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為什麼說哲學是審美基礎
擴展閱讀
音樂的基礎知識都有哪些 2024-12-15 08:24:52
如何自製動漫人物 2024-12-15 08:22:35

為什麼說哲學是審美基礎

發布時間: 2024-12-15 06:01:11

㈠ 美學與哲學的關系

1、從學科發展的歷史來看,美學起源於哲學,是哲學的一部分,到了近代才從哲學中獨立出來,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這表明了它們之間的淵源關系。這一淵源關系證明了哲學對於美學的本源性或者說它們兩者間的內在統一性。

事實上,很多學科原本是哲學的一部分,比如科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它們也都是到了近代才獨立出來。但是,美學相對於哲學的獨立性卻很薄弱,遠沒有上述三個學科的獨立性強,它們幾乎已經跳出了哲學王國,而美學不然。

它似乎是建立在哲學王國邊界上的一個附屬國,其國王由哲學兼而任之或者由哲學來任命。美學中的根本思想,基本上來自哲學。這種狀況說明,至少在現在,美學還沒有脫離哲學而完全獨立的可能。

2、從「學」這個角度看,美學與哲學之間也有著某種同一性:作為一門學問,它們都是理論體系,因而,都是理性的作品、邏輯的系統。盡管美學的對象具有某種不合乎理性的特徵,但美學作為「學」,與哲學的性質是一樣的,必須是理性的言說,即是合乎理性的。

不獨哲學、美學如此,一切的「學」也都是如此,就連以研究非理性的宗教信仰的宗教學,甚至宗教徒對於他們的信仰的論證,也都是理性的言說。

這個關系,就如同研究精神錯亂的神經病學本身不能精神錯亂一樣。如此說來,就不存在非理性的哲學或美學,也沒有非理性的哲學家或美學家,一旦成了「學」和「家」,就不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說,理性是成為「學」和「家」的前提條件。

(1)為什麼說哲學是審美基礎擴展閱讀:

既然美學與哲學的方向相反,一方面,就它這個維度來說,確實具有脫離哲學而走向藝術的傾向,可是它又不能完全脫離哲學,因為,如果完全脫離了哲學,它就成為了藝術學這個層面上的東西了,從而也就消解了自身。

正如如果它過於靠近哲學也會消解自身一樣,或許正是由於美學的這種特殊性質和地位,才使之獲得了相當的張力,成為當今很有活力的學科;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美學看作哲學通向形而下的一條通道,哲學雖然是形而上學,但必須立足於形而下,形而下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哲學所追求的那些純粹的道理,雖然是超感性的,卻又是來自於感性世界,最終也要回歸於感性世界,否則,哲學便會失去其生命力,也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㈡ 哲學與藝術學的關系

按照我比較贊同的解釋,哲學就是對人生、社會的思考和關愛,就是思維的智慧和樂趣。我是誰,你是誰,他是誰,人從哪裡來,人到哪裡去,如何才是真正作為人而生存,如何才是有價值的人生,什麼才是人的本性和人生的幸福,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平等,什麼是合理,什麼是正義,如何才能使人類過上和諧而道德的生活,等等,都是哲學最為關心的課題。可以說,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人類自身及其所生活的社會,就是自然、宇宙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就是所有客觀的存在。有的西方學者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這很有意思,她給人以無限的想像,使人感到了哲學的可親可愛。
有的文章說,哲學不是宗教,卻能夠給你信仰;哲學不是藝術,但能夠賦予人美感;哲學不是科學,亦能啟迪人以真理;哲學不是道德,也能勸導人向善。哲學如同普照大地的陽光,他照亮人類的生活世界,使得人類生活出現意義的「靈光」。我很欣賞這一段對哲學內涵富有詩意的詮釋。

概而言之,哲學不是現成的知識性的結論,哲學的智慧不僅僅是「教人思維」的途經和方法,而是使人自覺到「思維的本性」,掌握思想運動的邏輯,從而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真正掌握哲學智慧,不僅需要深思明辨的理性,還需要體會真切的情感,需要豐富深刻的閱歷,這就像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孩子那裡的含義很不相同一樣。

羅素說,要了解一個時代或者民族,必須首先了解他的哲學。這話說得很深刻,每一個偉大的文明背後都有偉大的哲學存在。哲學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力的體現,是文明成熟的標志,是文明人類對自身命運的思考。沒有哲學的民族是註定不會有遠大前途的。
那麼,什麼是藝術呢?藝術是人類運用的一種特殊方式,她以情感和想像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並表示對世界和自身及二者關系的看法。她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表現情感和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地說,藝術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特殊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

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和情感是難以用一般庸常的口頭言詞來表述的,所以,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人們就使用一種稱之為藝術的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來表達。這種語言可以是一種文字,可以是一種音樂,可以是一種畫面,可以是一種肢體動作,可以是一種經過人們加工賦予了豐富內涵的物體,還可能有很多種形式。凡是將人的情感和想像表述到了極致的富有詩意的創造,都具有藝術的稟賦。

藝術屬於娛樂游戲文化的范疇,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本質特點是用各種「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就是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精製文化形式。由於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所以,藝術的發生基礎是人類的語言。在人們的藝術實踐中,藝術的發生通常總是要完全藉助於人類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出現,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產生。人類語言有許多種形式,如口頭語言、文字語言、繪畫語言、形體語言、音樂語言及現代的電影電視語言等等。藝術的發生在形式上就相應地會出現故事、小說、詩歌、繪畫、舞蹈、音樂、電影和電視劇等藝術形態。如果沒有語言,就沒有藝術得以形成的基礎;如果人們之間語言不通,或者說使用的不是同一種、同一層次的語言,就不能夠實現藝術的溝通和交流。

藝術和科學不同,科學藉助人類的理性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藝術則藉助人類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觀和主觀的世界。科學更多的是「發現」,藝術更多的是「創造」,藝術是不同於人類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認識,是人類內心真實情感和想像的反映。藝術用語言創造出虛幻的事件,讓他人通過對語言的理解來感覺虛幻事件的發生情景。在感受這種情景的過程中,人們相應的主觀缺憾就會得到適當的慰籍,人們的情感器官就會產生出活躍、激烈的行為反應。

由於人們主觀缺憾的慰籍及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完全是以人在社會生活中對一定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為根據的,所以,藝術所創造出的虛擬事件,必須以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為根據;藝術構造出的虛擬現實,能夠對人的觀念形態的形成和改變產生巨大影響。對於人的精神世界來說,藝術是上帝的牧羊長鞭,能夠把人們的靈魂引入天堂,也能夠把人們的靈魂趕進地獄。當然,藝術作為審美的物體,意味著因其內在價值而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鑒賞,正是這一特性使得藝術超乎世俗生活之上,是一種珍貴的存在。
哲學是人們理性的思考,她思辯著人們心靈感興趣的一切問題,是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無人之域;藝術是人們對世界的直觀感覺,藝術的歷史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歷經了滄桑巨變,在外部的影響下,一次又一次地展開,書寫著人的情感。顯然,哲學與藝術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二者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很明顯的區別。

但是,藝術的輝煌燦爛植根於人們思維發展進化的基礎之上,她隨著人們認識能力、認識范圍及深度的發展而發展。藝術是人們的一種創作行為,這種創作行為的歷史表明,自人類能夠自由思考以來,他們的創作行為在許多重要方面都有賴於他們對世界與人生的各種理解。我們要了解作為人類創作行為的藝術,就要了解作為其思維基礎的哲學。如果一種藝術形式想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范圍內被承認,只能努力適應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而決定審美趣味的往往是整個社會的哲學意識。哲學和藝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時代的變化和歷史的進步導致了哲學的變化,而哲學的變化又影響著藝術。

具體來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生命的活動。生命活動的過程,包括思想的過程,以及作為其必然延伸的行動的過程。在哲學中,人們的思想是通過文字語言來進行的,而文字語言(概念、語義)的結構又把它客觀化和固定化了。藝術同哲學的區別,比之於它同科學的區別顯然要小得多。這個區別不在於哲學是抽象思維而藝術是形象思維,而在於哲學藉助於文字語言為中介,藝術則不完全是這樣。哲學的陳述不外乎一系列文字語言符號的變換過程,所用語言不明確就意味著推理的模糊和鬆散。通過文字語言的中介,哲學力求使情感概念化、明確化,於是情感在哲學中變成了思想,感性動力在哲學中凝固為理性結構,但藝術則不一定要依賴文字語言這個中介。
由於哲學是藝術的根本思維基礎,藝術較之哲學具有更廣闊的表現手段和方式,所以,哲學意識決定了藝術的發展方向和審美趣味,而藝術形式反過來又影響著哲學的發展。

從中國藝術發展的實際歷程來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以詩書禮樂作根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孔孟哲學深深影響了藝術。孔孟哲學是一種以倫理為本位的理性早熟的農業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其基本精神。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溫柔敦厚、和諧圓滿為審美理想的古典主義藝術文化模式。中國古代人們對宇宙人生的感嘆和認識,最初是通過原始的歌舞、祭祀等藝術活動來表達的。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大都帶有濃厚的詩人、藝術家素質,而中國詩人的靈性從來就內涵著一種悠悠的「形而上」哲學情懷。在中國古代,哲學蒸騰著詩性,藝術浸洇著理性。我們閱讀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深為其文字的藝術美所驚嘆;我們欣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雲崗石窟的千尊佛像,又被其內蘊著的哲學境界所震懾。中國古代文化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奏。古典和諧美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理想,要求把構成藝術的多種元素,比如,再現與表現、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時間與空間等,處理和組織成為一個平衡、和諧、穩定、有序的統一體。這種藝術追求,也成了孔孟之道、老莊哲學堅實的基石和理想的境界。

藝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理喻及思辯又同樣反映在藝術創作中。正因為藝術形式的寬泛、哲學精神的主導,才使得藝術和哲學互相交融,從彼此的根植到彼此的細節,都是互相滋潤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藝術內涵的先導,而藝術又同樣蘊含著理性的思考,二者是有機、動態的辯證統一。

在人類的全部歷史里,最使人感到驚異的莫過於希臘文明的突然崛起了。希臘文明在古代哲學方面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諸多哲學大家對於後世哲學的發展影響非常巨大。他們的哲學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他的烏托邦思想、理念論、靈魂不朽論證以及宇宙起源論,體現了一種明顯的完美主義。希臘這一時期的藝術也是趨於完美主義的。從一開始簡略、簡單、不很精確的雕刻,到後來建築藝術的日趨精湛,以致出現了以巴特農神廟為標志的古典建築的頂峰。她力求表現的,就是一種盡善盡美的現實感覺。

在歐洲中世紀時期,天主教哲學支持著歐洲思想。天主教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組織的哲學,是一種思想的綜合體系。在這種思想體系的引導和影響之下,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也帶著鮮明的政治或宗教色彩。從公元三世紀起,就有了全力歌頌上帝和皇帝的拜占庭藝術。因為她處於教會與皇權的統一和對立之中,所以她的風格趨於嚴肅而極具象徵意義。後來出現的羅曼藝術,即是在基督教獲得新的平衡之後發展起來的。她是一種均一的帝王藝術,具有深刻的宗教性,其表現形式卻是多種多樣的。

歐洲社會發展到了近代,教會的威信衰落了下去,科學的威信逐步上升,國家越來越代替教會成為支配文化的統治勢力。同時,個人主義哲學也得到了充分發展,促使了文藝復興的實現。精神上的枷鎖一旦擺脫,人們在藝術上便表現出驚人的才華。多種多樣的藝術創作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藝術瑰寶,有些甚至已經達到了後人難以超越的巔峰。而藝術上的自由發展,科學上的卓越成就,又使人文主義哲學的理念進一步發展到了新的高峰。

以上論述表明,哲學與藝術並不是歷史長河中兩條孤立的支流。她們互相交融,互相輝映,反映了人類思維發展的漫長歷程。從古代、近代直至現代,哲學與藝術都在不停的探索與更新。面對著紛繁的世界,她們從不同角度詮釋著對世界的理解,又有著必然的共同的主線。就廣義的角度而言,她們是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方式。她們是兩片不同的空間,兩條不同的河流,但又交匯交融,彼此牽著手不停息的向前奔騰,頑強不懈地追求著各自的夢想。

從人類發展的大視野來看,任何一個民族、時代、社會的藝術,必然與這個民族、時代、社會的哲學相聯系。哲學是民族、時代、社會的自我意識,偉大的藝術作品總是表現出深刻的哲學觀念。她不僅是民族性格、時代精神、社會思潮等等的產物,而且也能動地參與著民族性格、時代精神、社會理想的構建,是所在民族、時代、社會的代表。如果要將哲學與藝術的辯證關系作一個歸納,我很欣賞以下富有詩意的闡述:

哲學成於思,成於煎熬的思;藝術源於美,源於共鳴的美。

哲學以主觀意識感悟客觀世界,藝術用外在表現體現主觀感受。

哲學的魔力使太多人敬而遠之,深得其中三味者卻又痴迷地徜徉其中,或以之反觀社會與人生,或因之疏遠塵世與現實;藝術的魅力則在於創作者與欣賞者的內心和鳴,引發出一種自然的審美情趣。

哲學是對一切時間和空間運行軌跡的全面探尋,藝術是對局部動態的靜態凝聚,她們都力圖從無限之中截取有限閃光點並祈求永恆。

哲學通過藝術的手段展示,就有動人心魄的吸引力;藝術包含強烈的哲學反思,自會增添絢麗悠長的光彩。

哲學從非生命的運動軌跡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從生命的多舛中體味非生命的幻變,從而深入探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真實存在;藝術則努力追尋生命的終極意義,並往往用非生命的深刻印跡使之長存。

哲學是思索的學問,側重於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藝術是創造美的技術活動,側重於主觀感受的客觀表達。

哲學既是宮殿里高傲的王子,又是旅途上跋涉的苦行僧;藝術既是憂郁的公主,又是欣愉歡快的村姑。

哲學的苦惱,有時是當人置於自然之中作為一種普通存在時,便會對諸多行徑深感不齒和內疚,從而悲哀於自己的肉體;藝術的苦惱,有時在於把人割裂於自然之外,就會奏出太多不和諧的音符,便傷痛於自身的魂靈。

哲學研討人與自然的主宰和規則,藝術探究人與自然的分離與融和。

哲學是錚錚鐵骨的堅挺,藝術是肉身凹凸有致的曼妙。

哲學摒棄感性突變的頓悟,卻偏偏是靈感火花的迸發才能實現飛躍和提升;藝術鄙視匠人使用的工具,而恰又是純熟掌握運用各類工具的最佳成果。

哲學的生澀不是因為理性和堅韌,藝術的激情不在於放縱和發泄,她們只有對美的追求,對思考的沉迷,對孤獨的忍耐。

當哲學只剩下「經典」時,就全無思考的享受,自省的頓悟,自覺的飛升;當藝術屈辱為達官顯貴的附庸時,便頓然失去了隨和的色彩、親和的可愛。

哲學的基礎是真實感性思維的跳躍和連綴,藝術的根系是絕對理性思維的發揮和運用。

哲學是煉獄的精血,藝術是天國的神話,而經濟和政治是人間世俗的存在。哲學擎托起經濟和政治,藝術牽引著經濟和政治,一是沉靜的自省,一是美麗的嚮往。經濟和政治這個被支撐的實在體,納了哲學的警示,受了藝術的洗禮,神情煥發地向前運行。相反,如果政治或者經濟輕視、鄙睨甚至戕害、拋棄了哲學與藝術,難免要導致盲然、迷失、紊亂甚至災難。

整整40年前我國爆發的「文化大革命」,是政治奴役哲學和藝術的一個極端例證。它不僅以政治的粗暴、蠻橫和淫威扭曲、褻瀆、糟踐了哲學,窒息、摧殘、踐踏了藝術,而且使得政治墮落成了殘忍的鬧劇和卑劣的陰謀,上演了一幕五彩煙幕籠罩下專制政治的「張勛復辟」。更值得憂慮的是,這場復辟所極端化的政治對於哲學與藝術的頤指氣使、蠻橫霸道現象,直至今日也沒有完全被鏟除,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存在。

此外,政治、經濟同哲學與藝術的關系是一樣的。鑒於歷史的沉痛教訓,我們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決不能讓經濟傲視、鄙夷甚至蹂躪哲學與藝術,讓孔方兄君臨於哲學與藝術之上。如果哲學與藝術成了趙公元帥可以隨意差遣的婢女,可以隨意瀉欲的妓女,後果同樣是很可怕的。

㈢ 美學與哲學的關系

哲學是美學的基礎和指導。
美學是研究美的本質、美的規律以及審美體驗的學科,而哲學是研究宇宙、人類、自然、道德和知識等根本問題的學科。美學和哲學之間的關系,是因美學涉及到了哲學的一些核心問題,例如美的本質、價值、知識和存在。在美學中,有些問題無法直接解決,需要藉助哲學的思考來得到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美學對於哲學的指導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美學探討美的本質和美的規律,是哲學對於人類的自我認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