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員基礎是什麼意思
管理上的人員基礎,或者說人脈和群眾基礎
② 基礎保障人員指的是哪些人
通過查詢相關資料顯示,市民政部門認定正在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員。基礎保障人員指的是市民政部門認定正在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員
③ 人員安全素質的基礎是什麼
必須具備以下九種基本的素質要求:
公民的權利、責任意識和獨立人格。人性平等的自然原則決定了人人生而擁有平等的自由權利,而自由本身就是生命的本性①,生命的發展就是不斷超越各種內在的、外在的束縛而達到更高自由境界的過程。每一個公民都應知道擁有不可剝奪、不可被侵犯、不可轉讓的基本權利。財產權、生命權、思想言論自由權和社會(政治)參與權是最基本的不可分離的四項自由平等權利,如被剝奪了其中任何一項權利,人將無法保持平等、自由的狀態,這是人之為人的最起碼的尊嚴。其他權利都可從此導出。權利是人之本性要求的反應,是社會規范的基礎,每一個人權利的存在的前提是尊重他人的權利。
自由即選擇,任何選擇都會有代價,都要承擔責任。光享受責任不承擔責任,最終自由將無法保證。神聖的權利意味著不可逃避的社會責任,這是對稱的。
公民之所以稱「公」,不但要意識到自己和他人都有不可剝奪的自由平等的基本權利,政府不再是傳統社會少數人壓迫大多數「老百姓」的統治機關,而是經公民讓渡了部分權利並以納稅支撐的公共服務機關。政府的天職就是保障和支持公民自由平等的發展。黨和政府很重視這一問題,一直都強調一切權力來源於人民。
公民之所以稱「公」,還在於每一個公民都有相應的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公民權利與社會責任不可剝奪、不可迴避、不可轉讓。公民不但有責任和義務極積參與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宜,如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和其他公益事業等,還有責任對公共權力機關進行認可、監督和支持,不斷促進和完善政府的工作,使政府職能既要到位又不越位,這樣公共機關才能更好的為公眾服務。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權利,無視消極逃避責任的後果,是大家都將不能擁有一個健全的社會。更應注意的是,行使自己的權利也是一種基本的社會責任,因為無視自己權利的結果,必使某些人侵犯他人權利的意圖得呈,嚴重的情況下還會造成權利被剝奪,造成專制。
人人都擁有自由平等的基本權利,還意味著每一個成人都應該具有獨立的人格。它要求人們既不依賴於任何外在的精神權威也不依附於任何現實的力量集團,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獨立判斷力,在社會的參與中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具有獨立人格既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也能夠自覺地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人生義務和歷史使命。現代社會組織中的上下級關系,是人們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的利益合作,它和等級社會中把等級作為社會的基本原則有根本性的不同。人只有走出依附的誤區,具有充分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平等才能夠得到落實,自由才有可能得到實現。
道德意識②。人類社會發展出三種基本的社會規范用以協調人際利害關系,道德是其中一種,另外兩種是法律和倫理習俗。人的本性是自利的,這和善惡無關,因為善惡只存在於人際之間,是後天判斷,而本性是生命本體之本能。法律依賴公共權力的強制保證,倫理習俗則是出於慣性的社會約定,道德則只能依靠自覺。社會規范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出於人際之間長期利益博奕的結果,都是人類理性的產物。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所有人甚至所有生命在深層次上息息相關,在這個層次上他人和自己是統一的,故而社會規范在本質上是一種平等的公共服務、一種個人與社會的理性交換。法律只是要求不損人,文化習俗則要求照顧公共習慣,道德則還要求不自私。不自私意味著不能損人利己,不能侵犯公共利益,而且在相互地位不對稱的情況下,強者有義務幫助弱者,緊急情況下甚至有必要犧牲自己以保護他人和公共利益。一個人道德的高下,不在於認識和判斷,而在於實踐,道德本質是實踐的。道德最起碼的表現是誠實和知恥,連這兩點都作不到的人不可能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對他人是一個危險的存在。
道德是人類理性所能感知的最高層面,它服從於人的良知。道德高尚的人是人類文明的中堅,是文明之船在風波逆流中賴以不沉的柱石,是文明之旅面對黑暗時不滅的明燈。法律和習俗必須以道德為基礎。任何與道德沖突的習俗,必定不是值得傳承的良性習俗。任何違背道德的法律,必然是不具備正義基礎之惡法,不可能是在充分自由平等下制定出來的法律,也即是說,這樣的法律本身不具備充分的合法性基礎,必須改良。
法治意識。道德不具有強制力,人不可能不經中介而自然處理公共事務,也無法公正的自行解決全部紛爭。故公共事務必須委託公共機關處理,法規只能由公共機關確定和執行,公民所有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法律未規定者,可按道德判斷及習俗行事。前提是公共機關必須充分體現公意,不能成為某幾個人或集團的工具。這需要憲法保證,公共權力機關必須在憲法框架內行事。憲法是公民權利的象徵,它必須載明公民的基本權利及責任。一切違憲的行為必須得到及時的制止,否則必然法將不法。必須明確的是,憲法是公民權利的結果,而不是像某些人認為的公民權利是憲法規定出來的。
納稅人意識。政府是全體公民的公共服務機關,需要公民對其進行認可和支持,納稅是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前提是此稅必須是合理的,經過公眾認可,而且不能被人貪污挪用。公民還應對自己所納稅款有清醒意識,納稅額在某種程度上表示社會貢獻的大小。強行收取而不用於公共服務的經費,不是稅款,而是侵犯公民財產權。未經公民同意或不合理的稅項,也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公民應通過合法的方式進行較正。納稅人意識還意味著參政、議政和督政意識。
科學素養和理性精神。人有理性,有非理性(如感性、失常),還有超理性(宗教超現實的人類關懷)。理性是常態,理性即能根據生物趨利避害的本性所作出的自覺選擇,不同於動物的本能選擇。正是基於理性和超現實的人類關懷,所以人類才可以從愚昧走向智慧,從野蠻走向文明,從相互敵對壓迫走向理性的平等合作,所以才有今天自由平等原則的確立。科學是基於理性、平等、實證、懷疑和不斷探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科學因理性而發展,理性因科學而進步。如果缺乏必要的科學常識,一個現代人也常常會鬧出迷信的笑話。比起科學常識,科學精神是更為根本的文明基因。科學精神不只基於理性,還具體表現在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有根據就可以懷疑,不斷進取和超越。故而科學理性精神本是生命精神的一種反應。很可悲的是,我國公眾達到「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僅為0。 2%,而且不少官員和學者同樣缺乏起碼的科學素養③。
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現代公民意識所強調的每個公民權利義務的平等,就包括任何人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不能以損害其他公民以及後代的公民對自然資源的同等權利為前提。人們結合為國家並將自己置於政府的管理之下的首要目的是保護自己,政府保護生態財富和堅持可持續性利用責任之不可推卸。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問題的突出,說明文明社會僅有自由、平等為基礎原則還不行,還必須有和諧的理念。必須以良好的社會倫理和社會心理環境為依託而建立起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友善和諧的關系。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不只意味著對他人的負責和公正,還意味著對後人的負責和公正。
健康的心理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正常合理的競爭是文明健康發展的關鍵,健康的生活離不開健康的身心素質。保持自己的健康也是盡了一份社會義務。
不斷學習,與時諧進的意識。與前相關,在這高速發展的時代,如果不時時更新補充自己,使自己落後於時代發展,也是很不應該的。政府必須不斷改良公共教育,為人們的平等發展做出努力。
世界一體的意識。在全球化時代如果沒有世界意識,必然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但更主要的是,公民既是以自由平等權利為基礎的,那麼公民的最終意義已經是世界意義的,公民實質上是超越種族、民族、區域和宗教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有世界胸懷。現代化本身和全球化是一體的。如果像某些國家把自由平等只限於一國甚至一種族之內,或執行內外雙重標准,那麼不說他虛偽,至少也是不徹底的。民族分裂主義、地區分裂主義的理論根據是出於對公民權利的曲解。在世界級問題逐步壓倒地區級、國家級問題的現代社會,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有賴於世界公民意識的覺醒和世界公共事務機關的有效運轉。
在這九個組成部分里,最核心最基本的是公民的權利責任意識和科學理性精神,從這里可以引伸出完整的公民意識,引伸出合格公民的基本標准。
④ 怎樣理解員工「心理需求層次」,基礎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闡述了人的基本需求可分為五個層次人的基本需求可分為五個層次,即: ①生理需求:飢餓、口渴等; ②安全的需求:感到安全、無憂無慮、沒有危險; ③友愛和歸屬的需求:與別人交往、被接受、有所歸屬; ④尊敬的需求:得到承認、有能力的、達到目標; ⑤自我實現的需求:尋求自我成就和實現一個人的潛力。 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中存在兩類不同的需求,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求和生理需求;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在需求,稱之為高級需求。 1.這五種需求像階梯一樣由低到高,但這種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變化,各個層次之間區分並非嚴格,它的順序並非適用每個人。 2.一個層次的需求相對地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但有些人也 會停留在某一層次。這五種需求不可能完全滿足,越到高層次,滿足地越少。物質需求易於滿足,精神需求不易滿足。 3.同一時期內,可能同時存在幾種需求,但每一時期內總是某種需求占支配地位。任何一種需求並不因為高層次需求的發展而告消失,而是相互依賴與重疊,高層次的需求發展和低層次的需求依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比重減輕而已。 4.一旦某種需求得到了滿足就不再是一種激勵因素。 需求層次理論作為一種激勵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人的意志行為開始於需求以及需求所引起的動機。因此,從研究需求著手探索激勵措施,是符合人的心理規律的有效途徑。需求層次理論為我們的企業管理提出了如何充分調動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方向和內容,任何企業都應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去滿足員工的合理需求。然而人的需求會因為其所處的客觀環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而有所不同,只有根據不同企業中不同員工的不同需求,針對性地採取不同地激勵措施,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在「生理的需求」 層次,這類需求的級別最低,人們在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之前,總是盡力滿足這類需求。一個人在飢餓時不會對其它任何事物感興趣,他的主要動力是行到食物。即使在今天,還有許多人不能滿足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管理人員應該明白,如果員工還在為生理需求而忙碌時,他們所真正關心的問題就與他們所做的工作無關。當努力用滿足這類需求來激勵下屬時,基於這種假設,即人們為報酬而工作,主要關於收入、舒適等等,所以激勵時試圖利用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余時間和工間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來激勵員工。 在「安全需求」層次,安全需求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樣,在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們唯一關心的就是這種需求。對許多員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現為安全而穩定以及有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勵的人,在評估職業時,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滿足的保障。 如果管理人員認為對員工來說安全需求最重要,他們就在管理中著重利用這種需要,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員工不致失業。如果員工對安全需求非常強烈時,管理者在處理問題時就不應標新立異,並應該避免或反對冒險,而員工們將循規蹈距地完成工作。 在「社交需求」層次,社交需求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社交需求就會突出出來,進而產生激勵作用。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中,這一層次是與前兩層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層次。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影響員工的精神,導致高缺勤率、低生產率、對工作不滿及情緒低落。 管理者必須意識到,當社求需求成為主要的激勵源時,工作被人們視為尋找和建立溫馨和諧人際關系的機會,能夠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的職業會受到重視。管理者感到下屬努力追求滿足這類需求時,通常會採取支持與贊許的態度,十分強調能為共事的人所接受,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等業務活動,並且遵從集體行為規范。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別人按照他們的實際形象來接受他們,並認為他們有能力,能勝任工作。他們關心的是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這是由於別人認識到他們的才能而得到的。當他們得到這些時,不僅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同時就其內心因對自己價值的滿足而充滿自信。不能滿足這類需求,就會使他們感到沮喪。如果別人給予的榮譽不是根據其真才實學,而是徒有虛名,也會對他們的心理構成威脅。 在激勵員工時應特別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員,應採取公開獎勵和表揚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別強調工作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的刊物上發表表揚文章、公布優秀員工光榮榜等用段都可以提高人們對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要滿足這種盡量發揮自己才能的需求,他應該已在某個時刻部份地滿足了其它的需求。當然自我實現的人可能過分關注這種最高層次的需求的滿足,以致於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點支配地位的人,會受到激勵在工作中運用最富於創造性和建設性的技巧。重視這種需求的管理者會認識到,無論那種工作都可以進行創新,創造性並非管理人員獨有,而是每個人都期望擁有的。為了使工作有意義,強調自我實現的管理者,會在設計工作時考慮運用適應復雜情況的策略,會給身懷絕技的人委派特別任務以施展才華,或者在設計工作程序和制定執行計劃時為員工群體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