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目標模式的哲學基礎是什麼
擴展閱讀
如何修摔壞了的小愛同學 2025-02-05 10:44:06

目標模式的哲學基礎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2-05 07:17:36

㈠ 請簡述目標管理的理論基礎,並介紹它的應用層面

答:一、目標管理包括心理學和管理學兩種不同角度的理論基礎。(P28)
1、 基於心裡學基礎的激勵理論。包括需要層次理論、期望理論、目標設置理論。
(1) 馬斯洛為代表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這些需要是按從低到高的的有序順序排列。只有在較低級別的需要得到合理滿足後,較高級別的需要才會被激發。
(2) 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個體選擇某種行為,取決於該行為可能給個體帶來的結果以及這種結果對個體需要的滿足。
(3) 洛克提出的目標設置理論。人們為了達到目標而工作是工作動機的主要激勵源之一,通過給員工設定合適的目標,可以激勵員工。
2、 基於管理學角度的激勵理論。麥格雷戈認為有關人的性質和人的行為的假設對於管理人員的工作方式來講是極為重要的。各種管理人員以他們對人的性質的假設為依據,採用不同方式來組織、控制和激勵人們。
二、目標管理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組織層面和個體層面兩方面的運用。(P32)
目標管理提升組織核心競爭力。組織的主要目標通常是組織需要加強的核心競爭力,組織要在競爭的經營環境中生存,並取得核心競爭優勢,必須有效地掌握經營績效,而這有賴於組織控制活動的發揮,績效評估即為其中重要的方法與工具。
目標管理提升組織軟實力。目標管理的實行可以消除組織內部在軟實力方面的不足之處。還可以發揮員工內在潛能,做到維護人的尊嚴,培養各階層主管獨當一面的能力,從而提升組織的軟實力,促進組織長足發展。
目標管理在個體上的運用。人體職業生涯管理的過程就是分析自身條件、制定職業生涯目標、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

㈡ 課程設計目標模式具有哪些顯著特徵

課程設計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 the objectives model )也稱「工藝學」模式,它是指將課程目標的設定視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模式. 這種模式發端於 20 世紀初期的科學化課程開發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美國課程理論專家博比特( Bobbit )、查特斯( Charters )等人扮演了旗手和奠基者的角色,經過他們對這種模式的前期理論鋪墊,到 20 世紀中葉,美國的另一位課程理論專家拉爾夫·泰勒( Ralph Tyler )將這種模式發展極致,泰勒構建的課程開發模式成為目標模式的經典理論,後繼者在泰勒的理論基礎上又對目標模式進行了修正和充實.
(一) 目標模式的理論基礎
1 .實用主義哲學的價值論基礎 課程設計模式是在一定的價值哲學基礎上所構建起來的,目標模式無論是原初的雛形,還是後期的「完形」,始終遵循著實用主義的價值准則.這不僅是因為目標模式本身帶有實用主義的「血緣」,而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狀況為目標模式的實用主義價值取向提供了歷史性依據.
2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效果律」及「練習律」構成了課程設計目標模式的選擇與組織、評價的經典性程序,其中,行為目標的確立成為課程設計目標模式的邏輯起點.
這樣,基於實用主義哲學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課程設計的目標模式得以產生和發展,影響深遠而廣泛.
(二)目標模式的經典性形態——泰勒模式
1 .泰勒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內容 課程設計科學化運動中產生了目標模式的初始形態,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美國課程脫離社會現實的狀況,直到 20 世紀 30 年代後,美國課程發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計劃才使課程的科學化研究在實踐中正式展開.八年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拉爾夫·泰勒在對「八年研究」的經驗總結基礎上提出了課程設計的基本程序、步驟和方法,其基本原理全部囊括於《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它是被公認的課程設計目標模式經典性形態形成之標志的不朽巨著.
泰勒是圍繞四個方面的基本問題來闡述他的理論的.他認為,這四個問題是在任何課程設計中都必須回答的.這四個問題是:
①學校試圖達到什麼樣的教育目標?
②提供什麼樣的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③怎樣有效地組織這些經驗?
④我們怎樣確定這些目標正在被實現?
泰勒並不試圖具體地回答這些問題,在他看來,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因教育階段與學校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於是,他主要側重於對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及程序的探討.眾多研究者將泰勒原理的四個基本問題進一步簡化為四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模式:目標的確定、經驗的選擇、經驗的組織及結果的評價.
2 .泰勒對四個基本問題的回答和目標模式的建構
( 1 )目標的確定 泰勒原理中的目標確定原理主要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第一,三個來源.泰勒建議課程設計者應以三個方面的來源為依據制定一般的教育目標.一是學習者.泰勒主張教育目標的確定首先應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二是當前的社會生活.泰勒主張在教育目標的確定過程中,必須從社區及大的社會背景分析當前的生活,不要讓學生學習過去重要但現在已沒有意義的內容.三是學科.泰勒認為,學科專家應考慮的是某一學科在普通教育中的作用與功能,以及對一般公民的用處,而不是以培養該領域的專家為目的.第二,兩個過濾器.泰勒建議以社會哲學和心理學作為對這些目標進行篩選的過濾器.
( 2 )經驗的選擇 關於學習經驗的選擇,泰勒提出了五個基本原則:第一,為了達到所規定的目標,學生必須具有使他有機會去實踐這個目標所含載的那種行為的經驗;第二,學習經驗必須使學生從實踐目標所含載的那種行為中獲得滿足;第三,學習經驗所期望的反應須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第四,有許多特定的經驗可用於達到同樣的教育目標;第五,同樣的學習經驗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幾種結果.除此之外,泰勒還闡述了有效的學習經驗的四種特點:第一,培養思維技能;第二,有助於獲得信息;第三,有助於培養社會態度;第四,有助於培養興趣.
( 3 )學習經驗的組織 關於學習經驗的組織,泰勒提出了學習經驗的兩種組織,即「橫向組織」和「縱向組織」.橫向組織指不同領域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系;縱向組織指不同階段或時期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系.關於有效組織學習經驗的標准,泰勒提出了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三個原則 ,以確保學習經驗的循序漸進性、相關性.同時,泰勒提出了最高層次、中間層次以及最低層次上的結構要素.
( 4 )結果的評價 泰勒第一個將評價正式引入課程編制的過程.他提出了從教育目標到評價情景再到評價手段的過程和程序,即首先應明確教育目標,然後確認評價情境,在此基礎上確定、選擇評價手段.
確定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以及評價教育計劃四個環節,構成泰勒關於課程開發的系統觀點.其中確定教育目標是課程開發的出發點;選擇學習經驗和組織學習經驗是課程開發的主體環節,指向教育目標的實現;評價教育計劃則是課程開發的整個系統運行的基本保證.其中,教育目標既作用於學習經驗,又作用於評價.
(三)目標模式的變形、發展及完善
目標模式繼泰勒原理之後產生了多種變形,經歷了不斷被改造、修繕的過程.塔巴( Hilda Taba )、惠勒( Wheeler )、凱爾( John F. Kerr )等人都對泰勒模式進行了改造、發展,完善了目標模式.
1 .塔巴模式 塔巴堅持泰勒原理的直線式課程設計過程,並在泰勒原理的基礎上於1962年提出課程設計過程的八步模式:( 1 )診斷需要;( 2 )建立目標;( 3 )選擇內容;( 4 )組織內容;( 5 )選擇學習經驗;( 6 )組織學習經驗;( 7 )評價;( 8 )檢查平衡與順序.
2 .惠勒模式 英國課程專家惠勒於1967年在其《課程過程》一書中將直線式目標模式改為圓環式目標模式 .這一模式的課程設計路線同樣以目的、目標作為起點,然後循序進行的是:選擇學習經驗——選擇學習內容——組織、綜合學習經驗與內容——評價,然後再回到目的、目標,對其予以調整,進行新一輪的課程設計過程.在目的、目標的確定階段,惠勒採取的程序為,首先將一般的目的分析成終極目標,然後將每一項終極目標分析為若干個中間目標,再依據中間目標確定短期內能夠達成的近期目標,最後,依據近期目標設計具體的單元教學目標.
3 .凱爾模式 英國著名課程專家凱爾從內部結構層面對目標模式予以更為具體化的分析、闡述.這一模式包括四項要素:目標、知識、學校學習經驗和評價.對於目標,凱爾認為課程目標是學校活動的預期結果,是課程研製和設計的邏輯起點,並有學生、社會、學科三個來源.除了以上與泰勒模式的相似之處以外,凱爾在目標選擇和確定上還劃分了目標的種類,並將布魯姆的學習行為目標分類法引入課程目標確定過程;在知識上,凱爾強調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並將它們組成一定的知識結構以促進學習的遷移;關於學校學習經驗,凱爾認為應該包括學校安排的社會機會、學校社區活動、師生關系、個別差異、教學內容及呈現教學內容的方法等;評價則包括對目標可行性、內容及方法的恰切性和有效性的判斷.
(四)對目標模式的評價
1 .目標模式的歷史功績
首先,它提出並發展了一種至今最具權威的、系統化的課程設計理論,為課程設計的探究奠定了基礎;其次,由於目標模式的第一步是確定目標,它為隨後的課程設計開發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指南.正是基於這些,目標模式在理論上是權威性最強、影響最廣泛、運用最普遍的課程設計理論之一.
2 .目標模式的弊端
首先,目標模式受工業管理理論的影響,在課程設計中強調技術控制;其次,目標模式過分強調明確而具體的預設性教育目標,這使得設定的目標成為衡量學習的唯一標准,而對於目標本身的合理性以及目標的動態發展欠缺考慮.同時,預設性的課程必然難以與學生發展的長期性、綜合性、漸進性以及累積性等特徵相融合,而只是一味地將學生加工成所需的某種規格的「標准件」,這種視學校如工廠的隱喻容易造成學生個性的扭曲.

㈢ 課程論中目標模式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課程論中目標模式的理論基礎如下:

所謂的目標模式出自泰勒原理。課程論中目標模式是建立在嚴格的「目標、手段」二分理論基礎之上。

泰勒認為,目標要從學生、當代社會以及學科專家的建議引申出來,並經過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篩選。而評價者的任務,不是探究這些課程目標的價值,而是判定目標中規定的學生行為實際實現的程度。

目標模式(泰勒原理)的意義:

泰勒原理傾向於把課程開發過程變成一種普適性的、劃一性的模式,這種預設的、決定主義的課程模式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它遏制課程開發中的創造性;忽視不同學校實踐的特殊性;教師在課程開發中的主體性、創造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學習者是被控制的對象,在課程開發和教育過程中被置於客體地位,其主體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壓抑;工具化的知識觀與社會效用標准觀,使課程扮演著社會適應及社會控制的手段之角色,而對社會文化的批判、改造及重建缺乏責任意識及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