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基礎壓是什麼
擴展閱讀
兒童eb如何治療 2025-02-07 01:31:26
紅軍革命教育地有哪些 2025-02-07 01:23:43

基礎壓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2-06 23:44:31

① 什麼是基底壓力

問題一:建築物的基底附加壓力與基底壓力有什麼不同? 自重應力附加壓應力基土指定高度處應力值 基底壓應力基底基附加壓應力總值=基礎頂面結構荷載+基礎自重+基礎底板面積面填土重減0.2m×2.0×2.0×1(浮力)基土自重力自基礎底板往計算土飽重...

問題二:何謂基底壓力,基底壓力如何計算 計算地基中附加應力,必須先知道基礎底面處彎吵單位面積土體所受到的壓力,即基底壓力,又稱接觸壓力,它是指上部結構荷載和基礎自重通過基礎傳遞,在基礎底面處施加於地基上的單位面積壓力。反向施加於基礎底面上的壓力稱為基底反力。
建築物荷載通過基礎傳遞給地基的壓力稱基底壓力(地基反力)。也就是作用於基礎底面土層單位面積的壓力,單位為kPa。 ※基底壓力分布及其影響因素: 相對剛度、地基土的性質、基礎大小、形狀和埋深、作用在基礎上的荷載大小、分布和性質等。

問題三:求基底壓力和基底附加壓力。 自重應力和附加壓應力是地基土下指定高度處的應力值,
基底壓應力就是基底對地基的附加壓應力,它的總值=基礎頂面的結構荷載+基礎自重+基礎底板面積上面的回填土重減去0.2m×2.0×2.0×1(浮力)。地基土的自重力是自基礎底板往下計算土的飽和重度。
這里設題目的基礎埋深是-1.000.

問題四:基底平均壓力在基礎設計中怎麼用? 主要是驗算地基承載力(包括下卧層)及地基沉降(壓縮變形)。

問題五:基底壓力分布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基底壓力分布形狀與基礎剛度有關 1)關於柔性基礎概念: 在垂直荷載作用下基礎本身無抵抗彎曲變形的能力. 特點:基礎隨地基一起變形 接觸應力為均勻分布 2) 關於剛性基礎概念: 特點:基礎本身無變形(無撓曲) 基底壓力分布圖形為非均布

問題六:土力學基底壓力計算 你好,應力是受力物體截面上內力的集度,即單位面積上的內力單位是N每平方米或Pa。 壓力是垂直作用在單位面積上的力,或埋滑侍流體中單位面積上承受的力,也可稱之為「壓強」。 土力學中在計算某一點上的土壓力的單位是Pa或kPa,計算總主動土壓力的單位是kN每米 由於單位要一致,公式中各量的單位相成得到。

問題七:如何計算基底壓力和基底附加壓力 自重應力和附加壓應力是地基土下指定高度處的應力值, 基底壓應力就是基底對地基的附加壓應力,它的總值=基礎頂面的結構荷載+基礎自重+基礎底板面積上面的回填土重減去0.2m×2.0×2.0×1(浮力)。地基土的自重力是自基礎底板往下計算土的飽和重...

問題八:什麼是基底壓力標准值? 這是一個很令人蛋疼的問題,按規定說是上部荷載標准值和基礎及回填土總有效重量通過基礎傳遞在基底產生的應力,但是細節上讓告有點說不清

② 哪些因素會影響基底壓力的分布

建築物荷載是通過基礎傳遞給地基的,基礎壓應力就是基礎底面與地基接觸面積上的壓應力,簡稱基底壓力。基底壓力又稱為接觸壓力,它是建築物的荷載通過基礎傳遞給地基的壓力,也是地基作用於基礎底面的反力。

由試驗及彈性理論可知,基底壓應力的分布與基礎剛度及基底平面形狀、作用在基礎上的荷載大小及分布、地基土的性質及基礎埋深等因素有關。若基礎剛度很小,可視為柔性基礎。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沒有抵抗彎曲變形的能力,基礎將隨著地基一起變形,所以當基礎中心受壓時,基底壓力呈均勻分布。剛性基礎本身剛度遠大於土的剛度,地基與基礎的變形協調一致,因此,中心受壓剛性基礎置於硬黏性土層上時,由於硬黏性土不容易發生土顆粒側向擠出,基底壓力為馬鞍形分布。

如將剛性基礎置於砂土表面上,由於基礎邊緣的砂粒容易朝側向擠出,基底壓力呈拋物線分布。如果將作用於剛性基礎上的荷載加大,當地基接近破壞荷載時,應力圖形又變為鍾形。一般建築物基礎的剛度介於柔性和剛性之間,基底壓力的分布仍是不均勻的。由於目前沒有精確簡便的計算方法,一般採用簡化計算方法。

③ 基底壓力計算

P=450/(2×3)+20×1.2=99kPa
偏心距e=150/(450+20×1.2×2×3)=0.252m<b/6=0.333m
Pmax=99+150/(1/6×3×2×2)=174kPa
Pmin=99-150/(1/6×3×2×2)=24kPa

④ 地基基礎名詞解釋

導語:地基是指建築物下面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岩體。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地基基礎名詞解釋,歡迎參考!

地基——土層中附加應力和變形所不能忽略的那一部分土層。

基礎——把埋入土層一定深度的建築物向地基傳遞荷載的下部承重結構。

人工地基——把經過人工加工處理才能作為地基的稱為人工地基。 天然地基——不需處理而直接利用天然土層的地基稱為天然地基。 土的結構——土在生成過程中所形成土粒的空間開列及連接形式。 單粒結構——又砂粒或更大顆粒在水或空氣沉積形成的結構。 蜂窩結構——又粉粒在水中下沉形成的結構。

絮狀結構——由粘粒集合體組成的結構。

土的構造——指土體各結構單元之間的關系,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土的組成。

顆粒級配——指打下土粒的搭配情況,通常以土中各個粒組的相對含量來表示。

孔隙比——土中孔隙體積與土粒體積之比。

空隙率——土中孔隙體積與土的總體積之比。

含水量——土中水的重量與土粒重量之比。

天然重度——土單位體積的重量。

飽和重度——土孔隙中全部充滿水時單位體積的重量。

飽和度——土中水的體積與孔隙體積之比。

乾重度——土單位體積中土粒的重量。

有效重度——水下土單位體積的重量稱為有效重度。

土粒相對密度——土粒重量與同體積4℃時水的重量之比。 不均勻系數——土的限定粒徑與有效粒徑之比。Cu=

2d30曲率系數——Cc= d60d10d60 d10

結合水——受土粒表面電場吸引的水,分為強結合水和弱結合水。 自由水——不受土粒電場吸引的水,其性質與普通水相同,分為重力水和毛細水。

重力水——存在於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孔隙中,它能在重力或壓強差作用下流動,能傳遞壓力,對土粒有浮力作用。

毛細水——存在於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孔隙中,由於水和空氣交界處的彎液面上產生的表面張力作用,土中自由水從地下水位通過毛細管逐漸上升形成毛細水。

界限含水量——粘性土由一種狀態轉變到另一種狀態的分界含水量。 觸變性——粘性土的結構受到擾動後,會導致土的強度降低,但當擾動停止後,土的強度又隨時間逐漸增大,這種性質稱為土的觸變性。 碎石土——碎石土是指粒徑大於2 mm的顆粒含量超過總質量的50%的土。

砂土——砂土是指粒徑大於2 mm的顆粒含量不超過總質量的.50%且粒徑大於0.075 mm的顆粒含量超過總質量的50%的土。 礫砂——粒徑大於2 mm的顆粒超過全重25%~50%。

粗砂——粒徑大於0.5 mm的顆粒超過全重50%。

液限——流動狀態與可塑狀態間的分界含水量稱為液限。

塑限——可塑狀態與半固體狀態間的分界含水率稱為塑限。 縮限——半固體狀態與固體狀態間的分界含水率稱為縮限。 塑性指數——液限與塑限的差值,即IP=ωL-ωP。 液性指數——土的天然含水量與塑限的差值除以塑性指數,即IL=ω-ωP。 ωL-ωP

qu。 'qu靈敏度——原狀土的強度與重塑土的強度之比,即St=

粉土——是指粒徑大於0.075 mm的顆粒含量不超過總質量的50%,且塑性指數IP 小於或等於10的土。

粘土——塑性指數大於17的土。

粉質粘土——塑性指數大於10小於17的土。

人工填土——指由於人類活動而堆填的土。

素填土——是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組成的填土。 雜填土——是由建築垃圾、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填土。 沖填土——是由水力沖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自重應力——指土體本身的有效重量產生的應力。

基底壓力——建築物荷載通過基礎傳遞給地基,基礎底面傳遞到地基表面的壓力,稱為基底壓力。

地基反力——地基支承基礎的反力稱為地基反力。

基底附加壓力——基底壓力減去土的自重應力稱為基底附加壓力,即p0=p-σcd=p-γ0d。

附加應力——由於修造建築物,在地基中增加的壓力稱為附加應力。 壓縮性——土在壓力作用下體積縮小的特性稱為土的壓縮性。

土的固結——土的壓縮隨時間增長的過程稱為土的固結。

孔隙水壓力——飽和土在荷載作用後的瞬間,孔隙中水承受了由荷載產生的全部壓力,稱為孔隙水壓力。

有效應力——在孔隙水壓力作用下,孔隙水逐漸排出,同時使土粒骨架逐漸承受這部分壓力,此壓力稱為有效應力。

固結度——土在固結過程中某一時間的固結沉降量與穩定的最終沉降量之比。

壓縮系數——單位壓力增量所引起的孔隙比的變化。

壓縮模量——土在完全側限條件下,壓力變化量與應變變化量之比。 變形模量——土在無側限條件受壓時,壓應力與相應應變的比值。 傾斜——指單獨基礎在傾斜方向上兩端點的沉降差與紀律之比。 沉降差——指相臨單獨基礎沉降量之比。

局部傾斜——指砌體承重結構沿縱牆6~10m內基礎兩點沉降差與距離之比。

抗剪強度——在外力作用下,土體內部產生剪應力時,土對剪切破壞的的極限抵抗能力。

不固結不排水剪試驗——在整個試驗過程中都不讓土樣排水固結。 固結不排水剪試驗——在圍壓作用下充分排水,然後關閉排水閥門,在不排水條件下施加壓力至土樣剪切破壞。

固結排水剪試驗——在圍壓作用下充分排水,然後關閉排水閥門,在排水條件下施加壓力至土樣剪切破壞。

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在保證地基穩定條件下,地基單位面積上所承

受的最大應力。

臨塑壓力——土中即將出現剪切破壞時的基底壓力。

塑性荷載——土中即將出現塑性變形的基底壓力。

極限荷載——地基中剛出現整體滑獵破壞面時的基底壓力。

主動土壓力——擋土牆在牆後土壓力作用下向前移動或轉動時,牆後土體隨著下滑,達到一定位移時,牆後土體處於極限平衡狀態,此時作用在牆背上的土壓力。

靜止土壓力——擋土牆剛度很大,在土壓力作用下不產生移動或轉動,牆後土體處於靜止狀態,此時作用在牆背上的土壓力。

被動土壓力——擋土牆在外力作用下向後移動或轉動,達到一定位移時,牆後土體處於極限平衡狀態,此時作用在牆背上的土壓力。 淺基礎——埋深在5米以內且用常規施工方法施工的基礎。 深基礎——基礎埋深很大,並採用特殊施工方法施工的基礎。

無筋擴展基礎——由磚、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組成的,且不需配置鋼筋的基礎。

擴展基礎——指柱下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和牆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

基礎埋深——是指基礎底面至地面的距離。

凍脹——是指土凍結後其體積增大的現象。

融陷——凍土融化後引起地基土沉陷的現象。

季節性凍土——指地表層冬季凍結、夏季全部融化的土。 多年凍土——指凍結狀態持續2年或2年以上的土。

標准凍深——在地表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曠場地中不少於10年實測最大凍深的平均值。

摩擦型樁——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樁頂荷載全部或主要由樁側阻力承受。

端承型樁——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樁頂荷載全部或主要由樁端阻力承受。

摩擦樁——指樁頂荷載的絕大部分由樁側阻力承受,樁端阻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樁。

端承摩擦樁——指樁頂荷載由樁側阻力和樁端阻力共同承擔,但大部分由樁側阻力承受。

摩擦端承樁——指樁頂荷載由樁側阻力和樁端阻力共同承擔,但大部分由樁端阻力承受。

端承樁——指樁頂荷載的絕大部分由樁端阻力承受,樁側阻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樁。

淤泥——在靜水或緩慢流水環境中沉積,經生化作用形成,孔隙比大於1.5,天然含水量大於液限的土。

淤泥質土——在靜水或緩慢流水環境中沉積,經生化作用形成,孔隙比大於1.0小於1.5,天然含水量大於液限的土。

強夯法——將重型錘以8~20米落距下落,進行強力夯實加固地層的深層密實方法。

振動壓實法——是一種在地基表面施加振動把淺層鬆散土振密的方法。

最優含水量——對應最大幹密度時的含水量。

壓實系數——實測的干密度與擊實試驗得到最大幹密度之比。 井徑比——砂井排水圓直徑與砂井直徑之比。

面積置換率——樁直徑與等效影響圓直徑之比的平方。

濕陷系數——土樣濕陷下沉量與原始高度之比。

自由膨脹率——指研磨成粉末的乾燥土樣浸泡在水中,經充分吸水膨脹後所增加體積與原體積之比。

不同壓力膨脹率——在不同壓力下,處於側限條件下的原始土樣浸水後,其單位體積的膨脹量。

液化——在荷載作用下,孔隙水壓力逐漸積累,甚至完全抵消有效應力,使土粒處於懸浮狀態,這種現象稱為液化。

線縮率——土的垂直收縮變形與原始高度之比。

⑤ 建築物基礎作用於地基表面的壓力

建築物基礎作用於地基表面的壓力稱為基底接觸壓力。

基礎底面傳遞給地基表面的壓力稱為基底接觸壓力,有時也簡稱基底壓力。

基底壓力既是計算地基中附加應力的外荷載,也是計算基礎結構內力的外荷載,上部結構自重及荷載通過基礎傳到地基中。

基底壓力是地基和基礎在上部荷載作用下相互作用的結果,其大小和分布受荷載條件、基礎條件和地基條件的影響。

1、彈性地基,完全柔性地基(抗彎剛度EI=0,M=0)

實測資料表明,剛性基礎底面上的壓力,在外荷載較小時,接近彈性理論解;荷載增大後,基底壓力呈馬鞍形。在粘性土地基表面上的剛性基礎,其基底壓力分布也是這樣。

當荷載繼續增大時,基底壓力分布變為拋物線,當剛性基礎放在砂土地基表面時,基底壓力分布即為拋物線。

⑥ 什麼是地基反力,什麼是地基凈反力

建築皆由上部結構和基礎兩部分構成,建築物的荷載通過基礎傳遞給地基,在基礎底面和與之相接觸的地基之間便產生了接觸壓力,基礎作用於地基表面單位面積上的壓力稱為基底壓力。根據作用與反作用原理,地基又給基礎底面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這就是地基反力(以往又稱基底反力)。
基礎計算中,不考慮基礎及其上面土的重力(因為由這些重力產生的那部分地基反力將與重力相抵消),僅由基礎頂面的荷載產生的地基反力,稱為地基凈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