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市場經濟怎樣造成人們經濟的兩極分化
:兩極分化的現象在中國當然無法消除。因為兩極分化本是一個社會發展所必然產生的現象。目前哪個國家都無法消除它。只是,有些富國和發達國家在這個方面做得好一點,將扶助窮人或財富的重新分配做得好一點,於是我們就發現有些國家,如美國,就有很多的所謂中產階級的出現。其實,中產階級的出現,並不表示美國就消除了兩極分化現象,因為美國的富翁與窮人比起來,差距可能比中國還要大。但是美國窮人的生活質量比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比起來可能還要強點。這就給人們一種錯覺,美國兩極分化現象不是很歷害。
中國要做的,不是想辦法消除兩極分化,而是應該想辦法進行財富的重新分配。不要怕讓老百姓多得了點錢。老百姓手上有了錢,中國的內需才能旺盛,中國的經濟才會有更強的拉動力呀。所以,中國的官員們應該想辦法制定政策,讓中國的老百姓的工資水平,收入水平提高才行。這樣會使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從而人們不會再注意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了。
我的觀點:兩極分化的現象是無法消除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如何讓窮人提高生活水平,從而不再去關注這個問題而已 。貧富差距與兩極分化
Q2:關於兩極分化,馬克思早就作過闡述。在論述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時,馬克思指出:「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這種兩極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
馬克思所分析的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兩極分化。馬克思不僅指出了財富的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必要條件,而且深刻揭示了依靠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對收入進行兩極化分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正是資本主義兩極分化的產生和發展,塑造出了兩個對立的、能夠採取統一行動的貧富兩極利益共同體。而造成資本主義兩極分化產生的基礎則是資本主義私有產權制度。事實上,私有產權制度是使兩極分化制度化、凝固化的制度基礎。無論是奴隸制、封建制還是資本制,都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程度上使兩極化的收入分配製度化了。盡管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收入分配領域出現了有些學者指出的所謂的「中產階級」或「中間階層」,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是在資本僱傭勞動制度下的「有產階級」,他們仍然處於從屬於資本的地位,仍然受資本的剝削和奴役。所以,財富分配兩極化傾向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仍然存在著佔有巨額財富的當代資本家階級,也存在著擁有一定財產的現代工人階級。
馬克思對兩極分化產生基礎的分析,無疑是科學的。他深刻說明了私有產權制度是兩極分化產生、存在和延續的制度性根源,揭示了私有產權制度與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內在關系。但是,如果從市場經濟一般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與兩極分化並沒有必然性聯系。雖然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的產權邊界要清晰、明確,但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和市場化改革國家的實踐證明,公有產權、特別是國有產權與市場經濟不僅具有兼容性,而且它們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的存在是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要求。所以,市場經濟本身並不具有導致兩極分化的必然性。但是,市場經濟的確要求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按照效率原則來進行,收入差距拉開也就成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現象。任由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分配,收入差距擴大到貧富差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對處於市場化取向改革的國家或地區來說,收入差距拉大乃至出現貧富差距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導致貧富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收入分配製度不合理;有的是法制不健全、不完善,從而對收入分配領域的監督和約束乏力;有的是在體制轉軌初期「商機」的大量「突現」及收入分配機制「聚變」帶來的超額利潤;有的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有的是產業、行業發展不平衡;有的是文化技術水平的高低差異;有的是違法違規經營;等等。
然而,貧富差距的存在並不等同於兩極分化的出現。雖然兩極分化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結果,兩者也有著前後承遞的聯系,但它們之間存在著多方面的區別,這可以從質、量和發展趨勢等幾個方面的基本規定性來看:
第一,從質的方面看。兩極分化表現了富有者對貧窮者勞動的無償佔有,體現了富有者和貧窮者之間在分配關繫上的對立和根本利益上的矛盾。兩極分化作為一種經濟和社會現象的存在,從根本上講是勞動依附於資本權力的結果,以及基於資本權力之上的政治或經濟權力對剩餘勞動無償佔有的結果。在資本僱傭勞動制度下,市場的自發性調節和收入分配機制的不健全,會導致收入分配規則和收入分配形式的扭曲,富者會越來越富,貧者會越來越貧,兩極分化也就是一個自然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兩極分化是資本權力作用下收入分配不公正的結果,體現了收入分配的不公正性。
第二,從量的規定性來看。兩極分化反映了貧、富之間的巨大差距。目前比較流行的洛倫茨曲線、基尼系數、五等分比差法、十等分組分析法、泰爾指數(Theil index)等分析收入差距的技術和方法,都可以在量上或收入構成上反映收入差距或貧富差距的具體情況,盡管這些分析指標僅僅局限在量的方面的測定,但在說明貧富差距的具體程度上,無疑是科學有力的。當這些分析方法顯示出貧富差距相當大的時候,例如基尼系數顯示出超過0.4,是國內外很多學者認為的差距過大,就具有兩極分化的特徵。基尼系數可以反映收入差距的程度,五等分比差法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低收入層分別佔有收入的比重和富有者與貧窮者在社會中的比重和構成。例如富有者在人口數量上一般比重達到8%~10%。中國目前的高收入、高消費人數及財富佔有者都不足1%,城鄉貧困人口佔到總人口的4.6%左右。因此,輕易根據這種狀況作出兩極分化的判斷,就會出現很大偏差。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貧富差距都是兩極分化,也不是所有不公正的收入分配都會導致兩極分化。如果貧富差距程度較輕,或者貧者和富者沒有在數量上達到一定的比重,即使是收入分配有些不公正,也不能說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
第三,從「兩極」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來看,兩極分化反映了貧富階層的出現和社會階層的改變,一方面,富有者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日趨增大,不僅表現為富有者群體的出現,而且形成了一個富有者階層。他們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中作為一個頗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力量而存在。另一方面,與富有者階層相對應的是貧窮者階層(當然這里的貧窮,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且他們也作為一個穩定而獨立的社會力量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兩極分化與貧富差距的主要區別是,貧富差距是特殊的收入差距,是收入差距發展到貧富群體出現後的表現形式,而兩極分化則具有階層或階級性質,是貧富群體作為一個階層或階級出現後,影響到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並且貧窮者和富有者作為兩極對立的利益共同體存在於社會階級結構之中。所以,當一個社會即使已經出現了貧富差別,但富有者只在整個社會中占極少數,還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利益共同體和社會力量影響到社會「游戲規則」的制定;貧窮者盡管作為一個從經濟角度來看的弱勢群體存在,尚不能作為現實的能夠危及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素而存在的時候,是不能稱之為兩極分化已經存在的,即使「貧」、「富」差別很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兩極分化是一個階層特別是階級概念。
第四,從發展趨向的規定性來看,兩極分化所表現的是貧富差距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貧」通常表現為相對的貧,只是相對於富有者階層財富增長的速度或相對於社會財富增長的速度來說,貧窮者群體在社會總價值「蛋糕」中,所分得的量越來越少。從這個意義上說,兩極分化本身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我們絕對的將貧和富理解為向「兩極」的發展,特別是將「貧」理解為「赤貧」或絕對貧困化的話,顯然是片面的。
第五,從社會承受力的規定性來看,兩極分化反映了一個社會因收入分配不公與差距過大導致的社會動盪的可能性。社會承受力是一定時期社會對某一限度的貧富差距及其各種效應的容忍能力和接受能力。社會承受力主要表現為居民的心理承受力。居民的心理承受力是一種在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多種因素共同制約下形成的心理張力,它因國別、環境、時期而異。社會承受力無非是居民個體承受力的集合,並最終通過個體行動表現出來。因為居民並不是以經濟學家手中的數字作為自己對社會現實及政策滿意與否的判斷標準的。所以,如果說收入差距擴大到相當大程度、但仍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屬於貧富差距的話,那麼,兩極分化則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從而向兩極發展引起社會動盪不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