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治、歷史上所說的「統治基礎」指什麼
政治、歷史上所說的「統治基礎」指中央集權或君主專制的權力。
政治權力是政治統治的前提。沒有一定的權力基礎,其他基礎只能是尋不到主體的裝飾物。政治統治的強弱狀況首先取決於作為其首要基礎的政治權力的強弱狀況。
清朝後期,年輕的光緒帝渴望有所作為,將自己的立場擺在維新派一邊,想要通過變法、改革來體現其統治力。但朝中實權掌握在垂簾聽政的西太後手中。光緒帝空有一腔熱血,卻沒有至關重要的政治權力基礎來支撐他的維新目標。這一場政治爭奪中,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取得了勝利,恰是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實在的政治權力
(1)歷史上政治基礎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條件
政治統治體系的結構是由它本身的階級性質決定的。這個條件包括兩重含義,其一是說,政治統治體系只能是統治階級組織的體系;其二是說,不同性質的政治統治體系制約著政治統治體系的不同結構形式。也就是說,同樣的政治組織,在不同性質的政治統治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是不同的。
政治統治體現的結構是由社會歷史條件和階級斗爭的特點決定的。
政治統治體系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它並不包括全部社會組織,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如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軍事的、宗教的等等,因此要判定一個機構或組織是否是政治統治體系的組成部分,要看其在功能和地位上是否具有全局性、直接性和必要性三個特徵,歸結到一點,則是看其與國家的機構的關系如何。
B.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什麼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指1924年——1927年國民革命運動,政治基礎是新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發展了三民主義,加入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的新發展,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一致,所以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但是,革命統一戰線僅維持了三年半時間,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即將取得國民革命勝利之時,國民黨右派卻突然叛變革命。
1927年,蔣介石製造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製造七一五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革命群眾和國民黨左派,國共合作宣告破裂。雖然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 ,但它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2)歷史上政治基礎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在列強的操縱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強,鏟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這樣的革命形勢和歷史任務要求國共兩黨齊心掀起大革命。[2]
2、共產黨認為在中國當時的政黨中,只有國民黨還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在多次革命後也認識到依靠軍閥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國共合作也是兩黨共同的願望。
3、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推動。
4、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引起了五四運動影響。
C. 辛亥革命之所以爆發其政治經濟階級基礎分別是什麼
政治基礎: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幹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個知識分子群是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興學堂、派留學生而逐漸形成的。他們接觸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難的加深,在群眾斗爭的推動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對立面,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道路。經濟基礎: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官僚買辦資本和封建勢力的多重壓迫與排擠,一直步履艱難。但在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卻出現了一個小的高潮。這主要是因為:第一,甲午戰爭後,迫於民族危亡的形勢,全國曾出現設廠自救的運動。同時隨著自然經濟的解體,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擴大,投資設廠有利可圖;第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尤其是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前後的激烈爭斗,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給了民族工業發展的空隙;第三,清政府「新政」採取的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第四,全國各地風起雲涌的收迴路礦權利、抵制美貨等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階級基礎: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壯大則是辛亥革命發生的階級基礎。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數量的增多和規模的擴大,民族資產階級及與它相聯系的社會力量也有了明顯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沖破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桎梏,發展資本主義,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經濟利益的維護者。這正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的階級基礎。
D. 一個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的社會基礎政治基礎統治基礎的區別
社會基礎是農民
政治基礎是地主或領主
統治基礎是皇帝和官宦......
E.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是什麼
1.以皇權為核心,權利高度集中。
2.家國一體,家國同構(宗法制度與政治制度的結合)。
3.貴族政治與官僚政治相結合,人治高於法治。
4.君主專制的剛性與官僚高度流動的柔性相結合,公天下與私天下結合。
5.制度創新與繼承結合。
6.皇權不斷加大,相權不斷被削弱,由相對專制,到有限專制,最後到絕對專制。
7.外儒內法,禮法並用。禮高法低,德主刑輔。
9.西方政治制度強調職能式分工,中國古代強調流程式分工(決策。執行監督)。
10.西方政治制度關心的是權力制衡與分配,中國古代關心的是:內外,輕重,文武,體用,干枝,高低,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