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基建包括哪些方面
新基建是指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
B. 教育觀念的三個層次是什麼
教育觀念的三個層次是什麼
教育觀念三個層次
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自始至終是與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思想的解放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教育觀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教育價值觀,屬於最根本的觀念,制約著教育的方方面面,素質教育的目的觀、教育先行的戰略觀、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觀都在其中;
第二個層次是教育活動觀,屬於教育觀念的中間層次,是教育價值觀的表現形態,同時對具體教育實踐活動起著指導、支配作用,教育實踐的公平觀念以及學校活動的校本觀念都屬此類;
第三個層次是教育要素觀,涉及學校活動中的課程、教學租消、學生、教師,對這四個要素的不同認識,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師生關系、課程開發、教師發展等。
教育觀念的變革包含兩層涵義是什麼?
教育觀念的變革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教育者對資訊科技的接納。主要表現為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不單純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要形成一種全新的認知觀念。
二是教育指導思想的變革。資訊時代由計算機技術特別是網路帶來的資訊交流,要求每個人學會如何學習。
體現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核心是什麼
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學校在科學的質量觀的指引下,結合自己的定位,制定質量標准並切實付之實施。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必須有時代特徵,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轉變。在教育思想觀念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考察學校領導層的辦學理念,學校的教育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學校領導層辦學理念的一種體現,特別是學校的黨政一把手。所以考察一個學校的教育思想觀念必須要考察學校領導層的辦學理念。
中西教旁型首育觀念的差異與交融
自古至今,我國和西方教育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東方與西方在很多的觀念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源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價值觀念的不同和思維方式的不同。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格。
中國人的寓言很多做了藝術加工。也就是說取材於現實生活,但做了很大的改動,改頭換面,使故事完美,主題鮮明,富於教育警示意義。在這樣一個構思過程中,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邏輯-------完美、含蓄、表達不直白。這里是不是有讓他產生虛假的嫌疑?我們的國人還從來沒有這種感覺,因為我們太習慣於這種思維了。還沒有人懷疑過。但是同一事讓西方人去理解實踐運數馬上就會發現問題。如龜兔賽跑的故事。中國的孩子從來還沒有人對它的真實性產生過懷疑,也沒有人去實踐一下。看看實際結果到底是個什麼樣子。西方人面對中國這個故事,孩子們聽了後就開始了動手。買來烏龜和兔子,將它們放在一起,讓他們開始比賽,結果是讓人大笑的。兩個小傢伙沒有向一個方向跑,而是各奔東西。比賽沒有出現中國寓言的那個結果。這個故事說明了很深刻的問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與中國不同,形成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大的差別。西方人注重的動手能力,從實踐中得出結論,一切思維的起點都 是實際,注重實際的思維習慣形成了他們的民族性格-----開門見山,直白,坦率。誠實。這個故事不是與自由落體的實驗一樣嗎?如果棉花與鐵的落地永遠沒有人去實驗,我們的科學就不可能發展了。西方人的科學發明總是跑在世界前面,有沒有什麼捷徑?沒有。他們習慣於這種思維,而這種思維又是相對客觀的,而中國人思維中主觀的東西太多太多,不定在什麼問題上就出錯。
這里順著這種思維也談一下社會學的一個問題。東拼西湊的東西取材於現實生活,但所發生的背景不一樣,進行簡單的組合,貌似真實,實則虛假。這里需要人們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去發現其中的漏洞。
巴學園的教育觀念是什麼
巴學園,以廢棄的電車作為教室。沒有固定的座位,每天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座位。沒有固定的課表,從第一節課開始,老師就把當天要上的所有的課和每一節課所要學習的所有問題點,滿滿地寫在黑板上,然後說:「下面就開始上課了,從你喜歡的那門課開始吧。」在巴學園,孩子們從來沒有被教導「排成一列規規矩矩地走路」或者是「在電車上要安靜」、「不許亂丟果皮紙屑」之類的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就知道了很多,這些觀念都已經深深地種在了孩子們的心裡。巴學園的孩子從不亂塗亂畫,因為每星期兩次的音樂課,大家都會盡情地塗啊寫啊,已經足夠地享受到了塗寫的樂趣。在巴學園,即使放學之後,孩子們也不願意回家。而且,第二天早晨,又眼巴巴地盼著早一點到學校去。巴學園就是這么一所充滿魅力的學校,一所讓所有孩子神往的學校。小豆豆卻幸運地在那度過了童年。
化學教育觀念的轉變有哪些?
近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許多國家的教育發生了巨大變革,化學教育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人們對化學教育的認識由低階走向高階,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區域性走向整體。下面,分八個方面探討化學教育觀念的轉變問題。
一、教材觀的轉變
我們現在的化學教學內容是比較陳舊的,由於教材的落後給教材造成的負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學生盡管書本知識學了不少,但畢業後面對高速發展的科技社會,眼花繚亂,不知所措。而發達國家的教學內容一般每隔5年,就要有一次較大的變動;有的國家兩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以保證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在高科技蓬勃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是我國化學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傳統教育理論認為:教材應按邏輯順序進行編排,它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層次,因此內容繁雜,只重視縱向的知識體系,忽視了知識的橫向聯絡和綜合運用,只利於教師教,不利於學生學。現代教學理論則重視教材內容的基本性,主張學習化學的基本結構。新的教材觀應是:
①教材現代化。把20世紀以來化學學科中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中來,使教材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就。
②教材理論化。在教材中加強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比重,提高理論水平。
③教材結構化。在教材中反映出化學學科的基本結構,使學生便於學習,掌握本學科的基本框架。
④教材的多樣化。除必修課外,還應開設各種型別的選修課,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⑤教材的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讀性,增加化學史和化學小實驗,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材內容包括五個層次:知識層次、能力層次、情感層次、認知層次、教學思想及方法層次。從教材的結構上,應突破重點,以重點帶全面。比如對重點知識,結合科學發現的過程及化學史,講清來源和應用范圍,使學生掌握學習思路和方法,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
二、教師觀的轉變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作為教師,不應只滿足於能教好課,而應該具有較高的教育理論修養。一方面,教師應進修一些有關教育理論方面的課程,包括教學論、課程論、化學教育學、化學學習心理學、教育測量學、智力心理學等。另一方面,教師應結合教學進行教育研究,每學期都應寫一些科研論文,這樣,教師不是在單純地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象心理學工作者那樣,發現學生心靈的奧秘,捕捉學生內心的感受,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個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對學生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歸根結底是對教師的要求,無論是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將取決於教師的素質和態度,教師不會做的事,很難讓學生學會做,教師不具備的品質,也很難在學生身上培養出來。所以,教師必須掌握廣博的知識與各種技能,教師不僅要具備化學知識,還應該有社會知識與實用技術知識,不僅能講授,還能夠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儀器。教師除了應注意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外部行為之外,更應該注意自己的個性及心理品質,應該從政治、道德、知識、能力、心理、審美能力等諸方面提高自己,全面發展,綜合提高,成為「全能型」、「開拓型」、「創造型」的教師。總之,要讓學生具有的品質,教師應首先具有,21世紀的教師要走在21世紀學生的前頭。
三、人才觀的轉變
一般地說,人才分三個層次:那些具有非凡創造力和創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豐富學識和優良心理品質的高階人才,是人才的第一層次;能夠熟練掌握和通曉某一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既能動腦,又能動手的專業人才,是人才的第二個層次;有一定文化素養和實踐經驗的廣大公民和普通勞動者,是人才的第三個層次。社會對於這三個層次的人才都是需要的,缺一不可。比如在廠礦,既要有工程師,也要有技術員和技術工人;在大學和研究所,既要有教授、研究員,也要有資料員和實驗員,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有一個合理的比例。如果建築公司只有繪圖員沒有施工工人,醫院只有開葯方的醫生沒有抓葯的護士,工作如何開展!但當今許多人認為,只有高分考上大學才是人才,在高分、大學、人才之間畫等號,因而在中學階段一切圍繞分數轉,只抓智育,不抓德育、體育、美育、在智育中,只抓知識,不抓能力;在知識中,只抓高考要考的知識,不抓生活知識和社會知識。這一切,都是片面人才觀的反映。
社會主義建設對人才的要求不僅是多層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既需要科學家、也需要音樂家、藝術家、體育明星、發明家。我們的學校要把培養多種人才作為我們的任務,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人的大腦分為兩個區域,分別控制語言和數學兩種智慧,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卻認為,人具有六種智慧,由大腦的六個區域來控制,前兩種是眾所周知的語言和邏輯(數學)智慧,後四種則分別為音樂智慧、體育智慧、空間想像智慧和感知自己或他人情感的智慧。這六種智慧各有自己的資訊儲存庫,這一點可由某些健忘症患者的症狀來證明。他們有時喪失了某種記憶力,而另一種智慧卻異常發達,這同時也證明了這六個區域中的某一區域若縮小,即某種智慧衰退。其他區域則相應擴大,占據原屬於另一智慧的區域。另一智慧則有可能發展。這就為我們培養各種人才做了生物方面的最好注釋,也就是說,學生在這六種智慧中的任一方面的發展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們完全沒有理由只以文化課的分數高低來衡量是不是人才,而應努力發現學生的特珠才能,為學生特殊才能的發展提供特殊的條件。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教師一般都喜歡學生循規蹈矩,而認為那些常問「為什麼」的學生是「刺頭」,其實,這些「刺頭」的創造力都很強。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就因為問了「二加二為什麼等於四」,而被教師趕出了教室。我們在教學中有時也會發現,學生沒按教師的思路做實驗,教師大發雷霆;學生對某個問題刨根問底時,教師不耐煩地敷衍學生。所以,德國心理學家海內爾特說:「今天的學校忽視了促進創造力,而且常常跟創造力做對」。海內爾特的話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在我們不正確的人才觀的指導下,在我們的訓斥下,有多少創造思維的火花被熄滅,有多少人才被埋沒……,是轉變人才觀的時候了。
四、認識觀的轉變
近年來,「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這是由於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已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人類社會,因而,科學、技術、社會這些本屬不同范疇和不同性質的體系,在現代社會中已愈來愈成為緊密關聯相互滲透的整體,而化學在「sts」教育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現代高科技領域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化學學科發展的結果。因而中學階段的化學教育應該完成三個任務:①教給學生基礎的、系統的化學知識;②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能力;③使學生養成科學態度和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但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連一項指標都達不到。因為他們不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而是讓學生大量地背誦,靠死記硬背記下公式,會套公式算題即可,而新的教學觀念認為:背誦一些定理定律不是學習,能背誦,記住的東西並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東西是學不會的。
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不考慮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把中學生當作「縮小了的成年人」,不注意中學生的思維習慣、認識過程和認識規律,一切教學活動都按教師的思路進行,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要具體體現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地位的完美結合,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提問題找思路,做實驗,錯誤讓學生析,是非曲直讓學生辨,方法優劣讓學生比,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父母出現教育觀念的的誤區是什麼原因
1父母思想誤區2父母溺愛孩子3父母受周邊影響
滿意請採納,謝謝~~~~
當代中西方幼兒教育觀念的比較
有本書我覺得特別好,介紹的是外國和孩子的溝通教育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的讀書報告
魯迅從打破「黑色的染缸」、「救救孩子」的吶喊出發,質疑中國傳統教育,倡導「以孩子為本位」的教育思想。針對封建社會壓抑兒童、摧殘兒童的舊教育體系,魯迅從兒童自身特點出發,在創作和評論中提出了「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使兒童健康成長。
柬埔寨人的教育觀念
柬埔寨人的教育觀念一般吧,很隨意,這個國家被發過殖民了很久,後又經歷戰亂,讓人感覺一切都是不停的變化的,那邊人很少有比較久遠的理想,大部分是過一天是一天吧,又受佛教或者印度教的影響,人比較能夠坦然淡然,整體就是這樣,不知道是不是你想知道的
C. 不屬於創新的基礎是什麼
精選回答:回答日期:2022年09月29日
創新是指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要,不斷拓展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認知與行為的過程和結果的活動。或具體講,創新是指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創新的基礎:堅定的信心,擁有堅定意志,頑強奮斗。
創新的重要性和意義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時代發展呼喚創新。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創新發展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更加呼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創新的內涵
創新是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把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潛在的需求轉化為機會,並創造出新的客戶滿意。創新的目的不是利潤最大化,創新的目的是創造客戶。以犧牲客戶價值為代價的「創造」不是創新,其結果只能是給企業,甚至是整個行業,造成災難。因此,發明未必是創新,除非該發明能夠被應用並創造出新的客戶價值。創業也未必是創新,只有其新的事業創造出了「新的客戶滿意」,否則,新創企業很可能對現有的產業造成破壞。
創新活動賦予資源一種新的能力,使它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客戶價值。實際上,創新活動本身就創造了資源。因此,創新是一項有目的性的管理實踐,遵循一系列經過驗證的原則和條件。創新是一門學科可以傳授和學習的。與在工商企業中一樣,創新對非營利組織和公共機構同樣重要。
在持續改進的過程中有時也能夠產生創新的成果,然而,更多的創新產生於對客戶需求更深刻的發掘和認識,從而創造出「全新的業務」和客戶價值,即所謂「顛覆式創新」。創新是有風險的,然而,「吃老本」或者「重復改進」比創造未來風險更大。創新的障礙並非企業的規模,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創新源自大企業;創新真正的障礙是現有的「成功模式」造成的「行為慣性」和「思維定式」。
創新所釋放出來的生產力及其創造出來的市場價值推動了產業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有效地避免了經濟的衰退和社會動盪。創新不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而且是推動社會進步,避免暴力革命對社會造成傷害的有效途徑。
在高速變化的互聯網時代,創新正在成為每個組織和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