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晶元是什麼 晶元的工作原理 晶元基礎知識介紹
通常所說的「晶元」是指集成電路,它是微電子技術的主要產品.所謂微電子是相對強電、弱電』等概念而言,指它處理的電子信號極其微小.它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我們通常所接觸的電子產品,包括通訊、電腦、智能化系統、自動控制、空間技術、電台、電視等等都是在微電子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原理:晶元是一種集成電路,由大量的晶體管構成。不同的晶元有不同的集成規模,大到幾億;小到幾十、幾百個晶體管。晶體管有兩種狀態,開和關,用1、0來表示。
多個晶體管產生的多個1與0的信號,這些信號被設定成特定的功能(即指令和數據),來表示或處理字母、數字、顏色和圖形等。晶元加電以後,首先產生一個啟動指令,來啟動晶元,以後就不斷接受新指令和數據,來完成功能。
(1)晶元是什麼的基礎擴展閱讀:
晶元生產是一個點砂成金的過程,從砂子到晶圓再到晶元,價值密度直線飆升。真正的晶元製造過程十分復雜,下面我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晶圓是指硅半導體集成電路製作所用的硅晶片,由於其形狀為圓形,故稱為晶圓。單單從晶圓到晶元,其價值就能翻12倍,2000塊錢一片的晶圓原料經過加工後,出來的成品價值約2.5萬元,可以買一台高性能的計算機了。
獲得晶圓後,將感光材料均勻塗抹在晶圓上,利用光刻機將復雜的電路結構轉印到感光材料上,被曝光的部分會溶解並被水沖掉,從而在晶圓表面暴露出復雜的電路結構,再使用刻蝕機將暴露出來的矽片的部分刻蝕掉。
接著,經過離子注入等數百道復雜的工藝,這些復雜的結構便擁有了特定的半導體特性,並能在幾平方厘米的范圍內製造出數億個有特定功能的晶體管。再覆蓋上銅作為導線,就能將數以億計的晶體管連接起來。
一塊晶圓經過數個月的加工,在指甲蓋大小的空間中集成了數公里長的導線和數以億計的晶體管器件,經過測試,品質合格的晶片會被切割下來,剩下的部分會報廢掉。千挑萬選後,一塊真正的晶元就這么誕生了。
Ⅱ 我想知道晶元的基礎知識
-- 晶元基礎知識拿隱
我消瞎廳們通常所說的「晶元」是指集成電路,它是微電子技術的主要產品.所謂微電子是相對"強電"、"弱電"等概念而言,指它處理的電子信號極其微小.它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我們通常所接觸的電子產品,包括通訊、電腦、智能化系統、自動控制、空間技術、電台、電視等等都是在微電子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我國的信息通訊、電子終端設備產品這些年來有長足發展,但以加工裝配、組裝工藝、應用工程見長,產品的核心技術自主開發的較少,這里所說的"核心技術"主要就是微電子技術.就好像我們蓋房子的水平已經不錯了,但是,蓋房子所用的磚瓦還不能生產.要命的是,"磚瓦"還很貴.一般來說,"晶元"成本最能影響整機的成本。
微電子技術涉及的行業很多,包括化工、光電技術、半導體材料、精密設備神巧製造、軟體等,其中又以集成電路技術為核心,包括集成電路的設計、製造。
集成電路(IC)常用基本概念有:
晶圓,多指單晶硅圓片,由普通硅沙拉制提煉而成,是最常用的半導體材料,按其直徑分為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等規格,近來發展出12英寸甚至更大規格.晶圓越大,同一圓片上可生產的IC就多,可降低成本;但要求材料技術和生產技術更高。
前、後工序:IC製造過程中, 晶圓光刻的工藝(即所謂流片),被稱為前工序,這是IC製造的最要害技術;晶圓流片後,其切割、封裝等工序被稱為後工序。
光刻:IC生產的主要工藝手段,指用光技術在晶圓上刻蝕電路。
線寬:4微米/1微米/0.6微未/0.35微米/035微米等,是指IC生產工藝可達到的最小導線寬度,是IC工藝先進水平的主要指標.線寬越小,集成度就高,在同一面積上就集成更多電路單元。
封裝:指把矽片上的電路管腳,用導線接引到外部接頭處,以便與其它器件連接。
存儲器:專門用於保存數據信息的IC。
邏輯電路:以二進制為原理的數字電路。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