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須堅持哪些原則
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強調,各地要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切實加強領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筆者對此進行了思考,認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以人為本原則。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以人類聚居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建設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原則。人居環境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滿足人的需要,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滿足後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過程中,要以人為主體,充分發揮農村自然生態系統優勢,構建良好的生態循環體系,重現村莊的田園風光和山水美景,進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是因地制宜原則。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差異明顯,農村條件千差萬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地應因地制宜,分步指導,逐步實施。要從不同村莊的區位特點、經濟狀況和群眾需求出發,花小錢、辦大事、辦實事,力求特色。
三是城鄉統籌原則。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要跳出就農村論農村的誤區,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推進城市化有機結合起來。要統籌城鄉規劃和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建設機制。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社會經濟的制度環境和法制環境,實施財政反哺的經濟政策,科學制定統籌城鄉發展的規劃,合理布局、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四是政府引導、農民自願原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靠一家一戶解決不了,靠一村一鄉的力量也不夠,必須由各級地方政府牽頭,各部門廣泛參與,統籌規劃,整體行動。各級地方政府作為農村環境建設的領導者,既要切實承擔起規劃制定、政策扶持、宣傳發動和思想引導的職責,又要防止大包大攬、強制推行。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中,要充分突出農民主體地位。無論是村莊規劃編制還是建設方案的選擇,都要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尊重農民意願,強化農民參與,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是系統性原則。農村人居環境是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區位空間等要素的綜合體現,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多要素的復合系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兼顧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自然資源等多方面,不僅要考慮短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要顧全大局,充分考慮長遠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盡可能覆蓋人居環境建設的每個方面,爭取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
六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原則。人居環境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系統、綜合地加以研究,從而更好地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發展農村文化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應突出鄉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與周圍的自然山水環境有機融合,保護好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續地域原有的建築文化特色及鄉村故有的空間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
『貳』 村級在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短版是什麼
摘要 1、農村基礎設施不足: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不足表現為:生產性基礎設施支撐力脆弱,服務性基礎設施執行力減弱,社會性基礎設施安全力薄弱,流通性基礎設施承載力孱弱。
『叄』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
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氣,供電設施和提供無形產品或服務於科教文衛等部門所需的固定資產,它是一切企業,單位和居民生產經營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質基礎,是城市主體設施正常運行的保證,既是物質生產的重要條件也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條件。
(3)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指哪些擴展閱讀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能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應對空前的經濟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了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建項目,不僅提高的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後期美國經濟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肆』 基礎設施建設的政府作用
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發展節水灌溉,繼續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加大大型排澇泵站技術改造力度,配套建設田間工程。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逐步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切實抓好以小型灌區節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繼續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科學施用化肥,引導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農業綜合開發要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改造中低產田和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繼續推進生態建設,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穩定完善政策,培育後續產業,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山區綜合開發。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加強荒漠化治理,積極實施石漠化地區和東北黑土區等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電、采礦等企業的環境恢復治理責任機制,從水電、礦產等資源的開發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企業所在地環境的恢復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農民迫切要求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村莊規劃工作,安排資金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治理試點;可從各地實際出發制定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的指導性目錄,重點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難,凡符合目錄的項目,可給予資金、實物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大力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注重村莊安全建設,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對村莊的危害,加強農村消防工作。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著節約原則,充分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農民負擔,扎實穩步地推進村莊治理。
『伍』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項目
(1)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建設;
(2)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主要指飲水安全、農村 沼氣、農村道路、農村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
(3)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指 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種苗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濕地保護和建設、退耕還林等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
(4)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主要指有益於農村 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包括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等。
(5)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指哪些擴展閱讀
為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總稱。包括交通郵電、 農田水利、供水供電、 商業服務、園林綠化、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等生產和生活服務設施。它們是農村中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相互協調。
基礎設施規劃是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基礎設施的改善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科學的基礎設施規劃,可以有效落實國家政策,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規劃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與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和農民百姓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陸』 人居環境的評價
l 將城市人居環境在地域層次上劃分為近接居住環境(微觀城市人居環境)、社區環境(中觀城市人居環境)和城市環境(宏觀城市人居環境)。其中以住宅為核心的近接居住環境又分為兩個部分:住宅和鄰里環境;社區環境為居民社會活動的主要環境,其地域范圍相當於一個居住區;城市環境相當於整個城市系統環境。在地域層次劃分的基礎上,以城市人居環境的住宅、鄰里、社區綠化、社區空間、社區服務、風景名勝保護、生態環境、服務應急能力8個方面為評價對象,充分考慮到評價指標選擇的代表性、不可替代性和多層次性,選擇29項指標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表8-4)。
表8-4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類別 指標 類別 指標 近接居住環境 住宅 寬適度 社區環境 社區綠化 公園、學校的綠化 給排水情況 街頭綠化 日照通風條件 該地區的綠化狀況 生活垃圾收集情況 去公園的便利程度 鄰里 安靜程度 周圍的水域環境 交流或接觸程度 與水域的接近程度 綠化 社區空間 公共空間的大小 城市環境 風景名勝保護 自然風景的保護 街景的美化程度 歷史古跡的保護 社區服務 購物 歷史的氣氛 娛樂 生態
環境 城市的噪音 醫療 城市的空氣質量 銀行、郵局 服務應急能力 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 小孩的教育環境 防災抗災能力 文化環境 治安狀況 l l 將城市人居環境劃分為兩部分:人居硬環境和人居軟環境。所謂人居硬環境是指一切服務於城市居民並為居民所利用,以居民行為活動為載體的各種物質設施的總和。包括居住條件、生態環境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三項內容。人居軟環境是指人居社會環境,指的是居民在利用和發揮硬環境系統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質形態的總和,是一種無形的環境,如生活情趣、生活方便舒適程度、信息交流與溝通、社會秩序、安全和歸屬感等。兩者之間存在如下關系:硬環境是軟環境的載體,而軟環境的可居性是硬環境的價值取向。人居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呼應程度,即以各類居民的行為活動軌跡與其所屬的軟、硬環境是衡量人居環境優劣和環境、社會、經濟三種效益統一程度的標尺。限於工作重點,目前只討論了硬環境的評價指標(表8-5)。
表8-5大都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類別 指標 類別 指標 類別 指標 居住條件 人均居住面積 生態環境質量 TSP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業設施 基礎設施投資佔GDP比重 住宅成套率 SO2 人均道路面積 職工住宅比重 城市污水處理率 每萬人擁有的公交車輛 家用煤氣普及率 工業廢水處理率 每萬人擁有商業伙食服務業網點 住宅竣工面積 綠化覆蓋率 住宅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 環保投資佔GDP比重 各級學校的建築面積 人口密度 表8-6 城市人居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框架 一級准則 單項指標 建築質量 房型設計通風狀況結構健全貯藏充足 容易維修電力穩定樓層高度防火材料 隔音設施充足光線內置櫥櫃絕緣防護 室溫控制管道良好衛生設施方便廚房 不相互干擾的通道 環境安全 空氣質量飲水水質 雜訊污染洪水淹沒 交通要道垃圾堆場 化學工廠污染水體 易燃易爆 景觀規劃 風景院落住區小品 建築密度自然景色 戶外保持建築保持 住宅間距綠化草坪 休閑廣場
建築樣式 公共服務 商業網點醫療保健 蔬菜市場供電系統 電信服務給水系統 排水系統各類學校 公共停車場所
文化娛樂設施 社區文化環境 鄰里和諧社區治安 住宅特色住區榮譽 緊鄰親朋緊鄰高校 流動人口遠離棚戶 市民廣場
心理歸屬 (另有單項指標的權重和滿意度的統計特徵表格,在此略去)
l l 引入滿意度評價:如前所述,城市人居環境既包括硬體設施,也包括心理層次上的軟環境,故而具有其復雜性和不可度量性,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與一般評價也大不相同,因此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定上並不一味追求定量化——以定量化為先決條件進行城市人居環境的評價要求所選指標均可進行某種形式的定量計算,會導致評價結果僅僅反映城市環境的硬體設施和總體環境,而不能准確反映人居環境的方方面面。出於此初衷引入滿意度評價並在評價方法上選擇公眾問卷調查以克服定量化問題。遵循全面性、層次性、針對性和可比性四個原則,選擇5個准則、56個因素作為調查與評價因子(表8-6)。
l l 對城市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依據以人為本、層次性、區域性、可操作性以及穩定性與動態性的原則,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一個三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包括三類:聚居條件、聚居建設和可持續性。聚居條件包括人口、資源與人工構築等,體現舒適的居住條件、適宜的人口密度和良好的資源配置等內容。聚居建設包括生態環境的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從側面反映了城市的環境質量、生活、生產的方便程度和服務水平。可持續性包括社會秩序穩定、智力能力和經濟能力三方面,反映了城市各項人類活動與社會、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協調能力和發展潛力(表8-7)。
表8-7城市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類別 指標 類別 指標 聚居條件 居住條件 人口密度 聚居條件 資源配置 人均生活年用電量 人均居住面積 人均生活日用水量 建築密度 家用燃氣普及率 一二類居住用地比重 電話機普及率 聚居建設 城市生態環境 綠地覆蓋率 可持續性 社會穩定度 就業率 人均公共綠地 刑事案件發生率 地表水綜合評價指數 勞保福利占工資比重 雜訊達標區覆蓋率 平均期望壽命 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智力能力 千人擁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數 城市污水處理率 千人擁有藏書量 大氣環境綜合評價指數 經濟能力 人均GDP 公共服務設施 人均公路面積 住宅投資佔GDP比重 人均道路面積 環保投資佔GDP比重 千人擁有商業飲食業網點數 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投資佔GDP比重 千人擁有醫院床位數 科技投入佔GDP比重
『柒』 人居環境包括哪些方面
人居環境主要包括人類工作勞動環境、生活居住環境、休息游樂環境和社會交往環境。人居環境的形成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人類的生存方式不斷變化的結果。
人居環境涵蓋所有的人類聚居形式,通常可以把它分為鄉村、集鎮和城市三大類,其中鎮是處於城市和鄉村的中間過渡類型,因此,常有「城鎮」、「村鎮」並提的情況。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主要包括
1、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一方面要合理選擇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模式,對於縣、鄉鎮、村三級垃圾處理設施和服務做好整體布局和規劃。另一方面,要做好推動分類減量先行工作,將易腐爛垃圾、可回收垃圾、煤渣灰土等分類收集、就地就近處置,盡量減少外運處置的垃圾量和運輸頻次。
此外,還要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的問題。
2、農村生活污水處理
這一塊可以和農村廁所改造同時進行,因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首先就必須要解決廁所糞污衛生問題,然後才能進一步解決污水亂排和水環境治理問題。
其次,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必須要講究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地理因素、人口規模、氣候條件和資金保障能力來選擇合適的
農村地區的小型生活污水收集方式和治理技術。
3、農村村容村貌提升
這里主要針對的是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比如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讓村坤出行更方便,以及對於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的整治,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問題等。
『捌』 鄉村振興包括哪五個方面的振興
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玖』 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
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氣,供電設施和提供無形產品或服務於科教文衛等部門所需的固定資產,
它是一切企業,單位和居民生產經營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質基礎,是城市主體設施正常運行的保證,既是物質生產的重要條件也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條件。
(9)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指哪些擴展閱讀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的均衡協調是保證城市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這種均衡協調包括基礎設施與城市規模、功能和空間的均衡,與城市發展階段和城市外部環境的均衡,城市基礎設施系統本身以及各個子系統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各子系統之間的均衡和協調等等。
在強調均衡的基礎上,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必須適度超前,避免建設滯後和盲目性。所以科學合理的城市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是重要前提。
以城市供水為例,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要基本滿足約3.5億人口在飲用水數量和質量上的需要,解決全國近400座城市的供水緊張矛盾,估計到2010年約需供水投資2000億元。
建設部以2004年為現狀水平年,以2010年為規劃,以2020年為規劃遠期,編制了城市給水系統布局、凈水廠改造和建設、供水管網改造和建設、再生水設施建設等規劃。
這一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不僅將滿足全國城市發展對供水的需求,還將大幅度地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水平。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建設部提出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對運行超過50年及老城區嚴重漏損的供水管網改造工作,到2010年全國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95%。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基礎設施建設
『拾』 淺談如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農村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涉及到很多方面,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根據統籌城鄉發展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不斷增加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二是各級政府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村的比重;三是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具體來講,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就是要:加大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力度;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大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力度;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