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代群眾基礎廣泛的運動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⑵ 為什麼說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1.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並取得了初步勝利。
2. 在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第一次登上了歷史舞台,展現了巨大的革命力量。
3. 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是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階段走向新民主主義階段的重要轉折點。
4. 五四運動孕育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成為中國人民和中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
5.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渣乎敬國主義。五四運動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我國幾千年來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6. 1911年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中國社會仍然積貧積弱,人民的思想觀念、社會的習俗傳統似乎還停留在之前。
7. 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它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8. 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他們用理性的創造之火照亮前方的路,開拓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成為「中國的脊樑」。
9. 五四運動對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階級、社會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