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理強迫症疾病特點
心理強迫症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困擾,它與一般的日常煩惱有著顯著的差異。煩惱往往只是短暫的、表面的困擾,而強迫症則源於對那些無法根除的煩惱進行過度的強迫性試圖解決,結果卻往往產生更深層次的焦慮。這種病症可以被形象地描述為一種雙重的煩惱漩渦。
精神科專家長期以來認為,強迫症的治療一直具有挑戰性,早期的研究顯示,60年代以前,患者的康復情況並不樂觀。然而,這一狀況在1966年發生了轉變,Meyer博士報告了兩例強迫症患者通過行為療法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這一突破性發現開啟了新的治療路徑。
1971年,Rachamn醫生發明了一種名為「暴露結合應答預防法」(Exposure with response prevention)的療法,這種方法在強迫症的治療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根據Foa等人的研究資料,這種方法在治療200多例強迫症患者中,有65%至75%的患者顯示出明顯的改善。在後續的隨訪中,這些患者的症狀保持穩定,甚至有部分人長期保持良好的康復狀態。
總的來說,強迫症的特點在於它復雜且頑固,但通過科學的治療方法,許多患者能夠找到緩解症狀的途徑,為他們的康復帶來了新的希望。
(1)強迫症的疾病基礎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是指以反復出現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基礎特徵的一類神經症性障礙。強迫觀念是以刻板形成反復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對患者來說,是沒有現實意義的,不必要或多餘的;患者意識到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因而非常苦惱。強迫動作是反復出現的刻板行為或儀式動作,是患者屈從於強迫觀念,為求減輕內心焦慮的結果。
② 強迫症是怎樣一種心理疾病呢
強迫症,全稱為強迫性神經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為反復出現的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強迫症的主要特徵:
1. 強迫思維:
- 患者會經歷反復的、不受控制的想法、圖像或沖動,這些思維通常是令人不安或焦慮的。例如,擔心自己會傷害他人、感染疾病或忘記鎖門等。
2. 強迫行為:
- 為了減輕強迫思維帶來的焦慮,患者會進行某些重復的行為或儀式。這些行為可能包括反復洗手、檢查門鎖、整理物品等。盡管患者意識到這些行為是過度的,但他們仍然感到無法控制。
強迫症的成因:
強迫症的確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強迫症患者的人,患病風險可能更高。
- 生物化學因素:大腦中某些神經遞質(如血清素)的失衡可能與強迫症有關。
- 環境因素:生活中的壓力、創傷經歷或重大生活變故可能誘發或加重症狀。
強迫症的治療:
強迫症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治療:
1. 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療法(CBT)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特別是暴露與反應預防(ERP)技術,幫助患者逐漸面對強迫思維而不進行強迫行為。
2. 葯物治療:
- 抗抑鬱葯(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常用於緩解症狀。
3. 支持性治療:
- 參加支持小組,與其他患者分享經驗和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