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養兒防老這種觀念對么
有一個跟深層的問題請先考慮一下:一件事情的好壞我們可以用一個道德標准評價它。但是一個道德標准本身的好壞我們用什麼來評價呢?
道德的本質是經濟,或者說道德問題的本質是經濟問題。養兒防老作為一種觀念或者一種道德標准,這要從經濟角度來考慮,或者更恰當的說法是,要從它是否能夠使用社會發展、是否可持續等角度來考慮。
這就要先從「養兒防老」這個觀念如何形成說起。這種觀念出能出自傳統自己自足農業社會。傳統農業社會有這么幾個特點,生育多子女,世世代代長期居住一個地方,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子女基本上也是農民(因土地資源豐富所以不缺農田,也就是就業問題不是問題),子女成長成本只是鍋里多放點水把飯做稀點(意思是多增加的成本很少),子女跟隨父母學習種田(學習成本很底)。
這些是形成養兒防老觀念的基礎。養育和教育的成本很低可以讓一對夫妻養很多孩子,因為有多個孩子,每個孩子贍養老人的負擔相對很低,同時可以防止某個孩子不養老人造成老人無人可養的局面。同時孩子成年以後若沒有足夠土地耕種,只需要尋找一塊荒地開墾一下就可耕種,只要沒有遇到大災之年,子女的收入基本上是穩定的。
子女成年後又會生育自己的子女,這個過程中人口數量會慢慢增加,當人口超過一定程度,就會向周圍擴張。注意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里,土地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所以土地不會是制約人口擴張的因素。
這樣一對夫妻生育多個子女,年老後靠子女養老,當然子女的養老負擔也並不特別重,老人也不會因為一個子女不贍養,而造成無人可養的情況。而子女也成年以後也可以如法炮製。這樣的養老模式在傳統農業社會,只要土地資源足夠豐富,這種養老模式它是可持續的,它就是合理的。
另一個角度,現在社會這種養老模式就不是合理的了。現代社會有一些特點,大規模城市化,經濟高度發達。在這些特點下,夫妻生育子女的數量會越來越少,即使中國沒有計劃生育,隨著經濟的發展生孩子的數量也會減少。最典型的就只生一個孩子,甚至不生孩子。
現在城市社會決定了,養育和教育孩子的成本非常高,孩子成年後就業也會是個問題,高的可能非常高,低的非常低連自己都不一定樣活。還有一定比例根本不願意養老人等等。
對於孩子很少的夫妻,甚至只有一個孩子。這樣的風險是必然會面對。也就是說你的養老問題依靠另一個人。從經濟的角度考慮,風險太大了。
而現在社會養老是依靠社會養老制度,它實際上是一種,大家養大家模式。前者是個人養個人模式。本質上都是依靠別人養老,但是它們的安全性差異太了。一個是依靠個人,另一個是依靠系統(用符合中國特色的話來說就是依靠組織)。很顯然依靠系統的比依靠個人的更安全。因為你的養老金收入與子女個人收入能力無關,當然如果整個社會的收入能力降低了,你的養老金才有可能減少,但是這更不用擔心,因為大家的收入都減少了,當所有人的收入都減少了,相對來說等於沒有減少。
傳統農業社會下,所謂的養老基本上只要保證老人「生存」即可,而現在社會不僅要保證老人生存,還需要老人「生活」。即養老的需求增加了,而子女的數量又比過去大大減少了。這樣單個子女所承擔的養老壓力就會大大增加。而現在社會的就業是一種競爭性就業,不像傳統農業社會,只需要有一塊足夠大小的農田就可以了。
當子女承擔的養老壓力非常大,這會影響他養育自己的子女,而他子女成長受到影響時,成年以後就業的競爭力就會受到影響,而反過來會影響他的自己的養老。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里,這種養老模式不可持續。這這種環境下這種養老模式自然是不合理的。
很多人中國人會想,父母把子女辛辛苦苦養大,子女當然要為父母養老了。既然各位覺得養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沒有快樂可言,那為什麼要養孩子呢?
實際上養兒防老這種模式,對父母還是子女都是不公平的。當你的養老只能靠子女時,也就意味著你必須生孩子。但是別忘記一個事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孩子。讓一個人為了自己的養老問題不得不生孩子,對這個人是公平嗎?同樣對孩子也公平的。一個人的出生,只是因為自己的父母為了解決養老問題,這是把一個人當成養老交易的籌碼了。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養老模式會越來越沒有市場了,即使在中國。
有人就調查過,對於養育孩子態度上就有所不同。養孩子為了什麼?養兒防老、光宗耀祖或因為喜歡孩子、感情的結晶等。
在中國會形成這么一種規律,城市裡、東部地區養孩子因為喜歡有一個孩子等感情理由的人比例高一些。而農村、西部地區則因為養兒防老、光宗耀祖等原因的比例高一些。而這基本上與養老制度覆蓋成度正比例關系。即當人們不在依靠子女養老時,對生育子女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
中國過去有很多觀念,這些傳統觀念好與不好都要現代社會的特點才能判斷是對是錯。
B. 怎樣看待養兒防老
不可否認的是,見證並陪伴一個生命的成長,是天下最美的事情!
不可否認,這個社會還是優秀子女居多。我們自己將來也會步入老年人行列,小編建議從現在就要理性看待這個問題,不能靠養更多的孩子防老,最好從現在開始,留一副好的身板給將來,才能真正防老!
【不葯博士】簡介
博士,副主任葯師,高級營養師,擁有11年的用葯指導、營養咨詢和健康管理經驗。不葯不葯,倡導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葯!
C. 美國人養兒為何不是為了防老
最近六一兒童節快要到了,很多人在談孩子,我看了一些有趣的資料,令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在美國人的觀念中,要孩子、養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到老了有人孝敬、有人來養活自己,美國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人當中只有15%的人認為,養兒是為了防老。而七成以上的人認為,要孩子的目的是為了享受家庭的快樂。 如果說養兒防老是一種現實的考量,其基本原因無非是兩個,一是父母缺少經濟基礎,到年齡大了的時候要靠兒女來照養。二是感性因素,有子女在身邊,老人更能感受家庭的快樂,特別是孫子、孫女在身邊,這種天倫之樂是溫馨的。不過現在的城市中的父母大多有工作、退休後也有退休金,經濟上較少依賴子女,很多時候還要為子女倒貼。至於享受與孫輩在一起的快樂,現在恐怕是退休後老年人最捨不得的,因此現在的中國老人對養兒防老已經是與時俱進,更注重情感上的依託而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依賴。 2008年,美國有4900萬人是居住在兩代同堂(父母和成年子女)或是三代同堂(家中有祖父、母被老人)的家庭,這種家庭佔了美國家庭總數的16%。而一人家庭佔了34%,兩代人家庭(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佔47%,可以說美國父母與成年子女或是老人與兒孫住在一起的比例不是很高。而在1940年,美國人實際上也是挺喜歡大家庭生活的,那時兩代同堂或是三代同堂的人口占總人口數量的24.7%。具體劃分,2008年美國65歲以上老人中有27.4%是單獨居住的,老年夫婦未與孩子同住而單獨居住的比例為44%,老年夫婦與孩子住在一起的比例為6.7%,未婚老年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為10.4%,與家庭其他成員或是他人合住的比例為6.5%,住在護理院的老人比例為4.9%。 在美國各族裔中,兩代同堂和三代同堂家庭中,老人與兒女、孫輩住在一起比例最高的族裔是西班牙裔,為48%,其次為亞裔為43%,黑人比例為40%,白人比例最低為28%。 在父母與成年子女同住或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問題上,美國常會探討家庭責任問題。美國父母有百分之百的責任將孩子撫養到成年,但美國人卻不認為他們有百分之百的地責任要供養父母。比如在父母為孩子支付大學學費問題上,34%的人認為這不是父母應負的責任,而有62%的人認為這是父母的責任。對於年老的父母住在已經成年的兒女家中,美國有39%的人不認為這是兒女的責任,然而高達56%的人認為這是兒女的責任。而對於成年子女住在父母家裡,63%的人認為這不是父母的責任,而有32%的人為這是父母的責任。對於父母是否要積攢錢留給兒女,66%的人認為這不是父母的責任,31%的人認為這是父母的責任。對於老人照看孫子,68%的人認為這不是老人的責任,29%的人認為這是老人的責任。 從以上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一些美國家庭觀念上的一些有趣現象,首先當父母的就得為子女操心,即使兒女已到了成年年齡,但父母還需為他們上大學的學費承擔責任,美國62%的人認為這是父母的責任,這個比例是很高的。其次,美國老人與成年子女同住在一起的比例確實不高,盡管有56%的美國人認為供養父母是成年子女的責任,但大多數老人還是選擇自己生活,而不是和子女在一起搭夥。這是為什麼,就有點思考的價值了。第三,也是最有意思的,68%的美國人認為老人沒有責任替兒女照看孩子。很多來到美國的華人老人對於能替子女看孩子感到很光榮,也認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並認為這讓一些老美看了很羨慕。這里最關鍵的區分是老人願意為子女看孩子和有責任為子女看孩子是兩個概念,美國老人不替子女看孩子並不是撒手不管,看著子女有困難也不搭不理,而是不會將子女養育下一代的責任硬拉到自己身上。中國老人替子女看孩子講的不是責任而是使命,退休了不看孩子干什麼?而且隔輩人那個親,不看孩子哪來這份天倫之樂。所以中國老人不替子女看孩子的少,但最終累個半死卻成了老媽子、保姆式人反而居多。
D. 為什麼說「養兒防老」是錯誤的
經濟學家將子女視為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這是因為養育子女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和代價,同時也能給家庭帶來相應的收益和福利,如子女的教育程度、經濟贍養等都能對家庭產生正面的影響。
然而,將子女單純地視為消費品可能會帶來一些誤解。在經濟學的視角下,消費品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求或享受某種服務的商品或服務,而子女不僅僅是消費品,更是社會價值的體現,是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和未來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將子女視為消費品也可能導致家長過於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發展,如過度培養孩子的課外興趣或盲目追求教育成果,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等問題。
因此,綜合考慮,子女既有消費品的一面,同時也是家庭和社會的未來和希望,需要家長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個性養成等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