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基礎科研有哪些問題
擴展閱讀
兒童編程去哪裡學好 2024-11-23 03:24:50
中醫防治疫情知識講座 2024-11-23 03:18:50
中國國道知識大全 2024-11-23 03:18:07

基礎科研有哪些問題

發布時間: 2024-11-22 22:36:45

㈠ 基礎研究的關鍵

強化基礎研究的五個關鍵是:強化頂層設計,完善規劃體系、推進有組織科研,匯聚創新動能、優化學科布局,突出交叉創新、加強人才培養,打造戰略科學家梯隊、改善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環境。

一、強化頂層設計,完善規劃體系

世界科學發展史表明,良好的頂層設計可以有效統籌科學事業,進而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基礎研究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更加合理,投入持續增加,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格局正在形成。


基礎研究的相關發展模型:

1、線性模型:1993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認為,基礎研究是增加新的科學知識的活動,沒有特定的、直接的商業目的,但不排除會在當前或其他潛在領域具有商業價值,這個定義認識在「線性模型」基礎上拓展了基礎研究應用的滲透性、廣泛性與不確定性,凸顯了基礎研究的「無用之用」。

2、象限模型:這類模型加深了人們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及潛在應用關聯度日益加深的認識,更加強調應用場景驅動的知識生產模式,凸顯了應用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3、循環模型:這類模型啟示人們圍繞「發明」和「發現」這兩者之間的良性循環來組織基礎研究,促進自由探索導向的基礎研究與分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相互賦能,提升「科學」「技術」和「創新」三者一體的體系整體效能。

4、生態模型:這類模型闡明了基礎研究的雙驅動力:一方面由科學家的好奇心、想像力和能動性驅動,代表知識生產內驅力;另一方面由經濟、社會、安全等多元需求驅動,代表知識應用外驅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

㈡ 基礎研究的關鍵是什麼

關於基礎研究的關鍵是什麼如下: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研究需要良好的科研環境和設施來支持實驗和觀測。因此,政府和科研機構應當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包括實驗室、儀器設備和數據處理等方面。同時,還需要加強管理和維護工作,確保設施的高效運行。

強化基礎研究需要政府、科研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穩定的研究經費、培養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促進學科交叉和合作以及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我們可以為基礎研究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基礎研究是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它對於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㈢ 下列哪些屬於基礎前沿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

屬於基礎前沿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是: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意識本質。

基礎研究是為了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運動規律,獲得新發現、新學說)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研究,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其成果以科學論文和科學著作為主要形式。用來反映知識的原始創新能力。

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就體現在它對整個科學領域的影響,一個國家有影響力的基礎研究成果越多,這個國家的基礎科學水平就越高。

(3)基礎科研有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基礎科學研究得的特徵:

1、有一定的規律性,反映了自然界的基本規律。

2、不能直接應用到實際中,但是它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原理,比如牛頓力學並不能教你怎麼蓋房子,這是土木工程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牛頓力學是土木工程的基礎。

3、基礎科學內部還有層次性,比如很多領域里雖然有獨有的基礎研究,但是都離不開數學,所以數學在基礎研究里更為基礎。


㈣ 基礎科學研究的挑戰機遇

21世紀以來,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國力的競爭將更加依靠持續的科學創新。擁有充足的基礎研究成果和大批高水平的創新人才,是一個國家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的根本保障。基礎研究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國家資源,重視和加強基礎研究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重點。
1.基礎研究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內在動力
人類在探尋規律和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凝結而成的科學與人文精神,以及基礎研究所匯集的智慧結晶,促進了人類思想的一次又一次的解放。20 世紀,相對論、量子力學、DNA模型的建立,形成了人類嶄新的時空觀、運動觀和物質觀,對於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在物質科學領域,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最終認識和理解將對整個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在生命科學領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和非編碼RNA功能的發現,標志著人類進入從整體和定量化的角度揭示生命奧秘的新階段;在信息科學領域,信息處理量爆炸性增長的需求,推動著微電子技術快速向納米、分子以至更微觀的層次推進,正在孕育著一次深刻的技術革命;在地球科學領域,觀測、模擬、試驗等新研究手段迅速發展,深化了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的認識,並對解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資源、環境、災害等問題產生重大影響;作為對現實世界數與形進行簡潔、高效、優美、抽象描述的數學正在向幾乎所有的知識領域推進,將為其它學科的發展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基礎研究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地超越和深化,成為人類文明進步新的內在動力。
科學發展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特徵,整體論和還原論相互融合,宇觀、宏觀、介觀和微觀研究共同發展,科學王國中各種深層次矛盾不斷顯現,預示著新一輪科學革命的來臨,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加強知識積累和人才儲備, 從源頭上搶占未來社會發展的先機,是迎接未來科學革命的重要准備。努力實現基礎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加快創新人才的積累,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根本上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差距,是面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終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的重大戰略抉擇。
2.基礎研究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
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不僅有助於豐富人類知識發現的寶庫,而且有助於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和國家核心競爭力,基礎研究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社會經濟功能日益突出。
基礎研究成果具有超前性,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對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和引領作用。基礎研究是高新技術的源泉,為技術進步不斷開辟新的方向,促進新興產業的形成。與此同時,技術進步為基礎研究提出大量新需求,也為基礎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新的方法技術,推動基礎研究的加速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將以持續、協調、和諧發展為目標,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逐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基礎研究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從國家現實的緊迫需求和今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或全面提升國家創新能力,解決一批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解決一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為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新模式做出基礎性、戰略性的貢獻,充分發揮「引領未來」的歷史使命。
3.我國基礎研究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基礎研究,加強宏觀管理與協調,改善研究環境,組織實施各類基礎研究計劃,形成了一支穩定的研究隊伍,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我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顯著提高,初步實現從跟蹤向原始性創新、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的轉變。
基礎研究投入增幅較大。「十五」期間,國家通過組織實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知識創新工程試點、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及科技基礎性工作和社會公益性研究等專項計劃,增加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2001-2005年,全國基礎研究經費總投入465.5億元,年均增長19.4%,2005年達到131.2億元,較2000年的46.7億元增長了180.9%*。
我國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均有較大提高,中國科學家的學術影響力大幅提升。我國科學家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激增,其中材料科學、數學、化學和物理學等學科領域的產出佔有較高比重,生命科學正在以超乎常規的速度發展**。SCI收錄的我國科學論文從1997年起以年均19%的速度遞增,2004年達到5.74萬篇,居世界第5位(2000年位居第8位)。「十五」期間,我國共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127項,其中「有機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學的研究」和「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兩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我國基礎研究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形成較為完整的學科布局,一批新興交叉學科得到快速發展,若干領域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等基礎研究實驗基地;在若干領域涌現出一批世界水平的創新團隊和國際知名的科學家。
基礎研究解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關鍵科學問題的能力持續增強。「十五」期間,通過基礎理論的源頭創新推動技術創新,在納米、量子信息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為未來高技術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對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和材料等領域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獲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顯露。
我國基礎研究盡管已取得長足發展,但整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原始性創新成果和高質量論文少,論文平均被引用率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常常空缺,國際重要獎項獲獎者少;基礎研究隊伍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傑出科學家為數不多,人才隊伍的結構和區域分布不盡合理;基礎研究投入佔R&D經費的比例偏低,多年徘徊在5%左右,而創新型國家的基礎研究經費佔R&D總經費的比例為15-20%;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究環境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基礎研究的創新環境有待改善,科學爭鳴和學術批評的氛圍亟待加強,急功近利的學術作風比較普遍,學術失范行為仍偶有發生。這些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基礎研究的健康發展,制約著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