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教大家,在基礎墊層施工時墊層下面地面對角線方向高差達10公分如何處理,高的地方是石頭。
請教大家,在基礎墊層施工時墊層下面地伏兄敗面對角線方向高缺顫差達10公分如何處理,高的地方是石頭
答:高地方的石頭鑿除到墊層底下,否則該處強度太高,對基礎塵鋒受力不利,只能靠墊層來過渡是最合理的選擇。
⑵ 相鄰基礎高差過大怎麼處理
條形基礎高差大於1米時搭接如何處理 在高低差處由構造縫脫開為好。兩端與各自同側原基礎相同,端部略作加強(類於牆端加設構造柱)。構造縫寬度不小於75毫米,做構造嵌縫處理。
⑶ 相鄰基礎高差規范要求
確定相鄰兩基礎的高差後,需將其乘以2,然後計算相鄰兩基礎的凈距,即邊到邊的距離。只有當相鄰兩基礎的凈距大於兩基礎高差的2倍時,才能確保基礎的安全性。獨立基礎主要用於單柱或高聳構築物,且獨立自成一體,其形式取決於材料性能和受力狀態。在軟土地基上,當傾斜超出限值時,常常採用樁基礎來提高穩定性。
水平凈距指的是基礎在水平方向上的剩餘純距離,它在工程設計中起到關鍵作用。基礎的基底標高是指建築物基礎底部相對於建築物±0.000處的相對高度,而高差則是指基礎標高的絕對值。在特徵大比例尺的地圖上,地圖縮小的程度較小,地貌表示更為詳盡,因此等高距可以設定得較小。而在小比例尺地圖上,地貌表示較為粗略,等高距必須加大。
地圖的比例尺雖然相同,但等高距的大小會因地圖所表示的內容和地形的起伏情況而有所不同。在等高線圖上,通過計算內側等高線高度與外側等高線高度之差,即可得出等高距。每條等高線上的數字代表該線所對應的高度,即距離海平面的高度。這些等高線在地形圖上清晰地展示了地形的起伏變化,對於工程設計和施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⑷ 腳手架基礎高差超過1米如何處理
1. 在設計人字架腳手架時,必須按照結構特點進行連接,確保每根木條之間的距離約為40厘米,以保證其安全使用。
2. 若腳手架基礎高差超過1米,可在高差中間位置安裝木條,以構成三角架結構,加固腳手架。
3. 另外,也可以使用繩子將腳手架的不同位置捆綁拉緊,以達到固定的效果。
⑸ 請教獨立基礎間距和高差問題
基礎所受剪應力和基底拉力的不同,決定了基礎寬度的不同,不同寬度需滿足同一剛性要求(混凝土),基礎高度就產生差異,所以相鄰獨立基礎間會有高差
獨立基礎間距從施工角度,5公分可以,但是要考慮相鄰基底的應力疊加:從經濟角度講,獨立基礎邊長大於3米,就不太經濟了,考慮用梁板式代替。
軸心受壓基礎一般採用正方形。偏心受壓基礎應採用矩形,長邊與彎矩作用方向平行,長、短邊邊唱之比一般在1.5—2.0之間,最大不應超過3.0。
由於這類構築物的重心很高。基礎有少量傾斜就會使荷載的偏心距加大,從而導致傾斜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這類基礎變形用容許傾斜來控制。當軟土地基上的傾斜超過限值時,經常採用樁基礎。
當地基承載力較大,上部結構傳給基礎的荷載較小,或當淺層土質較差,在不深處有較好土層時時,為了節約基礎材料和減少開挖土方量可採用牆下單獨基礎。牆下單獨基礎的經濟跨度為3-5m,磚牆砌在單獨基礎上邊的鋼筋混凝土樑上。
在一般情況下應充分利用天然地基,因它具有施工簡單、造價經濟,通常還能縮短工期。基礎構造類型的選用,與上部結構有著密切關系,同時還與地基土的承載能力、荷載性質(除垂直力外,還有水平力、上拔力等)和基礎埋深有關。
在具體設計中,通常採用牆下漿砌毛石條形基礎和牆下、柱下的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柱下的獨立基礎、牆梁下的牆下單獨基礎、筏片基礎、獨立構築物的大塊基礎、深基礎中的樁基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