發開放啟動。鄧小平南方談話以及有關浦東開發開放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浦東開發開放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

(7)浦東要面向什麼加強基礎研究擴展閱讀:

回顧鄧小平同志在浦東開發開放背後的戰略思考,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脈絡:

1、深層的經濟原因。

當時,深圳等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大膽改革和探索,對後來全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產生了持續和深遠的影響。

但與此同時,「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由於體制轉軌尚不徹底,宏觀調控的效率優先,經濟發展出現了大起大落」,到1988年,出現了經濟運行過熱,通貨膨脹加速,財政赤字擴大等問題。

2、政治上的觸發動因。

上世紀80年代末,一些西方國家不僅在輿論上誣蔑我國「停止市場經濟的改革開放」與「壓制人權」,更是從經濟上採取貿易保護、投資限制、高新技術封鎖以及金融控制等方面的制裁。

1990年4月宣布浦東開發開放,是打破國際社會對我國採取的經濟封鎖和政治攻擊所採取的一項有力的實際行動,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理論和道路的方向性選擇。

3、國際經濟分工的推動。

20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面臨重要機遇:新科技革命帶來經濟全球化,世界性產業結構大調整,形成全球性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發達國家正在尋找新的投資方向,跨國公司把眼光投向已經順利執行改革開放路線、經濟實力迅速增長、投資環境日趨完善、市場潛力豐厚的中國。

但同時,周邊國家與地區也加大了開放與引資步伐,這就意味著在吸收國際游資和產業轉移上存在著激烈競爭。通過浦東開發,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為國外投資者創造更寬松、更有利的投資環境,是應對周邊地區競爭、進一步加速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力舉措。

㈧ 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對城市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浦東開發開放,也譜寫了上海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新篇章。作為創造昨日輝煌的老工業基地,浦東開發開放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浦東開發為契機,通過東西聯動,加快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布局的整體性調整,全面促進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再創上海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一、浦東開發開放及自身產業演變軌跡

經過十年的開發和開放,浦東新區在各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綜合經濟實力方面看:1999年,浦東新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00.5億元,比1990年的60億元增長13.3倍,十年平均增長21.3%。浦東新區佔全市GDP總比重也上升到19.8%。
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浦東的經濟和產業形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經濟形態從以公有制經濟(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體的單元經濟,轉變為以現代企業制度為框架、以多元投資為基礎、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發揮積極作用、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繁榮發展的多元經濟。
——經濟結構從以市郊農業和配套加工製造業為主導的傳統經濟,轉變為以金融貿易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支柱工業為支撐的現代經濟。
——產業結構從主要靠二產拉動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二產、三產共同拉動的多元結構。
——浦東功能輻射從上海市內東西聯動,轉變為與長江流域、與國內其他地區、與國際市場互動,浦東開發已進入基礎開發和功能開發並舉、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同進的新階段,一個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雛形已經在黃浦江東岸初步建成。

二、浦東開發對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

浦東開發開放,為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廣闊的空間。與「孤島式」發展模式不同,浦東的開發和開放一直與整個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相連。在「依託浦西、以東帶西、東西聯動」方針的指導下,浦東依託上海產業基礎推進自身產業升級,上海也以浦東為「龍頭」推動產業的調整,取得了互相促進,加速發展的效應。可以說,浦東開發開放十年間的過程,就是上海產業結構從適應性調整到戰略性調整的過程,就是上海產業結構從適應性高速到戰略性調整的過程。浦東開發開放,對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起到如下作用:
1、大力利用外資,培育產業新增長點
浦東開發開放十年間,正值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期。十年來,通過堅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浦東吸引外資的水平不斷提高。至1999年末,已有來自世界67個國家和地區外商在浦東投資企業5942家,總投資294.43億美元,合同外資115.68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98家公司在浦東投資1818個項目,總投資達86億美元;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479個,總投資256億美元。浦東新區已佔全市利用外資總額的28.8%,項目總數的30%。通過與外商資本的嫁接,浦東新區已經成為上海信息產業、現代生物醫葯工業、家電製造業和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的重要基地,也構築上海一批直接面對國際市場、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產業和企業。通過這些產業和企業的建立,使上海企業和產品參與全球分工體系,也提升了上海出口商品的結構。上海市外貿出口總額從1990年的53.17億美元迅速提高到1999年的187.85億美元,增長達3.5倍。從出口企業構成上看,「三資」企業出口已佔出口總額的66%;從出口產品結構上看,去年上海機電產品已佔出口總額的43.75%;「雙高」產品的含量也已近40%,這表明上海產業特別是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正迅速增強。
2、帶動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合理化
作為老的工業基地,浦東開發開放之初的上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較低;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的比重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術化趨勢不明顯。因此,在上海發展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總目標下,浦東的發展戰略定位為「金融、貿易、高新技術先行」,兩者的方向保持一致。十年來,上海市在浦東開發開放中,堅持優化市場配置的原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第二產業升級換代,並為整個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發揮了先導作用。浦東以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為代表的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創匯農業快速增長;金橋現代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和支柱工業形成規模,張江高科技園區創新經濟初具特色,外高橋保稅區加工貿易功能開始凸現。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功能建設,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集聚輻射效應開始發揮,金融保險業已經成為浦東新區第三產業的支柱。由於1999年浦東第在產業迅速發展,去年占浦東GDP的比例已達44.1%,以此推動上海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年均遞增1.7個百分點,開始形成三產與二產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從上海二產發展的情況看,處於調整期的上海工業,十年「關、停、並、轉」的破產1028家,下崗分流150萬人次,傳統工業如紡織、輕工、有色工業等生產下降,而同期上海工業十年卻平均每年增長14.5%。這一下一上反映了浦東的二產發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新增長點,一個極為重要的孵化器,一個極為重要的蓄水池。
3、適慶科技發展趨勢,促進產業高技術化
作為對外開放開發區,浦東機關報區在吸納外資進入的同時,關鍵是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上海產業向高技術化發展。十年來,特別是「九五」以來,上海藉助浦東新區興建「一江三橋」(即張江、金橋、外高橋、孫橋)高新技術產業帶,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張江高科技園區著力推進高科技產業化和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已初步形成科技創新區、國家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國家微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上海軟體園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到1999年末,張江園區已引進中外項目67個,總投資超過10億美元。金橋出口加工區以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現代家電和生物醫葯為主體的四大高新技術支柱產業互為依託,牽引和輻射的集群效應明顯。高新技術產業帶還辟通了國際國內市場的「雙通道」,形成了上海貝爾、上海日立兩個國家級技術中心和40多個層次較高的企業研發中心。通過浦東的輻射效應,上海工業系統已累計建立70個重點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國家級23個,市級47個。通過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創造國內技術領先產品,並推動了傳統產業升級,上海的產業水平特別是工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1999年,汽車、通訊設備等六大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已佔上海工業總產值的近60%,上海正不斷構築新的產業高地。
4、提供發展新空間,促進上海工業布局趨向合理
從傳統上海工業的空間布局看,工業企業主要分散於市區,這既不利於城市功能的整體開發,也不利於工業企業及產品的配套和規模化。按照把上海建成國際大都市的要求,根據「市區體現上海的繁榮和繁華,郊區體現上海工業的實力和水平」的指導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進三」的調整決策,即以市中心內環線為界,內環線以內發展都市型工業為主,內環線之間發展都市型工業、高科技產業及配套工業,外環線以外發展鋼鐵、石化、汽車等產業為主。至1998年,內環線內10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相繼有500多家工廠(車間)遷出,騰出了350萬平方米的場地用於發展第三產業和城市基礎設施。在這新一輪的大調整中,一方面,通過浦東開發有關政策的波及效應,推動上海市區金融、貿易、信息等服務業及房地產業的發展,實現市區經濟的服務化;另一方面,清東新區作為上海1+3+9工業區系列組合的「龍頭」,通過一批新的工業區如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高橋工業區等工業區的建設,使浦東崛起了精細化工、生物醫葯、電子及通訊設備產業,體現了上海產業和工業布局的新態勢。
5、發揮調整新優勢,推動企業改革和制度創新
浦東開發開放的十年中,上海正處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為適時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上海充分發揮浦東開發開放的綜合功能,為企業制度創新提供舞台。通過以證券、期化、產權、人才、房地產等要素市場為第一層面,石油、汽車、鋼鐵等生產資料市場體系的建立,為上海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一批國有老企業和集體企業在浦東投資與外商投資經濟嫁接,提升了產業能級,成為上海工業新高地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批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通過募集發展資金,改善資本結構,實現了多壞分子化投資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改造;一批國有企業在要素市場上進行了多方面整合,規范了市場進退行為,逐步強化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一批國有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開始了有進有退的戰略調整,構建了支柱工業的生產集群,各產業間技術進步的相互溢出效應,推動了工業整體進步。同時,一大批混合經濟和非公經濟迅速發展也為國有企業的改革調整提供了包括資本嫁接、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的良好社會條件。據統計,十年來,上海工業企業破產兼並和資產重組活動有近30%是依託浦東實現的。

三、進一步發揮浦東開發開放對上海產業結構調整作用的思考

在上海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浦東開發開放發揮了先導、示範和帶動作用,促進了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經過十年的建設,浦東開發開放當前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浦東開發開放將面臨新階段的新情況,面臨我國加入WTO後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講,浦東新區如何進一步加強與上海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貿易、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體系,如何推動上海產業結構升級,都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和探索。在此,特強調以下幾個方面,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增強東西產業互動,在上海產業大格局中明確定位。
浦東參與的產業體系可以分為三個環,即以浦東自身產業空間為第一環,浦東融入浦西形成上海產業空間為第二環,上海產業進入全國和全球產業體系為第三環。在這三環中,關鍵是做好作為中觀層面的第二環開發。總體上,浦東自身產業要進行相應調整並得到發展,但同時要與上海整體的產業政策保持一致相互協調。因此,在上海整體產業升級中應引導浦東產業定位,發揮其綜合試驗區的功能,大力發展金融、信息、通訊、電子及服務貿易等產業,增強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上海經濟總量中的比例。由於浦東開發是在人口相對稠密、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開展的,對浦東自身產業中尚有的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競爭力較差的傳統工業企業,要加大調整和技術改造,迅速提高產業和產品等級,解決浦東浦西仍存在的產業趨同化問題。同時,應加強對浦東產業聯動、產業政策方面的規劃,提供利用外資、產業服務等方面的良好環境,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的浦東與上海產業結構趨同化的現象,發揮浦東新區在產業調整中的帶動作用。
第二,面臨加入WTO新形勢,積有匯入國際產業大格局。
作為我國市場准入程度最高和對外開放上,並率先匯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流。結合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浦東繼續發揮綜合試驗區的作用,繼續改善投資環境和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為吸引外資創造更為良好的條件。
應繼續做好直接利用外資工作,重點吸引跨國公司投資,鼓勵外商資本進入高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大力引進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重點行業和項目。同時,對間接利用外資這一國際主要融資形式及時研究,積極吸引國際投資進入金融、貿易、保險等領域,吸納外資參與浦東和上海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加大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空間。在加入WTO「國際市場國內化,國內市場國際化」的情況下,浦東開發開放不僅要大膽「引進來」,還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走出去」,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發展。為此,應積極推動藉助浦東政策的1000餘家外貿公司,進一步開辟國際市場,擴大出口;推動落戶浦東的各類企業到國外投資辦廠,興辦技術中心,進行產業轉移,推動上海企業和產品,利用浦東的信息優勢,為上海積極培訓「走出去」的各類人才,了解和掌握國際通行的商務、法律和規則。
第三、面向全國加強服務,發揮經濟發展的「橋梁」、「樞紐」的作用。
為適應上海沿長江中下游和全國進行產業調整和延伸的需要,必須突出浦東為工江三角洲服務、為全國服務的功能,完善「延伸周邊、輻射江浙、服務全國」的城市形態布局,形成浦東服務全國的「窗口」、「橋梁」和「紐帶」作用。當前,國家提出了進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這對上海既是挑戰,也是千載難適的機遇。為發揮浦東和上海在全世國經濟的輻射作用,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戰略,應進一步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路,積極拓展上海和浦東交通、通訊、信息等方面的樞紐口岸功能;要充分發揮浦東證券、金融、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興辦鑽石交易和黃金交易等新興的要素市場,形成上海和浦東在資金、項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務功能;應努力完善浦東在人才引進培訓和科技開發等方面的優勢,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全國面向市場經濟的人才基地和科技產業化基地。應積極挖掘浦東在承辦展覽、會議、咨詢、旅遊等方面的功能,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國內外商品、文化、信息的交匯點和「窗口」,同時,應進一步創造條件,完善服務環境,做好吸引國內企業和大集團總部落戶浦東的工作,使浦東成為全國的浦東,使上海企業成為全國的企業。
第四,面向未來產業競爭趨勢,使浦東成為技術創新和高科技產業化的熱土。
從產業、特別是工業發展的角度看,一個國家和地區在完成重工業化、高加工度化後,工業結構應向高技術化演變,高科技的不斷產業化是重點追求的目標。
結合上海經濟的發展階段,下一步應充分利用浦東的特有優勢,率先使浦東從以技術引進為主向以技術創新為主的轉變,使浦東成為上海工業和科技創新的「龍頭」。在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方面,要以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為先導,推進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的全面滲透,努力培育優勢產業群,構築由戰略產業、支柱產業、都市型產業和知識型產業組成的現代產業體系,使浦東在產業升級方面發揮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同時,應形成「內、外、民、小」等四種科技創機關報大軍匯集的局面,全面營造「科技浦東」概念。積極吸引國內企業和科研院所落戶浦東,鼓勵國內企業在浦東興辦研發中心;積極吸引外資在浦東設立地區研發中心,鼓勵外資參股企業研發機構;為民營科技企業創造條件,形成合夥、股份等所有制形式的高科技企業群;積極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科技員和青年科技人員到浦東創業,形成一批科技型、啞鈴型、頭腦型的科技企業。
為提供對以上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浦東和上海將集中力量抓好張江高科技園區建設,努力拓展張江高科技園區在研發創新、孵化創業、轉化輻射和機制創新方面的功能,使浦東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基地。

㈨ 浦東的核心競爭力

30年來,浦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浦東的核心競爭力大幅度增強,基本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浦東開發開放已進入了而立之年。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浦東從昔日阡陌縱橫、發展滯後的農村地區,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城區:城市基礎設施煥然一新、總部經濟集聚、先進製造業和現代化服務業共同發展、城鄉一體化協調推進、城市功能與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9)浦東要面向什麼加強基礎研究擴展閱讀:

浦東奇跡的取得,在於從一開始就堅持了國際化視野和高標准發展的理念,確保浦東開發開放始終保持高起點規劃。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就提出了開發浦東的設想。雖然當時出發點是為了疏解浦西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但人們很快認識到,浦東開發開放更要瞄準國際前沿,體現開放發展的趨勢。

在隨後的幾年裡,上海圍繞浦東開發組織各類專家論證會、國際研討會進行可行性研究和規劃,逐漸形成了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本認識。1988年,上海市提出了「開發浦東,建設國際化、樞紐化、現代化的世界一流新市區」的發展設想。

㈩ 上海浦東總體規劃出爐:5個城市副中心,新增鐵路上海東站

3月3日,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了《上海市浦東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7-2035)》,功能定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示範區,上海建設「五個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載區,全球科技創新的策源地,世界級旅遊度假目的地,彰顯卓越全球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的標桿區域。

根據《浦東總體規劃》,浦東將形成一個主城區(由中心城區和川沙主城片區組成),5個城市副中心(包括4個主城副中心和1個南匯新城中心,中心城內提升花木-龍陽路城市副中心功能,新增金橋、張江城市副中心,川沙主城片區內新增川沙城市副中心)。此外,根據上海市政府的批復,浦東要加快建設交通樞紐,新增鐵路上海東站,構建機場與鐵路一體化交通。

上海市政府批復,要求浦東落實規劃建設用地「負增長」,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到2035年,規劃建設用地規模不超過805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於22.4萬畝;要嚴守人口規模,到2035年,常住人口調控目標不超過55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39萬人左右。

今年常住人口控制在558萬人以內,南匯新城作為新增人口的主要空間載體

浦東新區是上海建設「五個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載區之一,規劃總面積1412.21平方公里,城市開發邊界面積為759.87平方公里。《浦東總體規劃》核心指標顯示,以2016年為基準年,該年常住人口規模為550.1萬人,建設用地總規模為791.92平方公里。穩定糧食和蔬菜等城市主要農產品的生產空間,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於40.9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30.17萬畝。

《浦東總體規劃》要求嚴格控制人口總量,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558萬人以內,並作為2035年的動態調控目標。嚴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規模,將南匯新城作為承載新增人口的主要空間載體,提升郊區新市鎮的人口密度,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加快建設人才高地,以產業結構調整持續優化人口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增長。營造匯聚人才的政策環境、完善住房及服務體系。

《浦東總體規劃》從近期(2020年)、遠期(2035年)和遠景(2050年)三個時間節點設置分階段目標。2020年,形成開放、創新、高品質的卓越浦東基本框架。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核心功能區基本建成,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區形成框架,與高標准投資貿易規則相銜接的營商環境率先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區基本建成。

2035年,基本建成開放、創新、高品質的卓越浦東。核心功能持續優化,區域帶動顯著增強,城市品質達到一流,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區。

2050年,全面建成開放、創新、高品質的卓越浦東。全球服務形成頂級配置力,科技創新形成前沿驅動力,產業集群形成世界影響力,宜居城區形成家園感召力,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達到頂級全球城市水平,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區。

上海市政府要求以張江科學城為核心功能區,全力打造南北科技創新走廊,保障先進製造業發展空間,形成大飛機總裝、臨港重裝備2個產業基地及25個產業社區,保留若干零星工業用地。

浦東新區是上海中心城區跨越黃浦江向東拓展的重要區域,是構築上海市域空間格局的重要極核。在空間格局上,浦東新區將形成「一主、一新、一軸、三廊、四圈」的總體空間結構。

一主即主城區。是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區,以中心城為主體,強化川沙主城片區的支撐。

中心城加快培育金融貿易、總部商務、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在功能承載、交通聯系和城市品質等方面,與浦西中心城地區共同打造成代表上海全球城市形象的標桿地區;重點推進陸家嘴及世博前灘地區的能級提升,加快張江、金橋、外高橋等地區的轉型發展;積極促進城市更新,優化慢行交通環境,提升濱江地區公共開放空間品質,補足高能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

川沙主城片區突出國際旅遊度假區的核心帶動作用,重點培育川沙城市副中心,促進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川沙、周浦、康橋各板塊的聯動發展,進一步強化旅遊休閑、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等功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加強主城片區和浦東樞紐的交通連接,並強化生態安全,防止城市蔓延,結合外環綠帶建設形成大型生態空間。

一新即南匯新城。是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戰略新空間,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主城區,沿海戰略協同走廊上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一軸即東西城鎮發展軸。是全市延安路-世紀大道發展軸的組成部分,聯動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學城、國際旅遊度假區、浦東樞紐、南匯新城,集中展現上海城市風貌和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三廊即濱江文化商務走廊、南北科技創新走廊和沿海戰略協同走廊。

濱江文化商務走廊:聚焦全球城市發展能級的集中展示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

南北科技創新走廊:落實上海自貿試驗區和科創中心建設兩大國家戰略,南北區域聯動,打造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世界級科技創新走廊。

沿海戰略協同走廊:立足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推動重要戰略地區轉型,打造世界一流的國際海空門戶、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和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主要承載區。

四圈即南匯新城、祝橋-惠南兩個綜合發展型城鎮圈,浦江-周浦-康橋-航頭、唐鎮-曹路-合慶兩個整合提升型城鎮圈。

同時,《浦東總體規劃》強調,至2035年,形成由生態走廊、雙環綠帶、生態間隔帶、楔形綠地以及生態保育區組成的生態網路。

5個城市副中心

相對應的,浦東新區將形成1個城市主中心、4個主城副中心、1個新城中心和14個地區中心。

1個城市主中心,即中央活動區。規劃形成陸家嘴、世博-前灘2大功能板塊,是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區,在強化商業、商務等功能的基礎上,突出完善文化娛樂、旅遊休閑、創新創意等多元功能。

陸家嘴板塊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區、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和高端服務經濟的集聚區。以商務辦公為核心,重點集聚金融貿易和航運服務等全球城市功能,積極推進城市更新,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商業服務、文化娛樂、旅遊觀光、品質居住等配套功能,打造世界級的中央活動區。

世博-前灘板塊是國際企業總部及組織機構的集聚區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世博地區加快發展總部商務、新興金融、文化創意、專業服務、時尚休閑等產業,打造高品質公共空間,成為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世界級新地標。前灘地區圍繞總部商務、文化傳媒、體育休閑等核心功能,形成宜居宜業的綜合功能城市社區。

城市副中心是面向所在地區的公共中心,同時承擔面向市域或國際的特定職能。規劃形成5個城市副中心,包括4個主城副中心和1個新城中心。中心城內提升花木-龍陽路城市副中心功能,新增金橋、張江城市副中心,川沙主城片區內新增川沙城市副中心,加快南匯新城中心建設。

花木-龍陽路城市副中心定位為行政文化商務中心,分為花木和龍陽路兩個區域。花木區域以行政辦公及高品質文化設施為主;龍陽路區域以商業辦公功能為主,打造綠色低碳、高效便捷、功能多元的現代化綜合商務核心區。

張江城市副中心定位為以科創辦公和公共服務為功能導向,以配套齊全、交通便捷、宜居宜業、活力開放為環境要求,以科技體驗和水綠交融為地區特色的科創型城市副中心,主要承載科技特色綜合公共服務功能,包括科技研發支持功能、科技商業服務功能、文創交流支持功能、綜合公共服務功能等。

金橋城市副中心定位為以商務辦公、文化休閑、會議展示、創意研發、生態遊憩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副中心。聚焦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完善和生活性服務業的品質提升,重點植入文化藝術、體育休閑、創意研發等服務業功能。

川沙城市副中心定位為以國際旅遊、文化展示及生態休閑為特色的城市副中心。重點集聚文化體育、會議會展、商業辦公、教育培訓、國際貿易等功能,進一步促進國際旅遊度假區與川沙鎮區的聯動與協同發展。

南匯新城中心(新片區城市副中心)定位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服務中心,整合各類資源,增強功能集聚,重點發展跨國公司地區運營管理、訂單中心、結算中心等總部經濟,大力發展大宗商品、金融服務、數字貿易等新型國際貿易,推動統籌國際業務、跨境金融服務、前沿科技研發、跨境服務貿易等功能集聚,顯著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影響力。

新增鐵路上海東站

在重大專項統籌的交通方面,上海市政府要求浦東要加快建設交通樞紐,新增鐵路上海東站,構建機場與鐵路一體化交通,加強浦東國際機場與虹橋國際機場之間的直達交通聯系,堅持公交優先,構建以軌道交通為核心的多模式公共交通體系。

《浦東總體規劃》表示,將發揮浦東國際機場在上海航空樞紐中的主體作用,建設成為品質領先的世界級航空樞紐,強化國內與國際航線的銜接能力,進一步改善與長三角地區的交通銜接,加強鐵路、軌交、高快速路的集疏運能力。

在鐵路方面,《浦東總體規劃》構建「三條干線、一條支線、三條專用線」的鐵路系統布局。分別為「南通方向」的滬通鐵路、「杭州方向」的滬乍杭鐵路、「湖州方向」的滬蘇湖鐵路,並研究預留經大洋山至寧波、舟山方向的鐵路通道。考慮對南匯新城的支撐服務,規劃南匯支線。考慮對港區的服務,規劃外高橋港區專用線、蘆潮港集裝箱中心站專用線、南港碼頭專用線三條專用線。

在港航運放面打造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區,進一步強化洋山深水港區、外高橋港區、臨港港區的海港布局。集中發展集約化、專業化的公共貨運碼頭,逐步轉型與城市發展功能不匹配的碼頭功能,在有條件地區實現濱江、沿海岸線功能轉型。形成現代化港口集疏運體系,實現港航運產業與城市功能布局的協調發展。逐步轉移黃浦江港區貨運功能,釋放岸線資源並逐步調整為生態、生活性岸線,兼顧客運旅遊需求。強化內河航道的「減量增能」,形成蘆潮港市級集裝箱內河港區及航頭、惠南港2個區級內河綜合性港區。

同時,《浦東總體規劃》在越江跨海通道方面,規劃東海大橋、東海二橋2處跨海通道,G40滬陝跨長江通道,以及30處越黃浦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