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侵襲力的基礎是什麼
擴展閱讀
0基礎如何練習單杠 2024-11-14 20:51:57
兒童x線檢查有哪些病 2024-11-14 20:46:46

侵襲力的基礎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11-14 04:25:40

1. 敘述構成細菌毒力的物質基礎

??構成細菌毒力的物質有浸襲力與毒素。 ?????? (I)侵襲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機體的某些防禦功能,並能在體內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包括: ?????? ①菌體表面結構,如菌毛等粘附因子;莢膜及類英膜物質。 ?????? ②侵襲性酶,一般不具有毒性,但在感染過程中有助於病原菌在體內擴散。如A族鏈球菌能產生鏈激酶和透明質酸酶(即擴散因子);葡萄球菌產生血漿凝固酶,保護細菌不易被宿主吞噬細胞和體液中的抗菌物質所消滅; ?????? ③其它:鐵離子能促進大多數細菌的生長和增強其毒力。 ?????? (2)細菌的毒素可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兩種。 ?????? ①外毒素:產生外毒素的細菌主要是革蘭陽性菌如破傷風桿菌、肉毒桿菌、白喉桿菌、產氣莢膜桿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某些革蘭陰性菌也可產生.如痢疾志賀氏菌、鼠疫桿菌、霍亂弧菌、產腸毒素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大多外毒素是菌細胞內合成後分泌於胞外;也可存在於菌細胞內,當菌細胞溶潰後才可釋放至胞外。 ?????? ②內毒素,是革蘭陰性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 LPS)成份,只有當菌體死亡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細菌後才釋放。革蘭陽性菌中只有單核細菌增多性李斯德桿菌含有內毒素。

2. 構成細菌侵襲力的物質基礎

構成細菌侵襲力的物質基礎是菌體表面結構和侵襲性酶。

(1)菌體表面結構包括菌毛和膜磷壁酸以及莢膜和微莢膜。細菌的菌毛和某些革蘭陽性菌的膜磷壁酸為具有粘附作用的細菌結構;細菌的莢膜和微莢膜有抗吞噬細胞吞噬和抗體液中殺菌物質(補體、溶菌酶等)的作用。

與細菌侵襲力有直接關系的結構是莢膜。莢膜(capsule)是某些細菌表面的特殊結構,是位於細胞壁表面的一層鬆散的粘液物質,莢膜的成分因不同菌種而異,主要是由葡萄糖與葡萄糖醛酸組成的聚合物,也有含多肽與脂質的。如肺炎球菌,邊界不明顯的稱為黏液(slimelayer),如葡萄球菌。

莢膜對細菌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細菌不僅可利用莢膜抵禦不良環境;保護自身不受白細胞吞噬;而且能有選擇地黏附到特定細胞的表面上,表現出對靶細胞的專一攻擊能力。

莢膜對鹼性染料親和力低,不易著色,可用特殊染色法將莢膜染成與菌體不同的顏色。如用墨汁作負染色,則莢膜顯現更為清楚,先用染料染菌體,然後用墨汁將背景塗黑,即負染色法(亦稱襯托法);採用莢膜特殊染色法可將莢膜染成與菌體不同的顏色。

與細菌侵襲力無關的物質是芽胞。一個細菌產生一個芽孢,條件適宜時重新成為一個細菌,數量沒有增加,因此芽孢不是細菌的繁殖體,是休眠體。

在芽胞形成後,可由於某些因素的刺激作用,如機械力、熱等,破壞其芽胞殼,並供給水分和營養,芽胞即可發芽,形成新的菌體。在細菌形成芽胞再發芽的過程中,細菌數量並未增加,因此芽胞也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

3. 微生物學知識點

簡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後,常見的幾種類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敗血症④內毒素血症⑤膿毒血症

試述構成細菌侵襲力的物質基礎。

答:①莢膜②黏附素③侵襲性物質

簡述病原菌感染機體後,機體如何發揮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包括皮膚與粘膜構成的屏障結構,血腦屏障,胎盤屏障及吞噬細胞對細菌的非特異性的吞噬和體液中殺菌抑菌物質對細菌的攻擊。7-10天後,機體產生特異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一起殺滅病原菌

簡述細菌耐葯性產生的主要機制。

答:①鈍化酶的產生②葯物作用靶位發生改變③胞壁通透性的改變和主動外排機制④抗菌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葯物的選擇壓力,在這種壓力的作用下,原來只佔很少比例的耐葯菌株被保留下來,並不斷擴大。

舉例說明細菌命名的原則。

答:細菌的命名一般採用國際上通用的拉丁文雙命名法。一個細菌種的學名由兩個拉丁字組成,屬名在前,用名詞,首字母大寫;種名在後,用形容詞,首字母小寫;兩者均用斜體字。中文譯名種名在前,屬名在後。如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結核分枝桿菌)。屬名亦可不將全文寫出,只用第一個大寫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

如何確定從標本中分離的細菌為葡萄球菌?並確定其有無致病性。

答:①直接鏡檢,經革蘭染色後鏡檢發現革蘭染色陽性呈葡萄狀排列的球菌,可初步報告疑為葡萄球菌,需進一步分離培養鑒定。②分離培養:血培養需經增菌後轉種血平板進一步鑒定,若無細菌生長,需連續觀察7天,並以血平板確定有無細菌的生長。膿液、尿道分泌物、腦脊液沉澱物可直接接種血平板,37℃過夜,可形成直徑約2-3mm、產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圍有透明溶血環。③試驗鑒定:血漿凝固酶試驗,甘露醇發酵試驗,耐熱核酸酶試驗,腸毒素測定,SPA檢測。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圍有透明溶血環,血漿凝固酶試驗陽性,甘露醇發酵試驗陽性,耐熱核酸酶試驗陽性,SPA檢測有A蛋白的存在。

什麼是不耐熱腸毒素(LT)?它的物理性質、基本結構、致病機理及與霍亂毒素(CT)的關系如何。

答:LT是腸產毒型大腸桿菌產生的致病物質,因對熱不穩定,故稱為不耐熱腸毒素。其65℃30min可被破壞。LT分為LT-Ⅰ和LT-Ⅱ,LT-Ⅱ與人類疾病無關,LT-Ⅰ是引起人來胃腸炎的致病物質。其結構包括1個A亞單位和5個B亞單位,其中A亞單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亞單位與腸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的GM1神經節苷脂結合後,使A亞單位穿越細胞膜與腺苷環化酶作用,令胞內ATP轉變為cAMP。胞質內cAMP水平增高後,導致腸粘膜細胞內的水、氯和碳酸氫鉀等過度分泌到腸腔,同時鈉的吸收減少,導致可持續幾天的腹瀉。LT-Ⅰ與霍亂腸毒素兩者間的氨基酸的同源性達75%,他們的抗原高度交叉。

4. 試述與細菌致病性有關的因素,構成細菌侵襲力的物質基礎。

【答案】:(1)細菌致病性與其毒力.侵入機體的途徑及數量密切相關:
首先細菌的毒力取決於它們對機體的侵襲力和產生的毒素;
細菌的侵襲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機體的防禦功能,在體內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構成侵襲力的物質基礎是菌體表面結構和侵襲性酶。
①菌體表面結構: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莢膜和微莢膜。其中,菌毛和某些革蘭陽性菌的膜磷壁酸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細菌結構;細菌的莢膜和微莢膜有抗吞噬細胞吞噬和抗體液中殺菌物質(補體.溶菌酶等)的作用。
②侵襲性酶:是指某些細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某些胞外酶,它們可協助細菌抗吞噬或有利於細菌在體內擴散等。如血漿凝固酶.透明質酸酶等。
(2)細菌的毒素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2類。
外毒素是由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並分泌到菌體外的毒性物質。
內毒素是革蘭陰性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體後在釋放出來,可引起發熱反應.白細胞反應.內毒素休克.彌漫血管內凝血(DIC)。