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筏形基礎的底部標高怎麼算
擴展閱讀
泰安經典教育教學怎麼樣 2025-02-04 07:50:57
酷狗多排歌詞怎麼設置 2025-02-04 07:50:51
如何勸告愛睡覺的同學 2025-02-04 07:45:56

筏形基礎的底部標高怎麼算

發布時間: 2025-02-04 04:59:01

㈠ 你認為筏板基礎挖土高度如何確定

滿堂基礎(筏板基礎)按圖示尺寸以立方米計算,局部加深部分的體積並入基礎工程量種計算。針對這種基礎,挖土方按照大開挖計算;回填土:挖方總量-基礎-墊層-儲藏室(如果有),剩餘的就是回填土量。筏板基礎挖土方體積通用計算式為:挖土方體積v=(坑底面積+坑頂面積)*挖土高度/2;其中坑底面積=(筏板長度+2*工作面寬度)*(筏板寬度+2*工作面寬度);坑頂面積實質上為基底的長與寬分別加上2倍放坡寬度的乘積即為放線時開挖線的長與寬的乘積,其計算式為:(筏板長度+2*工作面寬度+2*挖土高度*放坡系數)*(筏板寬度+2*工作面寬度+2*挖土高度*放坡系數);挖土高度為坑底至地面的平均高度。

㈡ 基礎埋深和基礎高度都是怎麼確定的

基礎埋深由其他條件和最小埋深確定。基礎高度主要由抗沖切要求確定,同時考慮柱縱筋的錨固和其它構造要求。

基礎埋深宜自室外地面標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區,可自填土地面標高計算,但填土在上部結構施工後完成時,應從天然地面標高算起。對於地下室,當採用箱形基礎或筏基時,基礎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標高算起;當採用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時,應從室內地面標高算起。

埋深大於等於5米或埋深大於等於基礎寬度的4倍的基礎稱為深基礎;埋深在0.5米~5米之間或埋深小於基礎寬度的4倍的基礎稱為淺基礎。基礎埋深不得淺於0.5米。

(2)筏形基礎的底部標高怎麼算擴展閱讀

在選擇持力層和基礎埋深時,應通過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了解擬建場地的地層分布、各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和地基承載力等資料。針對工程中常遇到的四種土層分布情況,說明基礎埋深的確定原則。

(1)在地基受力范圍內,自上而下都是良好土層。這時基礎埋深由其他條件和最小埋深確定。

(2)自上而下都是軟弱土層。如果地基承載力或地基變形不能滿足要求,則應考慮採用連續基礎、人工地基或深基礎方案。選擇哪種方案需要從安全可靠、施工難易、造價高低等方面綜合考慮。

(3)上部為軟弱土層而下部為良好土層。此時,持力層的選擇取決於上部軟弱土層的厚度。若小於2m,應選取下部良好土層作為持力層。

(4)上部為良好土層而下部為軟弱土層。對於一般中小型建築物或6層以下的住宅,宜選擇上部良好土層作為持力層,基礎盡量淺埋,即採用「寬基淺埋」方案。

當地基持力層頂面傾斜時,同一建築物的基礎可以採用不同的埋深。為保證基礎的整體性,牆下無筋基礎應沿傾斜方向做成台階形,並由深到淺逐漸過渡。

㈢ 圖紙上標注jklmn表示什麼意思

建築施工圖中的鋼筋圖中,JKL表示基礎框架梁。這種梁的底部高於基礎(或承台)的頂面,但梁頂面低於建築正負0.000標高,並且以框架柱作為支撐點。基礎框架梁底部懸空,不受地基反力的作用。

基礎梁則需要承擔重量,放置於地基之上,受到地基反力的作用。基礎梁的底部標高與基礎底部的標高相同,並且包含鋼筋混凝土底板,底板中有按照計算配置的受力鋼筋,而基礎連梁則沒有這種底板。基礎梁通常設置於筏形基礎或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中。

基礎連梁是指連接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或樁基承台的梁。這類梁不承擔重量(或僅承受底層隔牆、填充牆),梁下不受地基反力的作用。基礎連梁的底部標高高於兩端基礎的底部標高,處於類似懸空的狀態。

基礎框架梁、基礎梁和基礎連梁在建築施工圖中的標注和功能各有不同,它們在建築結構中的作用和設計要求也各不相同。通過正確識別和理解這些標注,工程師能夠更好地進行設計和施工,確保建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㈣ 筏型基礎高低跨鋼筋錨固方法

板厚一樣的情況下,底筋:低跨彎折錨入高跨一個錨固長度;高跨直錨錨入低跨一個錨固長度。麵筋:高跨彎折錨入低跨一個錨固長度;低跨直錨錨入高跨一個錨固長度。

板厚不一樣,底標高相同的情況下:底筋通長。麵筋:高跨彎折錨入低跨一個錨固長度;低跨直錨錨入高跨一個錨固長度。板厚不一樣,行頃面標高相同的情況下:麵筋通長。底筋:低跨彎折錨入高跨一個錨固長度;高跨直錨錨檔蔽陸入低跨一個錨固長度。

鋼筋錨固

鋼筋錨並陸固長度規范:在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中,受混凝土的極限應變值的限制,強度過高的鋼筋發揮不出其全部作用(這正是混凝土設計規范和施工規范不設Ⅳ級鋼筋的理論依據)。所以,即便是Ⅳ級鋼筋,其強度設計值也只能取到360N/mm2(與Ⅲ級鋼筋相同),且當用於軸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構件時只能按300N/mm2取用。因此,高於Ⅲ級的鋼筋的錨固長度取值按Ⅲ級鋼筋即可。

㈤ 筏板基礎挖土的高度如何確定呢

筏型基礎又叫筏板型基礎,即滿堂基礎。是把柱下獨立基礎或者條形基礎全部用聯系梁聯系起來,下面再整體澆注底板。筏板基礎分為平板式筏基和梁板式筏基,平板式筏基支持局部加厚筏板類型;梁板式筏基支持肋樑上平及下平兩種形式。一般說來地基承載力不均勻或者地基軟弱的時候用筏板型基礎。而且筏板型基礎埋深比較淺,甚至可以做不埋深式基礎。基坑的邊線肯定比筏板大,有些基坑是一邊挖一邊做支護,那麼就按基坑底外圍線比筏板底每邊擴出1,按實際結算就可以了,准備去投土方開挖的標,大多少就是基坑設計結合基礎施工需要來定的的。如果是你土方單位,按基坑支護土施工就好了,不能一次挖到底的,總量准不準無所謂,沒有基坑設計圖而需要估算土方工程量,也要先明確,集水井。還有,場地窄,只要單價合理,基坑裡面有排水溝,有誰來開挖,先要有基坑設計方案,或者採用什麼支護形式。土方總量是確定的值,實際施工過程中定有變化,深基坑設計方案等有關的尺寸、深基坑設計方案已定,不可能用簡單公式解決。

理論上說,取其近似量得到總和,基礎下墊層厚度。而且有一些局部的高高低低的不規則的體型,自然地面的標高,這些局部的增減量,基礎結構圖已定,靈活運用輔助線區劃所謂計算基礎的土方量實際上是計算基坑的土方量。那就必須知道基礎底板的埋深和基礎的形狀,矩形筏板基礎挖土方體積通用計算式為:挖土方體積v=(坑底面積+坑頂面積)*挖土高度/2;其中坑底面積=(筏板長度+2*工作面寬度)*(筏板寬度+2*工作面寬度);坑頂面積實質上為基底的長與寬分別加上2倍放坡寬度的乘積即為放線時開挖線的長與寬的乘積,其計算式為:(筏板長度+2*工作面寬度+2*挖土高度*放坡系數)*(筏板寬度+2*工作面寬度+2*挖土高度*放坡系數);挖土高度為坑底至地面的平均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