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總有家長說孩子學習基礎好或者差,請問什麼是學習基礎 如何打造好。
鏈接:
通過童話、寓言、兒歌等內容,力圖從孩子發展領域所涉及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創造力、觀察力、注意力等方面為孩子將來學好語文打基礎。希望這份文件可以幫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Ⅱ 幼兒教育是「基礎」,什麼才是真正的「基礎」
都說「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那麼,究竟如何正確理解「 基礎 」二字?
很多家長都是認為,讓孩子越早識字、讀書、學拼音、學外語……捷足先登,就是給孩子打基礎了。其實,這是對「幼兒基礎教育」的一個認知誤區。
一、幼兒基礎教育是能力及行為習慣的起點,是一切成長所需要認知基礎
早期教育是基礎教育,這種教育是為了給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最基礎的起點。
良好的行為習慣、廣泛的興趣愛好、嚴謹的自我管理能力、綜合的認知能力、體能和智能的全面發展 等等。
孩子的行為習慣越好、興趣愛好越廣泛、自我管理能力越強、綜合認知越全面,孩子將來的發展前途就會更加廣泛,可以有更多選擇,成功的機會自然也就更多一些。
二、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幼兒時期獲得的
197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首都巴黎聚會。人們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很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取得這樣高的成就的。
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先生,請問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
很顯然,記者說的「最重要的東西」是跟「獲得諾貝爾獎」這件事有直接關系的。
這位白發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
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從這位科學家的回答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這樣兩個啟示:
三、人生的航程必須從一開始就正確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未來。這種眼界並不一定就是財富、地位或者是孩子成長的環境。而是父母為人處世的價值觀、世界觀。
即使是目不識丁的父母,他們也可以教會孩子「善良」「友愛」「勤奮」「努力」等,而這些,才是孩子未來人生之路上最重要最關鍵的導航。
成功的標准很多,「平凡」未必就是人生的失敗。
有一個故事叫「坐在路邊鼓掌的孩子」。說一個孩子,當所有人都在渴望成為英雄的時候,她卻告訴她的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比技能更重要的是德行」, 即使一個孩子沒有驕人的成績、沒有值得炫耀的特長,可是他:懂禮貌、守紀律、愛勞動、講衛生、心地善良、團結友愛、謙讓大度、樂於助人,這就是一個好的人生開始。
萬丈高樓平地起!樓可以蓋多高,取決於地基打得有多深。
幼兒階段的基礎教育就是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地基。作為成人,我們需要放下拔苗助長的焦慮、放下急於求成的功利,踏踏實實的奠定孩子的基礎能力、良好的品行、引導孩子建立好的行為習慣。
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基礎教育」![玫瑰]
Ⅲ 幼兒的學習是以什麼為基礎在什麼中進行的
幼兒學習的三個主要特點 ①幼兒的學習受興趣的影響。只要是幼兒感興趣的,他們就會以極大的熱情積極主動地探索和認識他們感興趣、感到好奇的事物。 ②、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因此,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動作來幫助思維,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 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進程一般說來,兒童的發展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發展階段,但每個幼兒在發展的方向、起點、速度以及最終達到的水平上都存在著差異。這就決定了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學習進程和學習.
Ⅳ 什麼是孩子教育的基礎
兒童教育的基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的過程。而學前教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幼教,是孩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的基礎,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夠更好地接受教育。在幼兒教育中,五大領域對這一目標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方案。首先是健康,一個健康的身體,靈活的四肢,以及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發展,是接受教育的前提。
其次是科學,這里的科學不是指具體的科學知識,而是指科學探索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基礎教育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探索知識,而不是僅僅傳授知識。這種探索能力對於孩子將來接受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語言能力也是重要的一環,良好的語言和對事件的理解能力是與他人交流的基礎,而教育本身就是建立在交流之上的。
藝術同樣重要,藝術帶來美感和想像力,失去想像力的教育是死板的,難以取得成效。最後是社會領域,社交能力、自我認知和情感表達等能力是孩子在社會中立足的根本,這也是教育的前提。
綜上所述,幼兒教育的五大領域——健康、科學、語言、藝術和社會,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教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